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文化活动策划

孝文化活动策划

孝文化活动策划

孝文化活动策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告营销;孝;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66-01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而孝就是其中重要的精神之一。在儒学伦理中,父母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相应的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也必须作出回报,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就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则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孔子认为人们孝顺父母,只有具备虔诚,尊敬之心,才能与犬马区别开来。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时代,孝有着重要地位。《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代孟效的《慈母吟》影响了我们几代人。山东青年田世国为母亲捐肾,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孝星”之一,中央电视台2004年感动中国新闻人物。“养儿防老”,“不孝敬父母,与动物无异”的说法深入人心。可见,“孝”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已经根深蒂固。然而,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工作是生活的重中之重,人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很少,和老人相处时间就更微乎其微了。说到“孝”,人们往往有一丝痛楚,“孝”也就在现代中国人心里变得更加深刻了。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对广告的营销策划有指导作用,成功的运用传统文化收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珍奥核酸的送礼篇广告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为切入点。现在,在儿童口中还不时听到:“珍奥以孝相报。”这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珍奥核酸,以孝相报;珍奥核酸,以效相报;珍奥核酸,以笑相报”,巧妙地透视出产品的良好效果和由此给顾客带来的健康欢笑,使受众引起共鸣,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人性――“孝”。在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心里,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被触动,购买此产品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紧接着推出广告语――“您健康,我自豪,珍奥!”创意把企业,品牌和顾客联系起来。您是消费者,自豪来自产品,产品来自珍奥。让品牌走进了顾客心里,让顾客融入品牌情感。情感永远是人类不老的话题。在目前的商品社会里,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日益成熟,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相一致的感情消费,珍奥便是迎合了这一点。广告结束后,观众自然而然把“孝”“效”“笑”联想到“三笑”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告营销策划经常利用传统观念来激发受众的购买动机,同时又从中体现出一种超功利的价值追求,使受众从中受到东方文化特有的建立在血缘伦理基础上的审美教育,以完善自己的情感和个体人格。

说到健康品广告,往往广告人一味强调其功能,可能显得有些生硬,有距离感。珍奥运用情感诉求来进行营销策划,使其更具有亲和力,使顾客更能接受和信任产品。毕竟人们是在满足了生活所必需品之后才考虑保健,创意上升到情感高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老年人往往需要保健,但他们往往不是很有实力购买产品的群体。相反,老人的子女正值中年,通常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珍奥运用“孝”,使产品定位为孝的替代品,让它作为子女献给父母的礼品,使人们不由自主的进行购买行为。

任何一个广告都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传统、习俗,一定的生活时尚、消费时尚、语言时尚和一定的社会氛围中,这些因素会对广告的表现和接受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会使广告生成或减少某些、放大或缩小某些效应和作用。对广告的接受者来说,广告的传播对象是中国消费者。中国文化几千年传承至今,在人们心里已根深蒂固,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广告要想被受众接受,自然可以借助这个打动受众。珍奥便是这样,它让顾客感觉到,购买珍奥就是一种孝的体现,老人的身体健康了,儿女们也都自豪,因为选对了产品。这让平日里忙碌以致无法顾及老人的儿女们没有将此产品拒之门外的勇气。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一种渴望,对普遍真理的渴望。买了珍奥,让周围人都觉得自己是个有德行的人。毕竟人们都有受尊重的愿望,而有孝心的人往往受人尊重。另外,“您健康,我自豪,珍奥!”中的“我”可以认为是子女,同时把“珍奥”谐音成“真傲”。这样便体现出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傲气,这也是对自我的肯定。当然,需要这种自我的肯定,首先是对产品的肯定,对产品的需求。利用这点,珍奥核酸又很好的进行了推销。

总之,通过种种分析,珍奥核酸利用了传统文化中的“孝”进行了营销策划,达到了广告的目的。

参考文献:

孝文化活动策划范文第2篇

9篇报道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的“务工在孝感”新闻调查系列报道。整组报道策划早、创意新、声势大、干劲足,以正确的导向、准确的事实、开阔的思路、严密的逻辑、精彩的叙述,为孝感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引发各方面关注和重视,受到孝感市领导、职能部门和企业的充分肯定,凸显了党报应有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极大增强了地方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新闻敏感源于社会责任

――“用工难”催生大策划

作为市委机关报,孝感日报坚持把宣传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作为首要任务,始终为全市改革发展凝心聚力,提神鼓劲。2月3日上午,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孝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企业调研工业“开门红”,面对用工矛盾突出的现状,要求媒体进行跟踪报道,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生产红火的背后,季节性的“用工荒”“招工难”是否还在?党委政府和部门、企业如何“对症下药”?家门口就业是不是个好的选择?这些不仅牵动着务工人员及其企业的心弦,也受到各级政府的热切关注。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和企业解难,这是一个责任媒体应尽的担当。孝感日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热点难点,意识到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势必影响到众多个人和企业的生活生产。

以此为使命,孝感日报主动作为、精心策划,提前发声、及时跟进,迅速拿出报道方案,从各部室调派记者,组成以社长、总编为组长的报道专班,带着上述一连串疑问和思考,深入对在孝企业、外出返乡务工者、市直和县市区部门单位调查采访,真实反映孝感当前劳务用工的突出矛盾,大力宣传孝感良好的用工环境,打通求职招聘信息传播瓶颈,并为摆脱“招工难”“用工荒”找寻出路。

贴近采访与着眼长远

――既有针对性也有深思考

“务工在孝感”新闻调查系列报道不仅有对本地劳务用工紧缺的真实情况的调查,还有体验式的贴近采访,近距离倾听务工人员心理诉求;不仅有对企业为务工者营造温馨家园的调查,还有对部门营造良好务工环境的有力举措的反映;不仅有对政府部门寻求打开用工困境的“钥匙”的反映,还有对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思考性报道。具体而言,这组报道有以下特点:

1、及时直接反映本地劳务用工紧缺的真实情况。

整组报道结合发展新常态,抓住务工新变化、新气息,用新闻人眼光去发现,用新闻事实说话,及时回应各界关切。2月8日,孝感日报在一版及时推出报道首篇《新春开工早 最需是用工》,记者深入劳务用工密集型企业,采访孝感企业新春抓紧复工开工、生产形势热火朝天及劳务用工紧缺的真实情况。揭示“用工荒”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员工福利待遇与劳动强度不匹配、有限人口无法满足大量体力劳动需求、就业技能培训难、企业“招人易、留人难”等更深层次的原因。

2、为务工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新闻宣传接地气、聚人气,必须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冷暖。整组报道强调服务性。如《业教医保行 哪样最关情》这篇报道,直接反映了务工人员的所思所想,而《家门口务工 好处有几多》《搭建用工桥 “春风”暖万家》等报道,及时反映本地招工状况,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报道孝感市在解决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营造良好务工环境的有力举措。

3、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孝感日报在推出“务工在孝感”新闻调查系列报道后,随即又从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角度,一起探讨、寻找原因背后的解决路径,力求给政府部门和企业以有益的启示。如《改善用工软硬环境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分类施策 建立长效用工机制》等报道,则反思地方党委政府在最终解决“用工难”问题上需要做些什么,政府如何引导吸引务工人员就地就近就业等问题。报道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做出了高度和深度,升华了报道主题。

高站位策划 多层面递进

――做准做透做大

凡事预则立。“务工在孝感”新闻调查系列报道能取得预期效果,得益于切实做到了“将策划进行到底”。

第一,以短见长,反映趋势。

每到春节前后,企业用工形势就会趋紧,春季“招工难”“难招工”现象较为突出。短期问题反映的是新常态下长期趋势。孝感日报把握“度”恰到好处,报道以说清事实讲清道理为标准,直击热点,分别从企业、社会、个人、政府等多角度新常态下企业季节性、结构性“用工难”情况,并从中勾勒出短期问题反映的是新常态下长期趋势,从而使报道有前瞻性。整组报道通过高站位、广视野、多层面,成为党报发挥策划优势、服务中心工作的一次成功实践。

第二,宏观着眼,微观着力。

越是宏观叙事,越需要典型个案的支撑。只有这样,宏观叙事才能接地气、有根脚。“招工难”“用工荒”是社会现象,更是经济事件。孝感日报记者深入新闻一线,见人、见事、见思考,完成了对孝感人力资源的一次重新审视,所发报道既有典型案例又有发展思考,将一个个实例和来自一线的心声,做成有叙述、有分析、全面而又生动的深度报道,让报道接地气,可亲可读。

第三,周密策划,层层递进。

为打有准备之仗,孝感日报精心策划,适时调整思路,扩充报道内容,派出6路记者深入采访;编辑部后方统筹,提前介入,及时指导记者有针对性进行采访,把事实搞准,把新闻做透,从而保证整组报道按照策划意图,层层推进,不打乱仗,同时也保证了每篇报道文风一致、前后贯穿、首尾相接,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孝文化活动策划范文第3篇

孝感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考据称古二十四孝中的“三孝”就发生在这里),于1993年撤地建市,总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辖7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高新区。孝感市紧邻武汉,距武汉中心城区仅50公里,是连接湖北、河南两省重要的区域通节点城市。

近年来,孝感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处于湖北省的第4-6位,增幅高于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虽然大部分面积位于江汉平原,而且紧邻中心城市武汉,但孝感同时也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湖区于一体的城市,目前还有大悟、孝昌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片区县),全市贫困人口有33.95万人。近日,《小康》杂志就“精准扶贫”这一话题对孝感市委书记陶宏进行了访谈,以下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孝感既是老区、山区,也是库区、湖区

《小康》:我们了解到,最近几年孝感市在湖北省的地州市中,全市经济总量排在前列,但人均GDP的排名略为偏后,贫困人口较多,脱贫工作压力较大。请介绍一下孝感市贫困现状与脱贫目标。

陶宏:孝感市集老区、山区、库区、湖区于一体,现有大悟、孝昌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片区县),2013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503个、贫困户11.34万户、贫困人口33.95万人,截至2015年底全市存量建档立卡贫困村444个、贫困人口24.7万人。我们的脱贫目标是,到2018年底,全市33.9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0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脱贫摘帽;2019―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全市一道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书记市长亲自挂帅领导扶贫工作

《小康》:要达到全市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党委、政府负有主体责任,孝感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如何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期发动准备?

陶宏:这方面,我们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成立了由市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精准扶贫工作作战指挥部,设立了综合、调研、宣传、督办四个专班。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各类精准扶贫专题会议和培训班10余次,对深化落实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深入开展“10.17”扶贫日活动,做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孝感宣讲团工作,在孝感的市级主流媒体开辟“精准扶贫、合力攻坚”专栏,营造扶贫浓厚氛围。

制定“12345678”扶贫攻坚作战计划

《小康》: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制定扶贫方案,拟定扶贫攻坚计划极为重要。孝感市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陶宏:2015年6月份以来,孝感市“四大家”领导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和扶贫联系点,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专题蹲点调研指导,坚持“三情结合”找科学有效路径,围绕到2018年底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孝感市“12345678”扶贫攻坚作战计划,形成孝感市精准扶贫攻坚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方案。配套出台了《实施意见》、《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点》分工文件,同时县、乡、村分级制定脱贫规划,相关行业部门也把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十三五”行业规划来重点谋划。

确保贫困对象精准“不错不漏”

《小康》:“不错不漏”、“不落一人”,“精准扶贫”对贫困人员的识别工作要求做精做细,孝感市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陶宏:我们按照“基数不变、实事求是、一次搞准、动态进出”的工作原则,以县为单位,组织工作队员、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了地毯式、拉网式普查,严把对象关、程序关、质量关和群众关,力求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到位。我们创新精准识别办法,在全面完成精准识别及建档立卡回头看数据清理的基础上,认真开展精准识别九大部门数据比对,开展精准识别审计问题整改,确保贫困对象精准,“不错不漏”,夯实精准扶贫基石。同时不断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打造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部门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

市、县、乡、村全面实行挂图作战

《小康》: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如何明确各级干部职责,验收机制如何?

陶宏:我们从三方面做到管理精准到位,扣紧压实责任。一是实施军事化作战机制。严格落实限期脱贫责任制,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减贫任务,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实行挂图作战,绘制精准扶贫路线图,明确脱贫时间表、脱贫途径、脱贫责任。二是制定精准管理操作标准和统一模板。实行“一户一册,一村一档一图”管理,做到底数、问题、对策、责任、任务“五清”和村情档案、问题台账、村级规划、需求清单、帮扶措施、脱贫时限“六有”。三是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精准扶贫纳入县(市、区)综合目标、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制定并落实《考核办法》。建立脱贫考核验收机制。根据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扶贫对象退出验收的指导意见,明确市为村出列验收责任主体、县为贫困人口脱贫验收责任主体。出台《孝感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出列验收办法》,细化标准、严格程序,明确职责。

下派第一书记2791人进驻贫困村

《小康》:我们了解到,孝感市在“精准扶贫”工作全面推行“七个一”帮扶机制,将帮扶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请具体介绍一下这项措施。

陶宏:所谓的“七个一”帮扶机制,就是一名领导干部,带一个工作队,联系一个县市区,挂点一个贫困老区或插花贫困乡镇,驻点一个村,给每个贫困村派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每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户,派驻市、县、乡三级工作队,落实包户责任人。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市、县两级贫困村工作队522个、队员2080人,下派第一书记2791人,落实包户责任人近5万人,基本实现了单位帮扶、党员干部帮扶、帮扶贫困村和帮扶贫困户“四个全覆盖”。坚持因户施策,落实包保责任。按照“一户一策、一村一法”要求,各地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制定了“一对一”帮扶方案,签订帮扶承诺书,认真落实帮扶措施,确保精准施策到位。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脱贫奔小康”活动,截至6月底,全市共组织427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341个贫困村。实施南部县市区对口支援北部大别山试验区建设,从资金、产业、人才、民生四个方面给予支援。

贫困对象住院补偿无起付线

《小康》:孝感市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工作中有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

陶宏: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和扶贫攻坚作战计划,市直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均制定了专项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各县(市、区)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方案。我们建立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市本级每年拿出新增财政收入的15%和财政存量资金的50%用于精准扶贫。

抓好“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措施和项目到村到户。如,产业扶贫方面,各地按照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的思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产业扶贫中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产业带动、资本入股分红、捆绑就业和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模式做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异地扶贫搬迁方面,指导督办相关县市围绕省下达我市年度易地扶贫搬迁3137户、10681人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孝昌、大悟、安陆三县选定了搬迁试点,加快开展土地平整、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安置点建设。教育扶贫方面,大力开展教育资助,仅今年上半年,全市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10267人,累计资助1799.13万元。保障兜底方面,从今年4月份起,全市农村低保保障线标准非贫困县由3840元/年提高到4200元/年,贫困县由3624元/年提高到3900元/年;五保供养标准由集中5600元/年、分散4400元/年统一提高到7200元/年。健康扶贫方面,逐步将新农合门诊慢性病扩大到30种,门诊慢性病费用报销,年封顶线提高到2000元/人/年,贫困对象住院补偿无起付线,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补偿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住院医疗费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3万元/人/年。大病保险起付线降至5000元,各段报销比例均提高5%,封顶线提高到40万元/人/年,开展大病补充保险试点工作,实现民政救助“一站式”结算。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包括农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在内的“五类人员”试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年度最高救助标准5万元。金融扶贫方面,推广普及扶贫小额信贷,孝昌、大悟两县已全面开展这项工作,开展贫困户授信评级,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确定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贷款发放工作有序开展。

“精准到位”落实扶贫工作获省推广

《小康》: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孝感市的“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实效?

陶宏:这几年,孝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系列战略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责任体系层层建立。市、县、乡、村层层组建指挥部,签订军令状,挂上作战图,分解任务书,派驻工作队,明确包户人,基本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主导抓扶贫、四级书记亲自抓扶贫、各级行业部门联动抓扶贫、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下沉抓扶贫的大扶贫格局。

二是政策支撑逐步夯实。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和扶贫攻坚作战计划,建立了驻村帮扶、社会参与、资金投入、考核验收等机制,制定了系列到村到户行业精准扶持措施,形成了“1+N+M”的政策体系,构建了脱贫攻坚硬支撑。

三是扶贫品牌正在打造。坚持定向施策、精准滴灌,做实大别山片区攻坚、贫困村整村推进和到户到人项目,我市“精准到位”落实扶贫工作获省推广;形成了大悟县“两扶三保”、孝昌县“菜单式扶贫二十法”、安陆“政银保”金融产业扶贫模式等扶贫工作品牌,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得到明显提高。

孝文化活动策划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养老敬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社会现实要求人们重新考察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的合理内涵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我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善终。用孔子的话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通俗地说,孝就是‘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

一是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吝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 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二是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是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是善终。 《孝经》指 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中国人往往把身后事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积淀。在当代,提倡孝道并不意味全盘继承,应对传统孝道进行科学的认识与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去封建因素,但无论如何,尊老、敬老、养老仍然是我们应具有的传统美德,在孝道逐渐弱化的今天,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一定保障作用。

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

养老 问题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嘲,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养老模式仍然是以“崇老文化 ”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依靠家庭成员提供全部的养老资源,以道德力量行孝为支撑,但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传统孝道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农村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种种挑战。

㈠“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冲击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说土地是家庭养老的基础。但是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日益强烈,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了普遍现象,依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受到冲击 在当前中国农村,成年后的子女大多会与老人分家,分家后如果距离远,与老人的联系是非常有限的,而依靠土地获得经济收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投入,活到老干到老则是现在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有很多年过 7O岁的老人还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如果没有子女的帮助,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从土地上获得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将会很高。

㈢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传统的 “养儿防老”功能得以发挥,主要是基于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子女经济支付能力、子女闲余时间的多寡和文化伦理等因素。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的血缘亲情社会,它以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为主要特征,在这种社会里的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大家庭中,家长无疑居于统治地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作为子女必须孝敬父母,服从家长,克尽孝道。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愈来愈显著,使家庭结构形成“四二一”格局,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甚至更多老人,同时出现了社会学家所说的“重幼轻老”的代际倾斜,改变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传统代际关系模式。社会资源从老一辈转移到年轻一代手中,哺育和反哺育这一环节出现了断裂现象,一家人的希望完全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而漠视对父母等老一辈的关心和照顾。

㈢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动显著增强。人口流动的加剧,许多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应该说这对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提高了家庭养老的经济支付能力,能够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但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上的时空分离,长期以往,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有可能会变得松弛,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农村青壮年大批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民工潮”,而家里却往往只留下妇女、小孩与老人。妇女一方面照顾小孩,一方面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活就无法及时的了解到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情况和健康状况,所以很难保证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转变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通讯也越来越发达,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广,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年轻人在外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息的影响下,崇尚年轻、张显个性、追求利益等价值观念也潜入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的变更使许多人不再依赖家庭,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看重家庭和个人的责任,而更注重追求自己的成功和个人的幸福,因此他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传统孝道观所极力推崇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价值观念也日渐淡薄。另外,思想的开放,年轻人更加注重追求个人价值,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已经丧失了它的“根据地”,不再流行。孝道的弱化,使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即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传统孝遭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曩的现实意义

敬老、养老观念的淡漠使子女经济上不愿赡养、生活上不愿照料老人,更不愿从精神上慰籍老年人,农村养老问题存在巨大危机,处理不好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在目前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以社会舆论的力量强化养老尊老的习俗,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以在新时期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积极因素仍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㈠有助于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千百年来,安度晚年、老有所养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老人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我国老年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因此这三方面也是子女行孝的基本方面。换句话说,孝顺父母既包括态度上尊敬父母,也包括在行动上善事父母,即从经济上和日常生活上做有利于父母的事。当前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孝经》指出:“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亲”。既阐述了孝之天经地义的地位和孝为道德之本的重要,又提出了孝的具体行为方式,要求为人子的做到敬爱父母,奉养双亲,生病当医,死则当哀,祭则虔敬。“孝为百善之首”,中国人以“孝”为人伦之本,通过行孝实现未成年人和青壮年人对已衰老的成年人的尊敬、奉养和一种对弱势方的关怀,让农村老人的衣食住行能得到保障,生活能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慰藉,使他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㈢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着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有些社会问题 日益凸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在一些青年人心中,老人是包袱、累赘。由于一些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滑坡和法制观的淡薄等原因,在家庭中老人的地位也变得无足轻重,更有一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此类令人发指的情况农村尤甚于城市。为此联合国召开的世界老龄大会发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呼吁,要求人们公平友善的对待老年人,和老年人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 3月“预防长者 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 25万人 自杀,200万人 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 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4倍~5倍 在我国老年人自杀原因中,家庭矛盾引起的急性人际冲突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很多人不懂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些人不愿意或者无力与自己的子女打官司,自杀成为他们无奈和也是最后的抗争。

以上情况,触目惊心,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那些违法犯罪的不孝之人绳之以法,自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但在家庭矛盾中,更多的情况缘于道德范畴,只有大力弘扬孝亲敬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做儿女的自觉尽到责任,才是更为积极有效维护老人合法权益的办法。

㈢有助于农村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孝慈之道,又通于政治上、社会上人与人之关系。从本质上说,孝文化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孝文化可以直接调节家庭关系,促进实现家庭和谐。然而,由于人们各自的生活条件、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存在着差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家庭之间、长幼之间、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因此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工作。弘扬孝文化的功能和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敬天下为人父者”,使孝的内涵由孝敬父母扩展到尊重长者、关爱老人,继而发展到“继先祖之志为孝”。必须用道德来调节家庭关系,使敬老、尊老、养老的伦理观念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总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经济实力有限,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的时候,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的继承,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剑锋.论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J].学术交流,2007,(4).

孝文化活动策划范文第5篇

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明初政治舞台上,活跃着这样一个神秘人物――他知识广博,才华出众,本应授予官职,却坚持不受,仅接受僧服之赐。他身披袈裟,口念佛号,本应超凡尘世,六根清静,是地地道道的和尚,却又交通王侯,策划兵变,觊觎权柄,是货真价实的政客。他大器晚成,48岁才开始施展人生抱负,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燕王朱棣一举夺取天下,改变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格局。他居功至伟却不居功自傲,超脱权势纷争,仍保持僧人身份参政议政。这位深通谋略的奇人,就是参透世俗、积极入世的一代高僧――智谋和尚姚广孝。

姚广孝(1334~1418)是江苏长洲人,本是医家子弟,14岁剃度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虽然身为和尚,却拜道士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下诏,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于礼部考试。姚广孝十分好学,又极聪明,善于写诗,被选送应试。由于才学出类拔萃,考试结果名列前茅。本可授予官职,但道衍不愿受官封,只接受僧服之赐。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死,明太祖朱元璋命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祈福。道衍因此与燕王朱棣结交,因两人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帝(明成祖朱棣)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靖难之初,朱棣攻城略地屡遭失利,仅济南一城就相持三月。道衍突出奇招,建议朱棣轻骑挺进,直取首府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薄,势必举”。这一招果然奏效,朱棣很快“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如愿以偿夺过侄子的皇位当上了永乐皇帝。其间,虽然“道衍未尝临阵,然帝用兵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姚广孝功为第一,在成祖即位后,位势显赫,极受宠信,先授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成为历史上少见的功高巍巍、权倾当世的和尚。“成祖与语,称太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 姚广孝虽冠带而朝,但退朝后,仍着缁衣,始终保持着出家人的身份。

亦官亦僧的姚广孝,其另类人生复杂而又微妙。从14岁开始穿起袈裟当和尚,身为和尚,又从师道士。他口念佛经而用心时政,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这种积极入世的行为是与佛家修身养性的出世宗旨大相径庭的。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看,完全不像和尚,不过是身披袈裟的政治活动家、谋略家。让人费解的是,他当和尚的决心却坚如磐石,不可动摇。朱棣命他蓄发还俗,不肯,赐其府第宫女,不受,俨然是一位虔诚的出家人,但似乎同时又用行动践行着道家“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思想。

其实,姚广孝既选择出仕为官,又终生选择当和尚无为避世,只是他不能中止的高明策略而已。和尚遁入空门,超脱尘世的形象,使他辅佐燕王起兵夺权的一系列谋划和政治军事活动得到最有效的隐蔽和伪装。在燕王夺权成功后,姚广孝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深知兔死狗烹之悲和功高震主之惧。继续当和尚,表明他对权势的超脱,没有政治野心,反而让他的权势更加牢固,还能安度晚年,得以善终。姚广孝坚持不脱袈裟,显现了他超乎常人的人生智慧。

姚广孝不立家室,不营产业,而把精力转向文化事业,并卓有建树。明成祖下令重修太祖实录,让姚广孝为监修,与当时的大才子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这是最珍贵的古代文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前后有两三千人参加编撰,用了6年时间方才完成,对我国古代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关期刊更多

校园文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漓江出版社

小品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

小学生作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