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合成设计

有机合成设计范文精选

有机合成设计

有机合成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广告设计;整合案例;新思维;教学模式

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并对传统的广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互联网广告全年收入4971.61亿元,比2019年度增长13.85%,小微、新锐广告进入市场。全年网络广告延伸至营销服务的倾向更明显。我国互联网营销市场总规模突破万亿大关,达10457亿元。如此庞大的规模,支撑起广阔的网络广告设计的市场,也就迫切需要诸多网络广告设计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目前平面设计专业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的学生质量与互联网广告设计的市场需求处于相对失衡状态。互联网广告设计的人才需求增大,而职业学校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相对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源在于:1)知识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过于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知识本位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分割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实践教学的薄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广告设计类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理论,弱化实践。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的开发,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实践性不强。3)创新思维不足。严重地制约了网络广告成果的发展。而教学中低层次模仿的训练过多,缺乏高阶的思维训练。造成了学生学习只满足于既有的成绩,满足于课本基础内容的学习,无益于课程的发展,无益于个人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平面设计专业网络广告设计课程中进行创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优化与进行整合案例研究?我们在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上进行了一些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

1教学思路的整体化

教学思路的整体化是要求教师在传授课程前,要对教学内容、思路进行整体的掌握,对内容了然于心,对形式外化于行。虽然网络广告设计专业的教材是分章项目进行组织,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体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实践目标要有全局的思考与编排。不仅仅局限于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难点、课程要求、教学目标,而是要从课程的整体目标上进行思考,对课程内容建立起连贯性、整体性的联系,从而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一以贯之。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网络广告设计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理论、构图、再到具体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的应用。从逻辑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但是一个完整的网络广告作品不可能割裂为若干部分,必须进行统一的、系统性、整体化的思考和设计。尤其在对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方面要求更甚。简单的平面设计三要素:色彩、文字、图像。如果单纯地以课程内容来讲解与传授,内容较为枯燥,且学生的接受程度也较差,不易做整体上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全局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将穿插于课程中的知识点进一步地加工与融合,利用具体的案例、详细的成果来展示。当然,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就业需求,也要求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在传统平面广告强调创意表达、展示效果直观生动、设计语言丰富的核心特点的同时,进一步的融合教学设计与成功的实践案例。具体到画面色彩运用、字体选择与设计、图形图像设计处理等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都需针对“互联网+”需求进行适应性改变。

2课程设计的模板化

网络广告的制作一般包括广告主题确定、广告素材搜集、网络广告策划、网络广告创意等主要环节。针对网络广告的特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尝试按照教学目标导向强化模板化教学方式,进一步规范教学活动的标准化、准确化。模板化教学是指在具体案例教学与分析的过程中,按照“案例示范—步骤剖析—小组讨论—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成果展示”等模块化的教学思维方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对具体的案例教学,采用模板(块)化的课程设计方式,按照1)教学设置:选取具体案例,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强化内容衔接,锻炼技巧应用等目的创设网络广告设计案例;2)操作示范:围绕案例设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小项目,选取示范内容,结合知识点进行传授;3)独立探索:网络广告设计作品的“千人千面”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具体案例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内容进行探索深入;4)确定项目: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相关调研,关键点在于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5)协作交流:主要包括划分不同小组,进行讨论协调,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6)课业评价:将案例广告设计的模板化过程纳入考核(察)范围,结合学生随定稿成品上交设计过程中完成的思维导图、创意草图等共同形成完备的评价机制、体制。在理论层面,目前可供借鉴的模板化教学方案与教学理念已有不少,比如“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就将广告设计教学课程教学方式由课前在线教学视频、课堂项目创意设计与策划、具体项目实践阶段性实践及相关软件监督和讨论、项目成果的视频上传、课堂的定期分享会和讨论会等组成实践和理论性内容融合而成。也是比较新颖的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3教学案例的典型化

教学案例的典型化侧重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典型的项目与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解读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将理论的知识具体化,将理论分析融入实际项目问题的解决中。比如在对静态网络广告制作过程,在教学中选取“双十一服装团购”的淘宝网海报案例。之所以选择这个案例,一方面在于利用每年固有的购物节活动的典型事件,突出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简单易读、主体风格明确;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必然需要接触到网店广告的设计与操作,在教学阶段就熟悉应用,有助于平面设计职业能力的拓展。同时,由于购物海报的案例涉及色彩、图案、文字以及综合设计的理念,利于学生将知识点温故知新,便于操作。这个案例也可以综合运用文字、色彩、图像等方式将Photoshop软件中图层工具、画笔工具、选框工具、渐变工具等多种操作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领会掌握。在实践中,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坚持“案例引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感。在传授过程中,坚持多看、多问、多想、多做。依据已有的典型案例,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教学单元的递进化

教学单元的递进化是在传授课程的初期,就需对课程的教学单元进行合理的谋划和设计。先选取步骤简单、操作易上手、效果明显的典型案例。当学生对网络平面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达到熟悉的程度的时候,再循序渐进的加大难度,加入跨单元、跨学科的知识点,不断地巩固已有成果,拓展新的教学领域。对于学生而言,每位学生的基础条件、动手能力、实践周期等均不相同。而由于遗传因素、环境条件和教育背景的不同,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案例教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借助经典案例,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依托学校的各种教学平台,实现不同难度、不同梯次、操作复杂程度均有所不同的递进化单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细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单元,参照不同难易层次,依据不同学生参差的基础能力,对教学单元进行整合。完善教学实践周期,突出案例实践效果。比如对于动画广告的制作,先从网店促销广告开始,主要应用基本的逐帧动画制作及矢量绘图工具,这是flash操作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虽然学生操作的步骤各有不同,但应涵盖关键帧、空白关键帧、普通帧等操作要素。然后在基本操作已经熟练地基础上尝试制作商业店铺的播放动画,这样就已经在原有的难度上有一定的提升。递进至网游广告的制作,应用到课程的难点“遮罩”、“淡出”与“引导层动画”,到这一阶段就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广告作品,可以直接应用到商业网页游戏中去。最后选取电影上映前预告广告的制作,这就已经是成型的动画作品,并在商业领域已经有所建树了。动画案例的制作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正是在难度不断递进的条件下,激励学生迎难而上,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案例整合的多样化

案例整合的多样化,重在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审美能力、创新意识、操作技巧、文化素养均有不同。那么,对同一案例的理解、领悟、掌握、创意也都有所不同。通过具体案例的穿插整合,在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践领域的操作上,利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巧、能力,再加上独创性对美的理解,通过教师的传授,形成丰富的优秀广告作品。而这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于学生个别差异化,也就决定了整合案例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在形成案例集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的案例作品剖析理解,来分析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在实践应用中又能应用多少,这对学生的创新和教师的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在静态动画广告制作中,同样是一幅广告案例《冬季童装折扣》,要求案例能够表现出网店的经营项目,又要强调突出折扣活动信息,并能起到吸引消费的目的。那么,根据广告案例突出商品的要求,可以将学生区分为不同的小组,结合该商业广告“明亮鲜艳、主题突出”的特点,对项目的主题进行构思,设计。要求学生在原有案例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的思维方法,通过改变色彩的搭配、文字的编排、图形的处理、动画的设计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和理念来展现店面形象和商品的特质,力争做到色彩宁静文雅,画面设计简洁,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这样,虽然同样是《冬季童装折扣》的案例,但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和理念都不一样,案例整体就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把这些作品集结起来,做成案例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布展,变为创意美术作品展),不仅是对已有成果的总结,更是对学生创意思维的期许和鼓励。而通过结合学生随定稿成品上交设计过程中完成的思维导图、创意草图,教师也可以明晰的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是简单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托,由平时作业、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结合而成。在职业教学的过程中,应侧重于对学习效果的巩固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网络广告设计课程评价标准上鼓励多样化的考量和评价方式是有益的。对具体的设计作品,依托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优势,以职业导向为目标,基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而对学生的考察方式可以借助已有的各种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大赛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创业创新基地等尝试多元化。“鼓励创新、强化实践、完善基础”是平面设计专业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的发展方向。基础一般的同学可以通过课程获得知识与技巧,通过教学实践平台,做到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悟。基础好的同学鼓励参加各项赛事,通过教学实践平台参加广告类的网络设计赛事,在赛事中了解网络广告设计项目的竞争与合作,接触到最新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不断学习创新策略和品牌策略,逐步提升网络广告设计实践的专业水准。在日常实践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自媒体平台如QQ空间、朋友圈、抖音、个人公众号、淘宝店、微博、微商等平台等对已有的成熟的网络广告设计作品进行展示。而更为成熟的网络广告作品可以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项目孵化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产业孵化基地等进行推广,鼓励学生入住创客空间、创业中心,积累经验,为未来岗位就业和行业创业打下基础。“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新时代,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网络广告设计课程而言,创新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其内容的优化整合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针对职业学生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让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出创新设计时代需求具备综合实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晓燕,单春晓.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2]王平.《2020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正式[N].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01-14(4).

[3]孙湛.浅谈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J].美与时代(上),2018(11):110-112.

有机合成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广告设计;整合案例;新思维;教学模式

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并对传统的广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互联网广告全年收入4971.61亿元,比2019年度增长13.85%,小微、新锐广告进入市场。全年网络广告延伸至营销服务的倾向更明显。我国互联网营销市场总规模突破万亿大关,达10457亿元。如此庞大的规模,支撑起广阔的网络广告设计的市场,也就迫切需要诸多网络广告设计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目前平面设计专业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的学生质量与互联网广告设计的市场需求处于相对失衡状态。互联网广告设计的人才需求增大,而职业学校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相对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源在于:1)知识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过于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知识本位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分割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实践教学的薄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广告设计类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理论,弱化实践。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的开发,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实践性不强。3)创新思维不足。严重地制约了网络广告成果的发展。而教学中低层次模仿的训练过多,缺乏高阶的思维训练。造成了学生学习只满足于既有的成绩,满足于课本基础内容的学习,无益于课程的发展,无益于个人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平面设计专业网络广告设计课程中进行创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优化与进行整合案例研究?我们在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上进行了一些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

1教学思路的整体化

教学思路的整体化是要求教师在传授课程前,要对教学内容、思路进行整体的掌握,对内容了然于心,对形式外化于行。虽然网络广告设计专业的教材是分章项目进行组织,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体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实践目标要有全局的思考与编排。不仅仅局限于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难点、课程要求、教学目标,而是要从课程的整体目标上进行思考,对课程内容建立起连贯性、整体性的联系,从而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一以贯之。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网络广告设计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理论、构图、再到具体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的应用。从逻辑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但是一个完整的网络广告作品不可能割裂为若干部分,必须进行统一的、系统性、整体化的思考和设计。尤其在对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方面要求更甚。简单的平面设计三要素:色彩、文字、图像。如果单纯地以课程内容来讲解与传授,内容较为枯燥,且学生的接受程度也较差,不易做整体上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全局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将穿插于课程中的知识点进一步地加工与融合,利用具体的案例、详细的成果来展示。当然,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就业需求,也要求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在传统平面广告强调创意表达、展示效果直观生动、设计语言丰富的核心特点的同时,进一步的融合教学设计与成功的实践案例。具体到画面色彩运用、字体选择与设计、图形图像设计处理等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都需针对“互联网+”需求进行适应性改变。

2课程设计的模板化

网络广告的制作一般包括广告主题确定、广告素材搜集、网络广告策划、网络广告创意等主要环节。针对网络广告的特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尝试按照教学目标导向强化模板化教学方式,进一步规范教学活动的标准化、准确化。模板化教学是指在具体案例教学与分析的过程中,按照“案例示范—步骤剖析—小组讨论—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成果展示”等模块化的教学思维方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对具体的案例教学,采用模板(块)化的课程设计方式,按照1)教学设置:选取具体案例,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强化内容衔接,锻炼技巧应用等目的创设网络广告设计案例;2)操作示范:围绕案例设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小项目,选取示范内容,结合知识点进行传授;3)独立探索:网络广告设计作品的“千人千面”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具体案例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内容进行探索深入;4)确定项目: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相关调研,关键点在于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5)协作交流:主要包括划分不同小组,进行讨论协调,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6)课业评价:将案例广告设计的模板化过程纳入考核(察)范围,结合学生随定稿成品上交设计过程中完成的思维导图、创意草图等共同形成完备的评价机制、体制。在理论层面,目前可供借鉴的模板化教学方案与教学理念已有不少,比如“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就将广告设计教学课程教学方式由课前在线教学视频、课堂项目创意设计与策划、具体项目实践阶段性实践及相关软件监督和讨论、项目成果的视频上传、课堂的定期分享会和讨论会等组成实践和理论性内容融合而成。也是比较新颖的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3教学案例的典型化

教学案例的典型化侧重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典型的项目与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解读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将理论的知识具体化,将理论分析融入实际项目问题的解决中。比如在对静态网络广告制作过程,在教学中选取“双十一服装团购”的淘宝网海报案例。之所以选择这个案例,一方面在于利用每年固有的购物节活动的典型事件,突出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简单易读、主体风格明确;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必然需要接触到网店广告的设计与操作,在教学阶段就熟悉应用,有助于平面设计职业能力的拓展。同时,由于购物海报的案例涉及色彩、图案、文字以及综合设计的理念,利于学生将知识点温故知新,便于操作。这个案例也可以综合运用文字、色彩、图像等方式将Photoshop软件中图层工具、画笔工具、选框工具、渐变工具等多种操作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领会掌握。在实践中,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坚持“案例引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感。在传授过程中,坚持多看、多问、多想、多做。依据已有的典型案例,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教学单元的递进化

教学单元的递进化是在传授课程的初期,就需对课程的教学单元进行合理的谋划和设计。先选取步骤简单、操作易上手、效果明显的典型案例。当学生对网络平面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达到熟悉的程度的时候,再循序渐进的加大难度,加入跨单元、跨学科的知识点,不断地巩固已有成果,拓展新的教学领域。对于学生而言,每位学生的基础条件、动手能力、实践周期等均不相同。而由于遗传因素、环境条件和教育背景的不同,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案例教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借助经典案例,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依托学校的各种教学平台,实现不同难度、不同梯次、操作复杂程度均有所不同的递进化单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细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单元,参照不同难易层次,依据不同学生参差的基础能力,对教学单元进行整合。完善教学实践周期,突出案例实践效果。比如对于动画广告的制作,先从网店促销广告开始,主要应用基本的逐帧动画制作及矢量绘图工具,这是flash操作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虽然学生操作的步骤各有不同,但应涵盖关键帧、空白关键帧、普通帧等操作要素。然后在基本操作已经熟练地基础上尝试制作商业店铺的播放动画,这样就已经在原有的难度上有一定的提升。递进至网游广告的制作,应用到课程的难点“遮罩”、“淡出”与“引导层动画”,到这一阶段就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广告作品,可以直接应用到商业网页游戏中去。最后选取电影上映前预告广告的制作,这就已经是成型的动画作品,并在商业领域已经有所建树了。动画案例的制作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正是在难度不断递进的条件下,激励学生迎难而上,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案例整合的多样化

案例整合的多样化,重在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审美能力、创新意识、操作技巧、文化素养均有不同。那么,对同一案例的理解、领悟、掌握、创意也都有所不同。通过具体案例的穿插整合,在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践领域的操作上,利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巧、能力,再加上独创性对美的理解,通过教师的传授,形成丰富的优秀广告作品。而这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于学生个别差异化,也就决定了整合案例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在形成案例集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的案例作品剖析理解,来分析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在实践应用中又能应用多少,这对学生的创新和教师的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在静态动画广告制作中,同样是一幅广告案例《冬季童装折扣》,要求案例能够表现出网店的经营项目,又要强调突出折扣活动信息,并能起到吸引消费的目的。那么,根据广告案例突出商品的要求,可以将学生区分为不同的小组,结合该商业广告“明亮鲜艳、主题突出”的特点,对项目的主题进行构思,设计。要求学生在原有案例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的思维方法,通过改变色彩的搭配、文字的编排、图形的处理、动画的设计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和理念来展现店面形象和商品的特质,力争做到色彩宁静文雅,画面设计简洁,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这样,虽然同样是《冬季童装折扣》的案例,但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和理念都不一样,案例整体就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把这些作品集结起来,做成案例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布展,变为创意美术作品展),不仅是对已有成果的总结,更是对学生创意思维的期许和鼓励。而通过结合学生随定稿成品上交设计过程中完成的思维导图、创意草图,教师也可以明晰的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是简单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托,由平时作业、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结合而成。在职业教学的过程中,应侧重于对学习效果的巩固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网络广告设计课程评价标准上鼓励多样化的考量和评价方式是有益的。对具体的设计作品,依托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优势,以职业导向为目标,基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而对学生的考察方式可以借助已有的各种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大赛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创业创新基地等尝试多元化。“鼓励创新、强化实践、完善基础”是平面设计专业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的发展方向。基础一般的同学可以通过课程获得知识与技巧,通过教学实践平台,做到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悟。基础好的同学鼓励参加各项赛事,通过教学实践平台参加广告类的网络设计赛事,在赛事中了解网络广告设计项目的竞争与合作,接触到最新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不断学习创新策略和品牌策略,逐步提升网络广告设计实践的专业水准。在日常实践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自媒体平台如QQ空间、朋友圈、抖音、个人公众号、淘宝店、微博、微商等平台等对已有的成熟的网络广告设计作品进行展示。而更为成熟的网络广告作品可以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项目孵化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产业孵化基地等进行推广,鼓励学生入住创客空间、创业中心,积累经验,为未来岗位就业和行业创业打下基础。“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新时代,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网络广告设计课程而言,创新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其内容的优化整合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针对职业学生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让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出创新设计时代需求具备综合实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晓燕,单春晓.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2]王平.《2020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正式[N].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01-14(4).

[3]孙湛.浅谈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J].美与时代(上),2018(11):110-112.

有机合成设计范文第3篇

一、系统思想是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思想

从思想史上看,由圣西门最早提出的近代意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就已包含了系统思想的因子。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多个器官、组织构成的有机整体。他的学生在《圣西门学说释义》中明确提出“社会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并要求分析“这个统一机体的各个器官”。实证主义创立者孔德的“社会有机论”有着深刻的系统思想。他认为,社会的细胞是家庭,社会的组织是种族或阶级,社会的器官是社区或城市。斯宾塞是“社会有机论”的集大成者,他依照生物有机体有营养、循环和调节三个系统,相应地把社会有机体也划分为三个系统:营养系统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循环系统是商业阶级,调节系统是政府和工业资本家。但斯宾塞又认为社会是一种“超有机体”。就是说,社会有机体虽然是一个可自我调节的系统,它的各个部分比较分散与自由,这与生物有机体各部分紧密相连并完全从属于整体不同,生物有机体各部分的存在是为了生物有机体的整体,社会“超有机体”的存在是为了社会系统中各个独立的个体。

马克思用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也把社会比作有机体。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他又说:“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把社会比作有机体是为了把社会“当作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就是说,社会有机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整个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它绝不是旧唯物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个体的机械组合或全部社会生活条件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全面实践关系中构筑起来的,由人及其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自我运动的、不断新陈代谢的复杂系统。

由上述可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有机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两者都有着丰富的系统思想。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是基于社会存在的实践性、系统性和辩证本性形成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认为社会有机体已不同于纯粹自然环境的物质系统,它里边是一个个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决定了社会系统的特殊之处在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一刻也离不开人的活动。而后者把生物学规律简单移植过来解释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人类社会,在总体上是错误的,这就像用经典物理学原理来解释量子物理学现象一样。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系统方法论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根本方法论是“新唯物主义”辩证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但在次层次方法论中,系统方法论无疑体现得最为充分。

首先,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和目的性。马克思有着鲜明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他曾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散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又说:“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卢卡奇指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可以说,整体性是马克思研究社会的首要观点。他认为,社会就是一个“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而且“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事实上,马克思提出社会有机体范畴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蒲鲁东割裂了社会的整体性,片面夸大了观念和理性的作用。当然,从根本原因上说,马克思创立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片面性的。因为,其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导致了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和劳动的异化。他主张劳动应成为“自觉自由的活动”,人的发展要以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发展要整体地推进。显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又有着鲜明的人本思想,体现了社会有机体的目的性。

其次,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层次结构性和关联性。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要素和部分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第一,人口是社会有机体的第一个前提性要素。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第二,自然环境是社会有机体的又一前提性要素。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第三,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决定社会有机体发展和性质的根本性要素,三者有机联结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核心系统。马克思又进一步把各种社会关系(要素)归结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并阐明了它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此外,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还包括语言、教育等特殊的社会现象。

第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开放性和动态复杂性。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此处,马克思经典地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从内部自我引发了社会有机体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系统自组织开放性和动态复杂性的重要表现。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性是从“归根到底”意义上讲的,并非忽视社会有机体的动态复杂性和其他要素的作用。恩格斯晚年曾清醒地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其实,社会有机体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进就是“通过渐进分化从低复杂状态向高复杂状态进化而到‘自组织’的系统”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把社会及其要素、结构和关系等描述为一个活动和发展着的复杂系统,尽管这并不完全等同于后来的系统论,但却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系统性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事实上,对系统的研究在古代就开始了。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过“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的思想。可以说,现代系统论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其实,贝塔朗菲本人也坦率承认:“虽然起源不同,但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类似则是显而易见的。”

三、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系统方法论指导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空前伟大的系统工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同时以人为本,通过对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人的发展及同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与不间断发展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实践性、人本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特性,从而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其实,科学发展观在一定意义上实质上就是以系统方法论为基本内容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以人为本”体现了系统的目的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五个统筹”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自组织性和动态复杂性等。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自觉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系统方法论作指导,系统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第一,把握社会系统的目的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系统都是有目的的,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也有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把握社会系统的整体优化性,切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各项建设任务上升到社会整体的高度和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去认识,全面地把握社会有机体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地位和功用,按照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才能减少片面性、主观性和盲目性,少走弯路,少付代价。必须看到,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忽视社会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这种片面发展不符合系统整体优化性原则。今后,必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整体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整体优化”。

第三,把握社会系统的层次结构性,自觉调整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纷繁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中理出一条有序的思路,建立一套有序的机制,有序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700美元,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际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充分吸取历史教训,正确对待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变迁,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避免用被“左”的思想曲解了的“斗争哲学”来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建成马克思所展望的那种和谐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有机合成设计范文第4篇

有机合成是有机物的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在前三节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醇、酚、醛、羧酸、酯等含氧衍生物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通过有机物逆合成分析法的推理,进-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已知各类有机物的性质

烷烯炔苯及苯的同系物、卤代烃、醇、苯酚、醛、羧酸、酯的性质。

2.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充分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方法,掌握有机合成的解题方法,特别是逆向合成分析法。通过教材例题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解题思路,并能熟练运用。

三、新课程标准要求

1、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手段:

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

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

【情景创设1】

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

【教师评价】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新课】

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

【过渡】

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

归纳内容

【教师引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教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

【过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

【情景创设2】

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过渡】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

【情景问题创设3】

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

?产率较高

?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

【过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习:

【例题练习】

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小结】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1、3题

2、思考课本P64学与问

通过阅读新闻资料,联系已学知识,解决一个合成问题,初步体会合成的过程与方法

【活动1】

迁移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写出方程式

自我评价

形成对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的认识,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思路

【活动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合作完成“思考与交流”的归纳

在评价过程中自我纠正错误,对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方法做出更准确的归纳

【活动3】

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寻找出合成路线

自我评价

受启发,思考

思路分析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思考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各抒己见

应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练习,分析思路,写方程式。

自我评价

总结归纳本节知识,

了解课堂学习重点

创设情景,联系时事新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一个较容易的实际合成训练,为培养有机合成的分析方法作铺垫,作为完成后面的练习做准备

以学生所做的练习做过渡,引出有机合成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本活动要求学生有一定归纳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互补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能力

设计一个中等难度的实际合成训练,为培养有机合成的分析方法作铺垫,作为完成课本中有一定难度的例题做一个过渡

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在训练中掌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将课本的学与问部分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交流,将在下一课时作出评价

附表1:

新闻链接:

?2005年9月2日,中国包装网刊登了题为《美国:保鲜膜包食品有害健康》的文章,指出PVC含有致癌物

九.教学资源建议:

1、为了增强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可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flash动画和视频材料。

例如在对不同有机物的相互转化的教学中可利用动画模拟转化过程中官能团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对有机合成有一个理性的理解。

2.充分利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相关网站及教师研修网等查询所须内容。

例如:对某些教学内容的教学图片和图片,可以充分利用网站:资源。

有机合成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机合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药物化学专业

有机合成化学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领域,是研究用人工方法合成,制备有机化合物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药物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应用性极强,与生命、环境、材料、能源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渗透,是有机化学的升级版,只有在学好有机化学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有机合成化学。相对应的有机合成化学实验则是有机合成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课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有机合成实验技能,另一方面能够对所学的有机合成原理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生产实践,真正了解生产实际,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为企业解决难题,同时培养学生自身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实验室团队合作意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有机合成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有机合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培养有机合成人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1有机合成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有机合成化学实验》作为《有机合成化学》理论课程的实践部分,课程教授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先讲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具体步骤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依照实验指导书描述的过程“依葫芦画瓢”进行实验操作。随后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操作,整个过程学生只会简单机械的操作,无法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更不能的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门课虽是药物化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大都认为这只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的简单重复,都抱着混过去的心理,再加上实验项目并未顺应有机合成发展趋势,还保留一些陈旧的验证性实验,学生们的实验积极性不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机合成化学实验的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2有机合成化学实验的课程改革与探索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传统教学中师生的角色翻转,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学生课前必须先进行有效的实验预习,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实验的原理,实验用到试剂的性质以及实验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索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原来将照抄实验讲义作为实验预习的唯一方法。课堂上再由老师随机抽取学生讲解自己或本组的实验方案,讲完之后,进行同学或师生之间的提问,老师最后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忽视的实验问题进行补充,使学生全面了解实验的内容,充分掌握操作技能。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2.2.1开设设计性、开放型综合实验

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不仅仅是有机合成化学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它还是培养有机合成高级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实验项目的选择不能仅仅局限于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只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过分依赖实验讲义,让他们觉得只要照着步骤往下做就行了,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不利。实验教学内容应注重实验的综合性,比如教师自己科研中几步反应的合成案例,开设这样的实验项目能够顺应当今有机合成领域的发展趋势,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验项目也应开设一部分开放型的,提前让学生通过查文献自主设计方案,和老师同学探讨多个方案的可行性,使整个实验教学的重心由教师偏向学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所有的反应现象及时记录,对产生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师及时解决问题,教师只要稍加指导,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2.2学生一人一组开展实验

为了突出学生实验的主体地位,并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将两人一组实验模式改为一人一组,打破学生依靠组员的侥幸心理,使他们必须依靠自己完成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

2.2.3添加分析测试数据仪器的操作

现在的大部分实验课程都倾向于实验过程,学生们大部分照着实验步骤做一遍,就万事大吉了,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特别是有机合成实验缺乏一定的鉴定手段,比如说,合成出来的化合物,怎么证明是正确的呢?它的相关性质又是怎样的?这个需要借助于其他的测试手段,比如核磁共振、红外光谱以及熔点的测定,如果将实验过程和测试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们更加深刻了解自己做的是什么,更加懂得他们做实验的方向和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做实验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科研工作的探索兴趣。

2.3考核制度的改革

目前,有机合成实验的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一般情况下,在课堂上教师并不能完全兼顾到所有人,因此大部分成绩体现在实验报告上,而实验报告并不能综合反应一个学生的整体实验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平时上课依靠组员操作,自己只是记下实验结果,在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凭借自己字体的美观而获得较高的分数。考虑到实验考核方法既要注重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过程,又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法。考核方案如下:学生课上参与实验教学如查阅文献并课上讲解占20%,预习报告及参与提问情况占10%,一人一组实验操作情况占30%,实验结果的质量占10%,考勤情况占10%,实验报告20%。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进步要做出及时、客观的评价,并加以肯定,使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由应付了事变成积极和热爱。

3结语

总之,《有机合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霞.浅谈“有机合成化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171-172.

[2]高桂枝,陈敏东,王正梅.有机合成化学及实验[M].科学出版社,2014.

[3]王玉炉.有机合成化学(第四版)[M].科学出版社,2019.

[4]申有名,周诗彪,肖安国,等.有机合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277-278.

[5]王雷,马丽英,荣先国,等.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开放性综合实验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7):54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