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层社会文化

基层社会文化

基层社会文化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探析

1.前言

基层群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面与价值取向,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性。基层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优秀文化的产生,而对普通群众的文化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现象。在当前社会的文化建设中,要实现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首先还需要认识到基层群众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充分利用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性,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着手,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将我国建设为一个繁荣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2.基层群众文化概述

基层群众文化主要是指普通民众在工作之余及闲暇时间,自愿参加并在参加过程中进行开发的一种社会性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主体为人民群众,其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在社会系统当中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位置[1]。当前,群众文化在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巩固,并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变革。从文化建设与文化现象这两个方面看,基层群众文化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从目前社会的文化现象看,基层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文化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并逐渐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类型。基层群众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贯穿了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并在各民族、各生产活动中得到渗透,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

3.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3.1挖掘基层人才

基层群众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能人志士参与到其中。这些人才通常由于个方向的原因没能被发现,而在参与基层文化的过程中,有才之士便可以借助这一民众性的大舞台,得到才艺的展现,进而被更多的人知道。这样没有利益驱使的环境,极利于人才的挖掘,不仅为基层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能够为社会文化活动提供优秀的人才。

3.2娱乐与文化交流

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文化娱乐活动与文化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能够极大的丰富着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利于基层群众各种新技能、新知识的学习。在人们物质条件的不断富足之下,人们的娱乐活动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的频繁,并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通常没有标准限制,门栏也较低,多是以休闲娱乐为主,属于集体性的活动,因此,广大的基层群众都愿意加入其中,以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3.3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群众文化之中,没有社会阶级与工作岗位之分,在这种建立在平等之上的和谐文化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的频繁,能够自然而然的增加民族凝聚力,并使社会各项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2]。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增加集体团结的作用,将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都充分地激发出来,具备较强的社会协作功能,并具有凝聚社会民众的作用。而在民众凝聚力的增加下,各民族间也必然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进而实现社会民众的共同团结,推动国家的进步。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民众团结是一个重要前提,而在基层民众参与文化活动之中,必然会对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能够团结他人、爱护他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3.4延续种族文化。

群众生活在一代代传承之中,定会保留一些浓郁的民族特色,而这些民族特色又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是区别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不同标签。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对独特的民族文化起到继承与弘扬的作用,而这种传承性的文化活动,必然会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富含包容性的文化活动中得到保留与发展。同时,民族性的群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能够对普通群众起到引导与提升的作用,让民众能够真正感受、认知到民族文化,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

同时,基层群众文化还能够彰显社会的价值观,在思想传播过程中,通过这种受众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人们会在文化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成为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3.5文化象征与符号

无论是乡镇还是社区,都有着自身不同的文化氛围与文化活动,而这些特有的文化,会直接作用于乡镇或社区的整个文化形式种。当一个地区有着鲜明的社会影响性力时,这种影响力便会体现在该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政治之上,并产生一定的效益,这也就是国家对于基础民众文化活动越来越重视的主要原因。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自身特有性质能够对区域风气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并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化象征[3]。所以,对于区域性的基层文化活动,要对本区域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还需要充分利用群众文化的功能,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符号,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

4.结束语

社会的急速发展,使得文化的重要的性得到了不断的凸显。文化源于群众,需要通过群众的力量才能够实现传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自由性、开放性较强,能够大大拉近各民族间的距离,并从自身的实际生活出发,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得到自身才能的表现。通过多形式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促使国家文化体系的发展。当前,基层群众文化正在以迅猛之势发展,而大众文化的创作欲也空前的高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极大的丰富着人民的生活,而且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初冉.浅析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才智,2015,06:360.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第2篇

一、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社会管中的作用

1.增进村民沟通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拉近基层群众之间的距离,为其创新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渠道,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网,进而有效地减少和化解基层社会的纠纷及冲突,增强基层群众和社会的自治能力。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看电视、上网等私人文化生活逐渐占据主导,而传统的公共群众文化活动却逐渐减少,活动的频率、参与度低,形式和内容匮乏,导致群众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传统的邻里关系变得疏远和淡薄,不利于长远的基层社会管理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丰富和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摆在当前基层社会管理面前的必答题。

2.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基层社会更加多元化,传统的集体经营方式逐渐减少,农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从而使基层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相应的治理成本增加。我国当前的基层社会管理主要依靠基层政府,而基层政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中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会出现许多的空白领域和薄弱点。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能够在基层逐渐形成依托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微观组织,这些组织会建立各自的规范来约束成员行为,成员间通过文艺切磋、思想交流等,能够形成互助互爱、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群众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治能力,进而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此外,群众也可以通过这些社团组织来向上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些组织来宣传基层政策,提高基层社会事务的参与度。

3.促进基层文明建设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群众的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长期以来都受到他们生活环境的文化熏陶。就基层文明建设而言,乡村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着力点,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外来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渗透等致使乡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层群众的集体观念变得淡薄、个人利益至上、价值观念偏差,淳朴的传统乡风遭遇威胁,相关的利益纠纷问题层出不穷。加上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贫乏,玩麻将、等娱乐消遣方式逐渐助长了风气的形成。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吸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是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根治基层的歪风陋习,进而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乡村文化,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法律、担责任、家风优良、乡情淳朴的生活习惯,为基层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手段

文化作为一项软实力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我国基层社会问题多发的当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面对当前基层矛盾多发、繁杂,基层价值观念、精神、心理不断震荡的情下,强制性的社会管理手段在部分领域的作用甚微,文化作为一项软控制手段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治理念、多元思潮、价值观念等传递给群众,变传统的“送文化”为“种文化”,能不断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凝聚群众的文化力量。

二、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创新途径

1.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硬件基础,长期以来基层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都受到了基础设施不足的制约。近几年我国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的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在每个乡村建设公共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阅览室等,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为基层文化发展提供生长的场所和土壤。[3]同时我们也应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大力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硬件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新型网络化、信息化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文化服务平台,传播与共享优秀的基层文化,才能更好的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管理。

2.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挖掘的过程中,应明确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和目标更加多元和明确。地方优势资源的挖掘有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丰富和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有助于彰显特色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有助于文化活动的落地生根,有助于提高基层社会的管理效率。此外,在文化活开展的前期,就各个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要做好调研,注意结合群众的需求来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目标、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活动开展更加顺利。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就能够更好把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动向,从而使得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建设出更具特色,更易为群众接受的文化活动管理途径。

3.强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处于“散养式”的发展状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群众自主开展居多,缺乏管理,长效性欠佳。因此,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基层干部的观念,让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中,督促基层干部着力抓好文化建设;同时要广纳贤才,基层文化建设单靠干部是难以开展的,应积极吸纳有文化特长的年轻人、退休教师、传统艺人等担任文化活动开展的引导者、管理人员,全面带动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最后,鼓励群众建立自己的文化社团组织,丰富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文化活动的形式决定了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效果。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参与人群也多以老年人为主。新时期,我们应充分挖掘民间文化、地方文化,广泛吸收新兴文化和年轻文化,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以满足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应着力弘扬地方传统、民间技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鼓励民间艺人组织开展表演。同时,鼓励有文化特长的群众组织成为文艺团体,为群众文化打造新的发展舞台。此外,也可多借助自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的力量,宣传地方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增强群众的文化荣誉感。

三、结语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调整和摸索阶段,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面对基层群众,我们需要将各个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挖掘群众需求,着力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高效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第3篇

“十”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也向我们社会文化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社会文化工作专业性强,业务范围广、门类多,因此,社会文化干部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还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业务素质。“专”,是指文化艺术方面的一种专长,“多能”,是指有组织、辅导、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做到“一专多能”,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要求社会文化干部要“一专多能”

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文化人民性的体现。社会文化干部特别是文化馆(站)基层干部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探索免费开放的发展路子,协调好各种关系,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辅导培训好文化队伍,实行科学开放的管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健康有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文化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才能彰显文化魅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和政府惠民决策落实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工作干部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社会文化干部必须“一专多能”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村一级。文化部2010年11月19日在云南召开了“全国村级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根据文化部的要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要下沉到村一级,落实到村一级。要打造15分钟文化圈,村级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端和重要环节,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着力点。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关系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文化民生和农民福祉。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保障基本、突出特色,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切实保障农村群众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公共文化鉴赏等基本文化权益,同时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具体到最基层来说,其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完善村级文化阵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村级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依靠群众管理好村级文化阵地;二是要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村一级倾斜;三是加强对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四是面向乡村开展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五是组织优秀文艺资源进乡村;六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保护文化遗产、美化人居环境相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这项工作任务可以说长期而艰巨。作为国家文化大政方针最基层的执行者,文化站长如果仅仅是熟悉某一项技能的文化专门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是一个复合型的多面手,既要做好政策的宣讲引导,争取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地方党委政府对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视,同时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社会文化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文化干部要“一专多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文化已经突破了单纯文艺活动的“小文化”框框,正向着综合性的、多功能性的“大文化”方向发展。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包含的内容,除文化本身的多种艺术门类外,还涉及到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宣传、娱乐等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着社会文化事业的社会性、社会文化工作对象的广泛性和社会文化活动的综合性。

乡镇文化站担负着本乡镇的文化事业发展的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第4篇

一、基层社会管理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基层文化活动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具有较为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将群众作为文化活动主体,不仅覆盖面积大,还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借助群众文化活动执行工作,可以有效带动基层人民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激发每一位基层群众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基层文化活动发展之后,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在无形之中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可以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效率,还能增强其灵活性,进而促进基层社会的团结友爱,提高人民的经济水平,为国家稳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之后,基层社会管理人?T不仅可以增加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能提高基层社会组织的文化程度,使基层地方文化得以有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社会结构加以治理。群众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群众文化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过程中,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基层社会管理结构,保证能够提高基层社会的发展效率。由此可见,基层社会管理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提高其发展效率。

二、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一)促进基层社会管理部门与群众的沟通。在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民经济效益的提升,使生活更加安全、团结、幸福。在资本社会中,人们可以利用经济基础实现较多目的,使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然而,良好的沟通与信任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只有提高沟通效率,才能增加基层社会的管理强度,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美国一名研究人员曾经提出“人们之所以会相互害怕、不信任,是因为人们相互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使其相互之间出现隔离的现象。因此,在基层社会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对群众之间的信任与交流加以重视,保证能够利用群众文化活动设置群众交流网络,然后制定预防社会矛盾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进而增强基层社会的管理能力。在农村基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之后,传统的集体生产已经开始分散,并且日常集中管理制度较为松散,不能有效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同时,在农村基层家庭物质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人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这对传统的公共文化活动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甚至某些基层组织没有了公共文化活动,导致基层群众不能积极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在基层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大力开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增加群众之间交流的机会,例如:跳舞、唱歌、看电影等,虽然此类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较小,但是,其良好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基层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加交流信息,进而促进群众之间感情的沟通。

(二)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程度。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个体的文化素养,如果基层群众文化程度低,就会形成一盘难以治理的散沙,提高基层社会管控成本。基层群众在孤立的情况下,就很难维护自身利益,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提高自身权益保护效率,避免使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农村基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之后,群众都在开展不同的活动,社会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不重视,经常出现基层社会管理空白的现象,这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可以促使基层社会每个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在建立基层群众组织的基础上,发挥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优势。在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将群众文化活动纳入工作中的时候,会逐渐形成基层社会团体组织,利用文化活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基层社会成员受到行为的约束,有利于每位群众加强自身管理力度。同时,基层社会成员之间不仅可以相互交流,还能在精神思想上互相安慰,进而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效率。另外,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在利用群众文化活动实施管理工作期间,可以大力宣传政府政策,在积极的引导之下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

(三)促进基层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基层社会是群众生活的共同体,也是群众文化的载体,基层群众在初步发展期间,就会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其未来素质的发展,与基层社会文明风气产生直接联系,如果基层社会的风气较为淳朴,群众在生长过程中就会产生较为良好的情感。因此,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必须要利用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基层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保证不会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为基层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基层社会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途径

基层社会管理人员要想更好的执行管理工作,就要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的实施管理工作,进而形成良好的基层群众文明风气,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

(一)树立正确的群众文化活动理念。基层社会管理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二者相互融合期间,有必要对地方资源加以开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使其得以有效利用,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基层地方资源不仅可以供给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还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证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提升。因此,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策划活动内容的时候,必须要重视以下几点:首先,充分挖掘基层社会资源优势,并且利用此类资源对群众文化的内容加以深入,进而拓展群众文化形式。其次,根据对群众生活需求的分析,将多种资源融合在一起,保证能够增强群众文化活动效力,使其发展水平得以提升。再次,基层社会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全面考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并借鉴各个基层区域的特色文化,将其作为文化活动载体,使资源的利用价值得以发挥。最后,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目标,将群众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内容。

(二)重视基层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群众文化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其不仅可以支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还能够促进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创新管理方式。因此,在基层社会管理部门执行工作期间,必须要重视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可以建设公益性的基础设施,例如:图书馆基础设施、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电影放映厅基础设施等,保证能够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其次,建设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并且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此时,政府必须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保证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的先进性,使基层群众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最后,建立群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网络信息设备,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设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群众能够快速、便捷的搜索文化信息,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重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在基层社会管理与群众文化活动相互融合与渗透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摒弃传统的重经济、轻文化思想,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首先,可以制定基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进而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使其转变工作方向。其次,制定问责机制,进而约束基层领导干部的管理行为,使其对群众文化舆论加以监督,进而优化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工作,例如:利用报纸、网络等对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加以报道,进而提高基层领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要向基层领导干部群体中融入新鲜血液,聘用一些专业素质高、青春活力的人才任职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保证能够带领基层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

(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并且内容过于简单,一般都是将唱歌、跳舞、戏曲等作为文化活动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无法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因此,基层社会管理人员要积极创新群众文化形式,引进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灵活性,进而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力度。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第5篇

提要:作者认为, 社会 分层机制总是嵌入特定社会 经济 形态之中,并由规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特征的产权所有制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的。在 中国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并以行政性的委托—方式经营,人力资本产权残缺;这样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人力资本只能以非市场贸易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结合,经营剩余以国家租金的形式存在;国家公共权力不但表现为索取剩余的租金权力,也表现为分配这些租金的再分配权力。再分配者在再分配过程中偏向自己而导致阶层分化。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情形下,公有资产的既具行政性又具契约性的委托—制度,以及嵌入在 政治 权威结构之中的市场制度,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如此制度安排,决定了国家公共权力持续地但只是部分地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同时它还衍生成了权力精英谋取私利的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对生活机遇的分配产生着 影响 。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以这些动力基础为依据,作者构建了一个由十个阶层构成的框架,以呈现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轮廓。 论文关键词:制度;分层机制;市场转型 本文尝试在泽兰尼(szelenyi)的制度主义社会不平等观基础上, 发展 出一个用以呈现当前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结构的 理论 框架,姑且称之为“新制度主义的阶层 分析 框架”。这一制度主义的新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1)关于当前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的一组命题;(2)以上述动力基础为依据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所作的阶层划分。 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呈现这一理论建构的策略、主要内容和基本解释逻辑:(1)剖析泽兰尼的制度主义分层观在解释当前中国分层机制时的局限,以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2)如何将关于社会主义权威结构的分析与产权制度分析结合起来,并借助市场能力、租金概念,扩展制度主义的分层观;(3)揭示产权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经济类型里是如何决定人们的阶层地位的;(4)形成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以及分层结构的认识。 一、对泽兰尼制度主义分层论的扩展 在《制度主义不平等理论纲要》一文中,泽兰尼对自己1970年代以来就一贯坚持的社会不平等的新制度主义主张作了简明表述: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制度主义的理论纲要,用以解释国家社会主义和后共产主义国家的社会不平等的近期 历史 。这一理论并不预设市场制度或再分配制度必然产生社会不平等。相反,其前提假定是,不平等是市场制度和再分配制度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结合方式的函数,是这些制度嵌入在其中的特定财产、社会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的函数??要而言之,我们认为,不平等由制度来解释,而制度变迁又由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的争斗来解释。(szelenyi&kostello,1998:305) 泽兰尼的观点是在波兰尼(polanyi ,1944,1957:243-270)的制度论基础上形成的。波兰尼(polanyi ,1957:12-26)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过程总是嵌入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制度之中的,制度将经济过程中的诸要素安排成一个统一稳定的整体。他区分了三种类型的人类经济整合方式,即互惠、再分配和交换,它们构成了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下人们经济行动的制度基础。“互惠”指对偶群体之间的交换“再分配”;指各种经济要素汇聚到一个中心然后再由中心分散开去“交换”;指在市场体制下参与者之间的交易。每一种整合方式,都分别由相应的制度来支持。互惠经济以对偶群体(如家庭)的存在为前提,再分配经济以权力中央(如国家)的存在为前提,而市场经济的存在以形成价格的市场制度为前提。 泽兰尼将波兰尼的经济整合类型概念,尤其是将再分配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 应用 于转型经济的阶层分析,认为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整合机制。所谓居于统治地位的整合机制,指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的是规定着主要生产要素,即土地、劳动和资本的配置方式的整合机制;相对而言,居于补偿地位的机制指对这些要素之外的一些物品或服务进行配置的机制,它具有减小主要整合机制所产生的不平等的作用。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整合方式是阶级权力的基础。如果再分配居于统治地位,那么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就是再分配,无权的弱势者就会借助市场抵抗社会不平等;如果市场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