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古典艺术的特点

西方古典艺术的特点

西方古典艺术的特点

西方古典艺术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 艺术思想手法现代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我国古典建筑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古典建筑的景图,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建筑物。古典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两者可以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生活气息。古典建筑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是增添自然环境的美,突出自然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建筑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2.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建筑不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期的努力, 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工艺美术、雕刻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2.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发现了利用屋顶来取得艺术效果可能性。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出翘、起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柔和优美的曲线。并演化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多种屋顶形态。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以装饰性进行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光泽和颜色。由屋顶组合而成的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典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典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寺庙、宫殿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其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是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阙”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应用的.到了汉代,除陵墓与宫殿外,大中型坟墓和祠庙都使用。

2.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色彩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是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或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间结合,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坚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中西古典建筑艺术对比

在西方文化历史上,建筑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诗歌、雕刻、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一起被归入艺术系列中的。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并未被看成是一门艺术,而是被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表达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来看待。中国古典建筑自汉唐以来,已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筑。

3.1在建筑造型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陡,下部平缓,从立面看,檐口形成中间低两端起翘的类似于鸟翼的优美曲线。而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其檐部做成中央稍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3.2.在结构材料方面。

由于西方古典建筑一般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较少,承重结构一般以墙体为主,形成了沉重雄伟的印象;而中国古典建筑是多以木结构作为承重体系的,因此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3.3.在建筑总体布局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一般以院落组群为布局原则,“四合院”为最基本的建筑组合单元。在西方古典建筑领域内,主要以表现单体的气势为目的,虽然中西古典建筑处理手法不同,但中国的故宫和法国的凡尔赛宫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们都是不同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

4.现代建筑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现代建筑设计师具备了突破材料限制的条件,通过选用新颖的建筑材料,能达到只有现代建筑才具有的质感、透明度、色彩和光影等特征。现代建筑及环境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素在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和自由。

4.1中国现代建筑。

新旧、中西建筑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特殊面貌。 出现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诸如车站、银行、教堂、领事馆和新式住宅等大量涌现,以及以水泥、钢铁为代表的新的建筑材料及与新的施工技术、建筑设备等的应用,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建筑方式。同时,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使人们的审美情趣等发生变化。总体上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已逐渐淡出,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方向。但艺术是感情的产物,一批中国爱国建筑师掀起了“民族形式”的运动。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所以,对于“民族形式”的努力与完全西化的洋房,就构成了近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两条主线。

4.2明代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清初在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楼”,由在清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水平并不高。

4.3在世纪上二、三十年代 与西方建筑在中国流行同时,“民族形式”的建筑运动也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其形式处理大致有三种方式:

(一)是基本照抄古代形式,把它用钢筋混凝土浇铸出来,代表作如原中央博物院“大殿”、南京中山陵、北京燕京大学未名湖塔、中山陵园藏经楼等。

(二)第二种“民族形式”,主要用于功能要求复杂的大型楼房中,平面设计与西方现代建筑差相似,代表作如原南京中央研究院、上海市政府大楼、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等。

(三)第三种“民族形式”建筑以形式的简化为特点,出现在人们开始对前此的作品产生怀疑以后,如北京交通银行、南京原国民大会堂、南京原外交部大楼、上海中国银行等。

5.中国古典建筑手法和艺术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其应用

古典建筑以其精湛的技术手段、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富于哲理的空间组合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观形式着实影响着建筑整体美观,

5.1古典建筑的建筑意境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以富于层次的开敞空间面向西湖,建筑物透明玻璃和原本生硬的钢材巧妙组合,黑白灰色调和谐的对比关系,使冰冷的现代建筑材料趋向丰富深厚的传统水墨书画的神韵。

5.2古典建筑的空间布局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古典建筑的空间布局具体的说就是建筑群中位置,由建筑的性质、造型、作用等诸多因素而定,而最主要的则应考虑建筑群的需要。建筑不仅要考虑单体建筑安排布置,还应注意建筑之间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如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结合国际理念和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的典范。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建筑尺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十分相似。其整体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并借鉴了苏州古典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与古城风貌、传统的城市相融合。

6.结束语

遵从中国古典建筑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合理借鉴西方古典与现代建筑之长,补充中国建筑之短,融西方现代之观念与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洋为中用是当代建筑发展必然的趋势。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当代的建筑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代的建筑师去不断的发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2]萧默.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天华.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西方古典艺术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wwW.133229.coM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3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这一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西方注重个性,提倡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的观念,从而导致了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要使人临驾于自然之上,体现在园林设计方面时就表现为以规则式为主体,用规则的几何形状表现人工的自然,中轴对称,整齐划一。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不同,使中西的古典园林艺术交相辉映,称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园冶注释.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2](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王毅.翳然林水——栖心中国园林之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葛雷,齐彦芬.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

西方古典艺术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古典艺术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中国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化城市的崛起和都市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显然已被迫走向边缘。近些年来,一股欧美风格的造园活动风行神州大地,不少园林设计者试图将中西园林艺术相结合,以找到适合中国当代国情的造园风格。但实践证明,机械的照搬西方或简单的中西符号元素的拼合都难以真正创造出适合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和审美趣味的园林景观艺术。

如何建造能与现代化城市景观、都市文化相吻合但又不失中国传统的现代园林艺术呢?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园林景观行业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浅薄之见。

一、中西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仿造自然山水风景,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风光。

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它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于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假自然之景,创山水之趣,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体,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浓缩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之美、自然之理和自然之趣。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园林中花木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感。 除了自然趣味,中国古典园林还有密集的建筑。园林中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这些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两者的有机融合。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与中国的迥然不同,西方园林艺术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它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辅轴上,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体现严格的理性秩序之美。

二、中西古典园林的局限性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封闭性和私密性,有高高的围墙封闭,是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而现代社会的园林主要服务于人民大众,这便要求现代的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求产生了矛盾,这一需求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所满足,从而造成近现代营造西方园林的狂潮。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的历史 局限性。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民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平面图案美妙绝伦,但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却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与思路

建造园林不能简单地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而是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兼具典型传统风貌、传统精神进行创作。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师应对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长补短,将之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规划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现代园林城市,首先应该保持生态平衡。这个生态平衡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目前看来,人工生态系统应尽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模拟系统中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及演替规律,科学营造人工植物群落,构造乔、灌、草多层次多复合的生命环境,增加城市森林绿量和景观层次,创造“人在绿中,楼在树中,城在林中”的生态城市。

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总之,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和建造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的东西,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创造出新的更具特色的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1,雷清蓉:《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的中国文化》,2008.1.19。

西方古典艺术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中西艺术史;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38-01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产生了艺术,所以人类的历史也是艺术的历史。综观古今中外精彩纷呈的艺术史,我们得以领略各个不同地区、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从而对世界历史、艺术以及社会有更好的理解。

我认为,历史不应仅是对过去的陈述和记录,它应该复活,并且照亮未来。主要的历史才能其实是想像力―不是幻想,而是一种制像的力量,一种重新创造原物,使别人似乎可以看见生活在过去的亿万人的面貌特征,听见他们的声音的力量。这样,历史就能够变得鲜活。

艺术史也是美的历史,艺术美是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而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中西方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西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

中国艺术具有含蓄内敛、淡雅朴素的美,注重“性灵”,重“意在象外”的妙趣。中国艺术所描绘的外部世界往往能委婉地表达内心世界,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体现,如“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绘画在总体特征上倾向于意象的表现,其中心观念是“气韵”,“气”是画家与其内在修养、文化的统一体,“韵”指的是画家在画面上流露的某种韵味、情趣。中国画还体现出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与哲理。

虽然“美学”学科来自西方,但中国的艺术思想和美学理念由来已久,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象”、“有”、“气”、“虚”、“无”、“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孔子则开创了儒家美学传统,儒家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学传统,他提出了一种超功利、超逻辑的“游”的境界,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是对美感特点的深刻认识。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如“气”、“妙”、“神”、“意象”、“风骨”、“隐秀”、“神思”、“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这些范畴和命题都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国古典美学继续得到发展,在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这两条线路之外,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曾提出一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重要命题。唐代美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形成了意境的理论。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希腊民族并不是最古老的民族,然而它是历史的宠儿,它在古代创造的灿烂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当我们欣赏希腊雕刻时,能强烈地感受到它具有有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作品从整体到部分几乎都是美的。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正是在这块独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土壤上,古希腊民族度过了自己美丽而健康的童年,因而古希腊人被史学家们称为“正常的儿童”;也正是在这块土壤上,生长出了古希腊丰富多彩、雄大活泼的文学艺术,它记录了古希腊民族那如梦年华的童话。

希腊艺术,在黑格尔心目中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是“绝对的艺术”他把整个希腊宗教和艺术概括为艺术宗教,认为希腊宗教是美的艺术,希腊艺术就是美的宗教。在这时己清除了艺术中直接的自然性和物质性,“精神就是艺术家”,思想与形象达到了统一。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前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它是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与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系着的。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但也就在这个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从此哲学就日渐占上风,一系列的卓越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就陆续出现了。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极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早期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社会背景,宗教,哲学以及民族性差异所导致的。虽然中西方的艺术观念与美学思想有所不同,但艺术无国界,审美是互通的。中西方艺术史以自己的方式与风格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故事与社会,思想与观念,我们不仅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也可以复活一段段鲜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