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鲜电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商品预售;消费者体验

全球范围内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农业企业供应链主要是以蔬菜、水果、奶制品、水产品、肉等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运营为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业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而农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便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支撑,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提升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一、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截止到2015年,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转折阶段、发展阶段。首先,生鲜农产品的起步主要是以2005年易果网的成立为代表。紧接着以沱沱工社为代表的一批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在随后的三年中快速发展起来,由于在此期间国内相继爆出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同时也更加注重食品品质与安全,正因为此,在2009~2012年期间,许多生鲜农产品企业把握此次机会开始发展起来,但同时也产生了行业泡沫。而那些简单复制别人电商模式的企业最终以倒闭收场。其次,2012年11月褚橙在“本来生活”网上的热卖标志着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进入转折阶段,此次的褚橙热卖同时还带动了“本来生活”网上其他农产品的热卖,生鲜电商由此再度引起消费者和社会的热议及关注,同时新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也让生鲜农产品电商开始探索更多发展模式,因此第二阶段也比第一阶段更具有生命力。最后,从2013年开始,顺丰优选、本来生活、沱沱工社、联想佳沃等生鲜农产品电商开始获得资金注入,标志着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进入到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各大生鲜农产品企业利用各自的行业资源优势拓展产品品类,几乎涵盖所有的生鲜类别。据统计,2014年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得到飞跃发展,各类涉农电商企业已超过3万家,2014年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260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100%。进入到2015年,各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使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工具和整合优化自身的供应链发展企业竞争力,在B2C、C2C、O2O等电商模式下通过优化的供应链管理展开竞争以活动更多的消费者。

二、涪陵区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而且采购种类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五谷杂粮,对中、高端品质的农产品的需求开始显现。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涪陵区的生鲜农产品电商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其中以涪陵榨菜集团的乌江旗舰店为代表的一批涪陵区内的生鲜农产品企业也纷纷开始涉足电子商务,这些企业的供应链结构通常包括产品的前期种植或养殖、包装、配送、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企业承担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角色,网络销售平台通常使用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国内知名电商网站,但目前区内还没有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使用自建物流进行发货。首先,从供应链运作模式看,涪陵区的生鲜农产品电商的模式属于“推式”供应链,即企业自己先行备货,然后消费者从网上下单,由订单信息驱动来完成后面一系列的环节。这对企业而言,由于不能很好的掌握市场需求,容易造成成品的库存增大从而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由于涪陵区内的生鲜农产品企业大多运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尽管在产品生产环节可以很好的保证产品质量,但生产与电商销售环节脱钩,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预判能力。其次,相关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由于电商订单量不大,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没有自建物流,通常采取与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合作的模式。而这样的合作模式,会使企业无法第一时间掌控产品的物流信息,也容易造成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时长的增加,对消费者而言会使消费者降低在物流方面的消费体验。

三、涪陵区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涪陵区的生鲜农产品企业在供应链运行中主要存在产品供应、产品标准化、物流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产品供应上,由于企业缺乏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导致产品供应上出现问题。一方面使得企业能销售的品种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电商销售的多品种的要求;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不能及时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不能按时供货造成消费者体验下降和忠诚消费者的流失。其次,产品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生鲜农产品自身的特性,比如存在农户散养或小规模的种植形式,每一农户出产的产品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很难保证消费者的持续满足感。最后,在物流管理方面,由于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产品要求配送速度越快越好,因此就会增加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既要满足消费者对速度的要求,又要降低物流成本,导致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会因为考虑到物流成本而失去一部分消费者。

四、涪陵区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对涪陵区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对策。首先,除了保证企业自有生产产品的品质以外,还可以对产品的外部供应商实施激励制度,比如以大订单增加农户的积极性,与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施全程溯源制度和奖惩机制以保证产品品质,通过这样的合作关系来弥补企业自身产品品类有限的缺陷。其次,加强与物流快递公司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利用物流快递公司在各大区域的冷库,企业可以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即事先把一部分货物发送到各大区域配送中心,一旦消费者下订单,根据消费者所在区域,选取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配送货物,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还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再次,采用商品预售模式。企业通过预售一方面可以汇聚大量订单,企业带着大量的订单跟供货商进行洽谈可以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可以实现订单农业让供需更加准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预售获得的数据了解到市场及时的需求,从而调整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策略。最后,企业还应该尽可能的提供满意的服务和优质的商品以吸引消费者的第二次购买,从而提高重复购买率。企业可以在产品的推广期采用价格促销的方式,以低价高质来吸引消费者的再次购买,另外企业还可以开展一些线下的用户体验活动,比如让消费者亲临农场参观等,以增加用户的黏性。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WLYF2015013。

参考文献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农产品种植;层次分析法;风险管理

    一、引言

    近期来, 农产品的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农业自然灾害、农产品滞销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再到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农产品供应链的各节点的运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问题, 越来越暴露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些脆弱性无疑给农产品种植者带来各种风险,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现在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供应链管理上,却很少研究农产品种植的风险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种植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以便保护农户的利益。文章将农产品供应链看成由农产品种植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经营消费过程三个环节构成,建立了从农产品种植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即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风险指标权重进行评价,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国内外农产品种植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众多文献中,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定性、定量以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均被不同程度的加以运用,并显示了各自的特色[1]。Smelzer和Siferd(1998)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风险管理问题,为更好地从采购管理角度理解农产品 供应风险管理,他们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主动积极的采购管理有利于控制农产品 供应风险。Tah.J.和Carr.V.(2001)研究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了当前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了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作为一个可共享的知识驱动风险管理方法,并界定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涵义,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此外,还简单分析讨论了建立风险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风险管理的框架。近年来,由于食品供应链合作的重点由原来的保证供货质量逐步转向加强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农产品 供应链管理的每个部分或要素间的互动都是通过信息沟通来完成的,农产品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让农民、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来提高整个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内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做了研究[1],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提出应健全供应链信息网络,并对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 控制方式包括信息标准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有效信息传递、信息提供方式选择、信息反馈的控制等。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风险, 显着地降低了市场的运作效率。为此,彭泰中和廖文梅(2007)采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主体的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最后,针对市场交易中信息弱势方农民的特点,提出应从政府行为、农业组织合作经营、信息化服务体系等方面防范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 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不仅要面临自然灾害的影响, 又要面临市场经济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而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困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甚至会影响农业战略结构的调整。郝庆芹(2006)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农业的生产特征、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王晓燕(2006)从农业风险的角度阐述了农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两方面内容, 提出在农业风险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在政府有关政策扶持下及在农业经营者及风险专业经营机构的配合下,对农业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在源头上控制农产品 供应链的风险。

    三、风险识别与评价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与活动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3]。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3]。风险识别主要是对风险的调查和分析。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条件、供应条件、销售条件在各个时期变化很大,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产品资源相对来说越来越稀缺。因此有效识别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有利于缓解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712-03

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一五”期间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全面推进,与此同时,“3+5”城市群建设成为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契机。

2011年3月17日湖南省被正式纳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是继山东省之后的第二个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将使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风险。随着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长株潭区域作为湖南省的中心位置,农业信息化程度、农村信息化水平、市场信息化发展都走在全省的前列。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及其防范策略,可为长株潭及相近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供参考。

1 信息化环境下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概述

信息化环境下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主要有三个来源:信息化风险、组织协调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

1.1 信息化风险

信息技术的目标就是为了改善市场运作机制、提升市场运作效率,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市场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化风险突出表现在计划经济下行政机制推进信息化,传统的政府体制决定了其人员的知识结构、市场化理念、推进的困难程度,行政体制下的信息化推进可能会产生两种问题,一种是传统的内部阻力,不理解、不明白、不接受信息化事务,抵制信息化;一种是热衷于信息化建设,其意图却在信息化本身之外,寻求信息化“权力寻租”。除了政府参与所特有的风险外,信息化过程中的技术性风险是必然存在的[1]。

1.2 组织协调风险

组织协调风险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因缺乏信任存在“牛鞭效应”、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等问题,加大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度。农产品在“种子-食品”过程中存在诸多导致污染、不安全的风险因素,以签约农户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安全,致使产品供应链节点成员间缺乏信任与合作,给组织协调带来风险。

1.3 质量安全风险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是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产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组织等各节点单元的信誉和发展,一次安全事故会毁掉一个企业,可能给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三鹿的破产、双汇的危机、金浩茶油风波等因产品质量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沉痛打击,给供应链上游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 信息化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防范

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民、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组织协同关系,共同提高整个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供应链各节点要素间的互动都是通过信息传递来完成的。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不完全和信息的不对称都会导致市场风险,降低市场运作效率,提高交易成本。信息的不对称促使供应链主体行为发生变化,而处于弱势的农户承受的风险更为突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影响着农业战略结构调整。

2.1 政府要积极作为

现阶段湖南省农村信息化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作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政府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政府需承担管制、管理、服务三大角色。管制的目的是采取管制或者其他措施限制或控制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主体承担风险,不能转嫁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服务,从各个层面如战略、政策、规划、项目以及运作层面实施风险管理,充分考虑到风险的因素和风险的后果,进行决策;同时,规范政府行为,做到廉洁行政,不出现类似 “天价内存条”、“天价u盘”、“政府采购特供”等腐败采购,不出现项目实施中大规模腐败事件。

政府作为信息化推进方,在规范行政、廉洁行政、纪检跟进的环境下,通过宣传

教育计划提升社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计划,有力推进公务员信息化培训、信息化讲座,培养风险管理、安全管理的专门人才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定期开展电子政务技能竞赛,规范信息化办事流程,杜绝“权力寻租”。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开展风险管理、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培训和资格认证。让风险管理充分地整合到组织管理的过程之中,努力使涉及农村农业的各级公务员知农业、懂政策、精业务,成为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有力推动力[2]。

政府作为信息化规则的制定方,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规避具有标杆性作用。制定可行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确立各级农产品标准制定责任方,制定检测检验标准,制定信息化交易安全、信息服务标准化流程体系、交易担保机构、相关的支付安全法律法规、电子交易法和电子商务法;建立省、市、县、乡(镇)、村一级的信息化技术安全平台,确保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单元技术可靠、信息可信、交易安全。

政府积极作为是农村农业信息化得以顺利实施、有效管理、层层推进的有力保障。也是信息化环境下规避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的重要要素。有效的政府行为、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将是信息化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

2.2 防范组织协调风险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在国外已经通过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运作方式。在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逐步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搭建到信息化进程中来,并逐渐形成规模。目前,长株潭农产品市场从“种子-食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没有较为核心的农产品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信息网络。企业和经济组织之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还是典型的市场交易行为,没有达成一定规模的战略合作、签约合作关系。农户在遇到市场疲软时无法有效地寻求企业渡过难关;在遇到市场强势时,农户和经济组织为寻求更多的利润而放弃合作企业,导致企业和经济组织个体没有形成有效的供应链,还停留在松散的合作关系上。 在有效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下(图1),各供应链节点按签约要求组织订单式农产品生产、包装、规范,最后到消费者手中,在信息资源共享、各供应链节点之间信任合同,组织协调成本较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就会降低。但事实上因为各节点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各自的利益导向、市场价格、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组织协调存在预知的风险[3]。

防范组织协调风险的最有效机制是农产品企业或农业龙头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应处于核心地位。为保证农产品质量,需要跟踪、调查、检测,严格按签约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要求,各节点之间需要把共同利益的分配机制尽量完善,企业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组织”的合作机制,逐步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诚信行为将不断强化这种战略合作关系[4]。

2.3 产品质量安全控制

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是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最终能否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农产品“种子-食品”跟踪逐步可行。食品供应链逐步运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俗称电子标签,进行食品追溯。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跟踪、追溯制度,以农产品电子化身份卡的方式进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提供质量安全检测与跟踪可查[5]。

农产品可追溯性是解决农产品安全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对发现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实行召回;另一方面可以对责任企业追究责任。可追溯制度可以规范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减少或杜绝不安全食品、假商标、假标识、假包装等,尽可能地减少其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在源头上对农产品实行上市准入制度,在上市后实行可追溯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严格的安全检测制度和抽检制度是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方法。

3 小结

信息化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集中体现政府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否担当起重要的管制、管理、服务角色;农产品交易主体能否有效地进行组织协调沟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及可追溯制度及信息化系统能否实现监管。预知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是有效推进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湖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前提。面对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偏离、政府服务角色缺失的问题,对信息化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

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防范措施,以期对推进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夏 英,宋伯生. 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60-63.

[2] 方为辉.基于封闭供应链管理的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物资学院,2010.

[3] 彭 剑,赵佳荣. 建立和完善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初探[j]. 现代农业科学,2008,15(5):57-58.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第4篇

文中通过查找参考文献的途径,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电商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农户+合作社+政府+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给出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以加强政府对农产品监管的参考方案;提出了结合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的应对方案,对构建我国电商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供应链体系;PPP

1引言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16年全年我国的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高达2200亿元,占当年农产品交易总额的3.5%,环比增长约为46%。虽然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科学化、信息化不足的供应链制约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我国现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进行优化,继而构建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促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在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发展。

2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农产品在供应链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

2.1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信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共享的信息不仅能够帮助生产者提高产量和质量以及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1]。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落后、各经营平台的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没有形成核心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了农产品生产者对市场反应迟缓。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使得农产品在交易流通中造成了信息壁垒,增加了物流成本。

2.2落后的组织形式

我国农产品当今多数来源于各产地农户,由于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众多且相对比较分散、种植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弱、产品的各种分散流通加工,致使农产品供应链链条过长,运行效率难以提高,影响了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也阻碍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2]。

2.3缺乏专业的物流形式

目前,我国农产品在物流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多以自营为主,而自营物流多存在运输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大、运作管理不科学、物流设备与技术落后等问题[3]。

3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问题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支持、供应链组织形式不科学、物流管理落后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在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3.1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在电子商务平台下,农产品应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大好形势,利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的契机,构建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图1)。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使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达到有效传递,缩短供应链长度。有效的信息共享不仅能让供应链环节各参与者获益,而且还能加强政府对农产品的监管,使得生产商不仅能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还能根据政府及地方相关政策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运营。

3.2创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形式

对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法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分散的农户经营土地变成规模化经营,以合作社的形式建立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与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图2),加强市场导向性,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4]。通过“农户+合作社+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电商平台”的供应链组织形式(图2)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图1)的信息支持,可以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发掘农产品生产潜力、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形成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甚至是一定的品牌优势。由“农户+合作社+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电商平台”供应链组织形式(图2)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图1)形成的一体化供应链,将有利于维护农户的利益,有利于地方政府对农产品的监管,有利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3.3使用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把全部或部分农产品的物流业务分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让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从产地到消费者的整条供应链的物流配送[5]。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企业多采用自营物流的方式,这种物流方式不仅专业化程度低,而且运输成本高,甚至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累赘。并且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企业的物流费用,还可以减少农产品在运输和仓储中的损耗,科学化的运作还使得农产品企业在物流速度上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因此农产品企业应使用第三方物流并充分利用其优势。在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冷链物流的应用。利用冷链物流(ColdChainLogistics)将生鲜、易腐的农产品在生产、仓储、运输、销售,一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产品所需的最佳低温环境下,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6]。冷链物流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较高完好率,还可以提高供应链环节的收益,促进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4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监管体系

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联合农业部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意味着国家首个农业领域PPP指导文件正式出台。《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农业PPP的重点推广领域,提出了大力支持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的PPP模式。图2“基于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传递与逆向追溯”的信息传递与逆向追溯,正是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角度构建的信息共享平台。地方政府与农产品企业以“PPP+担保+‘基建’+运营”为主的合作模式,进行组织模式的优化和升级。政府可在投资方面规定投资双方的投资比例,并要求投资企业负责后期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从而形成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四位一体的模式。通过此种模式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促进农产品企业发展,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和农产品企业的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探索出一条电商平台下的科学化的农产品供应链。

4结语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创建“农户+合作社+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电商平台”的供应链组织形式、使用第三方物流、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监管体系的四大应对方案。优化了原有电商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了新的一体化协同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对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史玉洁.采用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降低牛鞭效应的研究现状浅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1(11).

[2]廖海燕.两级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3]吴委哲.农产品物流系统价值链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4.

[4]毛慧.兵团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农户行为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5]刘全喜.甘肃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objected to study bullwhip effect of local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and build the cooperative mode of the cross-chain inventory replenishment based on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TPL) and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 and use VENSIM software to simulate it.The result verify that the mode is quiet effective to reduce the bullwhip effect.

关键词: 牛鞭效应;供应链;生鲜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库存

Key words: bullwhip effect;supply chain;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TPL;VMI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10-02

0 引言

生鲜农产品是指经过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的在常温下保存期较短的初级产品,该类产品具有需求量大却易腐蚀的特点,故需在库存管理方面比较严格,然而牛鞭效应是库存控制中最为重要的性能指标,因此就如何减弱和控制牛鞭效应保障生鲜农产品的供应目前是我国企业和学者们高度关注的课题。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库存控制策略,像Lee[1]和但斌[2]研究了生鲜农产品损耗控制模型,但大多是针对单条供应链进行的而对于供应链间的库存合作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国内外也有学者对牛鞭效应的控制进行了研究,但除黎继子以外极少考虑跨链间协作。黎继子[3]等人的研究只专注于不同供应链同级企业的横向合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同级企业之间合作的概率并不大。但如果将两条供应链的中间库存都交给第三方进行统一管理,既可以实现供应链之间的库存互补,又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竞争损耗。同时各零售店将库存统一由第三方物流进行保管,可发挥第三方物流的技术优势,减少物流损耗。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本地生鲜农产品供应牛鞭效应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TPL&VMI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库存补充合作运作模式,利用VENSIM软件对该模式进行建模仿真,探讨TPL&VMI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牛鞭效应的改善作用。

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库存补充协作模式

生鲜农产品供应大多采用“生产基地+零售商”的模式,一方面降低农户的产品销售风险、公司的原料供应风险,另一方面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货成本和损耗,实现农户与企业增收的双赢局面。

生鲜农产品对物流设施设备和市场需求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较高。而对于农户或生产基地而言,一般不具备先进的保鲜或冷藏设备,同时对于零售商而言,如果配备自有的采购物流设备,则会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目前市场上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且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这是因为,首先该类企业具有专业的物流设备,其次是其能综合的预测市场需求。因此本文借助第三方物流(TPL)的设备、资源、信息优势,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模式,从根本上缓解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1.1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库存协同模型 在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过程中,生产基地根据零售商的订购历史数据安排农产品的生产,一旦产品成熟能够出售,生产基地就根据零售商的订货要求,把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直接运送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将该农产品卖给当地的消费者,并根据销售记录,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出下一次订单。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并借鉴现有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思想理论,构建供应链库存的动态协同模型,如图1所示。

1.2 基于TPL&VMI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库存协同模型 本文以两条供应链间的库存补给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三方物流(TPL)作为联系的纽带,且第三方物流与终端零售商共享市场需求信息。在该协作模式下,生产基地将库存部分运作与决策的权利通过协议委托给同一个第三方物流(TPL),该TPL负责整个集群供应链系统下游的补货及紧急补货。当然跨链间的紧急库存补充是建立在优先等满足本供应链需求的前提之下,即供应链1上游生产的产品优先满足供应链1下游零售商的市场需求,如果有库存剩余,才可以通过TPL向供应链2进行货物补给,以此类推供应链2。基于上述管理模式,在传统供应链模型中零售商和生产基地之间添加第三方物流这个主体和供应商管理库存运作策略,具体如图2所示。

2 模型分析

假设某类生鲜农产品市场日需求服从随机均匀分布(100,200),且模型中涉及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牛鞭效应大小由生产率和需求率的方差之比决定,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Billwhip=■(1)

公式(1)中的σ2和μ分别是制造商生产率(PMR)或顾客需求率(GDTEST)的方差和均值。

将两模型运行100个周期的数据导出,用excel处理得出其均值和方差如表2所示,分析得出两种模式运作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在引入第三方物流(TPL)之后下降了0.850。

3 结论

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VENSIM软件构建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补货模型,将TPL&VMI管理理念融入供应链库存管理中,供应链的牛鞭效应降低趋势非常明显,降幅达到了0.850。因此在“农户+公司”的生鲜农产品运作管理模式中融入TPL&VMI的管理理念,对供应链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考虑了需求预测对牛鞭效应的影响,而在实际操作中牛鞭效应是需求预测、批量生产/订购、价格浮动及市场博弈的结果,因此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Lee C H. Coordination on stocking and progressive pricing policies for a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6:30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