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言语交际 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37-01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语言对我们的影响。[1]我们离不开语言,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对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言语交际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斯大林曾经阐述,“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2]。在研究言语交际与社会生活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肯定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研究言语交际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言语交际学、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中介线,语言学和交际学在生活中密不可分。通过在言语交际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经济、政治、现代化建设、市场价值、社会基础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分析和论述,我认为言语交际和社会生活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一、言语交际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语言在哪里?语言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都是从使用这种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3]的言语交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能够彼此通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能够听清理解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千百万人在交际中个人言语千差万别,要使用大家通用即能听懂的音义结合话语,否则就无法进行交际,因此言语是对社会交际中众多个人言语共性的概括,任何个人言语都是在交际中对全民语言具体运用或个别的体现,语言学界早就有定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二、言语交际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与说话的关系

普通人通常将语言等同于说话。但实际上,从专业角度讲,语言是不能与我们日常交流说的话画等号的。语言来源于说话,是从话语中剥离出的高层次的规则。[4]它包括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三大内容。我们可以说,话语是语言机器生产的产品。人能够说出的话一定是无限的,而这些话的组成规则则是有限的。基于上述原因,为了保证一定范围内社会交流的有效性,避免别人听不懂,就必须在说话时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

(二)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

由于语言与说话两者之间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语言也具有社会性,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同时,能否使用语言,也是智能生物的重要判别标准。虽然人类交往也有着诸多种类的非语言手段。譬如,面容、眼色、动作、身姿等。虽然在大的范围来看,身势与手势所表达出的意义大致相当,但是在某些时候不同民族的相同手势与身势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动作都是伴随着语言出现的。由于这些非语言辅助手段在实际交往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社会语言学在讨论人类语言交际手段时,常研究这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这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和语言交际手势一样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其发挥的实际作用远没有语言那样强大。

三、言语交际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Chomsky提出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概念。他说的能力只是抽象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心的一种天赋功能,他认为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且同属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两大体系中。不同地区、民族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观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对于事物的看法、逻辑习惯以及具体的表达方式等都存在巨大的区别。譬如,直觉以及具体现象是东方人关注的内容,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语言较形象,但是大多不够准确。而西方人对逻辑性、条理性都非常重视,表达时所采用的语言多是功能性且描述准确。东方语言重意境,句子中主要是靠语意逻辑进行衔接。西方人对逻辑、形式以及句子上的衔接比较重视,因此描述多具有严谨的逻辑性与准确性。语气上中西方的表达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使得中西方的人在对同一件事物进行描述时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

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言语交际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由此产生社会效应,社会的价值、经济、政治、科学的种种原因也对言语交际接触所引起变化,相互依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言语交际和社会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阎静.论言语交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2):286-287.

[2]白鸽,杜敏.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流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23-424.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摘要】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当代大学人际交往能力突显的六个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复杂的矛盾性。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特点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互相交往和互相作用形成的人与人的直接心理联系,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根本要求,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生活中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随着现代社会合作型人才的需要,人际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应用,主要是指在大学校园背景下发生的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互动,形成具有特殊的心理、生理、思想行为特征的活动过程。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1)人际认知能力。大学生人际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认知他人能力和认知交往活动的能力。

(2)人际情绪控制能力。大学生根据情境的变化,能够随机应变,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3)人际沟通能力。大学生带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与他人进行互动,以促进理解和交流,及时疏通人际隔阂与冲突,保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特点

处于大学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往往表现出这个阶段所特有的认知、情感、行为特点。

1、迫切性与被动性的矛盾

迫切的交往需求与被动性导致的孤独感之间常常发生矛盾。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产生动机,而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追求爱与归属的需要,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他们年轻活泼,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主意识都较强,由于多数大学生离开了家庭,脱离了原来的生活圈子,他们迫切希望广泛结交朋友,积极参与学校社会活动,从同学和朋友中获取友情,从异性朋友中获取爱情,从老师中获取亲情。

2.理想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明显变化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他们显示出较为成熟的社会性;另一方面,他们又还没正式踏入社会,处于预期社会化阶段,因此思想又比较单纯,其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表现为与人交往崇尚真诚,崇尚信赖,崇尚尊重,崇尚高雅,特别渴望真诚纯洁的友谊。他们希望彼此之间的交往都能坦诚,真心,不掺杂任何杂质,希望交往时双方能吐露真实情感而不是相互隐瞒,更喜欢跟真诚和值得信赖的人打交道。由于大学生对友谊的珍惜和渴求,注重彼此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然而,每个大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社会经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感受性,不同的个性等等因素,形成了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人际交往中,一旦碰触了这些因素,就会产生冲突。由于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的人际期望比较高,在人际交往中一遇到一点困难,发现现实和理想的标准有出入时,发现对方有什么不好的品质或者意见出现分歧、价值认同不一致等等就比较容易产生挫折感。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开放性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交友的广泛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以同学交往为主,同时范围又有所扩大,由以前的亲戚、邻居、伙伴转向大学同学和其他社交场合认识的人。同学交往也不再局限于同班同学,已发展到同级、跨级、跨专业、跨学科,甚至是外校的同学,交往的对象呈现出立体交叉的模式;其次,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性。因为高考和考研,使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聚到了一起,共同分享在语言、生活习惯和信仰方面的差异,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

4.自信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健全的自我意识与成熟人格的标志。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能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需求,懂得欣赏和肯定他人;能够直接、坦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态度和想法。他们有浓厚的优越感,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等都充满信心,相信在大学里一切都难不倒他们,包括人际交往也应该能运筹帷幄。尽管大学里的人际交往相比中学时代的单纯显得那么丰富和复杂,有时甚至有点不可捉摸,但是他们积极乐观的对待,有自信有能力去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

5.稳定性与情绪化的矛盾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常常是稳定性与情绪化的相互交织,这与大学生这一时期的情绪特征成正相关。一方面,由于知识结构的完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情绪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保持比较适度、得当的表达情绪,显示出宽容和理解他人的品格,而不是毫无节制的即时表达或发泄,使得人际交往、人际关系能够维持一种和谐稳定有序的状态。另外,大学生情绪在时间上比中学生有更长的延续性,情绪日趋稳定,当在人际关系中得到满足时,就会延续好的心境,并持续延长这种心理,而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或失败的时候则苦恼或不快的情绪延续较长时间,他们的情绪表达有度可寻,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

6.合作性与个性化的矛盾

合作是当今社会共同倡导的价值理念之一,它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合作意识越强则越具有社会潜力。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充分表现出其合作性的一面。在班级活动中,他们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共同制作一场出彩的表演;在宿舍评比中,他们各抒己见,汇聚良策,共同演绎一个精心的布置;在团队项目中,他们共同努力,力争上游,共同完成同一个心愿。生活学习中,他们处处表现出良好的人际合作。

总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伴随着强烈的矛盾运动,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的形成和发展,是值得学校和社会共同重视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26 — 02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指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以交换彼此思想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的社会关系的关键,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而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连结关系,如血缘关系、战友关系、雇佣关系、医患关系等;大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必然要面对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面对求职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觉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肩负社会历史使命,更要重视人际交往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社交需求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心态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如:自信乐观、宽容大度、诚信友爱等高尚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人际交往本身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还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其次,人际交往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是符号语言交流方式还是肢体语言交流方式,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使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获取间接性、经验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开拓思想的重要条件。

(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效方式。首先,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从对方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有效地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个体成长成才。其次,人际交往不仅对自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社会建设和发展也十分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有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增强群体凝聚力,集全社会合力共创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等教育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时,更多地是以智商和学习成绩论优劣,而忽视了大学生情商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少有专门的课程教育大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与沟通、如何待人接物,根据各种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际交能力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个体差异问题

内在的,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做戏、贪财、冷漠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自认为出生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感到失落、压抑、苦闷,待人冷漠、自闭自弃、表达不得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怯懦心理的胆小怕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存在的心理;有猜疑心理的人喜欢捕风捉影,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对人没有信任感;有逆反心理的人喜欢标新立异,与人对立,有时会颠倒是非,常使人感到厌恶;有排他心理的人喜欢坐井观天,不愿接受新事物,思想固执,心胸狭窄;有做戏心理的人把交朋友当做演戏,喜欢吹牛,难以找到真正的朋友;贪财心理的人认为交朋友就是互相利用,只占便宜不愿吃亏;有冷漠心理的人对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孤傲,往往使他们失去很多朋友,面临人际交往困扰。

外在的,大学生交往范围狭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区域划分范围较小。由于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等诸多原因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人际关系较单一,主要接触人群为师生、同学;接触中心为寝室或者班级。其次,大部分大学生缺少学生会、社团等实践活动经验,接触的人情与事情少,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实践锻炼而越变越差。再次,部分大学生为发泄学习、工作、交往中的不满与压力,过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结果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时空范围缩小。男生沉迷于打游戏、,女生沉迷于网络购物、看电影,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们显得更加自信。

(二)家庭环境问题

横向的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现代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伙伴之间的游戏与打闹,孩童时期的人际观念意识较少;除了学习交流外,其它交流甚少,进入大学自主管理后,在学习之余不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

纵向的方面,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溺爱、包办、使孩子变得任性、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他人漠不关心;父母的言传身教如不诚信、胆小怕事、过分批评指责等也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怯懦、不讲信用等。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容易孤傲,贫困家庭的大学容易自卑。

(三)学校教育问题

高校注重科学教育与理论教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不懂伦理道德、交往礼仪、公共关系等,理论知识不能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人际交往相当于纸上谈兵。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缺乏,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形同陌生人,大学辅导员事务繁多也难以顾及到学生的交往问题,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多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少走弯路。

(四)社会环境问题

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存在误解,有的认为大学生是高材生,什么都会,殊不知校园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为人处事能力较差;各种社会宣传教育与监管也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身心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却往往陷入网络骗局;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缺少沟通协调能力,处处碰壁,但很少有企业愿意录用并培养这样的大学生。

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将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看成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在人与人沟通与交往中需要遵循游戏规则,透析人的内心世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分析人际关系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关系,掌握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规律,改善大学人际交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要遵循的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人人平等,对待生活充满自信,不因家庭贫富论地位高低与亲疏远近。第二、相容原则。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宽容以待、求同存异,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合作与冲突。第三、互利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英国首相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了解并尊重对方的价值取向,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在分配上的公平并创造“双赢”的局面,更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人际关。第四、信用原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第五、宽容原则。同学之间难免有摩擦,心胸宽广,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措施

1.大学生自身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在人际交往学会倾诉与倾听。善于发泄内心的苦闷以缓解心理压力,聆听他人的报怨与困扰,体会同学之间的关怀,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二、举止文明大方。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言行得体,谈吐自信。第三、培养幽默感。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的性格,往往在人际交往中给人以良好印象。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所有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希望迎得人际交往的成功。第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善交友,交益友,掌握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明确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重视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2.家庭应该采取的措施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跟家长接触较多,因此家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是基础性的,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待人接物行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联系,关注孩子的独立生活情况与人际交往人群。

3.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首先,通过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如开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人际交往的讲座、讨论沙龙、主题班会等,增进师生感情与同学友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在非医学类院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十分有必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大多是由心理问题产生的。通过几年来发生的大学校园伤害事件看,大多数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最易产生心理问题,也更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

(3)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

社会宣传、公共舆论等易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造成影响,社会可提供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交往的平台,如大型图书馆讨论区、英语角等,拓宽大学生交流视野;组织大学生集体旅游活动、参与企业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给大学生解决心理、求职和交往等问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扫清障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但不沉溺网络、聊天交友但不上当受骗。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难题,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但最重要的要从大学生自身找原因,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2010,(02).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3〕倪嘉波.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J〕.教育探索,2008,(02).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重塑;“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开始占据各大高校大学生的主流。“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纳新事物,勇于接受新挑战。在当前形势下,新媒体因其内容丰富、方便快捷、自由时尚等独特的魅力,恰当地迎合了“90后”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特点,已成为当前“90后”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各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客观分析与探索新媒体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努力构建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体系,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观。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革

20世纪60年代,“ New Media(新媒体)”这一传播概念由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用以指代和传统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形态。[1]P15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到了新世纪,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今天所指的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博客、播客、维客、微博等,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技术等渠道,以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P4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跨时空性、强交互性、超虚拟性。[3]P10-11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互联网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也即构筑起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性的“相互联系的人们总体”。[4]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它使人类社会以往的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给人类的交往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当代,新媒体逐渐充斥着社会交往尤其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深深地打上了新媒体的烙印。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为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但随之而来的信息失控、人际关系脆弱等也给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双重影响,在一方面带来的人际关系全新变化的同时,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

1、新媒体提供了全新化的交往方式

新媒体逐渐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的交往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更贴近于现代信息时代的接收方式。充分调动了人们各种感官的自然平衡,使得接受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迎合了大学生对自由、自主、理想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同时,数字化彰显网络科技魅力。这种数字化的交往方式,使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具有时代性、时效性。信息通过网络以超快的速度进行传递,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快速和便捷,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

2、新媒体丰富了人际交往手段

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际交往的需要。网络人际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往方式,新媒体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聊天、购物、交友等,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使用最多的网络交往形式,网络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极大的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热情。

3、新媒体培养了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

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个体现有的社会身份、角色和地位等都可以得以隐藏。因此,网络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平等和心理平等。同时,在虚拟性的交往中,大学生的自主性显著增强,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交往,个体更容易在新媒体的交往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形象。

(二)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的弱监控性助推大学生交往的信任危机

新媒体自身有虚拟性。 90后”大学生在交往中,由于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正确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更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腐蚀,助推了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可以伸缩自如地张扬自我,就导致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虚假信息等失范行为。网络开启了个性化的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公民都能担当“记者”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和发表评论,使信息源头更广而难以控制。[5]

2、网络自律缺失导致大学生人格障碍频发,阻碍正常化的人际交往

大多数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人格发展障碍,他们在“现实中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满怀失意。他们在网上寻找的是自己的理想,寻求的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实现和幻想的成功,”“他们选择的是逃避,选择的是暂时的满足。”[6]P105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诱发各种人格障碍,突出的有两种:攻击性人格障碍和双重人格障碍。人格障碍问题反映到人际交往中,他们更容易选择攻击往以实现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可能会在交往中模糊或者混乱自己的角色定位,出现交往冲突和人际关系障碍,甚至导致交往能力弱化或严重退化。

3、社交网站弱化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影响交际质量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网络社交的自主随意性切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获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对于网络社交方式的过度依赖,大学生对于现实社交的漠视和疏远。不仅会引绪失落、丧失生活兴趣、精神萎靡等身体和心理问题,更会弱化其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就曾经指出:国际互联网会创造一个全是孤单者的世界。[7]

三、新媒体视域下 “90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塑

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网络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这两种方式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说到底,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面对面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其固有的特征和重要形式。同时,网络人际交往作为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忽视任何一种交往形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积极引导,优化网络人际交往的形式和内容

1、倡导“慎独”精神,提高网络交往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提倡“慎独”精神,它在本质上讲是一种自律精神。网络具有自主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道德呈现出了一种更少依赖特性和更多自主的性质,这种自主性必须呼唤“慎独”精神。同时,网络具有开放性,网络道德也从封闭的道德走向开放的道德,更需要“慎独”精神。“慎独”精神需要网络主体的大学生首先培养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前提。其次,要强化责任意识。黑格尔认为,自由的实现,必须在责任的限制内发生。“责任意识是主体对自身所担负的义务、职责、使命意识,它是主体自主地从事道德活动的内在动力。”[8]P322最后,还要加强规范意识,把“慎独”精神贯穿于网络交往中,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2、优化校园网络育人环境,强化网络交往的监管和引导

优化校园网,营造安全的网络交往环境。强化校园网技术控制,借助技术手段,提升网络功能,建立防火墙,不断更新杀毒软件,屏蔽和阻挡不良信息的侵入,净化网上环境。[9]P161-162同时要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媒体环境。

(二)、探索创新,重塑现实人际交往的平台

1、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的功能。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新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平台和条件,并逐渐形成丰富的校园文化。同时,在良好的校园生活中要注意渗透平等意识,积极鼓励、吸引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组织各种社团或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使他们获得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可以使他们乐于现实生活,并逐渐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在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单元。大学生人格障碍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与关爱、得不到同学的认可与帮助,久而久之,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影响其健康成长。所以,重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必须从这两种关系抓起。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师生平等,尊重和爱护学生,进一步建立互相平等、相互关爱的师生关系。另外,要引导和谐的同学关系。积极营造同学之间互帮互让、团结和睦、友好和善的交往氛围,构筑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关系。

3、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从“小社会”走向“大社会”

大学校园生活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称谓“小社会”。 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目的比较单纯,很少有根本利益和利害关系的冲突。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认识有限,更多的是从书本上学习和了解,实践经验不足,适应社会的能力亟待加强。因此,要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会志愿、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使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以开放的胸怀、开阔的眼界走向“大社会”,磨练意志,砥砺品行。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实践中提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 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黄丹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塑造[J]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2.2.

[4] 李薇菡.罗艺方.黄建榕.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1)2004.2.

[5] 周先进.邬丽.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1期)2011.2.

[6] 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高职英语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对应用英语的教学,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学术英语以学术为主,实践为辅,旨在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工作者;而专门用途英语以实践为主,学术为辅,旨在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专门用途英语就是高职英语教育,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既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也体现了跨文化语言的特点,本文将从这两个特点出发,阐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内涵及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在高等教育中,高职英语教学具有的个性化特色

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注重实用和实践性是由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的。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其他高等教育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以学术研究为主要任务,但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普遍的教学理念。

高职英语教育具有实用性特点。高职英语拥有其他高等英语教育的普遍特征,但高职英语具有更强烈的实用性色彩,尤其从事涉外交际活动专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育,职业英语教育面向实际,针对具体职业,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高职英语学习受其职业教育内容的影响各具专业特点,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且产生了新的职业类型,专业化倾向加强,从事旅游、商贸、服务行业的人员越来越正规化、专业化,因此高职英语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职业色彩,使其各具专业性特点。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向学习主动型转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英语学习领域开始介入与并深化和普及,教学模式逐渐开始转型,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师为中心指的是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单纯、单调,使学生思维变得十分被动、懒惰。所谓学生为中心指学生由于外部的刺激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样调动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英语的内容主要围绕语言应用能力而设定,因此教学内容侧重语言能力类教学的力度,突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与经营环境、业务环节和涉外交际活动密切相连,并和其不同专业、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强调英语应用文写作,着重培训学生撰写简历、通知、信函等应用文体写作,然后根据各专业和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的专业应用文书写。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学科的主要特征

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教育中是由其特点决定的。人类产生语言的原始动因就是思想意识的交流。但人类语言从产生到应用都是具有区域性的,这产生了不同区域、不同种族的人类的交流障碍,为了冲破这种自然形成的障碍,人要进行不同语种的学习,以适应跨区域的交际与合作。世界上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应用的国家很多,如美国、欧洲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之间、这些国家与中国之间,在文化方面相互间的差异性都很大,这里因素包括:语言、民族、宗教、地域、政治和经济等原因,由此产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术理论,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有复合性、共通性和适应性。

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复合性特点,主要指它是一门交叉学科,与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民俗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际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最重要的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活动、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模式。

跨文化的语言信息应具有共通性。交际双方要形成相应的语言勾通,学会辨别两种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不同信息,在辨别差异中求得共通。在跨文化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要做到共通,即交际双方要形成相应的文化融合,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有语言因素、语境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首先做到语意符号共通,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行为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的交际,因此语言运用要符合目的语言的规范。然后做到行为的规范性的共通,这主要取决于对语境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语境的情况大概有交际语境、文化语境、认知语境、上下文语境等多种情况。在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语言的共通。

跨文化语言应具有适应性,即交际双方要形成相应的思维一致。所谓民族文化定型,即思维定型和行为定型,是深层次的制约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共识或群体意识。交际中,如果缺乏对目的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了解,会受母语文化习惯的影响,无意识地用母语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去衡量或评判对方的行为,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误或失败。

跨文化的交际特征普遍存在于外语学习中,对其特征的掌握有助于应用英语教学中。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标。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多方位、跨区域性就业特点,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之上,跨文化交际也是与其他文化交汇、交融的文化吸收的适应过程,并不是一味地模仿或盲从,更不是对母语文化的据弃,而是对目的语文化的接纳以及对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的排斥。在与外国人交际时,把握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的原则下,求同存异,互谅互让,即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所谓融合并不是外在的机械性组合,而是内在的消化,惟有于内在的消化中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上升为素质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中应把握语言多学科的专业内容,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从符号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多角度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从符号学角度看,任何交际都是符号的活动,即使用符号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学生要具备的阅读、书写最基本英语文书、简历开始学习。社会心理学方面,是对接收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读的过程,对于不同心理的语言习惯,学生要具备透过语言表层的含义、理解深层的心理含义,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消解交往的文化冲突,以达到跨文化的心理适应。在文化学方面,交际是文化,对交际符号的理解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对文化符号的理解,这是因为人们在交际时,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和障碍可能与语言系统无关,而很可能是由社会、环境、心理、认知语境等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

语言类教学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教学,一方面是文化教学。进行高职英语人才的培养,主要指外语实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培养。交际作为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以人为中心进行,主要指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都是具体的人。跨文化交际学揭示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人们的交际行为,以及交际行为又如何反映交际双方的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受制于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人的所思、所为均受文化的制约。交际能力主要由四种能力构成:语法能力即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知识;语篇能力,即组句成篇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策略能力,是一种运用或非语言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策略。只有拥有了交际能力的学生才可以达成交际目标,它主要包括:根据语言规则理解和生成有意义的话语;能够知道语言形式如何选择,语言形式的选择是由交流的场景、交流者之间的关系,交流的目的而决定的;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合适的策略;当人际交流有困难的时候,准确找到相对应的方法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尽力领悟别人的意思;每一种语言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密切的关系,这意味着语言学习者要熟悉特定的文化语境;掌握与别人交流的意愿和技巧等。在文化教学里面交际问题是重要的内容。因为语言是人类用于交往的,由此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交际是形成社会的主要动因。从交际学角度来审视其对我们所建构的新的外语教学平台有哪些要求和影响,尤其外语教学中,交际的过程和交际目标达成亦即教学的最终目标。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如下:教师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应该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引领人,即应该同时具备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重能力。应具备两种语言与文化方面足够的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相应行为能力。作为教师,一方面应该对语言材料中所隐含的语言文化信息有相应的敏感度,并迅速作出反应;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中依据自身的感悟,有意识地去挖掘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组织语言教学的同时施行相应的文化教学。语言文化的辨别能力,辨别能力比感知能力具有更高的层次,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能真正识别和理解,辨别是真正理解和领悟事物的内涵,外语教学所涉及的语言文化知识十分庞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不加选择地统统传授给学生,而只有辨其真伪,择其要义,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