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专业技术总结

广播电视专业技术总结

广播电视专业技术总结

广播电视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中国广播电视业

发展和队伍现状

截至2006年底,中国(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498座,其中广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广播电视台1935座。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04%和96.23%,覆盖人口均在12亿人以上;全国电视机、收音机的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了历史数量最多的4亿和5亿台。

2006年全年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99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8%。2006年广播电视行业实现增加值589亿元,其中事业单位414亿元,企业单位175亿元。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基本构成情况是:中央级190亿元、省(直辖市、自治区)级460亿元、地市级274亿元、县(市)级175亿元,分别占全国广电总收入的17%、42%、25%、16%。广播电视收入结构表现为中央级、省级、地(市)级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广告创收收入,县(市)级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

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已经达到62.4万多人。在学历构成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9200多人,占1.5%;大学本专科学历人员36.07万人,占57.8%;高中及以下学历(含中专)人员25.44万人,占40.7%。以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中大学本专科人数比例比较适中,但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含中专)仍然偏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所占的比例过小。这种学历构成与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型的广播电视业对人才需求很不相适应,急待完善和改进。

在岗位构成上看,管理人员9.3万人,占15%;专业技术人员29.9万人,占总数的47.8%;其他23.2万人,占37.2%。其中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采编人员10.8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6%;播音员、主持人2.24万人,占7.5%;科研、工程技术人员11.67万人,占39.1%;其他包括艺术类、经济会计统计人员等5.2万人,占17.4%。以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偏重事业发展,而相应的由于经营管理人员比例偏低,表明在广电产业发展方面还偏弱。

中国广播电视业

发展趋势判断

中国广播电视业正处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转换、从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型转型的最关键时期。这对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来说,既是历史机遇期,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首先,广播电视数字化将贯穿在今后5~10年广电发展进程中。“十五”期间是中国广播影视数字化的准备和启动阶段,“十一五”时期则是中国广播影视业向数字化全面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1)在节目制播数字化方面,全国80%的电台、电视台到2006年底已经实现了台内节目制播的数字化;(2)在网络传输数字化方面,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从局部试点开始向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开。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5个大中城市实现整体转换,并初步建立了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3)在存储数字化方面,如中央电视台目前拥有200个注录终端的数字化工场,具备了每年可完成10万小时的影像资料的数字化生产能力;(4)在终端接收数字化方面,截至2006年底全国拥有数字电视用户1266万户,占全国有线电视用户的9%。从以上各项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广播电视数字化还需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数字化带来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会是十分巨大的。

其次,广播电视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健康、稳健的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产业不同于一般性产业,它是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的产业。从发展现状来看,广电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包括广告、广电网络传输,而节目内容、广电服务等边缘化明显。《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生产能力和制作水平,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未来几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广电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切实推进除新闻类节目的制播体制改革,把节目内容产业做强做大,加大创新力度,塑造和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促使内容产业等成为广播电视业的核心产业,并且要求中国广电产业要逐步与世界接轨,不但在技术上赶超西方先进的国家,在人才引进与即内部管理都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不但是时代要求,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使命。打造出一批属于中国自己的大品牌,是我国广电产业发展的一个全新的方向,也是一个为之而长期奋斗的目标。

第三,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开展,将会成为广电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将会得到迅猛发展;同时,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视听消费欲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因此,新媒体业务新的产业运作方式、赢利模式、营销手段和用人机制、管理机制等,将是传统广电媒体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未来5~10年内,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将会成倍的增长,这势必将成为广电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会给社会增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创造全新的商机。

第四,跨媒体、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业务合作、战略联盟将是中国广电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块块”运作的、以行政区划为界限形成的广电媒体,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显得像一座座没有生气的“孤岛”,它原有的传递信息、宣传教化的功能日渐弱化,且已经与时展产生了严重背离。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一些广电媒体开始着手寻求业务合作、战略联盟,打破用简单的行政区划手段获取资源、信息方式的传统局面和格局,建立以原有电台、电视台为核心,信息资源采集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的电台网或电视网。在未来的5~10年中,中国将会出现一些跨地区、跨媒体的综合性广电传媒集团,其触角所涉及的领域和区域是传统意义上的广电产业所无法比拟的,这不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一种历史的趋势和潮流。

广播电视业人才发展

规模及需求结构分析

随着广播影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1980年,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22万人,到2006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增至62万多人。

从相关统计结果来看,在1980年至2006年之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队伍规模以年均6.7%的幅度增长。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发展、人才供给以及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综合测算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增长幅度约为4%。按照这一增长幅度,预计到“十一五”末,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队伍总量将达到72万人左右,比2006年增长10万人左右;到2015年,将达到88万人的总量目标,将在2006年基础上增加26万人左右。

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广电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呈现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以注重传统的专业技术队伍向掌握广电科技发展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的转变。传统广电媒体的主要任务就是采、编、播、控。对广电人才的要求是:政治高、纪律强、业务精,就能满足传统广电媒体宣传业务的基本需求。因此,民间流传着“一流人才进报业,二流人才进电台,三流人才在电视台”的说法,也印证了广电行业进人门槛较低的普遍现象。但广播电视数字化带来的是广播电视制作、传输、播出、监测、监管等方面的技术革命,因此数字化也正改变着广播电视业现有人才结构。当前,那些能掌握广电科技发展新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高层次人才缺口巨大,此类人才在今后将会有旺盛的需求。

(2)以注重专业技术型队伍向创新型、专业交叉型、学科综合型人才队伍转变。《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中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创新成果”。广播电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创新、广播电视艺术创新以及广播电视技术创新等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着力点,相应的创新性广电产品、服务将会有大量的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需求。

广播电视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4月20日的开幕式由广电总局科技委秘书长周志强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代表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到会致辞,对第八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 2008)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在推动广播电视行业新媒体的发展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NWC 2008对于新时期推进我国视听新媒体的大发展,促进广电行业新媒体业务的大繁荣,增进业界的技术交流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做了《广播网帮助互联网――通信广播因存储而走向融合》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当前全球的一个热门话题“2010年互联网将崩溃?”谈起,明确提出不会的,因为广播网将帮助互联网渡过难关。报告预言网络将会出现两大创新:出现播存结构,广播进入下一代;广播帮助通信,出现双结构互联网。所谓播存结构,就是通过互联网把全国最有影响的一千种报纸、期刊、网站的全部内容(

第二个主题报告是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郭炎生的《从广播电视的发展看三网融合》。他从有线电视数字化、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等十个方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在回顾了“三网融合”政策十年的论争与十年的博弈之后,他提出: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技术问题不是瓶颈,政策问题是关键,部门垄断要打破,竞争有利于发展。“三网融合”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网络通过技术改造,都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他特别指出,“三网融合”不是广播电视媒体与电信、计算机媒介之间的融合。在谈到对策和建议时,他强调:一是实行双向准入,不对称开放的政策。放开电信业务,适度放开广播电视业务;二要统筹规划、典型引路、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三是建设具有播存功能的双结构互联网。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制定推动“三网融合”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避免恶性无序的竞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科技部CNGI专家委员会委员杨景做了《国外网络视听产业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他认为: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导致传统音视频媒体产业的重构;全球的互联网新媒体处在对传统供应链延伸和优化的阶段;互联网音视频新媒体出现了从产品向服务转移的趋势;开放的产业环境是推动音视频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中国传媒大学宽带研究室主任曹三省做了《新媒体环境下的Web2.0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提出了Web3.0的几个本质特征:开放整合、普适化、人性化、有效有序。当前主要互联网门户发展特点是:Web2.0业务、技术与应用构成其共同的发展战略核心,存在不同程度的Web3.0探索;发展战略各自不同,各自的“杀手级”应用均以各自资源优势出发;新技术―新概念―新盈利模式―新业务,层层带动。最后他介绍了运行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示范基地的网络化视听媒体互动业务制作平台。

4月20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侯自强的《互联网新媒体》主题报告开场。在报告中他提出,网络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无所不在、低进入门槛和多对多的个性化媒体。新媒体是运营在公共互联网上,以多种方式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视频流量的猛增,需要解决运营环境和分布管理问题。一些新的标准如P4P等正在发展制定中。手机电视向移动多媒体广播演化,进一步与宽带移动互联网融合构成宽带无线多媒体。对广播运营商而言,在UHF/VHF频段融合宽带无线接入与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展宽带无线多媒体是最佳选择。

在接下来的媒体新技术专题论坛中,《构建Web2.0 TV大社区―创新技术及应用》报告介绍了曙光集群存储技术以及掌中微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广东移动等的合作案例。北京尚为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做了《打造新媒体门户,共赢新传媒明天》的报告,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在《移动流媒体内容制作及其应用研究》报告中介绍了方正的技术解决方案,北京时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悠视网成年礼――如何服务飞速增长的多元化在线直播需求》的报告,介绍了悠视网的发展情况。

在互动交流环节,就“技术趋势与新媒体变革”这一主题,李幼平、侯自强、尹逊钰、李涵、徐浩宇、高国连、夏中华等嘉宾展开了讨论。嘉宾们围绕2010年互联网是否会崩溃?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网络视听技术的新发展等问题与台下参会代表展开互动交流。

4月21日上午宁夏自治区广电局副局长赵利宁主持了“管理与应用专题论坛”。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所所长、研究员董年初做了《网络视听业务规范管理与加快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了56号文出台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广电行政管理部门为监管主体;视听新媒体步入依法管理轨道;将积极促进视听网站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管理网络视听业务的主要手段:法律手段、行业自律、行政许可与技术监管。对视听媒体发展的基本走势做出判断:视听媒体的二元格局已成定式;网络成为视听媒体重要传播手段;网络媒体正在重组媒体广告市场;网络媒体正在改变受众分析方式。他着重提出广电媒体的应对策略:一要清醒认识商业网站的快速成长性;二要把网络视听业务发展纳入重要议程;三要建立台直属事业主体或台控股企业;四要强化网站宣传联动经营功能;五要努力打造完整产业价值链。

上海众源网络有限公司总裁徐玮峰做了《网络电视――从媒体大国到媒体强国》的报告,提出网络电视有机会在未来中国从媒体大国到强国中发挥力量;中国在视频互联网的趋势中可以从传播渠道及技术发挥全球的影响力;网络电视同传统电视会有很好的结合点,在融合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共赢;表示PPS网络电视愿意在这个跨时代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广电总局视听节目传播监管中心黄薇莘在《兴利抑弊,促进网络视听媒体繁荣发展》的报告中指出,网络视听迅猛发展,成为丰富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传播方式。但不良网络视听内容也亟需治理。如节目,血腥、暴力内容,低俗、恶搞类节目,恶意攻击、抹黑党和政府的视听节目等。因此必须要兴利抑弊,促进网络视听媒体繁荣发展,引导与规范网络视听媒体的发展。要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UT斯达康首席科学家杨景做了《网络电视商业模式及其结构探讨》的报告,提出传统电视节目传媒商业模式出现瓶颈,音视频产业结构正在悄悄改变,商业模式也在重构之中。要做网络音视频产业的创新者,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网络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建设开放产业环境,推动音视频内容制作业发展,做大做强音视频服务业。

广播科学研究院技术经济所马在报告中介绍了美国网络视听服务的研究情况:流量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网络视听服务流量的时间分布在黄金时段与广播电视相近。报告特别介绍了正在进行的《网络视听服务国际发展与影响力评价》课题的基本情况及阶段性研究成果。提出网络视听服务已经开始争夺广播电视的用户和用户的消费,但暂时还没有明显分流用户。广播电视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广电业的政治影响力目前仍很强,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产业力是控制力,政治力巩固要依赖产业链的延伸,融合提供了广电产业发展的机会。从产业角度竞争不可避免,关键是协调,协调的方法得当,广电行业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无锡广电集团太湖明珠网只是一个地级市的广电媒体网站,但在网站排名中却名列前茅。其总监林刚做了《共同突击――视听网站对广电传媒的盛情邀请》的报告。他指出:视听网站是广电传媒危机的报警人,传统广电传媒面临四个方面的危机:收视率不能认可之惑;创作成本不能承受之重;话语权不能把持之痛;技术创新不可突破之急。他认为,视听网站是广电传媒突围的同盟军。广电传媒对于视听类网站采取的政策与态度应该是合作“突击”。合作对于视听网站、对于广电传媒都具有积极意义。而管理政策应具有引导双方合作的主观倾向,目的是为了加强建设,打击违法网站。

广播电视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2系统总体设计

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整站采用LNMP技术架构设计,为中国第一个全面上线的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融网络电视、网络广播、资讯、社区服务和互动为一体,是一个集网络广播电视直播点播、实时视音频内容制作和在线多媒体内容管理、多渠道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化、智能化、可控可管的先进网络广播电视技术平台。该平台实现了面向多终端的直播、时移、点播及资讯、专题等,可提供领先的融合媒体服务;实现了全功能社区服务系统,涵盖调查、报名、博客、微博、论坛和社区服务,并提供了个人网络电视台和新闻爆料平台,便于网友积极参与,将传统的观看、收听和互动平台打造为领先的SNS社区深度服务平台…。在节目制播方面,该平台承担着8个台内自办频道的互联网直播任务,每天39个栏目、20多个小时时长、100多条节目的视频点播节目制作和任务,承担着每天500多篇稿件的任务;其特点是节目收录采集量大,制作设备和人员投入少,时效性要求极强,多码率节目版本要求精确对应,同时要求在较低码率和兼容主流终端设备的前提下,节目质量尽可能好,最好不进行转码,实现网台直播与点播节目质量的统一。同时,结合新媒体多平台、多码率传播的特点,势必需要一种新型的节目制播工艺流程和相关产品。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平台的总体架构,然后对多码率新媒体制播工艺流程,包括对多码率同收、多码率同编、多码率同管和多码率等主要应用环节进行了详细介绍。

2.1系统设计原则

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平台总体设计原则是:安全稳定、易用高效、可扩充、开放性、先进性与成熟性。

2.2总体架构设计

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平台系统拓扑图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信号调度采集收录区、内容管理生产区、内容运营区、台内数据中心区、远程托管数据中心区以及业务运营区等。从系统架构看,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平台的分为3个层面,分别是内容生产管理平台(内容集成、内容生产)、内容运营支撑平台(内容、运营支撑)和多屏服务互动平台(多终端服务门户),如图2所示。

2.3关键技术创新

在技术架构方面,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平台采用整站LNMP技术架构和全Linux平台,可大大降低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建设成本,并提高安全稳定性;全业务采用Bs操作方式,便于网络广播电视台大规模运营;全流程采用多码率同收同编同管技术,实现了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内容制作及内容运营的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采编及管理。关键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基于Linux多码同收、同编、同管及多格式技术,无插件Web方式实现H.264视频帧精确编辑编目技术,全Linux架构的网络广播电视台VMS一体化系统,整站采用高安全、高性能、高可靠LNMP技术架构,整站支持html5和Hash视频双呈现终端自适应技术,基于EPG电视频道超长时移直播及P2P智能切换技术,多站点网络电视广告管理及智能投放插播技术。本文主要介绍本项目采用的多码率新媒体制播工艺流程,包括多码率同收、多码率同编、多码率同管和多码率等。

3新媒体制播新工艺

3.1工艺流程创新设计

以往的节目制作方式,使用专业设备收录或采集高码率素材,如8Mbit/s(MPEG-2TS)、50Mbit/s(MPEG-250,DVCPRO50)或100Mbit/s(MPEG一2100,DVCPROHD),然后使用专业化非编设备进行编辑,节目完成后,到播出环节进行播出。如果要再送到其他渠道进行播出,往往还得重复上述过程。如果同时要将一个节目送到多个渠道播出,就需要在后台经过专业化的转码系统形成新的文件。这种方式对于一开始就有多个码率、多格式、多渠道的新媒体制作、内容管理和而言,极为耗费资源和时间,也使用了很多专业设备,同时多次编解码不仅成本很高,而且每次编解码都会降低节目质量,对于新媒体本来就是小画面的节目技术质量带来很大的劣化影响。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国内外领先的多码同收、同编、同管及多格式技术,并研发了系列产品,确保在最小工作量的前提下,用较小的设备、时间和人员代价下,实现最高质量的视频采集、拆条、快编、合成、管理,并实现最快速度的。采用本项目方案后,可以一次对多码率编码输出进行源格式收录、制作使用其中一个码率,节目合成使用同码率素材进行,并且整个过程不需要转码。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就是使用较低要求的非专业化设备来编辑,同时提高性能,并对节目的技术质量不产生任何劣化。

3.2H.264帧精确快编系统

本项目中,在国内外首次实现通过Bs浏览器方式,对H.264视频节目的I帧精确编辑,包括拆条、快编、拼接、合成等。前后台实现精确对应,即前台预览、帧精确播放、拆条和快编,同时后台合成完全使用对应码率素材进行合并,做到无质量劣化的高效节目输出。图3为新奥特StreamCutter流媒体快编系统软件界面。

3.3一体化VMS视频管理系统

本项目中,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全Linux架构的一体化VMS视频管理系统,采用新奥特iStream新媒体运营平台系列产品,主要包括:多频道多码率自动化收录系统(istreamREC),Web视频节目拆条系统(iStreamFastEditor)和快编系统(StreamCutter),Web快编多码率自动合成系统(StreamMixdown),基于Linux平台的多格式集群转码系统(iStreamTC)。通过Web方式实现了全业务(汇聚、采集、快编、管理、转码、)的一体化、自动化和高效率,便于跨地域、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内容汇聚、内容生产、内容转化、内容管理和内容。图4为新奥特is—treamVMS视频管理系统软件界面。

广播电视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升级;4K技术;云服务;IP化网络;高标清;网络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引言

在广播电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县级台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技术升级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近年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亮点

(一)4K技术

4K技术标准:于2012年8月了超高清电视(UHDTV)的国际标准:标准对超高清电视的分辨率、帧率等进行了规范。与传统电视相比,4K技术在分辨率、帧率、和色域等方面存在优势

1、分辨率

标清SD:720x576(PAL),宽高比4:3,总像素约41.5万像素

高清HD:1920x1080(PAL),宽高比16:9,总像素约207万像素

超高清4K:水平清晰度3840,垂直清晰度2160,宽高比16:9,总约830万像素,为高清像素的4倍。

2、帧率

超高清电视只有逐行扫描,支持帧率50P、25P等9种帧率。

在巴西世界杯中4K转播把4K技术推向浪潮顶端。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是第一部采用4K技术拍摄的中国电影,开启了国产4K电影制作的先河。可以相信不久我国将开办4K实验频道。

(二)云服务

简单来说,云服务可以将企业所需的软硬件、资料都放到网络上,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不同的IT设备互相连接,实现数据存取、运算等目的。当前,常见的云服务有公共云与私有云两种。公共云是最基础的服务,多个客户可共享一个服务提供商的系统资源,他们毋须架设任何设备及及配备管理人员,便可享有专业的IT服务。私有云的运作形式,与公共云类似。然而,架设私有云却需自行设计数据中心、网络、存储设备,并且拥有专业的顾问团队。

(三)全IP化网络,多平台分发

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全面落实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电视网络的全IP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传统的视频编播系统已无法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多平台制作、分发需求,而IP网络能够根据不同业务特点灵活配置网络、快速部署,高效地传输信号,广电市场倾向于基于IP的基础架构变革。IP化将消除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之间以及电信业、广电业之间边界,形成全业务特性。

三、县级电视台技术展望

(一)高清并不遥远,高标清同播能够实现

随着高清频道的试播,未来几年城市台对高清设备的购买和升级将会有一定的需求。从中央台、省台实现高标清同播到市县级台积极筹备高清的制作网,前期采访设备由高清P2、高清蓝光摄像机、小高清P2等高标清兼容摄像机的大量使用,制作系统的光纤FC非编网和万兆以太网的成熟技术,高清硬盘播出技术,直到高清有线电视机顶盒的投入市场,整个采编制播传输环节,高清技术不存在问题。预测,县级电视台3年内逐步实施高清化改造,5年内实现高标清同播,部分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台可实现完全高清播出。

(二)全景演播室是发展趋势

全景演播室就是演播室360度任何一个角度都可成为新闻节目的直播和制作景区。将单人或双人坐播、站播、点评播报、连屏播报等多种形式在演播室空间全部展现出来,灵活满足新闻、访谈、民生专题等多种节目形式的录制或直播。

(三)标清转播车、高标清转播车

各种规格档次的转播车不仅在省市台广泛使用,近两年来安徽省内至少有20多家县级台陆续添置了转播车.直播系统和车型分别有:5+1讯道模数结合依维柯车型直播车;模拟2+2讯道模拟信号全顺车型直播车;4讯道模拟信号全顺车型直播车;依维柯车型直播车;4+2讯道数字信号全顺车型直播车;5+1讯道数字信号直播车。直播车能够在两会和重要活动、大型晚会中发挥直播录播作用。如果资金条件允许,县级全可以上直播车。

(四)网络电视全媒体平台发展趋势

顺应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启动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广播电视的出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越来越多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知识和娱乐性的视音频节目。因此从技术的角度看,广播电视主动融合互联网,建设网络化的电台、电视台势在必行,可以增加信息的平台,扩大宣传影响面,在传播正能量方面发挥的作用,实现媒体人更大的社会价值。

四、结束语

县级广播电视台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会顺应发展趋势,在服务“党政宣传咽舌”基础上,发展数字高标清同步、网络智能化信息媒体平台,构建高标清数字直播车的增加新闻的时效性,发展全景演播室提升节目的观赏性、灵动性。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不但需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创新,提高广播电视工程质量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这是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目标。

一、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短缺,网络线路老化,技术改造滞后

在现代化网络信息发展时代,广博电视工程技术必须面向网络化发展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且需要有高品质的网络线路为依托,同时也需要专业的网络技术为基础。但是在现阶段,从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网络建设方面来看,其建设资金缺乏,没有财政拨款,多数是依靠节约以及日常经费来进行广播电视工程网络的建设,这些往往难以满足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的需求。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传送线路存在光缆以及电缆线路的外露现象,在长期风吹日晒的情况下,这些光缆以及电缆经常会出现破损以及老化的现象,这些都是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在广播电视工程网络技术方面,也缺乏技术水平不够的现象,很多地方都缺乏专门的负责机构,不利于后续的广播电视工程建设。

2、干扰问题

在现阶段,卫星是广播电视工程进行各类信号传输的中转站,也是现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利用卫星进行信号的传输,不但传输距离较远,且覆盖的面积过大,要求有较大的容量,因此在实际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已经长存在信号干扰问题。当前点对面的信号传输方式是我国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最多采用的方式,在技术方面存在处理不当的现象,导致信号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通常情况下,电磁场辐射以及电容性耦合等是经常见到的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中常见的干扰。

3、高素质人才匮乏,建设队伍水平较低

广电网络建设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事业,需要组织和动员一批专业素质能力较高、业务水平突出的人才队伍去进行建设,否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很多地区的广电网络建设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技能不扎实,建设经验不丰富,这些都有可能是广电网络建设的隐忧。另外,广电网络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人才,这就给我们的建设主管单位提出了要求。在建设过程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很多项目建设的质量存在问题,并且给后续的网络使用提出了考验。

二、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应对措施

1、疏通资金支持渠道,整合技术结构,保障硬件供应

面对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需要国家广电总局以及当地政府加强对资金渠道的开拓以及疏通,保证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资金,提高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质量。广播电视作为大众精神文化传播以及发扬的主要方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因此必须将广播电视工程资金作为主要行政工作来进行。同时,需要提高硬件设施供应以及保证,提高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材料。包括改造以及升级老旧的电缆线路,可采用新的光纤线路,为了防止线路的破损,需要进行埋深处理。

2、加强卫星抗干扰研究

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干扰问题,需要加强对地球站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现阶段,接收天线以及卫星波束之间的覆盖区,多采用卫星看干扰技术,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对于覆盖区域之外的信号干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目前来看,卫星中转是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信号传输主要手段,由于卫星传输其覆盖面积广、传输距离短以及容量要求大等本身特点,因此其信号传输过程中干扰问题不断。卫星地球站抗干扰技术作为一种有效解决信号传输干扰问题的方法,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受到外界信号干扰之后,卫星地球站抗干扰技术能够将卫星转发器内接收的干扰信号迅速减弱,从而保证了上行的发射功率,减少了外界的信号干扰。

3、建设高素质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因此引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这个方面来看,一是要提高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制定激励以及提升机制,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二是引进高素质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打造一支符合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规范性高素质专业队伍。三是重点抓住专业人才问题进行解决,建立单独的人才管理机构,审核、考察以及培训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做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水平。

三、结束语

上述分析仅是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存在的某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除了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干扰问题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其他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试论广播电视在多媒体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