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 教学改革 概念 物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30-02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更新较快,高科技已成为最活跃的生产力[1]。如果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变得越为重要和关键。物理学是很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当今绝大部分科学技术,比如量子信息、光电子、微电子、天文学、材料科学等,无一不是和物理学有紧密联系的。正因如此,大学物理课程起着很多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该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其涉及面广[2]。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甚至认为学《大学物理学》没有用处。

本文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大学物理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3],结合大学物理的课程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详细论述。主要涵盖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教学观念的改革

由于经过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学习,大学生在原有物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应当不能仅仅溜溜在物理公式、物理定律的条条框框上,不应只是被动的作为知识接受者。首先,大学物理学中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十分重要。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主要取决于对物理概念所包含物理意义的理解。

比如讲到光程的概念,很多学生容易把光程简单的看作是光传播的路程,但实际上光程的物理意义是光在媒质中通过的路程折合到同一时间内在真空中通过的相应路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能准确讲解物理概念及所对应物理意义,这对学生正确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并且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物理问题至关重要。大学物理学中物理概念的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培养物理思维,是物理教师值得商榷的问题。在教学中展示概念背景,创设求知情景,精确表示概念,解剖新概念,运用新概念等,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4]。

物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将物理知识灵活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静电现象时,如果单重复课本上的描述,学生反应平淡。教师可以自带一些教具,在课堂上现场给学生演示一下,这样可以大大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也不会枯燥无味。同时通过现场实验操作也可以让学生留意到实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他们印象更为深刻。

另外,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如果能联系前沿知识或者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学生会更为感兴趣并愿意积极思考。比如说到电磁波,教师可以联系到目前军事的热点无人机,简单描述一下无人机和电磁波之间的关系,这样课堂气氛会活跃很多。

教师还有可以联系一下时事新闻,比如2013年的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物理界最高的奖项,每次这个奖项时新闻报纸都有很多报道。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对获奖者的研究领域并不了解。如果能在课堂上将物理学最新的诺贝尔的获奖领域融入到教学中来,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提供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大学物理与交叉专业的结合

大学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而学生专业涵盖数学、电子、土木、计算机、化学、生物等多种理工科专业。如何将大学物理与交叉专业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学在课堂上应因专业施教。比如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比较好,如果纯粹做微积分习题,很多学生没有问题。但是如何把微积分应用起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这个涉及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作者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数学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列举一些其它专业的科学家与物理联系的历史,比如列举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有“数学王子”美称的高斯,他与韦伯制成了第一台有线电报机和建立了地磁观测台,还创立了电磁量的绝对单位制。学生也明白其实数学专业的也是可以学好物理的,甚至还可能学的更好。还有法拉第,他本身也是化学家,能够创造性地提出场的思想,磁场这一名称是法拉第最早引入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一下这段历史也可使得化学专业的学生更为感兴趣。

对应学科的交叉,目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很多创新性的成果很少是由单一学科独立研究得出来的,通常需要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扩展知识,激活学习的兴趣。

3 考核的改革

大学物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而是要他们为丰富知识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习。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目前大学物理教学考核模式还是单纯的应试考核。诚然,应试考核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试卷内容重物理公式、概念的记忆,轻物理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种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往往会限制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大学物理课程考核不应只是对基本公式和规律的考核,避免完全应试的考题,考核内容应体现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和教学目标相对应。同时对于不同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考核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考核。比如对于数学系,可加大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比重;对于土木专业,可增大力学部分的比重;对应电信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电磁波部分的比重。总之,既要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又要在考核方面与之同步,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大学物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专业结合起来,发挥专业之长并融会贯通,这样大学物理课程才能更体现其价值和作用。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素质更高的高科技创新性人才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主要是根据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观念、专业交叉结合以及考核改革三方面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进行探析,为实际开展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金兰.工科大学物理教改的方向[J]. 教法探究,2009(153):63-64.

[2] 郭林伟.以新的教学理念推进高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榆林学院学报,2010,20(6):82-83.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第2篇

一、新课改下如何整合教材

1.研究课标要求,对比教材,察看不足之处。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叙述较多,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情况则叙述很少。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如果按照课标,我们还应掌握的内容有:(1)了解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2)探讨归纳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2.研读新课标,大胆编排、取舍教材内容,用好教材。

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我们应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1)尊重历史事实,补充完整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过程。(2)补上本国封建势力这座大山的压制内容,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3)重点解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这个问题。(4)全面讲授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及民族资本在旧中国的地位及作用。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摆脱旧思维定势。

3.进行教学设计。

在整合好教材后,就要考虑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即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意导入教学。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意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构建,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改下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答案已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以教材为依托,引伸出大量的知识和观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学早已满足不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应该改革历史教学内容,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和社会的挑战。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根据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2.适应时展的需要,做学生的心理教师、知心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去塑造一个个全新的“自我”。

3.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重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4.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新试验。

5.注重教师的引导,这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教师应当灵活组织教学和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三、依托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历史概念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对于史实概念,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的介绍;对于理性概念,教材中却没有系统的、完整的介绍,而是分散于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层次了解和高度概括理性历史概念,促使其真正理解理性历史概念。

2.追根溯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原因的。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原因,对于有些历史事件的原因,现行教材要么分析得不够全面,要么没有分析原因。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因、外因等。

3.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历史现象看历史本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基础课程,它的应用几乎遍及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军事和工农业生产等。因此,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不仅数学专业开设了此课程,而且理、工、农、医、经济和管理等学科门类也都开设了此课程。结合我校对物理师范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制定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好的完成学校对物理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学生应用于社会,解决社会经济、技术问题打下基础。同时,对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我校毕业生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可以居高临下的处理中学物理教材中有关概率和统计的内容[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首先它是一门数学课程,而数学课程是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显然,物理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该门课程而言,它是物理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的基础课程。没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将会变得困难重重。比如:《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该课程中统计部分的基础就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讲述的等概率原理,它是支持整个统计物理的理论框架体系。又如《量子力学》中的几率密度,它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讲述的概率密度是一个概念,它们的归一化条件讲述的是一个原理。我们知道,这两门课程是物理专业非常重要的两门课程,可这两门课程的基础课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地位对于完成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师范教育的地位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从2015年起,全国所有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申报教师资格证。因此,物理师范专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改革,其培养目标也要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而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也要做调整。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改革的新形势下,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物理专业的地位出发,从物理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学生成绩考核、教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对物理师范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进行探析。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改革

根据当前国家对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的暂行规定,我国全日制本科的学生都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这无疑会对传统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政策的变化,提高师范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也要做一些调整,与之相应的专业课程设计也要做相应的改革。具体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调整为:(1)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必须更好的为本专业其他课程服务;(2)教学内容则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则要做相应的调整;(3)压缩概率论内容,减少概率论课时。同时,加大统计内容,增加统计课时。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这些都是事先由教师安排好,学生被动的参与其中,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遏制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学手段必须要改革。对此,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如下几个优势[2]:(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突出重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2)图、文、声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3)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4)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5)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力;(6)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和克服遗忘;(7)信息量大,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学内容也应向应用性发展,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朝如下方向进行:(1)教材内容要突出“厚基础”、“重应用”的应用型特色。所谓“厚基础”是指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2)教学内容要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上下功夫。要改变传统的“重概率、轻统计”的教学思想以及重运算技巧轻数学思想的倾向,突出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教学。(3)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案例”教学贯穿于教学内容的始终,将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4)教学内容要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构筑平台。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数学实验,把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如随机试验的例子、统计计算等在计算机上通过数学软件加以展现,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多媒体教学创造了条件[3]。

四、教学设计的改革

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两种,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各有千秋,在教学设计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念,这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体系[4]。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灵活而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系统五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网络)的地位与作用。恰当的将教学媒体、计算机软件、网络应用于教学,同时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表述方式,使知识的呈现形式和生成方式呈现多样化。例如:复杂的运算结果可以用计算机软件(如Mathematic软件)作为辅助进行近似计算、抽象的几何图形可以用工具软件来生成等。总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主要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方法。以上教学设计的变化主要基于“构建主义”和“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论支撑[1]。

五、学生成绩考核的改革

以前的考试制度是通过期末考试来完成,这种制度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不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制度夸大了考试的作用,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我们可以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如:一般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的20%或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80%或70%。同时,要注意不同教学要求要采取不同的内容来进行考核。这里,我们重点探析平时成绩考核。平时成绩考核的形势应分成两部分:(1)上课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平时作业;(2)对一些重点章节和一些实用性很强的章节要额外布置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具有一个特点———开放性,最后没有确定性答案,结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同时,要将平时成绩作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通道。

六、教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物理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要适应当前社会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也会不断进行改革,那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面也要不断更新和拓宽。教师不仅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同时也要加强教学研究,包括积极探索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厚基础”和“重应用”的特点。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方法,而且还要讲究授课艺术,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使之更好的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

七、结语

社会日新月异,其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学校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也应对这种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训练内容,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就是本文探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更好的推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韦相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11):226-227.

[2]所艳华,汪颖军,罗洪君,等.无机化学课程与实验教学探索[J].大学化学,2005,13(28):11.

[3]杨淑娥.应用型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建设[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12):98-100.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第4篇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高明一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积极投身到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去,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进程,结合数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高一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 指导工作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高明一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开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新局面。

二 主要目标任务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组织本科组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继续改革和探索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课题研究,以科研推进课改。实施新课程具体目标是:

1.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重构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综合化水平;

2.坚持德育为首,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3.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4.进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数学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5.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水平。

三 具体计划

(一)课堂教学

(1)教材分析

教材种类: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①②》

必修①:本模块包括: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集合: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

与交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①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②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③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必修②:本模块包括,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立体几何初步: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相关的公理和定理;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通过表示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顶点的坐标,探索并

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具体实施:实施课堂教学,首先要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根据内容灵活选择。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和创造能力的主要场所。

[1]精讲精练

精讲: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教学时应注意:①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②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才可能明确掌握被定义的概念。③了解概念的种类,以便用比较法教学。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习,就必须着重使学生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④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⑤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数学表达式应该相同。⑥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数学量的单位。其次,把握好进度,且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程度非常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例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也就是说例题也要分层。而习题的讲解也绝对不能只管数量不管质量,要和例题一样讲透,将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渗透到讲解中。对于提高题,由于主要面对的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所以可以以方法指导为主,而一般的习题必须考虑到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并且要结合精练。

精练:如何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尤其体现在习题的练习和讲解中。作业和课堂练习题在归类的基础上分层,做到有纵有横。课外作业保证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决不盲目图多,练习册上的习题一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量力而做;本学期还属于知识内容第一轮教学,所以平时作业打算以这样的比例布置:60%基础题,25%一般难度题,15%选做题(提高题)。并且课堂练习一般也按此比例进行。适当时候稍加调整。课堂书面练习分层,把基础题和稍难的题分开。分批让学生在课上完成。

[2]教学反思——教学改革——教学重建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在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即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引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对于尖子学生,要给他们适当增加学习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予以指导,鼓励他们超前学习。

由于扩招,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分层教学就很必要了,20个班的教学进度可以有3到5节的差别,教学难度和深度也不应该一样,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区别,所有这些都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进,及时反馈,及时调整,逐步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 课程改革 Matlab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06-02

《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是一门研究信号与系统理论及其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工程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基础等,对学生的数学及电路素养要求较高。同时它又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控制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在专业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3]。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信号、系统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且存在(1)由于数学推导较多造成的教学内容抽象;(2)教学学时较少;(3)种教学手段难以有效融合;(4)实践动手环节缺乏等问题。针对上述四方面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强调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实现记忆、理解、实践的和谐统一,将成为新时代“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主要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及考试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情况。

1 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信号与系统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所研究的系统按照其处理的对象可以分为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使用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时域分析方法和变换域分析方法,在变换域分析方法中使用的是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两条平行的教学主线即连续信号与系统和离散信号与系统,由于理解连续信号与系统是理解离散系统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布局中,强调先集中精力学好连续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内容,再通过类比理解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的概念,并基于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引出状态分析这一经典线性系统分析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与先修课程联系,以期给学生建立系统的整体概念,避免割裂各课程间的关系。信号与系统中的很多概念在电路分析中都有对应的物理模型,在授课中,我们注重这些概念和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例如在“二阶低频滤波器”的讲解过程中,我们不但从信号与系统角度讲解其时频特性及分析方法,而且利用电路分析知识探讨“二阶低频滤波器”的无源设计及有源设计技术,以此将数学分析与物理实现紧密的融合一起。

在教材选择方面,改变单一教材主讲,配以一本指定参考书的常规方法。我们注意到两本常见教材:郑君里主编的《信号与系统》及奥本海姆主编的《信号与系统》各有侧重,郑君里教材侧重于数学推导的严谨性及知识体系的完整,其为很多高校的考研指导书。而奥本海姆教材侧重于通过分析现实世界中的物理现象归纳出《信号与系统》课程的许多基本概念,易读性及趣味性较强。考虑到以上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在引入物理概念时我们选择采用奥本海姆教材的思路,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数学推导时我们按照郑君里教材内容进行,实现了理论学习严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与大多数课程一样,信号与系统的课堂教学也经历了由传统板书教学到多媒体教学的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课程具有理论推导严谨,数学推演复杂等特点,单纯依靠多媒体课件教学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其理论推导的过程,进而缺乏课程学习的自信,导致厌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并行的方式进行课堂讲解,即针对物理背景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讲解,而对于数学推导我们则采用板书方式进行。例如,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解,我们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周期信号的分解成多个周期信号的叠加展示给学生,以期先给学生建立起周期信号分解的概念,然后通过严格的板书推演,将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严谨的描述出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针对信号与系统中很多系统属性及信号特征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我们利用强大的计算软件Matlab在课堂进行仿真演示,并且结合学过的电路分析等课程给出具体的物理实现方式。例如讲解二阶系统的时频特征时,我们首先给出典型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而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工具箱,按照给定参数构造二阶电路。最后分别在该电路中输入单位冲击信号或者阶跃信号,从虚拟示波器中观测波形了解系统的时域响应;通过对该响应做傅里叶分解了解系统的频域相应特性,并与课本中的描述比对。通过上述趣味性教学手段,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直观且生动有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何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和色彩缤纷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改革中关注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中尝试引入一些超出教学大纲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内容没有数学推导,仅以演示的形式把一些与信号及系统有关的研究方向介绍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给学生演示图像的传输和降噪的基本过程,通信系统中的时分复用及频分复用技术等等,演示结束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谈论,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尝试利用MIT公开课等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双语学习,以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

3 实践教学改革

由于本课程即对基础理论要求较高,又对工程实践性有较强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注意学科本身系统性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实验项目的安排上,分为仿真验证性实验、实物验证性实验、仿真创新型实验和系统创新型实验四大类。对于一些基础理论的学习,我们已仿真验证性实验、实物验证性实验为主,例如信号的傅里叶分解,我们首先安排1个学时的Matlab仿真实验,进而安排1个学时基于信号与系统实验箱的实物实验。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创新型实验,需要加大学时数,例如“有源二阶滤波器设计”,我们首先将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1学时),有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讲评和修订(1学时),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1学时),进而进行实物设计(1学时)。对于学习能力特别优秀的学生,则安排其进入具体项目课题组,进行实用项目研究和开发训练。我们开发的多个工程项目如“某新型机载语音告警测控系统”,“礼仪智能机器人”都有学生参与,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4 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的改革

《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概念多、公式多、习题多。如果考试过分强调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和熟练程度,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易造成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我们对该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具体做法是:(1)在考核方式上。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由以前的20%增加到30%,其中实验成绩占10%,另10%为大作业的成绩,考核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还有10%是传统的平时成绩,即出勤和平时作业。另一方面,考试时将常用的繁琐公式随同试卷发给学生,这样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促使学生将学习的重点转移到应用能力上。(2)在考核内容上。在强调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使试题更加灵活。这样,可以在保证试卷适于大多数学生的同时,也拉开了成绩档次,能够比较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校和学生都比较满意。

5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在课程教育中尝试引入课程小组和负责人制度,即课程小组在课程负责人带领下负责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建立定时的谈论和研讨制度。课程负责人选择省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且拥有该课程先修和后继课程的知识背景,了解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课程小组中的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鼓励他们在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参加教学方法研究,以提高学术水平,掌握最新的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使教改能够持续地进行。

6 结语

该文论述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从教学内容等五方面入手探讨课程改革方法,通过网上评教、督导听课及同事评议都评价等测评结果表明,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培养优秀人才的宗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波,陈晓平,姬伟,等.“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