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专业论文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精选

物流专业论文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理论与实践的的脱节物流行业涉及的环节多,系统性强,操作的流程复杂,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虽然目前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的教学体系中既有一定的理论课程,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课程,但是往往是理论课占的比重大,实践课占的比重小,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条件、师资力量等的限制,往往这种实践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2实践教学配套资源投入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配套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硬件方面的不足比如教学实践基地和校内的实习训练基地缺乏,由于资金原因无法购买一些模拟软件等,软件方面的不足主要是师资力量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的方法不得当等。

1.3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评价不到位目前,大多数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实践教学的项目进行管理,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具体机制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导致实践教学因实验室安排、教学课时、实习基地等原因随意性较大;没有完整的考评指标体系,不利于教学效果的监控及改进,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2工科院校与经管、贸易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原则的差异专业的比较优势就是专业的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学生的就业、人才的定位,同时对专业建设、师资引进等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任何高校无不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问题。对于工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其人才的培养重在逻辑思维的培养,一般毕业生理科功底较好,故其人才的培养大多面向制造类企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主要有设施布局、流程的设计和改善等。而对于经管、贸易类的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其培养的毕业生大多面向服务业,如第三方物流等企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主要有运营、运输调度等。对于一般工科院校,常常在某些专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较好,但是对于工科院校的经管类的专业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专业,因此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发挥出工科学校的特色就变得异常重要。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结构

3.1物流人才社会需求分析随着我国物流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对我国物流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人才的需求结构来看,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如为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等的人才;二是微观管理层次的的人才,具体包括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这是物流人才需求最大的一部分,涉及的企业有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等。从人才的需求数量来看,近年来制造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仓储和批发、零售贸易等流通业的发展,扩大了商品流通规模,这些都为物流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对物流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从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来看,由于微观物流管理人才是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一部分,而这部分人才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操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求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操作人员主要要求掌握具体的操作技巧;中层管理人员必须在掌握必要的物流操作技能基础上,熟悉物流某个环节相邻环节的业务流程、业务管理内容,具备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规划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等,能够带领团队完成所承担的物流任务,并能与相邻环节紧密配合,实现高效无缝对接,保证物流运作效率;高级管理人才除了懂得必备的物流操作技能外,还需能够应用现代物流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规划,并能够对全过程进行协调管理,实现物流系统总体最优。这类人才更多的是在工作中从中层管理人员锻炼、培养发展而来的。对于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定位于面向广大工商企业、物流企业所需的中层管理人才。

3.2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比较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历史较长,是与其物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构建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学科体系的主线,以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为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方法和手段,结合贸易、运输、储存等实务和相关法规知识等构筑其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结构上主要分为四块:基础课程、一般教育、企业核心课程、主要领域课程。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学科体系上基本遵循物流学科的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基本分为四块:基础课程、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国外的课程体系结构基本相同。

3.3实践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笔者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要求以及国内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的课程体系结构,并融入工科院校重视技能培养的特色,建立如图1所示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①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精神。课堂教学要重点突出、讲思路、讲方法,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物流管理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等。对于物流管理的具体课程,应采用模块化的方法,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律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体育、英语、计算机、就业指导、健康教育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数学、物流规划与设计、数据库设计与运用、物流信息技术、运输地理、货运学与货运技术、物流设施与设备等;专业必修课包括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企业管理、物流电子商务、物流营销与服务等;专业选修课包括统计学原理、配送中心管理、企业采购决策、流通与加工、公共关系学等。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可以培养不同方向的物流人才。

②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中间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物流应用软件的学习和运用,这里推荐Witness物流管理软件,该软件是物流领域的主流仿真软件,其主要功能有工业(商业)系统流程的动态建模与运行仿真、流程的动态仿真、流程环节的灵敏度分析、面向对象的建模机制、与常用数据库的集成等。教师可以选择某一具体问题,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通过Witness软件通过仿真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各个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物流营销方案设计等课程设计内容。

③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一是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由指导老师讲解有关的工作流程,让学生体会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自动化的生产线和感受企业文化,同时也为有些同学进入企业工作做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二是进行市场调研,由指导老师指定某一研究课题,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进行市场调研、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老师不必指定具体的实践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结束后,学生须提交一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由指导老师考核实践完成情况,优秀的实践报告应予以一定的奖励。

④毕业论文与设计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学生离校前对其专业能力的综合考察。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围绕自身在实习或调研中提出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指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严格把关,提高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毕业设计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要求学生根据实习以及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完成仓储活动、运输配送、现场管理、货运等活动的综合分析等任务,以培养毕业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

⑤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包括实习基地实习和企业实习。学校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接受实训或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企业物流实务联系起来,还可促进学生对企业物流的了解,同时也拉近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距离。由于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大多比较艰苦,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还可以磨练其意志和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企业实习,这更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系统的了解某一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情况,并进行有关的实践操作,提前进入工作的状态,这也是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前期准备,是为企业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产教三维融合;校企特色班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浙江万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龙头企业和主要行业协会以共建特色班为载体,构建了产教三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产教融合,推进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为服务合作企业、当地产业的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毕业后高质量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1产教融合维度界定

吕海舟、杨培强(2017)认为产教从“连接”到“融合”本质上是一条从“共谋”到“共赢”的发展路径。陈星(2017)也认为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获得不足和利益不相容,是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根源。主体的目标融合、多方共赢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动力(张勇,2016)。曹丹(2015)认为产教融合是行业企业和院校为了各自的发展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产业与教育优势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共享和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成效。产业与教育优势资源的开发、共享、互补和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条件。产业与教育多方资源的有效集成最终将以创新教育组织形态的形式呈现,通过融合学校专业教学组织形式和企业员工培养组织形式,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柳友荣,2015),形成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对接,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李建奇,2016)。综上分析,本文认为产教融合可从目标、资源、组织三方面分成三个维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即目标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动力;资源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条件;组织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和路径。

2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浙江万里学院地处浙江宁波,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学校的应用型示范专业,经过近十年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实践和摸索,形成了产教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基于产教融合“校企生”三方主体需求驱动、利益共赢前提下,共建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实现目标融合;通过开发、融合“校企生”三方资源,共建了资源双向嵌入机制,实现资源融合;组建了多方向行业/企业特色班,共建了特色班和专业班双线推进、交叉融合机制,实现组织融合。

2.1目标融合

浙江万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具有正确的三观和职业发展观,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养成专业思维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专业一直以来探索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宁波区域集聚大量的中小航运物流企业及快递巨头的区域分公司,由于行业与企业的特点,物流企业面临人员流动性强,新员工的重复招聘和培训,资源浪费大的同时未能招到合适的员工困境。因此,企业逐渐意识到产教融合,是招聘认可行业、认同企业文化的毕业生,实现高质量招人、用人和留人的主要途径。在多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教育现状,及区域物流企业的多元人才需求特征下,本科学生更希望能够通过产教融合来获得更多深入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熟悉企业的机会,提升实践经验,以提高毕业就业层次,及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以“校企生”三方主体需求为驱动,以目标融合、利益共赢为出发点和契合点,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激发各方的参与动力,开展和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2.2资源融合

校企资源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资源融合程度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成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资源双向嵌入、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以有效实现“校企生”各方需求和参与产教融合目标。企业把生产设施、各层员工、各种岗位、运营案例等实践教学资源嵌入学校教学,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兼职教师、真实教学场景、教学案例,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实习导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高校的教室、场地资源嵌入企业的员工培训、招聘,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而资源的相互融合又共同开发了课堂教学课程、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共同编制了企业的案例资源。资源的互嵌与融合,一方面帮助企业实现有效招聘、解决兼职用人、提升业务管理、和撰写宣传、推广案例等需求;另一方面实现了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就业竞争实力,及教师的企业认知和实践教学能力。

2.3组织融合

组织融合是资源有效集成,并形成系统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的保障。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共建校企特色班的形式,共同设计特色班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内容、方法、评价,与专业教学班双线推进、交叉融合,以培养适应合作协会和企业所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目前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宁波国际联运协会共建了“国际航运物流学院”,下设“国际航运跨专业特色班”,与宁波顺丰速运、宁波中邮速递、鄞州区物贸联合会共建了“顺丰班”“中邮班”“国际航运班”。

3产教融合教学组织形态创新

3.1专业班和特色班双线推进、交叉融合

专业班人才培养根据专业能力需求,设置教学方案,分年级安排理论课、实践课和素拓课等。特色班人才培养根据企业/行业人才需要,由“校企”或“校协”双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分阶段安排理论培训和实践实习。两类培养方式各有体系,逐步推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交叉,彼此融合,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目的。以“国际航运班”为例。特色班人才培养根据行业人才需要,由“校协企”三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利用优势教学资源,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阶段校企双向嵌入式育人模式。第一阶段:集中培训,由鄞州区物贸联合会组建的一支以下属企业高管组成的讲师团,给特色班学生在校内及企业现场进行系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的知识培训,及由校内专业教师给特色班学生进行企业用的业务软件;第二阶段:分散培训,通过协会下属企业与特色班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企业与学生对接,学生分散到对接的企业,由企业以学徒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企业业务、工作职责、业务操作的实践培训;第三阶段:顶岗实习,经过企业培训后,特色班学生正式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甚至毕业就业(企业顶岗实习,跟专业的《岗前实训》课程对接,学生在企业内的实习内容,替代《岗前实训》《毕业实习》教学,并由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评价)。

3.2共建三明治式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共享企业的生产设施和管理人员资源,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大学分、校企联合授课改革,使课程教学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企业现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的三明治式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已推动主要核心课和模块课采取三明治式课程教学组织。

3.3共建实践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结合企业经营需求及专业的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需求设置的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共同设计,充分把实践课程嵌入到合作企业,并根据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岗前实训》《毕业实习》的实践课程教学要求,共同建立起了从企业现场学习、到岗位实习、再到业务管理为特征的,对应的多层次、渐进式的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3.4真题真做真用的毕业论文组织方式

依托特色班学生长期的企业岗位实习实践,及业务管理经验,鼓励和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或问题出发,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并实行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前,已有几十位学生基于特色班企业的实际,撰写了多篇毕业论文,被学校评为“真题真做”获奖论文。

4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条件保障

4.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特色班人才培养涉及多个阶段、多个环节,需要一个较长的、连续的时间,尤其是进企业实习实践环节,才能真正让学生通过承担岗位任务,做到学习和能力的无缝对接,最终选择合适的就业企业。而企业也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方式,培养、了解、招聘合适的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为,前3年以专业班为培养重心,主要在校内完成理论、实验、实训学习;后1年以特色班为培养重心,主要在企业完成理论实务培训、实习实践活动。因此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为特色班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和必要的时间,为产教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提供时间保障。

4.2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参与和支持

特色班人才培养中企业的参与,主要通过师资队伍、实践场地、实习岗位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资源支持,以设计系统的特色班培养方案,规划完整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提供综合性的实践能力训练,满足一个30-70名学生规模特色班的实践教学。多元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持对单一的中小企业而言很难保障。因此,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参与,才能为特色班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实践教学资源,为产教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提供资源保障。

4.3学校与学院的重视和支持

特色班人才培养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大量校外实践教学时间,打破传统单纯的校内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培养的经费投入。这不仅需要校院两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及引起各种学务教务工作变动的理解,甚至要出台政策给予支持,还要承担因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引起的、增加的培养成本。因此,学校与学院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为特色班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政策和充足的教学经费。

5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5.1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问题,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

校企合作中高校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驱动性,和推动合作的积极性,但开放自身资源支持高校人才培养的企业很少。物流管理专业创新的产教三维融合模式,从校企双方需求出发,通过校企教学资源融合共享,及基于特色班的产教融合教学组织形态,为企业创建了一个针对性的学生资源池,为实现企业有效用人、育人、招人、留人创造了条件,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问题,促使协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并通过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入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5.2解决个性化人才培养手段局限问题,创建多方向、多元化企业实践基地

专业的分类分层人才培养主要局限于理论性教学为主,基于学生对专业方向、就业企业、工作岗位的偏好的个性化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物流管理专业与宁波市国际航运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不同物流领域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共建特色班,能够依托不同协会、不同企业的各种岗位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及企业的需求进行岗位的选择,实现个性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5.3解决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欠缺问题,建立一支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但也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而物流管理专业以校企共建特色班为载体,把人才培养变成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企业会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规划,调派最合适、最优秀的员工作为培训导师,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而另一方面特色班建设加强了专业教师与协会、企业交流,通过专业教师进企业的方式,提升了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5.4解决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运作脱节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理论教学全程在课堂,全部在教室的现象一直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特色,也是导致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的主要根源。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的基于特色班的校企教学资源融合共享模式,能够充分享用企业的生产设施和管理人员资源,把课堂理论教学衍生到企业现场教学,把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经验带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5.5解决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低效问题,构建了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依赖校内实验和进企业短时间的现场学习。但教学实验设备和软件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脱节及走马观花式的企业参观使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低效处于低效状态。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的基于特色班的校企教学资源融合共享模式,不仅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方式把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引进学校,让学生提前学习掌握工作工具,而且也建立起了从企业现场学习、到岗位实习、再到业务管理的多层次、长时间的实习体系,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6结语浙江万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校企生”三方共赢为出发点,创建了目标融合、资源融合、组织融合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了多种产教融合教学组织形态,建立一条学校教学与企业就业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吕海舟,杨培强.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机制设计与模型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7(2).

[2]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5).

[3]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

[4]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Excel应用;教学改革;仓储与配送管理

物流学科体系框架模型主要包括系统论、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与工程学五大学科。《仓储与配送管理》在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倾向于工科的体系设计,课程内容中的“路线规划”与“库存管理”部分,主要是由Excel软件来帮助实现的,因此,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既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能掌握其在物流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系统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兼具,以定量分析为主,由于物流系统要求的特殊性或问题规模庞大,因此让学生掌握用计算机模拟物流系统的运作,是十分关键的。现在市场上的物流管理软件鱼龙混杂,但各企业的需求多样、成本高、时点变化快,因此难以大规模推广,需要企业购买或定制个性化功能服务。而“Excel”软件用户众多,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学生在大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上已经掌握了初步操作,为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课上利用软件进行数学计算打好基础。

1Excel软件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提升愿景

仓储与配送管理的授课内容包含大量的定量方法,将这些方法进行Excel内的建模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并且要求任课教师熟练运用Excel中的函数公式编辑与规划求解分析工具。一些教师没有与时俱进提升自身能力的愿景,计算机操作技能薄弱,导致信息化教改无法推动。另外,学生尤其是普惠性公立高等院校的学生家庭条件困难,接触计算机机会不多,办公软件操作不娴熟,存在畏难以及缺乏理解与构建函数公式的逻辑思维等种种因素均加剧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教师不注重课程内容讲授方式的与时俱进,学生也因畏难心理缺乏对学习的主动,对学习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阻碍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1.2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内容选择

目前市面上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材的内容不尽相同,专业教师在授课时更应保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参考多本教材资源进行针对学生学情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重组,以及剔除不必要的过时内容。当前的仓储与配送管理教材多数重理论、轻方法,理论铺陈多,罗列方法多,但及时简单的计算案例都极少,也缺乏详细的计算过程步骤。此外,课程内容设置应考虑专业内其他课程,如部分教材中存在的“仓储成本与绩效管理”内容实则与“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高度重合;“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内容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重合,且若无相关软件支持,只做理论学习,这块内容是十分乏味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筛选应有两个层次,首先结合实际筛选出真正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的知识能力需要的知识,筛选掉落后的、无用的知识;其次,筛选适合使用Excel软件建模的方法,如规划求解问题等,进行教学改革。

1.3学生学习基础不均衡

除了普通本科的文、理科学生的区别外,职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源更加复杂,授课对象既有职业本科学生,也有来自多个专业的专升本考生。学生专业背景的多样性也造成了对知识内容理解掌握上的差异,在小班教学中,往往体现在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解能力快与慢的两极差异,教师的教学重点只能放在照顾绝大多数同学的进度。此外,对比职业本科与专升本渠道的本科生,前者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领悟能力与学习态度更占优势,因此,在教学时需充分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安排合理的课程进度与内容深度。

1.4学生学习感悟不足

虽然有线性代数与运筹学做基础,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从内容上仍是一门全新形式的课程,内容设置上若数学知识多,专业统计学、数学名词多,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场所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所感受的难度,在多媒体教室中,传统的黑板+PPT授课,学生依赖纸笔与手机计算器计算,会因大规模的计算内容逐渐丧失课堂积极性。另外,即使转移到计算机机房,Excel内建模的操作难度也应考虑学生学情,避免难度过高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2Excel软件应用于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改革

2.1提升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

通常情况下,物流专业吸收的多数是经管类专业教师,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深,若无专业融合教材的辅助,教师的Excel教学多为基本应用,没有针对性。在三教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都应进行相应的提升。首先,教师应有自主自愿的态度去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一方面深耕课程内容,加强自身Excel操作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如赵淑群主编的《Excel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蒋绍忠编著的《数据、模型与决策》均为相当优秀的教师参考用书;另一方面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通过参加时下各级教育部门主办的信息化教师教学大赛,以赛促教,以竞赛的高标准带动自己的信息化素质提升,从而实现课堂改革。

2.2精选课程内容

目前,对于物流专业的授课内容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知识的实用度,相对于仓储中的进出库实训操作,课程内容中人工进行托盘摆放设计与管理库存距离实际较远。此外,在目前成规模的物流企业中,各级管理岗位的每周/每月分析报告书与数据均来源于企业采用的WMS系统。教师在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将实用度着重作为考量内容。一方面,基于目前的教学内容改革,结合企业需求实际,精选教学内容,以“配送路线优化”部分为例,教师在备课时,既应考虑到前置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或理解了如“配送中心”“物流节点”的相关概念,则不应把概念解释作为本门课的重点,而应结合教材上的分析方法,寻找案例,建立Excel模型,以此作为备课与授课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随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逐年提高,课程所教授的方法能作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有利支撑,建议教师在授课时结合知网论文,探讨各种分析方法在物流具体案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思维。

2.3教学设计改进

首先,结合当前流行的活页式教材结构,进行项目化教学,结合企业实际或知网研究文章案例,从易到难,注重对实际物流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在掌握方法后的具体应用探索。其次,通过校企合作,获取真实的业务流程和操作,缩小校内外软件应用的差异。再次,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授课中,若想实现分层次、满足各类学生要求的授课,可考虑对基础扎实有探索精神的学生,鼓励其掌握自主建立并优化完整Excel数学模型。而对基础薄弱、存在畏难情绪的学生,可考虑在给定的模型中,让学生实现范例数据的分析计算,提升此类学生的成就感。

3结束语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依托于Excel软件在物流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等章节的运用。教师想让课堂活起来,想让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就需要切实主动地参与到技能学习与教学设计中。保护并促进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与提升少数后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切实有用的技能,营造灵活交流、自主探索的课堂环境,让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原文

网络营销,可译为cybermarketing或onlinemarketing。“cyber”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控制复杂系统的科学”在实际应用中,其含义演化为电脑和通信实现交汇的无形“空间”,主要指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空间进行运作。有的译为InternetMarketing: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营销活动;NetworkMarketing:指在网络上开展的营销活动。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互联网还可以是其他一些类型的网络如增值网络,如VAN。目前,习惯上采用e-Marketing.e表示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既简单又直观明了而且与电子商务(e-Business)、电子虚拟市场(e-Market)等对应。

通过因特网,中间商作用将改变.生产商可与最终用户直接联系,中间商的重要性因此而有所降低.这造成两种后累:

1.由跨国公司所建立的传统的国际分销网络对小竞争者造成的进入障碍将明显降低.

2.对于目前直接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销售的生产商来说.其售后服务工作是由各分销商承担,但随着他们销售利润的消失,分销商将很有可能不再承担这些工作.所以在不破坏现存渠道的情况下.如何提供这些服务将是网上公司不得不面对的又—问题。

目录

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

1.1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

1.2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点:

1.3电子商务的分类及其服务内容

第二章网络营销

2.1网络营销的理念

2.2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

2.3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

第三章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

3.1电子商务与物流

3.2物流概述

3.3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

参考资料

1.宋玲、杨卫东,电子商务,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2.王健,电子商务,学苑出版社,1999年

3.高缓、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1日

4.黄敏学、电子商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1日

5.吕廷杰、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6.尚建成、电子商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7.李洪心、电子商务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8.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1日

9.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1日

10.弘道工作室、网络营销、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6月1日

11.李涛、电子商务篇、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年6月1日

12.李丽、网络营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4月1日

13.钟强、网络营销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1日

14.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1日

15.吕廷杰、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16.董惠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专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1日

17.宋玲、电子商务--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1日

18.350亿元:今年对IT业的投资、人民日报、2003.01.03第二版

19.中国电子商务前景看好、人民日报、2002.11.20第七版;

20.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2002年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

21.陈志萱、法国上网购物人数增加、经济时报、2002.11.20

22.孙健、大力拓展电子商务欧盟紧追美国、经济日报、2000.02.04

23.suibin800、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特点、幸福校园、2003.03.11

24.Bluesky、何谓网上营销、幸福校园、2002.12.26

25.电子商务与网上宣传,毕业论文网,2003-3-16

26.RaviKalakota&MacicaRobinsom、e-Business:RoadmapforSuccess、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9

27.RaviKalakata&AndreB.Whinston、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aguide、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7

28.RaviKalakata&AndreB.Whinston、FrontiersofElectronicCommerce、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6

2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电子商务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1日

30..原著:JOHNTSCHOHL编译:陈齐美、电子服务--电子商务生存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1日、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核心是形成先进的农业产业链。将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与现代物流经营理念相互渗透,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建设和谐、节约型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农民收入低和农村的生产方式、观念是密切相关的,今天的农村生产经营仍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主,分散、跟风经营的高生产成本,销路不畅的瓶颈现象,堪忧的是,农村有资源却贫穷。解决“三农”问题亟待在中国农村形成生产规模化、深加工;经营产供销一体化;结构绿色生态链,从而走出一条新型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物流。

中国是农业大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人才何在?如何培养?如何发展、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并以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目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正向着现代化迈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尤其是农业物流人才教育领域更是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因此从教育体系的构建入手,以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决心为契机,结合现代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围绕农业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四大方面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探求培养高素质农业物流专业人才的途径已势在必行。

农业职业教育要真正培养出能够带动农业、农村、农民摆脱贫穷的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应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首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在职业教育中淡化专业间的界限,拓宽专业的口径,增强专业的弹性,加强专业间的交叉性和互联性。今天中国农村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更需要既懂农业又懂市场运作、产业经营、销售、管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第二,加强实践环节,物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物流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才能保证农业物流业专业人才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针对农村经济落后、复杂的现状,构建农业物流教育体系一定要实现对学生的创新、适应、分析、判断、经营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的基础;第三,广大的生源应该立志于农、取之于农,立足于农、服务于农。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无论以人为本还是抓经济源头,聚焦点是要有农业规模、循环、生态、绿色经济的建设者。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者欲从教育教学领域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富有时代使命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之处。具体应该体现在三个比较优势上:农业产品产业链规模经营比独立经营和单品经营农产品所具有的成本效益优势;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独立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具有理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的优势;传统产业(农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相结合,具有古典精粹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优势。

总之,按照我们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与现代物流新型经营理念相互渗透,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