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化学论文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精选

有机化学论文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培养矿物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应用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有机化学的教材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点,着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据此,本课程选择的是获得第三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由徐寿昌主编的《有机化学》,该教材按照官能团系统分类,每一个章节介绍一类有机化合物,而每一章节又按照结构、制备方法、物理和化学性质为主线,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和综合应用。但是在2011年我校在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由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我们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在缩减课时的情况下,精选本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例如,教材中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烃、卤代烃、醇和醚、酚和醌、醛和酮、羧酸、胺、杂环化合物等每一个章节都包含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而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这些内容略有掌握,因此我们在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中,补充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将有机化合物按照官能团命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后面的章节中就不再介绍。教材中某种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反应和另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前后重复介绍,可以将这一部分内容合并简化。以醇制备卤烃为例,教材第九章卤烷的制备方法中介绍了醇与氢卤酸作用,而第十章醇的化学性质又详细介绍了卤烃的生成,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避免了重复。教材中立体化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而立体化学和矿物加工的专业知识关联较少,我们将其内容适当简化删减。其次,为了强调矿物加工专业特色,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必须重点讲授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我们学校的矿物加工专业主要是面对煤炭行业,学生必须对煤的相关知识了解透彻。煤是由有机质和矿物质组成,煤中的有机质又是由苯环、脂环、杂环和一系列的含氧、硫、氮的官能团组成,要认清煤的大分子结构,必须掌握好有机化学中芳烃、环烷烃、酚和杂环化合物这些章节的内容,另外煤经常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如氧化反应、裂解反应、芳构化反应、加氢反应、缩聚反应、脱氧反应和磺化反应等也渗透在有机化学各章节中。煤的浮选过程中浮选药剂分为捕收剂、起泡剂和调整剂三种,这些药剂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捕收剂主要是煤油、轻柴油等,它们是石油裂解的馏分产品,主要是C11-C16的烷烃,在有机化学烷烃的学习中可以介绍;起泡剂包含天然起泡剂松醇油(α-萜烯醇),工业副产品起泡剂杂醇和仲辛醇,人工起泡剂醚醇类化合物,在有机化学萜类、醇类和醚类化合物的讲授中介绍;调整剂主要是一些乳化剂和絮凝剂,涉及有机化学中高分子聚合物的知识。水煤浆是一种新型的煤基流体燃料,由煤70%、水30%和少量添加剂经一定工艺流程加工而成,添加剂起着关键作用。水煤浆添加剂中主要是分散剂和稳定剂,分散剂是磺酸盐、羧酸盐、聚烯烃类化合物,稳定剂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酸盐类化合物,这些涉及羧酸和高分子聚合物的相关知识。目前,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切入点,将相互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化学、煤化学、选矿学的教学内容融合,将打破过去有机化学、煤化学和选矿学在课程设置上过于独立、缺乏联系的局面,整合原有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知识结构。

二、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在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加一些教科书上没有列出的反应及其具体应用实例,将同类型的反应随时进行总结,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扩大知识面。例如,水煤浆添加剂中普遍用到的分散剂是萘磺酸盐,在萘磺酸盐的制备过程中涉及我们所学有机化学中萘的磺化反应,萘在165℃时与浓硫酸反应的主要产物是β-萘磺酸,β-萘磺酸经过与甲醛发生缩合反应后与碱中和即可得到我们所需的产品萘磺酸盐。学生通过这个实例的学习,将会加深对萘的磺化反应的认识,同时拓宽了知识面,还与所学的专业知识也联系起来。FS-201作为一种浮选剂在很多选煤厂使用,它的药剂用量比煤油低30%左右。这种药剂的主要成分是轻质烷基苯。这种药剂的合成涉及有机化学中最著名的傅克烷基化反应。它的合成是烯烃与苯在三氯化铝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傅克烷基化反应,反应物经碱洗、水洗再经脱苯、精馏,截取255℃以前的馏分。课本中一个普通的化学反应在工业上得到应用,学生将会印象深刻。通过这些实例的学习,学生发现有机化学课程并不是完全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专业知识也并不是深奥难懂,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三、有机化学教学手段的更新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从2013年至今,笔者学校对有机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以下六点改进措施,力求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1.以“够用”为度

增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笔者学校根据课改“16字方针”(德育为先、因材施教、贴近企业、突出能力),在专业课程大纲、教学目标及专业课校本教材的选用上首先进行改革。专业课程大纲设置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广泛调研,使开设的课程能满足企业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经过两年的摸索,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分为四大块:基础内容,专业相关内容,人文和社会科学相关内容,实验及实践内容。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没有创新的教材,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会困难重重。传统教材有严重本科化的痕迹,对技校学生来说知识太难、太深,内容太多。学生拿着厚厚的教材一筹莫展,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课程改革中,笔者学校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将学习内容更为实用作为目标。在实践中,通过校本教材逐步实现这一目标。校本教材中精简和更新了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按照内容少而精、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原则,根据课程的特点,在精、新、易懂上做文章。还以实施实验选修和设计为切入点,推动教学改革,完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2.增加实践性课程

减少理论授课时间实验室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学校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室教学设备的硬件投入,使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了实验的时间,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增加学生在时间上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以我为主”,在教师引导下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制订方案、动手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增加企业实践的机会

减小学生和企业的距离课改的方向是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岗位技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也关系到企业对学校培养对象的认同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同。笔者所在专业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市内的医药生产和销售等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企业实习让学生认识药剂专业的行业概况,初步了解处理流程,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扩大知识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习期间感受企业氛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为学生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4.增加考核的方式

避免“一卷定终身”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改思路。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考核采取以能力为主的多方位综合评价。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和考核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中职生,其教育应是就业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所以笔者认为考试不应该把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作为重点,而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为指向。针对学生考试搞突击的局面,笔者学校在课改过程中将考核形式多样化,用开卷考、口试、实验操作考试、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多样的考试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让他们真正理解、掌握、运用书中的知识;同时便于老师在命题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试题的灵活性,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5.增强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传授知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对象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启发学生自觉运用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去探索新的理论和形成新的概念。笔者学校积极探索项目课程下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教学工作。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把形象性与生动性、科学性与启发性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到的课程知识,拉近与知识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6.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课程建设现代化的标志。笔者学校教师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等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和直观化,克服时空限制,因材施教,使知识、信息迅速传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校内外相关的网络资源,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参考资料,包括电子书籍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的实验环节中,笔者学校充分运用视频影像,把学生的操作拍成视频,让学生观看,查找自己的不足,加深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小结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1.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知识面、提升其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硕士生在企业做学位论文工作期间,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企业导师会把企业中的一些其他技术工作交给学生做,似乎影响了研究生做毕业论文的进度。但这其实是联合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广西药用植物园做学位论文的研究生曾多次参与企业新产品生产与开发,协助解决了几个新产品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活性分析。该学生反映,这种额外的工作要求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强,要会自己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还要自己进行试验方案设计,确实弄不懂的才向老师请教,使自己大大增长了见识,受益颇深,这些在学校是很难学到的,大大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提升其创新能力。

2.有利于丰富研究生实践经验,培养其创业能力

硕士生在企业做学位论文的一两年是参加社会实践的最佳时机。进入企业,如何才能学到企业工人、技术人员丰富的生产实际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生要正确看待“下企业”,不要认为自己有什么“优越感”,要放低位置,主动向企业工人、技术人员学习,很多研究生在企业中都要经过一番磨合,才能把自己真正融入企业,顺利地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企业的社会实践也是硕士生学习如何创业的良好机会。如“基地”之一的广西化工研究院原来是事业单位,后来改制为企业性质,从一个财政拨款单位发展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科技企业,这样的企业发展史能让研究生接受创业的理念、学习创业的过程,培养研究生的创业能力。

3.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竞争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研究生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不仅巩固了研究生的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提高了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学习与生产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就业竞争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并使其在毕业后能从学习者转变为工作人,适应新的岗位工作,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获得了企业的认同与支持。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基本都在企业科研生产第一线工作,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适应当今行业新技术发展,专业对口,一般毕业时能使选聘单位非常满意,初次就业率即达100%,而且很快就成为企业的骨干。

二、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几点思考

1“.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要考虑企业方面,也要符合学校培养要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必须坚持按照《学位法》对硕士学位的严格要求,谨慎选择硕士生培养基地,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在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前提下,符合学校培养需要。培养工作必须做到有利于培养硕士生独当一面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培养硕士生在毕业论文试验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所创新,在培养过程中避免出现对硕士生“只用不教”的偏向及个别“放羊”现象。而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有些质量关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但技术含量不高,比如生产工艺管理、技工培训问题,不能作为硕士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不然就不能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2“.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必须强调学校导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积极指导作用。硕士生下到企业后,环境陌生,不了解企业产品和生产工艺,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困难较多,这时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很关键。而有的企业导师往往只重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进行难点的分析和理论上的深化,因此学校导师要及时在理论上做指导,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水平,确保满足学位论文要求。

3“.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要充分利用企业平台,提高硕士生综合素质。硕士生到企业做毕业论文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拐点,是研究生踏入社会前的“实习”。企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实践的平台,他们要处理新的人际关系,了解新的生活环境,熟悉新的工作内容,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导师双方要加强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和硕士生及时交流,及时了解硕士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企业环境,提高硕士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由于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碳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四主族的元素。最外层有四个电子,不容易失去也不容易得到。原子间常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成长短不一的链状和形式不同的环状。导致有机化合物在种类数上远多于无机物。而且有机物中的每一元素都表现出不变的化合价如碳原子永远是四价,氧原子为二价,氢原子总是一价,使得有机化合物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都能燃烧,熔点低,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稳定性差,反应速度慢。而反应产物复杂。又由于碳碳键的连接类型不同。导致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也不相同,可将有机化合物分为开链烃(饱和链烃和不饱和链烃(烯烃和烷烃))和闭链烃(脂环烃和芳香烃)初步形成有机化学基本框架。

二从规律中掌握相关知识

(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明显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意识地教学生从规律中掌握相关理性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烷烃的命名则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因此讲好烷烃的命名,使学生掌握好命名原则。这点对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尤为重要。所以开始讲烷烃命名时应将学习进度放慢一些,多列举例题反复练习。让每个学生把系统命名的规律都掌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课本讲命名的步骤不太好记,教师自己编写口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掌握了知识。烷烃的命名口诀为“选定长碳作主链,按照碳数称某烷,支链近端为起点,主链依次把号编,支链名称写中间,阿拉伯数冠于前,支链名称若相同,合并起来为二三,支链名称若不同,复杂在后简在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熟练掌握了烷烃的命名,从烷烃的命名中掌握规律,运用到烯烃和炔烃中去,差别仅在选主链上,前者为“长碳链”后者为“含双”或者是“含三”上,以至于后面的醇、酚、醚、醛、酮、羧酸的命名都可以用此规律,驾驭这种规律为以后各类有机化学的命名打下了基础。

三从教学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置疑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讲“苯分子机构”时先向学生介绍苯的分子式(C6H6)和结构式。然后回顾烷烃和烯烃的化学性质。根据苯的结构式向学生提问。苯能使高锰酸钾褪色吗?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都回答:“能”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证实回答是否正确。结果不褪色,学生的头脑中就可以产生疑问。他们急于寻找原因,在恰到好处的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就会听得很仔细,兴趣很浓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列举

一些生活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剖析酒后驾车的原因。日常饮用的各类酒都含有不同量的酒精(乙醇)。若饮酒过量,就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及抑制状态。那么司机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所以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国严格禁止酒后驾车。那么,怎样判断司机是否属于酒后驾车呢?一种科学简便的检测方法是通过化学试剂颜色的变化进行判断。这种方法是让司机呼出气体通过盛有硫酸酸化处理的三氧化铬硅胶检测仪进行检测。通过是否使仪器内物质又橙红色变为绿色来判断。原因是乙醇蒸气会被氧化成乙醛同时三氧化二铬被还原成绿色的铬三离子。通过类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例说明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教学中恰当的进行演示实验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恰当的演示实验,可以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清晰化:如讲尿素时,缩二脲的生成和缩二脲的反应纯属理论学生经常混淆,难于记忆。但通过实验将尿素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加热后产生难闻的气味,继续加热至试管内形成白色固体,在白色固体中加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即呈现紫红色,这就是缩二脲反应。若在尿素中直接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时,不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反应,这就说明有缩二脲的生成而无缩二脲的反应。能发生缩二脲反应是分子中含有酰胺键的缘故,也就是说凡是分子中有酰胺键的化合物都能发生此类反应。比如蛋白质。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日常的教学。

六对学过的知识应善于归纳总结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1.整合基础型实验

强化基本实验技能基础型实验的目的是培训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其操作规范化,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基本单元操作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熔点、沸点、折光率等物理性质的测定和蒸馏、重结晶、升华、萃取等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教学过程中,将有机化合物的典型物理性质测试与基本单元操作有机结合,例如:乙酰苯胺的重结晶产品可进行熔点测定训练,工业酒精蒸馏产物可进行沸点和折光率测定训练。基础型实验的整合,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为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综合设计型实验

提高综合实验能力综合设计型实验的目的是系统地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的构建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其一,通过串联有机合成、分离、提纯等单元操作,并把有机化合物典型性质的鉴定安排在相关合成反应中,增加设计性元素,丰富实验内容。例如:“2-乙基-2-己烯醛的制备实验”中,安排了乙醇、乙醛、苯甲醛、丙酮、2-乙基-2-己烯醛的鉴别实验。要求学生依据醛、酮的化学性质,设计合理可行的鉴别方案。学生实验前自觉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化合物鉴别方案。实验中,学生亲自动手实施自己的设计方案,边做边完善;遇到问题时,学生之间会主动讨论或请教老师;通过比较,找出反应现象明显、方法简便的最佳实验方案。其二:形成序列化的多步骤合成实验,将“合成反应→分离提纯→性能测试→结构表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且把前一实验产品作为后续实验的反应原料,并增加相关性能测试来检验产品质量。因为前续步骤的产物会直接影响到后续步骤的反应成败,所以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高度重视。实验前必须认真查阅文献,理解实验原理,弄清主要试剂的性质,确定合成路线、提纯、分析检测的方法;实验中,学生会更加谨慎认真地操作,严格控制每步反应的条件与反应过程,以确保每步产品都能符合要求、后续实验顺利进行、最终得到产品。出现问题时,学生也能及时分析,主动请教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序列化的综合设计型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全面,增强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增强了学生的有机合成基本功和责任心、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加强研究创新型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研究创新型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能力。按照“专业性、方向性、新颖性、适用性”的原则,依托学科发展优势,大多数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来自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提炼和转化,或者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凝练而成的。这些实验项目不仅要内容新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具有本科生进一步可研究探索、发挥一定创造性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机会去思考。而且难度适中,不能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课程组教师经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逐渐遴选出一批较成熟的研究创新型有机化学实验项目,主要是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分离与鉴定等多重组合,有的还涉及到有机化学与材料、医药、生物、电子、信息环境、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具有较好的新颖性和前沿性。筛选后的实验项目一般可重复三年,但实验方法或具体研究路线不能重复,采用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要逐年有所提高。

二、探索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将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中,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全面实施了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基础型实验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实验前,教师预先布置实验项目,并向学生介绍相关实验当前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教材,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书写实验预习报告,教师在实验前检查并记录预习情况,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课堂上,教师抽查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并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提出问题,或者设法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等提出问题,以学生之间互相回答为主,教师在关键时刻进行纠错、补充和讲评。学生通过讲解实验和回答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采用“自助式”课前预习和“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在开学初通过教学日历将实验内容广而告之,要求学生初步查询资料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实验项目,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及其他书籍,结合自己对实验的理解提出实验方案。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答疑、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和进行改进、对实验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设计出实验路径,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完善实验步骤,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初步掌握了有机化学实验设计思想与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了实验理论知识、提高了综合实验技能。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更加注重研究性,其教学实施流程。采用“启发、质疑、探究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给予全方位的研究性指导,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交流解答,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研究气氛。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为主,学生经历了自主选题、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小论文撰写、汇报讨论等多个实践训练环节,使学生体验到从方案设计到实验完成的转化过程、学会完善实验结果的技能,真正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的氛围。通过参与研究创新型实验,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前期理论和实验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科学规范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三、有机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2010年起,课程组教师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机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院本科生在第九届(2014年)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在第二届(2012年)和第三届(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2人。促进了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习惯,约1/2的学生能够独立开展SRTP科研活动,四年来,课程组教师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8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7项、校级和院级“SRTP”科研训练项目分别为72项和85项,约390多人次参与了科研训练。大部分学生实验论文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7项。平均每年考研率约42%,近50名本科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普遍反映我校本科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