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市场线的应用

资本市场线的应用

资本市场线的应用

资本市场线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港口岸线;有偿使用;港口规费;岸线资源;收费模式

0 引 言

2012年,全国港口吞吐量不复前几年的增长势头,水运市场低迷,航运企业多数入不敷出,港口企业仅能艰难维持,这其中大部分原因是由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不佳造成的。对此,交通运输部及时出台中小港口企业免征货港费的规定,以帮助中小企业生存。但笔者认为,水运市场本身不完善也是制约水运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其中,港口经营市场出入不灵活,难以转型,使得码头业主更易接受“慢性死亡”而不是“壮士断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他企业进入港口经营领域,从而降低了整体市场活力。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弊端的主要因素在于现行港口企业规费征收不够合理。目前港口企业需缴纳的规费有港口建设费(全国14个主要港口)、货物港务费、岸线使用费(全国部分地区)等。港口建设费是根据国务院《港口建设费征收办法》规定,由交通运输部负责向进出对外开放口岸港口辖区范围的所有码头、浮筒、锚地及从事水域过驳等装卸作业的货物征收,专项用于港口建设的政府性基金。货物港务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收费规则》规定,由负责维护和管理防波堤、进港航道、锚地等港口公共设施的港口行政管理机构,对经由港口吞吐的内、外贸货物征收的,用于码头及其前沿水域维护的一种港口规费。以上两项收费均按港口货物吞吐量来征收,这实际上与倡导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规律是相悖的。而岸线使用费的合理收取可以起到保护稀缺岸线资源的作用,对提高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效能、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我国各地港口管理部门对岸线使用的收费很多只是象征性的,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 收取岸线使用费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港口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

岸线使用费与岸线资源占用量相关联,从收费方式看,注重公平、合理原则,可从宏观上引导港口经济走向,促进港口企业优胜劣汰,减少岸线资源被占不用、多占少用、深水浅用等现象,以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调节、配置港口岸线资源,促进其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1.2 有利于强化岸线的产权管理

收取岸线使用费,可量化港口企业资产,方便港口企业融资及进出港口经营市场。实行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可强化岸线使用者的岸线价值观念,推动港口基础建设中岸线价值的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岸线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将岸线物权化后,企业可凭岸线使用证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岸线价值也可像土地价值一样进行评估衡量,必将极大地促进码头交易市场成型,方便企业进出港口经营市场,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

1.3 有利于保护岸线资源

岸线,特别是深水岸线,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性国家资源。由于《港口法》出台较晚,整个港航法规体系并不健全,导致不少珍贵岸线被占不用或多占少用。如新出台的《浙江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虽规定,“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自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之日起2年内进行开发建设。逾期未开工建设,且未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延期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新办理港口岸线审批手续”,但仍留下了“多批岸线,分次建设”的漏洞。同时,企业违法成本太低,行政强制又难以执行,码头“未批先建”现象时有发生,难以杜绝。收取岸线使用费,有助于回收以往被多占用的岸线,增加企业违法成本,防止企业恶意囤炒岸线资源的现象发生。

1.4 有利于统筹港口建设资金

岸线资源使用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收费金额与岸线使用量相关,收入较为稳定,不随港口吞吐量多寡而变,以此作为港口基建资金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能更好地进行港口项目建设。

2 岸线使用费收费模式

总体来说,国内现行港口岸线使用收费标准过低,岸线使用费在港口岸线占用单位总经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甚至低于一些商品房的物业管理费。过低的港口岸线使用收费标准造成了“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基本无价”的不正常现象,因而无法体现港口岸线资源的稀缺性及价值。

然而,虽然收取岸线使用费现实意义重大,但若收费方式不合理,也有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只是象征性地收费,则难以达到保护岸线资源的目的,且会加重企业税费负担;而如果收费过高,大多数企业难以承受,反而会使整个港口经营市场萧条、萎缩,更有可能诱发企业的逆反心理,不利于行业稳定。因此,如何合理收取港口岸线使用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1 收费前提和原则

征收岸线使用费的前提是取消征收港口建设费,以岸线使用费替代港口建设费。笔者认为,港口建设费的存在,使得港口企业不能承受高定价的岸线使用费,造成国内现行岸线使用收费标准远低于岸线实际价值而显得名不符实。因此,以合理收取岸线使用费来替代港口建设费,所收费用作为国有投资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保护日益稀缺的岸线资源,又能打击申报吞吐量不实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以及企业非法占用岸线的行为,而不会给合法经营企业增加太多负担。这样做保护了合法经营,符合市场经营规律,也符合科学发展观。

从本质上来说,港口岸线使用费实质上是港口岸线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笔者认为,合理的岸线使用费应满足以下要求:(1)收取岸线资源使用费最根本最核心的目的是保护岸线资源,因此岸线使用费的定价必须能体现岸线的实际价值;(2)岸线使用费的收取应鼓励港口企业优胜劣汰,使岸线资源能被充分利用;(3)岸线使用费的收取不应给企业带来过大负担;(4)能体现政府经济导向,最大限度地释放港口岸线资源的潜力,实现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因此,合理的岸线资源使用费收费原则为:取消港口建设费,改收岸线使用费作为港口建设基金;岸线使用费的计费要素应与岸线价值要素相对应,并包含政府经济导向要素,便于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市场;岸线使用费按使用周期收取,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加重企业进入市场的负担,并便于收费调整。

资本市场线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区域;商业银行;市场绩效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diversific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listed commercial banksin Shanghai and Shenzhen.We choose ROE to be performance standards of these companies .We find that the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 Equity and firm diversification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diversifica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tion costs for films .We also find commercial banks will benefits more if they diversificate in the three sorts of cities than diversificate casuall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bank's capital scales are negatively related.

Key Words:diversification,commercial banks,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6-0061-04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对国民经济活动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经济现象。

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趋势明显加速,在2005年资产规模前50强的银行中,跨区域发展的商业银行占86%,而同期上市商业银行全部为跨区域发展企业。鉴于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商业银行该不该选择跨区域战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跨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文献中存在着多元化战略对企业市场绩效影响的大量研究,其中也包括行业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但企业经营业务的地理空间分布结构对各类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尽管国内已有少量跨区域发展对企业市场绩效影响的研究,却缺乏对上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系统实证分析。本文以2005―2007年全部上市商业银行为基准样本,收集了上市商业银行规范的跨区域发展数据,研究了跨区域发展对银行市场绩效的影响。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分布与格局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区域市场划分

参照芮明杰(2008)等分析我国区域市场时的划分方法,本文按三种口径划分我国金融市场:第一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第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从经济发展基本面以及金融业发展水平的角度将全国金融市场分解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三种城市类型。具体来说,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5年公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将北京、上海等城市作为一线城市,而将金融生态环境前10名的城市如苏州、南京作为二线城市,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中等以上城市作为三线城市。第三是地理区位意义上的,为凸显三大城市群的特殊性,将全国金融市场划分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其他4个区域。由于第二种口径与目前产业界普遍流行的提法一致,同时背后的经济学含义也更为明显,所以将其作为本文跨区域发展分析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金融市场不均衡发展的格局

本文在分析一线市场时,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包括在内。在选择二线市场时,兼顾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成熟度以及地理区域分布。经多方权衡,选择天津、苏州、南京、成都作为二线城市,大连、中山、镇江、重庆作为三线城市。本部分数据依据《中国经济年鉴(2007)》、《中国金融年鉴(2007)》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整理而得。

1. 一二三线城市在金融市场大小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但增长趋势相反。这里选用各城市存款金额衡量其金融市场大小。从2006年统计数据来看,一线城市金融机构存款金额平均为19775亿元,二线城市平均为4799亿元,三线城市为2937.6亿元,一线城市平均为二线城市的4-5倍,三线城市的6-7倍。但同时二线、三线城市市场规模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2006年二线、三线城市增长率分别为11%、15%,远超过一线城市6%的增长速度。

2. 一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差异还体现在各自的市场竞争不同。从各地金融机构注册数量看,2006年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平均有563家,二线城市平均有285家,三线城市有127家,因此可以看出一线城市“高手云集”,竞争异常激烈,二线城市近年来也有众多实力雄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抢滩,三线城市竞争激烈程度则小很多。另外,金融市场竞争还体现在商业银行与股市、证券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一线二线城市相对三线城市而言,股市、证券市场较为成熟,资金分流能力显著,从而加剧了市场竞争。

3. 各类城市金融市场不平衡发展的格局还体现在其盈利能力的差异上。这里选用金融业的增加值衡量金融市场的盈利能力。一线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平均为613.17亿元,二线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平均为312.7亿元,三线城市为113.2亿元,一线城市金融市场盈利能力是二线城市的2-3倍,是三线城市的5-6倍。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的增加值增长率为15.6%,显著高于二线、三线城市的8.67%和7.56%。

三、样本数据与模型设定

(一)样本选取

跨区域发展主要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在成长和发展中面对的战略选择。为此,本文的实证研究聚焦在沪深上市的金融企业身上,当然,这也是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的考虑。本文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构造通过以下过程:(1)金融板块的选择遵循申银万国公司的行业分类法,提取金融大类下沪深两市所有的A股上市商业银行,对于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值,根据有关金融专家的意见加以修正,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2)提取了这些上市公司2005-2007年的主要数据。之所以选择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主要考虑到数据的时效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3)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的业务网点基本铺设完毕,其市场绩效与跨区域发展关系不大,因此,本文的分析样本不包括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本文以下的实证中,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利用2007年全部上市商业银行最近三年数据。所有公司层面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资讯及各公司年报,分析软件是SPSS12.0。

(二)主要变量设定

1. 被解释变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变量设定。国内外文献对于公司经营绩效的度量主要有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两种。会计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报酬率(ROE),市场指标主要有托宾Q值等。托宾Q值是指公司资产市值与重置资本的比值,由于重置资本很难计算,所以通常用资产的账面价值来代替。跨区域经营是公司管理层的决策,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它直接影响了有形资产的增减,而后者正是计算托宾Q值的分母,也就是说托宾Q值可反映出由于跨区域经营而带给公司的收益,因此国外学者广泛认为其对公司绩效衡量要优于财务指标和股市指标等衡量方法。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非流通股,市值很难估计,在这种情况下,Q值计算不很严格,因此并非一个合适的衡量。

2. 解释变量―跨区域发展程度的变量设定。本文借用文献中度量某公司收入在不同行业领域分布集中度的常用指标―Herfindahl指数,来衡量公司跨区域发展分布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si为第i个经营单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其值在0和1之间分布,当公司只在一个区域经营时,H值为1,H值越低代表公司跨区域发展程度越高。如前所述,对于跨区域发展的度量口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即He,si是商业银行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第二是行政区划的角度即Hl,si是第i个城市的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第三是地理区位的角度即Hg.,si是商业银行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其他4个区域的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

3. 控制变量设定。(1)本文对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考察,就需要控制企业总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因素。本文将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LOAR)作为控制变量加入。(2)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度来看,三大城市群即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无疑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如果企业的经营范围重点在这三大区域,那么其经营绩效可能会相对其他企业更好。同时,由于三大城市群集中了众多城市,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可能更为便利。为此,我们将这个因素考虑进方程。

(三)回归模型设定

在选取了以上的变量以后,具体的回归方程为

(1)ROE=a+b1He+b2LOAR+b3Size+b4dbh+b5dc+b6dz+c

(2)ROE=a+b1Hl+b2LOAR+b3Size+b4dbh+b5dc+b6dz+c

(3)ROE=a+b1Hg+b2LOAR+b3Size+b4dbh+b5dc+b6dz+c

鉴于本文对样本的选取符合面板数据的要求,而面板数据模型又被公认为是比普通回归更稳健的计量方法,因此本文的回归分析将以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为主。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Hausman检验选择其中最优的。

四、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实证结果分析

(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特点

从2007年全部上市商业银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指标看,进入的城市类型(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平均为2.1个左右,进入的城市少则4、5个,多则数十个,表明:上市商业银行在这三年中基本都采取了跨区域发展战略。仔细观察He、Hl、Hg各值,可以看出,上市商业银行按经济意义理性分布营业网点要多于按地理大区分布网点或无规则地在各城市设置经营网点,且其标准差较小,作者认为其可能原因是商业银行基本都采取了经济意义上的跨区域发展。

(二)回归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本文首先以前述所有上市商业银行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方程回归。在对比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时,Hausman检验的结果无法拒绝原假设。为此,我们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与混合截面模型相比,根据LM和F检验,随机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也较好。对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发现:

1. 跨区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影响为正。根据方程(1)的回归结果,He对ROE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含义是其他条件相同,当商业银行过度集中在某类城市,则预期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较低,也就是说,当商业银行增加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的投资组合分散性,则会带来更高的净资产回报率。根据方程(2)的回归结果,Hl对ROE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在行政区划意义上跨城市发展的分散性越大,越对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带来正面的影响。根据方程(3)的回归结果,Hg对ROE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如果银行增加其业务在4大区域中进行跨区域投资组合的分散程度,会带来更好的经营绩效。

从He、Hl、Hg系数的大小对比看,He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系数的绝对值略高于Hg,而Hg又略高于Hl。这表明,企业如果更多按照一、二、三线城市类型,进行区域发展分散化,比企业不加选择地进行异地分布或按照地理大区的概念进行跨区域组合,对于企业净资产回报率的好处要更大一些。可能的解释是,从“风险―成本―收益”这个分析框架看,在不同城市之间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虽同样可以获取风险分摊、新增收益等好处,但如果跨区域的投资组合是在同类型(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由于同类城市之间的风险相当,且市场关联度大,则其中得到的风险分散效应、规模扩张效应可能相对跨类型区域发展较小。同样道理,四大区域各自内部的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性,彼此之间的关联度也较高,在单一区域内进行单一类型的跨城市发展,就可能不如进行不同大区域的组合更能分散风险和有利于扩张。但是,不同大区域地理上的距离又过于遥远,管理难度增大,各个大区域之间文化、消费、习惯差异过大,学习成本高,这样可能就不如偏重一个或两个地理大区域而更强调大区域内部进行跨类型组合的发展,以达到更好的经营效果。

2. Size对ROE的影响在3个方程中均为正,并且其在5%或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商业银行规模越大,其净资产报酬率越高。在同等跨区域发展布局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本规模越强大,对总资产收益率有更大的正面影响。这与国内学术界定性研究银行跨区域发展资本规模与市场绩效结论相一致。

3. 对于代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最主要来源地的虚拟变量dbh、dc、dz,在3个方程中系数均为正,且dbh、dc的系数均在5%的条件下显著。这表明经营范围如果集中在环渤海或长三角区域,比在三大都市群以外的区域而言,银行的经营绩效要更好一些。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讨论了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其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根据沪深两市商业银行2005-2007年的数据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主要发现:(1)有较充分的经验证据表明,跨区域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净效应为正。具体来说,在同等条件下,商业银行在一二三线城市经营布局越合理,区域分散化越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越高。(2)企业如果更多按照一二三线城市类型进行区域发展分散化,比企业不加选择地进行异地布局或按照地理大区的概念进行跨区域组合,对于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的正面影响要更大一些。(3)研究还发现,商业银行跨区域战略实施还有赖于其规模大小。跨区域意味着成本的升高,而过高的成本往往是小规模商业银行所难以接受的。

从上文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跨区域发展固然有风险,但有较充分的实证证据表明,在综合各种正负效应后,增加跨区域组合分散性,总体上会对上市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产生净的正面影响。(2)跨区域发展确实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好的资本收益,是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条件成熟的商业银行需要积极考虑跨区域发展战略。(3)商业银行在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时,应积极探索跨区域发展的城市目标对象、物业发展类型以及可行途径。正如本文所研究的,商业银行可以有意识地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投资组合,在这个基础上,跨一两个地理大区域。(4)财务风险的控制对于跨区域发展的商业银行很重要,而在跨区域发展的财务风险控制上,需要商业银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财务预警体系,以及内部外部监督体系,防止因跨区域发展的盲目扩张而导致的资金链危机。(5)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方式选择上有内部扩张和外部并购等不同模式,由于新进入区域会带来大量的学习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并购当地在位企业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银行能够更快打破新的区域的进入壁垒,缩短进入周期,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曾康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15.

[2]陈汉文,邓顺勇.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变迁与改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54-75.

[3]张翼,刘巍,龚六堂.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05),122―135.

资本市场线的应用范文第3篇

据国家发改委2010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已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目前,中国大城市中的社区,415个中小城市,2488个县和县级区,都是适合二级市场终端影院建设的目标地区。另外,3000所高校、3000个厂矿机关,同样是二级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商业价值潜在巨大。保守估算,大概还有1.7万块银幕的市场空间。

社区、高校通常有着充沛的客源,可形成与辐射在周围商圈里的超市、饭店、书店的良好互动。而机关厂矿的经济实力也证实了这部分潜在的实力。二级电影市场的定义二级市场的概念较难定义,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常务副会长耿西林认为,对二级市场的定义应建立在统计的基础之上更具有说服力,“有统计意味着是正式的、有组织的经营,没有统计就是散户,所以有时候以是否加入院线为界,将没有加入院线的市场定性为二级市场。”北京电影学院于丽教授的研究课题《县级影院建设与改造》,将二级市场定义为全国城镇一级市场(加入主流院线的影院涵盖的市场)以外的电影市场,包括社区、学校、厂矿、部队等能够放映电影的礼堂、俱乐部,这些单位没有加入院线,也没有安装计算机售票系统、以租片放映、买断地区放映权或组织放映为主。

二级电影市场的特征院线制的发展推动了一级市场现代化多厅影院的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形成了以农村数字院线为特点的适应农村市场发展的可行性模式。在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之间的夹缝中的二级市场,虽被学者称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依然停滞不前,且呈现以下特征:政策市。尽管国家在大方向给予各种政策支持,但是各级政府对此态度不一,改造的速度也参差不齐。截止2011年年底,全国仅31个省(市、区)制订了本地区的《“十二五”期间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发展规划》,明显的表现出“政策市”的股市现象。政府支持,资金充裕,影院改造速度快,市场发展迅速;反之,则市场停滞不前。多分布在电影消费能力欠发达的地区。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沿革,曾经的二级市场概念是指首轮放映之外的二轮放映市场,多分布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后经产业改革,这些城市经济迅速腾飞,可能存在于中西部的二三线城市,也可能出现在京沪直辖市和各大省会的周边地区。

观影群体结构变化。对于行政指令和市场化共同作用下的二级市场,观影人群已不再是企事业单位包场、厂矿、学校、部队的组织放映。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受过良好教育的返乡大学生和在中小城市打工的年轻白领,日渐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观影群体。关注这部分人群的观影需求,不仅关系着发行公司供片源的问题,更关系到制片公司做片源的问题。数字化院线的推动。目前,二级市场主要是以35毫米胶片放映为主,兼有1.3k数字放映设备和0.8k数字流动放映设备。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为保证二级市场观众与主流影院同步看上国产大片,全面推行1.3k放映设备是件非常急迫的事情,在二级市场还存在公益放映的情况下,商业放映的票房收入是未来提升二级市场“造血”功能的必要手段。

二级电影市场的运营模式当前,二级市场的电影企业正处在改制和未改制的尴尬境地。从技术标准上来讲,二级市场主要靠35毫米胶片租片放映和1.3k数字影院的试点推广,其经营模式主要是传统拷贝版权的经营和1.3k数字院线的开发。传统拷贝业务的经营。传统拷贝版权的业务多由电影公司沿袭下来,通常是靠自有资金购买影片,填充片库,向大型单位提供租片业务;从制片方手中买断地区播映权,依靠红头文件,组织大规模包场业务;以老旧影剧院为核心,将商业放映和公益放映(广场放映、社区放映等)相结合的,放映的影片也多是主流院线一轮放映结束后下发的二轮、三轮影片放映。传统的经营模式是依靠当地大型企事业单位、工矿、学校的大规模团体放映,与行政指令休戚相关,片源多为主旋律影片、爱国主义影片。以致出现下列问题:由于资金限制,片源更新缓慢,导致影院依靠复映、播放DVD、录像带甚至盗版DVD维持生计,市场运作进入恶性循环;影片类型本身与主流市场偏离,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与商业放映环节格格不入;运营模式较被动,因为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对影片的要求比较特殊,需配合政治形势和文件要求,而片源产出数量有限;由于拷贝版本逐渐减少,二级电影市场数字化改造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导致片源供应量减少;拷贝供应多为大城市影片的二轮或三轮放映,拷贝成色受损,严重影响在二级市场的放映效果。胶转磁业务刻不容缓。1.3k数字院线的开发。二级市场影院环境大多破落陈旧,而数字化改造或数字影厅的建设尚未形成规模,原因在于:第一,数字化改造需要政府支持、政策和资金保障,仅有个别实力雄厚的院线为配合拓展中小城市的长远规划,敢于在二级市场实施大规模新建数字化影厅项目;第二,需要相当数量的有效观众群,而二级市场的观影群体限制了数字影厅概念的拓展。从技术层面来说,1.3k数字放映机仅用于国产影片、港片的放映,2k数字放映机则用于进口分账大片的放映,与大部分观影群体的观赏范围缺少重合。上述两点影响了数字化影厅在二级市场的大规模推广。

二级电影市场存在的问题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电影业虽以3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达到130亿元的票房收入,但还是不及房地产业的一个零头,基层电影公司甚至被视为包袱。各地政府步调不一,给予的政策支持成为了二级市场投融资建设的关键。院线制成立之后,基层影剧院的衰败变得尤为明显。相比新建影院所消耗的大额资金,改造大批遗留影院是目前二级市场最为适用的方法。但是国家对县级影院改造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足,民营资本进入二级市场的渠道不舒畅,成为制约二级市场影院发展的又一因素。片源供应思路亟待调整。二级电影市场的主要观影人群为学生、部队军人、中老年人、外来打工者、返乡大学生。观影方式通常为包场、组织放映、广场放映与社区放映。

由于一级市场过度占有文化资源,导致垄断和市场布局不合理,二级市场观众口味与消费趣味的差异被掩盖、被忽略,且常沦为一级市场的二轮、三轮放映市场,到达影院的电影类型过于单一。由于自购类影片成本较高,受资金限制不能长期更新,旧片积压在库,新片得不到更新,只能依靠复映、光盘、录像带甚至盗版DVD为生,优质片源严重缺乏。二级电影市场有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观影群体。首先,二级市场占据中国49.68%的人口比例,人口基数大,市场广阔;其次,二级市场往往是经济发展较快,而电影产品购买力不足;第三,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7%,近6成分布在农村,二级市场老龄化现象也尤为突出。当青壮年人口迁往大城市,县城一级的大学生返乡、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由此引发的影片类型的变化,使得二级电影市场观影人群随之发生变化。供片机制落后,行政指令式发行方式亟待转变。二级市场不规范的市场运作机制,和缺乏市场主体,导致制片方与放映方经营渠道不顺畅,产供销脱节。由于自购类节目成本较高,多数影院难以承受引进费用,导致影院放映业务大量萎缩,上级电影公司也难以下发最新电影拷贝,以及由供片机制引起的连带反应,二级市场进入恶性循环,市场业务整体萧条。#p#分页标题#e#

二级电影市场运营策略健全投融资机制。二级市场相对于成熟型的一级市场和成长中的农村市场来说,是夹缝中生长的易被忽略的市场,在市场的整合和提升中常遇到行政干预、地区壁垒、所有制壁垒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将社会资本引入影院建设,结合二级市场自身特点,量体裁衣。国家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环境。截止2011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制订了本地区的《“十二五”期间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发展规划》,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呈高速发展态势。全年新增800余座影院且基本为数字影厅,其中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分别占全国新增银幕数的50%以上。以上文件主要体现在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产业技术支持,投融资等宏观层面的政策,而具体的实施过程则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对非公有制电影企业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通俗来说应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采取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帮助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等。尤其是在民营资本投资方面,国家因给予引导,避免盲目开发、过于投资,造成市场不热、资源浪费等情况。当然,民营资本的逐利本性会大大提高影院运营效率。

理顺产权关系,加速影院改造。当民营资本进驻二级市场影院改造项目时,最难的就是理顺影剧院的产权所属关系。因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影院经营每况愈下,大批影院自负盈亏,不得不将资产拍卖,其中就包括地产与设备。搞清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责任,是建立合作的前提。如何有效地加快改造速度,有时候电影专项基金、税收返还、银行贷款等一系列政府行为的融资举措就显得过于迟缓。考虑到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单位,2862个县级行政单位广泛的市场空间,保证投资效率,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资金吸纳引导机制。新时期,如何活用新政策,利用土地资源及这些县级影剧院的区位优势,将土地作为筹措改造资金来源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招商、拍卖、转让、租赁、抵押或减免租金等办法,保障民营资本顺利进入资本市场,并且利用影院自存资金、折旧基金、银行贷款、集资等方式,筹集影院新建和改造资金,扩大融资平台。调整片源供应思路。细分市场,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欣赏取向和需求,针对目标观众,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和策略性的投放适合其口味的影片。如返乡大学生,他们较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高,对影片的欣赏和鉴赏水平也较高,返乡就业收益也较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放映规划。

制片部门需拓宽拍摄思路,跟进二级市场现状,拍摄适合这部分市场发展的影片。以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来支撑二级市场,正是“口红效应”在中国乃至二级市场的一种反映。二级市场的供片机制是要依赖县级电影公司来运作影片的承上启下和市场动态的下情上达。在现阶段必须靠政府行为,借鉴主流市场的经验,院线与影院共同发力。二级市场大量散布在城市中的大专院校里的礼堂、当地电影公司改制后遗留下的影剧院、工人文化宫等大空间大容量的放映场所。中影校园电影院线、21世纪校园数字电影院线等院线的成立,都是采用高校院线与相邻地区实现空间整合互助式的发展策略,弥补区域封闭缺点,扩大影院的辐射范围。高校院线的成立促进了地方片源升级,带动当地的区域发展资源,亦节省了大批影院建设费用。

一级市场,可以利用更多营销手段来展示影院特点。而二级市场,则因根据各区县状况,以2131工程为契机,以校园数字院线为手段,在电影消费能力较弱地区,开展大规模送电影下乡活动。以这种公益放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潜在观众的观影兴趣。同时以自己的影剧院、文化宫、礼堂为据点,将商业放映和公益放映相结合,开展广场电影、社区电影、校园电影等流动放映的活动,着力巩固已有观众,培养潜在观众。二级市场不能坐以待毙,等待国家或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是要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各区县逐一攻破。

完善运营模式。当一级市场经过近10年的整合与发展,已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而电影产业的下一个10年,应该是二级电影市场的全面资源整合,完善产业规模的10年。大多数县级影院,改制后实行的是事业部门编制,企业化管理,在现阶段是符合二级市场发展状况的。从长远角度考虑,影院应忽略所有制概念,依靠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化市场空间,加强与政府、当地电影公司、社会资本的结合,在主体建设方面,着力推行以下四种合作模式: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地方电影公司提供管理,社会投入资金的三方优势整合模式;院线或地方电影公司为主导,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的经营模式;社会资金全资投入,当地影院自己组建经营管理团队模式;原职工承包经营,依靠地产租赁或其他收益经营管理模式。

以上四种模式从资金层面概括了当前二级市场的影院建设情况,当然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前提下,利用影院固定资产,保障影院收益,是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都将是二级市场的经营特色。对于传统拷贝业务的经营,需站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拓展经营思路。老片库存对电影公司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如何利用库存影片,发挥传统优势,开发拷贝的剩余价值,是传统拷贝放映影院改善其运营能力的关键。增加影片租赁业务、组织主题专场回顾等方式,都为传统影院经营带来了生机。以北京市二级市场为例,2007年票房收入848万元,其中700万元源于新影联院线的租片。二级市场的票房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租片收入,收入的高低则取决与影片本身的卖座程度。数字影院的改造和新建,宏观上需要政策和资金的配合。国家给予支持,扩大投融资渠道,吸引业内甚至业外资本进入。微观上则需要影院配套设施的跟进和观影人群的培养。这两点成为影院丰富片源,拓展业务范围的先决条件。

资本市场线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投资决策 融资决策 动态均衡

一、引言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投资时的项目选择决策和融资时的资本结构决策共同决定着企业的盈利性、风险性和持续经营能力。财务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考虑企业的盈利性、风险性和持续经营能力,进而要考虑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和融资决策行为。

自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MM理论以来,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始关注企业的融资决策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早期的无税MM理论认为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而经过修正后的有税MM理论则认为企业资本结构会影响企业价值。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和企业界已经对企业融资决策会对企业投资决策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形成了共识。

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上述观点。童盼、陆正飞(2005)、童勇(2008)从企业负债比例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了负债比例与企业投资规模负相关的结论。江伟、沈艺峰(2004)从企业成长性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了负债会导致高成长性企业的资产替代行为而不会导致低成长性企业的资产替代行为的结论。范从来、王海龙(2006)、李芸达、范丽红、费金华(2012)从企业产权制度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了国有控股企业的负债率与投资支出正相关而民营控股企业的负债率与投资支出负相关的结论。上述学者均是基于财务学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上结论,而本文则试图探讨运用财务学和经济学理论并借助数学模型来进行企业投融资行为动态均衡研究的可行性,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新的思路。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设想

(一)企业投资决策的理论分析与研究设想

1.财务学理论分析

由财务学理论可知,企业的投资决策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所选择的投资项目能给企业带来正收益进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这里所讲的投资行为,主要是指企业对长期经营性资产的投资。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投资项目的收益体现为企业进行投资所能带来的企业价值增值,这主要通过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现值指数或者内含报酬率等指标来衡量。投资项目的风险体现为企业进行投资所造成的未来现金流量和盈利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通过对项目值的考察来衡量。无论是对收益性的考察还是风险性的考察,都要涉及到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指标,这个指标在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动态均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经济学理论分析

在经济学理论中,产品市场在产品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均衡状态,此时市场出清,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且生产者实现最大利润。在产品市场中,企业作为产品供给者参与市场行为,企业的成本特性以及相应的成本曲线决定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供给曲线。消费者作为产品需求者参与市场行为,消费者的决策行为以及相应的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决定了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需求曲线。产品市场均衡点的变动是与产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变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旦企业的成本特性以及相应的成本曲线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产品市场中供给曲线的变化,进而引起产品市场均衡点的变化以及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的变化。同理,一旦消费者的决策行为以及相应的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产品市场中需求曲线的变化,进而引起产品市场均衡点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的变化。综上可知,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变动都伴随着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波动。企业和消费者在决策时都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波动,并通过对波动后果的分析来判断所作决策的合理性。

3.研究设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设想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企业投资决策研究。企业的投资是对长期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其目的在于获得企业价值的增值。而企业的这一目的与产品市场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谓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企业价值的增值是通过在产品市场上的利润增长来实现的。企业对长期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必然会引起企业成本特性以及相应的成本曲线的变化,进而会引起产品市场中供给曲线的变化,即使产品市场中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产品市场均衡点以及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也会发生变化。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变化体现为企业利润或现金流的变化,这将影响企业对投资项目净现值、现值指数以及内含报酬率的计算,进而影响企业对投资项目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判断。由此可知,企业的投资决策会影响到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均衡状态,而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均衡状态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设想运用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理论并通过相关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来研究企业投资决策的动态均衡。

(二)企业融资决策的理论分析与研究设想

1.财务学理论分析

由财务学理论可知,企业的融资决策主要是为了通过合理降低长期资本的成本和风险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所选择的融资方式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来满足其对长期资本的需求。这里所讲的融资行为,主要是指企业对长期资本的融资。企业在融资决策时,必须考虑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和风险。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主要通过债务融资的利息和权益融资的股利等指标来衡量。不同融资方式的风险主要通过企业面临的资金清偿压力和控制权保持压力来衡量。无论是对成本的考察还是风险的考察,都要涉及到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指标,这个指标在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动态均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经济学理论分析

在经济学理论中,要素市场在要素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均衡状态,此时市场最有效率,要素供给者得到最大的报酬且要素需求者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所需的要素。在要素市场中,企业作为要素需求者参与市场行为,企业对要素的需求是由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需求派生而来的。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增加要素投入,当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与边际成本或价格相等时,要素的投入达到最优,此时决定了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要素所有者作为要素提供者参与市场行为,其决策行为及其提供要素所能获得的报酬水平决定了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要素市场均衡点的变动是与要素市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变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旦企业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或边际成本发生变化,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就会变化,进而引起要素市场均衡点的变化以及企业获得所需要素的成本变化。同理,一旦要素所有者的决策行为以及提供要素所能获得的报酬水平发生变化,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就会变化,进而引起要素市场均衡点的变化以及要素供给者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条件的变化。综上可知,企业和要素所有者的决策变动都伴随着要素市场均衡状态的波动,企业和要素所有者在决策时都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波动,并通过对波动后果的分析来判断所作决策的合理性。

3.研究设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设想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企业融资决策研究。企业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获得所需要素,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企业的这一目的与要素市场上企业追求以较低成本取得生产要素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谓是同一问题在不同理论中的表述。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通过降低企业获得要素的成本来实现。企业对长期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必然会引起其对不同资本需求的变化。企业对资本的需求是由其对长期经营性资产的投资派生而来的,企业投资时所需的资金量形成企业融资时的预算约束线,而企业融资时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可以形成企业的无差异曲线,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要素市场需求曲线的变化,即使要素市场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化,要素市场均衡点以及企业获得要素的成本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资本结构以及相应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并影响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决策。由此可知,企业的融资决策会影响到企业在要素市场上的均衡状态,而企业在要素市场上的均衡状态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决策,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设想运用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理论并通过相关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来研究企业融资决策的动态均衡。

(三)企业投融资行为决策的动态均衡分析与研究设想

根据财务学理论,企业在投资决策时确认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是通过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企业的利润或现金流计算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现值指数或者内含报酬率等指标来判断的。企业在融资决策时确认融资成本的大小是通过不同融资方式的使用比例及其融资成本计算融资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衡量的。由此可见,企业的投融资决策通过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联系起来,二者在决策时相互影响,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在投融资决策时存在着动态均衡关系。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决策者必须对投融资决策进行统筹考虑,找到能够使其都达到最优的均衡点,该点应是能满足企业资本需求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点。

根据经济学理论,产品市场上的企业供给行为与消费者需求行为共同决定了产品市场的均衡点,该点代表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同时,要素市场上的企业需求行为与要素所有者供给行为共同决定了要素市场的均衡点,该点代表了企业在要素市场上实现要素成本最小化的条件。无论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还是实现要素成本最小化,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与企业进行投融资决策的目标是一致的。可见,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决策者就必须同时考虑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找到能够使其都达到均衡的均衡点,该点即为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点,此时企业的行为是最有效率的。

综上分析,可以设想将企业的产品市场分析与投资决策分析联系起来,将企业的要素市场分析与融资决策分析联系起来,那么,就可以将经济学理论中对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与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分析联系起来,进而使得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动态均衡来研究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动态均衡成为可能。

三、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综上分析,揭示了企业决策者在投融资决策时出于财务学和经济学考虑的目标共同性,进而设想可以通过经济学理论来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进行研究。由于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都较财务学成熟和完善,因此,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进行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动态均衡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文通过阐述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进行企业投融资决策动态均衡研究的设想,希望能够将经济学理论与财务学理论联系起来,为企业投融资决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开拓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童盼,陆正飞.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5,(5)

[2]范从来,王海龙.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投资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11)

资本市场线的应用范文第5篇

业务组合管理是康采恩管理的首要任务,合理的业务组合配置可以分散总体风险。本文从康采恩内外部视角,用三个不同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发现总体风险由投资机会的协方差决定,业务组合风险取决于业务领域和业务组合的协方差。由于三个模型各有优缺点,建议应用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关键词】

康采恩;业务组合;风险

0 引言

康采恩,又称多种企业集团,由法律上独立的公司联合而成,接受统一领导,以业务领域的多元化为特点。对各种业务领域的选择和整合是康采恩管理的首要任务。宏微观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持续主动地进行业务组合管理。康采恩面临各种风险,管理者在业务管理中必须考虑风险因素。那么康采恩如何通过业务组合配置来分散风险呢?本文围绕这个问题,先从康采恩内部视角,基于投资组合理论和康采恩风险成本模型(CORC),进行分析。然后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基础上,从外部资本市场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并提出建议。

1 内部视角

1.1 投资组合理论

投资组合所含投资机会越多,风险分散的作用越明显。根据占优原则,在给定的风险下最大化报酬或给定报酬下使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占优。优于其他投资组合的投资机会是有效的。所有有效的投资组合构成马科维茨有效曲线。为了确定最优投资组合,他引入了代表个人投资者主观效用函数的无差异曲线,两曲线的切点就是最优投资组合。

将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向CORC延伸,用业务领域的目标自由现金流(FCF)来描绘投资结果。模型包含各计划期内的FCF和发生概率,体现了时间结构。康采恩是风险厌恶投资者,其效用函数就是业务组合FCF考虑主观风险厌恶系数后的对等无风险收益(CE),该值越大越好。康采恩投资业务领域时,投入金额以业务的实际投资全额为准,不同于证券投资金额的可分性。不投资则记为0。

为了简化康采恩业务组合风险的计算,假设各期内FCF有高、中、低三种情况,分别对应各自的发生概率,且三种情况发生概率之和为1。业务领域的期望FCF是以发生概率为权重的FCF的加权平均,方差是三个情景下FCF与期望FCF之差的平方的加权平均。以两个业务领域为例,分别计算业务领域各自的方差和两者的协方差,再计算业务领域与业务组合的协方差以及业务组合的方差。结果显示业务组合的方差等于两个业务领域各自与业务组合的协方差之和,与业务领域的风险无关。同时发现,业务领域FCF之间的相关关系会影响总体风险的分散效果,负相关的FCF能更好地分散风险。

2 外部视角

CAPM基于投资组合理论,从资本市场角度对投资机会给出了评价。前提假设包括风险投资机会的无限可分性、完美市场假说、投资者厌恶风险、无风险投资可无限买入,以及所有投资者对期望报酬、标准差和各风险投资机会间的相关关系有一致的预期。风险厌恶投资者偏好资本市场线上的投资组合。投资者的一致预期导致市场一致的马科维茨有效曲线和资本市场线,因此无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的资金分配遵循“托宾的分离原则”。

计算得到市场组合的方差等于各风险投资与市场组合的协方差的加权之和。单一风险投资对市场组合的贡献在于他的加权协方差。完美市场中的市场均衡意味着对各投资机会有相同的单位风险超额报酬。在期望报酬-协方差坐标中,证券市场线反映了某股票对市场组合的协方差和它期望报酬的线性关系,线上的证券被公平定价。从证券投资向业务投资拓展,期望FCF取代证券的期望报酬,企业价值对应FCF的现值,贴现率是企业投资者的报酬率。根据CAPM换算得到以无风险报酬率贴现计算的企业价值,其分子为期望FCF减去市场风险价值和协方差乘积的差,即资本市场的客观CE。企业价值得到市场客观定价。

3 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