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环境创建 幼儿园教学 创建策略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园教育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使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旨在利用班级环境进行适当的教育活动,将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但长期以来,班级环境创建往往只从教师意愿出发,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互动性。教师自己考虑得多、做得多,只重视环境创建得多、全,或一味追求艺术性,展现教师技能,而为幼儿考虑得少,提供的机会少,忽视幼儿的参与性,导致环境创建内容固定、单一,变化、互动很少,从而失去环境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们知道对幼儿的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环境创建也应有所变化和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选择环境中的可变因素和发展潜能,不断互动和调整,增强活动性和多元性。教育者必须重视班级幼儿成长和学习过程,积极开发和利用主体因素,创建符合本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体现课程实施轨迹,促进能力发展的环境。

一、适宜环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是班级环境创建的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欣赏者。因此,环境创建必须符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这是促进幼儿和环境互动、师幼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1.适当位置,贴近幼儿。

班级的环境主要是给幼儿观赏的,提供幼儿活动的场所和内容,所以班级环境布置(如主题墙、美术展示墙、区域活动等)的高度、外观一定要根据幼儿的生理需求做到高低适中、外观贴切。如小中大班教室的主题墙应该是不同高度的,形状也应该有年龄的梯度性。而在很多幼儿园,我们发现每个教室的主题墙无论是外观还是高度都是一样的。这样,小班幼儿如果要看清并理解主题墙的内容,不仅要踮起脚,甚至要大人抱起来才能看清楚,那他怎么进行操作、互动呢?久而久之,幼儿对于墙饰不再关注,失去兴趣,墙饰的教育观赏性和教育价值就无法实现。班级环境的布置还应该在明显的地方,让幼儿容易发现并乐意摆弄,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主动与环境互动。

2.适宜内容,符合幼儿发展需求。

如小班教室和活动区宜采用形象活泼、造型简单明了且容易操弄的材料,内容和材料是幼儿非常熟悉且经常看到或使用的。如小班科学活动“认识四条腿的动物”,引导幼儿收集家中图片或图书中的四条腿的动物,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辨认四条腿动物,然后将幼儿自带的动物图片合理布置在墙面中。

大班幼儿知识不断丰富,思维更为活跃,审美能力有了提高,知识面也有所拓宽,班级环境创建就可以渗透知识性内容。如大班上学期可以引导幼儿自带地球仪、地图等布置在指定区域,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并交流讨论。大班的墙面布置也应该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下学期可以在主题墙的一个角落设计“上小学”的相关内容,挂上小学生的红领巾、袖章、校服等有象征性的物品,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并为此做好准备。

又如某个班级的幼儿特别喜欢剪纸,且该方面的技能非常好,那么就可以在教室选择一个区域让幼儿展示作品,并有不断参与的机会,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兴趣,发挥班级优势。

二、优美环境,欣赏教育并存

班级环境创建可能涉及班级的各个角落,但要注意“形散而神不散”。幼儿思维发展水平有限,操作技能和欣赏水平有差异,对于环境的造型和布局,应渗透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随着连续的教学活动,幼儿循序渐进地开阔思维,创作作品,丰富环境创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能简单地、排列式地将幼儿作品一一展现于墙面或区域。可以选用不同表现形式和内容,如绘画表现、手工制作、收集图片、观察记录等,但是每一期环境创建体现的主题内容肯定是唯一且明确的。如大班主题墙“长大要做”,利用各种纸张、布料等易于加工的材料,经教师或幼儿或师幼合作画、剪、刻、折、粘等制作的形象、多种武器,收集训练、生活的图片,学唱的歌曲,或平面图片或半立体、立体式造型,不仅丰富视觉效果,还能体现幼儿的技能技巧和能力发展轨迹。

同时,班级的区域环境、悬挂物等应该和主题墙布置或者班级近期主题目标呼应,营造整体效果,实现“形散而神不散”。如设计环境和小鱼一起洗手,和海豚一起如厕,和长颈鹿比身高,这些不仅创建了优美的环境,更是渗透于环境中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

三、心灵互动,能力发展

新《纲要》明确把“创建与教育相连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高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环境是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有时是活动起始,有时是活动过程,有时是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建,不断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在班级环境的创建中,教师要放开幼儿的手脚,给予他们大胆尝试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通过幼儿的探索、交流,或师幼协商创作的作品,有效激发幼儿的成功感、责任感和自信心,真实反映课程实施轨迹。同时,观察和收集幼儿活动中的启示和反思,教师可以更好地明确主题,帮助幼儿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锻炼,并提供展示和操作的平台。

如大班主题墙“我爱你中国”,结合教学活动,指导幼儿制作五角星,收集旅游照片(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所见美景),绘画天安门、长城,学习热爱祖国的儿歌、故事,了解中国的国庆节等,墙饰布置渗透于语言、艺术、社会等多领域教育活动中,是幼儿心灵与教学内容的碰撞、与材料的互动过程。随着幼儿不断地参与、持续地学习,教学目标一一实现,一幅幅美丽的墙饰呈现于眼前。

2.追随幼儿的活动,创建动态化班级环境。

环境创建后并不意味着一段时间内都一成不变,需要很多活动的延续和补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深化班级环境的内涵,挖掘其隐藏的教育价值,发现问题,捕捉信息,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并呈现动态发展形式。如随着课程的实施,当前环境布置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就要根据当前教育目标和幼儿已经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及时更换或补充。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智教育;环境创设;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20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30

情智指情感和智力,情智教育即:情爱智慧共生、融合协调发展的教育;滋养情爱、启迪智慧的教育,意在通过教育,促进其情智的发展。实施情智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室内环境的创设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室内是幼儿活动的比较多、活动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室内环境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情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应该怎样进行室内的环境创设呢?

一、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室内环境作为一门隐形课程,幼儿教师非常关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梳理如下。

(一)布置过于繁杂

表现为各种主题、各种作品没有合理的设计,为布置而布置,没有留出相应的空间,并且色彩过多,让人感觉花哨,这样的环境布置给幼儿压抑的感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长期处于繁杂的环境中,幼儿容易情绪烦操,对幼儿情绪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幼儿参与得少

表现为布置的环境以教师的制作为主,幼儿参与的程度低,幼儿的作品展现得较少,整个环境展现的是教师的美术功底和设计理念,没有体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教育意义渗透得少

环境的设置应该注重美观,但有些幼儿园却远离幼儿实际生活,没有渗透教育意义,只一味讲究美观。这样,就违背了室内环境创设的初衷,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受到启发,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教育、感染幼儿,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

二、对室内环境创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常见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室内环境创设的建议,供同行参考评议。

(一)室内环境的创设以安全为前提

安全是幼儿园的头等大事,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安全,安全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幼儿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安全健康成长的前提。幼儿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全,他们的行为控制力比较差,运动还比较笨拙,还没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的保护和提醒就显得非常必要。在选择装饰物时,要避免有毒、棱角尖锐、气味难闻等有安全隐患的材料。这也是教师向幼儿传输安全教育的知识的机会,会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懂得选择材料的重要性,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

(二)室内环境创设要有教育功能

室内环境创设要充分体现教育意义,并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例如,在中秋节的时候,让中班幼儿通过布置的图片,知道中秋节的风俗,受到爱家人、感受生活美好的情感熏陶。大量的教育机遇隐含在室内环境的布置中,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创设室内环境时,让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渗透在环境的每一部分,既可以有知识技能的渗透,又可以有情感教育目的的渗透。例如,秋季的时候,组织幼儿出游,把捡到的树叶收集起来,让幼儿通过想象,粘贴漂亮的树叶画,然后把幼儿的树叶画展示在主体墙上,幼儿既学习了制作树叶画的方法,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室内环境创设要适合幼儿不同年龄的要求

适合幼儿不同年龄的要求即:室内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有3―4岁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不同年龄的幼儿的能力、认知、兴趣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创设环境时必须要考虑,以每个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透彻地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既要了解共性,又要了解个性。年龄阶段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娃娃家游戏特别适合小班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小班幼儿能体验到其中无穷的乐趣;如果是大班的孩子,则显得单调、枯燥。草编活动则最适合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手指的灵活性得到了提升,草编活动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果放到中班或小班进行,则显得太难,达不到活动的目的。

(四)室内环境创设要有趣味

室内环境的设计中的趣味,即墙面布置、挂饰物等要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其造型要有童心童趣。幼儿园的环境的布置不同于其他场所的布置,要从幼儿的已有的经验出发,但也不能超越幼儿所能接受的范围。例如,墙饰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要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理解、想象、认知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墙饰的材料内容可以源于幼儿喜欢、熟悉的童话故事和著名历史故事等等,尽量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让幼儿感到喜爱、亲切。

(五)室内环境创设要有艺术美感

室内环境创设的艺术美感是指在形式跟色彩上要富有美感,能很好地陶冶幼儿情操,激发幼儿的情趣。视觉上的色彩美和形式美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形式美让幼儿体验到整洁、和谐、对称之美。色彩鲜艳明亮、自然纯净给幼儿带来的是视觉上的美的冲击和心理上的美的享受。

(六)室内环境创设要让幼儿积极参与

室内环境的创设中要让幼儿积极参与,参与制作,参与设计,做环境创设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幼儿与教师合作完成的创设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的参与者。例如,让全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指定的范围内粘贴自己的作品,幼儿往往表现得很高兴,能做出出人意料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自信,发展了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创作热情。

(七)室内环境创设要体现班级特色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家园布置――温馨

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的主要场所,它从一个方面体现着一个班的精神风貌以及教育和教学的主旨。我认为,努力在教室里营造一种“家”的氛围,一个整洁、温馨、充满浓厚学习氛围的教室环境无疑会增加凝聚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都来建设这个“家”,喜欢这个“家”,爱这个“家”。

新学期迈入课堂,好像搬进新家一样,环境的布置最重要。布置前可探讨布置的方案,让教室内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让每一项教室布置设计活动都能收到教育的效果。设计具体布置内容,切合本班同学的实际。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环境布置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每一学生都有机会和责任参与,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精心布置。这是笔者担任的(7)布置的教室。

教室前面黑板上方――奋斗目标

教室前面黑板右侧墙面――班级公约

教室前面黑板左侧墙面――班务栏: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各类文件、各类通知等。

教室的两侧墙柱――激励同学的名人名言

教室后面黑板左侧――班级荣誉栏:张贴班级各类奖状。

教室后面黑板右侧――成长足迹:展示学生的荣誉、学习心得等

教室的右侧角落――报刊图书阅读角。

焕然一新的教室成了同学们读书生活的美好场所。通过对班级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正确审美观,锻炼创新能力,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激发爱班爱校的热情。

另外,教室的卫生打扫和保持也非常重要,教室整洁的环境和温馨的布置定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美好地方。

二、家园管理――民主

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是处于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他们由儿童期转为少年期,心理上也逐渐从依附家长,崇拜老师到寻找自我。班级事务如果都是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亲力亲为,管理者会疲惫不堪,可能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不佳。我尝试实施以“学生民主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主体作用,激发每位同学的自律精神和责任心,从而激发实施班级文化目标的内动力。

班级民主管理实行“一日班主任”值日制度,具体操作按学号轮流进行,轮到值日的同学要求像老师一样全面负责班级的各项具体工作,早上早到校管理学生早读,尤其是严格监督抄作业同学和未完成家庭作业的同学,中午饭后管好午自修,下午在值日生做好值日检查完毕才能回家。把一天的管理结果详细记载到班级管理工作本中,把表现优秀者或者表现不佳者都记载于班级工作笔记中,要随时记下任课教师反馈的班级信息。一天值日结束,写好自己的管理感受。因为大家对当老师的感觉很新奇,大部分同学能出色的完成值日任务。当然,学生的管理只是起到协助班主任工作的作用,班主任并非可以坐享其成。但这样做的目的是锻炼同学们的管理组织能力,培养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更是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会自觉维护班集体共同利益。

通过实践“一日班主任”值日制度,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真正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捍卫人的价值和尊严,让学生发现自我,增进同学相互了解,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动力,从而推动班级文化建设驶上健康的快车道。

三、家人相处――和谐

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可以促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班级文化的核心就是人际关系,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既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从而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精神源泉。

优化师生关系:巧用班级周记,走近心灵深处

现在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均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并逐步走向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相互矛盾,很多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会产生莫名的烦恼。作为班主任的我总是鼓励学生把老师当作倾诉的朋友,给学生创设一个倾诉的机会,周记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喜欢把自己苦恼叙说于每星期的周记中,有的同学倾诉同学交流烦恼,有的同学倾诉妈妈唠叨之苦,有同学倾诉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烦恼……在每星期一的第一时间我先批阅周记,在每个同学的周记上,我都会根据各人的实际内容写下一段鼓励的话,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情的释放,也得到老师的安慰和激励。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我总是努力做到尊重学生,平等待人,把一片爱心洒向所有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友好生生关系:开展集体活动,打造班级精神,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且活动形式和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

恰遇“西南大干旱”,尽管距离灾区地域遥远,但同学们的爱心活动令人感动。在班长主持班会课上,大家纷纷捐献自己的零花钱,凭自己的微薄之力,用实际行动交了一份爱心满分卷。在校运动会中,参赛的同学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努力为班级拼搏,不参赛的同学后勤服务周到,争写“运动快讯”鼓舞同学士气,争检垃圾为班级加分。比赛结束,运动成绩骄人,更重要的是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还被评为年段中唯一的“精神文明奖”。班集体活动大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何对教室进行合理的布置,美化教室环境,应是班主任加以考虑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迫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对教室的布置都比较简单。有的学校和教师对于在简陋条件下美化教室,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信心,甚至根本不予重视,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项工作内容去抓。实际上,班级环境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思想品德的陶冶,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班级布局合理,室内优雅清新,色彩和谐,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设计、布置好班级环境,尽可能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班级环境的布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让师生共同参与班级活动

从传统观念来看,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是绝对权威,居于主宰地位,学生只能俯首听命于班主任的指挥。其结果是,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和自我表现欲。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组织活动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针对班内存在的问题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策划有意义的班级活动。例如,可以针对有些同学“自我服务”能力差和自由散漫等缺点,策划组织“军营一日”的活动。空军精彩的内务表演和刻苦的训练过程,以及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自我要求,无疑给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由此可见,转变传统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名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搞好班级活动的关键。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身心都远未成熟,他们求知欲强,追求新奇,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内容陈旧和缺乏感染力却是当前班级活动的共性弊端。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可尝试用板报、队报、墙报、小小画廊的评比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在这样的班级活动中,学生们逐渐懂得并且习惯于去关心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顺应时代要求,提高班级活动质量

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国策,当前的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快速的生活节奏带来的压力,再加上家里没有可以交流的伙伴,导致不少孩子怕当众讲话,与陌生人交往时常常感到恐惧。针对这些情况,可以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自信教育”,使他们充分体会到:自信,可以使人正常释放出潜能,可以使人不怕挫折和失败,充满信心地走向成功。利用晨会的时间,让每名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自我画像”,要求他们用简短的几句话就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但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可能由最初的紧张局促发展到多数学生可以用比较幽默的语言勾勒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还可以要求当天的值日生宣读报纸上的一则重大新闻,并举行每日一次的“模拟记者招待会”,值日生作为“发言人”,其他学生均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出现,提出各种问题。班主任适时适度地在旁给“发言人”以帮助,并协助评选一周中的优秀“发言人”,在活动中对每名学生的发言都报以微笑和掌声,给每名学生以善意的精神鼓励。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少学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地养成了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而且这种不良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这一点,可以在班内开展“小小理财能手”的竞赛,要求每名学生建立一本记账本,详细记录每日零钱的花销情况,月底评出“小小理财能手”,并把这项活动与班级的“金色图书角”和“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们体会到相互交流的快乐,意识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班级环境的布置,班主任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应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布置。因为学生布置教室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美育过程的一部分,学生可通过自己的创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总之,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其物质环境既有德育、智育的效用,也有美育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班级的风貌,它是一块园地,对学生进行着“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因此,充分利用已有的物质设施,改善和美化班级环境,应该引起班主任的高度重视。

四、主题班会创新

经过精心准备,一个主题班会可以说已经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阶段。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正如一台好戏,不论排练得如何成功,如果临场出乱,依然会使观众喝倒彩。班主任切不可认为有了充分的准备就掉以轻心。要想使主题班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第一,班主任必须在“两个环境”上做好文章,即十分注意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班会开始之前,班主任要对全班同学做适当的心理调整,使全班同学精神饱满而不过分紧张,群情振奋而不流于浮躁。尤其是对后进生帮教性的班会,事先要指导发言者从情绪到言辞都要讲究分寸。总之,使所有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这就是班会应该创造的心理环境。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班会的主题性质创设切题的物质环境。第二,要鼓励主持人临场发挥,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气,调动全班同学的情绪。会上,班主任要始终以欣赏的目光注视主持人,主持人自然会从班主任的目光里得到灵感,还要恰当地给以语言的点拨,或者通过表情的变化给以适时地提示,但这些不可多,否会使主持人无所适从,思维受阻。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初中班主任专业成长[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