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范文第1篇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以基于地域位置和可视化的方式统计、分析、展示教育信息。教育数据按照教育的等级来分,主要包括综合教育情况、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信息;按数据特征来分,包括按时间统计信息、按学校统计信息、按行政区划统计信息和其他一些按表格统计的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1)地图基本功能平台实现了地图导航基本功能及天地图影像、矢量底图的切换。其中,地图导航功能包括漫游、放大、缩小、上一视图、下一视图。2)综合教育统计信息综合教育统计信息反映了黑龙江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基本情况,包含分时间统计信息和表格统计信息。图3为1949~2012年各级各类教育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情况,采用折线图反映变化趋势。图4为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毕业生、招生、在校生情况,用数据表格表示。3)高等教育统计信息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主要包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此外,还包括网络本专科及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等其他类型。本平台对高等教育分学校、分时间和其他一些统计表格进行分析和展示。4)中等职业教育统计信息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本平台包含中等职业教育分学校、分市(地)县(区)和分时间的统计信息。5)基础教育统计信息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本平台将高中阶段也归入基础教育范畴,包含分市(地)县(区)、分时间和其他一些表格统计信息。

2关键技术

2.1教育行业信息与天地图的集成

以教育行业数据作为专题数据,以天地图基础数据为底图,进行叠加显示。将教育信息与其对应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在展示教育信息的同时,还可以直观地表现其分布情况、地域差异性,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分析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律。

2.2教育统计信息动态展示

教育数据形式多样,为了更好地展示各种教育信息,针对数据特点,并结合社会公众实际需求,实现了教育信息的在线、快速统计分析及展示。在客户端基于ArcGISFlexAPI调用服务器专题数据,对返回的数据实时分析,以动态图表、折线图、分级专题图等形式展现。

2.3教育信息服务平台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开发尽可能考虑教育统计数据的逐年更新,教育专题数据库的设计能够兼容后续更新的教育信息。同时,将服务资源地址、相关教育信息参数都保存在xml配置文件中,通过更新教育专题数据库、修改配置文件,即可快速完成教育数据的更新或其他地区教育信息的。平台开发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各个功能之间保持一定的逻辑独立性,可以方便地进行功能扩展和定制。

3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范文第2篇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现状综述

2000年11月7日,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三次全体会议,并正式《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当前进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制订一整套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在全世界尚属首次。国家信息化指标将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等方面加以引导,促进我国提高信息化水平、尽快缩小与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差距。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在指标的设置上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省市、地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但是该方法只适宜测算社会信息化水平,若用来测算教育信息化或是其他行业信息化水平,则应作较大的调整。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建立

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1990年对现代教学媒体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作为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教学环境,具有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性、计算机网络特征及超文本与网络化特征相结合等。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一文论述了教育技术的含义及其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他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系统设计、对媒体的使用技能、途径等作了详尽的研究,同时也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内容。

2003年9月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与高校信息化研究会筹委会合并而成的学术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成立。①丁玉国等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运作机制研究”一文中从管理体制、科学运作、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领导体制及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立良好运行机制的几个基本原则。

张成洪等人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探讨”一文中,参考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趋势,首次建立了一个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了包括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情况、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六个大类的指标。安宝生教授则在“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一文中强调高校信息化应该从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及培训体系四大方面来开展评估。徐国利在他的“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中,将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分为3个等级,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服务等7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若干三级指标。2003年,广东省教育厅信息中心组织成立了工作小组,200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广东高校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作为该文件附件同时公布执行。

复旦大学的张成洪在“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将原来的指标体系调整后的指标体系,他指出新的指标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2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五个方面。②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制定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但是基本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教育事业发展。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现状

赵全超,赵国杰在应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上,建立了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模糊矩阵,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刘军跃、饶慧等提出了一套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并以实例进行应用分析。余丽华等人提出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权重。闫慧设计了由教育化基础建设指数、教育信息资源指数、教育网站建设指数、教育信息化主题水平指数和教育信息消费水平指数构成的教育信息化测试指标体系,并运用二次球面函数来计算教育信息化指数,以克服算术平均法的弱点。余丽华、石青、费军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李涛考虑到高校信息化评估的多因素、多目标及复杂性,选取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同时应用了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李勇、刘文云应用综合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来测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二、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求

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是指用于高校信息化全面评估的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目的,实现其导向性。要综合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现状,便于制定和出台必要的政策与制度,整体推进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确定指标权重及统计方法,以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其次,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借鉴和吸收教育理论与信息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要对每个具体指标进行必要的分析,既要全面、系统,又要避免重复。

最后,指标体系的设立一方面要具有综合性,既能以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任务,又能按单项指标、各高校、各省市进行统计,方便数据的收集及处理;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考虑某一指标的必要性,又要考虑这一指标数据取得的可能性,要与现有的统计数字相衔接,以便能充分利用现有统计渠道和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地收集到相应的信息资料。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按照以上的要求,结合高校信息化水平测度和评价的一般方法与内容,笔者认为,高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战略地位评价指标。战略地位是高校信息化的前提,它决定了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所处的地位,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来源。本文选取了年度运营维护投入、近三年的信息化投入资金投入占学校总投入的比例、经费增长率三项。

年度运营维护投入反映了学校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要想信息化取得成功,必须有明确的信息化规划和充足的预算资金。近三年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占学校总投入的比例和经费增长率则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考察学校对信息化的实际投入情况。

2.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基础设施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直接的平台,是反映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校园网出口带宽、校园网覆盖率和多媒体教室数量等。

校园网出口带宽是指网络设备的规格、性能等,它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反映了学校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换信息资源的快慢,主要是指学校的出口带宽。校园网覆盖率则表明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推广情况。多媒体教室便于教师利用课件教学,能激发教师开发教学信息资源的热情,便于大班教学,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其数量也是基础设施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3.应用状况评价指标。应用是高校信息化的重点,主要有基于网络的综合办公系统及教务、科研、学生以及招生就业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能极大地方便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等各方面的工作,能集中体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效益。本文选用了其中最主要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已注册的教师总数、最主要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已注册的学生总数、最近一学年实现网上教学的课程总数、最近一学年参加网上课程的学生总数、最近一学年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学校主页平均每日访问次数、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等七个指标,其中,教育部对高校使用的系统一般都进行了指定或是相关的认证,教务管理系统同样也应该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证,并根据学校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只有能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系统才能更好地为学校服务。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则包括科研、招生就业、图书馆、机房、校园一卡通等管理信息系统。

4.信息资源评价指标。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高校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信息化有“路、车、货”的说法,如果说把校园物理网络比做路,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比做车,那各种信息资源就是货,高校信息化仅仅是建设物理网络,应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还远远没有达到目的,只有将各种教学资源、公用信息、内部信息都收集整理成库,并在允许范围内供大家共享,才是高校信息化的目标。本文选取了图书馆能提供的各类文献数据库的数量、学校或院系统一建设的为学科研究服务的学科资源库数量、每日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浏览次数、每日图书馆电子资源被下载的次数四个指标。其中各类文献数据库主要衡量校内公用和特定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范文第3篇

一、目前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形式的实质性改变,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每年高校综合统计工作人员参加由省信息中心组织的报表布置会,综合统计人员接受任务后将统计报表按部门进行分解并向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布置任务。由各相关部门采集数据并向综合统计人员报送数据,综合统计人员审核数据的合理性(如发现问题,由各部门人员重新收集数据)。综合统计人员在纸介质上填平数据,将数据逐一录入JYSY统计软件并利用程序进行最终校验,最后审核无误后经校领导审核签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省信息中心。从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流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手段已做到人机结合,但统计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统计人员深入到基层部门收集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单机录入,再进行数据处理。对计算机的应用也只停留在利用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很少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统计资源很难在各部门之间实现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统计效率不高,反应欠灵敏,信息可利用范围和程度低;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信息的利用停留在初级层次,整个统计业务流程没有通畅的信息流。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1、高校统计软件多而乱,统计人员负担重。伴随着统计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的各主管部门分别开发和建成自己的数据库系统和系统软件,从而使高校统计软件多和乱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高校各部门每年向各主管部门上报的统计软件有: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统计软件、全国教育经费统计软件、普通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情况统计软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统计软件、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软件、财务供养情况统计软件、人才资源和工资统计软件;需要经常维护的数据库是工资数据库。由于各个部门彼此之间互不联系,统计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本部门的专业和需要的基础上,因此这些软件系统没有统一的应用平台和标准,不能达到数据和资源的共享,既造成资金浪费,又造成了基层统计软件的泛滥,加重了基层统计人员的负担,同时又扰乱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统计软件使用缺乏远景规划。由于缺乏远景规划,高校统计软件在使用时间不长就被无缘无故搁置一旁的事情时有发生。比如,2000年辽宁省各大高校相继上了一套GPMS软件,这套软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每个职工的基本信息和其它相关信息,如果把这个数据库维护好了,那么人事报表、工资报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教职工情况的报表、财务供养情况表等都会在数据库中自动生成,而且数据库的使用非常简单、方便。当然为了建成这个数据库,基层学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首先学校花了2000多元购买这套软件的使用;其次统计人员深入调查每个职工的基本信息并一一对照档案核对信息;再次录入这些信息,这是花费大量时间的(当时我院是300人左右,3个人天天专职录入信息,一共录了7天,这还不包括以后查找录入错误的时间)。试想一下,若学校的规模是3000人左右,光录入信息这一块得花费多大的人力和物力啊!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花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软件在仅仅使用了3年左右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无人问津了。

3、统计队伍运用信息化工具水平较低。统计信息化的发展,对新时代统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近年来,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了对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方面技术的培训,虽然统计队伍计算机知识和运用水平有了提高,但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全面、正确认识统计信息化工作

统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以减轻统计工作劳动强度为目的的统计信息化系统和工程建设,而是要建设体系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全面地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统计信息。该系统应具有三大功能:

1、教育统计信息收集及传输自动化。由统计人员深入到各部门采集数据的方式改为统计人员在校园网上收集信息。

2、教育统计信息审核及汇总自动化。统计人员在计算机上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复核,严格把关,保证进入系统后的大量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而后自动汇总,生成各种统计报表,从而使信息处理过程更加方便、简单和规范。

3、教育统计信息分析和预测决策自动化。保证在信息收集完整的前提下能自动提供分析报告。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统计信息化水平还很低,我们应加快统计信息化进程。

(二)统筹规划统计信息化建设

1、建立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统一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工作。针对以上高校涉及的上级主管部门多、高校的统计软件多而乱、高校统计人员统计任务繁重,各级教育部门应建立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统一负责高校的统计工作任务。各级主管部门将它的统计任务交给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由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统筹规划教育统计工作,避免出现统计工作没有规划,今天这个部门要统计表,明天那个部门要统计表的现象发生。高校将不接受其它各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任务。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的职能有四点:综合、协调、统一和规划。综合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将高校目前所执行的所有统计工作任务进行检查,将各种报表中重复的指标合并,不合时宜的指标删掉,反映新情况的指标补充上;协调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协调各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统计工作任务及各主管部门和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的关系;统一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组织各个主管部门编写各自的指标解释,统一指标口径,这样就可以做到同一指标在不同报表中具有相同的解释,避免出现混乱的局面;规划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对统计信息化建设所作的安排,多长时间内建成数据库;多长时间内统计人员计算机达到相应的水平、多长时间完成统计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范文第4篇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部分研究人员对城乡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从而总结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硬件设备不够现代化,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等的影响,部分学校没有对信息技术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导致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储蓄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备不够现代化等问题,给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硬件设备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学生的很多操作、练习都出现脱节情况,虽然学生对笔试方面的知识比较熟悉,但根本达不到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移动通信技术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情况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带来了一定不良影响,特别是智能机的出现和不断推广,以及3G服务和4g网络的开通,导致学校机房的有限速度受到极大影响。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兴趣不够强、打字速度比较慢等,都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书本内容和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之间出现不相符情况

在信息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过程中,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更新和升级,都给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一定影响,从而出现书本内容和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不相符的情况,大大降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较多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使用的教材都是WindowsXP,但目前较多设备和系统采用的都是Windows7或Windows8,部分设备安装的是塞班系统、安卓系统等,导致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无法达到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应试教育导致素质教育无法有效实施

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情况下,素质教育给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应试教育给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没有设置较多的信息技术课程,最终导致素质教育无法有效实施,给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带来了极大阻碍。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问题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方面的对策

在优化原有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和设计,并对现代各行业涉及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补充。与此同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结合到一起,并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在吸取以往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用不仅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需要注重现代高科技知识的运用,才能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想象力也很丰富,因此,在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设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有着极大影响。例如:充分利用网络来构建学生的交流平台,通过BBS、人人网、QQ和微信等现代社交工具,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及时完成教师安排的各种任务,并在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从而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效果不断提高。根据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情况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理解各种信息知识的效率,最终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断优化。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IT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等,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从而避免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设备操作出现不相符、不适用等情况。因此,注重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教学经验交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定期开展教学经验座谈会、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比赛等,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最终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

三、结语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问题;措施 从2009年开始,为了全面掌握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实施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近三年的情况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今后全县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班班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远程教育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现。

下面就本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谈谈我的看法:

问题一:传统教育观念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就目前本县教师而言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高,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仍以传统教育观念指导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2.没有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本县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只是有学校电教处或信息中心制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这里主要的问题一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本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随意性太大;二是有些部门出具的建设规划和装备要求与现在以数字媒体和互联网为主体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相符;三是就本县而言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没有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政府的专项经费更是缺乏,由此造成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措施一:针对上面的问题,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坚持建、管、用并举,以应用为核心,以应用促发展;强化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两项职能;实施“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问题二: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先进的网络设施,缺少适用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懂信息技术的学科老师等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的网络设施仅局限于上网,或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措施二:加大软、硬件投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配合“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依托上级教育资源网,采取以远程教育资源为主,互联网搜索资源作为拓展,以购买资源和自建资源作为特色,建立起学校的资源库。在两个层面上做好地方资源库建设。一是由教研室牵头,电教人员做好技术支持,建立县级的学科网站群。如:化学、数学、英语网站等。二是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动教师利用中央电教馆教育源库、基础教育资源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制作课件,建立校本资源网站。

问题三:教师技能问题

教师素养需要提高。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具有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

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

变革。

措施三:要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切实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包括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在内的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学校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网络和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并根据学校规模,配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师思想意识的提高。相信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会促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