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物化学知识

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精选

有机物化学知识

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甲烷的教材分析: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材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教材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学生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后一类有机化合物下了定义。在初中化学里简单介绍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参加社会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化学基础。教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列举了甲烷的自然存在,对于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不宜引申扩展。教材通过甲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烷包含哪些元素,进而确定甲烷的化学式,这样有助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甲烷验纯点燃的实验,并联系氢气、一氧化碳也要验纯的知识,说明甲烷在点燃前也要验纯。联系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来说明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

本节教学可采用自学、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甲烷的教法建议: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甲烷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有机物和甲烷的资料来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材料、信息加工的能力。

关于煤和石油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常识性介绍内容。

强调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接着又阐述了煤和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教材的图片使学生对“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结合实际介绍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教育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可在课上播放VCD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关于乙醇醋酸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乙醇和醋酸两部分,乙醇属于了解内容,甲醇和醋酸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可以制造醋酸、饮料、染料、香精,还可以做绿色能源——燃料。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乙醇。对我国的酿酒工艺做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甲醇的毒性,并熟练掌握甲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识性介绍的醋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料——醋的主要成分,学生对醋酸并不陌生,醋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唯一一种有机酸,教材介绍了醋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对醋酸的化学性质只涉及了使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建议增加课外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对课后选学内容的学习,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较紧密,建议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为好。

甲烷的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及其用途

难点:常见有机物的判断、甲烷组成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

1、"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教师趣味导学)

2、时事新闻分布(学生生活所闻)

【屏幕显示】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制订了三个主题:

1、奇妙的有机物世界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3、甲烷的元素组成

一、奇妙的有机物:

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你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你能举出有机物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趣的有机物的知识和现象。

【分组实验】

1、面粉是否溶于水;2、食盐水和酒精溶液是否导电;3、点燃一团毛线,观察现象;4、加热蔗糖。

【讨论】

面粉、酒精、毛线、蔗糖均是含碳的化合物,我们将其称为有机化合物。通过实验,你能总结出有机物的哪些特性?

【家庭小实验】

1、想一想:你的衣服、头发、你吃的水果、蔬菜溶于水吗?所有这些物质都是有机物,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你能在课堂上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2、酒精灯内燃烧的是什么?你想试验它的导电性吗?(老师有装置,你可以来试一试)比较酒精和无机物食盐的水溶液的导电性。酒精也是有机物,这个实验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4、妈妈在做"拔丝地瓜"时,你观察过蔗糖的熔化过程吗?如果温度太高会怎样?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屏幕显示】有机物的共性:熔点较低、难溶于水、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收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有机物的奇妙功效?讲给大家听好吗?

总结一篇关于有机物的文章,要求包括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特性、有机物的奇闻轶事。将以上的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更能增加说服力。限时5分钟。要求汇报时脱稿、自然。最后出一道有关有机物的习题,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小结】

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如蔗糖、淀粉、塑料、油脂等。不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如氯酸钾、高锰酸钾、水等。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因此属于无机物。有机物的物质种类占物质种类的80%以上,是生命产生、存在、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大多数有机物一般具有难溶于水,不易导电,易燃烧,熔点低,易分解等特性。你能将这些性质与上面的家庭小实验对号入座吗?

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受伤倒在地上打滚,医生跑过去,用药水对准球员的伤口喷射,不用多久,运动员便马上站起来奔跑了。医生用的是什么妙药,能够这样迅速地治疗伤痛?这是球场?quot;化学大夫"的功劳,它的名称叫氯乙烷,是一种在常温下呈气体的有机物,负伤的皮肤在氯乙烷的作用下像被冷冻了一样,暂时失去感觉,痛感也消失了。

【过渡】

有机物的种类远超过无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要想更好地利用它,需要了解它,让我们由最简单入手--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二、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思考回忆】

通过你收集的资料、了解的信息,你看到的甲烷是什么样的物质。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你知道甲烷有哪些存在形式吗?甲烷的俗名有哪些?

【屏幕显示】

甲烷俗称沼气,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成的。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燃料,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可燃性:点燃前要先验纯。

以上内容你能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题总结成一个文字、图象结合的报告吗?(有关图片老师的计算机中有一些资料,可做参考)限时7分钟,给大家汇报的时候要求脱稿,自然。最后设计一道与你的主题有关的习题,对大家的掌握情况做测评。

【过渡】甲烷作为有机物,其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为了探究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我们由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组成入手。

三、甲烷的组成

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第2篇

形旁反映物质组成的主要元素,而声旁反映物质结构的基本含义。烷、烯、炔是三种不同类别的链烃,三个字的字形构成中均有“火”旁,形旁“火”取自于碳字,表示可以燃烧。烷:声旁“完”,意为“含碳碳单键,碳原子的剩余价键完全被氢原子饱和”,属饱和烃;烯:声旁“希”,意为含有的氢原子数比“烷”稀少;炔:声旁“缺”,意为含有的氢原子数比“烯”还要缺少,因此烯和炔均属不饱和烃。各类烃在性质上均有易着火燃烧、比水轻的两大特点。这也是有机物类别名称中“烃”字字形构成的又一种绝妙注解。

由最初获得有机物的方法、途径和原料来源而采用了不同偏旁部首造出的形声字。“酉”旁:凡酉皆属酒。经发酵、酿造等过程而制取的有机物多用“酉”旁。用发酵法获得的物质还有:醇、醛、酸、酯、醚、酮、酰、酚、酐等。可见它们与酒有不解之缘。“月”旁:月旁叫肉月,是由“肉”作偏旁演变而来的。最初有机物从动物体内获得的多用“月”旁,如:脂肪、胺、脲、肽等。“艹”:有机物中最初从植物(或煤焦油)中提取或转化而来的多用“艹”,如:苯、蒽、菲、苷、葡萄糖、蔗糖等。另外,还有一些有机专有名词,由于人们当时知识所限,对其认识不够全面,对其命名亦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不够科学,名称至今仍沿用,但已失去了当初的本意了。如有机物的“机”本来是指“生机”,即有生命的意思,因为最早发现的有机物都是从动、植物这些有生命的物质体内提取的,当时认为没有生命的物质中无法得到有机物。直到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才打破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严格界线。芳香族化合物:人类最早发现的该类物质都具有芳香气味故得名,但现在人们发现大多数该类物质都不具有芳香气味。但都具有特别稳定的苯环。于是,一切具有苯环的化合物,不论它们是否具有芳香气味,都被称为芳香族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最初是糖的代名词,因为当时发现的一些糖类物质的组成都符合通式Cn(H2O)m。后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糖都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有些符合碳水化合物通式的物质也并不属于糖;糖中的氢、氧元素并不是以水的形式存在。因此,碳水化合物已失去原先的含义。可见,清楚有机物中常用字的字音及字义,有助于理解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来源。

以图形助记忆

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光靠教师单纯的讲述,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利用球棍模型,自己动手拼接简单的有机分子结构,可以加强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想象力,提高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此外,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有机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对化学反应的本质一目了然。如醇与羧酸脱去一个分子的水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的脱水过程,可以通过三维动画功能模拟羧酸脱羟基、醇脱氢原子这一过程,让微观反应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出来。同时,可以让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全过程。利用模型、多媒体等教具,讲授分子的化学结构,讲解化学反应,阐述反应机理,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紧扣生活常识教学

在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由此引出化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自觉地学习化学、应用化学。例如,为什么被蜂蛰后又烧又痛?蚊虫叮咬后奇痒无比?因为这些昆虫在人体内注入了甲酸,它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因而使皮肤发痒发痛,针对它是一种酸,可先用肥皂水洗净伤口,然后涂抹碱性的水溶液,便可达到消肿去痛的目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中和反应。为什么烧鱼、炖肉时都要加些酒?这是因为死鱼含有三甲胺,它具有腥味,且不易溶于水,但易溶于酒精,所以烧鱼时加些酒,能去掉腥味,使鱼更好吃。酒的作用还不仅仅如此,炖肉时加酒,去腥的同时,还可减少肉本身的油脂。因为酒与肉里的脂肪酸发生酯化反应,可以帮助脂肪溶解,同时生成一种具特殊香气的酯,使肉醇香而不腻。

围绕专业知识教学

教学中围绕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将来从事药学专业工作提供更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大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异构对药物的生理活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在阐述这部分理论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相应举例加以说明。如顺反异构中反式己烯雌酚与天然激素分子非常相似,具有较强活性,可口服;而顺式己烯雌酚的立体结构与天然激素相差甚远,效力低,不能作为药用。旋光异构在很多药物中的生理活性差异也很大,如具有抗坏血病作用的维生素C为右旋体,能够治疗伤寒等疾病的氯霉素为左旋体,但是它们的对映体几乎无效。再如沙利度胺(俗称反应停),其R-构型具有抑制妊娠反应活性,而S-构型有致婴儿畸性。R-构型和S-构型在体内会消旋化,即无论服用哪一种光学纯化合物,在血清中都发现是消旋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列举这些例子可以加强学生对消旋化合物作为药物的认识。

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第3篇

教学活动和其它教育活动都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教育、教学各种活动之间的先后次序以及彼此之间的衔接性主要表现在不同领域相互冲突的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学活动的逻辑衔接、整合后的内容与后续专业的衔接。课程整合的衔接性原则,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一贯性、有效性。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

以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两大课程为主,根据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着“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原则,将这两门课整合为《专业基础化学》。本课程以食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以食品检验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内容设计的依据,将课程内容综合化和模块化,理论和实验自成体系。

课程整合的特色和优势

1优选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高职专业基础化学,不应是一般高校专业教材的压缩饼干,也不是职业培训教学内容的翻版,而是要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以前的有机化学教学突出的是有机化学的经典理论,难度大而抽象,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如各类有机反应机理等,学生学习困难而且兴趣不大,根据高职的教育特点,删除有机反应机理。围绕“食品”这条主线选择内容,按照“突出专业,淡化学科、重视能力、创新实用”的原则对《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中相接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例如:把有机化学中的糖类,脂类、蛋白质内容整合到《生物化学》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章节中,增强了内容的连续性、实用性,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不是为了突出工学结合而片面加强实训,而是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选实验内容并自成体系,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2突出实验教学的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实操型人才,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着重对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实验中,应以实用为本,强化有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取消性质验证实验,充实和更新实验内容,增强实验的实用性与职业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又为后续课程实验打下基础。如在本院2008、2009级食品专业的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上进行了改革,首先结合我院实验中心客观条件尽可能增加实验学时数,其次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将有机及生物化学实验分为四个模块:物质有关物理常数测定(熔点的测定、常压蒸馏和沸点的测定、旋光度测定、折光率测定)、有机物的分离纯化(水蒸气蒸馏、萃取、氨基酸纸色谱法)、有机物制备、食品营养成分的分离与检验实验。最后对于一些因受客观实验条件、学时数制约而无法开设的实验采用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模拟仿真实验,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熟悉不同实验类型。

3教学学时明显减少

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食品专业所需化学知识统筹安排,既可使学生获得对化学学科的整体认知,又能减少和避免因分学科教学而产生的内容重复,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学时紧张的问题,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1]。由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教学学时大幅减少,由原来的128学时下降到96学时。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高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使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高起点、高水平地讲授新知识、新理论,又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增加了实践环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4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先讲理论,再按照“教师示范一学生操作一报告结果一教师小结”的程序做实验,课程整合后,由于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各成体系,实验中用到的理论和理论部分的理论不一定重复,实验中用到的理论主要靠学生自学(由于课时所限)。在教学改革中改变过去实验以教师为主体的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式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亲临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全过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即预习实验(用到的实验理论学生自学)——写出预习报告和实验提纲——部分学生轮流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分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讲评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实验报告的要求不拘一格,应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作为重点(如实验成败的关键,不足之处如何改进,实验数据如何处理等),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及综合应用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实验考核,优化考核标准

实验考核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掌握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我院坚持实验考核合格制,将实验考试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组成。实验态度分值10%、实验报告分值10%、实验操作分值30%。实验操作又分为“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三部分.各占10%分值。学期结束时,操作考核成绩占50%。本课程的学分只记一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成绩均达到合格以上时,方可记学分。这种考核标准可以系统、客观地反映和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的操作能力.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课程;药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实施,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新《中国药典》的颁布等,时代已对高等药学教育和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药学专业以培养具有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物生产制备、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药物制剂与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学生学习药学的各个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具备药物制备、质量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为契合当前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适应现阶段高等学校本科药学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高校药学专业课程涉及药学方面的一般包括: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基础化学实验、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毒理学基础、药物的波谱解析、药事管理学等。其中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是化学学科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化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我国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学生首先要经过有机化学的学习,然后才能进行波谱解析,药物化学,药物毒理学和药理学等药学课程的学习。笔者在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有机化学课程对药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其知识基础相当于工具,应用于药学专业整个四年本科教育体系。若能真正牢固掌握有机化学学科的全面知识,对于整个药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药学专业教育中,教学管理层面存在着不够重视、课时数分配偏少的现象;学生层面存在轻视和畏难情绪。虽然授课教师在“教”的过程使尽浑身解数,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依然不高,“学”的效果较差。导致在后续其他药学课程的学习中,相关教师发现学生由于有机化学基本功不扎实,已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学习中就暴露出有机合成技能和基本功差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俗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作为药学研究的“利器”,药学人才培养必须重视有机化学这门工具型学科的教学。笔者认为,有机化学教学改革需要从药学的角度入手,结合药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加以实施。

1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1.1课时偏少,教材内容局限

化学专业教学中,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大课,通常设置两个学期即一个学年的学习周期。而药学专业由于受到课程种类的限制,通常设置一个学期学完整门课程。以暨南大学药学院为例,药学专业有机化学的学习周期通常设置为一个学期,理论课课时数仅有72学时。选用的教材《有机化学》,为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唯一的统编教材[1],与化学专业的教材[2]相比,药学类《有机化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尽管分章节的内容包括经典有机化学的大部分内容:烷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脂环烃,立体化学,芳香烃,卤代烃,醇、酚和醚,醛和酮,羧酸和取代羧酸,碳负离子的反应,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糖类,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萜类和甾族化合物,周环反应等。然而,每一章的内容均做了大幅度删减,一些在有机化学中相当重要的反应和概念仅一带而过。例如,有机物的波谱和结构特点:化合物的电子跃迁和化合物紫外吸收峰的关系,基团和红外振动吸收峰的关系,原子核自旋和核磁化学位移的关系,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这些知识在药学指定的有机化学教材里不再具体讲述原理,仅在每个类型有机物作为物理性质简单列出;再如烯烃这一章节里,经典反应:环氧化,硼氢化,卡宾,共振理论不再详细讲述,仅一带而过或者直接被删去;又如苯和芳香烃这一章节,经典有机反应傅-克反应和判断有机物是否具有芳香性的休克尔规则仅一带而过,Gattermann-Koch反应则直接被删去了。由于课时有限,教材必须进行删减,而删减后教材仅余下概念性的描述,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1.2有机化学和“药”的融合不足

由于课时有限,如果要顾及教材编排的所有内容,平均每个章节只能分配不到4个课时,教师不可能将经典有机反应的基本知识和机理完全讲清楚。相比之下,在综合性院校的化学专业,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大课,相关教师更加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授,重视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基础性有机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对于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内容上完整的基础有机知识体系的构建已不能顾及,更不要奢谈与药学的结合。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院校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与药学几乎失去关联,授课教师课堂讲授时匆匆忙忙,一带而过。造成学生产生有机化学和药学没有多大关系的错觉;学生因课时有限本来就理解困难,又因为有机化学的课程内容与药物的链接设计很少,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不足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进行,由于课时数有限,这两门重要的课程都被尽可能地简化了。虽然课程在内容上尽量照顾到有机化学经典反应,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有机合成操作的训练严重不足,学生在实验课很多时候只是走马观花,收获不大。因此,在学习后续课程比如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时,他们往往无法充分理解药物分子结构以及其药学性质的关系,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有机实验技能的薄弱,一些常识性的实验知识:例如反应装置应从左到右,冷凝水从下到上,和圆底烧瓶夹子的使用等都经常出错。

1.4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课程教学时数压缩,课程内容简化,导致不少学生对有机反应机理理解不够深入,无法真正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和反应。这直接造成部分药学专业学生认为有机化学学习难度较大,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学业紧张,课程门数多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时普遍存在内容上掌握不牢固,只知其表,不知其“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认为有机化学不重要,又难学,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可见,在培养体系的设置上轻视有机化学,将产生有机化学和药学分割独立的错觉,使学生不能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铺垫和促进后续课程,尤其是药物化学的学习。

2以药为本,深化有机教学改革

药学专业培养,必须重视有机化学这门基础课程教学,为后续其他药学课程的开展提供良好的铺垫[3]。优化教学内容,综合提高学生有机化学素养,势在必行。

2.1精细调整教材和讲授内容的侧重点

教师应结合药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提炼重点与难点。在传授知识时注重有机化学经典的反应机理和知识点的讲授,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课时数。教材内容设置上,减少泛泛而谈、蜻蜓点水的内容,增加重点有机反应的内容,特别强化和药学结合紧密的经典有机反应。举例来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讲授芳香烃这一章内容时,不仅要讲述苯的芳香性,同时也要进一步指出,苯因结构上的稳定性,还是许多合成反应的最佳反应溶剂。而因为苯的毒性,在反应中,常常用甲苯替代苯作为溶剂。另一方面,也因为苯结构的稳定性,有苯参与的反应,其条件都比较苛刻,比如只有在浓硫酸或硝酸和浓硫酸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苯发生磺化和硝化等。内容上的融会贯通,不仅可促进学生对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积累和掌握,对药学素养的形成也具有很大的基础性帮助作用。

2.2将科研和药的理念融入有机化学教学

药物分子从有机设计合成中来。笔者建议,教师要及时将一些科研成果按课程内容编入授课内容[4],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药物分子是如何通过经典的有机反应合成得到的。例如,讲述芳香烃这一章时,笔者通过介绍治疗低血压的常用药物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中的药物分子,引导学生思考该药物分子的苯环在有醛基取代情况下,对苯环的电子效应是属于诱导效应还是共轭效应,这样就把枯燥的电子效应与鲜活的药物分子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例如在讲述炔烃时,笔者指出端炔基可以作为结构工具结合光亲核标志物,用以测定小分子结合蛋白靶标的位点,更进一步介绍在分子中引入炔键可能的方法。笔者通过对一些药物前沿性科研内容的简要介绍,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分子直观上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逐渐体会到有机化学在药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形成药物的创新研究离不开有机化学的正确概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5]。

2.3灌输与“做药”技能密切相关联的理念

药物分子从有机合成反应中来。实验教学及时将基础有机合成实验和药物分子的制备相结合,重视教师传帮带的引领作用,强调基本的实验操作常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应重视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建立起有机化学实验与“做药”的基本实验技能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有机化学实验和药物化学课程实验的贯通链接。比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重结晶技术,也是药物纯化的重要手段;而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合成反应,也是药物制备的基础,例如,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制备就是基于酚羟基的酰化反应;巴比妥类安眠药的制备是基于1,3-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无缝结合,能向学生潜移默化地灌输“做有机”就是“做药”的理念。

2.4以兴趣为主导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树立有机化学是药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的观念下,教师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和兴趣,使得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5-7]。例如,在讲授烯烃和炔烃这两部分内容时,笔者增加了NanoPutians内容的介绍,当学生看到炔烃分子被引入到分子中获得各种趣味性的分子骨架人型图案时[8],纷纷表示出浓厚兴趣。再比如在讲述芳香烃这一章内容,笔者以学生熟知的香水和奶香味添加剂为例,指出其中的主要成分有茴香醚、葵子麝香、香兰素等,它们均为芳香族化合物,由此开启对芳香烃化学的学习,展示有机化合物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讲述稠环芳烃时,笔者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烧烤食物为切入点,列举各种美味的烧烤,并引出这些带有烧烤气味的来源是“蒽”“芘”类稠环芳香烃,例如,1,2,5,6-二苯胼蒽,3,4-苯胼芘和1,2,3,4-二苯胼菲等稠环芳烃。笔者将生活和研究实例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讨论

目前,大学药学专业培养需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育,已在业内得到广泛的认同。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尤其要重视有机化学这门基础课程。由于课程编排有限和课时限制,药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时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简化,课程时数缩减的制约,任课教师可发挥的余地有限,不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药学院校有必要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强调经典反应和机理,体现经典药物分子合成中用到的有机合成方法;同时教师应将科研前沿中有机化学发挥的作用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有机化学对药学尤其是药物化学是不可或缺的,药学专业学生“药”性的培养,离不开有机化学这一基础课程。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关教师必须为药学专业学生打磨好有机化学这把利器,让他(她)们在药学的征途上能够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陆涛.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上、下册[M].裴伟伟,裴坚,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谭秋彤,徐俊,李秋文,等.基于双链融合创新性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CADD课程建设[J].药学教育,2018,34(4):19-23.

[4]安琳,郑友广,谷小珂,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3):62-64.

[5]陈河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导刊,2006,12:90-91.

[6]郭重仪,郭嘉亮,颜海波,等.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下的药理学实验优化[J].药学教育,2017,33(5):66-68.

[7]吴孟华,张英,周光雄,等.师带徒模式引入生药学教学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8,34(3):32-36.

[8]ChanteauSH,TourJM.Synthesisofanthropomorphicmol-ecules:TheNanoPutians[J].The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2003,68(23):8750-8766.

[9]孙平华,颜海波,谭沛鸿,等.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的大药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J].药学教育,2017,33(2):1-5.

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大部分药物都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的第二学期进行开设,前期开设的课程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生只有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才能较好地进行后续专业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的学习。本文对高职层次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充分掌握药学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药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学好专业课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类药学专业学生情况分析

(1)文理兼招、文化基础差。

高职学生虽属于专科层次,但录取分数线实际较低,而且在录取工作中,由于高职生生源不足,部分是通过单招录取,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而且因招生老师的宣传以及市场需求,很多文科学生也选择了这理科性较强的专业。

(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经过前面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同学发觉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些课程还是听不明白。于是觉得听和不听老师讲解结果都是一样,从而产生消极的不听课的念头,认为混个文凭就算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

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探讨

(1)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材选择。

有机化学课程囊括了各类有机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各类反应机理。这些内容通常理论性强、耗时多,理解难度大。针对药学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所需技能情况,我们必须选用一本难度相对较低,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轻松、易懂的教材。通过多方了解及实际教学经验,最终决定以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初玉霞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三版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该教材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精简了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了知识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指导性。

(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选择。

有机化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且前后连贯性特别强,而我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只开设了42学时的理论课及一周的综合实训。其它,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则开设了96学时理论课时及一周综合实训,理论课时的骤减,这给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增加了很大难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循如下原则:

1)体现所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遵循“必须、够用”原则,精选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对于有机物的推导、合成等内容可不讲。

2)对于一些难度较大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可进行适当删减,教学内容先后可做适当调整,如:与该课程同时开设的有《天然药物化学》,这课程里就含有很多的关于手性碳原子的内容,左旋体、右旋体等,因此我们可把对映异构这章提前讲解,以便其它课程的学习。把握有机化学主线,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如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的制备(氯霉素中间体C6),使教学内容与学科紧密结合。

3)教师在安排具体内容时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针对化学性质将其讲透、讲活,对于一些化学性质类似的如烯烃、共轭二烯烃、炔烃可前后联系结合在一起讲解。

三、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师教学方法探讨

(一)上好第一堂绪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疑惑,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到底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什么相关性?很多教师习惯性的直接切入教学内容的主题,一学期下来,书上内容讲完了,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知道了课程地位和作用,才能很好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做为有机化学教师必须上好这第一堂课,通常我们要从课程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要求、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讲解。针对专业的特殊性找到一些药物合成的实例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学生首先要认识这些物质,要能知道他们所发生反应的类型,找到对应官能团等。从而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二)以具体的药物为实例讲解有机物的有关化学性质。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繁多,单纯的理论角度去讲解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因此,若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具体的穿插一些实例,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二能更加了解这些内容对后续课程的重要性。如在讲解官能团时,我们可以以具体药物结构,让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官能团,然后判断其有哪些物质的结构,如硝苯地平(心痛定)里就含有酯基、双键、苯环等。又比如在讲解物质的手性时,许多药物的对映体常表现出不同的药理作用,往往一种构型体有这样的药效,而另一种构型体却有那样的药效。甚至在一对对映体中,有时一种具有治病功能,而另一种却有致毒作用。如1961年,曾因人们对对映的药理作用认识不足,造成孕妇服用外消旋的“反应停”后,产生了畸胎事件。后经研究发现,“反应停”的,能缓解孕期妇女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而R构型非但没有这种功能,反而导致胎儿畸形。

(三)布置具体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可安排一些比较合适的自学知识,布置好任务,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交流。这样既节约了上课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自学能力。如命名,主链的选择我们就可以一官能团为主线进行归纳和总结。也可适当安排些任务,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查找药物的结构,化学性质,如网络,平时买的感冒药,或到药房查询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感观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现代化教学是形式所驱,利用多媒体,可以收集一些图片、声音文件,增加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播放一些药物生产视频,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世界大学程空间,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视频传到空间,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消化有关内容,同时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在空间互动解决,学生的作品也可传到自己空间上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四、考核形式探讨

因大学都没有期中考试,有机化学是一门考试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作业、出勤情况、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就使得很多同学平时上课不听课,玩手机、看小说,作业一把抄,考试的时候也不复习,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我们加大学生平时情况的考核,对上课玩手机、睡觉、迟到、旷课不是单纯的进行提醒而是采取扣分制。对于老师所布置得任务能认真完成,大胆上台讲解的同学进行加分。若平时考核不及格则期末综合一定不能及格。考核力度的加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表达能力。结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情况的分析和探讨,紧扣药学专业特点,对有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方式适合专业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知道了它与后续课程的紧密联系,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冠,郭勇安,周红等.有机化学教学与实践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