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定位;目标;建议;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44-04

Discussion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hongqing City

YE Zhi-qiang1,HE Chun-yuan2,PI Jing1,MA Qiang1

(1.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ongqing 401329,China;

2.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Chongqing 400041,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main power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atural conditions determine that Chongqing city must take the road of with its own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major problems in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goa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ut forward clearl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ongqing city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target was proposed, and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6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researched. The above content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accelerating Chongqing′s ty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positioning; goals; suggestions; Chongqing city

农业科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第一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1]。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应对市场竞争,缓解资源压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重庆市是一座“大城市”与“大农村”共生、“大山区”与“大库区”并存的大城市,虽然工业现代化突飞猛进,但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仍受限于自然条件的约束[3]。重庆市90%以上农村是丘陵、山地,其中山地面积占76%,因而自然条件决定了重庆市农业要立足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走现代农业之路[4,5],即特色效益型农业现代化之路。

重庆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6]。当前重庆市正按照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和“314”总体部署指引方向,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整体谋划,科学布局,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为支撑,努力推进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整体跃升。在深入分析了当前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定位与目标,研究探讨了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建议,对加快推进重庆市特色效益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1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1 主要成效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迅速,并取得一些显著成效。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基本构建,已基本形成“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三大板块,即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形成前后相继而又相互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引领特色效益型农业的发展储备了较好基础。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各类大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40余个,主要有已建成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中国畜牧科技城等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柑橘城、重庆农科城等。三是全市农业科技优势学科与优势领域影响力正稳步提升,如在家蚕基因组、荣昌猪、淡水鱼、长采收期柑橘、耐热粳稻、糯玉米、加工型蔬菜、甘蓝型黄子油菜、杂交小麦、高淀粉甘薯等动植物良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拥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使得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舞台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成效突出。据近十年来相关资料,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十分突出,已获得了各类科技奖励150多项,科技对农业增效增收贡献日益显著,其中2012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

1.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2.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将体现在通过创新活动而形成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加工业等相关联的良种、技术、方法、产品及其他技术形式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虽然目前重庆市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总量似乎已经不少,但相对于几十种作物、几十类畜禽水产品种及近百个农业小行业而言,科技创新成果数量所占比例还是过低。从2006~201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获奖情况来看,其中涉农获奖科技成果39项,占全市科技进步奖总数(808项)4.4%。然而,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仅为50%,这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农业70%~80%增产增效来自于科技进步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60%,虽然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转化率。这表明重庆市农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弱,重大突破性成果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不够高,不能完全满足重庆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4,6]。

1.2.2 农业科技研究结构不合理,产业适用性较差 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极为广泛,从生产到加工,从产前到产后,从田间到餐桌,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均与农业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农产品供给不足影响和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僵化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往往目标单一,农业科技人员要么只重视理论研究而不够关心科技产业应用价值,要么只重视拿来就推广应用而不重视基础研究,从而导致农业科研结构不合理。重庆市农业科技独立研究起步较晚,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相对其他兄弟省(市)还不够高,不合理的科研结构表现更为明显具体如下: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基础性原创研究较少,存在重科研轻中试、重研究轻转化,重产中轻产(前)后研究,致使农业科技成果呈现出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提高产量技术多,提高品质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少;组装配套技术多,创新突破性技术少;产中技术多,产前产后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物化硬件产品技术少等特点。这些短板均表明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还不足,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适应性还仍然比较差,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的现实需求。

1.2.3 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发展条件差 农业科技发展源头是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研投入是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7]。由于农业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基础性产业,因而国内外农业科技投资主体仍然是公共财政。近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农业生产总值的0.25%左右,与国际平均水平1.00%还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政策保护措施逐渐失效,政府又不断强化民生基础保障的农产品价格调控,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十年如一日似的微幅上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很难取得生存空间。这对于受制于山地、丘陵特殊地理条件限制的重庆市而言,传统农业已不能更好地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更应该依靠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出符合区域特点的农业科技成果并推广应用,才能实现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化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但是,由于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完全具备科技投资能力或投资积极性不够高,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所占比例仅为0.1%,低于全国2.0%的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国家50%水平[8,9]。同时,由于重庆市定位于工业化城市,农业生产总值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投入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市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水平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导致重庆市农业科研研发平台条件日益落后,科技研发团队实力逐年减弱,突破性农业科技成果已形成越来越困难。

1.2.4 农业科技产业化滞后,企业难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重庆市农业现代化之路受自然条件和规模化程度低的严重约束。重庆市山区面积76%,其中中低产田70%、15度以上坡耕地50%,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截至2007年底,全市人均耕地仅为573 m2(刚过国际警戒线566 m2),比全国人均耕地(933 m2)和世界人均耕地(1 920 m2)都少。户均经营耕地2 000 m2,规模仅为全国平均的1/2、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导致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都难以适应生产规模化、品种专用化、经营产业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8]。人多、地少、地差导致重庆市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十分滞后,至今全市只有极少数农业企业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科技研发体系。绝大数农业企业还仍然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成果来维持运转,缺少具有高科技含量名牌产品和技术独占性或服务独占性的产品,更缺少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市场开拓营销人才及高水平信息资源分析加工利用人才,因而目前重庆市农业企业还难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2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2.1 战略定位

根据重庆市农业自身特点和产业需求新形势,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应定位于“两个增强”。一是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成果孵化平台的持续创新能力。以涉农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及时有效地为全市发展特色效益型农业提供科技支撑、攻克关键科技瓶颈和破解产业发展关键科技难题,并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成果示范推广。二是着眼于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核心竞争力。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种类及其质量安全的需求,按照“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基本思路,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夯实农业农村经济的行业科技基础。

2.2 战略目标

重点推进以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目标,提高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达到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现代农业高技术应用成效明显,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科技研发实力显著增强。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抓住我国拟建设1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这一机遇[10],以建设长江上游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基本目标,争取多角度进入国家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更多的区试、试验、示范基地成为部级试验站,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在农业关键产业科技创新上,重点在农作物良种、优质高效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主导产业上,争取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到“十二五”规划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

3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建议

3.1 实施“三个带动”,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目标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带动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深化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领域研究,增强区域农业特色资源研发能力,着力推动种质资源创新、生物特色育种、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农药、农牧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二是强化优势产业,带动农业整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重点以柑橘、生猪、粮油、草食牲畜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以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搞好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落实试验、示范、推广、研发项目,提高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全市传统农业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创新农业科技研发合作机制。抓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机会,深化与国内外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各类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构建开放式的区域性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内外交融、合作共进的科研队伍,以带动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农业科技发展格局。

3.2 构筑符合重庆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一是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研发核心。重庆市农业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有西南大学、重庆大学涉农院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水产科学研究所以及区属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涪陵农业科学研究所、万州水产研究所等,这些机构主要承担基础性、关键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各个农业科研机构还应该在自己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多下功夫,努力在各自的方向上独树一帜,同时培育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建成全市农业科技研发的核心。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农业相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毫无竞争优势,加上重庆市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对推广难度大、费用高、风险大、社会生态效益好而直接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政府应继续起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使之成为科研机构的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技术等研发成果的中试基地,才能不断向企业输送高新科技成果,提高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逐步形成重庆市农业企业特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3.3 构建区域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重庆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进程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2008年起全国农业科技工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目前,重庆市已有1名首席科学家、19名岗位科学家、12个综合试验站进入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设立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根据重庆市的特点,相关部门已组建了相应创新团队,对粮油、生猪、蔬菜、柑橘、蚕桑、茶叶等主导产业和对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分别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进行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更多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3.4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建立农业科研基础性科研投入机制,以科研机构编制人数为基数,预算基础科研工作经费;依靠政府设立的“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专项,加大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引导农业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通过市政府及区县理论的政策引导,逐步使农业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特别是对那些困难农业企业,要在科技创新上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农业科技。重点加强资本市场运作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向农业科技投入,努力拓宽吸引外资、个人等多元农业科技资金投融资渠道,也可加强农业研发机构与农业担保公司等经济组织有机衔接,多渠道融资,以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少的瓶颈问题。四是加大对科技资金投入的引导。鼓励引导资金向重点农业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投入,特别是向被列入到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任务中重点发展领域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5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全面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一是在搞好人才体系布局。从全国层面来看,在国家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重庆市优势学科尽可能争取列为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综合试验站,其科技人员进入科学家岗位。从重庆市层面来看,高层次科技人员分布不均,科技平台分布不均,区域性差距大。全市4.9万名农业高层次科技人才中,90%集中在主城区,其余10%分布在万州、涪陵和永川。虽然全市有4万余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在各区县和乡镇,但普遍学历不高。科技机构的90%分布在“一圈”经济区,80%的科技机构集中在主城区。因此,在人才结构布局上,要建一支基础实力雄厚、研发工作过硬、能理论联系实际、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也要建立一支推广转化成果能力强、能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承担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的单位要有计划地培养、引进和交流国内外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和综合交叉学科人才。到2015年,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应提高,避免人才断层和知识结构单一。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

3.6 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战略,引领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一是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道路。对科技开发能力和经济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或科研部门,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对科技成果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及生产销售,形成科研(育种)、生产、经营、示范推广、质量检测和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也可以与龙头企业合作实施产业化经营,主要利用农业龙头企业资金、生产经营体系优势,科技成果以出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转化科技成果,重点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展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增强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针对重庆市传统农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特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和成长需要优良的孵化环境,尤其是对初创阶段的中小农业科技企业,需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增强创新能力,并制订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税收优惠等政策,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管理科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马晓燕. 统筹推进重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N].重庆日报,2012-05-17.

[2] 李丽莎.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3] 唐园结, 何兰生, 邓 俐, 等. 探析重庆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之路[N].农民日报,2012-11-05.

[4] 陈 钧, 刘小磊. 重庆立足“四化”发展现代农业[N].重庆日报,2013-07-18.

[5] 王泽农. 重庆“四化”并举主攻特色效益农业[N]. 农民日报,2012-11-13.

[6] 柏振忠.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4):39-41.

[7] 郭文宝,马 青.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90-20192.

[8] 谭华玲. 重庆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9.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第2篇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农业是科技化农业,主要依靠科学基础上的实验技术创新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依靠技术培训和推广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生产技能。现代农业正在成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高度密集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现有农业科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新任务。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主要目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大于60%;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达到12人以上;全国每公顷农机总动力要达到9千瓦;有效灌溉率达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性战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科技支撑。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水利发展和水利兴农的宏伟目标,为农业科技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瓶颈。从保障食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看,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全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80~100亿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通过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以提高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耕地资源来看,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比在2/3以上;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播面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外部投入的化肥、农药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以上。外部投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从保护生态环境看,一方面,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种植业上化肥和农药的不当使用以及养殖业上畜禽粪便的排放也会产生污染。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因此,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高效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电子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学科迅速发展并更加细化,农业科技日益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体系,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创新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农作物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万亿斤大关,今年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8年增产。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科技贡献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份额。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看,在国际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农产品出口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据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农业的外向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随着出口的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也随之增加。为打破国外的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科技的原始创新,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需要

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我国农业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必须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开辟农业发展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民幸福感。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一)转变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把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和各类人才进行基础性研究攻关。同时,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基金,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维护我国农业安全。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因此,亟须加大投入总量,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要着力转变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同时,要突出投入重点,优化投入结构,从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农产品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1.加快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技术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形式。农业技术集成化强调的是多项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它既是一个科技创新的过程,不但包括原始创新,还包括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也是一个集成配套应用的过程。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当前,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攻关目标,协调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加快实现农业劳动过程机械化。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产品生产的某一环节或全过程迫切需要实现机械化。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创新也要适应这一重大转变。根据农业发展的变动趋势,紧紧围绕农业的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批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的装备设施。要强化农机农艺的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既可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也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销售等领域或环节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具体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和科学技术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涉及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与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相辅相成,同时又可以成为农业发展的独立支持系统。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有约1/3的乡镇和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转化时间较长。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

1.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建设。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衔接和协调区域内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多元化。政府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科技创新收益提成等形式,激励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个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2.加强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为农服务能力。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管理机构可以定期向农民征集科研项目,实行“以需定产”。农民或村民组织提出农业科研项目后,由农业科技管理机构面向市场,通过投标选择科研单位,科研费用通过政府补贴、农民自筹、银行贷款等渠道解决。

(四)加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不断壮大乡村科技队伍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数量大,受教育程度低(我国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更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收入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条件和收入,所以,农村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向非农产业转移,很多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是老弱妇孺。因此,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以及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很低。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对建设现经济问题研究韩永廷试论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农业代农业造成很大的阻碍。农业技术人员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但是,现有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大多数农技人员长期在本地工作,缺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出现了专业技术与本地产业不对称、知识结构老化和断档等现象,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专项经费,解决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问题。根据本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重点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和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壮大乡村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五)创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

当前,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培养科技帅才,发扬团队精神,构建以专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开发体系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以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当前要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不配套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2.建立农业科技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制度。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统筹。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安排,实现从单一目标突破向综合目标突破转变。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3.完善农业科技立项机制和专家负责制。坚持课题项目来源于实践,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推进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探索课题项目的公开公示制度,避免“暗箱操作”,构建透明、高效的监督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公信力。继续推行和完善农业科技立项首席专家负责制,加强专家信用管理,维护专家的权威。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

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 m 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

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涞源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指由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行业、部门、组织、集团等组成,旨在通过农业新科技的研发、培训、咨询和推广,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服务综合系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建设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涞源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涞源县农村耕种现状

2011年,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涞源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西北部,东北距北京160km,东距天津210km,是环京津贫困带中的典型区域。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涞源县大多数农户每年只种植一茬玉米,农业科技的投入非常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而且农户的耕地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耕地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机耕、机播存在范围较低。农户农产品种子的购买和更换质量低,据调查农户中种子更换频率存在2a一换、3~5a一换,甚至5a以上才更换1次的现象。

1.2 涞源县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与方式现状

到目前为止涞源县农业科技服务主要还是传统模式、传统方式,相对较落后。县乡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服务形式和方式上也主要是通过会议、印发材料、提供农业信息和知识、讲座培训、现场指导为主。培训的形式有技术员下乡、通过广播、电视的科技频道、专家讲座不等。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以及信息的闭塞,农业信息到达农民手里有些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加工园的不断发展,政府利用行政推动和农户签订协议,农户领取种子,企业提供技术,产品出来以后由企业保护价收购,但这种模式的推广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与市场经济脱节的落后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调查问卷显示86.6%的农户没有或基本没有学习到新技术。

1.3 涞源县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及人员现状

到目前为止,涞源县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体系主要有县乡村3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科技局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等。在涞源县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中人员相对整体文化层次与技术能力仍然偏低。而且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十分突出,相应的知识老化、知识结构简单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4 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农业科技在涞源县的推广不够深入。农户对农业科技关注的非常少,虽然农户对学习农业科技意愿非常大,但政府农业科技宣传途径非常不到位,绝大多数农户都是通过电视或报纸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多数农户表示只要提供便利的条件,农民很愿意学习并接收农业科技,在农户的意识中政府的农技推广部门是他们最信任的。

2 涞源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技术推广主渠道作用不明显

调查表1显示,农户现有技术来源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不是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农户对政府推广技术的满意程度较低,这与当地农户的认知和习惯有关联,但侧面也反映出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有效的满足当地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表1 农户现有技术的来源渠道

选项 回答人次数 所占比例/%

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 262 87.92

亲朋好友 4 1.34

种田能手或大户 6 2.01

农业企业 0 0.00

农业院校 6 2.01

农业专业协会 2 0.67

农资经营部门 4 1.34

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政府部门 14 4.70

2.2 农业科技宣传的实效较低

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认为政府农业科技宣传与推广认为很多的只占1.72%,认为还可以的占7.16%,认为较少、很不够的占到了78.51%,不晓得的占12.61%。充分说明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做的不到位,所在地的农业科技宣传与推广范围不够。再加上农业科技信息的时效性,农户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农业科技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表2 所在地的农业科技宣传和推广情况

选项 回答人次数 所占比例/%

较少,很不够 274 78.51

还可以 25 7.16

很多 6 1.72

不晓得 44 12.61

2.3 农业科技服务各方面部能满足农户需求

随着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对涞源县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农户依靠技术增收的特征愈加明显。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渴求不断增加,而技术推广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网络式的、服务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涞源县农业的发展有其自己的特色,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技术宣传上不到位,推广内容不全面。据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提供的农业科技服务需要改善的地方中认为技术内容要贴近当地生产的实际情况,通俗易懂的占29.66%,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内容无法满足农户需求。

农业科技服务相关机构和服务次数较少由于涞源县属于山区,农户居住相对分散,客观上要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数量较多。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涞源县村级农业技术推广站非常少,农户遇到农业上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严重短缺与农户的期望形成了强烈对比,调查认为有必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占92.67%。而且农业科技服务的次数相对也较少。在调查农户中一年中没有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占81.21%,接受过1~2次技术指导的占14.97%,而接受技术指导次数在3次以上的农户仅占3.82%。可以看出农业科学技术机构直接为农户服务的次数非常少。

2.4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政府对农业经济的关注和支持,对农业科技服务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仅仅依靠政府科技部门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费的不足导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自身建设严重滞后。从而使农业科技服务一些基础性、超前性的工作因无设备、无资金而无法正常进行。

3 涞源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涞源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费的不足导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自身建设严重滞后,从而使农业科技服务一些基础性、超前性的工作因无设备、无资金而无法正常进行。要保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健康发展,就要切实增加投入。在资金投入主体中政府是投入的主体,建设各个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加大资金投入首先要加大项目引进、新技术推广、新产品试验示范等公益所需经费及设备投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经常涉及到印发资料,做试验及示范等,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才能保证服务的顺利开展。同时政府要不断创造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入,通过发展多元组织,吸纳多元投入,创新多元服务,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

3.2 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管理体制

政府应把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摆上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创办各类实体从事经营,支持以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建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对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达到一定规模、取得明显成效的科技服务组织实行后补助,形成长效激励机制。要积极引导农业大户、农民经纪人领办、创办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

3.3 促进人才引进, 提高服务队伍素质

现有农业服务队伍知识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力量薄弱,难以应对新时期现代农业服务。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及时补充新鲜力量,尤其注重从大专院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中录用和从农村基层选聘有丰富农村工作实践经验的人才。引进一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利用省市学院培养的大学人才,积极支持科研院所和各级涉农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村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结合。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要经常组织县内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组织的农技人员到高校学习深造,要加大农技人员到高校院所挂职锻炼的力度,要鼓励农技人员加强在职学习、在岗锻炼。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涞源县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素质,增强科技服务的能力。

3.4 全面提升农户文化素质,提高科技的接受力

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农户是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接受者,农户的知识文化水平、科技素质、经营能力等都会决定科学技术能否被农民接受和应用的程度。所以,要不断提高农户文化素质,通过各种培训对农民进行技术宣传和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和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伟.涞源县贫困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2.

[2] 王荣峰.县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探索[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0.

[3] 吴森,杨震林.现代农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4] 樊帅峰.伊川县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体系建立问题研究[D].河南:河南科技大学,2011.

[5] 杜华章.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67-69.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1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3.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3.4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翟虎渠.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求是,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