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21-02

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在高中教育阶段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当代大学生重新审视世界的窗口。如何辩证审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而非完全颠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大学生作为思想意识可塑性较强群体,如不能正确审视西方经济学的作用和地位,很可能造成其偏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随附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而高校教师对西方经济学的教材编著及课堂施教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将从高校群体着手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展开探析,以期为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概述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积极意义

1.西方经济学补充并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使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接触新的理论知识,从而有效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足和疏漏。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以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步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参考。西方经济学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主要是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服务,其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理论等,均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3.深化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只有更好地了解对方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只有在了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及其理论依据、经济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高校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先入为主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位受到动摇,作用遭到削弱,位置边缘化严重。自1990年以来,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逐步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向西方经济学过渡,国内学者不自觉地陷入一系列误区,只承认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而否定其阶级性,承认其科学性而否定其价值观判断[1]。在对经管类专业高校大学生的调研中,团队共发放5000份调查问卷,回收4908份,回收率为98.16%。当同学们被问及“在你心中占据主要位置的经济学理论学科是什么”时,共有3922人选择西方经济学,比重高达79.91%,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重要的只有986人,只占到调研主体的20.09%。调查发现在现有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完全采取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判断,阶级性明显。当面对“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选择一个关键词”问题时,有2317人选择了“市场经济”,占到总调查群体的47.21%;选择“社会主义”的为1585人,为总人数的32.29%;选择“中国特色”的人最少,只有1006人。

2.西方价值观抬头。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许多理论的前提假设中排除一切必要排除的因素,且在西方经济学中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群体,即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非奉献和贡献社会的,这完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2]。它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极力宣扬市场万能论,私有制永存,应最大化减少政府作用等观点,严重背离中国国情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调查中,对人生和职业规划中,有41.54%的大学生选择了考取公务员,只有11.92%的群体选择了自主创业。在选择薪酬与社会贡献方面,选择后者的只有22.37%。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奉献思想、贡献主义意识淡薄,安乐主义、拜金主义抬头。

3.西方经济家崇拜兴起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全盘西化,缺少与中国的实际国情介绍而完全肯定西方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科学理论发展方面更是完全剥离[3,4]。在调研中,面对“请选出你心中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时,面对四个备选选项: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吴敬琏,高鸿业,选择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只有17.36%(高鸿业)和3.26%(吴敬琏),而选择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占据了被调研总体的79.38%。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造成了对西方经济学家的崇拜,从而助长了西方价值观在高校的扩张。

二、经济学教学负面作用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因素

教师的思想状态,常常决定了他所教授的学生的思想取向。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其老师。高校课堂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阵地,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学学习观念,即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主体,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学习观,由此造成在大学生接触西方经济学初期就在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摇摆不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阶段结束之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本位置遭到动摇,或无所适从,甚至在教师群体中已经形成了西方经济学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二)教材因素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其产生与发展就深深植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土壤中,其主要目标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合理性。中国高校现行教材编著内容严谨详尽,但其中对西方经济学阐述中缺少联系我国实际,缺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介绍,缺少我国杰出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而是全盘西化,使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接触到国内实际,未能形成为振兴中国而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思想路径,国内完全意义上的西化教材进入高校课堂应当引起思考,此外,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不乏西方著作版本,只经过简单翻译之后就被高校定做必修和重点教材,这同样是导致西方经济学占据主流思想的一个重要缘由。

(三)课程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二者同属于必修课程,但是所规定的学时却差别巨大,西方经济学在大学课程中分设两门课程,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者的学时分别可以达到60个,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分支,课程开设只给出15~20个学时。大学课程设置暗示了孰重孰轻,从而又在默认状态下肯定了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从而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位置和对于我国的特殊意义。

三、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1.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做好教师工作,尤其是教师的思想工作。必须加固和重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教师思想意识中的主导位置。在高校,能否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看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思想状态,常常决定了他所教授的学生的思想取向。高校师资队伍自身思想信仰有偏差,更甚者有的老师自身已经使西方经济学在其意识形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高校应研究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培养,特别是有关思想政治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融合于日常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教师。多与社会接触,对国情就会更了解,对老百姓的愿望就会更了解,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也会更了解,切实增强身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对西方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2.改革西方经济学教材。在进入高校通道方面,作为高校经济类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读本,西方经济学课本应当接受审批,之后才可以进入校园作为必修课本。在出版西方经济学教材方面,第一要取精华,去糟粕。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关阶级价值判断性的观点进行取舍,如完全理性经纪人的表述方面要反衬阐述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之处。第二要扩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表述,体现出西方经济学是工具,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才是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3.改革课程设置。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适当压缩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间,扩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时间,在高校师生当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本的基本思想。在高校课程开设方面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细化,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马克思经济学作为单独的学科可以很好地与高中时期的课程衔接,而不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全是过时的、不适用的经济学的观念。

4.教学方法改革。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更好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更要结合我国的国内形势国际形势作出分析和判断,增强大学生对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工具性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性。

参考文献:

[1]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4-11.

[2]植凤英.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3,(01):28-31.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广西高职 核心竞争力 北部湾经济区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互动的渊源研究

20世纪初期,在美国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此思想的形成源于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实践及办学理念。该大学初建于1848年,校址位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规模较小,在国内并无太大的影响。1862年《莫里尔法案》颁布实施后,州政府决定把依《莫里尔法案》所获资金分配给威斯康星大学。自此,该大学便步入了一个崭新且极富戏剧性的变革发展时期。威斯康星大学在发展中逐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大学只有在服务于整个社会各种需要的基础上,自身才有可能走向兴盛,此为“威斯康星观念”的雏形。1904年,范海斯(Charles R. Van Hise)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他提出要从本州的客观实际出发,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着力发挥高校的科技和文化优势,积极促进全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威斯康星思想”在实施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在传播知识方面,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了知识推广部,设立了四个服务项目: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一般信息福利。专家服务有两个层次:范海斯指出,威斯康星大学与本州经济最有效的结合方式就是选派大量高水平的教师走出高校,为州政府、企业、工厂和农村实地参与经济决策和建设;只要经济建设需要或对州经济发展有利,威斯康星大学会派出最有声誉的教授进行参与和指导。

“威斯康星思想”的诞生突破了封闭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使社会服务成为高等学校的职能之一。威斯康星思想也充分证明了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可以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威斯康星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渊源,同时也是高校可以通过服务地方经济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要素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大学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这种优势与能力是在一所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这种优势与能力使一所大学在同类中脱颖而出,树立起不同凡响的品牌形象。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一组集合体,它包括办学理念、科学定位、管理机制、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要素。

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强有力的精神支持。科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定位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要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确定发展目标。在确定发展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个性,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自己的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形成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使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一所大学无论办学理念多先进,人才多优秀,如果没有一个不断创新的管理体制,一切都是徒劳。要办好大学,重要的是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调动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氛围,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鼓励人们干事业、干成事业。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在行业内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突破口,是专业群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事实上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很多,上述要素仅仅是诸要素中的关键因素。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诸要素的简单综合,而是将它们整合和协调,并不断加以培育、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

三、广西高职院校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通知强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近几年来,广西高职院校把服务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根据北部湾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地调整或增设学科专业,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工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有力推动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了提高社会服务的稳定性,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益,很多高职院校还创办了各自不同规模、不同科技水平的校办企业、高科技产业。还有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了实验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高科技产业,加强社会服务基地建设。尽管如此,广西高职院校在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互动中,逐步暴露出以下问题。

1、社会服务机制不完善

在社会服务机制方面,广西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间信息交流不畅,没有建立横向联系机制,缺乏沟通。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不完善,存在着缺少激励政策、分配政策不配套、政策导向模糊等问题;社会服务的管理组织不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有些高校有规划无落实,社会服务停留在一般号召上。

2、校企合作肤浅

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发展必须与企业紧密联系,依托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广西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多数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是认识不到校企合作对于双方都有利、是实现“双赢”的战略举措。很多学校的校企合作只是与几个企业签订实习合同,推荐部分学生到企业就业,把校企合作当作是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把建立实习教学基地当作校企合作的全部内容,这只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次合作上,师生由于认识不足会缺乏参与热情,企业也因未尝到合作带来的甜头而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这使校企合作之路会越走越窄。二是企业向高职投资的少,企业的大量生产资源不能同时成为职业教育资源。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上,大都停留在重理论教学、轻专业技能和科研成果的开发,不能把专业变产业,更做不到以产业促专业发展。

3、实训设施不足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有先进的实训设施和充足的实习基地。而广西高职院校由于投资不足,导致实训设施无法投入建设,条件简陋,与专业建设不相匹配,与专业教学不相适应。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然而,广西高职院校由于实践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等基本条件欠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特色不够鲜明,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要求。

4、专业设置陈旧

广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陈旧,专业类型少,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发展特色不够。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比较普遍、资源浪费严重,没有按照北部湾经济区与社会发展和当地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广西的高职高专在已开设的248种专业中,第一产业类专业18个,第二产业类专业68个,第三产业类专业162个。248种专业覆盖各产业的比例分别为:第一产业7.3%,第二产业27.6%,第三产业65.7%。在专业分布点上,64%的专业集中在文化教育、电子、财经三个大类。从各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来看,各院校的专业跨类发展主要向电子信息和财经专业两大类进军,80%的高职院校涉足电子信息大类,78%的高职院校涉足财经大类,只有一小部分院校继续保持原有“一业为主”的特色。而根据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可以了解到,在产业发展中农业主要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海洋渔业为主;工业主要以发展石油化工、造纸、冶金、轻工食品为主;服务业主要以物流业、金融业、会展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为主。

四、提升广西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服务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议

1、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

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区域性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到政策、措施、操作方式等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关系。广西政府应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予以适当的支持,并完善教育立法,制定相关政策,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建立与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尤其还要积极依靠本地高职院校的人才、智力支持,推动政府及企业、科研单位与高职院校结合,推动高职院校与产业“联姻”,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

就广西高职院校自身而言,要建立社会服务的动力机制,解决高职院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对于社会服务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建立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注意发挥科技潜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立社会服务的管理机制,加强统筹,制定规划,办好校办企业;采取经济激励和技术入股等方式,建立社会服务的分配机制;建立社会服务的自我发展机制,形成广西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良性滚动发展局面。

2、构建科学、合理、全区性的专业结构

构建广西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和办学特色,把学科建设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互惠双赢。广西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都应尽可能地立足地方,利用所处的地缘优势,把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对口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应重点培植石化工业和化学工业、以钢铁工业和铝深加工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造船业和临海机械工业、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粮油食品加工业、能源工业。

广西高职院校应通过重点专业规划,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专业、支柱专业、重点专业,以此为主干结构,构建科学、合理、全区性的专业结构框架,并进而带动其他专业均衡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重点经济领域、支柱产业的职业人才需要。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培训

一是需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包括教育部目前正在推行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和中央财政资金对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二是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优势专业和重点专业,把有限资金用到加强重点实训设施建设上。三是需要借力发展,让企业提供实训条件。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对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实训基地重点建设的措施,在实验实训设施和基地建设上取得了较好成效。物流专业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重点专业,学院将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到物流实训室的建设,使物流实训室成为全国高职高专物流技能竞赛(广西赛区)的基地。学生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参加仓储、配送和物流流程优化等各种实践项目。学院与广西运德物流公司、广西桂华物流企业等开展紧密合作,企业的办公室就是学生的课堂,企业的生产车间就是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物流企业或部门的用人岗位及其要求。

4、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体化发展之路

一是要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大力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的先进企业的合作,并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二是要充分挖掘本地企业资源,与本地企业实现深层次、捆绑式合作,使本地企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转化为职教资源,切实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验、实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提供兼职师资、设备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三是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路子,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形成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曾钰婷:以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导向打造北海高职院校品牌[J].广西教育,2009(9).

[2] 韩志刚、陈丽金、张良军、韦红宁: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与高职专业设置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95-04

[作者简介]谢继文(1970-),男,汉族,湖北武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受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3PYLJ01)。

一、引言

主席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引起各国的积极响应。而其中的关键是“一体化策略”下的全方位区域协调发展,而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的组织枢纽和关键载体是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应以沿线各级城市为支撑,城市体系形态是否优良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竞争力提升和功能的发挥,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优良的城市体系空间形态。所以,深入探讨城市体系空间形态演化规律对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该地区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于城市体系演化问题,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纵观现有研究发现,目前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体系相关探讨尚存在三大问题,首先,相关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范围界定上尚不明确,绝大多数学者选取“经济带”国内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缺乏国际视角。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相关研究主要运用传统统计方法或城市体系研究最基本的ZIPF定律探讨城市体系规模关系,缺乏对空间分析方法的运用。第三,在研究数据上,相关研究主要基于人口或经济官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而在进行跨国别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缺陷。已有研究往往以“行政城市”作为基本单元来分析城市结构,本研究则通过夜间灯光数据来界定真实城市空间单元。此外,本研究不但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规模的变动趋势和分布特征,还通过空间分析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体系的重心变动趋势及方向、空间扩散和集中程度、演化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测度。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一)研究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体系研究往往基于各个国家或地区“行政城市”中的人口统计数据。而DMSP/OLS 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是一种图斑数据,能够直接反应出城市化的多维度特征,夜间灯光亮度及面积等指标明显与基础设施过程、土地住房过程、城市化人口产业过程、生活方式转变过程及环境过程存在相关关系[1]。DMSP/ OLS夜间灯光总量与城市化水平[2]、GDP密度[3]、人口分布[4]等的相关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国别均已得到验证,所以用其度量城市规模、城镇体系具有可信度和可行性 [5][6],从而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统计数据缺陷,且能够直观呈现城市体系空间形态。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在明确界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根据DMSP/OLS 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适当的城市样本,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演化特征及规模分布。通过选定合理的灯光亮度门槛值(DN值),即可用城市区域高于DN门槛值的灯光亮度总量近似表示城市规模,由此即可选定城市体系样本,进而所以从根本上消除了城市人口数据和城市界定中存在的误差。

(二) 地域单元与数据选择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区域系统,一般认为该区域始于我国陕西省,向西可划分为功能差异的三大区段: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区和拓展区。其中核心区主要包括中亚五国和中国西部五省区;重要区主要是指h中亚经济带,包括印度、阿富汗、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沙特、伊拉克等国;拓展区则主要包括欧洲大陆及北非等地区。本文在借鉴白永秀(2014)、胡鞍钢(2014)及“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纲要相关探讨基础上,根据经济地理格局特性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界定为由中国西部五省市与中亚五国组成的大区域。

本文所用的基础数据选自199―2016年中国DMSP/OLS夜间灯光非饱和定标数据,通过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世界地图为底图进行矢量化即可获得基础地理数据。该数据具有能提供优质数据源以及可行性和可行度更有效等优点。本文选取10作为灯光亮度门槛值,即DN>10的区域即可视为城市。同时选取50平方千米作为另一项标准来筛选城市区域,最终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所选城市样本和夜间灯光遥感图如图1所示。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形态及演化特征

首先,城市体系总体分布呈现东、西部相对密集,中部相对稀疏的“哑铃型”结构。从灯光密度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总体城市空间分布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中部相对稀疏、东部和西部相对密集的“哑铃型”结构。中国五省区灯光密度为0846/平方千米,略高于中亚五国灯光密度(0770/平方千米)。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灯光密度最高,为1634/平方千米;哈萨克斯坦灯光密度最低,为06/平方千米,大致相当于我国新疆的水平。“经济带核心区”东部陕西、宁夏及甘肃兰州等区域形成明显的“高密度”集聚区,灯光密度达4869/平方千米,其中“西咸城市群”灯光密度更是高达13371/平方千米。此外,“经济带核心区”西南部地区由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首府比什凯克)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最终至土库曼斯坦巴尔坎州区域是另一个明显的灯光“高密度”集聚区,灯光密度为3508/平方千米,而“经济带核心区”中部包括新疆中南部、青海及甘肃北部地区则由于受塔克拉玛干沙漠及青藏高原等自然条件限制,形成明显的灯光密度“塌陷区”,该区域灯光密度仅为0201/平方千米。

其次,城市体系集中度逐步减弱,中小城市发散扩张特征显著。“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包含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城市,这些城市的城市规模演化趋势也大相径庭。利用1992-2016年某些年份DN值>10的城市样本测度“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规模体系空间演化的趋势,发现从q值计算结果看,除1995年之外,其余年份城市规模对位序的回归系数q值的绝对值均小于1,而且大致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2016年q值小于1992年水平,这说明该区域城市体系演化经历了先分散再集中最终走向分散的历程,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演化呈现出“发散增长”的特征,而且地理集中度较低,并且这种城市规模结构呈现首位分布格局的特征在考察期内不断强化。

从城市空间变动上看,1992-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规模增长的空间演化明显呈现出先向西南移动后向东北移动、先扩张后收缩的态势。由标准差椭圆图(即图3)可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东(略偏北)―西(略偏南)”的格局,而且椭圆长轴的伸缩幅度远远强于短轴,这表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演化的主要力量并非来自于南北向的城市增长,而是东西方向。

再次,“新丝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空间形态总体呈现“四群两带四轴”结构。其中“四群”指“丝路起点城市群”、“中亚南部城市群”、“中亚北部城市群”和“新疆城市群”。“丝路起点城市群”由泾渭河平原谷地(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和河湟谷盆地(西宁、兰州、银川)城市群组成,重要的节点城市包括:西安、银川、宝鸡、渭南、兰州等,该城市群占整个“新丝路经济带核心区”灯光总量的2275%;“中亚南部城市群”以塔什干、布哈拉为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包括:阿拉木图、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阿什哈巴德等,灯光占比为1695%;“中亚北部城市群”以阿斯塔纳为中心,包括阿斯塔纳、卡拉干达、科克舍套、塔拉兹等城市,灯光占比为1307%;“新疆城市群”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核心,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吐鲁番等城市,灯光占比约为581%。

两带为“新亚欧大陆桥发展带”和“能源通道发展带”,空g上基本呈“入”字形格局,“新亚欧大陆桥发展带”基本沿“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铺开,重点包括“渭南-西安-宝鸡-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嘉-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乌苏-卡拉干达-阿斯塔纳”等城市,灯光占比为2869%;“能源通道发展带”则基本与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重合,包括“阿拉木图-比什凯克-纳曼干-安吉延-费尔干纳-塔什干-吉扎克-撒马尔罕-卡尔希-纳沃伊-布哈拉-查尔朱-马雷-阿什哈巴德”等城市,灯光占比2917%;四轴为“西姆肯特-乌拉尔发展轴”、“中巴走廊发展轴”、“西安-榆林发展轴”和“银川-延安发展轴”。“中巴走廊发展轴”包含“吐鲁番-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叶城-和田” 等城市,灯光占比为42%。这一城市发展轴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将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主动脉。“西姆肯特-乌拉尔”发展轴包含西姆肯特、阿克托别、卡萨林斯克及乌拉尔等城市,灯光占比为1131%; “西安-榆林”发展轴主要包含西安、铜川、咸阳、榆林、安康等城市,灯光占比为1191%;“银川-延安”发展轴包含银川、吴忠、庆阳、石嘴山和延安等城市,灯光占比为604%。

最后,呈现出片段化和非连续的特征,不同地区城市体系演化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规模结构总体上呈现出集中度逐步减弱、中小城市发散扩张的特征,但其中不同区域城市体系演化则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图(5)可知,1992-2016年中亚南部城市群集中度基本稳定,城市群内各城市大致呈现出平行增长态势;新疆城市群则呈现出集中度相对下降的态势;而丝路起点城市群则呈现出城市加速集中的趋势,且这一趋势在继续;中亚北部城市群总体上也呈现出城市加速集中的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利用1992―2016年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空间形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空间形态明显呈现出片段化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而且各城市群的空间演化特征明显差异化。城市体系形态总体呈现“四区两带四轴”的空间结构。1992―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集中度始终较高且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张”的转变过程;城市体系规模增长的空间演化明显呈现出先向西南移动后向东北移动、先扩张后收缩并向“新亚欧大陆桥”等主要交通通道、中巴走廊、能源通道等集聚的动态演进特征,其中西安、银川、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克孜勒奥尔达、阿克托别、乌拉尔、布哈拉、阿什哈巴德等城市增长最为显著。

目前包括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演化之所以呈现集中度逐步减弱、中小城市发散扩张的特征,其关键在于该地区“空间格局不经济”。这种“空间格局不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特殊的区位、分散的群落分布和低规模的群落人口,换句话说,距离、分割和密度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不经济。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普遍存在着“低密度、高分割性”的特征,导致该地区能源相对富集,交通通达性较高,地区更具竞争力,未来也最有可能形成重要节点城市。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空间形态“四群两带四轴”的结构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二)启示

根据上述分析结论,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各城市群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以便借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良机实现城市乃至国家之间的共赢互利,各相关国家要重视国际合作战略,主要方向包括能源合作、金融合作、经贸合作、产业合作、文化合作、物流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从中国的角度而言,关键是要把握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杨眉,王世新,周艺等.DMSP/ OLS夜间灯光数据应用研究综述[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1(1).

[2]陈晋,卓莉,史培军等. 基于 DMSP/ OLS 数据的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的构建[J]. 遥感学报, 2003(3).

[3]杨妮,吴良林,邓树林等.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省域GDP统计数据空间化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4).

[4]程砾瑜.基于DMSP/ 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分布时空变化研究[D].北京: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8.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范文第4篇

(一)宗教价值观的多元性云南纳西族聚居地在宗教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多元性特色,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方面。云南纳西族独有的宗教是东巴教,东巴教中规模较大的祭祀仪式主要包含祭风、祭天、祭丁巴什罗等仪式,其中,东巴绘画、音乐也属于宗教文化范畴。音乐主要是在开展祭祀活动中,所吟唱的曲调音乐,还伴随有一定的器乐,音乐唱腔高达50种。每当春节、端午等重大节日活动,都要开展祭祀活动,最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活动。祭天活动属于纳西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云南纳西族是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民俗风情与文化等都和宗教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也充分说明了力量的强大,有些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相左的,必须在充分尊重民俗多元性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二)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消极成分云南纳西族的传统文化,是生活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祖先生产、生活实践中经验的累积,是纳西族的文化瑰宝,是纳西族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家园。这一传统文化对纳西族群众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纳西族文化中依旧存在着一些消极成分。这些消极文化的存在对纳西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进,对当地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如纳西族中存在殉情风俗。当情侣决定殉情后,他们将这一消息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女方则告诉自己的母亲,而朋友和其母亲则要为他们保守秘密,随后,会选择高山险峻之处自缢身亡。其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陋习,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相背离,而且会阻碍民族地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也不利于当地民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制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期,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比较突出,各地经济文化环境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民族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发展中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也相对较差,这些差异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民族地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和支持度。首先,经济环境方面,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目前正开展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食品安全、假冒伪劣、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纳西族群众原有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冲击。如何认识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引发的道德问题依然是纳西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次,民生建设方面,部分民族地区民生建设滞后。如纳西族在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医疗卫生和就业等方面仍存在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解决,将直接影响民族地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必将减缓民族地区的思想道德建设进程。最后,在文化建设方面,纳西族正致力于将其“东巴文化”做大做强,但同时需要处理和面对文化的娱乐化和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文化的娱乐化和世俗化对纳西族原有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针对民族地区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现象,若任其发展,民族地区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就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背道而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3]。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云南纳西族地区思政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纳西族宗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衔接宗教文化是云南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和日常的价值取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挖掘和利用纳西族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的地方,构建宗教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链接体系,是民族地区开展思政工作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全面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正能量。在云南纳西族地区存在大批的爱国宗教人士,这些宗教人士是联系党、纳西族信教群众的纽带,是号召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4]。与此同时,爱国宗教人士也勇于同那些打着宗教的幌子搞阴谋破坏的犯罪分子进行强有力的抗争,对维护国家统一、和谐安定都发挥了作用。纳西族爱国宗教人士的行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相一致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所以,要全面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的正能量,积极与其展开全面的合作,带动更多的纳西族宗教信众发展成为爱国人士,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同那些打着宗教幌子用来搞破坏的分裂分子作斗争。其次,要引导纳西族宗教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纳西族宗教文化中提倡惩恶扬善、造福群众、服务社会,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它宣扬的爱心、慈善、公德等价值观念,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相通之处。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宗教文化中存在的不科学方面。因此,在云南纳西族地区的宗教文化建设中,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利用纳西族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通之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保护并全面弘扬纳西族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基础上,摒弃糟粕,进一步推进当地宗教文化改革,确保纳西族宗教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

(二)尊重并规范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尊重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是倡导包容、尊重差异的具体发展要求,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讲,一是从纳西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规划出发,进一步宣扬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亮点,以纳西族传统文化作为发力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纳西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全面满足纳西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加快纳西族传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让纳西族文化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让纳西族文化逐渐走出去,逐步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纳西族人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推动纳西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创新[5]。三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做好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工作。在全面尊重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引导当地群众认识其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并及时进行改造或删除,对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则要进行引导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积极加快纳西族地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广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成为推进纳西族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工作,不断满足纳西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纳西族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逐步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而成为推进纳西族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主管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292X

国内刊号:14-1055/F

邮发代号:22-56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月刊)1980年创刊,是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本刊是面向生产和科研的学术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国外技术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交流产业结构、宏观、微观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经验,她融入了世界、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本提供学术咨询和工作指导的刊物。

主要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