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文化论文

孝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孝文化论文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浅析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沿着“孝德”的逻辑而逐步展开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代帝王均较为推崇孝德,“以孝治天下”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主张。儒家所提倡的一系列道德,构建的一套道德体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不光是对中国乃至对中国周边邻国一体的整个“儒家文化圈”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其中儒家孝文化中所倡导的孝德更是整个儒家道德的一个核心。对于“孝”,中国古代诸多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学者们纷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诠释。《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礼)。”那么,什么是无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有两个标准,即对老人生前的无违和死后的无违。在孟子看来,“孝”主要指的是“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也就是说遵循孝德,就是要让青壮年利用闲暇之日接受孝悌忠信的道德教育,在家里服侍父兄,在社会上事奉上司。东汉的许慎在其旷世著作《说文解字》中对“孝”是这样解释的:“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此外,《尔雅•释义》中对于“孝”的释义是“善父母为孝”。这也就是说,所谓孝,那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双亲,以一种善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同时在某种物质层面而言就是要将好的东西侍奉给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见,对于“孝”的释义,诸多名人志士均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读,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见解,尤其是以儒家学派的释义较为深刻,更具代表性。儒家文化中的“孝”在具体释义上,尽管看似纷繁复杂,但通过对其进行精心的梳理、归纳与概括:儒家孝文化中“孝”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两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也,也即是表现在物质层面中的“赡养父母”、“爱惜自己的身体”、“传宗接代”等;表现在精神层面则是“敬爱父母”、“扬名显亲”、“葬祭以礼”。其中,在儒家孝文化看来,上述物质层面的孝与精神层面的孝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了儒家孝文化中的精华。具体而论,在物质层面遵循孝德,第一就是要“赡养父母”。孔子及孟子均认为,孝的首义那就是作为子女要侍奉自己的父母,尽量满足父母日常吃穿等基本需求,奉养是孝德的一个重要核心。其二,作为子女,务必要做到“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儒家孝德中的一条较为重要的原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儒家认为,子女的身体发肤属于父母的遗体,不能使之受到毁坏和伤害。”再者就是“传宗接代”也就是说儒家孝文化比较注重子女承孝道而繁衍后代的职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章句上》)。在儒家看来,子女尽孝有一条重要的职责那就是要繁衍后代,如果未能完成这条职责,让父母的血脉中断,那就是一种大不孝。对于精神层面的“孝”而言,首先就是要“敬爱父母”,所谓“敬爱父母”,在孔子看来,“生,事之以礼”绝不仅仅是应付差事和对老人物质生活的关心和满足,更是要发自内心、关心和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层面真正做到敬爱父母、关心父母、孝顺父母。第二,作为子女,也不能安于现状而碌碌无为,要积极在事业上寻求发展与进步,做到“扬名显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此处所言的“立身”,其实质上“不仅仅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创一番功德业绩,以显父母之荣耀,光宗耀祖,其价值仍归于‘孝’”。第三,在精神层面尽孝还体现在“葬祭以礼”。也即当父母去世时,作为子女要按照一定的礼节来安葬,而且要根据相关习俗与礼节进行祭祀等。

二、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

通过对儒家孝文化基本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初步分析,不难发现,儒家孝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泽被长远。在当前形势下,作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深入分析与认识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提炼儒家孝文化的精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将儒家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同大学生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发挥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意识责任与担当,历来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所备受推崇的,也是各个时代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托与深度期盼。责任与担当内容丰富,语义深远,有包括对人类的责任、对世界的责任,对民族与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等等,担当亦如此。而儒家孝文化中所指的责任与担当主要是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例如古代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诗书继世长”“非耕即读”等等重在教育子女要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则强调不但要让父母能够较为舒适地养老、主动赡养父母之外,还要让父母心境安宁,尽量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操心,如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也是一种对父母负责的体现。而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正如所提到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说明作为子女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当代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等由于父母长期的娇宠,他们中的少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对家庭责任淡薄,缺乏责任与担当意识;对父母更是缺乏一定的责任,很少能够做到为父母分忧,而对于自身更是放任自流,痴迷网游、熬夜等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识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大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而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的引入则刚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儒家孝文化中相关责任意识的熏染,可以逐步帮助大学生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同时,通过德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大学生对儒家孝文化中的家庭责任、对父母的责任、对自身的责任可以进一步升华与转化为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等,从而促使大学生真正、全面地增强责任与担当意识。

2、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儒家孝文化中蕴含着浓郁的感恩意蕴。孝与感恩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优良基因,可谓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儒家孝文化十分推崇“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推恩及人”等,如上文所论述的,子女对父母物质上的奉养及其他生活上的满足与给养等均是从物质层面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报答;对父母的敬爱与陪伴,对父母逝世后的“送终”“守灵”以及根据相关习俗,运用一定的礼节进行祭祀等则是通过一种精神上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回馈。当前,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剧,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其中有些不良思想开始往大学生群体渗透,少数大学生由于放松警惕抑或是自身分辨素质还不够成熟,往往被一些不良思想所蛊惑。近年来,随着教育工作者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不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对感恩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感恩意识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上。但是根据有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对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感恩意识、对涉及感恩行为的感恩意识、对自然的赐予和生活中细微的美好的感恩意识水平还有待提高。”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而被社会新闻所报道的事件屡见不鲜,诚然,其中有一定的媒体炒作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亟待加强。而儒家孝文化这块德育“土壤”里恰好拥有感恩的“沃土”。将儒家孝文化中所蕴含的感恩意识,运用到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与理解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最终将感恩自觉的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在儒家孝文化中,认识感恩、树立感恩、践行感恩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儒家孝文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校园文化在内涵

认识上存在误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产生由来已久,并不是新近的事物。对于如何理解校园文化,其在学校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形式众说纷纭,有些看法和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存在对校园文化认识上的误区。譬如有的学校偏重精选院歌、征集标语、院标等,使校园文化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没有使校园文化的内涵真正融入广大教职工的内心,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被师生广泛认可的理念与价值取向,离散了学校的向心力,对学校的建设和成长也产生不了深远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系统不完善新形势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教学、科研、行政及学生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对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没有明确认识,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清晰,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过于肤浅,使高等职业教育扮演了本科院校的学术型或是本科学校的压缩型,甚至有些教育管理层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的建设,强调控制功能、物质功能的实施,缺乏整体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培养方向,使得校园文化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能彰显出来,没有真正意义的实际操作功能。

(三)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提升

说到底是人的建设与提升。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员管理过死、过僵的现象较为普遍,除了离退休外,可能多年不进一人,一人不出。一方面,不适应高职院校工作的人员清退不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准入条件不完善,不能从机制上确保复合型人才补充进来。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还需净化,不然就会出现人才引进来了,却留不住,人才储备出现缺失,高职院校的后续发展缺乏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建构高职院校发展内涵式校园文化的途径

(一)明确认识,端正思想

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不是一簇而成的,是在长期办学历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不只是表现在有多少高大、漂亮的校舍,多少名人像,警句格言及校园绿化美化的程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大背景,以校园环境为存在空间,以学校的全体师生为主体的一种文化形式,既要有物质及精神因素,又要有外显和内隐的形态,既要有动态还要有静态表现的特征。随着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变化,学校更应该深入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明确办学特色,明确发展目标,注重机遇发展期,稳住提高期,立足现实期,在管理工作中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努力达到教育质量优良、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享成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质品牌学校之愿景。

(二)准确定位,全面规划

适宜的校园文化制度体系系统的校园文化制度体系的建立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指明灯、方向标。目前,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定位不清晰,偏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特色,不是“高攀”,一味地仿照普通高等院校建设模式,就是“低就”,成为中职学校的翻版,没有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内在依据,找准校园文化的坐标,提升全员的人文精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理论又有技术,能够从事与其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人”。建立适宜的校园文化总体规划,应着眼长远,不仅在教学、科研方面,而且包括行政、政治思想、学生管理等方面不断审视自问,统一全院师生员工的思想,为了学校的总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去实现。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是狠抓主渠道,深化“四五六”凝聚力工程。在“去极端化”宣传教育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突出抓好师生政治思想教育,依托县级德育地方教材,严格执行首课5分钟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课程每周2课时制度,强化师生在“四维两反”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敢讲、会说、讲深、讲透的政治能力和要求,并将民族团结教育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促使民族团结、“一反两讲”教育入脑入心。不但如此,组织师生持续开展“三非”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四不”承诺,举行了百名校长(书记)、千名教师、万名学生“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签名宣誓仪式”,引导师生面对宗教极端渗透主动发声亮剑,纯洁了队伍。

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各校通过开展各类重大节日、纪念日宣教活动和举办主题班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并利用升旗仪式中唱国歌、巴楚公民宣誓、国旗下讲话和早操、班会时间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淡化民族意识。

三是大力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活动。近期来,教育系统组建宣讲团在各校宣讲了中央、自治区媒体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11名大学生公开联名书——我们不在沉默”及“维吾尔著名作者联名书”等评论文章,强化教师“四种意识”(即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岗位意识),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及“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正确区分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区别,明确政治立场,坚守民族团结阵地。同时,加强维稳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各校每月邀请法制副校长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定期选派师生代表参加县委统一组织的公判大会,增强法纪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围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校活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各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以特长教育为主的“特色课”,开展了舞蹈、书法、绘画、摄影、球类、艺术体操、主持、双语口语、棋类、竞技、科技等体艺卫活动。在我县形成了学生“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的良好育人氛围,增强了抵御宗教渗透的免疫力。

二是大力抓好主题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学校结合实际确立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徽、校旗悬挂于醒目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教育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各校成立家长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并能定期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聘请了有热情、有经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员作为家长学校教师,切实做好了家校联系工作,搭建了有效的家校交流互动平台。

三是延伸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推动民族团结大融合。全县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国学经典教育等主题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强化校园育人功能,增强“四个认同”,营造远离宗教思想影响的浓厚氛围。同时开展“语言同学、学习同步、歌舞同台、娱乐同享、节日同庆、就餐同桌、就寝同舍、校园同护、困难同度”的“九同”活动,让各族学生从小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此外,各中小学校每日开展跳《小苹果》、麦西来甫舞蹈“大课间”活动;每周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活动;每月开展民汉结对“一帮一”走访活动;每季度开展校际间人文社科竞赛;每年举办青少年“双语”才艺展示大赛,融入现代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选树典型,示范引领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加强学院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管理文化”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办公室,做文明人等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注重引导作用,抓具体,重言行,促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有机结合。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术优先的原则,学校高度重视专家、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根据其实际情况,围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扩大影响。各级党、团、工会、妇联、学生组织加强引导党员、团员青年、师生员工了解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结合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实施办法,做建设校园文化的明白人、组织者、带头者。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利用学院有利资源展示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成果,形成展示专业特点的文化载体。加强网络管理。网络信息部门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言论要予以屏蔽、过滤。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通过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建造防火墙,启用分级过滤。加强正确引导,以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为重点,提高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健康发展。

2立足现状、拓宽载体构建“品牌文化、特色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阵地、以打造校园艺术团为载体,积极利用举办、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比赛,节目制作、作品展示等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传统节目、保留节目,扩大社会影响力。建立多维一体的校园文化宣传平台,拓展文化宣传载体,在充分发挥校内报纸、刊物、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现有基础上,构建学生寝室文化氛围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之思想政治工作能有效地进入寝室,促进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建设科学规范、激励自律的,构建以制治校的“制度文化”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加强群团组织管理,加强对“两会”(工会、团委会)的指导,“两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学院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院务公开,凡是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等事项都应公开,采纳广大师生员工意见,支持他们建言献策,积极听取意见、接受监督、加强沟通、加强交流、广开言路,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开展“春风奖、春晖奖、春蚕奖”的评选活动,发挥学生在师德师风教育中的作用,评选出学生喜爱的教师,从而宣传典型、树立模范,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行有目标,从而以优良的教风带学风,以优良的教风促学风。加强校风制度。提炼出校训,充分挖掘学校多年来办学历史的宝贵资源。引用“C模式”管理坚持进行爱校情怀教育,大力营造爱国爱校、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独具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加强考核(评)制度。形成奖罚分明、约束有力的各类考核(评),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结果不断总结、积极反馈、合理利用。

4建设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行为文化”促进学术交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访问、参加培训和合作,积极引进专家到学校讲学、交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内容丰富的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积极引进专家学者和高职称人才,扩展教师学缘结构,汇集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提高整体学术水平;鼓励教师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自身文化背景优势,与兄弟院校交流,促进学校间的学术交流;鼓励青年教职工积极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深造,注重加强实践技能锻炼,拓展学科领域使之其“一专多能”,使之其成为既是学术专家又是专业能手,促进后备力量水平。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短信、微信等手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引导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短信、微信等活动,牢牢把握主动权,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多样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论坛,拓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空间,鼓励师生利用校园网站、QQ群、博客、微信、微博等平台,共享学习资料,发展网络虚拟社区。建设短信群发系统、飞信群、微信群平台,通知信息、节(生)日问候,开展短信创作大赛、编发速度大赛等趣味性赛事,使之形成加强人际沟通、和谐共融的“网络文化、拇指文化”。提高学院学生团体的整体水平。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扶植力度,开展活动注重形式创新、扩大影响,对学术科技型学生团体,鼓励学生结合本校特色,引导学生出成果,并规范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帮助学生处理好兴趣与学业、与成才的关系,倡导社会公益型、学术科技型、精品特色型团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服务于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等,为校园文化增加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影响。成立校友联谊会,加强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优秀毕业生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中的独特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职业历程、创业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学院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使之成为创业引导的载体,创业起步的平台,自立自强的榜样。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仪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大赛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激励大学生踏实勤奋、求实创新。

二结束语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校园文化与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校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对大学生的个人人格、思想价值观、教育学习观、社会观、人生观起到引领。]高校成人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类特殊版块,在当前的社会需求发展阶段,其实施主体对象已转变为“在岗返校”群体,其教育的需求特征表现为专业技能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新扩展以及行业培训等方面,新的时代需求及发展格局使得当前我国整体高校成人教育处于一个全新的转型期。特殊的教育定位、新型的主体教育对象以及转变中的教育需求结构使得目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1.与高校统招生需求同质,但在教育过程中重点不一样尽管高校成人教育具有多种实施模式、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以及特殊的社会认可地位等特征,但在成人教育学生整个高校学习期间,与高校统招生一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属性相同,都是为了通过“思想育人”引导“理论与专业学习”。但由于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重点不一样,这类受教育者大都具备一定的社会经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基本成形,在“返校”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基础的、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已经没有浓烈的需求“兴趣”,他们更在乎的是“返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如何能够更为专业化、更能符合与贴近并能为其实际的“岗位”服务。另外,由于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个体间的层次差距较大、多元化特征明显,每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都不一样,其需求的重点不不尽相同。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教育”需求特性“返校流”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主体特征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教育”需求特性。高校成人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行列,“返校流”的主体学生群体可能先前已经经历过一系列的在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由“学校”到“社会”到“返校”的转换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迁,其思想动态及政治需求也在不断升华与转变,“返校”后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教育”需求特征明显,重点在于“再”字。因此在整个轮换过程中,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转换的衔接与“再教育”的升华。

3.教育模式需求的转换,“文化思想育人”更为重要高校成人教育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由一种环境向另外一种环境的转变与过渡,学生之所以选择其所喜好的高校进行返校学习、再学习、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源自其对该高校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的向往与追求,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工作所需,更期望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思想锻炼以提升自己。高校校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地,能够进一步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与人文修养。高校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都会秉承“文化育人、思想育人”的观念,在当前这种高校成人受教育主体需求转变过程中,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是一种引领与先导力量。

(二)校园文化与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

在转型时期,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校园文化是该领域建设的重点,随着高校成人教育主体招生规模、教育对象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作用

高校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对身在其中的成人教育学生的影响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校园的环境、氛围、校园群体的生活习惯等都会对身在其中的每一个成人教育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引导其作出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行为。不同形态与性质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对成人教育学生产生不同方向的思想及学习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当前“返校流”为主体的高校成人教育对象,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引导其重返高校、继续教育的精神支柱;另一反面,高校校园作为时代潮流与思想最为活跃的场所,各种思想、理论、观念、思潮等都在此集聚与碰撞,能够使得成人教育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与研究热情,更好地获得其入校前所期望的甚至超出期望值的学习与提升效果,各种先进的、优秀的人文与文化理念在大学校园能够起到对成人教育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对当前“特殊的、转型的”的成人教育学生的导向型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入校前,在入校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引领作用。

2.凝聚作用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不但决定了成人教育知识传授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全体成人教育学生的凝聚力。这些个性化、经历不同社会思想熏陶的受教育群体重新进入高校接受新一轮的“再教育”过程中,统一思想、适应环境是专业技能学习前的基础任务,校园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关键。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这样既能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和群众性,又能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凝聚广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

3.约束作用

一般而言,约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硬约束;一类为软约束。硬约束当然重要,如高校成人教育中的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成人教育师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但是再完善的规章制度都有漏洞,而这一漏洞的防范,一方面可以依靠制度的不断完善,但更重要的是靠软约束来弥补。高校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成人教育师生具有软约束性,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对学生的启发更多是体现在潜移默化上,对以“返校流”为主体的成人教育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给学生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的“软规范”,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与投入上,校园文化更具有效性、低成本性与持久性。

4.激励作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经历一定的历史时期沉淀、积累而产生的,但同时也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导下改进与发展,不仅是一支潜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与载体,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新手段。如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梦、和谐梦”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各高校在自身校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开展文化“追梦”工程,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各高校传统的校园文化的结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综合性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高校学生认真学习、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大都具有较强的“理性与现实”思维,这样的校园文化推行与教育模式更能代表其需求的“心声”,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在校专业学习能够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缺失

进入21世纪10年代,我国高校成人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扫盲”教育,技能教育、专业教育、培训学习等已成为高校成人教育的主导,更多的高校成人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是一种“提升”工程,为了更加适应已有工作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再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需求主体特征。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正处于转型的起步阶段,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处于过渡期,主要表现在:

1.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

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侧重于“思想育人、文化育人”,是一种理念教育,对于成人教育学生群体不管是在入校、在校学习,还是离校后都具备深远的影响作用。成人教育学生之所以选择某高校“再教育”,就是对该学校的认可,对其校园文化的认可。但受当前特殊环境的影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认知感在学校、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在学校层面上,很多高校领导及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在潜意识中认为,高校成人教育等同于培训与进修,成人教育的好坏不会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也不会影响到学校声誉,高校成人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是知识的传授,不需要过多去考虑文化的感染。从这种意义上看,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度不高。有些管理者甚至只把成人教育作为学校赚钱的手段之一,根本没有想到要对成人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这样的做法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感的缺失,学校作为成人教育实施机构,在所有的转型及变化过程中,应该是走在前面,要从本质上改变传统思想,确实打造好新一轮的高校成人“再教育”工程。在教师层面上,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全日制一线的思政理论教学教师。他们对本校的校园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更多关注度与精力都投入到本部统招生中,同时认为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习能力、“学校”到“岗位”到“返校”的特征等与全日制本科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忽视的、放松管制的、不太认可的行为。二是高校成人思想政治与学生工作专业教育管理教师,即辅导员与专业班主任。这部分教师群体在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整个成人教育中投入的力量太少、非常有限,甚至出现1个专业辅导员要承担一个教学站点或者是几千人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尽管专业辅导员与班主任能够结合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工作,但承重的工作压力不可能实现“点到点”的教育工程。三是外聘或是返聘的思想政治校园文化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这些工作人员大量存在,由于外聘教师与返聘教师存在较大的流动性,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层面上,对于当前以“返校流”为主体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受其特殊的群体属性的影响,他们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学生既要工作也要学习,在时间分配上难以得到有效协调,有些会出现学习与工作时间的冲突,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缺课现象也较为多见。试想连上课时间都无法保证的学生又如何能做到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又如何能对学校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想通过成人教育阶段迅速提升自己的成绩,整天呆在教室或图书馆里,与外界接触较少,对学校文化的认知自然不足,从而导致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强,整天沉溺于电脑游戏和吃喝玩乐之中,视成人教育为人生欢乐场,对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知之甚少,这必然会导致其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

2.社会不良习气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必然出现一些附属的负面产物。当前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大多都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深谙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了解社会存在腐败与不足,甚至有少数人身上附着一些社会不良习气。这些群体进入到成人教育学习阶段,其本身已有的思想政治认识必然会带入到成人教育过程之中,对于少数不良的社会习气在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中势必存在一个改造过程,整个经历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一旦过度忽视或放任,可能对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开展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发展。

3.价值取向多元,校园核心文化难以入心

高校成人教育对象来源广泛,社会各行各业人员都有。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社会背景、偏好取向等均存在差异性,从而使成人教育学生的价值取向较全日制统招生而言更为多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各尽不同,他们对校园核心文化的理解会出现偏差,或者说是难以形成普遍认同的校园核心文化。

三、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重构策略

在当前的时代特征下,高校成人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其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领域已与传统的需求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缺失现象明显。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重构文化是当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建设领域。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成人教育主体对象的转变以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差异性、校园文化的缺失表现等,其重构的实施策略表现为: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是高校成人教育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进入校园的学习者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物上的具体体现,对提升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以“返校流”为主体的当前高校成人教育对象,追求学习、向往学习是他们的梦想,要从入校、在校学习到离校都能让其感受到校园物质文化的引导作用,高校成人教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校园建筑工作,塑造良好的校园景观。慕名而来、接受继续教育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进入其期望中的高等院校,校园外在形象是校园文化对其感观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物质外在文化能给成人教育学生一种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发其努力学习的冲动性,端正其学习态度与思想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范,同时校园物质文化还包括学校优质的教学成果、资源、平台等,这些“产品”是成人教育学生期望得到专业技能学习与提升的有效途径,不能只作为成人教育招生宣传的手段,还应以高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真正有效地落实到高校成人教育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二是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往往给人留下教学理念与方法落后的印象。由于大部分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已经形成固定特色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表现为一种物质上的校园文化。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师资与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辅导员及班主任)等应结合成人教育的生源特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重塑其思想观念与认识,改进由社会与工作经历中带来的不良风气,引导其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三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由于成人教育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从事成人教育的管理者也就听之任之,放松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事实上,第二课堂是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综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尽量做到人人参与,以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度。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它是连接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中介与桥梁,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是指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及教师与成人教育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各自行为的管理制度体系,对推动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为成人教育立规矩。加强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切合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实际。任何完善的制度偏离了实际都是无效的制度。高校成人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其它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立足实际,广泛调研。只有这样,制定的制度才可能上升为制度文化。对于当前以“返校流”为主体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体系。二是制度实施前要广泛宣传发动。一般而言,制度的制定参与人数非常有限,而制度的实施涉及到的人数往往较多。因此,必须对新的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行广泛的宣传,认真解释制度实施的目的与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度有效推行,大多数接受的制度才能沉淀为文化。三是要本着从细从严的原则,推行制度的实施。好的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能推行,还不如没有制度。因为没有制度至少不会教会学生这样一个道理:违反制度可能不会得到惩罚,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遵守规章制度。因此,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在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以制度约束和规范成人教育学生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化建设是指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要求,也是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是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育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它包括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群体意识、行为方式等。精神文化对整个校园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形成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源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加强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配备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教师队伍。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知,教师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还兼任着传授“道”与解“惑”之重任。这要求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不但要学识渊博,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如目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主体师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专业辅导员、外聘班主任等不仅其本身应具备高度的教育素养与情操,而且其相互间还应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不能出现理论课程教学老师上完课走人,辅导员日常管理,外聘班主任应付了事的局面,这样势必导致“脱节”,难以形成全面的校园精神文化本质。因此,只有配备思想道德高尚、具备高度责任心的各方教师且相互间能“合作教育”才能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二是要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管理部门,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监控与矫正。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差异较大,有些学生身上可能还带有诸多不良社会习气。思想政治管理部门要适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劝导,使之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相一致,对那些思想政治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加强正面宣传,通过“树标兵,立榜样”的形式对校园精神文化进行正面强化,从而促进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得以形成。另一反面,针对当前在该领域的缺失,还应加大专业人员的投入。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人际交往环境。校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精神文化面貌。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促进良好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而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可以进一步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成人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成人教育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显得至关重要,充分认识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转型特征、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差异性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实施重构工程,对未来高校成人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作者:丁丹谈传生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形象推广策略

一、UIS模块组成概述

一般认为,UIS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理念识别系统(UMIS);二是学校行为识别系统(UBIS);三是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UVIS)。其中,UMIS是校园文化形象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价值观;UBIS是UMIS在行为层面的体现,为其运行提供制度保障;UVIS是学校形象的视觉表达,也是校园文化形象最直观的体现。UIS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个性化、标准化、动态性等原则,以便建立起各子系统协调统一、具备高度可识别性、便于推广应用、能够动态调整的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

(一)高校理念识别系统(UMIS)

理念识别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练,集中反映了高校的学术风气、办学历史、文化追求。作为UIS的核心体现,UMIS一般包括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文化追求、校园精神、社会职能、使命愿景等。理念识别设计要依据学校办学特点、学校历史传承等,科学定位,体现出高校的独特追求。

(二)高校行为识别系统(UBIS)

行为识别是UIS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针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系列活动形成的富有自身特色制度规范。行为识别包括各类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培养方式等,其意义在于把办学理念外化为实践活动和具体行为,以师生行动来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展现学校形象,创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三)高校视觉识别系统(UVIS)

视觉识别是校园文化形象最直观的表达。它通过制作统一的标准化视觉方案,将办学理念、校园精神等抽象概念以符号化语言传播给社会公众,给人留下深刻的感官印象。其一般由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前者主要包括:校名、校徽、校标、标准字体、中英文标准字体及其组合、标准色等;后者主要包括:办公用品设计、事务用品设计、宣传用品设计、人文景观设计、文化环境设计等。

二、高校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的推广策略

(一)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推广的一般程序

1.成立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机构

学校要成立校园形象识别系统实施和推广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指导全校校园形象识别系统的规划、审核、授权和监督,保障校园形象识别系统得到统一、全面、深入的实施和使用。管理机构可以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以党委宣传部、艺术学院为主要工作力量,也可借鉴相关高校的经验,成立标识形象管理办公室,专人负责UIS的导入、实施与管理。

2.制定UIS推广应用方案

UIS各模块开发设计即在编制UIS手册的同时,应着手编写UIS推广应用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推广内容、推广途径、实施步骤、人员组成与分工、推广管理、相关保障措施等等。应制定相关的推广手段与政策执行规范,建立完善相关组织机构的责权,制订完善的经费推广计划,以制度来保证有关UIS形象战略的推广实施。

3.UIS推广实施与管理

UIS推广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学校师生员工及社会公众感知和认识高校的新形象和新理念,从而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UIS手册编写完成后,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批准即可。首先,应在学校内部传播UIS战略,使师生员工产生共识,进而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可通过召开UIS会,编写师生手册、UIS简明使用手册等方式;“集中轰炸”式的向大学内部传播UIS,还可制作图文、音视频内容在学校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上,广而告之,使UIS系统深入人心。其次,应主动联系社会媒体,积极对外传播。可利用学校校庆日或纪念日举办UIS会,向新闻记者、社会公众传达学校的视觉识别形象,积极利用学校教学科研成果推介、招生宣讲、志愿者活动等对外活动进行推广,把学校精神、识别标志、办学特色等通过大众传媒推向社会。学校要制定UIS实施的监管措施,进行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监控,实现各种标志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如各类应用物品在学校标志、标准色、校名中英文标准字体及组合样式等基本形象要素方面统一使用要求。学校应采取合适的方式公布UIS手册电子文本,提供相关设计的矢量图,方便单位和个人应用。学校应及时办理校名、标志等知识产权注册登记,保护学校无形资产。

4.UIS的反馈与调整

UIS对内对外推广实施后,应适时进行总结评估,及时进行反馈与调整。通过建立制度化的专家评价系统,对大学形象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诊断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适时修正,保证推广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使UIS处于开放的体系中,保持其不断更新和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应用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的推广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统筹规划。总的来说,无论是其对内传播还是对外推广应用,都要综合多种传播方式和媒介,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传播。

1.以全媒体联动为特征的网上网下协同推广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时代信息推送便利、快捷的特点,综合运用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实施网上网下全媒体协同推广,确保UIS推广的覆盖面。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宣传栏、门户新闻网站等传统主流媒体,及时学校导入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的消息,刊登播报系统各子模块的相关内容,使师生员工了解、知晓并使用UIS。利用微博、微信等关注度较高的新媒体平台UIS各子系统的内容,使UIS能够潜移默化地植入公众头脑。对于校外传播,可以联系学校本地的主流媒体,包括报社、电视台等,联系行业内的报社、杂志社,主管部门的网站、刊物等;通过这些媒体的协同推广,传递同一个声音,让统一的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反复向社会传播,加深大众对学校形象的心理体验,从而对学校形成整体的、个性鲜明的印象和评价。

2.以品牌文化塑造为核心的整合推广模式

相关栏目更多

孝文化论文

相关期刊更多

校园文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漓江出版社

小品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

小学语文教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