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乡镇银行;贷款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78-03

2009年7月29日,银监会在其网站公布了“关于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工作安排》),同时公布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表,详细地规划了3年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的具体发展数量。[1]从2006年开始,银监会开展了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改革试点工作,将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放在了完善农村金融工作的首要位置,金融机构的设立和有效运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资金匮乏,农村金融涵盖面小的弊端。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情况下,银监会制定此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协调东西部差距,利用挂钩措施,全面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一、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建设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银监会统计, 从2006年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以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9年6月,全国共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1家,引入各类资本47.33亿元,吸收存款13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发展,有效地支持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在大型金融机构进城发展的背景下,有效地满足了部分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2]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引导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模式,规范正常的地区金融市场,加速农业资本的融通和流动,也为乡镇企业、小规模农业等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从银监会披露的数据看,2007年全国农业合计贷款余额23588.23亿元,占当年信贷余额的7.62%。其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余额2056亿元,占整个农业贷款的6.6%,而五大行中仅农行一家信贷余额就高达1283.84亿元,可见农行众多的农村网点和前期业务基础是其在农村金融市场重要地位的保障;政策性银行贷款余额7020亿元,占比22.6%;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292.78亿元;各级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2103.6亿元,占比38.9%,是主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机构,但信用社因受到管理体制的约束,农业信贷的整体质量不高,这也是银监会大力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展农村市场的原因之一。通过对各个地区的统计分析,河南、山东、浙江、四川、江苏五省为农业信贷余额最高的地区,合计占全国农村信贷余额的44.8%,由此可见在这些省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地方金融扶持力度较大,农业信贷市场较全国平均水平高,适合新型金融机构的介入和发展。同时,这些省也是银监会列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规划的重点省份,结合银监会的地区挂钩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在地区选择上先从市场较为成熟的地方入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积累运营经验,再深入到市场发展较弱但资金需求旺盛的地区。

农村金融的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愈发迫切。从2006年的中央一号红头文件起,各级政府便把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作为首要经济工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对农村进行有效扶持,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发展无疑将使社会积聚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能够直接地作用于农村经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正规的农村金融市场,以小额信贷、农业生产信贷、农户自营贷款等多种农村金融合作新模式,突破农业经济发展资金的现实约束。同时,规范化农村信贷和农业金融服务,也能有效遏制目前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对农业经济的不良运作模式,避免因正规农业金融资源的缺乏而变相增加农村经济融资的困难。银监会下发的文件明确指出,要各地银监局成立领导小组,根据总体规划,执行相应的阶段性规划,并且要积极与当地政府、财政、人民银行等主要部门沟通和协调,争取地方人民

政府支持,制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作为设立人参与新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运作。

二、银监会《工作安排》准入挂钩措施分析

根据银监会的《工作安排》,未来三年将在全国再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3]这三类即是《工作安排》中所指定的主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主要规划分布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中西部地区或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贫困县和中小企业活跃县域。银监会为了确保三年总体工作安排全面完成,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新型机构的主发起人,按照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网点覆盖和战略布局、自主选点和监督指导有机结合的原则,首先考虑在国定贫困县和中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同时针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银监会决定实施“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挂钩”的准入挂钩措施,即主发起人在规划内的全国百强县(按2008年度评比结果执行)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国定贫困县)实行1∶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主发起人在这些地区没有分支机构的可设立分支机构;在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国定贫困县和大中城市市辖区除外)规划地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2∶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主发起人在这些地区没有分支机构的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对于银监会“通知”之前已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一并实施挂钩措施。同时,对积极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监管机构要支持其到发达地区发展,为其分支机构设立、高级管理人员审批和新业务准入开辟绿色通道;对未按规定落实挂钩计划的主发起人,监管机构不得为其新设村镇银行出具监管意见书,不得受理其村镇银行筹建申请。

银监会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上采取的准入挂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将地区之间的差异与机构数量的比例联系起来,试图利用机构数量上的等比例对应,来促使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对等发展,避免出现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扎堆而落后地区无人问津的矛盾。同时,银监会的准入挂钩措施也为试图在农村金融市场有长远发展规划的金融机构在政策上做了方向性的指引,要求其在设立乡镇银行或者贷款公司的时候,要兼顾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机构发展。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需要挂钩式的机构设立和业务推进,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建立相应的配套支持网络、服务网络和人员网络,协调整个行内资源,对新设的农村机构进行有效支持,避免因为地区经济的差异而造成良莠不齐的发展局面。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银监会表面要求的是机构设立时地区之间的挂钩,实质上却是对金融机构的运营网络和服务平台设立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金融时采取一种更加全面和协调的模式。

三、2009-2011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

银监会同时公布的还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表》,该计划表较为详细地统计了2008年之前已经批准的试点指标数量,规划了2009-2011年计划试点数量,并且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分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分类的规划和统计,下面笔者对此进行简要的评析。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发展提速。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规划数量,从2008年底前批准的122个试点,2009年382个,2010年446个,到2011年的466个,以每年41.2%的复合增长率递增,体现出银监会对于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政策力度。

2.村镇银行将成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2008年底前批准的试点指标数量中,村镇银行占85%,农村资金互助社占8%,贷款公司占7%;2009-2011年计划试点数量是村镇银行占80%,农村资金互助社占12%,贷款公司占8%。 村镇银行仍旧是新设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主力军,因为村镇银行除了提供贷款外,还可以进行日常的储蓄、汇兑等其他银行基本业务,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银行金融业务的覆盖,所以成为了未来农村金融建设的重点。村镇银行的建设规划数量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农村资金互助社则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贷款公司因其业务发展受到注册资金和产品品种的限制,监管部门不鼓励其大量新设机构。

3.各个地区、省市之间新设机构规划体现经济差异。计划表详细列举了全国36个省(区、市)或计划单列市的具体机构设置规划,明确了对各个地区的不同管理和支持力度,从2008年底之前批准的122家试点机构来看,东部、中部、西部的机构占比分别为34%、33%、33%, 地区差异不明显。但在未来规划中,村镇银行设立的重点地区集中在东部地区,这符合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复合型金融服务需求旺盛的现实情况。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则相对更多地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从每年的发展规划进程来看,各个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中、西部地区是2009-2010年的重点发展区域,新设的机构占总体新设机构的68.7%, 是主要的农业金融机构发展区域,而东部地区的机构更加注重后期的建设和规划,2011年东部新建机构占全年新建机构的近40%,体现了整体上优先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平衡中西部地区差异的整体思路。

4.主要的农业大省和金融需求地区规划不同的机构设置比率。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省、市、区之间金融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农业发达地区和民间金融发达地区对复合型金融需求旺盛,而欠发达地区则对直接的资金信贷更加偏好。因此,银监会还将各个地区的规划加以细分,落实到各个省、市、区。东部地区的山东、河北和江苏,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和湖北,西部地区的云南、新疆和贵州,均为各个地区最主要的规划发展省市,三省规划数量之和均分别超过了该地区一半的发展规划机构数量。从全国规划的角度,发展机构数前5位的省占到了全国规划总量的38%,明显可见银监会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上的地域倾斜和政策导向。

四、农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目前众多国内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大力新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2009年8月5日,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首次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入股四川民富村镇银行,农行、花旗、汇丰、浦发等也已经积极进入我国村镇银行业务领域。截至2009年6月底,已有超过100家的村镇银行成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蓬勃兴起也为竞争激烈的城市金融市场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4]目前,由于受到经营机构数量和金融服务覆盖面的限制,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比较欠缺,但农业金融的需求很大,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在相对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高收益。目前,国内众多商业银行在机构数量和辐射范围上受到自有规模的限制,无法向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对此笔者提出两条建议。

1.以村镇银行发起人的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建设是目前商业银行的首选。商业银行应该加快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进度,提前进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村金融市场较为成熟的省、市,积累宝贵的运营经验。村镇银行的设立地区需要结合各行在全国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在东部经济区(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运营的经验,在结合中西部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地区挂钩发展机制。

2.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同当地村镇银行的业务往来和同业交流。一方面利用业务上的支持和互通,将原本较为孤立的农村金融市场与城镇金融市场相连接,形成城乡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村镇银行的合作学习农村金融运营经验,提高农业金融服务意识,发现优秀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成果,并通过自身的全国网络将地区性成果向全国辐射,实现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

商业银行应该抓住农村金融的发展机遇,依托发展规划中主要的省、市,形成以中心省会城市为核心,以地区经济高增长城市为辐射,以乡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巩固地区优势,挖掘地区潜力,整合地区资源,完善地区网络,强化地区发展战略,为银行业务的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12-20.

[2]王进,柯常松.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9).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三省的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浙江、江西、四川三省,分属东、中、西部地区。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后,他们结合省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可支配财力资源,从实际出发,进行有益探索,一些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少经验可资借鉴。

近年来,浙江省在分析本省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重要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先导,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以县城、中心镇和块状特色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和农业人口集聚,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在城郊地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落后边远山区以扶贫开发方式帮扶,并逐步变“输血”式单项扶持为“造血”式互动帮扶。江西省从农民利益出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逐步发展壮大特色新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着力进行资源整合,实施结对帮扶,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规划先行,努力做到发展有依据,建设有蓝图

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是避免新农村建设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科学、合理、健康推进的基础和保证。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目前,已完成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群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33个设市城市、36个县、783个镇和540个乡集镇的城镇体系规划(镇域规划),全省已全部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50%以上的村庄完成了新一轮的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四川省成都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制定和实施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把规划当作城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严格按照科学规划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并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全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实现了满覆盖,完成了郊区县城和30个重点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江西省把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公共事业规划作为龙头来抓,要求各地按照科学性、适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做好新农村建设各层次规划,并要求将村庄、圩镇、产业等规划到户。

(二)坚持因地制宜,努力实现建设显成效,发展重特色

这次考察的三省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都注意突出区域特色,着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自身优势潜力,努力构建产业支撑,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因地制宜显特色。主要表现为:1、积极培育区域特色富民主导产业。如浙江省的大部分乡(镇)、村,基本上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江西省信丰县通过构建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万亩脐橙带,实现了每家每户“一座山头一栋房、一片果园一栏猪、一口沼气一眼井”,已成为“中国脐橙之乡”。脐橙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富裕的主导产业之一。2、突出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如四川绵竹市尊道镇棚花村,充分挖掘当地传统的年画文化资源,通过政府科学引导,实施年画上墙工程,并积极培育以字画产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年画村。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盐井村,地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依托自然地形地貌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并结合当地适合生长银杏树的自然特点,因势利导,逐步扩大人工银杏树种植规模,规划建设生态家园,培育“中国银杏沟,特色山村游”的良好形象。3、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挖掘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如四川茂县牟托村是一个“羌族村”,该村尊重农民意愿,规划引导民宅布局建设,积极培育水果主导产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已建成凸显浓郁羌族文化特色的新山村,以羌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农家乐”生态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

二是量力而行见成效。浙江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村庄“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建立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衢州市衢江区杜泽塘沿村全村80%的农户从事生猪养殖,既是全省有名的养猪专业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脏、乱、差村庄。自2003年底被列为整治村以来,村两委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通过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村干部以个人名义贷款(对示范整治村,政府要求,先见成效,后才予以适当补助)、发动群众捐款等方式,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采取筑路、路面硬化、治理荷花塘、建设排污渠、发展沼气、植树铺草、集中规模养猪等措施,彻底改变了昔日的旧貌,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文明程度也大为提高,优化了村容村貌和村风。

(三)坚持城乡统筹,努力构筑城乡统筹网,促进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等,逐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既提高了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加快了近郊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素质。同时,通过努力培育一批“中心镇”,促进了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使全省有268个镇进入了全国千强镇行列。而新的城镇又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广阔天地,近两年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达50万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已达到65%以上,全省城市化率达54%。

(四)坚持机制创新,努力实现推进有动力,发展有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也是理念、体制、机制、方式等多方面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成都市锦江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按照“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住宅进社区”和“城乡政策一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发展城市化、农民生活市民化”的思路,突破了传统城乡二元的规划、土地、户籍、就业、教育、社保等多方面的体制障碍,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实现了“三统”(统一户籍、统一社保、育),让农民当股民、当工人、当房东、成市民,享受股金、收取租金、领取薪金、获取保障。江西赣州市全面实行乡镇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帮扶,组织机关干部工作队,将新农村建设、包乡扶贫、扶贫开发、农村先进性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城乡互动。

(五)坚持示范带动,努力实现政府有作为,试点示范有突破

进行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在“中国花木之乡”——三圣街道(原三圣乡),以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权、不失利、不失业为出发点,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手段,以现代农业项目为载体,以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突出生态保护、产业支撑,把土地资源转变为开发资本,把开发资本转变为发展资金,把发展资金转变为农民资产,着力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步伐,带动了农村融入城市文明,促进了农民就地变市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成为远近闻名独具特色的城郊型度假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景区,也成为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成功典范。江西省赣州市推行以“五新一好”[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训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为切入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已形成“赣州经验”。

二、对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科学规划,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和前瞻性

科学的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行动指南。建设新农村,既要搞好总体规划,又要搞好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村庄治理等分项规划。制定规划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兼顾,在政府指导下,多方参与共同编制,在规划编制中要体现各项规划的衔接协调,在规划管理中要落实城乡互动。特别是村庄布局、村庄建设规划一定要让农民积极参与讨论。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县为单位、村为基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主线,各类专项规划为支撑,村庄规划为基础,特别要把土地开发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省地级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纲要,同时指导好县级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及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在规划基础上可考虑选择一些不同发展阶段的村镇,开展先期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造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着力推进环境整治,优化村容村貌,努力为农民创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加快农民和生产生活设施向县城、小城镇和小康村集中,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2、创新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推进特色农业向特色化、品牌化、科技化、外向化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3、重视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全面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和文明程度。

(三)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创收的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切实提高非农收入比例。加大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逐步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注重妇女同志的培训工作,特别是田间劳动技能和传统手工艺技能培训。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加强农产品产需调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总量平衡、结构合理。

(三)强化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强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生物质产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拟订有关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拟订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推进农业依法行政。

(二)承担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责任。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政策建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和承包纠纷仲裁管理工作;指导、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村民筹资筹劳管理工作;指导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指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

(三)指导全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组织落实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负责提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全市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出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项目建议,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拟订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提出农业产业保护性政策建议;组织拟订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规划,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拟订全市大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培育、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品牌。

(五)组织协调全市农业生产资料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对农作物种子(苗)、草种、种畜禽、农药、肥料、兽药、兽用生物制品、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依法对种子生产经营、兽药经营进行行政许可审批;监督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国家标准的实施;开展兽医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指导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安全监理。

(六)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动植物防疫和检疫体系建设;组织、监督对市内动植物(除森林、野生动物外)的防疫检疫工作,组织实施动植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组织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组织开展兽医医政、兽药药政工作;负责执业兽医的管理。

(七)组织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指导农用地、草原、宜农滩涂、宜农湿地以及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承担耕地及基本农田的质量检测和施肥指导服务工作;指导运用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八)拟订并实施全市农业生态建设规划,指导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指导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承担指导农业方面源污染治理有关工作;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指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

(九)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息,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指导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负责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

(十)负责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监测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开展相关农业统计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负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组织协调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十一)编制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发展规划,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实施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负责农业科技成果管理;组织引进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指导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十二)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参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农业农村人才专业技术资格和从业资格管理;归口管理农业系统各学会、协会及农民专业协会。

(十三)承担农业防灾减灾的责任。开展农业灾情监测调查,组织种子、化肥等救灾生产物资的储备和调拨,提出生产救灾资金的安排建议,组织实施紧急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

(十四)承办市政府农业涉外有关事务,开展农业方面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审查农业引进项目。

(十五)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农业局设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

(二)人事教育科

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指导全市农民和农业系统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全市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负责全市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承担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负责开展农业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农业引进项目的审查及承办有关农业涉外事务。

(三)综合科

拟订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指导实施;负责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及农业专项项目申报、监督检查和市级验收等工作;负责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及招商引资工作;指导全市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队伍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农业行政复议,组织行政应诉工作;负责农业和农村工作政策的综合调研与协调;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组织实施以种子、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为重点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负责对农资生产经营者的监管培训;负责农业宣传工作。

(四)种植业科

拟订全市种植业发展的政策、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及标准化生产工作;承担耕地质量检测和施肥指导服务工作;指导运用农艺、生物措施发展节水农业的相关工作;农情信息,牵头组织查灾、抗灾和救灾工作;承办市内进出境植物检疫的相关事宜;组织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普查;承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事宜;负责依法对种子生产、经营进行许可审批。

(五)畜牧科

编制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拟订产业发展政策;负责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种畜禽管理工作;负责饲草生产、饲料监督管理和饲料工业行业管理工作;负责草地资源保护、建设、利用和草原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动物防疫、检疫、医政、兽药及兽医器械监督管理;承担官方兽医、执业兽医管理工作;负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指导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标准化生产,负责畜牧技术培训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负责依法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经营进行许可审批。

(六)农机科

负责编制全市农业机械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有关农业机械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指导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承担全市农业机械化建设项目的初审、申报和立项实施中的管理协调工作;组织实施机械化农业生产;负责机械化作业质量监督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管理协调;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组织协调全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成人教育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七)农经科

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政策建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和承包纠纷仲裁管理;承担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工作;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财务、资产管理和审计工作;负责全市农民收入监测工作。

(八)产业化与市场信息科

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的调研、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指导农产品及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负责农业信息的管理与交流;负责农业政务信息报送及办公网络维护;负责农村能源环保工作;指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负责农业综合统计工作;负责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

负责拟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依法管理农业标准化生产;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和信息工作;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工作。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农业局机关行政编制43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总农艺师1名,科级领导职数13名(含监察室主任职数1名)。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1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49年起到现在,按各个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重点、发展目标和组织方式,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本阶段的重点是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区续建配套。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年),本阶段在农村地区对农田水利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农业结构和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第三个阶段为深化改革时期(19881)2后),本阶段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农田技术研究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面积,改善灌溉管理水平,改革管理机构以及对大型灌区进行更新改造。

2建立农田水利发展中的长效机制

2.1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方针农田水利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公益性系统工程。我国国情决定了抓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农田水利能够提高与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是农田水利工作的主体,是农田水利建设中直接的参与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应该拨出专项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做到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高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把农田水利建设当家业来做。社会力量在我国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能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对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尽快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工作方针。

2.2构建科学发展的规划指导机制,深化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我国整体社会要科学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的根本。要想建立其发展的长效机制,就离不开科学发展的规划指导。根据我国“十二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水利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农田水利专项规划,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快完成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推动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为全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3建立各级政府统筹管理的体制,明确各自职责农田水利是一个地区改变生产条件及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必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科学引导,统筹规划,以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编制总体规划,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地方政府认真实施。省级政府作为中央与地方的纽带,在建立农田水利长效机制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其具体职责是安排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专项资金,组织验收纳入基建程序或财政重点建设工程的项目,对辖区内县级政府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进行规划。县级政府仍是农田水利重要的组织实施主体。其职责是确定并上报年度农田水利建设的计划和重点工程,组织工程建设与管理。

2.4加强农田水利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科学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农田水利建设需求的带动下,我国农田水利科技得到了稳步发展,推动了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研究、引进、消化和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农田水利长效机制的建立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使得一大批农田水利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产业化开发。这些科技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5建立透明高效的建设管理机制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全过程参与管理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把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lT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并与项目安排和评先评优挂钩。建立透明高效的建设管理机制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而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存在法律缺陷,需要立法细则填补。因此,应加快农田水利法律细则的建立,确立新时期农田水利的工作方针,健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明晰投入责任,建立农田水利长效管护机制,将农田水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昭化、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持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年园区建设规划

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