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健词: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概述

1.开设初中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计算机教学是计算机知识系统学习的开始阶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打下坚实的基础。尽管在小学阶段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对计算机知识只是简单的了解,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正式进入全面系统的学习初始阶段,必须打好基础,为以后深入的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特点分析。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很难入门,计算机知识又分为很多块模板,这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学习计算机的意识和知识模块。初中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3~16岁,对一些理论层次比较深的知识点很难理解,如果想要理解更深知识,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三、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

1.兴趣教学。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够重视,这主要是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始终认为坚持苦读和加强学习能够提高知识的积累。但是,学生的兴趣也非常的重要,兴趣有助于学生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如果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他们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和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创设情景教学模式,不断的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2.理论教学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可以得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促进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尤一定的好处。如果学习者将学到的知识点快速的与实际相联系,做到现学现用,那么学习者将会加深对知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初中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尽管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使学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的演示操作等途径让学生尽可能的接触计算机实体,如手机的上网、QQ聊天、听歌、打字等,可以弥补学生无法接触或者极少接触计算机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贴近,体现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意义。

3.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学生是因为在学习中能获得乐趣,在乐趣中探求新知识。被动学习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在学习中表现出极不情愿的心理,不愿意去接触枯燥无味的东西,学习是不得已的事情。如何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也是在计算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计算机课程教学是一个极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讲解《制作幻灯片》制作的这一课时,教师将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制作方式制作学生喜欢的各种卡片,这种引导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变成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4.划分学习小组。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适合计算机学科应用性教学的特点。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划分小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解决了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师在学习小组的划分中,采取一些技巧,将一些学习好的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一些学习差的和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合理搭配,可以在计算机学习中相互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

通过上述的分析,改变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比较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隔离,不能完全被实践教学所替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第一,要尽可能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尽可能的将实践操作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体现计算机教学的个性化;第二,在教学之前做好教学规划;第三,计算机教学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

五、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创新效果的检测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自身领域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将近3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并且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专业的教育研究队伍和日趋完善的教学规范。但是,由于新技术发展迅猛,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加之学校类型各异,学科专业众多,在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及教师教学规划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类似“教学质量、能力培养”这种看似具体,实则宽泛的永恒主题上,目前从认识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十二五”的逐渐推进,我们深感任重道远!

在研究和制定新时期计算机教育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培养规格之时,盘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找出问题所在,并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当做的功课。在此就个人观点阐述一些感想,以求和专家同行探讨。

1 国外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与发展

1.1 面向专业服务的计算机教育模式

新世纪之初,笔者曾去过澳洲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调研,走访了那里所有的知名大学,记得当时澳新两国的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这种专门提法还颇感新奇。因为澳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不同形式展开的,或专业、或职业、或交叉,形式不同,但目标一致: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各类专业人才。在澳大利亚,大多数高校采取了多学科交叉的形式,没有专称为计算机公共基础的课程,而是根据专业需求构筑相关课程设置。墨尔本大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典范,它设有一种称做School的有几个专业联合的非实体教学机构,可授予学士学位。例如商学院与信息技术系构成联合体,所开设的课程是将计算机的内容与商学课程内容组合而产生新的课程,突出了信息技术与专业需求的结合,学生获得的可以是商学学位或商业计算机学位。这种模式体现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它需要教学模式的彻底改变和师资队伍的系统建设做支撑。

而作为研究性大学的悉尼大学则采用了完全“正规军”的做法,他们为所有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计算机类课程供其选择,并且提供了最大范围和宽度的学业过程,学生在大学期间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去选择计算机课程,达到规定的要求可以获取计算机的学位。除此之外,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以适应就业需求。同时提供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教学与工业挂钩等,这种专业的教育模式使悉尼大学在研究型大学中获得了成功。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不论是澳洲、欧洲还是亚洲,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并没有完全像数学物理那样被从课程体系中单独提取出来,而是以专业需求为服务对象来设置课程。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市场需求,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是否能满足研究型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1.2 以信息素养为主题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关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在高校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以及各种软件工具的培训等相关课程,大学新生有60%能保证半年以上的计算机学习经历。到了八十年代末,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理念转向了以“信息素养”为主题的素质教育方向上,开设了“计算机导论”等课程,其内容除了介绍计算机的软硬件之外,涉及到了并行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等多种内容,全方位展示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先天性局限。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呈现了多元化格局,从政府到高校,从儿童到老人,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被渗透在教育和科研的各个领域,影响着全球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表了题为《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教育改革长期规划,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纳入到美国的教育体系中,为高校建立了一个教育改革的统一规划和标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到了1998年,由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牵头,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分类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并提供了大量优秀案例。这个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构成和基本要求,对美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有了系统的规范和要求。紧接着的第二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推出了《信息技术通晓》的报告,该报告更加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满足信息技术的社会需求的具体细则。这之后就是2007年在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上,ISTE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第二版,这是美国目前最新的教育技术标准。同1998年的第一版相比,新版标准在多个维度重新定义了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它强调学生展示创造力思维、创造知识,在创造的最终产品和过程中使用技术。

这一转变的启示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个教育技术标准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而言,相当于是一个课程标准,强调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变革精神的新型人才,而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对其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教学实施而言,它相当为计算机课程制定了新大纲,这个大纲充分体现了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育模式。

2 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经历了四代的变迁。回顾过去,教育教学改革一路高歌,成果辉煌。和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快。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基础条件差异较大,可谓家大业大,计算机普及教育的发展就更加历经艰辛。我们不懈努力,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路子,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问题。

2.1 技术催生的初级阶段

80年代初期,当国外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的时候,我们在AppleⅡ的问世和微软MS-DOS磁盘操作系统的推动下,计算机基础教育迎来了自己的初春,人们为能通过FORTRAN、BASIC这种计算机高级语言来使用PC机解决计算问题而欢欣鼓舞。这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普及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教学还仅以计算机语言和微机原理课程为主对少数电类学科开设。随着1981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始起步,本科的计算机教学要求日益提高。到1982年,我国的软件专业从原来的少数几个,迅速扩大到三十多个,诸如数据管理、信息处理、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更加广泛地面向本科生展开教学,使计算机教育初显普及之势。

也是这个时期,业内人士按捺不住新技术触发的热情,一些专业的学术团体相继诞生,比如1984年成立的“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这是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而设立的专门研究机构;著名的“中国计算机学会”也几经变迁于1985年正式独立挂牌成立,该学会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所有分支,至今已有32个分支机构,与美国的ACM有异曲同工之处;还有“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也在1989年成立,这些都是在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初级阶段蓬勃成长起来的学术机构,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进程。

但是与上面提到的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相比,一个是“协会”,一个是“学会”,仅一字之差,但宗旨和理念却大有不同。“协”则协作、协助、和谐;“学”则学习、研究、探索。ACM是一个国际性的科技教育组织,它的初衷是为了计算机领域和新兴工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能有一个共同交换信息、经验知识和创新思想的场合。它致力于提高信息技术在科学、艺术等各行各业的应用水平。迄今为止,ACM组织成员已达到九万人之多,他们不仅是专业人员、发明家、研究员、教育家,还有工程师、管理人员和企业家,有些最大的最领先的计算机企业和信息工业也都是ACM的成员。他们都对创造和应用信息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几十年的发展,ACM的成员们为今天我们所称之为“信息时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与之相比,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各种学会则以学习和研究为己任,其贡献在于探索新的问题,略显形式大于内容。在发挥团体优势,推动教育发展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2 发展中期的改革重点

90年代以来,奔腾系列芯片的诞生和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推出,使计算机应用走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实质性的普及阶段。在这个阶段,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与应用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使得计算机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首先是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体现技术的前沿性与实用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围绕这一问题走过了十多年的改革之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课程内容。

这个时期,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二是教育技术的改革。首先是国家教育部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展开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1997年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即155号文件),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提出了“文化基础―技术基础一应用基础”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5门课程及教学基本要求。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重点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个文件精神的驱动下,90年代末期,面对扩招潮的涌动,“模块化”、“零起点”这种课程体系应允而生,电子课件、CAI软件、多媒体技术蜂拥而至。新的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多媒体教学完全置换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换成了投影,纸质试卷置换成了电子答题。时至今日,这种置换或是赞成,或是忧患,也众说不一,所以就又有了一次次的教学研讨,一次次的评讲评教。这些种种,都让参与者收获丰厚,感受良多。

当然谁也不会忘记,我们乐此不疲的将DOS换为Windows,再从Windows95换成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XP,这些也曾作为教学内容的改革登过大雅之堂。而今回头看时,恍然觉得有点得不偿失;我们也还清楚地看到,迄今为止,有些课堂黑板被遗弃了,有些考场,思维也被标准化了。因此说,孰重孰轻,谁是谁非,还需在实践中再检验。

2.3 新时期的创新工程理念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掀起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的第三次高潮。人类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里,个人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将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衡量人们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所以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和教育全面推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被改名为“信息技术基础”,再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科生不仅开设了网页设计,也可选择数据库相关课程。改革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构建了“1+X”的课程设置方案,并设置了6门典型核心课程,这是新的教育纲领和教学大纲要求,也是新的教育理念的体现。这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校的地位得到了确认,许多高校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并且从人力物力上都得到了支持,改善了教学条件,稳定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教百的主力格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社会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2007年发表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强调学生展示创造思维、创造知识,把人才培养规划的重点定位在创新思维。我国在2003年开始启动被称为高教改革之魂的教育“质量工程”,这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个教育全面改革的浩大工程,其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从最初的教学名师奖、部级精品课等4项到目前的11项:从教材到课程、从名师到团队、从大学生竞赛到创新性实验等,其中无不渗透着创新工程理念。这个工程使教师变为名师,使课程变为精品,使竞赛获得优秀,使实验不断创新。但是,因为家大,就会有参差不齐,因为业大,就会有不尽人意。比如名师应该上讲台,精品应该推广,创新应该应用,师资应该培养;平台还要建设,课程还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这个工程中不断改革,也不断收获,也要基于这个工程继续不断成长,不断创造。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普及 调查

一、全国计算机普及教育情况

1.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以下3类人;(1)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2)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

2.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普及的对象已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普及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以及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

3.新世纪初出现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进入21世纪,我国已开始出现了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这次高潮普及的对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将是网络应用。

二、遵义市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情况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遵义市的计算机教育普及情况如何呢?这是我们本次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为了弄清楚遵义市当前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情况,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对遵义市市区、郊区及农村的部分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着重调查了各个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情况、主要采用的是参观和问卷调查的调查方式(见表1和图1)。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根据这一规划,遵义市的城市及县城学校都实现了这一规划,郊区基本实现这一规划、而农村学校只有小部分实现了这一规划,还有大部分学校由于条件比较差,还没有能够实现这一规划。下面我们就遵义市城市,郊区及农村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做一个比较。

1.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条件

计算机与其它学科不同,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校所具有的计算机教学条件直接影响到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我们首先来比较遵义市各地区学校所具备的计算机教学条件。

从表2中可以看出,遵义市市区中小学、县城中小学、郊区中小学和镇中小学都有计算机和自己的机房,只是各个学校的计算机数量不一样,从市区中小学到镇中小学,计算机数量呈递减趋势,计算机的档次也呈递减趋势。而在农村,只有镇上的中小学有计算机,镇以下的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总的来说,单从学校的硬件条件来看,地处城市的学校的教学环境比地处郊区和农村的学校的计算机硬件环境要好,如学校所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学校所拥有的计算机的档次,城市学校都优于郊区和农村,而且,在农村镇以下的中学和小学都没有计算机。

2.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情况

计算机教学情况是指学校在那些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每学期学习计算机的时间有多长,以及计算机的学习内容。从这些指标上可以体现出学校计算机普及的程度。所以,我们对遵义市各个地区的中小学抽样调查了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年级、每学期学时数及计算机课程的内容等几项指标,抽样调查的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市区学校和县城学校的计算机学习时间比郊区和农村学校的学习时间要长,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年级也要多一些,因为这两项指标直接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关,市区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对要好一些,计算机的数量比较多,能够满足课程的需要,所以,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时间要长一些,而郊区和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数量要少,所以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时间就少。镇以下的学校没有计算机,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

再来看各个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可以看出,城市和县城的学校学习计算机的内容相对要丰富一些,有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和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对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相关课程是非常有利的,而郊区和农村学校学习计算机的内容相对要单调一些,只有打字和基本的办公软件。因为这项指标也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再来比较一下小学和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情况,从表3可以看到,中学比小学的学习时间要长,开课的年级也要多,所学习的内容也要丰富得多。从这个信息可以知道,中学的计算机普及教育比小学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的力度要大。

3.学校的计算机师资力量

学校的计算机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如果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条件很好,但是没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组织、负责教学,那么,这个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也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对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师资力量也进行了调查(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和县城学校的师资力量比郊区和农村强。先从教授计算机课程的人数来看,城市和县城学校至少都有两个以上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负责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经过专门的培训,而郊区和农村学校基本没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任课教师只是经过计算机培训。总体来看,在中小学中,师资力量比较落后,尤其是农村地区。

三、结束语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从市区到镇一级的学校,计算机的普及情况都比较好,基本达到了教育部计算机普及教育的要求。但是镇以下的学校,也就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学校没有计算机,没有自己的机房,学校无法开展计算机教学,所以广大的农村地区,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情况几乎是零。

就遵义市而言,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的中小学生人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将难以对他们开展进一步的计算机教育,所以我们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加强计算机普及教育。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加强农村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思想认识要高起点

要从教育战略高度,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它与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联系起来,把它与发展社区经济联系起来。

2.电脑配置要实用

电脑这种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如果配置太低,要不了几年就被淘汰了,配置太高,学校的财力也不允许,所以配置中偏高的计算机就可以,比如PⅣ以上/内存512/硬盘80G这样的配置即可。这样不仅对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对远程教学,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都是有利的,而且也在学校的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

3.师资队伍要高水平

针对师资落后于设备这一严重状况,特别是农村。笔者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计算机师资培训列入总体规划中,严格考核。一是选派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直接到有关高校培训;二是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应把培养计算机教师当作自己的职责。

4.课程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应该掌握哪些计算机知识才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需要,学校应该针对当前的社会需求来设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5.管理机制要完善

计算机教育投入大,没有效益是不行的。但效益来自管理,来自严格要求。所以学校应该选派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来管理、维护计算机,从而保证计算机的使用率。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一、设计数学教学方案首先把内容定位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且有计划地做好教材分析以及学期初中数学学习目标分析,这样有计划的教学才可以快速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了解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的概念,学会看图形会解几何图形,学习在根号下表示出数的算术平方根,而且会运算平方根和立方根,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化简等知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设计思路

初中数学教师要精心地设计,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具体落实,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细致入微地把每一个知识点合理地安排好。比如,在学习以上提出的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引入无理数的概念,举例子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无理数的概念,分析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实数以及平方根的具体概念,把知识点贯穿的连接起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对象之后,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要通过拼图或者多媒体教学工具的结合下引入无理数,引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表示图形的性质,进而建立学生对图形的立体感。通过类比,以分类探索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设计具体的学习过程

首先通过看图和运用计算机探索知识,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入类似的知识,做成一个知识链,通过多媒体技术拼图,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运算无理数,可以得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规律。教师要创设情景体验,根据现实生活中和生产实际,通过估算比较无理数之间的大小,通过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考查学生对图形的推理能力。

四、设计数学教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城区中学 粟维胜

本学期我担任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信息科的备课组长工作,初一1到7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学校校园网的管理维护工作,初三级和行政办公室的电脑维护工作,学校校园网站的改版和维护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工作,学校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等。工作任务繁多,为有效地进行信息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维护管理好全校的电脑,保证校园网的正常使用,特做如下计划安排:

一、带领本科组老师认真做好备、讲、批、辅等常规教学工作,上好每一节课。

信息课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但它的地位却越来越重要。对学生来说,它虽不是主科,但却胜似主科。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应用是如此广泛,学不好计算机,等于是新文盲。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科的教师来说,肩上的任务是非常重的。所以,本学期,我将尽力担负起备课组长的责任,带领本科组老师认真做好备、讲、批、辅等常规教学工作,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我们的第一任务。

二、带领本科组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新学科,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用于备课和教研方面的资料几乎是空白。信息技术发展又是如此之快,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别说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教研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从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三、挖掘尖子生,做好培优工作,做好学生竞赛的培训工作。

经过开学初的调查,我们在初一新生中发现了不少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浓厚兴趣及一定特长的学生。为培养在这方面有兴趣及特长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我们将从这批学生中挑选一批尖子生,组建电脑兴趣爱好小组,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强化培训。同时,对原有的初二级的尖子生进行进一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本学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竞赛——第九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以往我校学生参赛的成绩不理想,今年我们将从兴趣爱好小组成员中挑选出几位特别突出的学生,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力争在这次竞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为城区中学争光。

四、积极培训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

我校大部分教师已通过广东省计算机中级水平考试,部分老师已经参加了广东省计算机高级水平考试,很多老师已会自己制作多媒课件,计算机应用水平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有部分老年教师计算机水平还未达标,另外,本学期新进来很多刚毕业的老师,这些教师因未经过系统培训,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还欠缺经验。所以本学期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教师计算机水平的培训工作。这是我校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

五、做好校园网站的改版工作及校园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

学校校园网站第一版的设计获得了广泛的赞誉。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行,第一版的设计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为此,我们计划在本学期对校园网站进行改版工作。并开发一系列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配套的应用软件,进一步提升我校信息化应用水平。

六、做好全校电脑的硬件维护

学校计算机的数量已达200多台,维护工作也增大很多。特是两个电脑室,因上机任务繁重,电脑出现较多问题。但身为全校电脑的主要维护管理负责人,我会尽职尽现,做好维护管理工作,保证电脑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教学及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