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范文精选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范文第1篇

淄河与孝妇河贯穿博山区南北,森林覆盖率52.3%,南部鲁山主峰海拔1108.3m,北部海眼一带只有130.0m,平均海拔高度450.0m,是山东省24个纯山区区县之一。博山区东南部6镇方圆百里为水源保护地,无污染企业,多为土家肥种植自给自足模式,土壤富含有机质,有机农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博山区有机农业种植面积达到7333.3hm2,其中,中药材2666.7hm2、林果2666.7hm2、杂品1333.3hm2、猕猴桃333.3hm2、茶叶200.0hm2、蔬菜133.3hm2,有33种农产品得到有机认证或转化认证,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桔梗生产基地,山东省最大的有机中药材、猕猴桃生产基地。

2气象条件对有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1温度温度是影响有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1]。博山区气温地理分布较为复杂,随着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形变化,气温呈现着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规律。从《淄博市博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2]和近几年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表1)可知,博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3.2℃,平均最高18.2℃,平均最低7.9℃,平均气温日较差10.3℃。气温日较差春秋较大,盛夏及冬季较小。板栗、桔梗、“黑五类”等生长季节为3~11月,在此期间,博山区平均气温日较差10.5℃。昼夜温差较大,白天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夜间减少高温呼吸消耗,对生育非常有利。山区气温垂直递减率冬小夏大,春秋次之。在400~600m高度层中,一年四季都有相对逆温,夏季气候凉爽,适宜越夏蔬菜等喜凉作物生长,也不易形成猕猴桃、茶叶等高温热害;冬季“暖带效应”为茶树、金银花等安全越冬创造了良好气候条件。由表2可知,博山区无霜期的垂直递减率呈现高层最大、低层次之、中层最小的分布规律,也证明了山区“暖带效应”的具体存在[3]。

2.2水分由于博山区西部山脉为南北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南部山脉为东西走向,平行于盛行风向,受地形动力作用,西部降水多于东部,呈现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多年降水量为1147.2mm(2005年),最少为442.2mm(1989年),相差705.0mm。博山区1~12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为7.9、11.7、18.4、33.9、51.5、97.4、184.3、160.7、71.2、44.7、21.1和10.6mm,可见,降水量季节分配基本与气温同步变化。这种水热同季变化特点为有机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夏季降水占全年的63.4%,且降水强度较大,春、秋、冬季较少,表现出典型的季风气候特点,也给春、秋季生产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果园选址应靠近塘坝、淄河等水源,并修建完备的排、灌设施。

2.3光照据研究,农作物产量的形成有90%~95%来自光合作用,而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物质(氮、磷、钾等)仅占5%~10%。博山区最少年日照2069.9h(1992年),最多年日照2771.2h(1979年),年平均日照时数合计2424.7h,日照百分率55%,属北方长日照地区。主要有机农作物生长期(3~10月)内,各月日照时数都在200.0h以上,完全能满足其生长发育与开花结果的需要。博山区年日照时数地理分布总体上呈西北部和东南部高、大部地区适中的趋势。可利用日照时数空间分析模型[4],计算不同海拔高度各地点的日照时数:Sa=-5235.188+0.227h+176.598φ+10.517λR=0.716373439,F=4.91式中,Sa为年日照时数,h为海拔高度,φ为纬度,λ为经度。猕猴桃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随着树龄不同而异。幼苗期喜阴凉,成年植株要求光照充足,喜通风透光,但开花结果期怕强光暴晒,易造成“日灼”果和叶片焦枯。因此,猕猴桃大面积种植区应为温和半湿润的源泉镇河谷阶地及山前阶地,接近其自然分布状态。茶树扩大种植区为鲁山北麓的温凉湿润区域,符合其喜弱光、耐阴习性。考虑板栗喜光较耐旱,其规划区为海拔在700m以下、避开寒风口的丘陵地带。

3“十二五”有机农业区规划布局

根据对博山区温度、水分、光照分析和前期种植等地理分布,提出了“十二五”有机农业区规划布局(图1)。规划种植区内,森林植被好,空气湿度较高,土壤多砂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多为微酸性(pH为5.5~6.7),生物防治病虫害,远离化肥农药,所产桔梗、猕猴桃、茶叶等有机农产品品质独特、质量上乘。

4有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气象灾害影响及其防御对策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规划种植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机作物生长过程中常遇到冻害、霜冻、大风、高温热害、冰雹等多种气象灾害,影响产品的产量和品质[5-7]。

4.1冻害因地势落差大,下垫面复杂,积雪融化时间较长,局部最低气温甚至达到-20℃以下(极端最低地面温度-27.7℃,最大冻土深度44cm),易造成作物冻害。小猕猴桃采取全株地下覆盖法;不易卧倒的大植株,可用秸秆、杂草、塑料薄膜等裹缠防寒;茶树可构架温室大棚越冬。

4.2霜冻早春气温回升至10℃左右时为萌芽展叶期,若遇“倒春寒”,会造成猕猴桃抽生,结果枝少,或茶叶出现“麻点”,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为防霜冻,必须采取塑料薄膜覆盖,或搭设风障、地面熏烟等方式改善小气候条件,满足其生长生理学要求。

4.3大风果树易受强风危害。早春大风会导致新梢折断、嫩叶受损,风大也会造成气温降低,幼苗及嫩叶易萎蔫,甚至枯死;秋季风大会造成果实擦伤。博山大风日数较多,果园选址应避开风口,或在风口设置防风林带。

有机农业范文第2篇

1.1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需要江

西省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资源,物华天宝。伴随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化学投入品不断增加,普遍存在使用不科学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致使环境污染及农产品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常有发生,有益生物减少、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严重。而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和改善的作用,促使农业资源内部循环,不但有利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废弃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提高耕地肥力,实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6]。

1.2绿色崛起的需要

相对其他省份,“绿色生态”是江西最有特色也是最大的优势,因为,这里有全国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江西全省5条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常年保持在80%以上;11个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居全国第2位;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绿色崛起是江西自身最大的责任,江西至今还有21个县没有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仍有132.5万。江西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江西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但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进出口总额等重要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都不到3%,有的甚至不到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经济欠发达地位仍未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足仍是江西的主要矛盾。”[7]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曾指出,“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加快发展中切实保护好、建设好青山绿水,是江西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因此,不难发现发展有机农业产业是江西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

1.3现代生活对食品高质量的需求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近些年我国多次发生因食用受农药、重金属、添加剂污染的食品而危害身体健康的事件。国家把食品安全上升到很高的高度,专门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安全、优质的食品是目前广大消费者迫切需要的,而有机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由于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投入品,在采收、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有机食品质量控制程序,因此有机食品能满足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并且,还能提升该地区食品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1.4江西目前发展指导思想的客观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重大战略是江西“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奋斗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高效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江西崛起,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快速健康地发展江西的有机农业。

2制约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的因素

2.1企业自发行为与市场无序竞争

江西有些有机农业生产企业光看到有机农业产业化前景潜力大,但没有具体从产前、产中、产后深入调研论证,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有机产品认证结果,执行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却不够严格,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不规范、水平滞后,有机产品达不到要求。极少数有机农业生产企业只放眼当前的市场利益,急于求成,不严格贯标,不是想办法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而试图走捷径,甚至出现想方设法花钱买认证的现象。

2.2公众认知和诚信体系的缺失

有机农业在江西乃至全国仍然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公众对有机产品普遍缺乏认识,广大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广泛认识和接受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期,这需各方的努力,如政府需加大投入、宣传、政策支持、示范和推广工作等。由于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差异性从直观上难于区分,消费者有疑虑是难免的,如果有机产品本身就存在品质问题,有机农业面临公信力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自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颁布以来,江西省有机农业每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有机农业企业、产品连续7年全国第一。在强劲的有机产品市场需求的驱使下,有些有机农业生产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仅注重数量的增长,盲目扩大规模,轻质量监督管理,有机产品认证的严格性也将会失去它的公信度。同样,如果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质检部门、认监委等不严格遵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检查,不合格的有机产品流入市场那是不可避免的,将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及消费信心。

2.3有机农业关键技术研究相对还比较落后

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生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对环境、土壤、大气、水源、投入品及栽培技术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江西省目前面临的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种选择和繁育、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等诸多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江西省有机农业关键技术研究薄弱、专项经费投入少、科研和教学的机构较少[8],这样使得江西省有机农业科学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一是理论与战略研究层次不高,缺乏高层面的发展战略研究,仅仅集中在区域性有机农业发展问题上的研究。二是产品及技术应用缺乏系统化研究。国内有关有机肥、生物农药的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有机农业生产,但有机农业生产缺乏系统化的投入品研究和应用支持。三是关键技术研究综合性不强。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缺乏全局性的系统研究,大多数研究成果应用面受限于田间尺度[9]。四是地方特色品种的发掘、保护、利用研究不足。

2.4政府支持有限

江西省各级政府还没有明确的对有机农业的扶持政策、项目专项支持,其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关注。一些欧美发达地区为了鼓励有机农业,不但出台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产品、农场、企业等给予现金补贴或专项支持,而且每年对有机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机构、学校、咨询机构等都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定向项目支持。

2.5规模小,效率低

目前,江西省有机农业生产还存在规模小、生产群体散、农产品种类多而乱等现象,在有机市场培育、服务体系健全方面江西省也需要不断完善,生产成本高,致使江西省内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严重影响了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销售量增长速度。江西省有机产品发展上主要集中在农业种植类及产品初加工上,需求量大和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安全有机畜牧、水产品和深加工品严重缺乏,有机产业化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脱节产生有机食品生产不足和过剩同时存在。

3加快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机食品在江西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国家方略为有机食品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江西省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要以对待任何一项新兴事业应有的谨慎和冷静,妥善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和矛盾,精心培育这项产业不断走向成熟、壮大。针对当前江西省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大政府的合理引导与支持国家认监委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以来,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的政策,为加快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例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防治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需要各方面的合作研究和共同努力,特别是农业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3.2制订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江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矛盾,又面临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压力。从长远看,有机农业的终级目标有助于上述矛盾的解决,但从近期效果看,我们还无法全面承受这种生产方式的转换成本。有机食品的开发和认证,毕竟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标准体系,需要选择有条件的生产区域,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遵循特定的生产方式,实现行为和理念的统一,甚至牺牲相当的产量,所以,当前有机食品的发展一定要规模适度,要适应江西省省情、农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情,稳步推进。不能脱离江西省农业基础设施差、生产规模小、农民教育程度和法律意识水平低等现状,不宜轻率提倡建设有机食品县等不切实际的做法,盲目追求有机食品的发展速度。同时,要正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同步发展的客观现实,在开发、管理、宣传以及消费引导等方面妥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秉赋差异、生态条件差异以及不同的市场需求分别突出不同的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和谐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有机农业范文第3篇

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物质而不断造成健康隐患提出来的。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有机食品的销售量还不到食品销售量的1%,但其发展速度相当快,而且销售潜力相当可观。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多数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而在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如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有机食品市场占整个食品市场的5%,婴幼儿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机食品。欧洲其他国家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在2%~3%之间,90年代初已注册登记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加工的工厂有1716家。美国几乎在所有的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有1/3的美国人会购买有机食品,1980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为7800万美元,2000年为60亿美元,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有8000多个有机农场,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3500亿日元左右,年增长率为30%左右。当然,“3•11”地震后,核电站泄漏事件,给了日本有机农业以沉重的打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会员。1994年10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走向正规化。其中,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发的有机茶第一次出口到荷兰;1994年,辽宁省开发的有机大豆出口到日本。以后陆续在我国各地发展了众多的有机食品基地,在东北三省及云南、江西等一些偏远山区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

2发展有机农业对社会的贡献

2.1关于环保食品

发展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口味好、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多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它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2.2关于生态平衡

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据调查,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利用率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过剩化学物质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存;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引起病虫再猖獗,农药用量则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2.3关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农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受关税调控的作用愈来愈小,但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控制愈来愈大,只有高质量的有机农业产品才是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关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增收问题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3潍坊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3.1传统农业优势

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潍坊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更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精髓。

3.2生产条件优势

潍坊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一些地方仍是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农民能够很少用化肥农药就能完成生产过程,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3.3农村劳动力优势

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市农村劳动力富余,这也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

3.4出口优势

我市农产品的出口渠道通畅,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将有较大发展需求。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5有机农业认证优势

现在,潍坊市有机农业认证面积已达到9.3万亩,377种产品,包括蔬菜、杂粮、果品、畜产品等,其中90%以上是通过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

4加速发展有机农业的建议

4.1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2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政府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

4.3技术指导的跟进

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建议组成专家技术指导体系,通过专家指导和培训,使生产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好杂草防除、病虫防治、营养供应等技术问题,使有机农业更好更快地顺利发展起来。同时,应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

4.4产品包装的标准化

有机农产品,其收获与销售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分级标准、统一销售品牌、统一内外包装、统一农药残留检测、统一加贴有机标志。

有机农业范文第4篇

有机农业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要求最为严格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有机农业的概念定义起于20世纪20年代,是由德国和瑞士两国的科学家率先提出的[1]。依照国际食品法典,“有机农业的首要的目标是实现土壤活性、植物、动物和人这一相互依赖的共同体的健康和生产力的最优化。有机食品生产者、加工者和零售商只有坚持标准,才能保证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根据这个定义,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动植物生产中不采用任何形式的基因工程,严格遵守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的原则,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系统平衡,应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学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2];它是一个过程导向的、而不是产品导向的生产系统,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限制使生产和销售成本增加,消费者购买有机产品主要是基于对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利益的认识[3]。

2有机农业发展意义

近年来,伴随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农作物单产也大幅度地提高,但长期大量施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添加剂的等化学物质,大大抑制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近50年来,我国高等植物己灭绝了高达200多种,脊椎动物也灭绝或可能灭绝了10种,目前仍有约4600多种高等植物,400多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威胁。大量化肥的使用流失汇集到湖泊、水库、河流,造成水体污染,通过水循环进入土壤,使土壤结构被破坏,肥力降低,形成板结、沙化,引起水土流失[4],受到污染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中过度依赖使用添加剂,使农产品受到化学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这已经引起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关注。农业环境保护己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积极率先倡导有机农业已成大多数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主流。因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食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业的认识,并可以向社会提供富营养、品质高、口味好、安全的有机食品;有利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各区域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优势

3.1特色农产品区域优势

江西南北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全省有6个优势产业区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即鄱阳湖平原双季水稻优势产区、中部生猪优势产区、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优势产区、赣南湘南桂北柑桔产区、“双低”油菜长江中下游产区、长江流域棉花优势区。江西省根据农业部要求和自有的资源优势确定了加快建设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的战略构思,分别是建设以赣南脐橙(包括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为主的果业、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禽、以环鄱阳湖地区蟹虾为主的水产品、以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稻、以双低油菜为主的优质油料、以无公害特色蔬菜为主的蔬菜、以有机茶为主的茶叶、以香樟为主的苗木花卉、以杜仲为主的中药材和以毛竹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等十大类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已初具规模。

3.2农产品市场优势

全省拥有大小各类农产品市场22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近200个,年批发交易额50多亿元。“十一五”期间新建成一批规模大、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9家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绿色江西,生态江西,绿色食品”已美名远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超市货架上,齐云山南酸枣糕、恩泉茶油等赣产绿色(有机)食品销量在不断上涨。目前,中国出口欧盟的绿茶,70%为产于婺源的有机绿茶;江西供港叶菜类蔬菜占香港全部需求量1/3;黑芝麻、葛粉、茶树菇等有机食品又敲开日本市场等等。

3.3企业优势

据2009年数据显示,江西省“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已达892家,“三品”农产品总数212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16个,绿色食品658个,有机农产品750个,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有机农产品更是连续7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全省拥有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9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60多万hm2,列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合格率达99%,绿色原料基地带动农户190.2万户,户均增收500多元。

3.4成本优势

主要是土地成本、工业成本、水电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低。土地价格仅为上海1/10,工资仅为广东1/2,运输成本比西部要低,加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给食品工业园、开发区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了优惠的政策,更可降低入园食品企业的生产成本。

3.5江西食品工业科研技术有一定的优势

江西省内高校设有食品相关专业30余个,产学研有机结合,成为食品科研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江西省大力推广农产品采后保鲜、贮藏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真空浓缩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现代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的猪─沼─果、草─兔─稻、鱼─果─兔等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工程模式得到迅速推广,致使江西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

4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区位优势

4.1地理位置的优势

江西省地理位置特殊,虽位于我国中部,但地处沿海腹地,内陆前沿,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这三个中国最具活力的核心区的辐射交叉点上,东临浙江、福建,南接广东,西接湖南,北临湖北、安徽,与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港澳等中心城市相邻近,江西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广阔。

4.2交通优势

处于中部区域与经济结点上的江西,正在形成以南昌为中心,连通各市县、全面打通与相邻省份高速主通道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省内4小时、省际8小时经济圈,县(市)基本半小时进入高速公路网络,实现纵贯南北、承东启西、覆盖全省、通达四邻的高速公路网。由此可以看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势为江西承接三个国内经济最发达地区的辐射,给江西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沿海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向更高层次发展,一些劳动密集、资源型产品逐步向内地转移,而江西是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和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最好位置。

5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生态优势

自古以来,江西就是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农业大省,为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其一,首先看其地理构造,江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大系统,可以阻断、防止外来污染;而且气温地肥、水足林密、山高湖大、污染较轻。其次鄱阳湖相对全国几大淡水湖是目前唯一没有多少污染的大湖,几大山脉毗邻地区的污染更轻,且有“六山二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俗称。其二,江西特有的自然环境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全省森林面积达1062.9万hm2,活立木蓄积量3.7亿m3,森林覆盖率超过60%,位居全国第二;有高等植物5117种,占全国17%,其中木本植物2000多种;有脊椎动物845种,占全国13.5%,其中华南虎、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有小天鹅、金猫等二级保护动物67种;全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38处,其中部级保护区5处,省级保护区25处,市、县级保护区108处;自然保护小区5000多处,区个数在全国排第五位,保护总面积达98.42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9%,基本形成了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具有典型性和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9处,其中部级39处,总量跃居全国第一,省级60处,总面积达44.11万hm2。

6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资源优势

6.1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决定农业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江西省农业气候资源总的特征是热量丰富,四季分明,雨水丰富,日照充足。江西省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8%,山区气候丰富多样,其特点是山区夏季无高温危害,有利于种植反季节蔬菜,雨量分布较均匀,有利于亚热带作物和林木、花卉生长;冬季山区逆温层的存在,可使一些高效经济作物、果树安全越冬。我省丘陵山区丰富多样的气候特征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分层利用、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特色食品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6.2水资源

江西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中间盆地舒缓,北部低洼,湖湫棋布,贯穿江西全境的赣、抚、信、饶、修等五大江河水系汇集于北部,形成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可以阻断、防止外来污染。全省境内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据2006年数据显示,江西水资源量1630.0亿m3,占全国水资源的6.4%,人均水资源量为3768.7m3,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均居全国第7位。另外,江西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其水质优良,水域总面积达167万hm2,占全国内陆水域面积的9.34%,可养殖面积达36万hm2。江西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总体良好,据2009年数显示,我省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80.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6.3山地资源

江西是以丘陵山地为主的省份,根据江西省森林植被资源遥感调查结果,2010年森林覆盖率已达63.1%,居全国第二。全省坡度在25°以上的有林地面积为1.3711万hm2,占坡度在25°以上面积的93.35%,应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约为9.12万hm2。海拔500m以上的中高山区是江西省天然林所在地,对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利用山区夏季温凉、冬季逆温层存在的特点,有利于在赣东北、井冈山、九岭山区和南岭山区发展有机茶、森林有机蔬菜、林药、林木花卉等山地经济产业。

6.4农产品资源

江西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地方名优特新农产品繁多,如享誉古今的鱼米之乡、中国茶叶之乡、油茶之乡、猕猴桃之乡、白莲之乡、蜜桔之乡、脐橙之乡、乌鸡之乡等;还有众多的水禽、珍禽和家禽六畜是食品开发的宝库,优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为将把特色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绿色(有机)食品工业列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7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优势与定位优势

7.1政策导向优势

如何把优势资源变为优势经济,江西在为之努力,这也成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2003年,省委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树立“生态也是财富”的观念,提高江西绿色GDP水平。2004年,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中兴特色产业”的新路,推进江西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战略决策。2005年,江西省委、省政府为推进江西的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提出“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工作方针,明确了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工业与农业关联度的基本思路。2008年,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着眼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省长吴新雄面对记者的提问,曾坚定的回答:“江西发展生态产业是出路,坚定走‘绿色崛起’的道路”。这更加坚定了要把第一位的优势资源转变为第一位的优势经济,振奋了全省人民以之为奋斗目标的信心。江西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期间,提出江西将继续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创新创业江西、和谐平安江西,以绿色为切入点,认真研究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新思路、新任务、新方法,以着力推进“公司+基地+专家+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为重点,以质量、效益、安全、生态为目标,通过实施“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以努力实现江西绿色食品既快又好的发展。明确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在全省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中重要地位。

7.2定位优势

7.2.1行业发展思路定位

按省委省政府指出的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指导思想,以结构调整和食品安全为主线,围绕适应城市食品多样化,农村食品商品化,饮食社会化、营养化,传统食品现代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把握住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三个环节,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适销对路和引导消费需求的新产品,通过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使食品工业向集团化、科技化、绿色化的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

7.2.2发展重点定位

一要巩固优势重点产业,继续抓好酿酒、烟、饮料、罐头等特色食品,做大做强;二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着重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三要结合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要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传统食品改造步伐。

有机农业范文第5篇

1.有机农业模式

目前,有机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1)直供模式。有机农业直供模式是风险相对较小的一种有机农业模式。与境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签订协议共同发展有机农产品,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分批次按时间顺序种植其需要的产品,确保直供有机农产品的持续不间断供应,有机农产品收获并经过冷藏保鲜后直供需求地。(2)体验式农庄模式。体验式农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有机农业模式。体验式农庄一般都开辟有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供会员种植,开心农场被分成几十平方米的小块,由客户付费体验,农场提供种子和种植服务,会员可以自己动手种植有机蔬菜,也可以由农庄代劳;到收获时,客户可以自己动手,也可由工作人员代劳。客户只要在自己家里电脑上登录账户后,就可以通过农场内的摄像头,监控自家田地里的情况,并在网上发出浇水等指令,由农场工作人员执行。农庄的室、茶室、书画室、乒乓球、沙滩排球等项目会员都可以免费使用,同时,农庄根据都市人的需求开展一些收费项目,比如食宿、钓鱼。因此,体验式有机农业也被称为健康休闲农业。(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在大都市的周围,不少地区根据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突出生态农业的特点,每年在有机农产品成熟时节开展特色有机农产品节,树立起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成为都市人休闲、度假和娱乐的好去处之一。观光生态农业已经实现了不出园子,也不用雇人采摘,特色有机农产品就一销而空,而且,价格高于市区相同产品。(4)CSA生态农场模式。CSA(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即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最早出现在德国、瑞士,70年代在日本得以发展,80年代出现在美国。最初的出现是因为对于食品安全和对于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的关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关系,消费者会预付生产费用与生产者共同承担在来年农业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支持使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与以往的收益方式不同,生产者在季节之初就获得了这一年种植的收益,并且这部分收益对生产者付出的劳动来说是公平的,而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获得了生态有机种植的健康农产品。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农民和消费者相互信任,风险共担”。目前,CSA在中国许多地方正方兴未艾,CSA生态农场采用的则是农户加会员的形式。农庄在都市近郊选择那些有自己的土地、又有种菜技术,还同意转向有机生态种植的农户。不管未来收成如何,都与农民共担风险,提前预付款项,购买农场来年的收成。农场则遵守承诺,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尽量使用人工耕作,保证农产品的纯天然无公害。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只负责种出绿色、安全、新鲜的蔬菜,不会为追求产量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在“吃啥都不放心”的今天,CSA农场被看做一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途径。(5)打造高于有机的原产地农产品模式。跟体验式农庄模式相比,打造高于有机的原产地农产品模式的手笔更大一些。企业加农户模式不能完全保证质量,打造原产地有机农产品,公司的工作人员都要用产业工人,而且,农场只做稀缺农产品,选择一些比较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按照有机农产品标准种植,或比有机农产品标准更苛刻。比如,原阳大米的核心产区在原阳县太平镇和原武镇,这近1.33万hm2水稻核心区,在黄河9m悬河旁,黄河水经过层层过滤,渗透到稻田,呈天然弱碱性,历史上是贡米的主要产区;位于新乡原阳的133余hm2的黄河稻夫农场不做有机蔬菜,主打产品是原阳大米,有少量稻田鸭、稻糠鱼作为衍生品,其他产品都不涉及。

2.有机农业运作模式分析

(1)安全可追溯系统。为了让消费者看到“安全、放心”的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公司都斥巨资建立安全可追溯系统,提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各环节的追溯要素,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凡有机农产品产品,在包装盒上都添加有二维码。二维码产品追溯系统,需要采用目前全国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根据包装盒上的产品二维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专卖店内食品安全查询机查询或者在公司网上商城输入查询,就能查到每个有机农产品的“产品履历”,包括品种、种植周期、成长过程、种植人姓名、验证机构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真正实现了全程追溯。消费者不仅能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更能体验到这种全新的消费方式。(2)体验营销。新型有机农业也称为“慢农业”,体现生态、环保、休闲等农业多功能性,而到新型有机农业消费的人有3类:一类是有钱、有时间的中高层人士;一类是注重养生、锻炼身体的人;还有一种,是在城市工作、有农村背景、对土地有感情的人。开展体验营销,正好满足这3类人的需求。这3类人到有机农业生态园都是体验种植和收获的快乐,吃到自己种植的有机农产品,体验老家和记忆中的农产品的味道。(3)会员制营销。相当大部分的有机农业公司都开展了会员制营销,而且很多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业公司会员卡是作为传统节假日赠送亲朋好友的礼物,并可以由有机农业公司的员工在顾客规定的时间内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有的公司还在会员卡设置了诸如“爱的赠言”,将爱心表达给亲朋好友,为消费者打开了一扇心门。(4)销售模式。销售模式上,有机农产品公司开展了会员制、团购等方式,消费者除既可以到有机农产品专卖店直接购买,又可以登录网上商城或拨打统一的客服电话进行购买。一旦有机农业产品概念被消费者接受,会员制将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黏性,有效提升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可度。

有机农业未来模式与探讨

1.有机农业的未来模式

一个有明显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要从一个可有可无的饮食配角,变成为一个时尚消费品,直至裂变为一个产业,最终定格为一种文化现象,这就是有机农业的未来发展之路。而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深加工生产、营销网络统一、产业链延伸是有机农业的未来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例,其有机农产品价格仅仅高于普通农产品价格的1/3左右。因此,一方面必须通过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有机农产品的成本。有机农产品最怕小打小闹,必须涌现众多龙头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同时,为保证品牌效应的提升,众多有机农业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要达成向高端方向发展的共识,实现营销统一。比如,新郑大枣的成功,就在于完全走市场化道路,在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深加工生产、营销网络统一的“三位一体”下,十几年时间,新郑市一举获得了“全国大枣基地县(市)”的荣誉称号,还相继成为全国最大的枣产品集散地和一流的红枣新技术示范园区。另一方面,要进行产业链延伸。在产业上游,有机农产品公司保障绿色安全的有机农产品;在产业下游,专卖店、会员制营销、上门配送服务和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是一个全新的销售模式,推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直接购买系统,以契约或会员制形式进行有机农产品的配送,实现互惠互利。

2.有机农业未来运作模式探讨

(1)定位为礼品并上门配送。有机农产品若定位为高档农产品,其高价格在短期内难以被消费者接受。但是,若定位成礼品,消费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高价格。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有机农产品必有广阔的市场。在不远的未来,都市人不用去菜市场或超市购买农产品,就可以享受到有机农场定期送有机农产品上门的服务,当天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有机农产品带着泥土的芳香,一定让久违农村生活的都市人倍感亲切。(2)产业上下游均实施会员制。产业上游,有机农产品公司与农户签订无论有机农产品价格涨跌公司都会保障他们一个丰厚的保底收入,农户只需按照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仅仅承担生产风险,公司承担市场风险,实现公司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产业下游,专卖店、会员制营销、上门配送服务和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是一个全新的销售模式,公司给专卖店承诺一个优厚的保底利润,统一标识、统一店铺布置、独特产品包装,让有机农产品专卖店风格鲜明地与其他品类专卖店的销售模式区别开来,推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直接购买系统,以契约或会员制形式进行有机农产品的配送,实现互惠共赢。(3)成立专门的农场顾问公司。关于农场的科技问题,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的有机农场主们并不用操心,他们只要付钱给专门的农场顾问公司就可以。田里应该留些什么草、养些什么虫,根据农场的情况要深耕还是浅耕,顾问公司都会在调查研究后给出答案。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