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高校学生管理;沟通模型

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等。在既往的研究中,袁延明认为社交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社交媒体。他指出狭义的社交媒体指的是社交类应用。社交类应用泛指以社交功能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包括狭义的社交网站、微博、即时通信工具、博客等互联网垂直应用。朱剑虹(2016)的研究也证实大学生主要接触的社交媒体有微博、微信和QQ,其余社交媒体不管是使用时间还是使用频率,都完全不能与这三个社交媒体相抗衡。本文中的大学生交流沟通,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在校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教师(主要是辅导员、授课教师)的交流沟通。通过建立不同社交媒体的沟通模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质量,促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文研究的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交流沟通的影响,力图在新旧媒体并存的时代,梳理大学师生在社交媒体中的交流模式,为师生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沟通提供帮助。

一、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

随着网络的更新换代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朱剑虹(2016)认为,方便快捷、消息快多新、费用低等原因使得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充满了吸引力。而大学生也以其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和快速习得的能力,在社交媒体中日益举足轻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指出,在网民的职业群体分布中,学生群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占所有职业群体总比例的26.8%。施芸卿(2014)的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6.18亿,即时通信用户达5.32亿,微博用户达2.81亿。相较于普通网民,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大学生,对社交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性:79.8%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64%使用过社交网络,82.7%使用过微博,而全体网民这三项的比例分别为81%、49%、56%。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2013年曾进行过“中国大学生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5.9%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1498人中每天利用手机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占25.6%,而2011年这一数据仅为5.4%。两年时间内,大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的时长增速显著。

二、使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由此可见,随着智能手机和APP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社交媒体,大大提高了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如今,手机早已成为大学生人手必备的物品,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综合以往研究,可以总结出:一是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数量很大。这一点从傅春梅(2016)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傅春梅曾研究过南昌市八所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手机社交软件的关系,其结果中就有“大学生经常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都偏长,五分之一的大学生长时间使用社交软件,极少的大学生短时间使用,这说明了社交软件对大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二是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与学习无关的居多。在朱剑虹(2016)的研究中,近62%的样本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为休闲娱乐和与人交往,而为了学习知识、了解信息而使用社交媒体的只有23.6%。傅春梅(2016)的研究也证实,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志趣相同的群体和无聊打发时间,记录心情,联系老朋友或同学,获取信息,交流工作学习心得等。三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社交媒体是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获得信息、即时交流的平台和渠道。齐浩然(2016)认为,新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虚拟平等性。李园园(2010)也认为,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的使用,能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信息资本、人脉资本等社会资本。此外,社交媒体还能够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慰藉。杨媛媛(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现实中具有较强亲密感的个体,相对来说更少发展在线友谊,而现实中具有较高自卑感水平的个体,更愿意发展在线友谊。四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其一,社交媒体的使用使得很多学生依赖社交软件和软件的载体。例如,2015年1月27日腾讯企鹅智库的《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指出,微信渐渐成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傅春梅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于离开手机有明显的不适。其二,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对现实交往的需求下降了。祁欢曾指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沉迷于和朋友圈里的‘虚拟的朋友’沟通、交往,却忽略了身边的朋友、家人,现实交往力和行动力下降。有网友说,‘出门都是低头族,没意思,还不如在家玩手机’。”。陈叶(2014)等人认为,过度地使用社交媒体,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之前变得更加具有随意性、功利性、冷漠化、虚拟化和低俗化。其三,社交媒体中的展示与实际自我,并不完全一致。袁立庠指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表露不是完全将现实生活复制到个人网络空间的,倾向于向好友展露自己更有吸引力的一面,以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三、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特点

针对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特点,结合信息传播要素及信息传播模式,大学教师在与学生进行社交媒体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媒体来进行。一是学生管理部门的类、告知性信息,主要是通过微博、公众号等信息,其接受对象是学生群体,属于大众传播的方式。二是教师布置的作业、辅导员部署的班级工作,采用QQ、微信、短信等途径,信息接收的对象是班级整体或小群体。三是教师与某学生个体进行交流。四、结论根据不同的沟通需求,采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工具,注重不同的沟通要素,能够帮助高校学生管理者更好地完成沟通工作,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本文只涉及社交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并建立应对的沟通模型,但就模型的使用及要素的分解,仍须进一步的探讨,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叶,陈文华.新媒体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44):169-17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4,(7).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第2篇

作为肩负国家对外新闻文化交流任务的对外宣传重要媒体――内蒙古索伦嘎新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既有传统媒体――刊物,又有新媒体――索伦嘎新闻网,它的诞生填补了内蒙古日报社没有对外新闻文化交流媒体的空白。中心采取“刊网一体化”运作模式和“一个编辑部、两个出口”的编辑方针,服务对象为蒙古国为主的学习使用斯拉夫蒙古语的国家和地区。中心充分利用内蒙古日报社丰富的新闻资源,独立自主地主办刊物和网站,现在已经成为内蒙古主要的对外新闻文化交流的传统杂志媒体和新型网络媒体。中心通过刊物和网站渠道向他们展示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现状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场景,讴歌中蒙两国的传统友谊,真实再现中蒙两国日益蓬勃发展的经贸、文化、人文交流与合作情况。

作为对外新闻文化交流媒体的内蒙古索伦嘎新闻中心,保证《索伦嘎》杂志和《索伦嘎新闻网》上刊登和登载的新闻和信息的安全,是中心一切对外新闻文化交流工作的根本和基础,是中心肩负的最主要责任,是中心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

一、《索伦嘎》杂志和索伦嘎新闻网已经成为中蒙新闻文化交流的主渠道

1993年1月份,第一份《索伦嘎》杂志在内蒙古大地上诞生。 2009年,内蒙古日报社创办索伦嘎新闻网。2010年,《索伦嘎》杂志整体移交到内蒙古日报社,与索伦嘎新闻网组成内蒙古索伦嘎新闻中心,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高度融合的对外新闻文化交流媒体组织,承担起国家对外新闻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2004年,《索伦嘎》杂志在蒙古国合法注册;2011年,实现落地印刷。根据读者群的不同特点,杂志经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蒙古国邮政网络、蒙古国内蒙古经济文化促进会、新华发行集团塔格塔书店等4个渠道发行,发行网络第一次覆盖蒙古国全境21个省份。目前,索伦嘎新闻网点击量达到1500万人次,遍布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1476个城市。根据Google统计,网站60%的点击量来自蒙古国。从索伦嘎新闻网站浏览量来看,全世界国家和地区中蒙古国排名第一,城市中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排名第一。

为了更好地做好中蒙两国之间的新闻文化交流和合作工作,目前网站正在进行全媒体刊物采编平台、数据库、网站升级改造、手机网站建设和网站、刊物采编平台、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多项项目建设。

2011年,“索伦嘎”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思想文化品牌,每年自治区政府以“索伦嘎”的名义在中蒙两国间开展各项文化交流活动, “索伦嘎”已经深深扎根在蒙古国民众心中,刊物和网站已经成为蒙古国民众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成为两国和两国人民相互交往、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加强了解的重要平台。

二、加强中蒙两国媒体合作,建设国际传播能力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对外新闻文化交流媒体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要建设好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媒体在对象国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没有传播能力,就谈不上影响力,更谈不上公信力。开展新闻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必然要遇到要与对象国的媒体进行新闻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保证新闻信息安全的问题。

目前,中心与蒙古国主流媒体――蒙通社、news.mn网站、蒙古国网络联盟成员dorgio.mn、zaluu.mn网站等交换了初步合作意向书,建立了新闻文化交流合作关系。与MGLnews.mn网站合作,共同建立索伦嘎新闻中心驻蒙古国办事处,为中蒙两国媒体合作开辟新的平台。目前,办事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当中,预计7月底或者8月初建成,届时开展各项新闻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

抓好中心自身建设,以驻蒙古国办事处为基点,逐步建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借力蒙古国主流媒体和中心驻蒙古国办事处的力量,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向国际社会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营造有益的舆论氛围,模范体现我国周边外交工作的“亲、诚、惠、容”理念,放眼世界,广交朋友,通过刊物和网站,做好“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三、抓好新闻信息安全这条红线,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全面展示健康向上的中国形象

1.抓好导向安全。在对外宣传方针政策上,坚持“以我为主”和对外宣传“三贴近”原则,向对象国展示中国社会的正面形象,坚决执行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对外方针政策,始终要保证导向正确、引导有力,绝不能给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以任何想象的空间。从中蒙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来往等各种现实条件出发,全面考虑国际环境和大国因素,始终抓好导向。在导向上要准确把握,不能有丝毫偏差。

2.抓好思想观念安全。中心新闻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处理好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不能给国家形象抹黑。全体采编人员要树立国家和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处理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系,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周围,严格遵守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对外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通过刊物和网站树立国家的正面形象,向蒙古国展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示中国负责人大国的形象。

3.抓好内容安全。坚持“内容为王”和“以我为主”的原则,坚持对外宣传“三贴近”原则,在新闻内容的选择、采访、写作、翻译、转写、传播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新闻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可读性、权威性,选择表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新闻信息,不选择歪曲中国形象的内容和容易让人产生曲解的文章、标题、图片。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坚决杜绝损坏国家形象的新闻信息,不能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任何授之以柄的新闻信息。

4.抓好传播渠道安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保证各类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的安全是对外新闻文化交流媒体必须严格注意的首要问题。互联网的不可控性、开放性、海量信息等各种特性带来的新闻信息安全问题,在于如何保证传播渠道的安全。

目前中心的主要运作模式从“刊网一体化”逐步走向“全媒体传播”模式,这就遇到了如何保障国际传播渠道安全的问题。2011年《索伦嘎》杂志在蒙古国落地发行时,为了保证刊物新闻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中心与蒙古国百银蒙古威利斯有限公司签订了印刷合同,明确规定:乙方(印刷方)不得以任何形式,未经甲方(内蒙古索伦嘎新闻中心)授权同意,不能任意改动刊物文本。如发现有任何改动,按照中国和蒙古国的相关法律条款追究法律责任。同时采取每期刊物不采用网络传输方式,刻成CD光盘后通过规定渠道送到印刷厂,委托印刷厂相关人员承担监督责任,保证刊物文本的完整性,确保每期刊物的安全印刷发行。索伦嘎新闻网采取超级管理员、数据保护措施、24小时监控、及时删除不良信息、广告、跟帖、评论等办法,采用技术手段保证所传播的新闻信息的安全性,任何网民或者其他第三方都无法改动任何数据, 必须向网民提供完整的中国新闻信息。

目前在建的索伦嘎新闻网升级改造项目,要采用世界通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刊物、网站、报纸、客户端、音视频等各种传播手段的全媒体,保证新闻信息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多种固定或者移动渠道传播新闻信息,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新闻信息。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根据对外宣传工作需要,准备把索伦嘎新闻网建设成对外宣传全媒体,实现国内外传播平台同步运行,在采编平台运行、服务器设置等各个环节与国内外网络运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强调新闻信息的安全问题,签订安全协议,保证网站新闻信息的绝对安全运行。

5.抓好交流与合作安全。与蒙古国媒体组织交流与合作,是中心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本中心刊物和网站的国际传播能力,借用他们的力量在国际社会中、在广大读者和网民心中树立好中国健康向上的国家形象。与国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中遇到各种思潮、观念、行为上的碰撞,还会遇到各种挑战,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是非的事情上,决不能有丝毫的退却和让步,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保证国家整体利益。在公平、公正、平等的基础上与国外媒体进行交流与合作,且保证国家新闻信息安全。

6.做好信息监控工作。中心成立以来,始终把刊物和网站新闻信息安全监控工作放在首位,指定专门人员24小时监控索伦嘎新闻网,对网站内容、跟帖、评论、后台管理等模块进行不间断地监控,发现不良信息立即进行删除,及时消除不良信息的进一步扩散。对杂志内容设置上,严格按照相关对外宣传纪律约束全体采编人员的言行,对刊物组稿、采编、设计、印刷、发行环节进行有效地进行监督,与印刷厂和发行方签订印刷和发行的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确保向读者完整地传达刊物的内容,避免出版物编辑印刷发行流程中出现错误,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7.抓好自媒体安全。有道是“外事无小事”,同样外宣也是无小事。中心不仅在刊物和网站运行过程中注意信息安全运行,在全体采编人员当中始终贯彻“外宣无小事”的办刊办网理念,在刊物和网站内容安排到出版发行整个过程中,严格注意新闻信息安全的同时,把采编人员个人自媒体的安全纳入到整体对外宣传新闻信息安全的范围内,对采编人员个人空间等各种自媒体,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自查或者给予警告,避免采编人员自媒体成为国内外不同政见人士利用的工具。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社交媒体;大学生;行为习惯;社交媒体依赖

前言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就中国大学生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96%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且在有效的1500个样本中,每天利用手机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的人数在25%以上,而2011年该数据仅为5%。2015年10月11日,第二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上有学者调查,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中,微信使用频率最高,为92.53%,日均使用时长为2.72小时,其次为微博,使用频率为47.71%,日均使用时长为1.31小时;QQ使用频率为26.76%,日均使用时长为2.16小时。同时调查显示,微博好友数量超过微信,“睡前一刻”通过微信看新闻已成为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借助手机上网、通过新型媒体社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

1.社交媒体的概念与引发的新变化

1.1、社交媒体的概念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社交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撑,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从社交网络、论坛、博客等社交形式发展到如今的新型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可以说,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1.2、社交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新变化

从传统的社交媒体到新型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促进了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并引发信息传播的新变革。

首先,更注重传受主体的交互性。在传统的社交媒体中,受众的角色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缺乏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和互动。新型社交媒体下,任何个人均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与外界的交流互动,集信息的接收者和者为一身,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体;其次,传播内容个性化、碎片化。传统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是经过加工后呈现在受众面前,而新型社交媒体下,一张图、一段视频、一条评论,甚至事件不完整的一个片段,都可以成为传播内容。借助新型社交媒体,多样的信息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侧重关注程度,在选择与互动过程中进行个性表达;最后,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影响广泛性的特点,弥补了传统社交媒体的不足。

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2.1、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打破原有的圈子建立新的圈子,并从单向的文化接受转向多向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展示自己积极优秀的一面,寻找志同道合的人,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评论赢得朋友的认同,并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大学生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社会整合的需要以及纾解压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较强的归属感。以微信为例,作为新型社交媒体,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结交一些志趣相同的朋友,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事情的看法,或者记录自己的经历。大学生还可以临时创建群聊分享创业、就业等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订阅号有选择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确保信息交互更具有个性化特征,扩大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交范围。

2.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2.2.1、过度依赖社交媒体

新型社交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媒介体验和自我展示、表达途径的同时,也存在社交媒体依赖的隐忧。刘振声在《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中指出微博依赖者表现出更高的逃避倾向,他们会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停留在网络碎片化、无意义的信息上,拖延甚至懈怠学业。此外,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近47%的大学生具有社交媒体依赖倾向,他们往往因为过度关注有没有人评论、圈里是否有动态更新等,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学业上来,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

2.2.2、虚假信息侵害大学生安全利益

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微信持信任和依赖的态度。伴随着腾讯财付通和微信支付的兴起,95%以上的大学生会在微信中填写真实的的个人信息,在网络监管不规范、系统出现漏洞等情况下,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给自身带来人身、财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于一些网络信息缺乏严格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让自己不觉成为低俗、虚假信息的传播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2.2.3、现实人际关系异化

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效率的同时,也出现部分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人际交流障碍,真我与虚拟人格的错位冲突,最终可能导致学生焦虑、自恋、偏执、抑郁、冷漠、拖延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有调查显示,75%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上,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超过5小时”。对于“聚会时同学低头玩手机”的现象,仅有16%的学生表示不会出现。同样以微信为例,“点赞党”、“秒赞党”的出现,都是人际交往中伪亲密的体现;此外,在微博的使用上,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分关注星座命理,用所属星座来解释自己的性格成因,用命运来解释自己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失败,对微博谣言辨别能力相对较差,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科学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策略

3.1、完善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条例

人治与法制的本质是自律与他律。新型社交媒体的虚拟、开放等特征,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交媒体保驾护航,通过《信息净化法》、《隐私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网络社交工具健康发展。截止到2014年9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大力完善网络社交秩序、推进网络立法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等群体特点加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社交条例建设,积极推行网络社交工具后台实名制。新型社交媒体的虚拟性不等同于虚假性。实名制的网络社交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往的安全性,增强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有效地规范了网民网络社交行为,防止大学生成为谣言、恐慌情绪的者和传播者,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交言论的责任意识。

3.2、创新大学生网络社交教育管理模式

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与时俱进,培养出一支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辅导老师为一体,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师资队伍,便于积极参与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建设。并通过开设人际交往、网络安全与网络法规等相关课程,对在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大学生使用情况和偏好,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常见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必要的干预,有效引导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借助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鼓励大学生更多地融入现实人际交往。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型社交媒体与大学生建立自由、平等的朋友关系,借鉴成都理工大学经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设学生党建、教师风采、师生论坛等版块,借助学生骨干力量,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必要时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引导学生在现实中积极开展对有关公共话题的讨论,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现大学生社交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提出人际交往技巧和安全提醒。社交媒体之外,开展演讲比赛、社会实践、假面舞会等活动,促进网上自由交流网下良好共处的有机结合,避免大学生出现社交媒体依赖情况。

3.3、注重舆论引导,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青少年课堂教育中。作为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评估和管理个人媒介接触行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该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何使用媒介、如何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等。总之,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工具,大学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运用新型社交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通过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借助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凝聚和思想引导,打造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无可否认,社交媒体不仅带给大学生新的交往体验,更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因此,学校在避免大学生沉迷新型社交媒体的同时,要善于借助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官微等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杨宏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1.

[3]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网络思政,2014.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于受众

无论是开通一个新网站,还是在现有的媒体项目中新增社交媒体的特别版块,你都必须仔细思考受众。用户是各种社交媒体网站的根本所在。所以评估如下的事项:你的受众是谁?花些时间来定义你的目标市场所在。考虑如下因素:

人口统计学。何种特征能够描述你的市场,如家庭收入、地理位置、年龄、教育、职业或者家庭构成情况?

消费心理学。你的受众还有哪些其他特性?有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些可能和工作有关,像IT业,或者与爱好有关,如手工编织。

行为。用户的在线行为是如何透露出他们兴趣的?他们使用特定的产品或内容吗?他们阅读白皮书或者观看视频吗?

怎样让受众参与进来?

让上传和分享变得容易起来。举个例子,对用户而言,给内容评级或者上传图片比用文字更容易表达自己。

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地参与,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浏览者会思索,“这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是不是因为参与意味着成为某个网络社区的一分子?获得反馈?拥有一个可以发言的公共论坛?赢得尊重?被聆听,或者某些其他原因?

允许参与者就网站的功能给你以反馈。在网站发展的初步阶段,这非常重要,参与者会告诉你他们想从你的网站得到或需要什么,以及对那些不能发挥作用之处的抱怨。

引入社交媒体时需要考虑的要点

就网站对用户上传内容的最大接受限度,经过谨慎思索后做出规定,为网站管理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程序。ITtoolbox的George Krautzel指出,这必须谨小慎微,不过也并不意味着它需要在你的网站上成为明白的标注。

做好迎接在公众面前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交媒体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对于一些公司而言,这可能很难接受。就了解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你目前所能达到的程度而言,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洞察有关变化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和挑战。社交媒体并不会“建造了它,人们就会到来”。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会培育并且保持网络社区的扩展壮大。承认构建社交媒体网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测试新的方法以改进网站。按照Spiceworks的Jay Hallberg的说法,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尝试,才能够令每个职能体妥当运作。

不同的盈利模式

社交媒体提供了多种盈利模式,包括:

广告。社交媒体,尤其是针对利基市场或B2B市场的,提供了利基营销的机遇。在广告商机中:Banners、赞助、销售线索生成,以及行为目标营销都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第三方出售。

订阅。订阅可以以许多形式出现。例如,它们可以成为附加功能,如LinkedIn的做法;或者它们可以令平面与网络的界限不再那么区分明显,像Engeering News-Record网站一样。

其他的盈利方式。即使面对社交媒体目前的发展以及强大的网络广告市场,许多公司仍未完全开发出可做的选择,如收入份额或附属收入,研究销售以及数据销售(不泄露私人信息的情况下)。

测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许多市场营销人员还在使用老办法来评估一场营销推广战的影响力。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他们喜欢让不同推广中的评测标准保持一致,并且这也是他们所了解的方法。但是另一个方面,不那么传统的方式也很重要。在这些重要的因素中你必须考虑到的是:

页面浏览率。这是一个既定的指向标,可透视出你对社交媒体所作的努力。

用户参与。这可以依据网站停留时间及发生行为来做测评。例如,每天新增多少条评论或图片?每周呢?每月呢?参与到这些版块中去,用户在你网站上停留的时间有没有增长?

广告商的互动。网站能不能令广告商参与到消费者对话中?媒体实体会顾虑到广告商将得到负面的消费者反馈,但是对话已经发生了,考虑到这些看法就很重要。这些更新的形式让广告商们能够记录下这些迎面而来的事项(公共论坛除外)。注意:对于迄今为止,与读者仍然只有单向交流的编辑部门成员而言,这些也很有用。

收入。与往常一样,评估收入以及正现金流是任何推广战的关键性因素。

成本。追踪由这些工作所产生的成本很重要。记得从广义上来考虑成本,因为这可能和你许多组织所在的地域发生关系。

在你的网站上增加社交媒体可能是个很艰难的决定,最重要的一步是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枯燥无味的网站而言,社交媒体并不是权宜之计。但是许多网络营销人士发现,就扩大接触面、建立联系、向消费者学习,当然,对,还有带来新利润而言,它们是强大的工具。

相关链接:什么是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第5篇

社交媒体基因里就带着强烈的商业应用的属性。虽然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商家对于社交媒体有着这样那样的兴趣,也偶有构思奇巧以小博大的案例吸引眼球,但是整体上来说,商家基于社交媒体的宏大商业蓝图目前看来还只是镜中水月。而在相对成功的商业案例中,绝对的资金和市场推广资源的投入也退而据次,“喜欢”经济学正式浮出水面。

社交营销还没有找到好方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媒体,Facebook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9.55亿的注册用户。纸面上看来,在如此庞大的一个基于真实用户信息的社交平台上做生意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很多成功的商家纷纷试水Facebook,开设网店。纸面上的高切合度终究只能让一份份商业报告变得诱人,真实的结果是在一个人们乐得和好友交换意见和看法、分享生活片段的社交平台上推销产品,这将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人们宁愿去那些商家本身的购物体验良好的网站上购物,而不愿意把购买行为转移到社交网站上来。在零售商们纷纷试水“社交网店”的时候,传统的大型广告投放商也开始逐步试水他们的社交媒体广告战场。福特汽车无疑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位,在其2012年的新品促销中。福特汽车创造出了一个会说话的布袋木偶Doug的形象。这一形象在Facebook上迅速变得风靡,一共有超过4.3万人喜欢这一形象。而在采访中,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喜欢这一形象而会考虑购买福特的新车。福特公司为了其在Facebook上的整个营销一共花费了11万美元,跟其2012年度9500万美元的广告预算相比简直是不值一哂,单这“美分”级别的投入却换来了巨大的广告效应。当然,四两拨千斤的故事不可能每天出现。“喜欢”经济学的方程式已经来了,但是如何配平还没有答案。

同样,对于中国的社交媒体新浪微博来说,也背负着大小商家们的殷切期许。据新浪微博透露,已经有超过三万家企业品牌开始了他们在新浪微博上的社会化营销尝试。最先与新浪微博达成合作的是电子商务网站,但是坐拥百万粉丝的京东商城微博账号并没有为京东商城带来多少购买流量,来自微博的订单数跟全年总订单数的天量比起来无疑是杯水车薪。不仅仅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电商企业,传统零售企业也在微博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试水社会化营销。但粉丝数仅有2万-3万人,仅仅是促销信息的很难真正达到良好的社会化营销的效果。

社交媒体是一种“我喜欢”经济,无论是直接的电商还是间接的社会化营销,都必须适应这个语境。根据尼尔森的研究,带有好友信息的品牌资讯以及通过和好友互动来传播的品牌信息,在品牌曝光、广告识别和预购度等广告传播指标上都超过了常规的广告。在和好友互动中品牌曝光的次数越多,广告效果越好。这种品牌价值需要靠受众们主动去维系,而不是由大量的“僵尸粉”和“网络水军”去营造。这让那些本就重视品牌建设和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公司如鱼得水,而让那些靠不断进行粗放式扩张和市场推广而获得新客户的企业经营风险却一下子被加大了。特别是对于长期靠巨额广告推广加经销商招商广泛铺货这种模式来做大的中国企业来说,这种“空军轰炸加地面部队推进”的企业发展模式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将受到空前挑战。回到能力建设,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带来企业认同,社会化媒体的商业竞争是软实力的商业竞争。

“核心客户”理论面临挑战

很多客户理论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在给企业的管理者们灌输90/10概念——让你90%的客户满意,另外的10%不是你的核心客户。更有这种“核心客户”理论的极度推崇者利用多种运筹学工具去具体计算有多少比例的顾客有着很高的品牌忠诚度,有多少比例的顾客是挑剔的消费者,然后针对不同的顾客进行差异化服务以控制成本。这种基于科学管理的发展核心客户的企业经营战略,在社交媒体时代将受到巨大冲击。一个公司或者品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口碑将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来决定,公司和消费者在这一平台上对公司的“品牌、产品或者服务”有着共享的话语权,而消费者的意见不仅仅由他们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体验所决定,同时还被参与讨论的其他非消费者的意见所影响。

加拿大歌手卡罗尔的例子在过去的几年里被反复提及。这名在2008年搭乘美联航飞机时吉他损坏的歌手向美联航索赔没有得到理赔处理,愤怒的卡罗尔制作了一首吉他损坏之歌上传到YouTube,在10天之内被疯狂点击了400万次。最终导致美联航股票下跌,市值蒸发了1.8亿美元。这样的个体消费者对于企业服务的不满,经由社交媒体平台放大形成了巨大的“品牌噪音”,于是,影响苦心积虑花费巨额市场推广费用营造的品牌形象的风险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放大了。

同样,对于中国的企业(本土企业以及在中国经营的跨国企业)乃至政府机构来说,社交媒体时代也几乎重写了原有的危机管理和公关手册。博斯公司基于长期为客户提供品牌运营咨询和新媒体属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社交媒体的种种属性决定了“微博时代”的公关要遵循如下三点新的范式:

一、“+0”时间的事件处理机制。社交媒体时代所有信息点的反应时间快速,由于这种即时性,危机事件一旦爆出,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大量转发,造成巨大的影响。这种即时就产生海量信息传播的现象对于企业或者政府部门来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相关企业或者政府部门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并给出合理的、能够被公众接受的回应是社会媒体时代最大的关公命题。密集和公开的信息会为事件的平息创造良好的舆论空间和社会谅解空间。

二、信息公开和管理机制。自媒体时代的全民媒体特性。在社会媒体时代之前,因为媒体特别是受众众多的大媒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唯一的话语权,使得企业即使出现危机也可以尝试做媒体公关来达到信息封锁、媒体消音的效果,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到了自媒体时代,企业或者组织内部信息的边界变得模糊了。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再到供应链上下游的利益相关者,哪一个都有可能有意或者无意地成为事件中的信息源,用一种流行的说法叫“躺着也中枪”。因此一旦事件发生以后,“堵”的心态指导下的不理不闻、摆平媒体,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自媒体爆料者的“大海”。相关企业或者组织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企业信息公开和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或者组织内部信息进行系统地分类,哪些信息是一定会被大众知道的,在事件发生以后,第一时间通过企业或者组织官媒出去告诉大众;哪些信息是相关涉及者太多有可能被大众知道的,对于这一类的信息一定要进行汇总,仔细研究消除信息之间的冲突,然后统一细致地公布给重要媒体和社会大众,从而减少非官方信息流动过程中伴随着真实信息的人为加入的恶意元素对于企业或者组织声誉的破坏;最后一类就是信息保密程度很高,能准确估计出信息的边界的信息。对于这类信息在事件发生以后要严格限制这类信息的传播,将对于信息掌握的相关人士一定要进行沟通协调,统一认识。当然,在做整个这一套信息分类之前一定要放下企业或者组织自身的傲慢,放弃企业内部信息天然的安全性的想法,去建立一整套信息分类和危机事件处理的公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