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的实施

体育课程的实施

体育课程的实施

体育课程的实施范文第1篇

1.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不足的情况。“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是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引领作用及“应试教育”的惯性,大部分的学生都面临着应试升学的压力。不少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对语文、数学等科目高度重视,对体育与健康课则重视不足,常出现体育与健康课时被占用、体育活动开展不足等现象,对体育与健康教学产生不良影响,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受到限制。

2.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不同,它的主体是一个目标体系,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体育教师以目标为指引,结合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定。但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多按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授课,忽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以致教学内容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缺乏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学生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比较多见。不合理的教学内容,与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思路不相符。

3.教学场地与器材配置不足。实施体育课程标准、开展体育教学,必然地需要相应的场地与器材。一直以来,教学场地与器材的不足,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投入的增大,场地器材配置情况有所改善,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当前中小学更存在着体育场地、器材普遍没有国家标准和没有安全认证,体育器材与课程标准、学生需求脱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严重缺乏等突出问题。

4.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观念老化。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国家加快了体育教师的培养,但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乏现象还是较为多见。仅以广东省为例,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标准》,2011年全省尚缺体育教师14866名。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观念、角色、方法、知识都应进行相应的转变。但在一线体育教师中,思想保守、观念老化者不在少数。有研究者对北京市民办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对两个版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分了解的体育教师只占全部体育教师的50%。不了解体育课程标准,实施则无从谈起了。

5.农村学校有更多的困难。在教育领域,城乡差异明显。在家长观念、体育投入、师资素质、教师待遇方面,农村学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农村学校不落实课程标准,伪造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现象较普遍。

二、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建议

1.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坚决落实。两个版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较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在指导思想、课程设计思路都有重大改变。特别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与选择方面,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一线教师充分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开发、选用适合本地条件、学生情况的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服务。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一线体育教师应认真领会课标的精神,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计划与工作方案,并按计划与方案开展教学。

2.建立监督体系。实施计划与工作计划是必要的,但是工作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更重要的是如何付诸实施、具体落实。为此,建立严格的“督查督办”制度是必须的。监督体系应由校长或分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监督的目的就是检查课标实施计划与方案,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督促老师认真上课,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监督体系应迅速作出反应,调动学校的各种力量与资源,予以解决。

3.大力开发课程资源。要想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场地器材资源、课程内容资源、时间资源等。学校与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将重点放在场地器材资源、课程内容资源上。

4.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最终都要体育教师在每一节体育课中予以落实,才能产生效果。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成败。针对当前的体育教师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体育师资力量,使之适应新的要求。一是尽快补足所缺的教师,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加强体育师资建设,高校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改进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无论是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还是将来体育教师的培养,都要调整课程体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鼓励跨专业学科的学习;重视师范技能、创新能力培养。

5.加强宣传与教育,更新家长观念。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从来不仅仅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学生家长对此也负有重要责任。但学生家长都成长在按体育大纲授课的年代,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与健康水平的提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诸如“不生病即是健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是学校和体育老师的责任”等。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全社会的健康知识与体育价值的宣传与教育,更新家长的观念,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对学校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为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在不少的学校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建立了家校沟通平台。学校、体育教师可应用此平台,与家长交流体育知识,提醒家长督促学生参加课余锻炼。

三、结束语

体育课程的实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文化;隐蔽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226-2

引言

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必然要求,是整合社会思想文化的迫切需要。校园体育隐蔽课程体育建设是体育文化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逐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与创新。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为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供了正确的导向支持和坚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优秀文化,实现资源的传递、共享与整合,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契合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校园体育隐蔽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融合是双方体制、资源与实践三个维度的交叉耦合,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校园建设过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校园体育隐蔽课程建设能够有效培养校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对高校师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贯穿于学校学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建设等各个环节,对高校全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国内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科学内涵

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是在高校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以教师引导为重要载体,以高校全体学生为培养主体,在传承优秀的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理念、体育行为,培养全体学生团结合作的思想意识过程中积累、沉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长期积累沉淀的特殊文化形态之一,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内涵。探究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科学内涵,第一,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精髓,体现出高校办学教育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与价值观。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贯穿于高校各个环节的建设与管理,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均有所展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体育思想与体育行为,是学生积极努力上进的正面力量。校园体育精神决定着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取向,能够有效培养锻炼全校师生的坚强意志,铸造学生坚韧的学习品格,引导者高校体育观的形成,是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目标决策制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体育物质为高校师生提供锻炼过程中需要的相关器材与运动场地,是打造体育制度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校园文化快速发展的核心物质载体。高校体育物质文化蕴含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与思维观念,展现出高校师生内在的气质、品行与情感,彰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是校园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与保障,关系着校园文化体系的建立健全,关系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方向标与向心力,是高校体育行为的重要标准。高校体育制度文化贯穿于高校体育的课堂教学、课外训练、体育交流、体育知识竞赛等各个阶段,是培养全校师生体育意识,实施组织管理与监督制度的重要基础。优秀的高校体育制度文化能够保证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约束、规范了高校师生的相关体育行为,提升了全校师生的体育意识与综合素质,全面保证了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健康运行。

二、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策略

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涵盖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量两部分,是高校依据教育目的、体育教学目标、通过内隐的、间接的方式,经过规范系统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长春市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关系着高校师生体育思想、体育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学校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针对长春市体育隐蔽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内容

高等体育文化建设策略的研究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展开的理论基础,科学的体育文化建设策略是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针对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的研究对校园整体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探究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策略,主要从高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进行。第一,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实施策略。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属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层文化建设,建设过程中,要从高校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出发,其体育文化制度建设要高度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决策,综合学校各个方向、各个学科的发展特色,从高校自身角度出发制定符合高校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体育规章制度,健全学校体育活动实施的行为准则,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目的是更好的服务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以高校全体师生为本,管理责任分工明确,其奖惩机制与责任细化到个人,保证高校体育制度的人性化,满足不同素质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第二,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实施策略。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高校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要高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环节,科学布局,为学校师生创设一个舒适的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精心设计体育人文景观,优化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实现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体育资源共享,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品位。第三,高校体育行为文化实施策略。高校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主要从开放健身体育运动平台、参与经济体育运动、开展竞智性体育运动三个方面出发,系统的进行高校体育行为文化的建设。实践过程中,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力规范体育教学行活动,全面系统的传授学生必要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术,锻炼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思维,加强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全面体育文化修养,积极开展与校内外合作的体育竞技活动与体育竞智活动,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生的潜在体育潜能,推进与宣传体育人文精神。第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实施策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的重中之重。体育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以健康体育文化为建设核心,积极开展相关竞技与竞智的体育活动,多元化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底蕴,灌输学生健康体育的体育文化理念,将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学科建设相融合,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提供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文化建设共同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方向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紧随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步伐,体育文化建设逐步向国际化、民族化、科学化、系统化、人文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第一,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高校体育文化是现代校园文化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科学精神的延续紧密相关,其深刻的体育内涵涵盖了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逐步趋于科学化,系统化。第二,国际化、多元化的体育隐蔽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国际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向逐步实现向国际主流文化接轨,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高度融合,借鉴国外先进的创新经验与研究成果,发展与高校自身办学特色想融合的体育文化。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超越了对物质层次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加广泛的关注精神层次的生活内涵。高校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对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内涵体验俞来深刻,力求实现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学习人文精神价值,提升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意识,将体育隐蔽课程建设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第三,人文化、民族化的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是体育文化大众化的可观需求。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是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历程,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要的人文价值,承载着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根植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土壤,展现出具有强烈特色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文化内涵。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文化软环境深刻的影响着高校学生精神层次与物质层次的生活内涵,提升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高校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结论与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灵魂,校园隐蔽课程文化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以及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以高校全体师生为本,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规范高校师生的体育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具备团结合作的精神思维,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学习品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实践过程中,高校隐蔽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学科建设相融合,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办学方向出发,充分发挥出高校自身的立足优势,建设与社区人民体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服务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姜鹏.高校体育隐性课程教学目标与控制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62-164.

[2]闫玉峰.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07):103-105.

[3]马卫东,张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03):39-42.

[4]陈燕.高校体育文化节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3,(04):96.

体育课程的实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快乐体育 以人为本 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了教师更大的、更广阔施展才华的空间,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的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教学方式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体育基础不同,制订可供学习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注重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凡是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要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探究,努力创造,团结合作,从而达到育体、育心、育人等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的教师从“尊者”“长者”过渡到学生的“服务者”、学生的“朋友”。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永远的学习者、服务者。通过教师提供的优质服务,如安排学生喜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体育器材,布置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环境、场地、学生练习时恰到好处的帮助和保护,适时的表扬、评价,都能使学生信心百倍,努力学习,使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得到全面提高。但我们深知,教师提供服务的特殊性、服务的过程充满艰辛,因此,教师服务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多和学生沟通、谈心,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施以科学、合理的教育。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学科本位,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就一定能和学生心心相印。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

旧课程大纲教材规定的内容占很大比例,自选教材占很少一部分,教师选择的余地很小。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环境、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内容,为上好体育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我校由于历史原因,场地小、器材少,而学生又比较多,因此上课比较困难,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合理安排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别是开课部分,我运用情景导人法、韵律操、舞蹈、徒手操、器械操、游戏代替过去以队列为主的模式,一开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现在的孩子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好奇心强。我充分抓住这个特点,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好奇心,为课堂服务。

接力跑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无论哪种接力跑,在学生的印象中都是跑,但如果我们给这些接力跑换个名字,增加些内容,效果就不一样了。我将折返跑设计成运送弹药、夺红旗;障碍接力跑则设计成穿越封锁线、翻雪山、过草地;蛇形接力跑设计成穿越森林、抓特务。另外还将一些智力游戏引入课堂。这些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好奇心,他们会积极、主动、争先恐后地参加,去了解、感受、完成。

3.将教学内容游戏化。将教学内容游戏化,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在玩中掌握,在玩中提高,这是我几年课改实践中体会最深的一点。内容游戏化可以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使课堂气氛热烈,让学生笑逐颜开,顺利完成任务。

我在《站立式起跑》一课中,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同学为猫,一组同学为老鼠,让他们都戴上各自的头饰,听到口令后,开始“猫捉老鼠”或改变角色“老鼠捉猫”。我反复强调:无论猫捉老鼠还是老鼠捉猫,都要充分做好准备动作。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战略式起跑的动作要领,完成了任务。

体育课程的实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主体

记得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学科,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她们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实施的成功和否,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否能充分体现。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教师要“三熟”

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看是否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看课堂教学氛围是否和谐、民主、自由,学生在整个教学学习过程中能否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1.熟教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教材,新教材突破了以往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以学生的“体育活动”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开展教学;更注重师生交流和新旧知识的交流,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思考、操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增加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长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2.熟学生,由于是模块选项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因此,作为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摸底,发现学生的特长及亮点。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便教师在备学生时,区分对待。

3.熟需求,教师要致始至终的关心学生,关心学生在心理上、身体上、及精神上的需求,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使学生乐于参与,这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民主的姿态对待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发言和提问都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赞赏,使他们充分感到备受尊重;要平和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二、使用任务型、小组型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体育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新课程体育》“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来组织教材,设计活动,这要求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任务,在完成“真实的”任务中感知、体验肢体动作,从而主动学习动作,达到锻炼身体的最佳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确立自己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教学中注重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明确要完成的目标任务。这个“任务”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可操作性,活动要以学生的现有的水平和体育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从而提高实际锻炼身体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好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及步伐的延伸后,然后由让学生6人一组自由分组,自己创编动作,让学生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音乐的王国自由翱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围绕所确定的目标任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他们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也体验到成功。这种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较大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整个课堂闪耀着学生们智慧的火花,这样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三、利用现成资源,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展示主体地位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有了思维的空间,在课堂上能够有发挥的机会,这样就能激活学生自主创造的想象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例如,我了解到本届高一学生有好多学生会跳大众二级健美操,因为这套操是她们学校的大课间操,所以本人安排了4个课时让已学会的学生作为指导教师,6个人一组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在最后一节课来检验学生们的学习结果,发现学生学的效果相当好,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当高。教师把空间给了学生,学生把成绩回报给了教师。

四、发扬民主,突出主体,尊重差异,服务学生

体育课程的实施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4-0091-04

Implementation of Hidden Curriculum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 s Effect on Students' Attitude to Exercise

WANG Yan1, YAO Lei1, ZANG Jiancheng2

(1.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Changji C ollege, Changji 831100,Xin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mainly adopts methods of literature, behavior research and m 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carry out an implementation of 15 weeks in 6 contentsof selected hidden curriculum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 idden curriculum in physical education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exerci se attitude. After its implementation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 exercise is bett er than before and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the change in attitude is mor e obvious than other students.

Key words: hidden curriculum in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 to exercise ; implement

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 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1]。体育隐蔽课程作为学校体育课程 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论研究表明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调 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介入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对 显性课程的顺利吸收。本研究尝试从实证的角度对体育隐蔽课程进行研究,以探寻体育隐蔽 课程的实施途径及其对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为实施体育隐蔽课程提供可行性的参考依据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山东省泗水县第二中学初一(1)班作为实施班,初一(2)班作为对照班,以研究体育 隐 蔽课程的实施及其对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学生共计91人,其中实施班45人,非实施班46 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采用《中学体育隐蔽课程有关现状调查表(学生卷)》,对体育隐蔽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在使用该调查表之前,运用重测法及专家评判法对问卷的信度及效度进行了检验,两次测 试的相关系数r=0.80,表明调查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专家组评判结果表明调查表具有很好的 效度。

采用《锻炼态度量表》对体育隐蔽课程实施前后学生的锻炼态度进行了测量,以反映体育隐 蔽课程的实施效果。在正式使用该量表前,对量表的内部效度(内部一致性)进行了检验,克隆巴赫a系数为7.5,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

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发放《中学体育隐蔽课程有关现状调 查表(学生卷)》91份,回收91份。实施前、后发放及回收《锻炼态度量表》均为91份。

1.2.2 行动研究法根据体育隐蔽设计的理论分析模式,本文采取以下行动步骤:现状分析计划行动观察 反思……的方法进行。

本研究行动步骤: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和SPSS11.5进行数据汇总和系统的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体育隐蔽课程实施前的准备 在实施前,与相关领导,就体 育隐蔽课程实施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确定实施时间为15周。在此基础上与体育教师就 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方案设计、实施内容等进行了学习、讨论,以便顺利地实施体育隐蔽课 程。

2.2 体育隐蔽课程实施方案2.

2.1 实施步骤第一阶段,体育隐蔽课程现状调查;第二阶段,根据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实施内容;第三阶段,实施体育隐蔽课程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实施内容;第四阶段,分析实施效果。

2.2.2 实施时间 2006年3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共计15周。

2.2.3 实施内容

2.2.3.1 体育显性课程实施内容

2.2.3.2 体育隐蔽课程实施内容对实施班在进行显性课程教学的同时,实施体育隐蔽课程教学。包括体育隐蔽课程物质文化 内容和体育隐蔽课程精神文化内容两部分。体育隐蔽课程物质文化内容:1) 改善体育场地 及周围的环境;2)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改造;3) 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体育器材。体育隐 蔽课程精神文化内容:1) 体育教师仪态的实施;2) 体育教学良好心理氛围的实施;3) 体 育教学良好人际关系的实施。

2.2.4 实施监控研究人员随堂进行跟踪观察、监督记录,确保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的质量和对非实施班教学内 容的控制。

2.3 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

2.3.1 体育隐蔽课程物质文化内容的实施

2.3.1.1 体育场地及周围环境的改善由于学校操场是沙土地,因此经常会尘土飞扬。而且,场地上的碎石子增加了学生运动时潜 在的危险性。另外,场地周围的垃圾,也影响学生的锻炼情绪。为改善这一情况,做了以下 安排:首先,安排学生定期打扫场地;其次,对场地进行了规划;再次,组织学生定期洒水 。

2.3.1.2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改造实施班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3岁左右,因此标准场地、器材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会增加学 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为改善这种状况,上篮球课时使用两种篮球,对于较高的男生采用标准 的篮球,对于较矮的男、女生则采用排球代替篮球,用于练习篮球基本技术。另外,把废旧 的篮圈固定在围墙上,供女生和身高较矮的男生练习投篮。此外,把排球场地的面积调整为 12 m×6 m,网口高1.8 m。

2.3.1.3 组织学生制作简易器材受资金所限,学校的体育器材种类较少。为满足学生的部分需要,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我 们组织实施班的学生制作了以下简易体育器材:毽子、沙包、橡皮筋、长绳。并把这些器材 用于体育游戏和教学中。

2.3.2 体育隐蔽课程精神文化内容的实施

2.3.2.1 教师仪态的实施教师仪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调查结果表明,59.5%的学 生认为体育教师的衣着打扮一般,仅14.3%的学生对教师的打扮满意;对体育教师课堂上的 教师态度调查表明只有3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亲切;进一步调查发现54.8%的 学 生认为体育教师仪态对学习积极性影响很大。根据教师仪态现状,在征求了师生建议的基础 上,设计了教师仪态的实施内容:1) 着亮色运动服;2) 上课时面带笑容;3) 运用体态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4) 教态亲切,对学生友好。教师仪态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研究者利 用数码相机,拍摄任课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的言行举止,情感表现。课下与授课教师分析其在 课堂上的仪态,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善。

2.3.2.2 体育课堂气氛的实施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课堂气氛总体比较活跃,但还有38.1%的同学认为体育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表明体育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地改善。针对该情况,设计并 实施了以下内容: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小组合作式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巧用体育游戏、班内教学比赛,活跃课堂气氛。

2.3.2.3 良好人际关系的实施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关系总体上比较融洽,但52.4%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方式 还是以专制的方式为主。表明,目前体育教师还是习惯于专制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体 地位。根据该状况及师生的建议,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内容:设置轮流式体育学习委员;安排 小信使,构建师生交流桥梁。

2.4 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对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

2.4.1 实施前后实施班学生锻炼态度的变化对实施前后所测得的数据,进行了配对样本检验。统计结果显示,配对变量的相关系r大 于0.5,说明配对样本变量间高度正相关,显著性P<0.05,表明配对样本-T检验效能高。 统计结果表明,学生锻炼态度的差异显著性值小于0.05,这是小概率,所以应该拒绝无效假 设HO,而接受H1,认为实施前后学生的锻炼态度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即认为体育隐蔽课程 的实施,对实施班学生的锻炼态度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2.4.1.1 实施前后实施班学生目标态度的变化

目标态度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6]。表2 统计结果 表明,学生目标态度的差异显著性值P<0.01,这是小概率,所以应该拒绝无效假设HO, 而接 受H1,认为实施前后学生的目标态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即认为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对学 生 的目标锻炼态度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说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对目标态度给 予积极的肯定评价。

2.4.1.2 实施前后实施班学生行为态度的变化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6]。表3统计结果表 明,实施 前后学生的目标态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有利 于学生对锻炼行为持肯定性评价。即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体育的行为,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 锻炼习惯。

2.4.1.3 实施前后实施班学生行为认知的变化

行为认知是指个体对参与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确定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的评价[6]。表4表 明,实施后学生行为认知的平均数有了较大提高,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 刻的认识。且统计结果表明,实施前后学生的行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 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对锻炼价值的认知和肯定,这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 体育锻炼的行为。

2.4.1.4 实施前后实施班学生行为意向的变化

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是否有参与体育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 大的努力[6]。表5表明,实施前学生行为意向的平均数较低,说明学生在体育消费 及克服困 难坚持体育锻炼的努力程度比较低。实施后学生行为意向的平均数较之实施前有了较大提高 ,表明学生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有了提高。且统计结果表明实施前后学生的目标态度有 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体育的 行为意向,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2.4.1.5 实施前后实施班学生行为控制感的变化 行为控制感是 指个体对从事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感到参与锻炼是否有充分的自[6]。 学生只有掌握锻炼的方法和技能才能在锻炼中感受到充分的自由权,才能游刃有余的参 与锻炼。表6表明,实施前学生各项行为控制感的平均数比较低,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 的控制能力较低,缺少充分的自。实施后学生行为控制感的各项平均数有了较大提高, 表明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控制感有了一定的提高。且统计分析表明,实施前后学生的行为控 制感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认为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对实施班学生的行为控 制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表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增强行为控制感,在良好的 体育隐性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能更快地掌握锻炼知识和技能,加快学习效果。

2.4.1.6 实施前后实施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

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参与锻炼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体验,或想到锻炼时所激发的情感[6 ]。表7 表明,实施后学生情感体验的各项平均数有了较大提高,表明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情感有 了提升。且统计结果显示,实施前后学生的目标态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目标态度和行为态度,有 利于学生对锻炼的肯定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锻炼知识、技能 ,从而增加行为控制感。

2.4.2 实施前后非实施班学生锻炼态度变化的比较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非实施班配对变量的相关系r都大于0.5,说明配对样本变量间高度正相关, 显著性都为P<0.05,表明配对样本-T检验效能很高。

非实施班学生锻炼态度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量和检验结果表明,非实施班学生锻炼态度 的P值大于0.05,这是大概率,所以应该接受无效假设HO,而拒绝H1,认为非实施班学生 实施前后体育锻炼态度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

2.4.3 实施后实施班与非实施班学生锻炼态度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对实施班与非实施班学生实施后与实施前锻炼态度各 部分 得分的差值,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前实施班学生锻炼态度的总分为11 018,实施后的总分为 12 778,差值为1 760,差值的平均数为39.1。经统计表明,两个班锻炼态度的变化存在显 著性差异(P<0.015),实施班学生锻炼态度进步幅度高于非实施班。表明体育隐蔽课 程的实施对实施班学生锻炼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表8)。

3 结 论

1)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体育隐蔽课程实施后实施班学生的锻炼态度与实施前存在 显 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目标态度和行为态 度,有利于学生对锻炼的肯定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锻炼知识 、技能,从而增加行为控制感。

2) 锻炼态度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非实施班学生实施前后锻炼态度没有发生显著性的 变化。

3)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实施班与非实班锻炼态度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5 ),实施班学生锻炼态度进步幅度高于非实施班。表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对实施班学生的 锻炼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 学,2000:39.

[2] 姚蕾.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25(4):514-516.

[3]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实施原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71-72.[4] 孙宏伟.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开发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 6.

[5] 王岩.中学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及效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6] 张力为,毛志雄,主编.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 版社,2004,7:96.

[7]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28-230.

[8] 姚蕾.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25(4):514-516.

[9] 赵栩博.广州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24(1):110-112.

[10] 侯志红,赵青山.在高校中实施体育隐蔽课程的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 05, 22(6):133.

[12] 刘根平,黄松鹤.潜课程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32-35.

[13] 傅遐龄.浅谈隐蔽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 005, 2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