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设计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134-01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既是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育教师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适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方法,努力使每节课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新颖,生动有趣,措施有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 目标设计——学习的导航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育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首席”,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去进行设计。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计、思考和预设学习目标,应摒弃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设计方式,避免使用“对学生进行教育”或“使学生养成品质”等这些设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和从属关系的表达模式。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堂目标是学生自己学习运用运动技术、促进和维护身心健康达成的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主体是自己,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例如,以高一年级篮球模块教学中运球结合跳投的动作学习内容为例。在设计本次的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设计篮球运动技能方面的具体目标,也要考虑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其他方面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设计学习目标时,没必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和接受能力去衡量。一般以三个具体的目标为宜,以促进学生在学习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该课堂的学习目标应设计为:较好地掌握运球和跳投的组合动作技术;增强速度、灵敏性等体能;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二 内容设计——价值的挖掘

依据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地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和用教材。例如,在对高一障碍跑模块教学内容的选取时,除了考虑障碍跑本身所具有的需要“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情感因素和知道“跨越垂直和一定高度的障碍物跑的基本方法”的功能特点之外,还要挖掘用“踏上式”跨越沟渠,或者用“跨步式”攀爬高墙等障碍物的逃生技术,以及障碍跑所具有的特殊的健身功能,否则就会造成障碍跑教学内容的“隐性流失”。

三 教学策略设计——积极性的调动

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实现体育课堂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它包括课的类型和结构、教学内容的顺序与节奏、教与学的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实现的对策等。例如,在课程的开始准备部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快乐游戏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又如,在学习简单、枯燥的田径模块教学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项目),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笔者采用“快乐体育乐园”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准备足够的体育器材(或自制器材),让学生在规定的场地、范围、时间内,以健身为主要目标,练习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内容自主,同伴自由组合,效果自我评价,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这样,就会唤起学生“好奇、好动和好玩”的天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因此,学生们也就会乐在其中,不会觉得疲劳。而且,留连往返,喜欢上体育课。

四 评价设计——效果的推进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设计,也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去设计“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学习效果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与同伴的体能、运动机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看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

五 课后反思设计——促进专业的成长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体育教学单元是体育教学中的基本单位,它以课为最根本基础。具有连续性、时段性的特点。即一个单元既不能跨学期、学年,且也不能在同一个教学时段内选用两种不同的教材。因此,单元教学计划必须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体育教学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好了,就意味着可以将体育教学提升到比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有多么的重要。优秀的单元设计,可以为确保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完整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此外,优秀的单元设计能全面考虑到体育教材完整性和层次性,重视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对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不足可以弥补,如此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且实用。

二、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中的注意事项

1.合理选择和搭配教材内容。当教师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点的就是,新旧教材的体系是有区别的。旧教材是以学期为单位,且分成了上下册,因此内容比较明晰。教师制定的单元计划只要依据课时就可以,非常简单。而新课程下的体育教材就明显不同,没有明确规定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是以学段为单位。此种情况下,教师若不能对教材吃透,就很难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2.依据地方特点。为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当地的特点,更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作为优先,逐渐从传统的单一到多样化的改变。因此,校本课程教学不仅是提高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是一种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制定一个合理的单元教学的校本课程方案设计,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恰当把握。作为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必须具有研讨精神。对新的教材要尽快掌握和熟悉,对教学中出现的困惑要及时解决,对教材的整体难易程度要心中有数,唯有如此,在制定单元计划的时候,你才能创造性地使用多样教学手段,制定计划的时候也能游刃有余。

三、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1.不间断性原则。不间断性,强调的是在对初中体育的教学单元进行设计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无论怎样的扩展,必须是在现有的体育知识的基础之上,且必须保证其是有效的,延续的。唯有如此,体育教学知识的前后知识是连贯的,才能使得在日常教学中不会出现教学形式以及情景和内容的频繁改变,从而反映体育技术。

2.时效性原则。对教学时间的具体要求,是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标志。一些初中体育教师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本来适合在冬季开展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夏季,或反之。针对此点,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在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将安全健康放在单元教学设计的首位,然后遵循实效性原则要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适宜季节充分考虑其中。

3.节约性原则。如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富民强,国家对教育投资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多学校体育器材配置已日趋完善。然而在偏远地区,山区学校的体育器材还是不能与体育教学相配套,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在设计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务必不能奢侈浪费,一定要考虑到教学成本,且不能随意的变更。节约性原则既节约了资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因为考虑的周密性而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的科学探讨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抛开旧的传统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对教学进行指导。新的教育理念的认知,不能只是单纯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的实施。教师必须给自己插上学习理论和进行教学实践的一对翅膀,这样才能将新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位。

2.学习方法要灵活多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样选择。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倡导的是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在体育教学所传授的学习方法中,既指的是学生,也指的是老师,师生共同学习,是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双赢方案。因此新课标的实施过程,实则就是一个教师学与教,到学生学到不用学的过程。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寻求多种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单元设计之中,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同时教师还要对学习方法给予高效的指导,最终实现学生能够自己探索,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目标。

3.充分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导地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之下,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在单元模块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因循传统的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加大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在整个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筹备,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切准备后之后,最后让学生尽情表现。

4.体育教师在课时设置上,要科学合理。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安排,看似给教师增加了难度,实则是给了一线教师广阔的发挥空间。单元教学计划必须根据体育单元的教学容量、内容的需要,同时还要兼顾到学期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

5.做到重点掌握,难点突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后对重点要进反复讲解、诠释。对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突破,确保每个学生重点掌握,难点突破。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张弛有度,教学组织才能游刃有余。

6.单元设计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注重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在实际的日常常规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不行的,这些都无法取代来自学生的自身实践感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活动去感觉领悟,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预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给他们体验和反思的机会,在这样的环节中,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

五、结束语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加强高教类课程对初教类课程的切实指导

随着高等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的近现代科学课程的增多,一个显著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用近现代科学指导初等教育专业教学。这一问题如未解决,高等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很难进行下去。当然,我们可以尝试对所开设的近现代科学课程为指导小学教育准备必要的接口,但由于高等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的近现代科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如果要求每门近现代科学课程都去具体指导学科教学,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因此,开设一门具有桥梁作用的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姑且把它命名为:小学数学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与自然科学等等。这些课程从小学教学中遇到的现象、概念和问题出发,用近现代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去剖析它们,揭示小学教学的本质和背景,这既体现了课程的现代化,又体现了课程的师范性。

二、加强教育类课程对初等教育专业教学的直接指导

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公共课,但在这些课程中,介绍的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一般知识,从小学生了解不到这些课程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而且,这些课程内容普遍适合于文理各科,与具体的学科很少有联系,使心理学、教育学与具体学科的心理学、教育学之间呈现一真空地带。即使是针对小学各科开设的教材教法,或者流于大而统的理论,或者局限于教学的一招一式,结构内容均显陈旧,且缺乏操作性,学生学后在随后的教育实习中仍不得要领。要改变这种现状,公共课的心理学、教育学要与具体学科加强联系,也可开设各门具体初等教育专业各学科与心理学教育学结合的系列选修课或讲座。各科教材教法课程要重视其时代性和实践性,既要体现科学素养和教学素养,又要降低重心,着重于教学技能的培养,针对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课型,进行微观的分解剖析、示范和训练,并对教学改革中需具备的关于改革方案制订与实施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合理的强化,如课程编制、调查实验、教学决策等。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初等教育理科教学的指导

近几年,在教育部门组织进行的教学调查中,学生对教学方法过死、课堂信息量太小等问题反映强烈。在国际上,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是个强项,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是个很大的弱点。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方法存在严重的弊端。讲解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具有易于呈现结果、可控制性较强的优点,历来为大学理科教育所青睐,形成了讲解占主导地位的高师理科教育模式。本来,各种教学法都有其适用的教学情境,离开具体的教学情境,就无从比较其优劣。但目前,在初教理科教育中尚且倡导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而在大学理科教学中,把讲解法推崇到极致,作为一种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采用,总还是值得商榷的。高校初等教育作为小学学科教育的示范和先导,应视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另外,实验在教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要注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

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指导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计初步课程;环境设计;模块化

设计初步课程一般开设在建筑、园林景观、环境设计专业的第一学年,是一门专业入门基础课。在环境设计教育中,设计初步课程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其原因在于不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差异较大,且许多艺术设计类高校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然而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专业有诸多交叉之处,作为学生接触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与起步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与专业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环境设计专业第一学年开设该门课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随着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其下环境设计由专业方向成为专业,这些都影响着环境设计教育定位。同时,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地方政府随即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和促进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设计启蒙的设计初步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笔者在研究借鉴国内外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专业定位、课程实际实施过程分析两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探讨。

一、设计初步课程的发展趋势

建筑学是设计专业实践研究较为成熟的专业,对环境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建筑学设计初步课程在各教育模式下,教学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布扎体系)把建筑设计认为是一种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与绘画、雕塑并无明显差异。在其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初步课程注重学生建筑方案、工程图表达训练,以临摹、抄绘为主要学习模式,进行大量的徒手、工具线条图训练。其中徒手制图,以建筑画如铅笔画、钢笔画等各种渲染技法为主,工程图包括工具线条图、工程字体练习等①。包豪斯教育体系在注重形式造型基础上,倡导“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研究材料的各项技术特性,强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该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设计初步课程以培养学生基础造型与材料训练为主。其中基础造型训练包括平面、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即“三大构成”。虽然包豪斯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形式美和材料制作表达上有较大革新,但仍然主要侧重在造型能力上,评价体系也较为主观。传统的设计初步课程受到以上两种教育体系的影响,多在学生表达技能训练上,以教师传授为主。理论授课与设计实践缺少必要联系,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时才逐渐领会设计初步与专业、行业之间的关系,也导致在学习中出现“慢热”的现象②。2013年,城市规划师高长征等明确指出,传统设计初步教学过分侧重表现技法,对空间建构、形态分析等训练不足,低年级学生对建筑认知比较片面,缺乏创新意识,使得后续专业课程中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受到一定限制③。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沿用建筑类专业设计初步课程的做法,教学效果更难达到预期效果。一些艺术类院校沿用包豪斯教育模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三大构成”,且与设计初步课程之间各自为阵,没有合理整合。苏黎世高工教育体系则代表着修正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在继承包豪斯造型基础训练上,将“空间”研究作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将设计材料、构造作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全面的建筑观。课程任务的设定看似独立实则有机统一,环环相扣,承上启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全面系统的建筑设计观。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理念的革新,设计初步课程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空间研究的培养;从纯粹表达技能的训练到空间、形态研究,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注重造型能力与设计材料、构造、人体工程学等技术相结合,更加全面贴近专业实际思维方式与工作内容。

二、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的思考

环境设计专业隶属艺术学,很多学生入学之前已具有了一定的美学功底。笔者借鉴建筑类高校教学先进经验,将“表达、造型、空间”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以专业图纸表达能力培养为基石,设计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空间设计实践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任务设定中,减少环境设计表达技能训练,平衡“三大构成”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环境设计认知、设计思维创造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任务导入、循序渐进式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设计表达、设计调研、形态构成、人机工程学等基础课程有机整合,注重课程过程评价,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

(一)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解决课程内容冗繁问题

“模块化”即将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独立的多个模块,并针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展开专项训练。各个模块之间承上启下,由简及繁、由表及里,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连续性,设计类课程可分为基础模块、思维模块、设计模块三部分④。基础模块,包括环境设计专业认知能力和设计表达技能两大块。专业认知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行业及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环境建筑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做好课程规划,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设计表达部分整合传统教学内容,课堂主要解决学生自学难以解决的投影及环境设计制图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可设置投影三视图绘制、建筑室内外环境抄绘、室内外建筑环境测绘三大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以三视图、建筑环境制图基础为初级模块内容,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以室内外建筑环境测绘为模块最终评价内容。思维模块,为环境设计专业传统三大构成演变而来,涵盖形态构成和空间与界面两大内容。此模块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结合建筑、环境设计的空间、界面构成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平面、色彩、空间的塑造思维。可设置构成基础训练、材料与构造、建筑室内外空间研究、空间形态设计四个部分,将设计调研、设计研究分析方法融入其中,训练学生将造型能力与空间设计能力相结合。设计模块是前面两个模块训练效果的综合体现,主要通过小型景观建筑室内外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调研、设计思维表达、图纸综合表达、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此环节重点要学生实践设计行业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

(二)契合艺术类学生的特征,采用任务导入的教学方式任务导入

即在课程教学中将任务置于理论授课之前,让学生通过思考完成该项任务的难点、疑问引出理论部分,再以任务完成质量检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任务导入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筛除过多与任务完成无关的理论知识点,特别对知识冗杂的设计初步课程尤为适用。此方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使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三)强调课后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进步因子设计初步教学理念要强调创新思维

教师如果不善于创新,学生便只会延续借鉴的路子,难以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大数据背景下,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搜集更多好的素材是突出的问题。教师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培养创新式思维环境设计人才之重要环节。设计初步课程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⑤。创造性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不能仅靠课堂的任务训练,要求学生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眼、手、脑、心并用。为了督促这种习惯的养成,设计初步需要改变传统以结果作为课程评价主体的模式,强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读书笔记,进行“每周一练”、素材收集册等多种类型的课后任务,其形式也要根据内容体现多样化,不仅有文字,还要有各种图纸、资料拼贴等多种形式。在学生成绩评价环节,有意淡化学生大学前美术功底好坏对成绩的影响,强调学生通过勤奋努力所取得的进步,鼓励学生大胆的思维创新与图形表达的选择能力。

(四)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施行过程教学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一方面,微信、QQ、手机通讯成了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工具。另一方面,互联网、APP相关软件也是人们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诸如微信、QQ课程群、APP相关软件等工具的恰当应用,在教学内容的适时推送、学生学习交流、师生课前课后交流、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定制、课程评价等方面有着更大优势,它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同时便于一手资料相互传阅,提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实践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表达、造型、空间”三位一体的模块化、任务导入式的教学模式,不仅结合传统教学体系的优势,而且整合多门基础课程的知识,强调学生的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进步因子,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施行过程教学,符合当下环境设计专业定位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注释:

①陈静勇,高丕基,孙克真等.设计初步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与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3):14.

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③高长征,卢玫珺.建筑初步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高等建筑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2013(5):95.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感价值观渗透

一、情感教育与初中数学教学

就初中数学这门特殊的学科而言,鉴于数学具有科学性、抽象性和严密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一直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情感虽然是一种主要的非认知因素,也对学生的认知学习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对此,我国著名的教学学家夏丐尊先生也曾明确指出“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的池塘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加强学生的情感教学,才能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从智力活动的角度上来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情感教学的渗透,可将情感的信号功能传达给学生,并最大限度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智力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初中数学学习[1]。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的途径分析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情感属于一种内心的感受,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被拉近,进而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更加顺畅。基于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奠定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保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一方面,在构建良好教学环境时候,教师必须要充分借助个人的魅力,赢得学生的喜爱、信任等,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明确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分借助自己的深情,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构建良好教学环境的时候,必须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尤其是针对初中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正处于叛逆期,且兴趣不够稳定。基于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用心、用爱去包容学生,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最后,教师在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时,还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与学生主动交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在与学生一起锻炼、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渗透情感

(1)在教学设计上渗透情感。在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下,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充分做到:一方面,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讲课框架,还必须要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更好地进行情感渗透。例如,在进行“勾股定律”教学设计中就渗透了一定的情感,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具体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还必须要改变传统“一刀切”的设计模式,切实结合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状,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练习设计,还是作业设计的时候,均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促使所有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均能有所收获、有信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感,实施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起来,进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充分结合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点等,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而使得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不再空洞,使得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进而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例如,在“正数和负数”教学中,教师就充分记住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天气预防,并指导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了解“-7℃、7℃”的具体意义。如此一来,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情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并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3)积极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鉴于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特殊阶段,且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所不同。基于此,部分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存在较大的难度。甚至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我认知不足、期望过高等,致使其在学习受挫中产生消极的情绪,以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顺利攻克学习中的难点,进而帮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此,相关的教学研究结果也充分表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鼓励和激励,要比批评、挖苦学生效果好得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3.在数学作业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在借助数学作业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在批改的过程中,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关键点。同时,在对作业进行批改的时候,教师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减少批评性语言的运用,进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借助作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尤其是在面对作业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必须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感化学生。需要说明的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充分的把握,并确定出具体的沟通方式。并且在沟通中,还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