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的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范文精选

初中生的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范文第1篇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初中生的教育范文第2篇

(一)、初中生学业和品德分化的规律

1、学业分化先于品德分化

从客观因素讲,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课程难度、深度的加大,造成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加。如果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适应,都可使心理矛盾加剧。表现出学业分化的特征是:

(1)学业分化前有个分化准备期。即学生六年级时,在升学因素作用下,有种紧张感;升入中学后,在赞扬声中又产生了优越感,于是学业和品德上的缺陷被掩盖了。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的变换、师友同学的更新,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会引起复杂的心理矛盾。

(2)学业分化出现于初二下学期。这时学生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发展,独立意向明显,家庭、学校的影响在减弱。

因此,自主性发展要求同自我调控能力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结果使学业波动现象大量出现。调查结果学业波动型学生占92%,稳定型学生只占8%。

2、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品德分化的重要标志

所谓问题行为,是由于心理因素作用而形成的说谎、厌学、逃学、作弊、早恋、出走、侵犯、不良结交等行为。其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过失型。由好奇、好动、试探、模仿、畏惧等心理状态和不良需要引起,以违反纪律的行为方式,如骂人、打架、损坏物品、逃学等,带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征。

(2)侵犯型。受挫折后引起的不良情绪。为消除由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采取发泄的方式,以特定的对象为目标进行发泄、报复,带有公开性、突发性特点。

(3)离轨型。由于不良的需要,以违反道德规范的方式,如偷窃、欺骗、斗殴、游荡、破坏公物等,带有经常性、有意性特征。以上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二)、初中生学业和品德分化现象的成因

1、少年期身心矛盾冲突的影响学生进入初中后,各自心理矛盾日益明显,主要有: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升入中学,有的以胜利者自居,殊不知班级群体中“宠儿”荟萃,渐渐发现那种优势不复存在。有的对新环境,新的师友,新的教学内容、设备等都不适应,转而产生焦虑和自卑。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刚入初中,有的学生感到轻松,原来的内驱力消失,有的热衷于娱乐,思想上放松,尤其当课程内容悄然加深,尚未意识到,到初二才惊感被动。这些矛盾的交织,实际是对他们盲目自满情绪的一种否定。

初中生的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态环境教育;实践与体会

经济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及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因为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进而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相关资料显示,加强生态环境教育能够强化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使得人们自发的保护生态环境,而初中生物教学则是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前提,所以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对生物教学发展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等来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

1.1环境保护意识。调查发现,几乎每个版本的初中生物教材里面都强调环境保护,并呼吁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毁灭性破坏。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初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一直在接受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培养,诸如日常生物教学中老师会直接将工业废水排放导致的水污染、酸雨导致土壤贫瘠、过度开垦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破坏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将破坏后的情境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案例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从而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2基于国情开展生态保护教育意识。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实现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保障,如果不加以保护则不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都会强调一定要关注国情,并从国情出发去寻找有效的生态保护方法,如我国自然资源呈现出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的现状,加之重开发和轻治理等,导致坏境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并从该国情出自发的保护生态环境[1]。

1.3依法护生态环境。不能只通过技术去保护环境,还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环境,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已经逐渐得到完善,依法保护环境的效果明显得到提升。所以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相关发展,如《环境保护法》等,以强化学生依法保护生态坏境的意识。

1.4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意识。人类是大自然发展的产物,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所以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结合自然环境实际,只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时必须加强学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意识”培养,让学生在生产及生活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实践措施及体会

2.1基于教材发掘环保知识。第一,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以在教材中找到更多环境保护知识;第二,将生活实际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以挖掘出更多的环境保护教育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力度;第三,老师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向学生讲解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环境保护方法,并应用到环境保护中。例如,在对“生物和生物圈”这一节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到环境对各种生物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树立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2.2请专家召开讲座,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学校除了强调生物老师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以外,还需要邀请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来给老师及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讲坛,如植物物种、水土流失、沙漠化及雾霾的保护教育。让学生了解到水资源、植被资源及其生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2]。

2.3将环保教育渗透到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环境,通过生物实验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有害物质,并了解到什么情况下不同化学元素能够发生反应变成可污染环境的物质。所以将环保教育渗透于生物实验,能够让学生快速了解对环境有害的各种物质,从而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例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酸、碳酸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

2.4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尽管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向学生展示各种生态环境被污染及破坏的图像、视频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生态保护意识,但部分学生依然无动于衷。对此,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现场观察,诸如城市边缘地区的河流、垃圾场等地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环境污染造成的不利影,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促动学生从自身做起,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3]。另外,还可以利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到森林资源贫乏的地区,进行大量植树,以增加森林占地面积,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对其他生物物种的有效保护。

3.结语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各大领域备受关注,更是成为各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对此,本文作者基于自己的生物教学经验,先简要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意识,然后在该基础上分析了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措施,希望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静.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J].中学课程资源,2019(04):38-39.

[2]李丰英.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7(09):117.

初中生的教育范文第4篇

当前初中生在政治素养、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为重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

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不断冲击又互相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年轻的群体,很容易让其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所以,如何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提升其整体素质,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设,是初中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初中的思想教育一直以传统教育理念为主,把伦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教学收效甚微,呈现出无力的特点。

1、政治素养

对于政治素养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其一,初中生没有明确的理念与信仰。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多把爱国与与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作为考核初中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指标,从初中生对爱国和社会主义两者的认知,即可了解他们的社会理念。对此,教师可以用“你最喜欢看哪类电视节目”作为问题,进行调查,整体初中生的回答中,只有25%的学生选择新闻节目,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综艺或影视,观看科教类的学生不足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知道,初中生很少关注国家,爱国意识较弱。其二,初中生没有个人信仰。有明确的个人信仰,能够让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客观分析问题,树立全局观念,引导着思想的变化。因为初中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事物产生错误的理解,以及自身经验的严重不足,导致思想很容易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会保持稳定,很难树立个人信仰。

2、道德素质

初中生道德责任意识较弱。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格,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并把它作为中心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初中生的道德责任感分为三方面,分别是个人、家庭与集体,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负责,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社会中的一员,但大部分学生只会关注自身,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并未认识到自己应该对父母付出,帮助父母。学生道德理念过于社会化。社会发展中人们首先会关注个人利益,然后才会关注社会利益,这点在初中生群体中有明显的体现,即初中生普遍认为担任班级干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很多学生会刻意避开班级干部的选举,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班级利益放在次位。

3、心理素质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有待加强,一部分初中生很难承受较大的压力,不善于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失去忍耐力,适应能力欠缺。而一个人的发展中,心理素质是必需的一环,与学习能力同等重要,如果心理素质较弱,可能会为未来的发展带来阻碍。

二、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

初中生思想教育的完善,需要同时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学校,其二是家庭,其三是社会。

1、学校

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直接决定最后的教学结果,从教学效果体现出来。初中教师一直有一个误区,即道德教育以传递知识为主,虽然会用不同的方法教学,但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很难真正启发学生。其只是用语言把内容教给学生,学生无法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己的影响,需要学生真正体验,才能真实的体会。所以,初中教师要走出教学的误区,从知识传递变为价值引导,实现学生的道德自律,用道德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亲自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引起内心的共鸣,学生才能有明确的社会理念与个人信仰,从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其次,学校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递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让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增加校内文化宣传栏的数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放到宣传栏上,营造良好的校内氛围,深化思想教育。同时,学校的品德教育也要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把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即教师除了在课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外,也要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比如,到了父亲节或母亲节,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帮助父母做一件事,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感恩父母,有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

家长需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用民主的方式交流,尊重孩子,使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如此,孩子才会真正愿意交流,接受父母给自己的意见。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的阶段,在家庭民主的氛围中,能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利用创建的人文环境,树立正确的理想,对事物有客观、真实的认识,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家庭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引导孩子,因为孩子会不自觉地参照家长的生活方式,这可以使孩子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挑战。

3、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交织着多种意识形态,对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的管理与建设,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不良因素,使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树立以和为贵的社会思想观念,和平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口角与矛盾,用社会文化引导学校文化,优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补充德育教育的内容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不要刻意放大德育教育的内容,或是降低道德标准,这样反而会出现反效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道德教育的力量被削弱,作用不明显。所以,学校新加入的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合理性,贴近实际,逐一进行,不要一蹴而就,使德育教育全面落实,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避免其出现盲目的个人崇拜,着眼于生活的细节,让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结语

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政治素养、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三方面体现分析,即初中生没有明确的理念与信仰,心理素质较弱,对此,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同时完善,优化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宏霞.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37.

初中生的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初中生;青春期;道德教育

农村留守现象十分普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监管,加之学校对道德教育的忽视,他们当中不少人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成长轨迹,成为制约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因素。留守问题具有普遍性,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留守现象,但农村留守问题无疑更加突出和紧迫。一方面,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对学生的教育仍然以粗暴干涉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另一方面,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完全寄托在了家中老人身上,而这些老人大多文化水平低,根本无法担负起初中生的家庭教育责任。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方面,农村初中生大多和自己的爷爷奶奶长期生活在一起,父爱和母爱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他们在目前所处的家庭环境中无法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而与爷爷奶奶的交流也仅限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无法在自我学习方面获得来自家庭的有效反馈。缺少父母关怀对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是极为不利的,当处于无人指导和关切的境况时,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另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处事的行为方式都容易走向极端,不利于其与周围环境和事物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因而制约和阻碍学生的发展。叛逆期的学生十分需要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引导,充满爱与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学生的心灵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二、农村留守初中生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1.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增强留守初中生青春期道德教育的效果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起家长对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考高分,其他问题就可以不必太计较。实则不然,如果学生考了高分之后容易骄傲自满,就难以保持优异的成绩。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才是教学根本。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需要教学者创新和变革与家长的交流方式和机制,例如教师可开设专门针对家长的班级讨论会或者联谊活动,使家长切身了解到学生全面的学习情况,对孩子建立更加清晰的了解,进一步突显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教师尤其要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

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自卑心理较为严重,逐渐变成学生群体中的“异类”。不少学生在课后学习与活动过程中存在故意疏远留守学生的现象,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排斥留守学生的氛围。作为教师,应该多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其表现自我的机会,经常性地鼓励留守学生参与课内、课外学习活动,使其融入班级大家庭中。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留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了解其家庭的基本情况,给予其切实有效的帮助,用爱心感染和温暖学生。教师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都要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认同感。

3.推动形成关注和帮助留守学生的良好风气

农村留守问题不仅涉及教育层面,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形成关注和帮助留守学生的良好风气。一方面,社会要加大留守问题的宣传,引起更多的重视,呼吁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措施,消除留守问题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国家要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要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道。

4.培养留守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

教师要善于培养留守初中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认知体系,对自我发展具有明确而正确的规划,从而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初中生的青春期道德教育需要多管齐下,既要弄清影响留守初中生道德教育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又要充分动员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育体系。其中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使人们不需要进城打工也能实现生活富裕,从而为农村初中生营造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使父母在其青春期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做到不缺位。

参考文献:

[1]黄娟娟.城市留守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