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基本知识

农业科技基本知识

农业科技基本知识

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思考

中图分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44

1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率和贡献率,需要大力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使得各种先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能通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民手中,促使各种农业科技成果发挥出最大效能,从而使我国农业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2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较少,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加大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才能不断提高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农民文化知识普遍不高,加之受传统的小农意识影响,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接受认知度较低,影响了农业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

我国农业生产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一定比例,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逐渐凸显,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

部分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缺乏更新途径,造成在实际工作当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不利局面。个别地区对基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工作效果。

3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宣传

为让广大农民群众知晓和了解,增强科技兴农的能力和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宣传普及教育。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送科技下乡、发放宣传手册、贴标语、科技培训等方式、途径,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法》。力争做到人人知晓《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形成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及广大农民欢迎、渴求农业科技知识的良好局面,以利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

3.2 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费支持

政府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将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列入财政预算科目,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落实好农业推广工作所需经费的财政保障,以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基层农技推广站所实行“三权在县”的管理模式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所“人、财、物”隶属于乡镇管理存在一定的弊端,基层农技人员要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政府安排与自身职责之外的行政工作当中去,使农技推广人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正常开展。建议全面推行“三权在县”的管理模式,把基层农技站所的“人、财、物”全部纳入到县一级农业部门统一管理,这样可较好地解决农技推广与行政职能相混淆的问题,农技推广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去。

3.4 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于受环境所限,加之常年工作在乡镇,所学科技知识日益老化,缺乏补充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渠道,在实际农技推广工作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增加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组织这部分人员定期到各大农业科研院所接受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多渠道的及时更新农业新知识、 掌握农业新技术,从而更好的完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5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制度;知识

在传统的农业体制中,一般科技知识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要有一个能促进城市知识、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流入农村,把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和一大批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结合在一起的先进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那么这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就是科技特派员。

从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的主要载体或者说从微观上来看,主要是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根源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科学技术的贫乏。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不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1也就是说实现农民能力的提高,进而就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来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知识特征主要有明确性、个体性、实践性与经验性和创新性四种。

明确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的科研与技术的推广,他们已成为农民技术教育和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实施主体。科技特派员将清晰、明确的科研成果或已在书本中的知识通过正确、正规的形式(各种教育媒体)加以传递。对于农民来说,这种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的获得是需要科技特派员的帮助的,这种对于科技知识的学习是比较简单和直接的方式。首先,科技特派员是具备必需的、明确的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先是对科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这样就保证了科技特派员队伍的高素质。科技特派员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播放科技录像、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方式,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墙报、科技简报等各种有效途径,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传授农业科学新技术。这些都将促使科研成果迅速走向广袤的农村大地,到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手中,使技术创新与扩撒形成良性循环,大大地缩短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从以往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农业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我国要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让这种显性知识的普遍性充分发挥出来。

个体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无论是科技特派员还是农民都不可能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知识描述出来,这种知识是难以像可编码知识那样由几个概念组成的理论来描述,难以用有形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表现出来,难以通过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等传播手段获得,难以用很低的成本简单直接地在人们之间交流和供人们享受。2在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的知识系统中,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因为先前所处的生活背景不同,具有的经验不同,因此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基于各自不同的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等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个人知识,这些知识是无形的存在其头脑中的,并对生产生活及所处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反映。这种无形性的知识特征是以个人为载体,并附着在个人的生命体上,与个人的生命、历史、精神融为一体的,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同的个性。因此,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是要立足民情,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村串户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熟悉村情,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科技、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合理制定出科技、经济发展的路线。

实践性与经验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知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农业生产以露天作业为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所不同,科技特派员所掌握的科技成果很难在各地照搬和通用,所以必须通过实践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加以改进使之成为适应当地的科技成果。当地的农民中,虽然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是对本地区的环境是最熟悉不过的。例如光、热、气温、水分和土壤等。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生活中许多成功表现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农业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因此科技特派员传授的农业科技知识不仅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在新技术推广前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并对推广的知识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那些在科技知识手册或其他书本上明示出如何做或怎样做的知识,即使对这些知识烂熟于心也一定保证他在实际上“能做”。所以,知识的实践性和经验性特征可以指导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凭经验来决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行动,也就是知道某种显性知识可以应用于某种情境。那么,在实践中的边实践边学习过程中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不可分离的隐性知识。由以上可知,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最重要的知识特征是实践性与经验性,是通过实践取得经验,再由经验指导实践的一个循环发展向前推进的过程。

创新性。创新性是在实践与经验基础上的创新。科技特派员是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经验知识,对将要发生的情况具有“先见之明”,这是与单纯的猜测所不同的,是无法言传无法让外界获得的知识。科技特派员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这些知识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新观念产生的前提。是在相对博学中追求知识的创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创新性特征主要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中,知识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也是孕育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预期,或者说孕育着“正确的”技术和创新问题。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预先定向了技术的进步,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一种知识,反过来融入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经验知识的增长。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学技术知识的获取是比较容易,而更需要的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它们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因而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和创新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当科技特派员在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对原本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时,创新就应运而生,这正是利用“干中学”“用中学”“学中学”的模式,利用人类的智慧,通过开放的链式反馈来控制和改进原有的农业科技知识来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性知识是在生产实践中,凭借对经验的偶然顿悟完成的,是偶然和意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洪盛.制度为什么重要[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孙振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5〕徐文涛、方行明.知识经济的人才战略[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生产力水平;农业经济;科学技术;创新

1知识经济的概念、作用及发展

根据OECD在世界上1996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并综合多年来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①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直接受制于资本、资源、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经济的外形是无形资本,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人力资本、知能、高科技网络电脑等等,如同产业革命极大地改造了世界的面貌一样,以芯片、微处理器、光导纤维为特征的电脑、通讯和信息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紧密结合,正在生产领域掀起一场技术革命,把我们带入了经济时代。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判断知识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高低,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劳动力资本的科技素质,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次发展知识经济还应加大对知识技术的投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加大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提高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08公顷,且因城市建设、高速公路的修建、水土流失等多种原因,耕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总体比较低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和知识低投入的生产,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

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使我国的农业经济连年大幅度增长,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和正在改变着农业和农村的面貌,最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使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正由温饱向小康转变,人们由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对农产品有了选择性,对农产品不仅有数量的需求,更有质量的要求,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5%的人口,就必须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3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营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农民怕风险,不肯改变原已形成不合理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很多农民处于传统的守旧的经营方式之中,很少考虑适合种植什么、适合养殖什么的问题;其次,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往往是别人种养什么赚钱了,才跟着种养什么,缺少市场预测,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使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生产力落后,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半机械化、半手工的操作阶段,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人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难,制约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投入大、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

(3)流通机制不活,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小,集聚和辐射范围不大,品牌化经营、网络交易尚未推广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农民普遍对市场陌生,并且缺少中介组织,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目前农村初步建立的中介组织,因机制不活、功能不全、服务不利,农民仍然得不到稳定畅通的产品销售渠道,产品销售速度和质量成了重要问题,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总之在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技术的掌握及应用状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4知识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以科技或知识资源的生产,占有、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源泉,例如: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等资源,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高科技的网络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很多生产销售的信息,优化了经营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加工,使流通机制变活,销售渠道变畅。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智力资源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科技知识资源经多次使用自身并不会减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成本越来越低,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益。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的全

面认识,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因此科技资源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2)创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著明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和创新技术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明显更胜一筹。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如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等,都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现有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促进生产的发展。

通过普九义务教育,农广校、职业技术教育等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科技知识及信息之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创品牌农产品,实现市场交易和网络交易相结合。按合同或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深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农业科技档案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是单位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管理措施和建议,确保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档案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部门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运用、基础建设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图纸、录像、照片、实物、标本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和技术资源储备,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1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的重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是广大科技人员在平时的试验研究中积累和保存起来的宝贵经验、生产试验技术,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人员辛勤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科研技术研究,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帮助农民提高农业产量、脱贫致富。

2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现状

2.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制定的档案工作管理办法中绝大部分都是对档案管理员提出的要求及职责,没有一条是规范科技人员的,即便是在单位日常管理规范中出现也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科技人员移交科技档案完全靠自觉自愿,没有奖惩,缺乏责任心。

2.2农业科技档案资料流失严重

广大科技人员对档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档案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些应该归档的核心材料自我保管,遗失、损坏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科技人员因工作岗位变动或退休后,带走或遗失自行保管的档案,影响了科研推广工作的延续性,科研档案的完整性。

2.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受重视

2.3.1档案管理意识弱。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然而一些科技人员不愿意将自己记载的原始资料移交档案室,还有一部分科技人员对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不信任,应付性的上交一些档案资料,致使科技档案的收集非常困难,档案管理员无法整理出完整而有价值的信息;其次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没有具体的分管领导负责监督与指导。

2.3.2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自信心。

档案管理工作平凡而枯燥乏味,是一项消磨性子的活。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相比,领导的重视往往倾向于科研工作,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不重视的思想;即便重视也仅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导致部分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员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肯定。

2.4档案管理员业务素质不高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专职人员较少,缺乏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大多数都是兼职,工作繁忙而琐碎,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从心。部分档案管理员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对农业科研工作也是一知半解,所以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只是一般的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2.5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思想守旧,大部分只停留在你上交,我保管的工作状态,工作不积极主动,欠缺创新意识,墨守成规,按经验办事,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按照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和单位领导的要求及指示来完成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有时产生新的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

3促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明确职责和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范畴,明确具体责任和要求,随时监督,定期考核,在档案管理制度中明确写入科技人员移交档案资料的规定,并实行归档与年终评奖、评优、科技成果申报等挂钩,从而在制度上得到保证。首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应在下达科研计划或工作安排时就同时向课题组下达建档任务,并以此作为项目验收、考核的依据。课题组负责人要分阶段进行科研文件、试验材料的收集、积累,在每一项研究工作结束后及时整理成册,审查签字后上交档案室进行归档,从而保证所移交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成套性;其次要指定一名领导负责监督,对没有按要求及时上交档案资料的课题组给予相应的处罚,对于完成较好的给予奖励。

3.2加强宣传,增强档案意识

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性,使广大科技人员进一步认识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自觉支持档案室工作,提高科技人员主动归档的自觉性;加强对档案法及国家关于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的宣传,增强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

3.3加强培训,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要全面引进档案管理研究专业人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加大现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显得尤其重要。加强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尽量为科技档案管理员创造学习机会,强化档案管理专业知识,通过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业务水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专业知识培训,熟悉本单位科技研究工作的任务;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掌握档案管理系统应用操作技能和科技成果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更加高效规范。

3.4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改变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走出档案室,适时参与或了解本单位、本部门的各项活动,主动跟踪课题研究进展,与科技人员合作互动,及时收集相关资料;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尽力为科技人员做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从而增强科技人员上交档案的积极性;不断更新知识,加强学习档案管理综合知识,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单位各项研究工作的有力证据,是单位工作不容忽视的部分,做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将会更好的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做贡献,然而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只要领导重视,全体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档案管理人员正视现实、抓住机遇、知难而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杨书彩 单位: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药学原理;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5-0270-01

农药学原理是一门以研究农药与人类、农药类型、农药加工和使用原理及作用机理等内容为主,涉及化学、生物学、化学工业等理论知识的交叉学科[1]。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农药学相关知识,还要掌握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目前,农药学原理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核心课程,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其科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笔者结合近几年我校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过程中就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以促进该学科更好地发展。

1立足专业特点,改革教学目标

1.1强化基础知识传输

农药学原理不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为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设置的农药学课程。农药学是基础理论学科,注重讲授基础性的概念知识,是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然而,农药学原理是为农药学硕士一年级研究生专门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农药学的延伸与深入,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对本科阶段农药学的认识,强化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关于农药新剂型与加工等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新的使用方法,更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农药作用机理,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卵剂与杀线虫剂的作用机理等,从而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加强基础知识的传输,更要侧重于将教学内容融汇于学生的科学研究。

1.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农药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该突出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夯实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就农药学专业学生的素养来说,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讲解油菜田病害问题时,可以就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来提问题:当一块油菜田连续多年使用单一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时,防效为何显著下降,如何解决抗药性问题等。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2立足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农药学原理的核心是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不仅强调农药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要学生掌握农药的加工、应用技术、作用、代谢、选择性原理,以及有害生物抗药性原理[2]。该课程虽然与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所学的农药学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叠,但农药学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农药学原理则侧重于农药的加工、应用及作用机理等分子、蛋白层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或蛋白质组学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有所侧重,理清这门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此外,农药学原理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突出学生科学研究的探索能力。比如在讲授抗药性问题时,不应当只是让学生了解抗药性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抗药性的机理。

2.2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知识

农药学原理教学内容较多,但课时较少,教学过程应该尽量压缩基本知识的讲解,对于一些交叉知识点,也应简单概述。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农药学原理课程涌现了新的知识点,因而教学内容应该及时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自身研究进展,讲解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讲解抗药性机理等方面内容时,可引用当前领域最新高水平文献,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动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立足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3.1互动式教学法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本科生重在通识教育,对知识的掌握在于广而不在于精,研究生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面的掌握不仅在于广、更要精。鉴于此,在农药学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对理论知识讲述过程中,要及时观察课堂接受情况,要对难点重点详细讲解。同时,对于存在争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与看法,共同探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科研思路。

3.2小组讨论教学法

目前,农药学专业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已进入实验室开展

相关科研工作。由于学生研究方向存在差异,因此授课过程中可依据学生的科研方向分小组进行讨论。比如说在讲授杀菌剂作用机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相关研究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通过查阅最新的高水平研究文献,在课堂上作专题报告。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作报告学生的内容提出质疑,对该学生的研究�n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为该学生所开展的科学研究提供广泛的科研思路与实验技术等。

4立足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由于农药学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传统授课手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仿真虚拟仪器如Multisim、Protel等在授课过程中广泛应用[3]。虚拟仿真教学是学科专业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其具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势,如方便性、直观性、互动性、共享性等[4-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在讲授杀菌剂抑菌作用机理时,可以采用虚拟仿真动画展示药剂与靶标蛋白结合,影响病原菌各组织的生成,进而导致病原菌不能正常生长的过程。这种视觉冲击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阶段,全国高校基本上均拥有强大的校园网络系统。借助于校园网络功能,构建农药学原理课程大数据库,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同时,由于农药学研究生班级人数较少,因而实行网络教学可行性较高,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够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