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教育培训

初中生教育培训范文精选

初中生教育培训

初中生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一、目标任务

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0日,培训子女在18周岁以下处于婴儿期、少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要求每个学员完成24参训学时,其中12学时集中学习,12学时自主学习。

二、培训内容

(一)通用课程(适用所有年龄阶段孩子母亲的必修课)如下:

1、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教子观念,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孩子成功。

2、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探索家教成功之路。

3、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教给子女沟通的最有效方法,消除您与孩子的情感隔阂,让您的家庭充满欢乐与笑声,让您的家庭阳光绽放。

4、做孩子廉洁的表率告诉家长如何做廉正的表率,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

5、发现孩子潜能,发展孩子智慧。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使母亲善于根据孩子特点发展孩子潜能。

6、现代妈妈的仪表美。学习美容,礼仪知识,提高母亲自我形象设计能力。

7、现代孩子的成才途径。介绍现代人才观,正确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8、妈妈理财经。学习理财知识,培养孩子理财素养。9、家庭教育经验介绍通过成功家长的经验介绍,改进家教方法。

(二)幼儿家庭教育(适用0-6岁孩子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孩子与书交朋友,了解早期阅读的特点,培养孩子的阅读的习惯;孩子上小学了,你准备好了吗;了解小学教育特点,懂得如何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学习儿童保健知识。

选修课包括:1、走进艺术的宫殿从小发展婴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艺术修养;2、亲子游戏活动通过亲子游戏,增进母子感情,使母亲学会如何与幼儿做游戏;如何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学习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适用小学生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怎样培养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了解儿童成和发展特点,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选修课包括:1、呵护儿童心灵成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儿童心理健康;2、儿童一生有用的书推荐儿童一生有用的书,丰富人生。

(四)初中生家庭教育(适用初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了解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关注初中生健康成长;2、如何正确对待考试了解初中学习特点,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选修课有:战胜挫折学习如何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高中生家庭教育(适用高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了解高中学习特点,帮助孩子顺利适应高中生活;2、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高考关科学看待高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考关。

选修课包括: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职业学习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

三、培训方式

根据母亲群体分布、地区差异等实际情况,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坚持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面授、自主学、远程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评选程序及办法

1.申报阶段。2009年4月底前,参评点上报申报表(见附件)至县妇联备案。

2.评选及奖项设置。2009年12月,县妇联、县教育局联合成立考评组对申报点进行评审、认定,确定、命名6个优秀培训点(服务站),纳入县妇联、县教育局对下属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加分范围,由县妇联、县教育局授予匾牌,颁发奖金5000元。设立优秀奖、入围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并对所有入围作品颁发荣誉证书。

五、工作要求

一是针对母亲的需求举办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讲座,引起社会各界对母亲素养问题的重视,形成关心母亲、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二是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母亲的教育培训模式。在扩大家长学校的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注重为母亲提供亲子课堂、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为母亲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织专家与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母亲的教子困惑,为母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四是开展母亲素养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向母亲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使母亲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

六、联系方法

联系人:

电话:

初中生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初中学校中,学校和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抓文化课、提高升学率是学校需要做的头等大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基本没有。有些学校即使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会成为其他学科的补课时间。学校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学校没有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理问题无处排解,学生不知道方法进行解决,导致很多中学生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心理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当前,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学校团委等部门的教师兼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为了做好学校布置的的工作,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心理咨询的经验不足,技能不高,不利于实现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形式化,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而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心理课堂上,教师只讲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不能对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四)错误的认识导致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不高

社会中的很多人对心理存在问题的人比较歧视,甚至被等同于精神病。这种观念下,即使有初中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存在问题,也不敢说出来,不敢求助于心理教师,害怕心理教师将自己的情况说出去,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很多初中生都选择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中很少看到学生的身影。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作用,并不对学生开放,设置心理咨询室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

(一)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确心理健康对于初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明确心理教师的重要职责,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经费,设置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师,保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能力

要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做前提。学校应选择一些心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掌握心理诊断的方法以及各种软件的应用,并要求心理专家进行教育讲座。学校还应组织心理教师对学校内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也应组织心理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从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心理教师还应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蔼地对待每一位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并为他们保守秘密,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讲给心理教师听,从而帮助自己的解决心理问题。

(三)提高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

目前,很多初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比较简陋,硬件设施以及环境不完善,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和氛围,使心理咨询室的环境优雅、舒适,学生在心理咨询室能够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配备专业化的心理检测仪器和设备,帮助心理教师判断心理问题。同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远离学生聚集的位置,避免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受到周围学生的偏见,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保证心理咨询室在日常教学时间随意为学生开放,以便满需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要。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学校应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应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学风和校风,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为人师表,鼓励学生,学生应勤奋好学、尊重师长,实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不给心理问题滋生的空间和土壤,使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

(五)强化社会以及家庭的积极作用

初中生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

权威访谈:服务“三农”引领致富———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助理巡视员张昭文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一些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基地,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玉米抽穗,谷子飘香,花果满园,鸡鸭成群,一群学生“点缀”其间,和学习文化课知识一样,学习打理这些瓜菜庄稼。作为农村学生的“必修课”,中学生们已不局限于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将农业生产技术、职业技能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学习,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而教学实践基地办得好坏,也成为评判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山西、安徽等一些省的农村中小学,业余时间成了农民学习的课堂,农民在这里学习农业科技的新知识,请教致富的新途径。而在江苏、浙江、湖北、广西等地,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办得很红火,教学、科技人员,还把最新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发家致富的秘诀和方法。

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诸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加强农村各类教育,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促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这些都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后出现的新气象。

改革成效显著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助理巡视员张昭文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当时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农村学校基本上照搬城市模式,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大多数不能升入大中专学校的中小学毕业生,既缺乏回乡务农的思想准备,又缺乏基本的劳动生产技能,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寻找致富之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教育就开始了“突围”行动,明确提出农村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开展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尝试着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既提高在校学生的素质,又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尝试着促进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力量结合起来,实施“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后来,“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逐渐成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创举。

1989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建立116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1994年又确定30个地市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办法,不断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和“两基”目标的实现;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沟通衔接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与培训网络;促进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各地通过开展农科教结合,大量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使科技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得到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教育为农服务的好典型。如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黑龙江省呼兰县大用中学、重庆市石柱县一职高、江苏省江阴市申港镇成人教育中心、湖北省蕲春县张榜镇成人学校等一大批为农服务的先进学校;如湖北省开展的教育为农服务系列活动、江苏省实施的“5112教育富民工程”、浙江省“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广西“金色农业示范工程”等,有效地发挥了农村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张昭文指出,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教育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措施。

困难仍然不少

张昭文认为,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农村教育主动为农服务的自觉性不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改革相对滞后;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一些地方对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明显减少;农村政府机构调整以及中小学教师核编,使负责农民教育的专职人员也明显减少,一些地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缓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农、科、教结合工作力度减弱。

加强改革力度

张昭文强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必须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农村办学体制、运行机制、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为了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当前,各地要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政府统筹领导,建立农科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有效机制。

———抓紧确定改革试验县、乡和试验学校,制定试验方案。

———改善农村各类教育的办学条件,多渠道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

———围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方面,共同抓好几个项目以及一批为“三农”服务的先进单位。

张昭文指出,要继续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着重抓好五项统筹、深化三项改革、加强三项工作:

五项统筹:一是统筹农村教育事业规划,合理确定农村教育结构。二是统筹教育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统筹信息化建设,扩大服务范围。四是统筹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五是统筹经费投入,保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深化三项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教学、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三项工作:第一加强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的对口支援工作。第二加强高等教育为农服务工作。第三加强农、科、教部门在为“三农”服务中的协作和配合。

张昭文最后说,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迎接新挑战,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培育新典型,开创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我们在探索:英山县教育兴农“四大工程”

成校“双百千万”工程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教育兴农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湖北省英山县教育局把加强县、乡、村三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作为教育兴农的重要工作来抓,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创建省市示范样板,使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现在,全县每个乡镇都建有这样的成校,有2所达到省级示范标准,2所达到市级标准。

在办好乡镇成校的同时,加快实施村小学、村成校“两校一体”、“一校两牌”工作的步伐,使其成为教育兴农的前沿阵地。围绕高新技术向农业延伸、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向市场农业延伸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实用科技转化工作,实施“双百千万”工程,达到了选准一个项目、开发一项技术、培训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

职校“五联服务”工程

全县各职业中学本着“广泛性、典型性、辐射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教育兴农联系村、联系校、联系场(厂)、联系组、联系户,坚持开展扎实有效的“五联服务”活动。优先为联系村、组、户、场(厂)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免费放映科学技术录像资料,免费提供科普小册子,适时指导生产,适度给予资金和物资扶持。定时为联系中小学培训教师,使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懂得1至2门实用技术,家在农村的半边户教师掌握2至3门农村致富技能,达到培训一个致富一片的目的。

初中职业培训工程

从1992年起,在全县初中开展“三分三实”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三分”就是面对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有千秋的教育对象,在初中实用技术培训方法上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技术、分段安排。“三实”就是狠抓初中实用技术培训的实际效果,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分类指导目标,落实分层教学任务,作好分段培训安排,传授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让学生走出校门,上茶场,到药园,进林场,边学边干,提高动手能力。

小学职教渗透工程

为了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学习最基本的劳动本领,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抓好“二课二能”的职业技术教育渗透工作。“二课”就是上好劳动课、职业技术课,“二能”就是使学生能掌握劳动基本技能,能帮助家庭致富。学校除安排国家规定的劳动课时外,还利用地方课程开设职业技术课,统一使用经省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县教育局组编的乡土教材《农村种养技术》,组织实用技术教学。每学期,乡镇、学校都要组织开展评选“十佳”采茶等劳动技能小能手和“十佳”帮助家庭致富小能手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农本领。

“绿证”培训:撑起一片蓝天

“普九”之后,农村教育如何才能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一课题,广西荔浦县大胆创新,积极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创出了一条发展农村教育的新路子。

荔浦县是桂林市管辖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山区县,1994年9月,在广西农村率行实现了“两基”。然而,“普九”后学生文化基础和能力、智力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成绩跟不上而导致退学;另一方面,该县每年5000多名初中毕业生,只有40%继续升学,其余大多数人将直接回乡参加农业生产。而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毕业生回到农村无法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一条让全体初中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毕业后用得上”的办学新路子,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

面对新形势,荔浦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实施国家农业部绿色证书工程为契机,走“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发展农村教育之路,在全县普通初中大力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对初中生实行“绿色证书”培训。

为防止因“绿证”培训而忽视学科教学质量的问题出现,该县教育局始终把学科教育作为初中教育的主渠道,严格要求各初中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各类课,在全面完成学科课程教学计划的同时开展“绿证”培训。并建立起“绿证”培训的基本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了如下五个统一:

———在教学安排上,统一规定全县初中在前5个学期开设“绿证”课程,并纳入课程表,由学校职教教师和乡镇兼职“绿证”教师传授“绿证”专业基础知识;并安排农业科技部门的专职“绿证”教师到校分专业集中指导学习、组织实践、复习考证和跟踪服务。

———在课程设置上,由各校结合本校师资条件及当地农村实际,增加一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劳技小组活动,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多种劳动技能素质。

———在使用教材上,统一使用由县“绿证办”根据有关要求和本县实际编印的《科学种养技术》一书作为初中“绿证”培训专用教材,其他职教内容由各校根据实际自编和自选教材。

————在管理上,县教育局统一将各乡镇、初中完成“绿证”培训任务的情况列为教育目标量化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在各初中增设职教主任和职教老师,切实做好“绿证班”的教学行政管理。

———在考核上,统一由县“绿证办”安排各“绿证”专业的主管部门按农业部制定的标准,具体组织专业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

截至目前,该县初中“绿证”已开设了农学、园艺(果树)、畜牧兽医、水产、农机、水稻栽培等专业共20多个培训项目,9年来共有1万多名初中生获得了“绿色证书”,占全县“绿色证书”持有者的70%以上。全县农村在1999年就达到平均每7户有一名“绿证”持有者。

在初中开展“绿证”培训,使回乡的大批初中生获得了一技之长,提高了农村新增劳动力的素质,发挥了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双汇中学学生钟征尧毕业回乡后,运用所学实用技术办起菌种场,半年就获利近万元。杜莫中学毕业生梁武军回乡后,运用所学技术养鸡和母猪、办果园,大搞立体种养,成了该乡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他不但义务帮山区群众医治禽畜疾病,还将技术传给山民,成了山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初中生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显得格外重要。为响应素质教育的人文教学方针,教师需将信息技术资源充分利用于课程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问题,分析推动有效教学的应对策略,实现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有效学习的发展目标,以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资源策略有效学习

1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

1.1学校课程建设不强、硬件设施有限

部分农村中学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体系还未完全健全,课程时间安排也存在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部分农村中学技术项目都得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师资力量也相对匮乏。

1.2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执教水平有待加强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结合课本练习”和“教师示范学习”。两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教学进程的控制力度不够,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示范使用计算机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部分农村中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教师的培训课程也相应的减少,导致教师缺乏实际的信息技术知识素养能力,并且教学资源有限,教师时常出现“多重身份”,对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不全面,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1.3学生基础有限、创新能力不强

对部分偏远地区初中生来说,对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的了解程度不够,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不适应于当前新课程发展目标,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钻研信息技术难题,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

2实现有效学习的应对策略

2.1立足实际情况

2.1.1整合实际教学资源

以实际教学资源入手,通过原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制定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具体措施如下:对于设备资源充足的学校来说,在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时,可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优秀教学资源,加大对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维护力度,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来说,在开展网络教学时,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适合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2.1.2建立动态资源库

部分农村中学已逐步建立基本软件工具库、图形图像处理资源库、信息技术动态资源库,但还未形成具体的硬件资源库,缺乏动态性的共享资源库,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信息处理能力。例如,在某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创建师生共享资源库,以信息技术知识为基础内容,提高学生对信息处理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学习计划。

2.2更新教育观念

2.2.1明确教学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师需要以“教学目标”为教学核心。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属于义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能力,作为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来予以实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础信息技术能力。

2.2.2改革传统教法

(1)系统讲解法。系统讲解法是利用教师的指导作用,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讲解。其中,教师也需注重学生的整体差异性,适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避免出现“讲解过多”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的构成”知识时,教师可通过一些常见的计算机器件,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计算机硬软件的作用。

(2)网络教学法。参考教学课件、查阅教学资料和学习专题网站,这些都是网络教学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丰富了基础信息知识,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能力。在目前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机房已建立网络教学系统,教师可根据系统设置内容,对学生开展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意识。

(3)合作教学法。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合作教学来说,小组合作的主体多半是又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和能力较差的学生,以此用来达到互补的教学效果。以“制作电子小报”的专题学习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分成两至三人一组,对制作内容不作太多要求限制,由学生自主发挥。

(4)任务驱动法。在某中学的“WORD”教学中,教师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排版素材,给学生进行文字处理演示,如:插入图片和表格、制作图片背景的教学方式。结合案列分析,不盲目的遵循课本内容,设置一些生动有趣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肯定会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2.3结合其他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教学与数学、美术、自然社会等学科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画图软件可与绘画技术相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也包括着数学函数,教师可根据这些实际联系,扩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面。

3坚持以生为本

3.1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时,需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内在潜能,如,在讲解PPT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制作幻灯片,学生也可利用相关网络知识下载素材,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这种简单的作品设计,通过整合网络素材,提高学生对信息处理的思维能力。

3.2创建师生互动从“师生互动”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如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电子教室的网络系统,对学生进行“问答互动”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的难题和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并解答,学生也可利用该系统向教师提出作业接受邀请。对性格内向的孩子,采取面对面交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3.3设计个性作业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通过个性作业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完“电子小报制作”后,可安排学生制作关于“学习”的电子报,让学生自行解决素材搜集问题,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或评价赞赏,也可对优秀作品进行集体展示,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也会随之发展,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还需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发展理念,制定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新型教法,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杨影.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学周刊,2016(08):188.

作者:胡素明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第一中学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思路

摘要:自从我国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以来,信息技术课程也通过不断完善于修正成为了一个最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它的存在和建立不仅仅有助于提升初中生对于创新意识的应用,还能够加快中小学生对整个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推进。那么,就目前而言如何将我国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构建大更为高校、有序,则成为了整个教育界需要探讨和修正的问题和命题,该文希望能够通过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实践教学角度入手,提出一些能够有效搭建初中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想法,为整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搭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搭建

1初中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搭建的重要

在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竞争,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不仅是专业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还为国民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而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年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快,开拓发挥的能力也很有潜质,所以我们整个教育界必须对初中生的高效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到一定的认识和重视上去,以便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后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通过所学的信息技术及其他理论为社会更好的创造价值。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校、老师、学生不应仅仅的把高效信息技术课程当做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要通过该学科内在的实用性,来进一步通过解放思想来对该门课程挖掘新的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实用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的掌握这门信息技术课程。而整个课程的重要就在于通过学校对课堂教学水平的要求,来使得教师全力以赴搭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程,最终让初中生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挖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2初中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搭建的措施和策略

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在实际授课中,信息技术科任教师要通过对课程的科学教学目标的设定作为指导,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来激发初中生们的学习情绪,最终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工作。需要做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授课标准入手;第二,是通过对教育大纲的研究,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第三,要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入手,自觉建立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第四,学校方面要对学生和教师做好双重考核,来约束该门课程的有效开展。其次,通过做好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设计,来搭建高效课堂。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具备实操性、应用性,而由于该门课程是近几年才开始新兴的,所以在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难度。所以,就要求教师通过解放思想入手,对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实际教学中,可以痛过让学生上机实践,来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潜能。再次,通过对教学形式和策略的改革,来推进教学工作。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往往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影响。一部分同学对上机操作已经很熟练了,但一部分学生却连基本的输入都不熟练。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通过“拉、帮、带”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几组,熟练上机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引下对不熟悉上机的同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辅导,最大程度上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授课过程中电子信箱与邮件功能,是一个基础的内容。对于上机基础好的初中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上台进行演示,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初中生,教师要在讲评后着重对网络应用和收发邮件的过程进行充分展示,最好通过ppt截图形式完成。总之,无论是哪种基础的初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上都要由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而及时的现场辅导,并留下一定的课后作业,最终实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完全掌握和日常应用。最后,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演练,来提升、完善初中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虽然不是中考的考试科目,但它本身却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一切理论学习,都是在为最终的动手实操做准备。其他课程,都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而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判断学生掌握程度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两方面入手。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搭建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每一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鼓励基础差的同学,多多提问、多多动手。只有学生想学、老师爱教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得到保障。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科任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让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时俱进,通过实际的授课能力和水平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这门课程的重要还有科任老师的重视与关心,进而增强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热爱和信心。

3高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搭建过程中学生的配合

前面提到的内容,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信息技术课堂任课教师的约束,而对学生而言,他们才是最终的知识接收者。只有知识的接收者从自身出发,擅长提问、热爱动手实操,才能够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高效搭建的最终环节。

4结语

高效课堂的建立与传统课堂相比存在很多优点,但在搭建的过程中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更多的时候需要科任教师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高效结合,以学生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才可达成。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一线的初中信息技术科任教师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相信在实践中,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前导入一些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比如为今日过生日的同学献上一张通过POWERPOINT制作的生日贺卡等方式,来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导入,那么这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将会起到非常巨大的效果。而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做到跟踪辅导、科学审阅,才能够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也才能够切实做好对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娜.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新课堂教育,2013(7).

[2]苏飞.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构建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3).

作者:顾中秋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

第三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结合分析

摘要:从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整合的意义出发,对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整合实践中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整合的措施,希望能为传统初中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结构的改善和提高,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初中体育教学;整合措施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促进初中教学创新与变革和我国教育大踏步向前发展的战略性选择。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拥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体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等特点,现代信息的变革必然带动教育领域的变革,学校须与时俱进,以良好的态度迎接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机遇与挑战。及时将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进行整合,并应用到初中体育教学和日常体育训练中。建立健全现代初中体育信息化的教学与训练环境、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教育目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整合的意义

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因其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教学需求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现在信息技术以其优势,强势渗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发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为初中体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方式相比更为活泼,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其次,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视听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感性意识。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视听手段能够更好的学习与接受所学的运动动作与技术,体育教师因其自身身体条件的局限性,不可能精通每一项运动的技术技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初中体育教学手段是极其必要的。再次,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老师可以把体育教学中的标准动作、运动技术、运动技巧或常见的错误动作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结合自身运动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整合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

(一)传统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传统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一传统教学观念一直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受这种观念影响,初中体育教师往往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现代化的初中体育教学要求老师“以学生为本”,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师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缺乏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无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

(二)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薄弱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时代对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而言,无论从数量上计算还是从质量上考察,完全具备将信息技术融合在体育教学中这一能力的教师并不多见。在现代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很大部分老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依然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缺乏对信息技术基本认知的素养,缺乏对PPT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和应用的技能。对这一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了老师启发、引导、教育学生的效果。老师只是单纯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而机械的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中,不能是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就极大地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条件建设薄弱

为适应现代化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很多初中学校自上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教学环境的改良,很多有条件的初中都配有互联网等先进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得到不断深入和拓展。但很多偏远地区的初中依然没有这些现代化设备,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并不高。其次对于初中体育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而言,互联网等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网速慢、质量不高、网络传输信号不稳定等问题依然有待解决。再次,与其他科目相比,具备体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平台并不多,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健全,无论从设计还是内容来讲,都不能满足初中体育教学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整合的措施

(一)确立正确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观念

初中体育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现代信息技术观念,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有效结合的工作落到实处。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体育教学的优势,完成体育教学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老师也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帮助者,在授课过程中,一切从学生出发。

(二)提高初中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初中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素质,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年的关键性因素。学校可以通过在职教育或定期培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应立足于初中体育教学本身,培训的重点应该是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性问题,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对现代化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领会和思考,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整合方式,同时做到学以致用,将培训所得应用于体育教学中。

(三)完善体育教学所需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

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具备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硬件条件,但广大中小学却普遍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因此,学校行政部门应当逐步对体育教学中所需要的硬件设施进行详细的规划,通过一系列的详细计划,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硬件建设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申请专项资金或向社会融资的方式让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完美融合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条件。

(四)完善信息技术教学需求的软件设施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需要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软件条件的支撑。软件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初中体育的实际教学效果,导致教学效果的贬值。因此,在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应加强软件条件的提高,做好初中体育教学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其中包括:第一,学校可以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进行改造,增加实际案例讲解等内容,建立体育教学资源库。第二,初中体育老师可以不断发掘自身潜力,对课件和教案进行数字化建设。归根结底所有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体育锻炼出发。

四、结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其优越的条件与体育教学进行深度的融合,很好地发挥了其优势,辅助了初中体育教学,为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和身体发展的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中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为体育教学的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真正迈入信息化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秦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结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2).

[2]彭冲.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J].青少年体育,2014,(07).

[3]冯现荣.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讨[J].读写算,2013.

[4]王玉娥.谈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

[5]宋曦锺.初中体育课堂信息技术应用探析[J].新西部理论,2012,(06):181.

[6]李玉龙.初探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整合[J].都市家教,2014,(07):150

作者:王子君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西苑中学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不断普及,也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思想品德;整合;思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是关系到初中生生理、心理能否健康发展,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公民意识、价值观念能否正确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外界对学生给予思想品德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人生成长至关重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正是为满足社会道德教育要求所开设的一门旨在增强初中生对国内外政治形势和社会道德观念的认知,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课程,因此,社会、学校、家长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

然而,现实中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依据往往只有一本薄薄的教材,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所选素材也不够生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汲取教材上单一的课程内容,学习视野受到严重限制,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单纯的口头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记笔记、画重点,严重损害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二,受以往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倾向于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指标,忽略了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和社会意义,再加上思想品德课程常常会被各方认为是地位低于“语数外”的“副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和卷山题海应付考试,不仅没有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获得个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育,甚至会对思想品德课程产生厌烦情绪。以上所述的两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让思想品德课程真正发挥其建设性作用,那么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很难实现。因此,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努力思考,积极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实践、培养学生能力、培育学生道德的教学方法,让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回归其最初愿景。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这也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如能够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将能够大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内容的丰富性,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的思路。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的思路

1.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为学生创设模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和言传身教是难以有效实现的,必须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渐培养,在应试教育阶段,学生个人的性格养成和观念形成几乎全部来源于其课堂之外的生活经历,这就好比人们常说的“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间的关系。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则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将成为无缘之水、无本之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教学,更应重视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的社会实践机会较为有限,并且这种限制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很难克服。在如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设模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大大改变原本枯燥的课堂说教,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有效保障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感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虚拟现实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用户眼前生成一个虚拟的环境,使用户感觉图像真实存在的一种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包括桌面虚拟现实技术和沉浸虚拟现实技术。

例如,在讲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课时,最好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亲自参观爱国教育场馆或开展爱国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条件有限,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而应用桌面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中打开事先为学生设计的社会实践在线活动馆的虚拟现实情景,并投影到大屏幕上,为学生营造参观虚拟场馆的实践情境。即使教师不具备为学生自行设计虚拟场馆的条件或能力,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通过诸如“上海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在线活动馆”这样的已经成型的虚拟场馆为学生创设情境,在线活动馆中设置有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公民教育等二级模拟场馆,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教室中便可以获得一次参观实践经历,通过虚拟环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远比教师口头讲解更加理想。此外,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经购置了沉浸虚拟现实系统,通过已经实现左右3D影像功能的可穿戴VR设备,学生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将会对爱国教育实践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参与度注意力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基石,而提高学生参与度是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上常常会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却容易忽略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与教师授课节奏与授课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一个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枯燥的课程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保证注意力能够长时间集中。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才能让学生自发地跟随教师的节奏,最大化吸引学生集中精力听讲。相比其他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其人文性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天然优势,如果教师能够巧妙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则能够使这种优势得到充分彰显。

例如,在讲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时,教师在上课铃响后可以首先播放一段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分裂的纪录片视频,之后再为学生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视频,把每个学生原本混乱的思绪迅速带入教师设计的特定学习情境中,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此时学生会对民族分裂的危害和民族团结的美好产生深刻认知,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并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我要学”的求知欲望和内在冲动,随后教师便可以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学生讲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子都的意义,由于学生已经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讲也会集中精力,并且积极思考我国的民族政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多媒体进行课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检索和总结车臣战争、中东各国内战以及美国黑人歧视等相关资料并探讨冲突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并探讨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最后让学生讲解探究的成果并由教师做出评价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结束语

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教育理念的出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将会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张冰冰.试论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J].教育导刊,2010(8):83-85。

初中生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一、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比较重视民办教育工作,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原创: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好地推动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市现有中等教育学校56所(普通中学54所,独立职校2所),其中民办5所(职业中专1所、完中2所、高中1所、初中1所),占8.93%;小学294所,其中民办小学8所(外来工子弟小学5所),占2.72%;幼儿园(点)330个,其中民办幼儿园13所,占3.94%。全市民办学校在校生15932人,占全市学生数的6.11%。其中,职专生397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5.36%;高中生1757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7.75%;初中生5574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8.27%;小学生6072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4.55%;幼儿园幼儿2529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6.91%。另有民办培训机构25所,生数2167人,专业以英语、写作、数学奥赛、音乐、美术、电脑、服装、汽车驾驶等为主,累计招生71186人,已结业67341人。民办学校教职工857人,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7.40%。

从发展现状看,我市民办教育稳步发展,整合运用了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大多数民办学校办学情况良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是,我市民办教育在思想观念、政策扶持、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特别是民营经济活跃的特点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综合调研情况,调研组分析了四方面问题:

1、对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多年来,我市的侨乡优势在扶持教育发展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大量的华侨、港澳台同胞、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减轻了政府的投入压力。由于财政压力相对较小,加之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经验不足,对确保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保证教育质量等方面没有足够的把握,导致我市对发展民办教育重视程度相对不足、认识不够到位,“政府包办教育”的观念未根本上得到转变,民办教育发展步伐不快,以“被动式”发展居多。如实地调研点中的霞村外来工子弟小学、子江中学、季延初级中学,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全市对发展民办教育缺乏整体、连贯的思路和统筹规划,在将民办教育机构纳入全市教育布局方面,也没有一个很成熟的规划和充分的考虑。《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的设立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扶持奖励措施等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2、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学习宣传不够。《民办教育促进法》解决了多年困扰民办教育的允许合理回报、谁投资谁受益、赋予民办学校公平的法律地位等核心问题。但由于宣传《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得不够,个别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民办教育仍存在模糊认识,民间资金对民办教育的投资回报、产权归属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投入资金举办民办教育较多地处于观望状态。

3、现有民办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有相当差距。首先,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在园幼儿中,外来生占34.1%;在校小学生中,外来生占39.7%;在校初中生中,外来生占7.2%。从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看,中年产业工人的稳定度会逐步提高,全市学龄人口仍可能呈增长态势,如果外来人员能充分享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市民待遇”,“初中富余资源”的提法将有无法实现的可能,现有教育资源更显捉襟见肘;其次,我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单靠政府投入,单靠现有的教育资源显然无法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已迫在眉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将是必然选择;第三,随着部分群体经济能力的增强和对子女成才的渴望,要求享受到标准更高、更多元化的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吸纳这部分人的资金建设更多标准更高的民办教育机构,相应缓解公办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公办教育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满足普通群体教育需求上来,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民办教育来整合和拓展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4、部分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急待改善。主要是几所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班生数严重超标、生员流动频繁、办学设备不足、场所局限等问题。子弟学校的建立在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条件,确保其子女受教育权方面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但做好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本身就是政府的应尽职责,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做好对这部分群体的义务教育工作,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此外,调研中发现个别民办学校没有与公办学校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不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

二、意见与建议

1、加大宣传《民办教育促进法》力度,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旨在打破公办学校人财物全部由政府包办的格局。同时,民办教育作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制度创新,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广泛宣传,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内容和当前形势结合起来,通过宣传,转变政府包办教育的观念,营造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2、加大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议市政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制定扶持发展民办教育的具体措施,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要依法保障民办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和法律地位,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各项扶持政策,扩大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民办教育创造一个鼓励创新、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宽松发展环境,保护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对投资者的权益、民办学校的用地建设、投融资以及教师的人事档案、职称、聘任、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优秀教师的编制问题等方面,要研究出台解决措施和具体规定,切实保证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政策和待遇上同等,激发民办教育的活力和创造力;针对调研中民办学校反映较多的一些优秀教师无法办理调动手续的问题,建议教育、人事部门认真研究,探讨实行重新建档挂靠人才中心等做法的可行性;要加大对现有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现有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承担了部分义务教育任务,解决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精神,拔付相应的教育经费,加强指导和服务。

3、统筹规划,创新体制,有重点地发展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地区布局、层次、类型导向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注重特色、保证质量。经发、教育、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工作协调,在城市规划和新区建设中,充分考虑民办教育机构的规划设点问题,原创:并纳入全市教育布局。建议我市要重点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则应把握适度、有重点地发展的原则,缓解财政压力,把节约起来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提高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质量上来。可以探讨打破民办教育单一的法人投资模式,尝试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采用土地作价入股、闲置国有资产入股、民间战略投资基金联合入股等方式,充分用足、用好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和创新办学体制。要充分运用民办教育的体制优势,形成对公办学校持久的竞争压力,最终实现公办与民办“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