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管理

教育信息化管理

教育信息化管理

教育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是难以预料的,覆盖范围、替换速度、处理能力都无法掌握,但其始终都是在追求更卓越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紧跟网络发展进程,在明确教育建设目标的同时,也为其提高管理效率保驾护航。高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主体部门较为复杂,工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更是硬性要求。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覆盖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及校外工作的对接,都对管理效率与管理成本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收支情况也决定了管理效率和效能的上升空间。高校信息化建设在重新整合高校各部门工作业务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校园运行效率。例如高校新生入学,以往新生办理入学手续烦琐,涉及管理部门如教务处、后勤处、财务处等极为分散,给新生入学造成了一定困扰,但如今信息化建设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期间都处于信息化管理的便捷方式中。2013年新生入学季,北京科技大学2013级3000多名新生能够在“迎新网”上完成“电子”报到,新生登录“迎新网”后,填写一张个人基本信息的电子表格,之后入校后的住宿条件、宿舍楼房间号、床铺位置、图书证号等就会准确地显现出来。新生入校后,学校迎新人员只需扫描通知书上的条码或刷学生的二代身份证即可瞬间完成身份的核验。南开大学2013级4000多名研究生也可使用该校开发的“研究生新生服务网”完成报到手续。以往新生烈日下排队办手续的情况有所缓解,使新生及高校工作人员的压力也大为减轻。但这只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在管理工作方面的革新,教育方面也同样在制造着惊喜。随着实验教学的大量投入使用,传统实验室已经日益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验需求及提高实验创新能力,各大高校现已陆续研发、使用网络虚拟实验室,以满足各层次的实验需求和目的。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虚拟实验室由虚拟实验台、虚拟器材库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组成,可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教师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器材可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近年高校扩招,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实验设备的耗损率都大幅提高,实验室的供不应求也使学生的理论储备与实践操作产生了分化。高校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及时拓宽了实验操作渠道,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主动性都产生了积极效果。学生只要在网络上即可操作虚拟实验仿真系统和教学系统,使实验操作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虚拟实验平台达到高校实验教学始终追求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带来的技术革新,不断提高着管理效率、工作效率、教学效率及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切实给高校建设带来裨益的同时,日积月累、急速递增的数据量也给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据积累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什么

信息时代,数据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的信息环境中,给我们提供精准的指导性意见。但随着高校非结构化数据的飞速更新,迫切需要数据积累,却又难于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库面临解析难题,背后却指示着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的答案。上海大学的新生在大一阶段没有具体专业划分,只是根据高考志愿填报的学科大类接受通识教育,大一结束后,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高考成绩以及大一成绩排位等填报具体的专业志愿,学校最后根据新生填报的志愿分流。2013年9月,上海大学2012级的4400多名学生完成了专业分流。在这次专业分流前,上海大学提供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来自用人市场各行业人才需求等信息,学生可根据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签约单位以及不同行业的用人需求等数据信息,选择其大学期间所读专业。据专业分流后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志愿满足率达到59.3%,前三志愿满足率达到85.7%,这两个数字都大大高于传统高校先填专业后录取的志愿满足率。新生中,前六志愿都未满足继续被调剂专业的学生比例低于5.5%,而在普通高校,调剂专业平均率为12%。同样,经过2000年-2011年上海大学招收的春考生、秋考生及插班生的平均成绩分析,2012年上海大学决定退出上海春季高考。无论是分门别类的数据组还是10年累计叠加的参考值,都显示着这些数字背后庞大的数据量及繁杂的数据分析。用数据说话,就要有海量数据库做支撑,而随着时间流逝,这将是无法估计的数据量。数据积累、分析,对于高校招生、教育、管理、就业,甚至解决已经出现却未显现的问题,都是影响改革方向的决策之一。面对海量增长的非结构化数据,其数据格式多样、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数据分析难,却是高校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引导教育管理改革的参考指标。但数据信息更新迅速,收集不及时、整理不完善、分类不明晰、归纳不科学、分析不专业的情形,又给高校数据整合提出无法一蹴而就的现实考验。数据积累给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指引着方向,却也设置着障碍。随着数据量的倍速积累,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为这一难题寻找着解决方案。

三、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行走在云端

教育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一、规划先行,强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校级整体设计

各校应制定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中长期规划。深入了解学校管理信息化环境实际情况,开展实地调研,从广大师生实际需求出发,按照长期规划逐步实施、资源整合,适用实用的建设目标,按照适度超前和以应用为导向的原则,积极规划学校管理信息化环境。

中职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在国家、省级统一部署下,重点围绕各数据子集相关业务,包括学生管理数据子集、招生管理数据子集、教职工管理数据子集等业务开展,以服务师生为中心、以数据为抓手、以科学机制为保障,促进管理业务全面协同与科学决策,促进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学校特色业务系统“独立为政”,应做好应用系统的顶层设计,在系统部署上线同时,实现数据管理平台统一和系统内数据交换的可能。

二、制度保障,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领导机制。组建学校管理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一把手担任小组组长,负责教育管理信息化规划性、方向性把握。成立专门教育管理信息化机构,委派校级领导担任主管,管理信息化机构具体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推进和落实。

2.建立稳定的人才进出机制。通过设置专职技术服务肉位、外聘人才等形式建立一支业务熟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队伍。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保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跟得上时展。设置专职技术服务岗位上升渠道,纳入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职称评聘序列,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聘和奖惩办法,确保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3.建立多渠道、可持续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积极申请国家、省级配套专项。校级预算中设置教育管理信息化专项经费,同时通过合作单位投资,对社会开展增值服务等形式,形成了多渠道、健康的经费补充机制。

4.建立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安全是基础,学校在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业务系统时要时刻关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这条“高压线”,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学校管理信息化领导小组全权负责,统筹管理。按照国家及教育部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技术防护制度与安全预警等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配备专职人员进行日常检查,时刻保持安全高压态势,并建立常态化、日常化的安全运行机制。

三、循序渐进,稳步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1.夯实基础、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校园网络应配备网络带宽、服务器、安全网关、防火墙等基础设备,并在现有校园网的基础上,探索在区域内和学校之间共享基础设施,探索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基础设施问题。

2.做好核心业务系统管理,适当开发特色业务。中等职业学校核心业务包括学生的基础信息管理、招生等,依靠国家核心系统建设;通用业务包括学生的学业管理、缴费管理等,其信息化管理主要通过地方通用系统实现,以云服务模式提供给学校使用。学校要做好核心业务、通用业务在校园的对接,认真管好用好这些系统,按照上级管理系统的数据标准回传数据,并可核心业务系统和通用业务系统上进行功能拓展。

四、大力提升队伍信息化素养,提升建设及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越来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事实是教工队伍信息素养程度不齐,影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推进、使用和管理。

强化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大力提升学校领导层、中级管理层、基础操作管理层等三个层面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素养,就是要提升全院对教育管理信息化重要程度的认识,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使用和推广中,带头参加培训、带头推广使用、带头参与研发等工作,自觉提升校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能力。

五、有效利用数据、协同推进科学决策

教育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的发展对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人才有了更加广泛的需求,也对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可以有效促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职业高校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下,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成果,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性人才[1]。

一、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职业学校是培养我国职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将信息化建设应用于职业高校的管理工作中,是保障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良好开展的基础。从客观的角度上看,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低,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差,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职业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这一相对特殊的情况,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保障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成果的取得。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开展进程中,可以将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和学生信息应用现代信息进行整合,促使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和高效开展。职业学校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灵活性、全面性以及多变性,有效实现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在确保职业学校教学秩序的同时,也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进而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教学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因此,通过研究可知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高职学校开展良好的教学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式探究

在明确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之后,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式探究,可以有效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在高职教学活动的开展进程中。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式探究,可以将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式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职教学工作开展的效率

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便是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式提高高职教学工作开展的效率。在传统的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的各个部门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够及时进行沟通和信息的交流,因此导致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缺乏高效性[2]。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根本目的之一便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职教学工作开展的效率。应用职业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实现学校的各个部门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及时进行沟通和信息的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高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因此,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职教学工作开展的效率,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的实施方式之一。

2.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职教学工作开展的教学质量

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式,提高高职教学工作开展的教学质量,也是实施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实施方式。将信息化建设的教学理念与高职开展的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应用这一教学方式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高职教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教学信息资源库[3]。由于网络多媒体的教学内容丰富,内容的涵盖面也十分广阔,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式,将丰富的网络多媒体内容与高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高职教学工作开展的教学质量,进而促使高职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进程中。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增加,必会使得高职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加良好的课堂秩序。

3.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来高效完成教学信息和学生信息的导入和存储工作。因此,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促使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且能够良好地运用软件完成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是保证高职教学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的实施方式之一。

4.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高职教师开展业务管理工作时的管理效率

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O,提升高职教师开展业务管理工作时的管理效率,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方式之一。

高职教师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生的课堂信息的统计工作,并且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将所统计出的信息数据发送至教务处,可以有效实现高职教师开展业务管理工作时的管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三、结语

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首先应当明确其重要性:在确保职业学校教学秩序的同时,也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进而高职学校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

然后探究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式: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职教学工作开展的工作效率;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职教学工作开展的教学质量;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高职教师开展业务管理工作时的管理效率。

总而言之,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提高高职教学工作开展的教学质量,可以促使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镇辉,郑东生,沈毅波.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38-40.

教育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站在新年之初,总不由自主地要总结上年,展望来年。作为一名重点关注教育行业信息化的记者,我将分析2003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所在,借此预测2004年的新形势、新发展。

远程教育时间表提前赛迪顾问数据表明,2003年,中国教育行业IT应用市场投资规模超过250亿元,增长率达20%以上,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远程教育市场。

远程教育在SARS中脱颖而出,光彩夺目,成为SARS期间为数不多的教学希望和经济亮点。SARS期间,北京市教委启动“空中课堂”;河北、天津、安徽、山东等也分别开设“空中课堂”、“虚拟教室”、“网上教学”等形式开展教学;仅仅“五一”期间,新东方教育在线网络教育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业务就比上个月增长了77.6%和61.3%。

SARS有可能成为中国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还是中国第一次从上到下,从教育部到各地方教委,从高校到各中小学,协调一致启动运用远程教育手段来作为正常教育无法正常运作时的应急措施。

SARS把远程教育的建设提前放到了议事日程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既定的秩序和进程。2004年,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改善和调整的时期。远程教育要重点改善的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

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资源难题可谓是一直到如今。它绝非短期之内就能获得解决和突破,它需要IT厂商和教育用户一起合作,并且以学校里的老师为主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学员以精品的课程和资源。

这次非常时期,高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来如果运用得当,很多高校完全可以通过通畅的校园网做到停课不停教学。但事实上,大部分课程还是没有很好利用远程教育这个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另外,很多课件制造较为粗糙,界面不友好,没有利用网络教育的互动性、多媒体的生动性把远程教育的长处发挥出来。

建设好教育资源,相信也是所有大中小学校的下一步任务之一。

完善自动测评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黄荣怀认为,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可由网络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建立和适当运用这一系统,将会有效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完善的自动测评系统不仅要能让学生在网上答题,答完试卷后,系统还要能通过网络自动提交答卷,再通过网络服务器统一判卷。命题系统应该与测试系统、成绩分析系统有机结合,方便教师出题、考试和成绩分析。为了保证考试安全,系统还应具有断电恢复和容错功能,考试信息不会意外丢失,考试管理系统则能实现如考生报名、发卷、收卷、判卷、考生管理、考生成绩公布与打印等功能。

加强教学交互平台

学生所抱怨的网上课堂互动性差其实是可以改善的。网上交互平台的功能应该包括在线课程学习、在线专题补习、学科答疑中心、兴趣讨论小组、课件管理、教学管理、教师备课、作业批阅、网上教学交流、网上专家咨询、教学评估等。它可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及时快捷的特点,在校园网络上创设虚拟的学习社区与交流社区;另外,校园网络教学系统还提供多种自主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认知主体的体现。

远程教育虽然有种种不足,这注定了它仍然只能是正常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而不会是学习的主流模式,但由于远程教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它还是受到了用户和IT企业的极大关注,成为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赛迪顾问预测,2004年将成为远程教育在未来几年的一个高潮,其投资将占教育信息化总体投资的21.2%,达到70亿元。

西部教育真正升温

教育行业信息化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已经转向应用阶段;而在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建设仍是重点。

在2003年之前,西部教育信息化虽然广受重视,但由于资金、人才等瓶颈的限制,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还未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两大瓶颈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在资金方面,采取财政拨款方式,用于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人才方面,继东西部对口支援工作之后,又于2003年9月8日成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推进全国教师的继续教育,重点提高西部和农村教师的质量,这就给西部的教育信息化奠定了政策、资金和人才上的基础。关注西部教育信息化,时机开始成熟。2004年,西部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如下。

基础建设仍是重点

教育行业信息化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已经转向应用阶段;而在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则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建设仍是重点。

据对四川省、重庆市、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四省一市的1200名教育用户的调查,5%的用户还未开始建设;7%的用户正准备建设;51%的用户刚处于起步阶段;37%的用户信息化建设已经比较成熟。

截至2003年11月,中西部教育信息化投入53%用于网络、PC、服务器等硬件建设。因为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时间稍后,所以更能借鉴其他单位、地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开始注意避免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等常见问题。是以投入的资金有14%用于软件建设,13%用于资源建设。2004年,39%的用户依然把重点放在网络、PC、存储等硬件建设上,19%的用户继续软件建设。资源建设上升幅度较大,比例占到23%,开始有10%的用户关注总体建设。

资金问题多元化解决

资金问题,是中西部教育信息化绝不可回避的一个难题。39%的教育用户都认为,限制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首先就是资金。

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各方有各方的说法,但最后都几乎归结到一点:开拓融资渠道,多元化解决资金问题。

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赵邦友认为,在资金这个问题上,教育行业应该和IT供应商一道,积极开拓各种融资渠道,探索各种形式的融资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广泛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筹措资金。

陕西省教育厅信息中心主任冀霆也持同样观点。“与商家合作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可以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计算机教室。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发展、有突破。而且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缺乏资金虽然是个难题,但并非不能解决。在政府开辟资金筹措渠道的同时,如何利用社会资金来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这是中西部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课题。

总的来说,目前的中西部,还缺乏覆盖全省的计算机网络,现有的网络建设存在着各自为政、结构不合理、共享程度低等问题;管理法规、制度和信息标准规范缺乏或不完善;校园网建设进展不快;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师培训有待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移动教育概念盛行

移动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亮点和热点,一些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无线网络提供商已经尝到了先行者的甜头。

移动教育,概念先行。移动教育是把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与有线的在线学习相比,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一个移动教育系统通常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硬件设备、软件以及通信网络。

当然2003年的移动教育,主要指的还是笔记本在教育行业的普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昔日高价笔记本,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2003年,教育行业成为笔记本厂商争夺的地盘。不少著名企业纷纷定制出面向教育行业的笔记本,加大了对教育行业的推广攻势。其实移动教育的热炒,也部分得益于SARS。

移动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亮点和热点,一些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无线网络提供商已经尝到了先行者的甜头。

教育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综合教育技术管理说、教育管理信息化说、信息化领导力说等观点,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管理”大致有五种不同解读,如表2所示。本文基于上述观点的分析,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重新理解教育信息化管理。其中宏观层次指的是国家、区域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中观层次指的是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微观层次指的是课堂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1.宏观层次———国家、区域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这一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其管理客体是国家、区域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相关机构建立、以及行动措施的部署、实施与监督、评价等,与上文蔡连玉对于“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解相对应。2.中观层次———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这一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着眼于学校层面的管理,具体体现为对学校日常管理事务和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管理。它与上文提及的学校管理信息化、信息化领导力相呼应。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可以抽取出两个关键词:管理、领导。前者着眼于学校日常管理的客体,包括资源开发项目管理、设备人员管理、信息化教育研究管理等,以及在同级教育部门中共享信息和数据的管理。后者关注学校管理的主体(也就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他们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导力、发挥的表率作用,来推动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使教育信息化进程进行得更有效率,更出效果。不管是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还是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它们最终的共同目标是顺利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3.微观层次———课堂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这一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关注于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在课堂上对教育技术的使用、协调和管理。相近的概念包括“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它指的是教学者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和对于课堂中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调度。本文从属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系列文章拟站在国际的视角,从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信息化管理、教育信息化评价六个视角对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展开分析。本文聚焦于中观层次———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在分析、反思国内目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解剖麻雀”式的国外案例分析,从外国的发展经验、教训来寻找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新动向,预测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下一步发展;另外,对中观层次的分析反过来也支撑对宏观层次的把握。

二、中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回顾

接下来以中观层次———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两个组成部分:管理和领导作为线索,回顾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状况。

(一)管理:重视标准、规范、管理系统的建设

2002年9月,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14]正式和实施,这是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第一次出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具体规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信息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管理软件设计规范。其中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是整个标准的核心,它涉及了我国从幼儿园到高等学校的各级各类学校,内容覆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教学管理信息、图书管理信息、仪器设备实验室信息等。这一标准的颁布为教育部门对教育管理数据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组织提供了规范和依据。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更新,2002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正式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中的《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教育行政管理信息》、《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中职学校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和《教育统计信息》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15]。这是教育部第一次教育信息化的行业标准。本次的标准构建了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结构,统一了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中需使用的基础代码标准、基础信息标准和统计信息标准。而2002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1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随即废止。2013年11月12日,“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正式,该标准计划于2014年5月1日实施。它定义了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的基本体系结构、数据元素的元数据结构、高等学校管理数据元素等内容,将为高等学校在数据建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的过程中提供统一的标准与规范[16]。与此同时,从2014年1月10日起,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也开始联网试运行[17]。从上述三个管理信息化标准的相继出台和全国学生学籍系统的运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学校管理信息化方面对于规范、标准制定非常重视。这些规范有利于减少管理系统低水平重复开发、系统维护成本高等现象,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三大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理解简单化;对教育管理系统的盲目推崇;对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具体体现为:第一,一些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管理信息化简单理解为增加一套管理软件并应用于管理。这种理解过于狭隘,容易导致部分学校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扎堆搞信息化系统建设,甚至于互相攀比。第二,有些教育工作者对管理系统盲目推崇,认为管理系统是先进、万能的,包含有先进的管理思想或模式;有了先进的教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就拥有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流程;一个系统就可以解决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各式各样的问题等等。事实上,再好的管理软件也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它只能告诉管理者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管理,却无法代替管理本身。例如说,教学管理软件可以根据过往的统计数据提醒管理者,某某部门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问题,但如果管理者不去跟进、了解问题的原因何在并加以处理的话,这个问题很难得到自行解决。因此,一个软件系统究竟会对管理产生什么影响,产生多大多长远的影响,要看系统的应用范围以及选用它的管理者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管理系统既有改善管理流程的一方面,也有制约流程的另一方面。某些系统设计不佳、用户体验差、使用步骤繁琐,将会使教学管理的许多日常工作变得难以进行,以致于给教学管理套上沉重的枷锁,令人望而却步。唯有结合本校实际,在参考同类院校做法的基础上,选择和构建适合自身的信息化系统;并在应用中逐步改善学校原有管理流程的不足之处、修正软件中不适用的部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才能相互促进,两者相得益彰,真正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第三,教学管理十分复杂,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问题的系统工程。能否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和组织教学管理是信息化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不注重管理观念的更新、良好的组织以及管理人才的培养,将信息化管理推为技术人员的事情,想凭借购买或编写一套管理软件来提高效率,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长久。并且,在系统的实际使用中,不同部门的信息收集、处理、交互和使用也将存在困难,形成众多“信息孤岛”,不能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二)领导:研究渐热,政策支持不足

以往的信息化培训主要着眼于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密切相关的培训少之又少。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8]在第十章“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别提到“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这是“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教育政策规划文件中。配套的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对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视,但总的来说,我国在领导力建设方面制定的政策提供的和资金、人力、技术支持还远远不足。令人欣慰的是,信息化领导力近年来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李玉斌等在2012年梳理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文献[19],发现大部分文献集中于2009年到2011年间发表,可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呈加速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开展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基础研究,集中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结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等方面。随着政策出台,我国促进信息化领导力的措施一步步得到落实,可以预见接下来针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开展的应用研究会逐步增加,研究重点转向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策略与途径、评价方法与机制保障等。

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国内外政策与战略比较

(一)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概况和典型政策简介

各国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发达国家,学校管理信息化大部分早已完成。因此,他们在制定宏观的教育发展政策时,更着重强调在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另一个要素———“领导”,也就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早在2000年,美国教育领导协会(TheInstituteforEducationalLeader-ship,简称IEL)在其报告LeadershipforStudentLearning:ReinventingthePrincipalship[20]中规定了21世纪的校长应该承担三种身份:教学领导、团体领导、愿景领导。英国也是较早关注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培养的国家之一,在其1998年的《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校长应当具有以下的知识和理解力:“有效的教学和评价的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以及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21]。”“学校领导力国立学院”(NationalCollegeforSchoolLeadership,简称NCSL)为不同职业阶段的中小学领导者提供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培训,如高级领导计划、咨询性领导培训项目。NCSL指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三方面:愿景、应用和评估;其中,“愿景”包括领导者应该具有进行规划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并让所有成员理解规划的重要性;“应用”包括教育信息化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持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等;“评估”包括对资源的审查,对建设情况的评价以及应用情况的监督等[22]。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情况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