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钢铁企业 物流国家标准 物流成本管理

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环保成本的不断上涨,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之一的钢铁企业生存压力日趋增大。为应对这些压力,钢铁企业在生产领域不断地推行各种降本增效措施,人员、原辅料等资源耗费已很难有降低空间。然而,钢铁企业对于其在物流领域的巨大成本却没有深刻认识,也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造成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物流成本计算缺乏科学的制度体系和统一的计算标准。为此,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编写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以下简称“国标”),并已于200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是,该标准在钢铁企业应如何着手实施,以及应如何运用该标准优化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为此,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用“国标”计算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的方法

1.计算的准备工作

(1)对钢铁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物流基础知识及“国标”的普及培训。由于钢铁企业规模一般较庞大,机构复杂,财务人员和物流部门联系不多,对物流的了解有限,而物流人员对财务知识了解不多,因此,要用“国标”来计算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首先必须对财务人员进行物流基础知识的普及培训及“国标”应用方法的培训,使其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只有这样,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计算人员才能准确区分物流成本和其他成本费用,从而提供相对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的科目、凭证、账户、报表都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应用“国标”进行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需要从会计数据中提取和分离出物流成本的相关数据,而这个分离,是从会计科目入手来进行的。因此,每个会计科目的计算内容应该是清楚规范的,否则就会造成遗漏。另外,需要从会计的原始凭证中获得有关的物流成本记录,从明细科目和账户了解每一笔费用与物流成本的相关性,因此,有关的凭证和账户也应该是清楚规范的。而接下来的物流成本分析,会用到很多会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因此要求会计报表也必须是规范的。

(3)在全企业范围内强调物流成本计算的重要性,促进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按照“国标”计算物流成本,不仅要用到很多财务数据,而且要用到实物量、作业量等非财务数据。这些非财务数据来源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众多的部门。如果这些部门不重视物流成本的计算,不支持相关成本计算人员的工作,那么按照“国标”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是无法顺利实施的。

2.确定物流成本的计算单位和层次

由于钢铁企业规模庞大,工序繁多,有众多的职能部门和生产厂,各生产厂一般是独立计算的,而各厂之间又存在着众多的内部划拨费用,如果以整个企业为单位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一是计算出的结果可能很粗略,计算出的物流成本与实际成本差距大,不便于参照控制;二是各物流环节责任不单一,对成本的失控无法考核到位。因此,用“国标”计算企业物流成本之初,就必须确定物流成本的计算单位和层次。虽然各厂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可采用以下办法:

(1)首先各厂均独立进行物流成本计算,计算全部的物流范围成本,即供应物流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和废弃物物流成本。对于和其它厂及职能部门之间的内部划转成本费用,应视同外部企业处理。

(2)其他职能部门,如原材料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运输部门或自营码头港口等,应分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计算的物流范围(如原材料处可能就只计算供应物流成本或供应物流成本加销售物流成本),独立进行物流成本计算。自营的独立于各生产厂的物流部门视同物流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不区分物流范围成本。内部结算问题,视同外部企业处理。

(3)公司总部在各分厂和分部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计算。计算时可借鉴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做法进行,不再一一计算,只是在抵消和合并的基础上,编制“国标”要求的两张报表,即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

3.确定物流成本计算的思路和步骤

(1)显性物流成本的计算思路。由于钢铁企业发生的成本费用很多,也比较复杂,涉及到物流成本的成本费用科目也很多,如果选择期末计算,不仅工作量太大,而且容易出现错误和遗漏,因此,建议钢铁企业采用期中计算的思路。

(2)隐性物流成本的计算思路。在“国标”中,隐性物流成本主要指存货占用自有流动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按照“国标”,该机会成本应用期末存货账面余额乘以行业基准收益率得到。期末存货包括采购在途、在库和销售在途三种状态,无论按哪种状态统计,均以存货正在占用自有资金为统计标准。另外,该存货账面余额还应扣除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如果钢铁企业的行业基准收益率难以获得,则可用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或企业内部收益率代替。

(3)物流成本计算的具体步骤。该步骤可参考文献[4],计算完成后应编制企业物流成本表。

4.设计钢铁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系统

以上工作完成以后,应设计一个钢铁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系统,将计算单位和层次,计算思路和步骤等固定下来,便于整个企业的统一行动。但这个固定不是永久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二、用“国标”计算钢铁企业物流成本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引导全员参与

由于钢铁企业规模庞大,涉及到物流活动的领域众多,而物流成本的计算又需要许多的现场调查和作业统计等,因此,准确计算物流成本必须引起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通过广泛宣传和管理上的强调做到全员参与。

2.注意计算工作的简易性和可操作性

在钢铁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系统设计中,对所需的原始数据和表达形式应力求简单明了,尽量减少估计和需主观判断的内容,而将判断性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解决。这是因为我国钢铁企业不少财会人员对生产工艺不太了解,财务专业能力不是很高,并且对物流的内涵了解不够,容易因个人主观判断失误导致最终结果的不正确。为解决这个问题,各钢铁企业可组织有经验,专业能力强的财务人员和物流人员,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简单易查的工作手册,明确界定各种物流成本费用,以备相关工作人员在个人鉴定有困难时查找。

3.注意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

任何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更是如此。所以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能够满足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动和调整,如人员岗位的调整、生产流程中部分环节的增删、零配件自制与外购的变更等。为达到这一目的,钢铁企业设计的物流成本计算工作手册也应该是便于调整并且每年或每发生重要变动时都要做出相应调整。

三、用按“国标”计算出的物流成本数据进行物流成本分析

按“国标”计算出物流成本数据只是实施物流成本管理的第一步。重要的是接下来的数据分析工作,因为众多的管理措施和决策都要根据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而定。

1.钢铁企业物流成本分析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1)分析评价物流成本计划执行的情况。

(2)分析评价物流成本在同行业中所处的水平。

(3)分析查找物流成本增减的环节与原因,寻求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方法与措施。

2.钢铁企业物流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既包括定量分析也包括定性评价。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这些方法在文献上均有介绍。

3.钢铁企业物流成本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1)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分别独立评价企业的物流成本状况。也就是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根据某个比较分析结果就武断地得出结论。

(2)要活用比较。比较分析法是物流成本定量分析三种方法中应用最多也最有意义的方法。通过广泛灵活地运用比较分析法,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3)要延伸分析,全面系统地评价企业物流成本状况。在进行企业物流成本评价与分析的过程中,仅仅关注按“国标”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数据和相关比率是不够的,还应关注企业其他的经营和管理信息,包括宏观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改革。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到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规律,系统评价和分析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物流成本的降低。

四、用分析结果推动和指导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1.用分析结果指导物流标竿管理

标竿法是指从企业的外部寻找绩优企业作为标准,评价本企业管理状况,以便发现差异,并持续加以改进的方法。运用“国标”计算出的物流成本在不同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钢铁企业可以运用这些数据,与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物流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找出相应的降低成本的办法和措施。

2.用分析结果指导物流组织结构再造,整合物流资源

目前钢铁企业的各种物流资源和物流职能分散在各生产厂及各职能部门之中,造成整个企业的物流资源难以整合,物流活动难以协调一致,而且物流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又难以提高。因此,极需进行物流组织结构再造,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部门,实现物流的一体化管理。有了用“国标”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及其分析结果后,钢铁企业巨大的物流成本全部浮出水面,必会在很大程度上触动最高管理层,从而推动物流组织结构再造。同时,物流成本数据的分析结果也为如何进行物流组织结构再造提供了思路。

3.用分析结果辅助物流外包还是自营的决策

钢铁企业运用“国标”得出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后,物流职能是否外包就有了更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钢铁企业可在综合考虑物流质量、物流渠道、信息安全以及人员安置等问题的基础上,在物流自营、物流联盟、物流外包以及组建物流子公司等物流模式中做出决策。

4.用分析结果明确冗余的物流环节并进行调整简化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复杂,环节多,其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处于转运、仓储、待加工状态,物流成本所占比重较大。有了依据“国标”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数据及其分析结果以后,管理层才能明白哪个物流环节是多余的,哪个物流环节占用资金太多,从而正确地简化流通环节,加快物流速度,减少资金占用。

5.用分析结果识别非增值作业,调整资源配置

“国标”主要采用的是作业成本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识别非增值作业和未利用的资源。因此,钢铁企业可以利用“国标”计算出的作业成本数据进行作业合并与作业分解,剥离非增值作业,优化作业流程,调整资源配置,从而达到降低物流作业成本的目的。

6.用分析结果指导实施物流责任成本管理

物流责任成本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钢铁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及普通员工降低物流成本的意识。但在未用“国标”计算物流成本之前,各级部门的物流责任不清晰,计算出的物流成本也因为不够科学合理而难以得到推行。而“国标”则对各物流职能和各物流范围的成本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界定,并且具有统一性,因此用该数据及分析结果来进行物流责任成本管理将更具有可行性。

7.用分析结果辅助实施产品管理、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和销售渠道管理

除“国标”规定的几种成本计算对象外,钢铁企业还可以运用“国标”的计算思路和方法分别计算产品、客户、供应商和各种销售渠道的物流成本,以之辨别出企业真正的高利润产品、高价值客户和供应商以及最有利的销售渠道,从而实施差别化管理,剔除不盈利产品,低价值客户和供应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策略,采取有利的销售渠道,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 蓉:天津荣程钢铁集团物流成本管理研究[D].2006年,16~19

[2]刘春霞:我国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88~99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范文第2篇

    按照我院对人才的培养定位,结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和模型,并能将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于分析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相关的工具解决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独立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对于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是体现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周期比较短,且物流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6],使物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院校在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一般是借助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条件[6],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我院《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强调与理论教学衔接的同时,重视技术工具的熟练使用,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7]。我院《企业物流管理》优秀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可概括如下:①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方法、技术和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要点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教学具体步骤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相应的技术工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③培养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来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实践教学的感性认识升华到一定的理论高度。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与物流类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系统、全面和可行性为原则[4]。在结合我院《企业物流管理》优秀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已开展的实践教学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借鉴其他兄弟院校成功的实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考虑我系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配备,设计出满足该课程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此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了该课程的4大类实践教学项目和每类实践教学项目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下面详细分析该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流程。

    1《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

    1.1实验类项目与内容配合《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进行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物流管理流程设计实验、单设施重心法选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实验、库存控制基本原理实验和生产物流的时间组织实验等。这些实验类项目可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4]。关于前三个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所用到的实验技术工具可详见相关文献[4,8]。下面以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实验所用到的技术工具和实验内容的分析为例进行说明。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有:①掌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的三种典型移动方式的特点;②掌握不同移动方式下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求解,能绘制加工示意图;③掌握含运输时间的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的生产周期公式的推导;④掌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系统的算法流程,能够设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计算生产周期,而且能精确绘制加工和搬运甘特图。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所用到的技术工具包括:①系统开发平台:MicrosoftWindowsXP;②开发工具:VisualBasic6.0;③程序算法流程图设计工具、加工与搬运示意图绘制工具:MicrosoftVisio2003;④报告撰写工具:MicrosoftWord2003。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所要完成的内容包括:①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在给出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让学生推导含运输时间的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②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图形绘制工具,完成实验背景资料中生产周期问题的计算;③分析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的算法流程,并完成系统的设计(要求开发的系统界面友好、数据有效性验证符合规范要求),用②中计算出的结果数据验证程序的正确性;④利用开发的程序,绘制背景资料中可行方案的加工与搬运图形,并借助该图形分析最少的搬运次数。

    1.2调查分析类项目与内容调查分析类项目与内容设计考虑的要点是强调学生能有效利用理论教学所学到的原理、方法和模型,突出学生在调查中自主参与、与人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查分析类项目主要包括:某企业物流战略的调研与分析、供应商选择方法的应用与比较、某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情况调研与分析和某大型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调研等。

    ①某企业物流战略的调研与分析。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该企业物流战略的相关内容,并掌握该企业制定战略的相关过程。项目的内容是调研某企业的物流战略,并对该物流战略定位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方案或建议。项目的要求包括: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五人一组;各组成员自行联系,并调查当地的一家物流企业或者有物流战略的生产企业,分析目前该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以及采取的相应企业战略;针对企业发展的相关制约因素,分析该企业物流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层次和作用,并分析该物流战略定位的合理之处以及不太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本组认为合理的物流战略方案;针对本组的分析和设计结果,与企业管理人员沟通,听取他们对分析结果的建议,之后改进相应的方案,如此反复直至得到管理人员的认可为止。每个小组将上述调研、分析、改进物流战略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报告。

    ②供应商选择方法的应用与比较。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供应商选择方法的实际应用,对于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利用Excel工具进行求解计算,并能对应用不同供应选择方法得到的优质供应商做出评价,分析不同方法应用的特点和场合。项目的内容是选择不同的供应商选择方法,完成最优供应商的选择,并分析不同方法选择出的供应商的差别,比较不同方法应用的特点和场合。项目要求包括: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五人一组;各组成员查阅相关材料,选择一个综合多种因素供应商选择的案例,案例中生产企业选择供应商时考虑的基本指标至少要包括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提前期3个基本因素,其他指标可能会涉及交货可靠性、技术水平、售后服务、地理位置等,同时案例中要有每个供应商对应指标的相关数据(或者在本地选择一家生产企业调研该企业在外购某种零件或部件时,选择供应商的评价指标,并获取各对应指标的实际数据);选择不同的供应商选择方法(其中至少要用采购成本比较法和TOPSIS方法,考虑实际情况可以再利用AHP和ANN方法),完成最优供应商的选择(在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时,利用Excel软件完成求解);最后分析不同方法选择出的供应商的差别,比较不同方法应用的特点和场合。每个小组将上述分析、设计和对比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

    ③某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情况调研与分析。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该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在库存管理与控制中采用的方法。项目的内容是选择当地一家小型生产企业,对该企业的库存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选择两到三种物品,对其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包括订货量的确定、订货时间的确定、安全库存的确定等,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企业对这些物品的库存管理与控制是否合理。项目的要求包括:首先,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开展调查工作,每五人一组;各组成员自行联系,并调查当地的一家小型生产企业,了解该企业的库存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情况,并选择两到三种物品,对其控制方法进行分析;之后,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企业对这些物品的库存管理与控制是否合理。对于不合理的物资库存控制与管理方法,给出本组的改进建议;针对本组的分析结果和改进的设计方案,与企业管理人员沟通,听取他们对分析结果和方案设计的建议,之后做出适当的调整,如此反复直至得到管理人员的认可为止。每个小组将上述调研、分析、改进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报告,对于涉及用EOQ模型或其他控制模型计算的内容,要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和清晰的结果,做出规范的图和表。

    ④某大型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调研。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该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益处。项目的内容是调研当地的一家大型企业,了解该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项目的要求包括:首先,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开展工作,每五人一组;各组成员自行联系,并调查当地的一家大型企业,了解该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益处;其中,包括分析该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种类和应用范围;进行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效益分析;最后形成一个完整调研分析报告。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系统;效益分析;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内含报酬率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9-0109-03

Abstract:Thelogisticsinformationsystemisanimportantcomponentpartoflogisticssystem.Carringonthebenefitanalysistothissystemcanappraisetheoperationofenterprise''''slogisticsinformationsystemandinvestmentresults,offerthebasisfortheplanningandmakingpolicyoftheadministrativedepartmentsoflogisticsenterprises.Thebenefitanalysisoflogisticsinformationsystemcancarryonfromtwoaspectswhicharetheinvestment-returnofinformationtechniqueitemandthewholeperformanceoflogisticssystem.Seefromtheinvestmentangle,itsevaluationmethodincludesinvestmentrecoveryperiodmethod,investment-returnratiomethod,netpresentvaluemethod,internalrateofreturnmethod,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etc;Seefromthewholeangleoflogisticssystem,theperformanceofinformationsystemsometimesnotnecessarilyistheincreaseoftheincomeofeconomy,buttheincreaseofworkefficiencyofoperatingsystemandtheincreaseofmanagementlevelandservicequalityofthewholelogisticssystem,financeindexandnon-financeindexsuchasinventoryturnover,accountsreceivablerateofturnover,orderprocessingspeed,customersatisfactionetc.areavailable.

Keywords:logisticsinformationsystem;benefitanalysis;investment-returnratio;netpresentvalue;internalrateofreturn

1物流信息系统效益分析概述

要进行效益分析,首先应了解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多层次的、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经济范畴。它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投入(物化劳动的耗费和劳动占用之和)与产出(有效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是质与量的统一,只有当经济成果大于劳动耗费时,才有经济效益。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指在信息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它包括信息系统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由于该系统的使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效益分析来比较信息系统的投入与产出,从而评价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

所谓效益分析是将对某一项目的投资与该项目未来产生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该项目未来收益的大小及该项目投资的可行性,为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计划和决策提供依据。而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益分析是指通过对物流信息系统中各项信息技术的投资及其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某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效益及该项信息技术的可行性,为物流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计划和决策提供依据。这一效益可能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如收入的增加,物流成本的降低,也可能是一些非财务性的指标上,如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客户满意度的增加等。

2物流信息系统效益分析的特点

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决定了物流信息成本效益分析的特殊性。物流信息效益分析的特点如下:

(1)物流信息系统是一个贯穿整个物流活动过程的系统。其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信息种类复杂,因此不能以单个的子系统作为成本对象来分析和研究,而只能从物流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益来评价。

(2)物流信息系统成本高、投资大,因此不能只看投资后短期内的效益,而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评价未来若干年内的效益和发展趋势。

(3)物流信息系统涉及的信息技术较多,应按具体的信息技术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由于物流信息系统是为物流作业系统服务的,因此在评价某一信息技术的效益时,应结合作业系统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

3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益分析方法

物流的“第三利润源”是通过物流现代化创造出来的。而物流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化不仅仅是降低了物流成本,更主要的是提高了物流服务的可靠性、精确性及高效率。因此,在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益进行分析时,应从信息技术的项目投资回报分析和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益分析两个方面进行。

3.1从投资角度看物流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

3.1.1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是指收回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投资方案总额和预计现金流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计算,确定需多长时间可以将原投入的资金全部收回。其计算方法由静态法(不考虑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动态法(考虑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两种,静态法的计算公式如下: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每年营业现金净流量。

例如:某物流企业欲投资购买条形码识读及打印等一系列设备,总价值为21万元,该企业以后每年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10万元,则投资回收期为21÷10=2.1年。可将该回收期与标准投资回收期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进行该投资及该投资在经营期内的效益。

投资回收期的计算比较简便,易于理解,可促使企业尽最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缩短投资回收期,减少投资风险。但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也没有考虑在项目周期内回收期满的现金流量状况。

3.1.2投资报酬率法

投资报酬率是投资方案的平均投资额同该投资项目未来期间的平均净收益之间的比率。其基本原理是:按有关投资方案的有效期限,分别计算其平均投资额和平均净收益及二者的比率,确定该投资方案在未来投资期限内的平均投资报酬水平。投资报酬率越高,说明投资效益越好。其公式如下:投资报酬率=年平均净收益÷年平均投资额×100%;

年平均净收益=有效期间内各年净收益总额÷有效期间×100%;

年平均投资额=有效期间内各年平均投资余额之和÷有效期间×100%。

例如:某生产企业为进行生产流程再造和现有资源的整合,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提高,要投资购买ERP软件。预计投资额为100万元,该软件投入运营后,由于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预计每年可为企业带来净收益如表1所示:(软件的使用期限为8年)。单位为万元。

则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计算如下:年平均投资额=100÷8=12.5(万元);

年平均净收益=(3+3.5+4+4.5+4.5+4.5+4+4)÷8=4;

投资报酬率=4÷12.5×100%=32%。

通过计算可知,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为32.5%。与该项目的平均报酬率或企业的预计投资报酬率进行对比以确定该项目是否可行。

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物流企业来说,该方法可用以评价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较理想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但该方法同样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3.1.3净现值法

净现值法是指某一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的现值之差。其原理是:将某投资项目投产后的现金流量按照预定的投资报酬率折算到该项目开始建设的当年,以确定折现后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及其差额。若差额为正数,表明不仅能获得符合预期报酬的利益,还能得到正值差额表示的现值利益。反之,则表明投资收益低于预定报酬率,投资者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净现值的公式如下:

净现值(NPV)=各年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之和-原始投资额

该方法由于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能够反映投资方案的净收益,是一种较好的分析方法。

3.1.4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法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它是指一项长期投资方案在其寿命周期内按现值计算的实际可能达到的投资报酬率。其基本原理是:在任何一个投资方案中,客观存在着一个报酬率,它能使投资方案各年的现金净流量折现后的未来报酬总现值等于该投资方案的原始投资额。内含报酬率实际上是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率。

该方法主要是确定一个合适的资金成本率,若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率,则方案可行。内含报酬率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率。但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3.1.5综合评价法

由于上述方法各具特点,评价的客观要求与经济目的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信息活动的特殊性,单一评价方法的可靠性、科学性有一定局限,可同时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完善地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评价。

3.2从物流系统的整体角度看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益

信息系统的效益有时不一定是经济上收益的增加,而是作业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整个物流系统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可用相关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表示。这些相关指标有:

(1)订单处理速度。订单处理速度=处理的单据数÷处理单据的时间(票/小时)。完善的信息系统会使订单处理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

(2)物流信息处理率。物流信息处理率=物流信息处理数量(传票张数等)÷标准物流信息处理数(传票张数等)。完善的信息系统会使物流信息处理率提高。

(3)存货周转率(次数)。存货周转率(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额。良好的信息系统和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增加,存货周期缩短,从而使存货的储存成本降低。

(4)应收账款周转率。准确、及时的物流及财务信息可能会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加,应收账款的回收期缩短,从而减少资金成本。

(5)客户满意度。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能提供准确、及时和丰富的物流信息,能满足客户的实时信息查询,提供及时、完善的售后服务,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6)信息准确率。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和EDI、条形码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使信息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7)员工素质(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及工作效率)。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和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促使员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也会使其工作更符合信息化和标准化的要求。

(8)准时装运率。物流信息系统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会使准时装运率有较大提高。

(9)满足程度指标。满足程度指标指满足要求数量与总服务数量的比率(%),一般用拣选准确率、存货准确率、品类完成率等指标反映。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会使满足程度提高。

(10)信息查询速度。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和先进信息技术会使信息查询速度大大提高。

(11)缺货率。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会使商品的缺货率大大降低。

(12)业务出错率。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及EDI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使业务出错率大大降低。

(13)货运空载率。GIS和GPS技术的运用会使货运空载率大大降低。

以上仅列举了物流系统的部分指标,还有很多指标反映信息系统运行后的效果。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上述效益分析法对物流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在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及在实际运作中各种方案选择的经济可行性方面提供参考和依据,为各种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保障。然而,实践中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仍存在着一些难度:

(1)收益确定不够准确。信息的共享性使其所提供的收益具有多面性,同时收益的获得具有延迟性,很难一次性确定。也不能全部在账面上体现出来。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收益只是所有收益的一小部分,无法用统一标准去融合各方面收益,这就造成收益评价结果偏高或偏低,难以准确确定。

(2)效益指标不够完善。效益是一动态因子,不能十分精确地简括成一定数量的指标或数学公式,它是多重指标体系构成的,是由组织目标的多重性所决定的。因此虽然可以用多个指标来表示物流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益,但既然收益难以准确确定,那么我们是在使用一套不够完善的指标来表达总的效益。应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不断用一些新的指标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指标体系。

以上问题,使我们难以用传统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完全分析出物流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但在一定条件下,信息系统的效益分析仍能较好地评价系统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结合具体实践,不断检验才能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也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益分析方法,使其发挥应有的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现代物流理念引入我国虽己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物流真正为中国企业所重视,被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则是进入21世纪才刚刚开始。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规范的核算,但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己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理论界也在积极探讨关于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的问题。通过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来改善物流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己经成为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国内外己提出了“物流冰山说”、“第三个利润源”、“黑大陆学说”和“效益背反论”等理论。近年,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财务模式论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物流成本没有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分散到材料采购、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账户。我国对物流成本的界定、形成机制及其构成尚未定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般综合国内外新观点和管理经验,如借鉴日本对物流成本的界定与分类方法和美国物流成本计算的范围与方法, 研究物流成本的范围、形成机制及其构成, 认识和把握物流成本的本质。wWw.133229.cOm

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研究是整个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其中既包括对物流成本的构成研究, 更为重要的工作是物流成本、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机理研究。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于物流成本的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以美国的标准分为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有的按功能分为仓储作业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也有的学者按物流活动的范围进行成本分类,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也可按照财务会计中的费用分类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计算,大体可划分为运输费、仓库保管费等向企业外部支付的费用和人工费、材料费等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费用。

物流成本控制以物流成本的数量为依据,而物流成本的多少决定于评价的对象——物流活动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例行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国际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形态类别物流成本控制、功能类别物流成本控制以及适用范围类别物流成本控制。

代坤(2003),王炜,陈俊芳,张平(2004),李建华,顾穗珊(2004),王春华(2006)等提出我国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1)统计的方法;(2)会计的方法;(3)作业成本法。

由于物流成本属于间接费用,对物流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克服传统成本计算的缺陷,而要用新的方法来计算和控制才能找出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业成本法(abc 法)是适合于这些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物流成本模型控制论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综合集成国内外有关物流成本计算的模型和新型理论方法, 应用abc 成本法、聚类分析法等物流成本测算方法,研究物流全过程,开发可操作性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等。

张令荣,杨梅(2005)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分析一体化物流成本的数学模型。可以根据各项作业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贡献比例的历史数据以及生产作业的流程分析,详细确定各个矩阵,输入有关决策结果,以此预测或模拟成本数据,并通过有关矩阵对应的变量,求取较优解或最优解,以便于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此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

李慧(2004)对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与作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原理对物流作业成本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出多作业正态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实证了利用线性回归原理为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供一种新的管理和决策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物流运作的方方面面。作业成本法本身在分析成本动因时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化,况且在财务上成本与费用又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划分标准,这限制了该模型的普适性。

柳键,马士华(2004)从供应商缺货对购买方的影响为出发点,引入有效库存水平的概念,构造了在供应和需求都不确定的情形下仓库和零售商的库存模型。提出了安全因子整体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但局限于对两阶序列供应链的安全因子整体优化进行了研究,并且基于需求和提前期都服从正态分布,且采取定期检查补货模式,待补定货在后续各期中补足的假定。

三、物流系统成本控制论

物流系统成本的提出基于物流的不同环节的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特性,系统化是解决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关键。这要求物流一体化,用系统化的观点管理企业的物流业务。物流系统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流的各功能即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有机组合、协调运行并共同产生出的新的总功能;二是供应链内部各企业物流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物流系统化是物流的本性, 它强调物流综合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益的提升,强调用系统化观点来研究物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潜力,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把物流的各环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物流总成本最低”为系统目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整体上谋求总成本的最低化。物流成本控制的对象应为是物流总成本,而不是功能成本。

物流系统成本论的研究分为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和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的绩效研究两方面。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scm ) 的一部分, 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行为来控制成本, 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涉及到多方利益共存、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的深层次问题。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从供应链库存优化、供应链的延迟化、供应链环保支持、供应链敏捷化技术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张余华,翁君(2006)认为供应链物流中,物流作为整个供应链子环节,其决策最终必须服从供应链,单纯对系统自身优化具有很大局限性。供应链背景下,物流系统优化将会遇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合作伙伴关系与激励问题、快速准时交货问题、信息问题以及绩效衡量问题等都加剧了优化的难度。

张网琴,孙进(2006)提出精益生产方式下的目标成本管理应是以价值链分析作为起点, 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 结合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 从设计、采购、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 不断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 杜绝浪费, 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 提高效率, 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本最优的目标。

田肇云(2006)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潜在价值的策略。指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够减少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为企业赢得信用和品牌形象。

容榕,邢相勤(2004)提出基于3pl 和信息技术的现代供应链企业库存和运输管理优化模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将运输与库存外包给3pl,来降低供应链企业的库存和运输成本,从而降低本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的运营成本,使供应链企业能够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成本控制的运作一般是从系统的角度,依照企业的特点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来确定企业内部不同成本的控制指标和控制策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模糊分析法等对物流成本进行归因分析,建立成本控制模型等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从物流成本的降低与控制策略的成本两个方面进行绩效的综合评价;通过各种控制策略的优化组合,选择有利于整个物流过程的总成本最小的控制策略。

石明虹,滕芳(2006)提出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

刘高常(2005):利用模糊分析法对一个企业9个物流基本业务流程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分析,寻找出成本控制点,便于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模糊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评价和选择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条件是对评价和选择的事物其评价指标必需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标因子要能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

王瑛,孙林岩,陈宏(2003)提出基于两阶段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dea/a hp 法的模型,并建立由运输、仓储、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发展潜力5 类指标组成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每种类型中又分为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统一的定义,大部分研究以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服务为考核指标,而关于物流成本、物流经济效益以及物流发展潜力方面研究得较少,供应链物流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绩效衡量指标基本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衡量定义理解不同造成的。由于对物流绩效衡量研究侧重点不同,导致在建立物流绩效衡量指标时,依据不同基本原则选取的衡量指标,没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难以真实反映出不同活动状态参数结果。当前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标准,主要还是集中在以活动为中心的横向衡量和纵向衡量两个标准,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方面,还缺乏对应的一个客户适应度满意度衡量标准。虽然有些标准已经对其三者有了相关介绍,但运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缺位现象,衡量标准科学性不强,对操作层面的认识相对肤浅。

现有的物流绩效衡量方法主要是对复杂科学原理的运用,这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极强的数学功底,在衡量模型的建立时,其过程相对复杂,这更是加大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现在的研究大都没能很好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对物流绩效衡量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很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障碍,这也是存在于绩效衡量中的问题。

四、物流成本控制措施论

现代物流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环节控制和全方位控制,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的控制,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控制。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应在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规划,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事后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微观层面,通过对物流成本现状特征分析和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探索一系列有效措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控制物流成本,如制定物流成本控制目标及具体实施细则;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构建物流运作体系;物流技术的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 依托第三方物流机构,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柯尊海(2005)提出物流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使物流成本管理与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资源配置协调起来。制造企业应从流通全过程、平衡生产物流、信息化投入和合理化的商品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削减物流成本。

易华(2005)指出物流成本控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王小玲,李华军(2004)提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运用线形规划、非线形规划、储存论等数理分析方法优化物流过程,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外界相关作业的成本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通过作业链——价值链分析,消除某些不增值的作业;企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物流部门应尽量实现作业共享,降低资源耗费;利用系统原理协调好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物流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整个物流系统的关系,实现企业物流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大都基于一个大的框架,对于企业实际物流控制实施的指导意义不够。(下转第28页) 参考文献

[1]黄炎波,张汉江.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系统工程,2004,(1).

[2]边红霞,韩玉强.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6,(9).

[3]柯尊海.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j].航天工业管理,2005,(3).

[4]王春华.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

[5]代坤.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3,(10).

[6]王炜,陈俊芳,张平.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1).

[7]李建华,顾穗珊.物流成本及其管理模式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精益生产 六西格玛管理 精益六西格玛 物流企业管理 系统流程

一、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的结合

1、精益生产

传统的精益生产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功的生产方式,它吸引了美国研究机构对其生产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最终总结出了精益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是基于价值流的分析方法,排除那些不增加价值的流程,旨在从客户角度出发,为满足客户要求而减少浪费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的方法。

精益生产对于简单问题的解决速度更快,它以专业的特有知识为依据,采用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于复杂问题,由于精益生产缺乏知识的规范性,效率很难提升,无法保证其统计处于受控状态。而六西格玛管理更好地弥补了精益生产的不足,为复杂问题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解决方法和工具。

2、六西格玛管理

美国摩托罗拉、GE等知名大公司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成功应用了六西格玛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由六西格玛设计和六西格玛改进两个部分组成,它以科学的统计理论为基础,采用项目管理、DMAIC流程分析技术等方式,即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来持续改进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和精益生产一样六西格玛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六西格玛通常对局部进行优化,面对系统整体往往缺乏解决整体问题的能力。此时精益生产又可以弥补六西格玛的不足之处。对整体系统流程的管理是精益生产理论的优点,他可以为整体系统项目管理提供框架,对整体系统流程的重新设计精益生产对此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3、精益与六西格玛管理的结合

精益不能用统计的方法来管理流程,而只靠六西格玛无法显著地提高流程速度或者减少资本投入,尽管二者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关注顾客价值与需要、注重团队实施改进、财务效果显著等方面是相似的,但其中一种管理方法的存在都需要另一种管理方法的融合和配合,才能得到一种更有效的行为和方式,使企业发挥最佳管理效果,于是精益六西格玛便应运而生了。

精益六西格玛活动可以分为精益改善活动和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活动。针对企业内部简单问题可以直接用精益的方法和工具解决,即采取精益改善活动。精益六西格玛项目主要是针对于复杂问题,它把精益生产的方法和工具与六西格玛的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实施流程采用新的“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流程,称为DMAIC II,它与传统的DMAIC过程的区别是它在实施中加入了精益的哲理、方法和工具。

DMAIC II各阶段内容为:定义阶段利用精益思想定义价值、提出流程框架,在此框架下,结合六西格玛工具,定义改进项目;测量阶段把精益生产时间分析技术与六西格玛管理工具结合测量过程管理现状;分析阶段运用六西格玛技术与精益流动原则结合,分析变异和浪费;改进阶段以流动和拉动为原则,运用两种模式中的所有可以利用的工具对流程增加、重排、删除、简化、合并,同时对具体流程稳健性和过程能力改进;最后是控制阶段,除了完成六西格玛管理控制内容外,还要对实施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总结,以便在下一个循环对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

精益六西格玛的重点要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精益六西格玛应依据速度与质量来实现客户需求,更高质量的服务应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第二,改进流程,消除缺陷,减少波动。第三,最大产出的获得建立在有效的团队合作基础之上,将倾听与讨论、头脑风暴、想法与决策等协作技巧运用在设定目标、明确责任和处理冲突中,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保证会议高效、培养持续学习、与其他团队协作等确保高效协作行为。第四,事实和数据是所有决策的基础。定期收集和分析结果数据(顾客满意度、财政收支等)和过程数据(速度、交付期、质量、缺陷等),不仅只是为了惩罚或奖励员工而是以此作为改进流程的基础。

二、我国物流企业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必然性分析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相比,中国物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尚处于起步发展的初期。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54542亿元,物流成本较高,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虽有一定规模,但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配套性和兼容性较差,整体物流系统效率不高,内在质量及运作效率亟待提高。此外,我国物流业管理机制还存在一定障碍,物流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起步又晚,亟需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符合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特点,为物流管理中的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手段。

1、可以减少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大量浪费

物流管理各个环节中的浪费,例如采购失误、错误生产、产品瑕疵、空间和设备不合理、库存成本、运输能力浪费等造成了整个物流企业的成本过高。精益六西格玛通过有效方法识别出那些不能给顾客带来增值的成本浪费,把握和消除流程中变动因素负面影响的管理方法,经过整合流程最终排除成本上的浪费,提高服务和流程管理质量从而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从而达到增值的效应。

2、可以为物流企业管理带来收益

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精益六西格玛从降低物流管理成本和减少产品缺陷两个方面获得利润。精益六西格玛主要针对物流产品和流程的缺陷,将现有物流流程不断改进,减少流程中的变异,从根本上消除缺陷产生的原因从而降低物流企业的成本。随着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成本的降低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企业的维修费用和运行费用的下降,使内外质量故障等劣质成本也随之减少从而降低了物流企业的管理成本。

3、可以提升物流企业实力

在全球物流激烈竞争下,物流企业取胜的关键是服务质量、服务价格和交货的准确性,而精益六西格玛面对这三个方面可以通过一整套完善系统的工具来达到每百万次机会中只有3.4个缺陷,它致力于降低劣质成本,通过有效循环不断改进的方式,逐一改善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因素,从而不断地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而最终使各方受益。传统的管理机制往往造成物流服务质量的不尽如人意、不能准确有效的控制交货期以保证顾客满意。我国的物流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应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对物流企业的管理进行有效的改革。精益六西格玛可以有效地提升物流企业实力,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精益六西格玛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Define:界定。界定目标物流企业当前所实施的流程系统级及系统数据,对流程中的问题进行清晰的描述并找到问题关键点。

(2)Measure:测评。测评物流企业所处流程的优劣以及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潜在能力,确定其未来发展的变革能力。测评是确定第一阶段所设定的目标是否合理。

(3)Analyze:分析。分析通过测评掌握的数据和流程,运用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假设令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并进行验证。

(4)Improve:改进。降低流程中的波动与缺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方案投入试验阶段,得出的结果加以改进、再评估,最终进入实施阶段。

(5)Control:控制。通过建立评估标准维持最佳绩效,改进后的流程实施程序化及标准化,出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和控制。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紧紧围绕公司目标有步骤地分析与改进问题,通过评估与控制把握流程改进机会,并最终实现改进效果的结构化的问题解决方法。

2、中远物流应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案例分析

第一步:界定目标。中远物流通过实施精益六西格玛关注物流服务的流程,力求找到关键工作所出现问题的关键点。其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离不开环境且与环境共生,市场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且具多样性和差异化需求,因此需要系统提升自身之能力。中远物流所面临的问题是当前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处理结果并不能令顾客满意导致投诉率不断上升,并且受理环节过于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问题或是将信息反馈给顾客。因此,出现的服务缺陷率高。

第二步:测评数据。中远物流通过测评现处状态,收集数据。例如采取面谈、问卷、要约等有效方式积极与顾客交流,分析影响其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同时结合企业物流流程把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与流程中相关的环节联系起来,找到影响流程环节的关键因素。中远物流通过此步骤发现企业内部误差处理的接受、处理、反馈速度无法令顾客满意。

第三步:分析数据。物流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内容紧凑。组织基于研发、运营、供应链、客户关系等流程为子系统,理解流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其效果要远远大于各部分之和。中远物流将每一个工作环节中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诊断与分析,将数据分析方法运用在流程分析过程中,得出确切的科学性分析结果,拒绝假设分析数据诊断出的流程问题。

第四步:改进状况。根据对原有流程数据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中远物流通过精益六西格玛前三步工作,确定了那些工作环节中影响流程的关键指标,诸如企业员工对顾客反映的问题及要求受理速度迟缓、员工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不能令顾客满意等。中远物流针对以上项目设置了处理部门和处理岗位,例如设置差错处理专员,并加强该岗位能力训练及礼仪培训,用以及时解决配货有误时的反应速度及专业化处理程序。中远物流使用了大量的精益六西格玛分析工具,达到了高效优质快速及时的服务,使每百万次服务中出现服务缺陷的次数减少了,企业拥有了较强的竞争力和比较忠诚的客户。

第五步:控制新流程。确定新的物流方案后,企业必须对物流中每个环节的新流程进行实时有效地流程监控。中远物流通过实行新流程监控使得改进后的服务方案得到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使得企业内部对客户的要求处理速度更快,客户的满意度逐渐提高,确保了物流的每个环节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了中远物流整体物流质量的管理水平。

精益生产告诉六西格玛做什么,六西格玛管理告诉我们怎样做,以保证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对于复杂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因此二者结合是必要的。满足生产者的利益需求,保证将其生产的产品保质保量地转移到顾客手中,获得期望中的让渡价值;同时兼顾满足顾客需求,将其所需的产品及时完好地送到其手中。只有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才是全面有效的物流质量管理的两个核心内容。精益六西格玛以追求企业和顾客的共同满意为核心。不论是中远物流还是其他物流企业,将精益六西格玛应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