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中医思想内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发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至少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界定。(一)心身症状出现与否及其严重程度是最直接的标准;(二)行为风格;(三)内心体验特点;(四)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动荡”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解决好包括适应、人际关系、情感、学业、就业及未来发展定位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心身状况、行为风格、内心体验及心理品质都会出现波动。有调研资料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近年来不断见诸报端的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更是让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甚担忧。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是刻不容缓的要求。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过分依赖量表测查

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目前,很多高校都会对新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这里面,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居多。有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有关大学生SCL-90状况的实证研究,共收集文章214篇,被试263775人,包括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的24个省市。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数据支持,也有助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身来看,SCL-90只是一个90题的症状校核表,其项目主要来自于精神病症状学,涉及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主要目的是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如何,临床上常用作精神科、咨询门诊的一个筛选量表。因此,简单地通过量表的普查或者完全依赖量表测查的结果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的一个误区。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健全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第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意见》下达后,广大高校纷纷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开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普及工作。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能达到解决、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学校内部的几个部门或几个专人员,是无法做到深入细致和达到目标的。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重视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组成部分,即有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即要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也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过分侧重发挥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大学生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没有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能动性。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缺乏整体的认识

人的心理发展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对于大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始终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整体环境的影响,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十分重视学校外部环境的营造与引导,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合力。然而目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在重视校园内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构建的同时,却对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认识。

三、中医思想内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一)用发展的眼光促进大学生心身的健康成长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提出,使人们对于健康有关更加深刻地认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则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维。尽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会有一部分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知道,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是良好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不仅在于治疗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应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大部分学生心身的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能够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去“治未病”、“治未乱”,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的常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与延续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整体的联系性、有机性和不可分割性,一方面与外界有机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自身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大学时期不是一个独立的时间段,而应该是个体成长的一个延续、关键的阶段,因此,在开展心理教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大学阶段,而忽略了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同时,影响大学生心身健康的因素,也不仅公是学校的因素,也包括家庭、社会等学校外部因素。要联系、有机地看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不能人为地割裂个体前期成长阶段及其他外部因素对于大学生心身发展的影响。对确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个体,应该从个体发展的整个过程、整个环境去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其解决心理出现的问题。

(三)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中医的辨证论治也可称为辨象论治,一个证是由若干个“象”组成,通过对“象”与“象”之间联系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找出之间规律性的东西,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最根本目的就是要调节机体状态趋向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恢复健康“象”。如果把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方的话,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每个环节,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成中医问证的一个个的“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需要去分析、归纳和综合出高校育人每个环节所具备的作用,通过找出它们之间规律性的东西,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形成科学的施教方法,使每个环节结合起来产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合力,从而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教育的实效。

(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内涵式发展 内涵探析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独立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20102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袁先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张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组织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这种发展更多的是出自内在需求。外延式发展则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当前,独立学院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明确内涵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确立发展的任务和途径,这也是独立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

一、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组织管理以及发展过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需要确立与内涵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1. 要确立特色发展的理念。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是办学水平、办学优势、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和竞争力的表现。可以说,办学特色问题是目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用长远的眼光,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特色发展的重大意义。特色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聚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准切入点,苦练内功,日积月累,取得成效。

2. 要确立适应社会的理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不是旁观者、评论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独立学院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发展问题,而且是生存问题。适应社会的重要体现,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否为社会认同,能否在人才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既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学校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3.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师生员工在学院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就是要尽力解决和维护师生员工的实际利益,就是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最终达到个人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把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出发点,把真诚服务与民主管理作为基本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办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同样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前面讲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后面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表述不同,内涵一致,都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培养质量。

独立学院在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后,需要尽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教资源的逐步丰富以及生源数量的减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从有限选择向多元选择转变、从能上学向上好学转变,办学质量成为人们选择学校的主要标准。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办学质量还不高,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也不强。同时,独立学院还面临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规模发展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扎扎实实提高办学质量,既是独立学院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价值属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1-0015-06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潮中,1990年代的高等教育爆炸式扩招使各国高等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不仅使高等教育陷入严峻的财政压力,给各国高等教育带来日趋激烈的教育资源和生源之争,而且使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均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发展困境,高等教育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样,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外延式发展以后,众多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带来的弊端。在经历多年的努力与呼吁之后,党的十再次提出“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这不仅是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也为高等医学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高等医学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属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高等医学教育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如何抓住高等医学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探索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属性,并从实践层面构建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路径,最终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当今医学教育界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研究评述

高等教育一直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国内外理论界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止过,对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同样如此。总体而言,西方医学高等教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经历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给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影响。而支撑这两次大规模调整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西方研究者提出的“教育过度说”[1-2]与“大众高等教育说”[3-4]。“教育过度说”对高等教育的扩张持否定态度,其实质是坚持医学教育的精英性,它强调过度的扩张教育规模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容易造成求职者的资质高于实际的任职要求,医学教育的发展与经济需求不匹配;而“大众高等教育说”乃是基于描述性的角度考察高等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强调高等医学教育是属于全社会的公共服务部门,高等医学教育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经过不断摸索与总结后,西方国家在高等医学教育方面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对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十分严格。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主要通过学校内部扩招发展到始于90年代末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在这一时期,内涵发展从最初的思想理念逐渐转变为一种发展模式和国家战略,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理念内涵也不断丰富。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于光从科学发展的系统观念解释了内涵式发展,将内涵式发展看作为注重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5];刘朝马则从高校的角度解释内涵式发展,强调高校通过挖掘自身的资源和潜力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效益和质量[6];谢晓青则在刘朝马的基础上补充了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教育对于内涵式教育的核心作用[7];刘振天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内涵式发展体现了科学的高等教育本质观和价值观,也是高等教育本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8]。与外延发展强调数量和规模的增长的观点相比,内涵式发展则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9-11],也抓住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强调教育应从“量”的发展逐步回归到“质”的上升。两相比较,以往的外延式发展主要是以成本――效益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的发展过程,更确切地说,人们把外延式的发展解释为一个经济学问题,这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旺盛需求的事实中得以体现。然而,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应该看到,医学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并不应被视作一个技术操作问题,抑或仅仅将学校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工具。界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标准应该是,这种教育本身是否遵循了其内在发展规律,或者说内涵式发展的内在价值和外在目标是否能够统一,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医学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如果仅仅以外在目标为导向,那么往往容易造成高等教育内在价值受制于外在目标的外延式发展。

二、内涵发展与高等医学教育的逻辑关系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紧密关联,人们往往将高等教育视为社会的生产力,大学精神与独立人格对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12]。事实上,o论是知识的传承还是教育本身,都必须坚持主体的自由和独立。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正好体现了杜威的这一论断,即医学高等教育自身主体的发展与其内在逻辑形成了统一。

1. 内涵发展的大学精神与高等医学教育的人道精神的统一。内涵发展强调追求高等教育内在价值和目的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为发扬大学精神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这与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一脉相承。何谓大学精神,陈寅恪曾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概括。独立精神体现了学术批判和传承,是一种科学精神,而自由精神则保障了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人文关怀。大学精神的实现意味着政府不再垄断和支配高等教育的一切资源与活动,也不再以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同样,高等医学教育从学术上而言,需要保持学术的独立批判性,从思想上而言,更要发扬博爱、济世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医学院校要致力于成为传承和弘扬博爱仁爱精神的地方,办成崇真、向善、求美的地方,始终致力于“照亮人性的美”。这不仅可以促进医学学科在学术上的繁荣与进步,更能体现高等医学教育的初衷,它是对人类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怀,也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

2. 内涵发展的以人为本与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内涵式发展要求切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曾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人的劳动活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及人的自由个性四个部分。而在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上同样也是以人为本为最终目的,注重培养医学生的道德品质、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及创新思想。第一,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安危,这反映出人通过劳动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人在劳动的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这一哲学观点;第二,医学生的社会担当观念象征着一种“济世”精神,这反映了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第三,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能力中,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医学生的创新思想体现在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中,包括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个性的最高表现,医学生在学术和实践上的创新就源于这种人的创造性。

3. 群发展的特色打造与高等医学教育办学优势的统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当是一种自主性的发展、创新性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不同的高校应该科学分析自身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合理的战略规划,凝练打造本校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方向,最终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内涵式发展的特色打造同样适用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优势。医学是一门门类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庞杂,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医学体系都不相同。这要求各医学院校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医学教育办学方式,尽量发挥自身有特色的专业领域的优势。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医学、四川大学医学院的口腔医学、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药学等,之所以能够在业界赢得盛誉,就是其自身优势与内涵发展相统一的结果。

三、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属性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教育与医疗一直是支撑社会公共服务的两大支柱,而医学教育集两大公共服务于一体,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等医学教育一方面是医疗人才培养的载体,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医学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从这一意义而言,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充分体现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价值属性。

1. 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公共价值属性。医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以具体的人为研究对象,这是医学传统的生理科学属性使然。然而,现代医学不仅需要保障人类的生理健康,也需要对人类社会新出现的各种心理疾病和流行病予以密切关注,如高强度压力下产生的个体心理焦虑、SARS和禽流感等各种流行病的出现都标志着医学的社会化趋势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化愈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医学科学技术成就阐明了社会文化、道德、心理等因素对健康与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已向四个方面扩大,即从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医院服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服务,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的社会服务。同理,医学的社会化趋势从侧面证明了医学伦理的人道主义精神,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发展更要彰显医学发展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切,体现医学教育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社会公共价值。必须认识到,医学教育不同于一般专业,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事业,医学教育必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最终以医疗人才的社会责任为归依。因此,我国发展内涵式高等医学教育,一方面必须认识现代医学的发展规律来提高医学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扬高等医学教育的道德责任感,把好内涵式医学人才培养的德育关。

2. 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精英价值属性。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医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尽管医学的公共价值属性使高等医学知识量极为丰富,不仅有中医西医,各地区和民族也有不同的医学体系,而且还有通识教育、医学基础教育、临床培训、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等类型之分。然而,由于医学人才在实践中必须承担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自古以来人们对医学人才就具有较高的期望,使得医学教育历来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医学人才培养周期也相对较长,医学教育成本也较高。这充分体现了高等医学教育对于人才资质的甄选要求比较高,使高等医学教育具有精英价值属性。以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为例,虽然在2001年就已开始实施本硕博连续的8年制教学模式,但由于各个学校对于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不一,在不同培养阶段投入的教育资源也不均等,最终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尽管具有博士学位,但并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应该摒弃单方面的实用主义或学术能力导向,科学规划和运用医学教育资源,以时间换质量,培养出真正的高等医学精英。

3. 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价值属性。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离不开临床的实践,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中无法替代的重要环节。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将医学仅视为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医疗实践更多地是作为医学的基础,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并没有看到医学伦理实践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快速发展的现代医疗体系不自觉地淡化了医学实践的人文性,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被医疗技术的工具性和逻辑性所代替,医学伦理教育实践极度匮乏,医学生难以将医学知识内化为内在道德品质。为了改变医学研究与医疗实践间的脱节,必须将医生的职业道德真正贯彻到医疗实践中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医学教育的社会公共服务作用。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医疗实践,医学生才能看到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质,平等地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济能力、内心情感等情况,真正培养出医学生悲天悯人的医学情怀,深刻体验到医学伦理对于提高医术和促进医学进步的巨大意义。可见,医疗实践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提高医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而更多的是从医生职业道德方面来考量。在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都为3年,而临床阶段的学习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在社区门诊,学生必须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观察和参与病人的治疗。正是基于此,医学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充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价值,许多国家都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培训体系和平台,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选择人才和安排就业,这样足以从制度上保证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最终的质量和效益。

四、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等医学教育承担着维护人类健康和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必须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科研创新的四大功能。然而,由于高等医学教育具有投入高、学制长、规模小、生源优的精英教育特征,同时现代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快,生物医药技术发展迅猛,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不断探究内涵式发展路径,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判断。

1. 全面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是推动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动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期以来,教育体制改革一直是教育内涵发展绕不过的重要话题,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发展同样如此。党的十报告对教育内涵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重视教育体制改革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同样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来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有效整合医学院校的整体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对接合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群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首先,全面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各种传染疾病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正是在这种困境下,未来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参与到世界医学发展的潮流中去。其次,要将全面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实施医学教育体制改革要树立“院校一体”的改革思路,坚持在理念和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干部人事制度、管理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再次,医学教育体制改革还要协调好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关系,构建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既要突出医学院校的整体改革,又要发挥附属医院和学院的积极性,保持附属医院业务上的独立性。

2. 大力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是引领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龙头。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真实学术水平的最佳体现,也是引领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龙头。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产学结合的结论性环节,没有能代表学科发展的高质量科研创新成果,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首先,高等医学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现有优势学科基础上,必须积极推动科研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通过培育协同创新体系和平台,在一些特高发疾病、流行性疾病及结合医学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其次,高等医学院校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鼓励科研团队自觉深入社会实践,实现科研领域的新突破,承接亟需解决的实践项目,解决临床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再次,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整体优势,加强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共同发展、协同创新的良好机制。最后,要完善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机制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形成科研创新的统筹运行机制,以科学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推动医学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3. 积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医学学科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承载更多的教育内容,医学院校必须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大力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在医学生心中播撒和平与友爱的种子,为可能存在的医患关系的解决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首先,医学院校要构建连贯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其次,要从人文教育的观念入手,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医学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措施,通过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理念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充实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内涵;再次,要充分营造医学院校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浓郁的人文氛围熏陶学生道德情操;最后,要通过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活动将我国中医的“医乃仁术”传统和西方的创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升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

4. 统筹协调医学教育布局是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手段。目前,尽管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时代,但医学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与要求仍然十分严格,依然属于长学制、小规模的精英教育,因此,统筹协调医学教育结构、层次与布局对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十分重要。虽然我国临床医学8年制教育的培养已历经15年时间,但高等医学教育在学制方面仍然存在“多、乱、短”以及在层次方面仍然存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定位不清等现象与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尤其需要对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作出统筹协调安排。首先,应逐步优化高等医学教育的层次与结构,做到压缩和调整专科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其次,要统筹高等医学教育的布局,充分平衡高等医学教育的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需要,既需要适当拓宽本科阶段的广度,增强本科教育的社会适用性,也需要加深研究生教育的深度,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再次,应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来规划医学院校的发展布局,优化配置我国医学教育资源,调整高等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确保医学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 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保障。高质量的医学师资队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资源,也是确保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保障,对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师为模范来影响和感化学生,通过制定一系列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工作考核的第一标准;其次,应打造高等医学教育人才梯队,精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大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再次,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的联系交流,促成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最后,要设立重大人才的引进计划,在加大对已有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 B.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M].New York:Academic Press.2006.188-198.

[2] Wirz A,Atukeren E.An analysis of perceived over qualification in the Swiss labor market [J].Economics Bulletin,2005,(2):1―13.

[3] Trow M.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the American advantage [A].Research and Occasional Paper Series,CSHE[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Spring,2009:1―16.

[4] Row M.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the American advantage [J].Minerva,2010,(37):1―26.

[5] 于光.提升高校实力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63-64.

[6] 刘朝马.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个案[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32-935.

[7] 谢晓青.关于高校内涵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2(1):56-58.

[8] 刘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9):1-7.

[9] 余蓝,刘丽.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三条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3(7):21-27.

[10] 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10.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范文第4篇

(一)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要因素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只是重点关注学校的“外延式发展”,而对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并没有重视。这跟“外延式发展”的衡量标准易于直观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都会把教育资源作为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发展的标准,比如学校教育资源的增长,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的增长等等。人们过去重点关心学校外在形式的发展,关心学校有多少所教学楼,关心学校的面积是否扩大、学校是否新增加了一些实验设备等等。但是,国际研究表明,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学校教育设施的增多以及学校规模的扩大跟学生发展之间没有非常相关的联系,这些外延式发展只是学校教育的发展表层。这说明了虽然学校教育“外延式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人”的发展却不是其所能够直接决定的。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关注物质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关注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的全面进步。内涵式的发展就是在强调学校教育的内在因素,不断对其内部的因素进行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执行力、提升教学力等。所以,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内涵式发展”才真正地体现了其本质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外延式发展”保障其物质需求,但是真正能够决定学校教育发展的还是“内涵式发展”,所以在教育界当中很多人非常关注这种发展的模式。学校的发展需要具备校风纯正、浓厚的学习气氛、严明的组织纪律、校园文化和谐并开放,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因此,学校发展不仅需要外部力量支持,更需要起到主导作用的内部力量的发展。

(二)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满足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

对于教育均衡发展来讲,包括两个层次: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通过外延式发展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一种宏观上的调控行为,属于国家的行为,表现为通过对教育进行资源的投入追加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是投入的总量却仍然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发挥内涵式发展的作用,内涵式发展尽可能地以自身力量发展为主,减小国家财政负担,通过地方学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从主观的角度来讲,学校能够对教育过程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在现有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实现公平和平等。对于教育均衡的实现,外延式发展依靠依靠国家的投资进行,对于内部来说就需要挖掘内部的潜力。教育均衡的发展,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然而不论是外延式发展,还是内涵式发展,只有将这些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受教育者权利和机会的公平和平等。外延式发展是形式上的均衡,内涵式发展是本质上的平衡,所以教育均衡发展离不开内涵式发展,不能把外延式发展作为内涵式发展替代品,重点解决实质均衡,从而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三)内涵式发展能够帮助我国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

在十六大的报告当中,制定了“2020年要实现高中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十七大的报告又提出了要加快高中教育普及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很多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社会。所以,要想普及高中教育,其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学生之所以没有接受高中教育跟当地的高中数量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国家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增加了很多,采用了“外延式发展”的战略。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讲,如果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好,那么他们一定希望能够进入高中接受更多的教育,而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据美国一名大学教授哈佛大学的莫奈研究表明,学生在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会选择继续升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条教育报告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不仅选择升学,还会选择持续不断的进行学习。所以,我们能够得知,促进学生们进行学习的最终动力是高质量的教育。一个人在今后是否会参与学习,跟他在起始阶段所接触到的教育质量和程度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于我国来说,要普及高中教育,仅仅通过外延式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提高教育的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双管齐下。目前,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外在的物质条件基本上都已经具备,所以学校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所以,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讲,需要从外延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向内涵式发展进行转换。

二、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方法

(一)“以人为本”作为发展中心

“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追求。对于学校教育,人是其中心,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同时还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在进行学校教育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幸福、学生的尊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关注到物,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到人。学校教育不是机器的教育而是对人的教育。学校需要对教育的本质有所认识,了解办学理念以及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中心。这种思想要求全校师生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的全体教职工才能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成为坚持不懈的精神原动力。这种思想在教师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等地方都会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学校教育内涵式的发展就是要确立起教育思想和教学的观念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中心。

(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不仅仅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同时在校园中还应该发展和创新出文化。文化,是校园中最丰富、迷人的内涵地方,所谓的校园文化,是指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的氛围,这需要全校师生围绕着自身学校的背景文化共同创建。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校其所具有的文化体现出学校中的所有成员具备的道德实践意识和人格意识,这种文化能够吸引他人,对社会产生持久的吸引。校园文化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学校中的一些物质基础,比如校园建筑的风格、学校环境的布置、学校文化基础设施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则包括一些精神层面的环境,比如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校风、教学风气、学习风气、舆论氛围、道德规范、文化生活、成员的人际关系等等一些无形的环境。校园文化中最深层次的内容就是精神文化,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提升管理能力

学校作为一个大的系统,所以其需要一定的管理,才能够使它能够正常的运转。对于学校来讲,提高其管理水平,管理出效益才是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想取得发展,外部的作用力必不可少,但是起到核心作用的还是在于其内部的动力。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挖掘学校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内部的创造力,实现对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教学能力,执行力等。在学校这个大系统的内部,通过内在关系的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的工作质量,促进教育效益的提升。一所优秀的学校不是通过管理形成的,而是需要靠其内在的制度和自身的文化逐渐发展形成的。对学校进行管理,其目的在于管理文化,对于师生来讲,管理文化体现在日常的言语和动作之间,也体现在师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当中。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在管理上的体现就是要实现对学校文化的管理,使师生能够遵守规则,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的幸福。

三、总结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ying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at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should adapt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the fundamental path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construct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hich embodie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on the campu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train high quality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关键词:心理学;中医文化;中医类高校;内涵式发展

Key words: psycholo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connotat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205-02

0 引言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十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系统建构了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图示和实现路径。中医药高校不仅要培养中医人才,更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中医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今后中医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现代中医药类大学的功能应该担负起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社会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

1 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最终要靠师生共同努力,落实到人这个行为主体上。而文化正是人们思想、信念及行为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文化又会对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文化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由此,在中医药高校重视中医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在知识层面传授给中医药高校学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中医药高校生在思想、信念上对中医药文化信仰,在中医药高校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首先要让中医药高校的学生自己要树立起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传承中医精神的中医药工作者。

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核心问题是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其中传播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和中医药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中医药院校树立起完整的中医药文化形象。由此,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用人文环境吸引人,用心理方法塑造人”。中医药校园文化是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背景,以中t药院校师生为主体,以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企业为载体,以中医药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为基本形态,具有中医药时代特点和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完善中医药产业产学研体系,制定运作程序,形成“中医药教学质量立校、以中医药精神育校、中医药科研兴校、中医药文化强校”的局面。可见,建设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2 着眼于现代中医药高校的功能,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

2.1 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要过硬,更重要的是中医药人才的心理素养要高。中医药人才不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更肩负着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任,因此人格和谐,有稳定、健全且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人对事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中医药高校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乐观积极的态度中,首先是要培养中医药高校生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要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所学的中医药专业,并且坚信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这种热爱之情不仅只表现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在日常点滴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所谓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就是能胜任自己的医务工作,能把中医药事业传承发扬光大,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病救人,这也涉及到医患关系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医药工作者,不仅要救死扶伤,完成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让病人信任中医,在治病中对中医产生热爱之情,这就需要中医药工作者自身先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自身对中医药事业充满热情,才能用这份热情去感染病人。所以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绝不是仅仅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人格和谐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具体可尝试如下做法:

一是结合心理发展,在中医药专业课中穿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文化,更多地了解一些相关的典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树立起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在接下来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才真正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才能发自内心的从老师要求掌握中医药知识的要学好转变成学生自己认识到的必须学好,以此热爱自己的专业找到人生的目标。

二是要考虑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发挥个性教育的作用。每个个体具有下列发自的独特表现,每个老师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心理健康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可照搬,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入手,塑造适合其个性的和谐人格。这就需要不仅密切关注每位学生,更要关注每位教师,了解师生各自的特点,在针对性的教育中,也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传播。当然,心理健康问题最终要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落在学生自己身上,一个人格的塑造过程的一点一滴造就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手把手教会的,必须通过师生互动中自己体验、认识才能得到提高。

三是要重视情感手段的应用,在教育过程中关爱当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对中医人才的期望,在情感上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神圣感,这样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才能更加自觉自愿,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更有保障。多组织一些义诊活动和中医药方面的宣传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手段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等及时跟广大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综上,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在与中医药高校中t文化的构建,中医药高校中医文化的构建取决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学质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和谐,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2 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要利用各种实体,中医药院所、中医药工厂和中医药公司以及中医医院,调动各界力量与中医药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包括实习基地建设,达到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医精神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课堂上和课堂外时时刻刻发挥作用,并以社团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传播中医药教育的功能,发挥师生和朋辈之间互动影响,将中医药高等教育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中医药高校文化与各中医实体文化的契合与提升,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3 扩大中医药社会服务

中医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以中医药高校师生队伍服务社区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广泛开展以中医药高校为主体的中医药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中医药高校师生的专业素养,反过来以中医药社会服务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4 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倡导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同时,把心理健康问题并重,健康和谐的人才能在思想行为方面建构出高尚的文化氛围,反过来积极向上的文化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可见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所以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要正确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效应。用心理学方法塑造人,不仅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一种创新理念,不仅重视中医药文化现象,更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主体,以此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1-8.

[2]卓勇良,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M].今日浙江,2012(14):36-37.

[3]王志刚,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路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4(4):111-115.

[4]郑磊,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28-33.

[5]康德武,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探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0):1449-1552.

[6]高月,关于大学内涵发展的思考[J].辽宁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6):62-64.

[7]罗莎,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分析[J].学理论,2014(6):175-177.

[8]王廷云,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79.

[9]石云山,让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J].教育,2015(15):53.

[10]田飞达,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和实现方式[J].考试周刊,2014(47):159.

[11]王智勇,协同创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