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农业发展

有机农业发展

有机农业发展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

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工业高端,以生态友爱和情况友爱为首要特征,在生产进程中不运用化学合的农药、化肥、发展调理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取得的生物及其产品,倡导遵照自然规则和生态学道理,遵循有机农业标准,协调栽种业和养殖业的均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能以维持持续不乱的农业生产系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减轻情况污染,改善乡村生态情况;有利于提升农产物全体质量平安程度,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程度和农产物市场竞争力,对加速我县新乡村建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全县乡村经济社会具体发展具有主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都市农业发展”战略部署,坚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思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我县特有的农业资源和工业基础,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鼎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形工业结构公道、经济效益凸起、产品上风显著的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体系。

(二)工作目标。按照市上确定的全市十大上风农业工业范围,立足我县资源上风,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生态上风的特色产品,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蔬菜、茶叶和食用菌三大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共1万亩。

1.蔬菜:建设6500亩有机蔬菜生产区。以出江镇为中央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佛手瓜5500亩;以安仁镇为中央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有机蔬菜1000亩。

2.茶叶:建设2500亩有机茶叶生产区。以雾山乡为中央,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扩大有机茶叶种植基地,规模达到2500亩。

3.食用菌:建设1000亩有机食用菌生产区。以韩场镇兰田社区为中央,辐射带动面积1000亩。

三、工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按照市上确定的农业十大上风工业范围,根据发展有机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技术上风,科学制定有机蔬菜、茶叶和食用菌工业发展规划,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集中发展的原则,推动我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规模。

(二)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流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普及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的相关知识尺度,进步全社会对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增强有机消费的意识和观念,形全社会关心、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和消费有机农产品的环境。

(三)严控产品质量。实施组织化生产、工业化经营是有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保障,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工业化龙头企业、农夫专合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特色农场(农庄)、专业大户,通过“统一技术、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收购产品、统一标识、统一品牌销售”等措施,规范生产流程,严格执行尺度,实现产品可追溯,保障有机产品货真价实,切实维护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

(四)鼎力开拓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有机农产品市场拓展。支持有机农产品生产组织与国际、海内大型畅通流畅企业建立不乱的销售渠道,进步有机农产品市场着名度和市场据有率。支持和鼓励有前提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展“农超对接”,把有机农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促进有机农产品销售。

四、搀扶政策

(一)支持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对有机农产品出工业主建设尺度化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面积在500亩以上、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或连续2年通过“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其鲜销产品或加工产品规范使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属于我县优先发展上风农业工业的,由县农发局、财政局向市农委、市财政局申报给予业主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不属于我县优先发展上风农业工业的,申报给予8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经国家相关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县农发局要优先铺排农村沼气工程、农业机械化或举措措施化生产等农业项目,县水务局优先配套微水治旱工程,县交通局要优先铺排农村道路建设。对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银行贷款额不低于150万元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举措措施建设项目,由县物价局报请市物价部分组织评审后,可优先铺排价调基金给予项目贷款贴息。

(二)支持建立组织化经营管治体系。鼎力帮助和指导农业工业化龙头企业、农夫专合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建立有机农业组织化经营管治体系。对实行组织化经营管治,且带动效应显著的有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全县范围内建设的尺度化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面积在500亩以上、银行贷款不低于150万元的项目,经县农发司报请市农发司组织评审后,可给予1-3年30%-50%的项目贷款贴息。县农发局、科技局等相关部分要在经营管治和科技培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帮助、指导。

(三)鼓励实施和开发有机农业配套技术。对农业技术推广部分和农资生产企业开发应用的有机农业新品种、新型安全肥料、生物农药、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县发改局在立项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县科技局优先铺排科技搀扶经费;对泥土有机质晋升工程,县农发局要优先立项。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1.有利于向社会提供高品质健康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无污染、品质好的有机食品无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科学研究表明,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直接的毒害,间接危害也很严重。有报道说,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将形成各种各样的中间体,其中某些中间体的分子结构与动物体内的雌性激素十分相似,这可能是导致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雄性退化的重要原因。人们对基因工程食物的潜在影响普遍比较担忧,而有机食品绝对禁止引入基因工程技术。

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有机产业化

通江农业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是“绿色、生态、有机”,要瞄准有机消费市场,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以助推农民增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自身优势产业是新时期通江跨越发展的有力措施。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及其所依托的有机农业,正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事有机生产的农民虽然投入了较多的劳动力,但可省去购买农药、化肥的支出。从而可以从较低的现金投入和较高的产品价格之间获得较大的利益空间。

3.有利于保护通江独特的生态环境

通江独特的生态条件是通江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必会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使有益生物特别是鸟类、鱼类等遭受灭顶之灾,这也是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退化的重要原因。有机农业有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利于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是不施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这使农业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做大做强通江有机产业

1.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和科技投入。

做好通江有机产业既要结合市场规律,也要符合地方实际,既要有利企业发展,又要有利农民致富;既要有利示范建设,又要能够学习推广。所以,需统筹规划、系统规划。同时,要充分利用专家效应,努力做到利用专家包装项目,专家包装园区,专家包装企业,真正达到专家包装通江有机产业的目的。2.更加注重机制完善。有机产业发展还需要对建设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把市场、业主(企业)、农户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利用好有限的建设资金,建立好良好的环境保障,更多地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调动多方面建设的积极性。

3.更加注重综合价值。在目前有机产品市场上,虽然有的产品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但是受到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机农产品的产量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很高。因此,要根据通江实际情况,不断开发和利用有机农业的综合价值,把农产品的价值与旅游、科研等价值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

4.更加注重营销推广。有机产品的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对有机农产品推广的方式主要采用展览会和媒体、网络等手段,但是往往缺乏专业性。根据当前的市场特点和反馈来看,有机产品专营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营销方式,同时还要大力宣传有机农业产品知识,确定当地农业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战略,促进专营店的结构升级。

三、总结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有机产品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有机深加工产品较少,加工产业滞后,有机品种单一,货架期短,增加销售成本,附加值大大降低。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呈现小而散的特点,规模化程度低。存在设施不足、信息沟通困难、销售渠道单一、人才短缺等问题。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管理,想要跨地区集中经营非常困难,产品供给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十分有限。

1.2生产要素投入不足

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生产要素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机农业的推广:

一是技术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总体科技水平比较低,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人员又大量流失,严重阻碍着有机农业的发展;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地方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大,在科研、税收、补贴方面没有激励措施,融资渠道过窄,资金成为有机农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信息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搜集、整理、和反馈体系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市场价格的掌握不深、分析不细,导致在安排实际生产中盲目性较大,风险也较高。

2加快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强认证体系建设

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全国统一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包装标准等。重点支持国内检查和认证机构的发展,按照认证机构和管理、服务等机构类型的不同进行机构的拆分,细化机构职能,确保认证工作和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协作,鼓励国际权威检查和认证机构来华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权威的检查与认证机构。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机制,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有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扩大有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的范围并提高监测的频率。曝光不合格产品和企业,增强公众监督的力度。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组织有机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联合会,规范管理制度、产品检查制度、行业行为准则,对不合格企业取消生产认证,对违规经营的不法经营者吊销其执照,保证有机产品质量。加强跨区域的技术交流和生产合作,达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培养更多的市场管理人才,及时将农业技术、销售、管理信息传递给生产经营者;有层次、有系统地建设营销网络,形成市场合力,实现生产、经营、销售的一体化。要启动消费市场,就必须有丰富的产品品种和大量的产品数量供给。注重开发新的有机产品,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协调植物性产品和畜牧类产品的生产,形成统一的生产和销售程序,使有机农业生产规范化、规模化。集中优势力量发展适宜本地区情况的产品,推出特色产品、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社会知名度。

第三,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1 有机食品及相关概念

1.1 有机食品

1.1.1 有机食品的概念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并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称为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这个名词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而是农业生产体系上的一个概念,就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食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叫法。有叫生态食品的,如西班牙、丹麦、德国。有叫生物食品的,如葡萄牙、荷兰、意大利、法国。但是,最常见的还是叫有机食品。

根据有机食品的定义,一种食品要成为有机食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食品的原料必须是来自于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者是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2)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的标准和要求;(3)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及档案;(4)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5)必须通过独立的经认可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1.1.2 有机食品认证

有机食品认证指的是为促进食品安全,保障人体健康,防止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由通过资格认可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依据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技术规范,对申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实施规定程序的系统评估,并颁发证书、批准使用标志的,称为有机食品认证。认证以规范化的检查为基础,包括实地检查、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和最终产品的检测。

1.2 有机产品

有机产品是指按照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或处理的并获得认证的有机食品和其他各类产品,包括了有机纺织品、皮革、化妆品、林产品、家具以及生物农药、肥料等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称为有机产品。有机产品的内涵比有机食品更为宽泛。

有机产品认证标准是指为保护人体健康,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对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的加工方法、其产品的贸易行为以及其他需要,所制订的认证标准总称。

有机产品认证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优劣程度和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好坏程度的尺度,是国家发展有机产品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强化有机产品管理的基本保证。有机产品认证标准在推动有机食品发展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执行有机食品管理法规的基本手段;是规范有机食品生产、经营和认证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强化有机食品管理的技术基础;是推动有机食品发展的动力。

  1.3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的概念起始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最先由德国和瑞士提出,其起因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化学工业的发展,传统农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农业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改变了其原有的特性,这种改变现在看具有两重性:(1)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产量,缓解了世界人口高速增长对食品的需求,因而具有积极性;(2)给生态环境等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因而又具有破坏性。因此,人们寻求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体系。与此同时,国外一些对环境和生态十分关注的农业生产者,也创立和发展了对农业生态环境有持续合理作用的有机农业生产方式。1924年德国和奥地利出现了具有有机农业性质的“生物动力农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瑞士和德国创立了以减少农场对外界的依赖性来保证其生存能力为目的的“生物有机农业协会”,并随后发展成为德国现在最大的有机农业协会;1945年美国有机农业的创始人Rodale在美国创办了第一个“有机农场”。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和一些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建立,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机农业的概念被广泛接受。

有机农业在国外也有叫“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的,其意思基本相同。但是,有机农业确切的定义目前还很难统一。事实上,要给有机农业精确地下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客观上存在着对有机农业所指的可持续生产方式在内涵上不甚明确和容易引起歧义等问题。这是因为,一则从普遍意义上讲,任何一种行为方式,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它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每当人类面临着这一时刻,总会意识到该有新的行为方式的诞生,并通过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来实现;二则这里所讲的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通常只是在人类现有认识水平上的可预见的持续,但现实世界里还有许多不确定和尚未人知的东西。因此,对有机农业的定义不应拘泥于当前的理解,而应定义出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下面是几个关于有机农业的定义:

欧洲定义的有机农业:是指一种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和养殖措施,以达到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的系数,在有机农业生产中仍然可以使用有限的矿物物质,但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通过自然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化学物质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美国定义的有机农业:是指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尽可能地在最大的可行范围内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以外的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和耕作,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治病虫害和杂草的一种农业。尽管该定义还不够全面,但还是描述了有机农业的主要特征。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定义的有机农业:所有能够有利于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粮食纤维生产的农业系统。这些系统利用当地的土壤肥力作为成功生产的关键。有机农业旨在保护利用植物、动物和景观的自然能力,使农业和环境质量在各方面都达到最佳水平。有机农业通过限制施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药物,大大减少了外部投入。有机农业利用强有力的自然规律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强抗病能力。有机农业坚持遵循世界公认的原则,在当地的社会经济、地理气候和

文化环境中加以实施。因此,强调并支持发展地方性的和地区性的自给体系。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定义的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这些技术包括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建立包括豆科植物在内的作物轮作体系、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保持土壤养分循环;采取物理的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产体系及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等。

应该说,中国的定义还是比较清楚的,理解上也不会太困难,这是他们通过多年来对我国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检查和认证的不断总结,加上与国外同行的广泛交流所得出的认识。归纳一下,什么是有机农业?即有机农业是指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充分提高系统中包括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充分考虑畜禽在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生活需求和条件,协调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的平衡。保持生产体系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动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样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称为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实质上是一种以农村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农业清洁生产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而采取的可持续发展型农业。在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中,人类、土地、动植物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多元整体,人类的健康与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息息相关。因此,有机农业生产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2)循环利用有机生产体系内的物质;(3)依靠体系自身力量保持土壤肥力;(4)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种植和养殖;(5)根据土地的承载能力饲养畜禽;(6)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化;对策;宜春市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17-02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1]。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宜春市的宜丰、上高、奉新、靖安、铜鼓等县(市)有机农业已经起步。宜丰绿色大米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靖安绿色椪柑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验收,成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有机稻、木姜、小葱、百合、毛豆、竹笋、蜂蜜、山茶油等30多个品种的有机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5个县(市)都有一定基础。

宜春市有机农业生产起步于20世纪末,近几年发展较快,尤其是万载县的有机农业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2]。1999年,万载县利用自身生态优势,依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照国际生产有机食品标准的要求,开发建设生态有机示范园区。2003年,万载县委、县政府作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万载县有机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2006年又及时确立了“打造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的奋斗目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取得明显成效,有机食品正在成为万载县的重要产业。2007年底,万载县实施有机农业项目的乡(镇)已由当初的茭湖乡发展到9个乡(镇),有机认证耕地面积已发展到0.43万hm2,野生采集面积1.14万hm2,有机认证品种已达到29个。万载县已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水稻、有机木姜生产基地,有机水稻、木姜、小葱、百合、竹笋、蜂蜜、山茶油等29个品种通过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有机认证;有6家企业取得有机加工资质认证,其中青叶食品有限公司和江西龙牙百合有限公司引进外商投资1.6亿元建成金源农业公司,其年加工有机农产品3万t,是我国现今最大的有机蔬菜加工企业之一。欧洲小葱、藠头食品出口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竹笋、木姜等10多种蔬菜罐头全部销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反季节香菇销往广东、香港等地区,年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有机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2]。该县有机农业示范园区——茭湖乡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万载县有机农业生产为宜春市有机农业生产开了好头,但纵观全市,尽管各个县(市、区)都已开展了此项工作,认证了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品种,但发展很不平衡,既没有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更没有建立真正的有机产品品牌优势。

2 影响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2.1 有机农业在多数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有机转换过程,过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有机产品论证,取得有机产品标识,才能大规模地发展。宜春市除万载县外,其他县(市)有机农业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绿色食品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2.2 生产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认识不清

一是对有机农业强调建立持续的生产体系不清楚,把有机农业仅看成是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传统农业,把发展有机农业简单地当成走回头路。二是把有机农业转换期出现的情况当成整个有机农业,认为有机农业的作物品质低、营养差、产量低。三是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者概念混淆,用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替代有机农产品。

2.3 农民的短视行为影响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讲究实惠,而有机农业需要3~5年的有机转换期,有机转换期收入较低使一些农民难以接受。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农民也受短视行为影响,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有机农业产品的品牌发展。如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源地茭湖乡尽管有机农业已深入人心,但据调查,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时常有施用农药、化肥以增加产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2.4 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未形成合力

万载县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靖安县提出将该县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有机农业县,其他县(市、区)也有一些提法和思路,但各县之间协作较少。宜春市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成立了有机农业办公室。虽然办事机构齐备,但上下齐动、各方形成合力不够。

3 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齐心参与,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对有机农业的管理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认证、稳步发展。如加强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生产的组织和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严格实施有机质量控制;出台扶持政策,实行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有机生产技术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加强有机生产的配套产业开发,为建设高标准有机基地创造条件;建立宜春市的有机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等。

3.2 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走综合开发之路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有下列有利条件,①生态优势,宜春市自然生态条件好,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②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面积达6 667 hm2,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政策优势,宜春市政府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的四大重点产业来推进,在人、才、物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

利用生态优势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例如该市竹材加工和利用历史悠久,在80、90年代竹产业的加工产品基本是“三板一筷”(竹地板、竹胶板、竹模板、卫生筷),通过对竹产业的技术引进以及科技创新,目前该市的竹产品已经发展到竹键盘、竹鼠标、重竹地板、侧压板、竹纤维以及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等[3-5]。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硒元素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防衰老、排毒解毒等功能。宜春市的袁州区和丰城是富硒地区,丰城富硒农业产业园中富硒蛋、富硒大米及袁州区的富硒矿泉水已有一定名气。将有机富硒农业策划好、宣传好,提高其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3.3 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发展宜春市优势产业基地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3.4 形成各县(市、区)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产业

规模

结合宜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自然条件、自然作物品种分布,重点发展以下产业:①以袁州区为中心、以青龙高科为龙头的有机油茶产业;②袁州、上高、万载三县(区)低丘岗地有机苎麻产业;③袁州、上高、万载、宜丰、铜鼓、靖安、奉新六县(区)低山丘陵有机茶叶产业;④袁州、万载、宜丰、铜鼓、靖安、奉新五县(区)丘陵有机猕猴桃、板栗、香菇、竹笋、野菜、中草药等产业;⑤平原地区的有机水稻产业。

参考文献:

[1] 周泽江,肖兴基,杨永岗,等.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2):700-704.

[2] 孙国琴, 阳思春.万载有机农业产业化之路[J].国际农产品贸易,2005(4):50-51.

[3] 吴大付,王小龙,刘毓侠,等.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河南农业科学,2002(1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