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范文第1篇

绩效审计更能体现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因为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比较,绩效审计有其特点和优势,绩效审计是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而且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绩效审计的审查范围,也超过了财务会计活动,拓展到对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价。绩效审计以建设职能为主,其审计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效率、效果和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及相关政策的完善,另外财务收支审计只对过去的事项进行查证,而绩效审计可以对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事项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

我国绩效审计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但是,我国绩效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各地发展不平衡,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审计人员素质结构不适应等严重制约了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逐步完善绩效审计制度,从而使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修改相关法律,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定位。

第一,应明确将我国国家审计划分为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类,并明确规定财务审计应对部门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为绩效审计提供相关数据真实、合法的基础;第二,应明确规定绩效审计目标、内容、范围、标准、方法等;第三,应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机关重点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同时应规定绩效审计的范围可以是部门、单位管理活动的相关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在《审计法》中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定位,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必将有力地推动绩效审计的开展,促进绩效审计的逐步完善。例如投资绩效审计,现行审计法律法规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国家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预算、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可见,现行审计法律法规对投资绩效审计规定非常笼统,投资绩效审计定位模糊,没有明确投资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范围、标准、方法等。为此,可参照和借鉴《深圳特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条例》中第五章绩效审计的有关内容,如明确审计机关权力,界定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等,为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提供法律依据。

2.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绩效审计效率和效果。

由于绩效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导致审计目标的多样性,也就必然导致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多样性,但这本身也是绩效审计的特点和优势。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因此,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在搜集和评价信息的过程中,除了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调查包括对事实的调查,也包括对特定问题看法的调查。统计分析也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状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除运用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应在绩效审计中尝试调查、分析等新方法。

另外,开展绩效审计,必须提高绩效审计本身的科技含量,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在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要以计算机审计和设备辅助审计为重要手段,大力提高投资绩效审计技术水平。在计算机审计中一方面要加强造价等方面审计软件的推广,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投资审计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在审计中大力推广设备辅助审计也很有必要。设备辅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设备辅助审计主要是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仪器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复核。例如,以往的工程量实测,基本采用手工测量,效率和准确性都不高,对一些地形复杂、特殊手法、隐蔽部位的检验和检测更是束手无策。如果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即便经过计算机计算,最终结果也不准确。但是,如果通过借助先进技术和设备、仪器,如gps技术和摄像、透视、取样等仪器、设备进行辅助审计,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取准确的数据。

3.开展跟踪审计,创新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方式。

所谓跟踪审计,即跟踪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开展全程审计。跟踪审计是顺着建设程序这条主线,开展对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开工前工作的审计、在建期工作的审计和竣工后工作的审计等相关工作,并实现从以资金为主线转移到以项目建设为主线的审计重心转移。传统的建设项目财务审计大多为事后审计,即施工前要认真勘查现场,记录原始地貌,施工中要通过实地测量、拍摄等形式对施工发现的问题,尽力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了更好的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应实施跟踪审计。公共投资项目由于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存在问题多等特点,成为我国目前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领域和突破口。通过实施跟踪审计,可以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做到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充分发挥审计促进项目管理、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作用,使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目前,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采用跟踪审计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鉴于我国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且人员素质低不适合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等现状,应慎重选择审计项目,把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大和重要的政府投资项目作为跟踪审计的重点。

其次,科学地选择跟踪审计的内容和环节。跟踪审计的内容涉及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决算等项目建设全过程以及建成后的运行情况。要选择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效益影响较大和一些事后不能审计或审计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跟踪重点。比如工程开工过程及所用主要材料的质量、品种、规格进行录像,建立项目跟踪审计资料库。尤其对隐蔽工程,一定要在完成前通过拍照、实测等形式记录真实数据,这对于核实材料和工程量至关重要。在选择跟踪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之前应测试内控制度的可依赖性,内控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好的,应该选择较多的环节和关键点进行跟踪审计,加强跟踪力度。

再次,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跟踪审计形式。如有的项目可派专人定期到现场观察记录工程进展情况和有关数据,然后集中力量开展阶段性审计。

4.建立完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提高绩效审计质量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实行内部绩效审计和外部绩效审计两种形式,检查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制定了以绩效审计准则为核心的绩效审计规范体系,有力促进了绩效审计实践的开展和绩效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署早在2003年颁布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就提出了加强审计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的具体措施。如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明确主要环节的工作目标和质量要求,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审计风险;根据审计质量控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审计准则,吸取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审计管理和审计行为。这些关于规范审计行为的具体措施,与西方主要国家绩效审计管理的基本经验是基本一致的。目前,建立完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主要工作,一是要抓紧研究制定绩效审计准则、指南等绩效审计规范,对绩效审计的程序、内容、形式和报告等做出明确规定,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的规范体系,规范绩效审计行为。加快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做出规定。加快制定绩效审计指南,重点对绩效审计的特点、目标和权限、总原则、审计目标、审计评价标准、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审计证据、审计方法和绩效审计人员的要求等方面做出规定。二是可考虑建立规范化的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制度,审计机关按照绩效审计的程序,对本单位和下级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审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绩效审计,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提高审计管理水平和审计质量,规范审计行为。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范文第2篇

一、国外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综述

国外许多国家绩效审计发展较早,绩效审计报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框架体系。为了研究我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体系,笔者主要从以下8个绩效审计发达的国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有所借鉴。

(一)美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美国绩效审计报告的框架内容非常系统,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其主要是为了使读者了解审计的目的、判断审计报告内容的价值,以及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方法;重大的审计成果,在可能时还包括审计结论。以使读者充分了解所报告的事项;纠正问题和改善经营活动的建议。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如果发现经营活动还有改善的潜力,报告中应当提出相应的建议;应说明一般公认政府审计准则的适用性及如不采用某种准则将对审计结果产生的可能影响;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法问题和滥用权力行为。当审计人员根据获得的证据断定重大的不合规时间或滥用行为发生时,他们应该报告有关信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缺陷和其他重大缺陷。在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将管理控制中的重大缺陷确定为效益不佳的原因;被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发现、结论、建议及纠正措施的看法。在编写报告时,加入被审计单位的看法能够显示他们解决问题的计划;被审计项目显著的成就。将被审计项目重大管理成就写入报告,有利于其他使用者了解情况;对将来需要审计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如果禁止公开披露某些资料,审计人员可以在报告中说明未披露资料的性质及禁止纰漏的依据。

(二)加拿大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加拿大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内容包括:审计目的、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准则;审计项目的概况,包括管理层的责任;审计标准及与管理层在审计标准方面存在的分歧;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结论。

(三)英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英国绩效审计手册提出绩效审计报告要全面反映审计工作的目标、工作过程与方法以及工作的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工作目标;被审计单位实现其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情况的描述(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的审计建议。

(四)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报告框架澳大利亚联邦和州审计署的绩效审计报告,一般都不采用固定格式的简式报告,而是采用详细描述的繁式报告。绩效审计报告的结构,按照顺序依次是:标题页和呈送信;内容目录;缩写词语列表;摘要和建议;审计发现和结论;附录;索引等。绩效审计报告必须包括的内容有:审计目标及评价标准(或被审计事项应达到的成果);对被审计事项的背景描述;审计发现(附主要的审计证据);针对每一项审计发现或审计意见的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

(五)瑞典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瑞典审计局出具的绩效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因审计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包括八个部分:审计情况概述;引言;审计安排;审计对象说明;审计发现问题;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和附件。

(六)德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德国绩效审计报告对联邦审计院的工作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联邦审计院履行工作义务的核心,其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内容概要;确定的事实;对事实做出的评价;主管部门发表的意见;联邦审计院的最终评价;联邦审计院的建议和倡议。

(七)日本绩效审计报告框架日本绩效审计报告一般包括两大部分:报告会计检察院的审计方针和审计实施情况;报告审计发现,报告审计发现中又包括介绍审计发现的类别、报告审计发现内容和建议采取的改进措施、会计检察院对绩效审计发现问题发表意见。

(八)韩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韩国绩效审计报告一般包括五项内容:项目背景;审计范围与方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建议;对审计建议的反馈。

二、国外绩效审计报告框架评析

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绩效审计报告内容大致相同,几乎都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审计的范围、目标、方法;对审计准则遵循情况的说明;审计发现的事实、结论和建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等,但又各具特色。

(一)美国美国国家审计署要求绩效审计报告的表述应:完整。报告中,为满足审计目标和证明报告事项正确的资料和背景必须完整;准确。审计报告中任何不准确之处都可能引起对整个报告的怀疑,且还可能损害审计机关的信誉,降低报告效果;客观。审计报告应该公正且不给人误导,防止夸大或过分强调效益中的缺陷;有说服力。审计结果应与审计目标相符,审计发现以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述,审计结论和建议与所陈述的事实有逻辑联系;明确。审计报告应通俗易懂,语言在业务允许情况下尽可能简练、明确。

(二)加拿大加拿大国家审计署对绩效审计报告的信息披露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限制。由于审计报告不需遵循加拿大《信息披露法》,公众或第三人不能依据《信息披露法》要求获得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草稿等具体详细的审计资料。此外,当审计人员可能被新闻媒体询问对一些与工作相关事情的观点或看法前,必须获得有关领导批准。如果审计人员违反了审计署的保密规定。将构成非常严重的事件,该事件还将报告给众议院。

(三)英国英国绩效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没有强制性,被审计单位可以选择不执行审计建议,审计署只将报告提交议会并公开发表,并通过加强和被审计单位的合作来确保审计建议得到实施。审计署非常重视审计建议的质量,强调审计建议必须有前瞻性,全面性。

(四)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审计署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的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任何联邦机构及下属单位进行的绩效审计,在审计报告草稿完成后,应提高一份给被审计单位最高首长。对于国有独资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的绩效审计,在审计报告初稿完成后,应提交一份给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审计长可以将以上各种绩效审计报告初稿,提供给他认为需要阅读的机构或个人。

(五)瑞典瑞典审计署的实际操作中,绩效审计报告对审计发现问题、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结论有两种安排方式:在列出一条审计发现问题后紧接着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和建议,然后在列出下一条审计发现问题、相应审计结论和建议。将审计发现问题、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分成三个独立的部分,分别表述。

(六)德国德国绩效审计报告有以下三个特征:将绩效审计报告列入年度报告。针对重大事项提交特别报告。特别报告使联邦审计院可以及时就重大审计结果向立法机关和联邦政府提交报

告。(3)提供咨询报告。

(七)日本日本的会计检查院一贯重视绩效审计,传统上对于“三E”中的经济问题,即浪费行为特别揭示。现在越来越重视利用项目评价手段开展绩效审计,考察项目的效果。在年度报告中,绩效审计占相当多的内容。

(八)韩国韩国监查院要求审计报告必须符合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客观性等原则,并简明扼要,合乎逻辑。监查院应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

三、国外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对我国的启示

笔者综合考虑国外大多数国家制定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的经验,且结合我国审计人员在具体操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提出了制定我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的建议。

(一)被审计事项基本情况被审计事项基本情况是说明与审计目标有关的被审计单位背景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绩效审计对象的背景情况。简要介绍所审的政府、政府机关或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法律地位、主要职责、工作范围、使用资源情况、组织构成、工作程序等;选择本项目进行绩效审计的原因。主要包括法律依据、审计的需要、现实和社会意义等;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等;审计工作的时间、工作方法、依据的标准、评价的范围和主要评价内容;任范围。报告中要说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各自的责任是什么,以明确责任范围。

(二)审计实施情况审计实施情况包括审计的依据、审计的目标、范围和为达到审计目标而使用的方法、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确认被审计对象的责任。报告使用者需要这些信息来理解审计的目的和审计工作性质,预期报告的内容,了解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方面的重大限制。具体情况如下:审计的依据,即实施审计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规定,政府交办的事项,或其他选项的依据;在报告审计目标时,应当采用清楚、具体和中立的表达方式,以避免未阐明的猜想;在报告审计范围时,审计人员可以说明为达到审计目的而开展工作的深度和范围;在对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报告时,审计人员可以以充分详细的方式解释审计目标是怎样完成的;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审计人员必须明确指出审计工作是否遵循了政府审计准则;明确被审计对象的责任,以便报告客户了解审计的性质和局限性,同时避免风险。

(三)审计评价意见审计评价意见是审计人员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考虑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等因素,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的评价意见。并且审计人员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提供与审计目标有关的可靠证据来报告审计结果。这些结果应有充分、可靠和相关的证据支持,可以促进充分理解被报告事项并且在恰当方面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公允的表达方式。

(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定性以及违反的相关法律法规;影响绩效的重要问题的事实、原因、后果;相关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以及舞弊、违法行为、违反合同条款或者拨款协议以及滥用行为。

(五)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建议处理处罚意见是针对绩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包括审计过程中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事实,处理和处罚决定及依据法律、法规做出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等。

(六)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反馈在审计报告中还应包括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可以包括如下内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看法;审计组采纳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对审计报告的修改情况;审计机关不同意被审计单位的理由。当被审计单位有不同意见时,审计人员要进行认真的核对和分析,应采纳合理的意见,且应及时调整报告。对于那些双方不能统一的意见,审计报告要分别反映双方的意见。

(七)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主要是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审计调查的建议进行改正的情况。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范文第3篇

(一)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经阶段从世界审计发展史看,政府绩效审计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增长,经济资源与需求矛盾的日益尖锐,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欧美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截至2005年,开展绩效审计的工作量高达80%以上。欧美工业化国家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已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内容、目标、标准和方法、程序、审计报告等做了规定,并制定了审计指南,但各有不同。由此可见,政府绩效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审计的必经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共开支不断增加,公共管理的复杂性日益显现,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不断增强,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显得格外重要,政府绩效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因此,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也是海关内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必须遵循的规律。(二)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实务发展的要求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实践探索始于21世纪初,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至2005年,试点探索阶段,随着建立高效、精干、廉洁的服务性政府机构的提出,如何利用绩效审计促进政府利用有限资源,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践探索变得迫切,我国开始试点探索政府绩效审计,主要体现在以深圳和青岛为试点代表的政府绩效审计。2006年至2008年,发展阶段,《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从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作为完成该项任务的保障,它标志着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2009年至2012年,全面推进阶段,《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机关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标志着我国审计工作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提升到全面推进政府绩效审计层次。十几年来,我国不断探索政府绩效审计的实现方式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样,海关内部审计也要根据国家审计确定的工作方向,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三)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是加强海关内部管理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海关职能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地调整,根据当前国际贸易的形式和海关的管理结构,一项业务的办理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内部流转的环节较多,协调性事务不断增加,必然会影响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新一届的海关总署党组提出了“四好”工作目标,2013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要求完善海关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各直属海关“四好”绩效管理制度研究,在此情况下,海关内审部门也要围绕“四好”工作目标,开展绩效审计研究,提出绩效审计的实现途径,评价绩效管理制度是否可行合理,考核评价机制是否有效落实,为提高海关管理绩效,更好地实现“四好”目标服务。另一方面,从海关近年来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看,直接违反规定的案件不断减少,而用工作效率换取不正当利益情事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可以进一步加强监督,发挥事前预防的作用,防范廉政风险。

二、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现实基础

(一)合规性问题呈现减少的趋势,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近年来,海关构建风险管理机制,推进大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各领域加强职能监控和检查,有效控制了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专门审计监督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海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督察等监督工作,发现和查处了大量违规情事。从审计监督的结果看,商品归类、减免税等领域的合规性问题呈下降趋势,发现的问题多涉及新的商品以及非海关审批权限所致,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基础;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结合部”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了现实需求。(二)海关内审体制不断规范健全,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近年来,海关相继出台了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督察、内部控制等内审领域的署级规范,海关内审的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不断创新,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关内审法制、组织、评价、队伍体系,为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三)各领域逐步形成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权威的标准内审部门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要运用相关领域的考核评价指标,一方面评估考核评价指标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予以评价。在当前海关系统,有的部门已经建立了或正在研究制定本领域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并逐步予以完善。这些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确立,为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检查评价依据和权威标准。(四)海关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5年,海关开始探索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在前期试点和学习先进审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海关自身特点,于2007制定了《开展海关管理审计的指导意见(试行)》,用以指导全国海关的绩效审计工作。经历了最初的试点后,至2012年,已对多个海关开展了管理审计,另外,许多绩效审计的要求分散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审计、业务督察的相关规定中。通过绩效审计实践,海关基本理清了开展绩效审计遇到的主要问题,取得了一定经验。2013年,海关内审工作目标中,增加了绩效管理的标准,要求在内审工作中,围绕绩效管理要求,检查资金使用、进出口监管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揭示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

三、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首先,存在“依法行政”教条化的倾向。目前,海关已经从1998年腐败案件的阴影中走出,在十六字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很好地发挥了各项职能,但是与此同时,有的执行者,甚至于有的管理层又走进了“机械执法”的误区,有的认为海关就是执行部门,只需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实现工作目标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效率、效益的问题,投入成本与实际产出是否成比例不是海关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对绩效审计的理解还不统一,一方面,我国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大多是“舶来品”,有的理论著作甚至是纯粹翻译国外的著作,同时冠以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绩效审计等全新的名字,还提出了“5E”、“6E”等诸多内容,而对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符合我国政府管理实际情况的绩效审计理论,则是较少涉及;另一方面,深圳市、浙江省的政府绩效审计走在了前列,其实务做法具有指导意义,但至今未形成一套国家颁布的绩效审计准则,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对绩效审计理解的不一致。再次,有的审计人员对开展绩效审计有“畏难情绪”,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评价时,往往难以找到问题的依据,最终的结果是相关不良绩效的问题作为审计建议提出,内部审计人员也多由此对开展绩效审计产生“畏难情况”,希望能在相关规定完善后再开展绩效审计。(二)绩效审计机制不健全首先,绩效审计制度不健全,限制了包括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在内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大家都在摸索着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多少成文的规定,《审计法》及相关规章也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和法规审计而做出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考虑绩效审计的特殊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7年实施了《经济性审计》、《效果性审计》、《效率性审计》等关于绩效审计的内部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做出了一些原则的规定,但是这些准则一方面由于机构的原因,并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地位,只能供海关参考,另一方面其规定较为原则和理论化,对绩效审计具体操作实施的指导性并不大。海关总署自2005年至2007年在海关系统开展了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试点,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制定了指导意见,该意见对海关内部绩效审计起到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但由于无成熟审计程序和标准可以借鉴,该意见并没有对海关绩效审计的标准以及评价指标的获得予以规定,因此,该意见对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理念启蒙作用远大于其实务指导作用。其次,绩效审计的开展方式有待明确,审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它在审计方式和审计方法上与传统审计有着明显的区别,海关目前的审计还大多停留在合规性审计阶段,使用的审计方法多为报表审查法、流程记录检查法等方法,并不能充分揭示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亦无法对绩效问题做出有效的评价。(三)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一方面,不同部门对某一项业务的考核有重复,都根据自身监控范围制定了评价指标,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的计算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指标计算结果出现差异,内审部门在使用相关指标时,被审计单位常常提出异议,有时会出现内审部门无法做出评价或做出的评价难以得到被审计单位认可的情况;另一方面,指标应用的公信力有待行政高层的确认和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各部门的考核指标在本业务领域的适用比较顺畅,但内审部门在把相关指标整合成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被审计单位整体情况时,则需要得到行政高层和总署各部门、各直属海关等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在现行行政体制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协调、逐步推进的工作。(四)现有海关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首先,绩效审计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资料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评价能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这就对绩效审计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海关内审部门作为海关一个新生部门,内审人员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对开展绩效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其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评价水平离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差距。其次,海关对内审人员的绩效审计业务的培训还需加强,近年来,海关系统每年都要举办内部审计培训,主要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题目开展内审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大多是工作任务的布置,合规性审计的方法和技巧,并没有针对绩效审计理念、绩效审计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再次,绩效审计师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绩效审计师需要经过海关多个岗位的培养,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管理、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海关对绩效审计人员的培养缺乏长远的规划,对绩效审计师与传统审计师的区别没有研究,这种缺乏人才储备和规划的情况都不利于今后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

四、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发展对策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范文第4篇

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模式相比,绩效审计在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审计目标更高远在审计目标上,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提出了绩效审计的四个目标:“①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②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③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④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因而审计目标显得更为高远。

(二)审计目的更宏观在审计目的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查错纠弊,保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绩效审计则是为了评估所投入各项资源的经济程度与有效程度,并以此找出进一步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实现由查错纠弊上升到控制提高的目的。

(三)审计内容更宽泛在审计内容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而绩效审计除传统的财务审计内容外,还包括组织非经济领域的各项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

(四)审计方法更多样在审计方法上,传统的财务审计通常采取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的方法,如审查、查看、计算、分析,以及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核对法、盘点法等;而绩效审计不仅要采用上述方法,而且还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辅助审计,采用业务测试、分析法、系统法、论证评价甚至模糊预测与评估等方法。

(五)审计作用更显著在审计作用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和合法,保护组织资产的安全完整,其功能是保护性的,作用有限;而绩效审计不仅要监督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要从全局的角度,评估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程度和有效程度,探寻影响组织绩效高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指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路径与方法,其建设性和控制性作用尤为突出,由于这种审计活动已拓展到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因而作用是无限的。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顺应审计发展趋势的需要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要“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可见《规划》已为全面推行绩效审计明确了时间表,其发展趋势将难以阻挡。

(二)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水平的需要绩效审计通过评估人民银行对公共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效率与效果,揭示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人民银行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级人民银行能正确、高效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完善人民银行内控管理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一大优势是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能有效改变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以事后监督为主的局面,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使人民银行内审实现从查错纠弊向预防和控制转变,从而促进人民银行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有利于各级人民银行依法、合规、科学、高效地行使人民银行职能,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目标。

(四)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源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为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人民银行总行提出了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要求,各级人民银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并且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已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模式,中央财政削减人民银行系统的经费预算,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的经费预算大幅度缩减。因此,适时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实现支出节约、支出合理、支出得当的绩效管理目标,既是各级人民银行领导和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客观需求。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模式探索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和立项原则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业务管理的效率性和职责履行的效果性进行审核评价,确定其资源使用是否得当,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是否实现了人民银行的职责目标。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立项原则。在绩效审计立项时,应坚持重要性、时效性和周期性的立项原则。重要性是指选择的项目是否举足轻重,是否与人民银行职责履行息息相关,并且是上级行关注和员工关心的。时效性是指项目的选择时机是否恰当,过早则可能问题尚未显露出来,不利于作出客观评价;过晚则可能时过境迁积重难返,不利于问题的纠正和绩效改进。周期性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内,对所有应审计的单位进行持续关注,周期性的有计划随机选择绩效审计项目,从而保证审计的覆盖面。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和范围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主要是对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财力、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从而促进人民银行持续改进提高履职绩效。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范围。包括对各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或开展某一专项业务时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的检查和评价。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质量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履职结果,即资源投入是否得当。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也是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只不过财务审计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在绩效审计中,由于需要大量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绩效信息,以及相关的行业资料等,因而调查研究法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方法之一。调查研究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绩效面谈、电话调查、函证调查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上述调查方式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单独只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此外,由于调查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所以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足够的样本量。

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主要和常用方法,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时,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线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用以找出因果关系、目标差距及影响原因。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较高,结论相对科学可靠,但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

3.经济分析法。除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以外,绩效审计中还要运用经济分析技术方法进行绩效测评,通过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建立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并进行对比分析和总体评价。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并且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审计评价评价的公正性。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程序

1.准备阶段。一是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时要明确绩效审计项目;二是在开展绩效审计项目前进行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人员、要素指标等进行初步调查,为针对性地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打好基础;三是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时,要对审计项目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进行审查,确定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审计目标。

2.实施阶段。一是制定绩效审计实施方案;二是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三是收集信息和数据;四是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绩效审计结论。在这一阶段中,审计人员必须依据绩效审计目标,充分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归并、汇总、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相应的绩效审计结论。

3.报告阶段。一是撰写绩效审计的内审初步意见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审计结论和加强与改进管理的意见建议,撰写绩效审计报告并向派出行或上级行报告;三是根据相关制度和保密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审计公告;四是跟踪绩效审计报告,及时根据领导的批示意见搞好信息反馈,督促绩效审计报告意见与建议的有效落实。

(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应包括引言、主体、附录三个部分。

1.引言。应写明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期限、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方法等事项。

2.主体。由5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状况、职责履行情况、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等。二是主要问题。问题反映应从绩效角度进行定性,详细陈述问题事实、数据及相关分析等,问题排序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列。三是反馈意见。陈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初步意见的反馈意见。四是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五是审计建议。围绕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解决问题、提升绩效提出审计意见建议,所提意见建议要有针对性、控制性和可操作性。

3.附录。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数据、文件和具体分析过程与评价结果,如绩效评价分析图表、计算数据等。

(六)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注意事项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找准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做到事实认定清楚,问题定性准确,原因分析透彻,审计建议可行。

2.坚持独立审慎原则。由于绩效审计较多采用调查、分析、测算、评估等方法,所以审计证据大多数是间接性的,这将导致审计误差难以避免,存在着审计风险。因此,绩效审计应当坚持独立审慎原则,判断不准、把握不稳、关系不清的问题不能轻易作出结论,更不能轻易发表意见和建议。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17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1―0070―04

一、引言

在2010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同志在会上希望全国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积极防范环境风险,把生态环保作为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每年都要拿出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5%以上的资金作为环境保护的投入。在我国,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也逐年增加。然而,我们面对着这样的问题:社会不断加大环保资金的投人,而环境问题却迟迟得不到根本性好转。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投入的使用效率与效果,使得审计界意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应在环境审计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也日益活跃,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笔者搜集了国内主要的审计及部分会计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环境绩效审计的论文,阅读了相关资料论著,以期对中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现状进行简要地介绍和评价,以期对我国理论界和实务有所启示。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环境绩效一般是指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收益或无形收益。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首先我们列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和亚洲组织对绩效审计定义,“即是一种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果(3E)方面的审计”。

陈正兴(2001)在其主编的《环境审计》中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

吴立群、王恩山(2005)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陈希晖和邢祥娟(2005)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率、效果表示意见的行为。

笔者认为,以上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概括的都不很完善,未体现出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

(二)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内容

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但就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对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陈正兴(2001)指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对环境决策行为、经营目标和计划、被审单位管理效能、内控系统、资源要素利用效益及资金利用效益的审计等六部分。

李学柔、秦荣生(2002)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政府环境政策绩效审计、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

陈钰泓(2006)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环境审计的基本特征,它与环境财务审计(注重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等信息的公允性)、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各种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共同构成完整的环境审计体系。

笔者认为,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出发,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环境绩效审计可以起到作用的环节,进而确定其内容。

(三)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方法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方法,仍处于摸索阶段,笔者整理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主要观点和方法:

(1)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

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通常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但还没有学者结合环境审计的特色展开详述。持有此观点和方法的学者和研究团体如下:

辛金国、邢小玲(2002)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等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

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在我国环境审计运行模式中提到以财务为导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审阅法、验证法、复算法、观察法、分析法等。实际操作时,往往把这些方法综合在一起加以运用,有选择的针对具体审计目标和要求,运用各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财务报告进行加工、比较、分析和评价。

(2)环境绩效审计特有的方法

王春萍(2006)在其论文《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中提出常规审计方法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但环境绩效审计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如:目标导向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法、风险分析法、决策分析法等方法。

(3)借用相关学科方法的研究

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借用相关学科方法尤其是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方法,在这个问题上,多数学者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典型观点如下:

辛金国、邢小玲(2002)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除运用一般的审计方法外,如需要也可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等方法。

王冠英(2003)在环境审计的内容与方法中提到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和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经济计量法和决策分析法、对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法和趋势预测法以及对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方法等。

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在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中提到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还应引入相关学科的方法,如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经济评价法等。

三、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评价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我国在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突出表现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数量逐渐增多,并且其中不乏一些量化指标的研究。在环境绩效审计定义,内容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在环境绩效

审计方法的研究中,无论是从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方面,还是从其他学科的已有方法方面,都已经有所突破。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尽管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科研在近几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势态,并出现过一些优秀的成果,但与其他审计领域相比,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却仍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手段相对滞后

自1997年以来,我国学术界才开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环境会计问题,而荷兰、加拿大等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环境会计与环境审计问题。目前,国内在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手段上相对滞后,主要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笔者所搜集的研究成果中极少一部分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其他论文采用的均为定性分析的方法。由此不难看出,在现行的环境绩效审计研究中,规范研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实证研究则相对缺乏,当然数据资源相对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证研究方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但这难免会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实用价值。但是,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高于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研究手段的相对滞后可以说是制约我国环境绩效审计,乃至环境审计工作的瓶颈问题。

(二)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

从前述的分析来看,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内容和基本方法,还有部分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以及环境绩效审计专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做了分析。此类文章占全部研究论文的绝大部分,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条件,以及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建设等问题,却只有个别学者进行了探讨,目前仍缺乏系统而切合我国实际的研究。并且,很多学者的研究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而这些我国现实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环境会计发展状况的结合有所欠缺,使得研究成果并不切合我国实际,造成“理论开花,实务却无法结果”,最终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

(三)对如何使环境绩效审计融入常规审计,仍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切入点问题,学者们提出可以融入环境审计中去,但对如何使环境绩效审计,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真正相融合和相配合,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致使环境绩效审计无法真正的发挥效果。环境绩效审计和环保部门的工作界限划分不明确,致使环境绩效审计从形式和实质上来看都类似于环境检查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无法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而进行研究,这都对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不利的。

(四)环境绩效审计与有关学科的融合不够

从我们所参阅的文献分析中笔者发现,虽然有些学者借鉴了诸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但多数情况下只是进行简单地“移植”,他们尤其没有把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环境工程学的有关内容真正融合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中去。尤其体现在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中,缺乏真正适合环境绩效审计实务的有效方法体系的研究。尽管许多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可采用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收集证据,但毕竟相当一部分环境问题由于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而造成评价困难。例如空气质量等级的提高、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等,不能以货币衡量而只能采用某种技术或实物的计量手段去衡量。因此,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是环境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

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注意事项

(一)首要任务是要增强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

传统观点认为,要搞好环境管理,最重要的增加环境投入和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就行了。而对于环境审计的作用,认为主要是保证环保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就能达到保护环境的预期,就没有必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这样,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此,要推进环境绩效审计,首先必须使环境绩效审计受到相当的重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环保资金的审计不仅仅局限于合规性审计,而是更着重在于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的审计。

当前重需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作好舆论准备。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让全社会关心、了解和支持环境绩效审计,让有关单位愿意接受审计。同时,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步增加环境审计所占的比重,通过环境绩效审计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效果。

(二)尽快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理论应该也可以指导实践,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以更好的指导环境绩效审计的实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己经制定的一些成文的标准,如环境审计的基本准则、一般指南;环境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审计标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西方己有的理论成果,加以吸收为我所用,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大学等教育科研部门也涌现了一批专家专门对环境绩效审计问题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应注重高校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时更关注与方法的应用,重点研究每种方法的定义、内容或公式、适用范围、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使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完善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基础

环境绩效审计乃至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的依赖环境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项信息。目前,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己进人操作阶段,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已列入核算科目。而我国环境会计从90年代初才开始引起重视,具体实践从近几年才启动,理论探讨和实践都很不完善。为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助适当的理论指导,才可望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环境会计与环境绩效审计是相互促进也是相互制约的。加快实施环境会计,可以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的平台,从而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大力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四)努力构建环境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根据审计理论的分析,审计工作不仅仅要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还需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审计依据,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实施起来才有尺度,才能更好的对被审计事项做出评价。而目前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最感头痛,最缺乏信心的也正是缺少指标来科学地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科学地计量,这也是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难点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五)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同时进行清洁生产审计

清洁生产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提高环境绩效,这与环境绩效审计的思路是基本一致的。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可以说是一种预防性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一般是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后,所以适当开展清洁审计可以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或者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从而减少环境治理成本的投入,减少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量,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所以,在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