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文化的内涵

孝文化的内涵

孝文化的内涵

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孝文化;文化营销;营销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餐饮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将文化营销理念贯彻深入到餐饮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就显得尤为重要。餐饮养生文化营销的诞生是适应时展需要的。

一、“孝文化”餐饮产品开发的迫切性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期,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制度体系发展的不同步性,促使我国大多数用于维护民生的制度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另一个问题是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或甚少关注老年市场,致使老年人大部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老龄问题的凸显,使得被人淡忘的传统“孝文化”再次登上时代的舞台,这成为“孝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历史条件。

二、我国“孝文化”主题餐厅存在的问题

(一)菜品缺乏“孝文化”的实质内涵

1、菜品不符合主体消费市场的需要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孝文化”主题餐厅所针对的消费群体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一个家庭包括的不仅仅是某个特殊的年龄段,它包括的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因此,“孝文化”主体餐厅中的菜品应该考虑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孝文化”主题餐厅却忽视了这个特点,在没有明确餐厅的主要消费群体的基础上,进行菜品的设计和生产。这样不明智的做法使餐厅的产品销售不出去。

2、菜品的包装未能体现出“孝文化”的特色

“孝文化”主题餐厅所生产的菜品不仅口味和营养方面应该符合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菜品的摆饰、菜名、内涵特色的体现,也就是菜品的包装也应该体现“孝文化”的传统韵味。就现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孝文化”主题餐厅而言,菜品的文化包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们更多的是强调餐厅的装修以及服务的“孝文化”特色体现。

(二)“孝文化”品牌内涵宣传不足

1、“孝文化”品牌核心价值的误解

以济南首家“孝文化”主题餐厅“空中四合院”为例,它以北京德云社里郭德纲的师傅金文生将坐镇演出作为其主题餐厅的宣传点,“孝文化”主题品牌被“传统戏曲相声”主题品牌取代。“空中四合院”抓住了老年人是戏曲相声的主要观众的特点,因此打出了“孝文化”主题餐厅的品牌,然而这种做法却将“孝文化”真正的文化内涵抹杀了,这无疑会造成人们对“孝文化”丰富内涵的误解。

2、“孝文化”主题餐厅宣传媒介选择不当

目前国内的“孝文化”主题餐厅最主要的宣传方式是通过社区媒体作为媒介进行宣传,包括口碑宣传,社区广播宣传,以及店面的现场宣传等,这样的宣传方式很大程度的限制了餐厅的销售额,将导致“孝文化”主题餐厅最终变成家常餐馆,其真正的“孝文化”内涵也将随着小区人们关注度的减少而荡然无存。

三、“孝文化”品牌在餐饮文化营销中的运用

(一)“孝文化”主题餐厅产品和服务的文化营销策略

以“孝文化”为基础开展文化营销,是指在餐饮产品和服务中注入孝文化,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审美价值,这样,既能体现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又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消费者购买的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功能价值,更重要的是产品和服务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即敬老、爱老的道德精神,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对服务和产品的认同感和合一感。

1、“孝文化”餐厅产品的文化营销

餐厅应该从店面的设计,气氛的营造,菜品的设计和包装上入手,在餐厅的设计上,可以利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敬老,爱老的故事来打造餐厅,可以从餐厅的建筑造型,功能布局,设计装饰,环境烘托,灯饰,小品挂件中都渗入“孝文化”的文化内涵,进而营造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观念。

2、“孝文化”主题餐厅服务的文化营销

完善服务措施,做到细致周到,端正服务态度,也就是说,员工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建立“顾客=家人”的理念,要真正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弟一样善待顾客,使顾客处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感动。

3、“孝文化”主题餐厅的文化促销

在促销过程中,餐厅应该以介绍推广孝文化为切入点,让消费者可以感受到餐厅对“孝文化”的重视的同时,唤起消费者对“孝文化”的共鸣,最终接受餐厅的产品和服务。

(二)“孝文化”品牌的宣传策略

1、以孝文化为基础,确定餐饮品牌的核心价值

餐厅对品牌的定位是传播“孝文化”,通过食物的承载和服务的体现赋予品牌独特的“孝文化”定位,使得深受中国传统“孝文化”影响的消费者接受这个品牌。“孝文化”品牌设计包装就是根据主题餐厅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市场定位赋予品牌特殊的价值内涵和外显特征。其设计包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赋予餐饮品牌特殊的孝文化价值内涵;二是设计餐饮品牌个性鲜明的孝亲敬老外显特征。

2、以孝文化的传播为纽带,传播推广餐饮品牌

首先,根据餐饮品牌核心价值“孝文化”定位,选择好传播的主体信息,其重点在传播孝道,传播主题和主要诉求点应放在爱老敬老上,宣传活动的表现元素、表现策略、广告策略应以这一主题为轴心而展开。其次,根据餐饮品牌传播战略要求,整合好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在老年市场中应明确老年人关注的媒体大多是广播,电视,报纸,餐厅在这几个媒体中需要增加投入。

3、“孝文化”品牌的内部营销

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文化”,把倡导“孝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孝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精神具体传播到每一位员工思想中,是实现企业内外部营销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第2篇

一、引言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木雕艺术被广泛应用在建筑装饰和家具制造中,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传统的木雕装饰,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进行构图时,重视牢固实用与美学的协调统一,立足于从装饰角度来确定题材。木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构造形式和审美形式至今对我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在建筑中的美学价值一直影响至今。尤其是木雕作品所蕴涵的儒家思想,如寓意孝道的《鹿乳奉亲》《为亲负米》《啮指心痛》《单衣顺母》,寓意忠义的《赵子龙救孤》《杨家将》《苏武牧羊》,寓意读书及第的《魁星点斗》《蟾宫折桂》《庆加冠》等,这些生动有趣的内容题材兼具装饰效果与教化寓意,它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与健康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儒家思想精神,同时也是人们对于子孙后代殷切教导的一种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风格,体现出中式家居风范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是传统思想的主体与核心。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各朝代统治阶级通过不断的吸取新的思想和观点,来适应定国安邦的需求,因此儒家思想广泛渗透到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在传统建筑装饰细部、室内陈设等方面都侧面反映和表达了儒家思想的理念和要求。作为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的木雕艺术表现儒家思想的题材就相应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传统木雕装饰纹样的教化题材中反映最多的也是伦理教化。“忠孝节义”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伦理准则,木雕花板纹样中,或者使用人物故事情节、或者运用植物比拟、或者其他象征手法的装饰题材来宣扬忠、孝、节、义,以达到宣扬伦理道德的教化意义。“忠、孝、节、义”,根据封建礼教道德观念命名,反映了封建社会人们的精神思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建筑装饰的理念内涵。木雕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思想蛰伏了儒家思想的影子,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相融、一以贯之,并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木雕艺术的表现内容和形式都十分清晰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崇人伦助教化的道德原则,也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木雕艺术中蕴涵的儒家思想

古人在表达情感思想时,使用的文字语言,不会赤裸裸的显露,而是含蓄地使用借景、借物抒情传达。这种感觉化的艺术语言,与含蓄的言外之意联系在一起使观赏者容易产生更多的联想,间接丰富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正如司空图《诗品》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也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木雕艺术也是如此。它以木材作为载体,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将人物、动物、植物等内容呈现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审美思想内涵,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意在画外,情在景外。许多不可言传和无穷尽的美感经验,通过木雕这一特殊媒介传达着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木雕艺术中所蕴涵的孝道思想

中国封建统治者素以“孝”治天下。在汉武帝时期,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就是“孝”,最著名的就是“举孝廉”。这种方式是汉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所用,被推举的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一直是沿用汉朝的称谓。由此可见,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始终以孝悌观念作为统治民众的方法,也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反映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中人物的所作所行,为古代社会各阶层民众树立了榜样,还被作为教育人们敬老爱老的范本,常被用在建筑木雕中的花板雕刻之中。如《戏彩娱亲》《百里负米》等被广为流传。另外,在中国人看来繁衍子孙是最大的孝道,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儿孙满堂、多子多福,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徽州农村,新人在结婚时,女方家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上面的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和合二仙”的故事来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新人婚姻幸福的祝福和美好愿望。除此以外,还有“五子图”“送子观音”“百子图”等,表示对子孙兴旺的殷切希望。

“孝”是个会意字,其意是年幼者搀扶着长者。孟子在评论舜对父亲的孝顺时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历代统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以“孝”作为统治的核心,把孝道作为立身教民之本,建国安邦之基。表现“孝”的题材也是木雕门窗装饰中最常见的。如《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刻木事亲》《怀橘遗亲》《扇枕温裳》《行佣供母》《哭竹生笋》《态蚊饱血》《乳姑不怠》等,这些戏曲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但我们仍可从这些木雕艺术中,感觉到孝道不仅是道德伦理条规,更是人性的根本。

(二)木雕艺术中所蕴涵的忠义思想

忠与孝,是儒家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是维系家庭和社会道德的两大支柱,不仅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美德和社会责任,在现代也是需要发扬光大的传统美德。子女要孝顺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即忠君报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见,“忠”在古代人们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岳母刺字”“杨家将”“木兰从军”“苏武牧羊”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木雕纹样,都是赞扬人们忠君爱国的典范。

“忠义”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既是伦理范畴,也是政治范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君是天,君为父,“忠”是人臣必须尽到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明清木雕中,反映忠义的作品举不胜数。尤其是官宦家族建筑中,此类题材更为常见,如《关公千里送嫂》《桃园三结义》等。

(三)木雕艺术中所蕴涵的仁义、节义思想

“仁”是儒学的中心思想,儒学中的“仁”是与孝悌等血缘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孝悌为基础的。正如《学而》里说到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孔子认为,孝是人们所具有的最纯朴、善良、真实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与“仁”是不可分开的,它是“仁”的根源所在,但源于孝悌的“仁”却又不等于孝悌,而是以孝悌为根源,向外层层延伸,上升到君臣间的“忠”,朋友间的“信”,最后达到博爱的境界。明清婺源木雕中以“仁”为题材的木雕作品有很多。如《访贤》《尧帝访舜》《百忍堂贺寿》《先贤逸事》《恩爱福寿》《闺训女儿经》等。这些描述的都是君臣间的仁义、朋友间的情义、夫妻间的恩爱和父女间的慈爱。木雕中艺术刻画的种种仁爱故事,是我们后世学习的榜样,唤起了我们许久不曾在意的道德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在封建社会里,节义中的“节”主要指妻子对丈夫的服从;“义”则是封建道德准则,这里主要指君臣之间或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之间的一种道德责任。节义,在字典里解释为节操和义行。节,即气节,指坚定的信念、信仰,其代表人物有文天祥、苏武等。在木雕艺术中,常用梅、兰、竹、菊、莲等来比拟人的高尚人格。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它们分别代表了傲气、幽静、坚韧、淡然四种不同的品质,文人常以此比喻刚正无私的君子风度,与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一致,也成为历代文人们颐养身性的道德标准,因此,这些图案在书香门第的民居中较多见。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朱熹曰:“义者,天理之所宜。”见利思义,就是指人内心善良的道德本性。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关羽,由于其自身的英雄气概以及忠义,成为后世统治者推崇的忠义楷模,关公在现代也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所以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木雕花板纹样,成为民间建筑木雕装饰中热衷的题材,教育后人要仿效关羽,忠义两全。

(四)木雕艺术中所蕴涵的读书及第观念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读书,《论语》中开篇就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而“学而优则仕”是儒家为中国文人选定的人生道路。在明清木雕中是经常出现古人苦学的题材。如《车胤囊萤》《皓首穷经》的故事是描述过去文人一生埋头苦读的艰苦生活。还有《三进士》《五子登科》《十八学士》《庆加冠》《喜报临门》等,这些都是描述古人一生志愿在于读书考取功名的真实写照。木雕作品中还经常会发现,工匠们把《状元及第》与《告老还乡》作为相对应的画面成组刻画,这也许是古人为了取意于善始善终而特意设计的。事实上,从状元及第到告老还乡,古人并没有因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而感到失落,相反他们认为这只是他们完整人生的境遇。另外,《乡仗奢硕》《林下优游》这些作品也是表达这种意境,讲的是某位官员功成名就后辞官荣归故里,闲暇时与友人、童仆出游,表现了一位退隐贤人的悠闲乡间生活。刻苦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是中国古人对子孙的殷切希望。古人的这种崇儒兴文的人生价值观,间接影响了木雕的风格与题材。他们通过木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儒学思想的精髓,并延续和传承了儒家思想。故《魁星点斗》《蟾宫折桂》《庆加冠》《买臣负薪》《喜报临门》《金榜题名》等传统故事,就成为木雕艺术喜闻乐见的题材。

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孝文化 载体 研究

1、孝与孝文化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核心体系之一,所谓“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可见孝的地位和价值。孝是人类美德的一部分,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孝还是城市文明的个性象征,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基石。

孝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殷国商时期,形成于周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孝作为上层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随之发展变化。孝文化既寄生于社会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孝感应董永孝行感天而命名,是唯一一座以孝命名,体现孝文化的城市,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涵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06年孝感市委提出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2002年十月,国家邮政部在孝感举办了董永和七仙女邮票首发式;同年进行了新时代十大孝子评选活动;2007年召开了中国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召开了中国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孝感作为华夏孝乡,如何传承并创新宣扬新时期孝道,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何开发和利用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名城任务艰巨。

2、建设原则

2.1 应明确文化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源于中国古代之孝爱与仁爱精神,更是人类道德的必由之路。延续至今更是弘扬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剔除传统孝文化的糟粕思想,完善发展新时代的孝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将现代人文精神与传统孝文化融合,延伸孝文化的社会意义,通过特定的载体得以呈现和展示,是使孝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2.2 因地制宜,结合孝感地域特色,传承孝文化,弘扬感恩精神。

建立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设立中华孝文化研究网,举办形式多样的孝文化艺术节,打造孝文化特色品牌。挖掘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孝感雕花剪纸、云梦皮影、大悟织锦带、应城膏雕、孝感麻糖、马口窑手工制陶等民间工艺,汉川善书、大悟北路子花鼓戏、安陆麒狮舞、三节龙跳鼓等民间说唱和董永传说、孟宗的故事、黄香孝行故事等民间传说与孝文化主题紧密结合,弘扬以孝为起点和核心的人文精神,是建设当代社会文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以人文为精髓,丰富孝感市内涵,传承孝道,形成强大的孝文化氛围。

2.3 注重孝文化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总体性。

文化是一种抽象事物,需要一定的载体呈现和展示。孝感境内用于呈现和展示孝文化的主要是董永公园等较为稀少和零散的载体,而孝文化实物、物质载体、文化资源载体建设不足,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组合的系统性。应有点到面,区域发展,逐步修缮恢复和挖掘与孝道相关的主题公园均匀辐射整个城区。比如具有当地特色以卖身葬父而孝感动天的董永公园,以此为中心增设孝道典故“扇枕温龛”的黄香公园,宋代王应麟编《三字经》写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以及“哭竹生笋”的孟宗公园。并以三大主题公园为中心,由点而面建设二十四孝主题园,遍布整个城市。城市街道的小品都以孝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形象进行创作,可以是雕像、喷绘历史传说或以新时代十大孝子为题材的的景墙、浮雕和牌坊,也可以是代表吉祥喜庆、团圆寓意的小品设施,或者是各种歌颂人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诗词石刻、碑林。结合丰富多样的孝文化主题建设新的文化载体,创造性的发扬中华传统孝文化,促进代际和谐,提升孝感市的城市品位。

2.4 增加孝文化的功用性,将教育性、娱乐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开发有孝文化特色的旅游点、旅游路线和旅游片区,集观光、旅游、教育、娱乐与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孝文化产业链,形成孝文化旅游景点网络。在城市各处街头绿地开展娱乐活动,搭建戏台与广大戏曲爱好者共同演绎以孝道为题材,反应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的“天仙配”、“槐荫树”和“百日缘”等经典曲目。以及“灵芝篇”、“搜神记”和“织锦记”等说书活动,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大力宣传开发和利用具有孝文化特色的产品,挖掘多渠道多形式的孝文化产业,促进孝文化资源有效可持续发展,促进孝感产业结构与优化,繁荣地方经济。

3、孝文化载体建设

建设文化载体,对已存的标志性景观、非物质文化及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使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创造新的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既可以是遗址、建筑景观,也可以是戏曲、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和历史传说等文学形式。

3.1 建设孝景、孝址,修复以弘扬孝文化为主旨的遗迹、标志性建筑和公益性设施。

孝感市政府有计划又步骤的投入资金兴建了槐荫公园、改建了董永公园等一批基础性孝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招商活动,已完工黄香文化街业及全国德育基地“中华敬老园”。可进一步增设历史典故景点,也可增设孝文化公园休闲场所、孝文化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及孝文化博物馆等教育场所,还可进一步修缮在孝感城关北门外董永故里碑及“董墓春云”遗址。位于城关东南五公里董家湖附近的汤家老屋北面,左墓为“汉孝子董公永先代墓”,右墓为“汉孝子董永公墓”,两碑同立于道光十六年十一月,是古孝感八景之一。修缮理丝桥、金梭洞及复原距城东北四公里的孝子祠。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堂后是个幽静竹园,竹园深处修有董永墓,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七年重建于小东门内侧,立匾为‘孝子董公永祠’,咸丰年间复修,后毁。孝感市有关董永传说的遗址、遗迹、遗物比比皆是,修复遗址,增建孝景旨在弘扬孝道文化,展现孝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孝感旅游产业打造的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3.2 繁荣孝艺,促进孝文化传播弘扬,产生社会教育作用。

近几年,孝感市积极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赞颂爱家庭、爱家乡、爱国家的新时期孝子。先后组织创作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千古孝子黄香》、《孟宗的故事》等文艺作品。融入孝文化情结的孝感雕花剪纸等手工工艺,内容大多取自三孝的传说故事及其风景人物,雕镂民俗,彰显孝心。将文艺与伦理道德的教育、娱乐相结合,将孝做成文化产业。

3.3 增加孝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手段,扩大这一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孝感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景点为董永公园,董永公园位于孝感市槐荫大道东段,1984年建成,占地75亩,以仿古建筑为主,相传为董永卖身的付员外的家址。公园内按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缘等情节为线索,建造有孝子祠、瑶池仙境、槐荫古树、鸳鸯楼、理丝桥、涤丝亭、白步梯和升仙台等景点,以优美的园林艺术再现了董永感天动地的行孝故事 ,歌颂了孝感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成为了孝感对外展示孝文化魅力的新名片。

2006年12月,孝感市委提出了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其内涵包括:人居环境优越、社会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敬老之风蔚然。在城市发展中结合孝文化载体建设,改善市容市貌,以促进城市建设和代际和谐,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效益,打造“孝子故乡”。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孝文化专辑 [M].北京:五洲文明出版社.2004

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餐饮企业;区域文化;营销策略;孝文化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9-0122-02

1 餐饮市场竞争现状

随着大众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消费者教育程度的提升,其消费行为越来越具有文化特性。消费者消费过程中,不仅注重产品实体本身,还对无形的服务、产品内化的文化价值有了更高的期许。以餐饮消费为例,餐饮产品具有实物和服务相结合的典型特征,消费者在就餐过程中,除对菜品的质量和价格有明确的要求外,对酒店所提供的的服务、菜品和服务中蕴涵的文化内涵也有很高要求,有时甚至愿意直接为后者而买单。餐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日益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注重简单地吃饱、吃好过渡到注重吃出品位、氛围和文化;对餐饮产品的评价模式从以价格为主,过渡到包括注重品牌、服务和文化等在内的综合性评价。

目前,餐饮企业普遍重视的是菜品、服务和就餐环境的品质提升,对文化价值挖掘不够,除了一些知名企业外,大多数中小餐饮企业对文化营销的实施及效果评价值还缺乏足够认知。未来餐饮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竞争内容看,市场将由单纯的价格和产品质量竞争,发展到服务和文化品位的竞争;从竞争规模看,市场将从单店、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连锁化、集团化和多业态竞争;从竞争地域看,市场将由本地发展走向外地发展,竞争的市场半径将大大延长。

2 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的价值

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既是实体产品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产生于人类挑战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于以时间、空间和人为因素构成的共同思想意识形态之中。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地方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就是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历史人文元素,是餐饮企业重要的营销资源。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能提升餐饮企业的文化品味,满足顾客的文化消费需求。

随着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餐饮企业的菜品质量与服务水平普遍都有了质的飞跃,企业很难在这两点上与对手拉开差距;与此同时社会文化修养程度的普遍提高,消费者对餐饮企业的评价或选择标准,已不再仅仅停留于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层面上,而是更重视消费过程的文化体验。餐饮企业深厚的文化内涵能使餐厅的形象丰满,进而获得顾客的情感认同,缩短与顾客的情感距离。由于文化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这有利于企业追求差异化竞争优势,也使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市场定位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而文化的长久生命力,又使餐饮企业建立的竞争优势具有长期性。因此,餐饮企业应大力实施文化营销,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使命,整合和优化配置文化资源,开发有文化内涵的餐饮产品,构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核心价值文化,塑造有渗透力和亲和力的文化品牌。

3 餐饮企业区域文化营销实施策略

3.1 餐饮市场细分与定位要基于区域文化

不同阶层、地域、民族和年龄段的群体,文化背景有很大区别,这就决定他们在选择餐饮产品时对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质的需求千差万别。因此在进行餐饮市场的细分和餐饮产品定位时,可以区域文化作为市场细分变量,开发与目标消费者心理意愿和价值文化一致的餐饮产品。针对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进行定位,树立独特的餐饮文化形象,与竞争对手在产品文化层面上形成差异,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2 餐饮企业品牌要巧用区域文化元素

餐饮企业的品牌名称是文化营销的重要切入点。企业命名除了注意与企业的产品类型、经营风格相协调,同时还应融合更多的所在区域文化内涵,符合公众的文化审美。这里所说的区域文化既可以是区域内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可是区域内不断提升的现代时尚文化。如果企业的命名能给人一种浓厚的地方特色感觉,就能够与当地顾客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也满足了外来游客的猎奇心理,对吸引顾客和传播企业品牌有很好的作用。

3.3 餐饮环境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就餐环境是展现文化餐饮不可忽视的空间,是顾客在就餐过程中感悟和接受区域文化的最佳载体。餐厅的装饰布置、服务器械、员工服饰和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可以表现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风格。要充分调动餐厅服务环境的各种文化因素的力量,烘托餐饮主题激起顾客精神和情感的共鸣。这不是要求一家餐厅的装潢经常变化,而是要在餐厅的环境布置上根据营销策略和餐饮主题灵活地营造区域特色文化氛围。例如餐饮器具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餐饮主题和菜式,巧妙搭配不同风格的餐饮器具从而给顾客增添特别的文化情调。此外,适当悬挂一些字画和照片,摆上几件象征时代特征的物品,播放一些地方特色戏曲和音乐,组织一些区域文艺表演,举办若干富有区域文化个性的有奖猜谜等等,都可产生浓郁的区域文化情调,激起顾客的情感共鸣。

例如,作为以“孝”立名的城市,孝感的“孝”文化有很强的影响力。如果孝感的某酒店意图以“孝”文化作为营销的支点,就可以在酒点内墙上悬挂一些壁画介绍“孝感”地名的由来、二十四孝、孝文化的内涵及时代变迁;介绍孝感地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传统艺术和地方特产;摆放一些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椅子及桌子。这样的环境设计,充分挖掘“孝”文化的价值,使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孝”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顾客在就餐过程中能充分地感受到当地的人文特色和风土人情,最终也就形成了对酒店的良好品牌认同。

3.4 产品和服务中的区域文化策略

从文化角度来看,产品或服务是人们价值观念的一种物化,是文化营销的载体。餐饮企业应针对特定目标顾客群的偏好,从文化角度立意,推出别具特色的产品与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4.1 利用区域文化包装宴席

宴席由若干款冷菜、热菜、点心和瓜果组成,它在表现地方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餐饮企业可通过挖掘地方历史素材,进而推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宴席。如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体验区根据历史上扬州豪商巨贾对商海财富、对宦海仕途、对家道兴旺的追求这一特点,推出了三大类宴席:贾顺宴、政和宴和家旺宴。三类宴席针对不同接待对象,并且因季节而变化,一年四季让食客在就餐中品味当年盐商的经世心态。这种宴席设计充分运用了区域文化资源,迎合了食客特别是外地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3.4.2 利用区域文化营销菜品

菜品是餐饮企业市场竞争的基础和根本。企业在实体菜品生产过程中,要继承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将区域文化融合于产品设计、生产环节中,从菜品命名、选料、加工、切配造型、烹调到器皿的选择、装盘等方面着手,以文化点缀和装饰产品,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魅力,能有效地提高宾客满意程度。

很多顾客都具有怀旧心理,愿意回起过去的美好事物,而美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那些强调本地特色的菜品的选材和制作上,要极力保持原汁原味,突出传统的、地方的色彩,这样顾客在品尝这些菜肴的时候能更真实的了解到浓郁的区域特色。餐饮企业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使菜品体现现代科技文化的饮食潮流,大力创新开发具有特色的、符合现代文明时尚的营养保健菜品与绿色天然菜品。对这类菜点的营销,不仅要体现在菜品的保健功能、配方设计和制作工艺方面,还要积极使用现代科技文化来包装促销。

3.4.3 基于区域文化营销服务

服务员从服饰到言谈举止,都应与区域文化特征谐调。在服务过程中,融合酒文化、茶文化、菜品文化的民族和地域色彩,创新设计文化内涵丰富的服务方式,在迎宾、砌茶、斟酒、上菜、结账、送客等服务过程中,巧妙地将民俗礼仪、风土人情、菜肴典故、名人轶事、现场烹饪等内容,艺术地嫁接到餐厅服务环节中来,展示文化服务的特色,使顾客回味无穷,增加宾客的满意度。每个服务员都是文化餐饮导游,餐饮企业要对服务员开展系统而深刻的培训。除了熟知企业文化,统一着装,步履轻盈亲、笑容可掬以外,服务员还应能熟练讲解各个包厢的主题、每道菜品的文化内涵,满足食客文化消费需求。

3.5 以区域文化为指导,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创新

餐饮企业要实现文化营销战略目标,有赖于一支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员工队伍。现代营销理论认为,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创造满意的顾客。餐饮企业要尊重、关怀和培养员工,促进员工素质与文化修养的提高,设计有效的报酬和激励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的内、外在需求,从而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要借助区域文化力量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并运用文化力量影响和感化员工,使员工和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对于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孝”文化营销为例,餐饮企业可以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中的“和谐友好”这一思想内涵发扬光大,强调“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这一孝文化内涵,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员工对顾客报以友好优质的服务、员工与员工之间报以友好互助的合作来表现和谐友好的关系,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和谐继承,也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4 结 语

在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从重视菜品质量、服务质量提升到注重文化内涵特别是区域文化资源与餐饮的嫁接整合,这既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未来餐饮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既是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文化餐饮工程,也是餐饮企业融入地方旅游经济的最佳渠道。当然,这更是消费者赋予餐饮业的一项文化使命。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文化餐饮时代已经到来。区域文化资源的合理选择与科学运用,是餐饮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企业打造文化餐饮、铸就品牌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餐饮企业要能够有效地寻找创造餐饮文化需求,科学和艺术地挖掘区域文化,设计和制作餐饮文化产品与服务,调动各种因素来营造餐饮文化氛围,丰富饮食文化内涵,企业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何晓明.图说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

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孝经》;中韩;道德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3―0132―06

Abstract: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illustrates the core cont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ity, namely filial piety and morality,which is one of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it shapes mor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in terms of personality quality and behavior pattern. On the other hand, it deeply affects spirituality and moral orientation of Chinese neighbors, especially Korea. Therefore,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it becomes sources of important spirits to alleviate influences from individualism values of western people, to solve problems on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for China and South Korea.

Key words: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China and South Korea; moral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梁漱溟讲过:“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1](P23)《孝经》是中国儒学的重要典籍之一,是儒学论述“孝道”和“孝治观”的开山之作,是孔子及其门徒的重大文化贡献。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深深地烙制着《孝经》的精神影响和理念价值。《孝经》所倡导的孝文化以明确“父子”、“君臣”两伦为核心构建伦理秩序,达致立身行道、孝敬父母、扬名显亲、移孝为忠的行为规范取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教化作用,至今仍流淌于华夏子民的精神血缘之中,历久弥新,并强烈地影响着东亚尤其是朝鲜民族的文明进程,成为其重要的文化品质与精神价值。

一 《孝经》的思想要义与中国的道德文化

何谓“孝”?《辞海》解释如下: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等;③指保育。中国专门研究《孝经》的现代学者姚淦铭认为:“吾人一切所作所为,都愿对往古来今的祖宗(以至于天子)与子孙负责,以护持此继世不绝的大生命的心情,便叫做孝。”[2](P204)这些注解和解读表明,孝的实质是对血缘职责关系的一种社会文明化的规则申诉,从家的秩序和谐达致整个国家社会的秩序和谐。

因此,孝文化的生发与人类血亲关系紧密相关。古代中国孝的观念衍生于“生殖崇拜”与“敬天祭祖”之生活活动中,“其初始之意就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希冀祖先的庇佑。至商周时代,孝逐渐成为礼规,及至周初的周公治世,主张礼治,“孝”被称为“天赐民彝”,“不孝”则是“元恶大憝”,(《尚书・唐诰》)孝成了社会生活道德的核心规范。

儒学创始人孔子是孝文化理论基础的奠基者。孔子秉持唯心主义先验论立场,将“养”、“敬”、“礼”、“无违”、“色难”等孝道解释成人之本性,是先天赋予而非历史发展使然,因而是必须遵守而不能违背的外在必然,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慎言谨行,谓之孝行。在《论语》中,孔子对这种孝行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规范,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论语》中有十九处出现过“孝”字及其阐释的内容。这些阐释和提炼使过去主要源于血缘图腾宗教式的“孝心”嬗变为遵守国家法制化伦理并为家族、国家的和谐秩序服务的“孝礼”,“至孔子,使孝从宗教意义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从宗教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3](P9)

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对儒家“孝”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从宇宙神学目的论出发,以“天命人伦”阐述了孝子忠臣的合理性,以神学世界观说明了孝是先天的客观道德观念――“孝者地之义也”,“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4]自此,“孝”开始成为封建家长制度的思想基础。汉以后,汉唐倡导孝道实践,宋明理学、心学更是极力推崇孝道,将“孝”与理学、心学结合,强调树立“三纲五常”的“明天伦之本”,使孝不断地理性化、教条化甚至神秘化。可以说,《孝经》及其宣扬的孝道不仅是两千余年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而且是历朝统治者的治国和治世圭臬,各个时期官学都将《孝经》作为教育子民,传播孝道,巩固守法家长制度,维护王权统治的经典范本。

《孝经》(今文经)共有十八章内容,基本精神有两个,即“至德要道”和“孝为德本”。所谓“至德要道”,是阐明孝乃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尚的品德,是人之立身的根本道理,因而也是帝王治世的政治法宝。《孝经》认为,“孝”乃先王治世瑰宝,也是人之本性的内核之一,是人之道德的最根本体现,同时也是天地运行法则和规律的表证。所谓“孝为德本”,即认为孝是道德之根本,它包括两个意义:一是从个体角度看,“德本”体现为个人的道德根基;二是从群体来看,“德本”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认为,无论是天子还是百姓,“孝”都是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甚至是人的道德之根本。《孝经》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尽管有贵贱之分,有生活方式和境遇之别,因而行为的方式有异,包括行孝的具体行为不同,但“尽孝”的内容实质和目的追求却是共同的――“善事父母的五要”:“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5](P301)“五要”体现了子女对待父母的五种至真至善的情感――照料父母起居应表现敬意深情,供养饭菜应表现愉悦,看护生病父母应体现忧虑之情,当父母亡故时应表现哀痛感情,当祭祀父母一定要有肃穆庄重之神情。除此之外,孔子还对儿女对待父母的过错给予说明,在《孝经》的《谏诤章第十五》中,孔子作了如下说明:“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6](P14)他要求当父母言行有过时,作为儿女应该及时劝谏,这不但是孝行的体现,而且还应该推崇和提倡。

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极力推崇《孝经》及其孝文化,是因为孝的精神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能够通过启迪人之天性后教化推演至社会整个生活,达致事亲、事君和立身三个目标,正如《孝经・开宗明义章》所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6](P2)

所谓事亲,即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热爱,它是最基本的孝行,也是孝行的立足点,它要求做到如下几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7](P1)“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7](P211)其根本要义就是父母生时孝敬,让父母长辈尽享天年,安度晚年。

所谓事君,即对君国的忠诚与勤政。儒生们将血缘伦理的孝转化成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忠,认为两者是相通的。曾子说:“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忠者,其孝之本与!”[8](P92)它要求人们“进思尽忠,进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9](P153)由此,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政治化,以孝劝忠,父权与君权统合一体,贯穿着“三纲”理念。

“孝”的最后一个目标,也是终极目标,则是“立身”,亦即扬名后世,光宗耀祖。儒学认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10](P171)这实际上是儒学倡导的“内圣外王”的君子型“大德”人格的承续,正如《中庸》所言:“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第十七章》)

经过两千多年的宣传教化,“孝”的这些目标凝聚成社会生活中的孝道孝德,成为中国人非常重要的个体道德品质特征和作为民族的一个重要整体性特征和行为规范。徐儒宗在《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中指出:“儒家提倡的‘孝’,是中国人的重要的传统道德之一,是中国社会的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一项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而这种孝道观又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的文化特质。”[11](P192)对此特质,黑格尔也为之惊叹:“当我们说中国哲学,说孔子的哲学,并加以夸羡时,则我们必须了解所说的和所夸羡的只是这种道德。这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义务。这里面有很多优良的东西。”[12](P125)

二 《孝经》及其蕴涵的孝理念与韩国的

道德教育发展

孝道是中国道德的首要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化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一些邻国尤其是东亚的韩国的文明进程产生过悠久而深远的影响,成为韩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组成部分,构成朝鲜民族重要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范式。

《孝经》及其蕴涵的孝道理念在公元七世纪左右传入韩国,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一千多年来,经过官方与民间的不断传播和宣教,孝文化观念逐渐地融入于韩国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恪守的内心信仰甚至幸福目标追求,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韩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孝经》在新罗文五十二年(公元682年)正式成为当时的新罗国的国学教授课程。它不但作为“用训童萌”的教科书,而且成为公私之学的必备书目,熟读《孝经》成为科考选才的标准尺度。朝鲜英宗年间,作为《孝经》朝鲜版简读本和展现中国儒家孝德精粹的《孝经小学抄解》刊行,在朝鲜半岛伦理教育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朝鲜18世纪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茶山丁若_在其所著的《与犹堂全书》对“孝”的内涵和价值理念给予了系统的解读并大力倡导践行,对孝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丁若_以“实学”为立场,反对儒学者“空理空谈”,主张结合实际研究学问,以达到“利用厚生”尤其是用于和谐日常家庭睦邻生活之目的。在《广孝论》一书中,他突破了儒学以孝劝忠的旨趣,把归属于政治范畴的“忠”从家庭伦理中剔除出去,强调“善事父母为孝”,主张家庭内部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顺”,邻里之间则应“有无相资,缓急相倚,患难相救,疾病相扶”,从而扩大了“孝”的生活应用范围,赋予其新的内涵。而位列朝鲜半岛古典文学三大传之一的《沈清传》通过孝女至善至孝的故事,把孝文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由此,《孝经》已经成了一切善行美德的根源,它已经不单单是孝“孝”之经,还是导“善”之典,致“美”之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诸多变化,在迈向开放与个性自由主义的现代化过程中,韩国遇到了现代人的道德教育困境:西方个人独立平等式的家庭文化和邻里共处理念强烈冲击着“长幼有序”的传统家庭观念和“亲如一家”的邻里关系。在对待父母,养育子女,邻里互助相望等方面渐渐出现了“自由”、“平等”、“人权”等文化内涵的影响,优良孝文化传统不断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文化冲突带来的家庭邻里人际关系矛盾问题,韩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特别重视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光大,高扬孝道孝德精神,把孝文化当作消解中和西方现代文明中疏离家庭、淡化社群、推崇个我的原子主义生活模式和人际关系等文明的重要价值武器。

今天,孝道教育在韩国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贯彻。

第一,孝道教育与整个国民教育相结合,使之在国民教育中制度化、规范化,让孝道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韩国的孝道教育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例如在幼儿园,孩子要参加《孝经》朗读班,胸挂“孝行牌”,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孝经》内容的集体诵读和个体的言说力行。所谓“孝行牌”就是一块牌子的正面是父母像,另一面是孝的格言和规定。这些格言和规定随时随地警语孩子们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上如何对父母师长们表现出尊敬和热爱之情,让孩子从日常行为中感受孝的文化浸淫和不忘对父母的恭顺。自1960年以来,韩国正式把儒家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中学道德伦理教育科目中,分初中“道德”和高中“国民伦理”科目。初中道德科目主要是关于“人际关系与各种礼节”,它以家庭内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起点,提倡学生之间相敬互爱和精诚协作,同时培养学生敬老孝亲思想。在韩国,每到中小学生的寒暑假,各地学校都会举办“忠孝教育”讲座,向学生宣传“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高中的德育课程包括公民伦理教育、伦理思想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三个方面,但都贯穿着忠、诚、敬与协作的主旨。“尽管在西方影响下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以来,韩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变化,但韩国人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而且非常重视礼节和道德观念”,“孝是韩国人最重视的民族道德精神之一,也是个人道德的根源,还是个人修养的根本”。[13]

第二,孝道教育法制化。在伦理至上的古代社会,《孝经》作用明显而管用,但到了现代的法制社会时代,《孝经》中所提倡的孝理念仅仅依靠内在道德的自省和自律来践履,其作用将大打折扣。为此,韩国把“孝”道的施行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专门的国家法律予以保障实施。2007年7月2日,韩国议会集体表决最终高票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孝”的专门立法――《孝行奖励资助法》,并于2008年开始实行,成就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孝的专门立法。该法共有四章十五条,其中第一章为前三条,第二章为第四至第九条,第三章为第十至第十三条,第四章为第十四条至第十五条。其立法的目的是针对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弘扬孝的优良传统,贡献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与进步,以法律途径为“孝行”提供奖励资助,对老年人的权利予以保障。正如其开宗明义的阐释:“本法律旨在以国家政府名义对那些把美好的传统文化遗产――孝付诸实践的人进行奖赏资助,鼓励推广宣传行孝来达到解决当今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国家发展提供原动力,甚至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孝道教育文化产业化。在《孝行奖励资助法》制订的十年前,韩国就启动了以“孝”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发展,名为“孝子产业”,以此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一种把《孝经》义理通过经济手段应用于现实社会,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的特色之路。1997年,韩国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并在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随后陆续对《演出法》、《唱片录像及游戏制品法》进行修改。在2007年《孝行奖励资助法》获得通过后,“孝子产业”近乎完备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些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了适应“孝子产业”的发展,韩国对学生的教育课程以儒学文化为中心开设,“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礼节、忠孝精神、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等,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使他们具备忠孝、仁爱、善良、诚信、勤俭、英勇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忠孝两全的栋梁之材”。[14]在“孝子产业”中,影视业的权利日益扩大,表现突出的是韩剧对于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细致刻画,尤其是对于孝文化的继承和宣扬,使得韩剧能够迅速为全国民众接受并喜爱,同时影响着中国相当多群众的影视情感偏好。韩剧以生动细腻地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见长,其情节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它是对儒家思想所表达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一种跨文化和跨族群的共鸣。此外,韩国的电子游戏,如经典游戏《传奇》、《千年》等等也融入了儒家“孝”的思想成分,使韩国的游戏风靡一时。

正是以上前后相继的孝道政策、法律措施的实施,所以步入现代化以来,即使朝鲜半岛虽经多次面临外来文化的入侵,但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本土文化的根基始终没有动摇过。当今的韩国社会,人民普遍信奉以儒家《孝经》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整个社会呈现出尊老爱幼、幼有序、睦邻友好、社会和谐的局面。有调查显示,在今天,韩国有90%的国民仍然坚持认为,孝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相信只有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

总之,孝道作为儒家文化的基石,在今天的韩国社会精神文明生活中仍占有主导地位,浸透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韩国,儒学的研究至今未被废弃,韩国参照“以孝治天下”的理念,积极运用儒家思想去治理国家。由于孝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实践中的笃行,朝鲜半岛的民族生活中崇尚孝道、躬身履职蔚然成风气,从而使韩国有着“充满孝的美誉”。

三 《孝经》与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器物改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和韩国这些有着悠久封建历史和深厚传统文明的国家都逐渐地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由于西方现代文明所蕴涵的价值文化核心是个体本位,与以中国儒学为代表的传统东方文明所秉承的群体本位价值理念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因此,在西学东渐、倡导物质技术价值的现代化过程中,《孝经》逐渐失去了“圣典”地位,且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被当作“压抑人性、束缚个性”的标的物而饱受批判。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的鲁迅先生就主张批判传统孝道,认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就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15](P132)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韩国社会开始了急剧的现代化转型,而中国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开始了快速的现代化发展。无论是韩国还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普遍地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文明冲突”带来的“现代化病”――神圣的失落和世俗化的庸俗以及社会原子化。人们的道德水平偏颇失度,信仰缺失迷离,社会诟病陡然增多,因此,中国和韩国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出一种强烈的声音,即迫切需要从传统道德的土壤汲取营养并成为新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孝经》及其所蕴涵着的孝文化。如果说,《孝经》与孝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过程中尽管受到过现代化文明的严重挑战和冲击,但由于韩国社会朝野上下都比较注意和有意识地保育了以《孝经》为核心的孝文化在韩国社会生活中的传承和宣教,而中国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治意识形态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清剿,《孝经》遭到严厉的批判,孝道传统已在中国社会逐渐式微,因此,在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现代化内核中的科技物质文明和个体自由主义的冲击酿生的道德伦理问题,中国更需要挖掘和传承《孝经》及其申说的孝道文明,用以规范和矫正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荒芜困境。也正因为如此,《孝经》与孝文化在今天的中国已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也日益显示出穿越时空的文明价值,对当代中国乃至所有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国家和民族都具有重要的参照借鉴意义。

首先,《孝经》及其阐发的孝文化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品质。《孝经》之所以不仅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备受重视,而且在当代仍然值得珍视,穿越时空而不朽,其关键是因为它力图解决人类千古难题,即如何“成人”的问题。《孝经》通过诉求儒家理想人格在自己特有的范式中回答了如何把一个生物学上的人培养成为社会化和道德化的人,即真正人的意义的人的问题,这是中华文化贡献给人类文明的重要精华,“传统的道德人格实际上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它造就了中国人民修身平天下、和善成德、崇德敬业、成己成物的品德,在现代社会中,他们同样是难能可贵的品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品质”。[16](P18)这种人格或品质实际上已经积淀内化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也是朝鲜民族精神品质的重要构成。

根据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表明,“孝、诚、和、廉是当前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传统理念。在十三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中,公众认为重要的道德理念按照重要程度高低依次是孝、诚、和、廉、义、仁、忠、礼、恕、智、耻、谦、节”,“孝文化是公众一致认可的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调查的数据也再次验证了这一事实”[17]。

其次,《孝经》与孝文化对于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社会构建良好的社会风范具有特殊意义。杜威说过:“社会是一些循着共同的路线、具有共同的精神、并参照共同的目的而活动个人凝聚在一起而成的,这种共同的需要和目的,要求日益加强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和谐一致。”[18](P16)孝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强调克己宽人、知恩报德等构建血缘家庭关系的伦理和谐达致整个社会的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目标特点,是中国人整体观、系统观的凝聚。通向“和”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则是孝道的践行,孝道的践行可以达到“人尽其才,各安其位,既有和谐的秩序,又有人性的舒畅,这是儒家的理想”。[19](P62)《孝经》构筑的“和谐”社会理想包括如下方面:家庭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个人自我和谐。

儒家认为,“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具有同一性,“从家庭的基础上发展出伦理思想,伦理思想被制度化以后,复成为家庭的重要支柱,数千年来彼此一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20](P153)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稳定和谐基础,重视家庭是中国文化的特性,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国度,“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在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之一种表现,而非为生产家庭之结果,自亦非家庭化的社会之通例,如冯(友兰)先生所谓‘共相’者”。[21](P35)林语堂也认为,“中国式的屋顶指示出快乐的要素第一存在于家庭。的确,家庭在我的印象中,是中国人文主义的标记。”[22](P111)《孝经》中体现的家庭和谐的孝道教育思想是“居家理,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亦即君子必须首先将复杂的家庭关系搞好,使家庭和睦,在治家中养成美德,然后才能在社会上取得事业的成功,进而在道德理想层面有所建树,实现“立功”、“立言”、“立德”的大圆满。[23]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文明的高歌猛进,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自立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强,家庭规模越来越小,流动性却越来越大,使传统的婚姻家庭面临巨大的冲击,张怀承认为有六大危机即违背期望、丧失荣誉、经济萧条、家庭成员分离、离婚和死亡等原因造成了西方传统家庭的动荡和解体,这些因素也在极大地冲击着正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解决这些危机需要一种深厚的文化凝聚力和生活需要力,这种力量莫过于孝文化所传承的孝道孝德,学者方磊认为,“尽管工业社会时代的人们更容易陷入人本的‘我向主义’,疏远与社会的联系及他人的分享;尽管孝道本身具有种种的矛盾与缺陷,但是它其中蕴涵的积极、正面的思想,它注重人伦关系的仁爱之心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抛弃了它,我们就丧失了精神世界的宽广;丧失了容纳百川、关爱大众的胸怀;丧失了自我充盈、自我完善的价值。时代呼唤正面指向的孝道。再度审视《孝经》,发扬长达两千多年没有泯灭的精神是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社会风范的。”[24]

再次,《孝经》倡导的孝亲幸福观对当代人的幸福观有很好的参照价值。中国人对“孝”具有深厚的认同基础,它充分体现了当代人对孝道的充分理解和感悟。“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礼记・祭义》)今天,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大多数人仍然认同“孝”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之一,并自觉用“孝”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唐君毅讲过:“孝父母为任何社会中之人应有之普遍道德。人当孝父母之理性根据,不在父母对我这是否爱。父母爱我,我固当报之以孝;父母不爱我,我应当孝父母。”[25](P29)它体现了当代中国人依旧注重人伦,在“孝”的激励和感悟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伦乃人之伦也,中国的人伦文化就是一种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文化的终极关怀对象的文化,而不以宗教、神为终极关怀,不是从神那里来领悟人的价值和意义。

《孝经》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个人德性的彰显,当孝心与孝行自然而然地结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那就是德性需要得以满足的至高境界。“身心合一”的人伦理幸福的最重要表现就是孝亲幸福。孝亲幸福的基础是个人本身的德性,一种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对道德意志的坚守;另外还有对父母的真实情感和出自真实意识所指导的道德行为――孝亲,从而满足个人伦理需要的内心体验,这构成了孝亲幸福的理论内涵。《孝经》的孝道教育思想体现在对伦理幸福的追求。其主旨在于说明父母用爱心灌溉着儿女们的幸福成长,儿女“扬名显亲”便是父母的幸福;当儿女长大成人,应该尽到赡养儿女们的义务,而父母的健康快乐就变成了儿女的幸福。马克思曾经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26](P100)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子女善待父母,追求伦理幸福的内涵不应也不会改变,即使在强调个性和个人自主的个体主义时代,它仍然是孝道乃至整个道德的核心要素。

最后,《孝经》及其孝文化对于正在日益向老龄化社会迈进的世界各国构建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从1999年开始,中国步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数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到13.26%,达1.78亿,到2020年将达到2.4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2%,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7]面对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缓解老龄社会压力的政策,目前大致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几种模式,但主要还是居家养老。之所以多数人选择居家养老,一个重要原因是孝道传统的文化自觉,在家庭中事亲为孝已经延续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孝文化传统与伦理道德精神的影响,中国社会形成了尊敬父母、奉养和善待长者的孝的行为;而且,整个社会和历史都在自觉地利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调节家庭与家族关系。如果不善待和照顾自己的父母必然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内心的不安。孝的具体行为方式在不同时代可以不同,但孝的内在本质是千畴一指的,魏英敏认为,任何时代的孝都必须坚持如下五条:第一,赡养为孝,养身与养心结合;第二,尊敬为孝,以仁爱之心行孝;第三,感恩为孝,报答养育之恩;第四,追思为孝,怀念先人,继承遗志;第五,亲和为孝,和颜悦色,令父母欢心。这五条“孝”的内涵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是新时代的创新。[28]

[参 考 文 献]

[1] 梁溯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姚淦铭.孝经智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第三十八[M].周柱钿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5] 张云风.漫说中国孝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6] 罗莹,黄黎星.孝经开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 易菁.孝之经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8] [清]孔广森.戴礼记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9] 许刚.中国孝文化十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10]陆文荣.百孝经释评[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11]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韩]李顺连.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在韩国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

[14]史少博.韩国利用儒家思想进行“孝”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03,(2)

[15]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6]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7]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课题组).当代中国民众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状况评价的实证分析报告[J].道德与文明,2011,(3):135.

[18]杜威.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9]朱翔非.新孝道[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

[20]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

[2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23]舒大刚.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6,(4)

[24]方磊.《孝经》意义新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25]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6]熊复.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谈恋爱、婚姻和家庭[M].北京:经旗出版社,1982.

相关期刊更多

校园文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漓江出版社

小品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

小学生作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