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文化的作用

孝文化的作用

孝文化的作用

孝文化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孝文化;和谐;师生关系;传统美德

一、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嬗变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集体表达,它不仅意味着人类共同的理想、精神以及目的通过文化产品得以体现,而且必须获得集体、社会以及传统的认同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文化从本质上说具有“社会交往意义上的公共性”。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人们公共认同的精神内核及其恒久的生命力。古代有关“孝”的典籍很多,《论语》中有多处谈到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计有十八章之多,其实合计不过2400个字,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出来的;《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第一章叫“入则孝”,集中讲了孝的要求。

“孝”字从其象形结构层面来说就是“老少一体”,强调老一代与子一代融为一体,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其本质上是强调一种对长辈比如父母的尊重爱戴和给养之“礼”,乃是一种重要的伦理规范。师生关系虽然不同于父母子女关系,但是这种长幼关系和启蒙教育与之有诸多类似,有道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视非同一般。因此,充分认知并发挥孝文化在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中的作用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二、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分析

师生关系是伴随教育活动全过程的一种社会关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探讨湖北高职学院师生关系现状与发展特点成为社会与学术界热点课题。尽管研究者甚众,但是网络时代特点、中国独生子女现象、社会市场物欲心态、以及高校扩招、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等问题与师生关系建设交织渗透在一起,给高校师生关系和谐满意度建设带来复杂多变性。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困境如下:

一是部分老师与学生互不认同,关系淡漠。这种冷漠关系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师数量少而学生人数众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部分同学在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中存在障碍,担心自己找教师被同学说“闲话”进而不愿找教师;三是部分教师较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偏听学生会、社团以及班干部的意见,而广大学生渴望真诚平等,从而导致隔阂;四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不当,彼此之间互不了解。

二是部分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畅,矛盾突出。针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师生关系和谐满意度是主客观统一体观点,构建和谐满意的师生关系不仅体现为师生主体的主观感知,而且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和谐理念在学校的延伸。但是,当前在部分学校里面,部分教师盲目追求职业权威,忽略了与学生的友谊。教师较少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双方利益冲突不断,矛盾迭出。沟通不畅,矛盾突出,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是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功利,感情缺失。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功利化现象长期以来也是广为人们诟病的一个现象。部分教师利用手中的职权在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学生会及社团负责人的遴选以及各类竞赛奖项的评定过程中进行违规操作。如在2015年10月1日百度输入“奖学金、老师、腐败”即可找到相关信息101万余条,由此可见功利化程度之高。而这还仅仅只是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的一个表象和冰山一角而已。

三、孝文化在创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分析

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孝文化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孝”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本身处于孝文化历史名城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学院充分挖掘孝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紧抓“感恩教育”,提炼感恩心态、品质、能力。感恩教育以“行动体验、成人成才、回报奉献、共创和谐”为主题,将孝文化的内核进行不断挖掘,促进大学生的感恩情怀、责任意识、创业能力提升,进而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

二是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伦理价值规范。有道是“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文化的充分发扬和传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得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事实上,本文在以前的研究中,从人际关系互倚理论、归因理论与危机理论等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师生关系和谐满意度建设必须注重师生个体认知与外部信息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启发于孝文化的伦理价值规范。

三是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彼此的情感连接。正如前文所说,在当前的师生关系现状中,师生之前情感淡薄,关系冷漠的现象严重,实际上就是反应师生之间缺乏情感连接的纽带,尤其是高职学院中,很多教师和学生之间除却课程之外并无其他纽带连接。孝文化提供了一种文化价值载体,用孝文化教育引导师生之间建立情感纽带,搭建彼此互动交流的桥梁,让孝文化深入人心,进而促进师生之间能够以心换心,教师关爱和指导学生,学生爱戴和尊重老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是有利于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当前师生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困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缺乏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孝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孝文化的功用在于通过改造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认知进而改造校园文化,以形成广大师生的基本的个人的自我认同为基础,进而达成文化的校园认同目标。使得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为高校师生在日常交流沟通及相处之中提供了文化层面的规范与价值引导,能够有效提高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和谐满意度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2012G149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和谐满意度建设的理论思考.曾少武独著.教育与职业.是,2013-06-11

[2]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和谐满意度概念的提出与影响因素分析.曾少武独著.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否,2012年第4期(2012-8-30)

[3] 任超,朱启臻.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观念与孝文化的传承[J].学术交流,2014,(12):211-215.

[4] 黄振萍.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J].中州学刊,2014,(5):5-10.

[5] 胡亚慧,胡兴元.社会网络理论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12):87-89.

[6] 姜玉兴.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30):180-181.

[7] 高延安.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及原因[J].学术探索,2012,(11):110-112.

孝文化的作用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按照xxx安排部署,结合《xxx》相关要求,在全局组织开展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之孝行机关创建活动,现根据我局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xxx中心工作,以孝道文化为纽带,通过开展一系列人文关怀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局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水平,努力营造孝敬父母、扶老助弱、感恩社会的良好氛围,使“孝”字融入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在家尽孝、在岗尽忠”根植于2020年党建工作。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孝行机关创建活动中。

二、具体措施

(一)围绕“知孝”下功夫

在全局广泛开展孝道文化宣传活动,一是开展书记讲党课活动,各支部书记围绕“孝”讲一堂生动的专题党课。二是开展作品征集活动,在全局征集与“孝”有关的作品,可以是摄影、书法、文学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三是开展“敬老孝老模范标兵”评选活动,在全局评选模范标兵,树立榜样,利用榜样作用带动全局党员干部“知孝道”。通过一系列活动,大力实施孝道文化传播,引导党员干部知孝义、讲孝德。同时,充分发挥“阵地”作用,通过走廊、宣传栏、电子屏等展示孝道文化,打造具有我局特色的“孝道文化长廊”,营造孝道文化的宣传氛围,形成“人人讲孝道,人人促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围绕“行孝”下功夫

立足日常,从小处着眼、小事着手,在全局广泛开展“孝行十个一”活动,即“带父母做一次健康体检、为父母添一套贴心服装、帮父母做一顿可口饭菜、给父母发一个暖心红包、陪父母唠一次家长里短、教父母练一套健身体操、陪父 母看一场戏曲电影、向老人做一次成长汇报、与老人照一张全家合影、帮父母圆一个未了心愿”实践活动,日常打卡,在全局形成争先行孝的良好氛围。利用党支部、党小组互相积分评比的形式,选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局党组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表彰。

(三)围绕“节孝”下功夫

把握重要节日,开展各具特色的节日活动,形成“每逢佳节倍敬老”的良好风尚。一是在中秋和春节等传统节日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送去良好的祝愿,营造浓厚的敬老孝老、幸福祥和的节日氛围。二是在“五一”、“七一”、“八一”等重大政治节日走访慰问“老功臣”,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和崇高荣誉。三是把每年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所在的月份定为“敬老月”,集中组织开展系列敬老孝老活动。通过一系列节日活动,让孝道文化根植于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心,让老一辈真正感受到孝道文化的美好。

(四)围绕“延孝”下功夫

充分利用我局有利平台,开展孝道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社会活动,一是依托扶贫工作,将孝道文化向农村延伸。广大党员干部要视百姓如父母,与扶贫的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开展结对助困活动,用孝道文化打造乡村敬老爱老、扶老助弱的道德风尚,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贡献力量。二是依托“共建小区”,将孝道文化向社区延伸。利用张贴孝道文化宣传图片等形式,在有条件的社区、居民楼道、文化广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脍炙人口的孝道文化阵地,提升社区孝道文化软环境,让小区居民不仅感受到共建工作带来的物质变化,同时也享受孝道文化的精神食粮。三是依托日常工作,将孝道文化向企业延伸。动员企业开展“知孝道、践孝行”活动,倡导“责任心源于孝心”、“百善孝为先”理念,助力企业文化品牌打造。达到以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四是依托志愿服务,将孝道文化向社会延件。发挥我局党员志愿服务队示范和引领作用,深入公共场所开展有针对性、各具特色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对老年人群和弱势群体从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文体健身、节日探访等方面进行特色帮扶,不定期深入敬老院、光荣院等开展“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将孝道文化成果向社会延伸。

三、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科室要把孝行机关建设提上日程,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积极制定活动方案,按照部署开展各项活动,为孝道之乡创建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孝文化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基本内容;分析

传统孝道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传统孝道思想曾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起到了社会伦理教化、政治思想统治等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来讲,传统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披上了带有封建色彩的面纱,但是,传统孝道思想、孝文化中蕴含的善事父母、尊老爱幼的思想以及诸多有益于调整家庭、人际等关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值得传承和称颂的美好品德。

一、传统孝文化

“孝”是指年幼者对年长者、位低者对位尊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主要是子女敬养父母、臣民忠于君王。古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一点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础性作用。道德不仅是个体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仅是人成之为人的根本,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能力,一种权利,一种力量。有德之人,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和谐,有德的国君能得天命的支持,统御天下[1]。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孝经》中作出这样的阐述:“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传承,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中国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菁华。正如正如谢幼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1]”的确,通流中国传统文化之脉络的孝文化成为各类型文化中的经典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于孝文化,不仅中国的学者有所钻研,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2]”由于我国古代孝文化是在传统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伦理文化,所以,这种文化在形成后,更加注重调整亲子关系,并以此为主要关系涉及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整套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随着中国传统孝道数千年的发展,它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非常宽泛。孝道既是父子间爱与敬的基本情感,也是一个人应该需要具备的基本品德。孝道既可以协调家庭成员间的内部关系,又可以协调整个社会的君臣之间的关系[3]。

二、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养亲、敬亲

作为孝文化的内容之一,“养亲”不难理解,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赡养父母。《吕氏春秋·孝行》中这样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这里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人的根本教育应该是教会其懂得孝,他所体现出的孝的行为,躬身而行的事情可称为“养”,即养亲。《盐铁论·孝养》说:“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上等的孝是满足父母的心愿,其次是以和悦的面色对待父母,再其次才是物质上的赡养[5]。《孝经·庶人章第六》中这样阐述:“用天之道,分地之力,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百姓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的变化来获取资源,谨慎照顾自己的身体,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用以供养自己的父母,这便是庶人应践行的孝道。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养亲。另外,在《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孝是什么,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所阐述意思为: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够养活父母,并且自以为这就是孝顺了。其实这是不对的。人也养活狗和养活马,如果仅是供奉父母,且有一种不尊敬态度,那么养活父母和养犬马又有什么分别?只有敬才是孝的最高体现。子夏问孝道,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做到孝,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有事情替父母去做,有了美酒菜肴让父母吃,这不难做到,难的是经常保持态度的愉悦,使双亲精神生活愉快[6]。这里所讲的就是敬亲

的重要意义。

(二)顺亲、荣亲

在“养亲、敬亲”的基础上,孝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顺亲、荣亲”的内容,并且,在我国传统思想内涵中,“敬亲”体现更多的是在“顺亲”这一内容上。我国传统道德伦理中所倡导的是对父母尽孝,沿袭至今,其表达方法大致为“孝敬双亲”,或是“孝顺父母”。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孝敬”与“孝顺”是分不开的,“敬”与“顺”同样都是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中,曾子言:“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子女因父母乐而乐,因父母忧而忧。这才是真正的“顺亲”。即使父母之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要无伤大雅,自己都应该自觉体谅和遵从[7]。

荣亲,则是在讲:作为儿女,一方面,肩负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的重任;另一方面,应该继承父辈事业,并将其延续至后代,发扬光大。荣亲的更高层面是要求子女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为整个家族的荣耀努力,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憧憬自己的人生理想。当然,这一方面的内容,在今天来看,存在一些极端现象,例如,子女因为感到自己没能达到荣亲的目标而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放弃生命。

(三)祭亲、念亲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对丧礼的目的、丧礼的内容、服丧的时间等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阐释。这些都是祭祀的表现形式及内容,同样,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经典内容,当然离不开祭亲和念亲。虽然孔子重视丧祭之礼,但他追求的是孝子自然情感的流露,是对逝者真挚的思念和哀悼,而不是后期片面追求丧礼外在的琐碎和繁褥。这也正是孝文化中对于祭亲、念亲的独特升华。《孝经·丧亲章第十八》中:“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无容,言不文……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这里所提出的就是在父母去世以后,作为子女应该祭亲、念亲,并且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要在生前情感和态度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与爱戴,而且要在死后情感和态度上对父母表示虔诚的追念与祭祀,这是孔子孝道观的更高的道德要求[8]。

传统孝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诸多内容,笔者仅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对传统孝文化加以分析和阐述,只有深刻把握传统孝文化内涵,领会新时期孝道精神,才能更好的使孝文化内容的当代价值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注释:

[1]杨振华.“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谢幼伟.孝与中国社会[a].谢幼伟.孝兴中国文化[c].青年军出版社,1946:2.

[3][5]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2:3,65,76.

孝文化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必然面临着如何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对高校使命的认识,强化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历史的命题。而要解决好这一命题,传统文化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就凸显重要。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引领来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较为弱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较为迅猛,但其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甚至缺失也是不争的现实,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甚至背离“人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第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注重实践,使得学生轻视人文,缺乏高尚道德指引,行 为不文明,精神空虚,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人、集体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够,没有责任感。第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专注专业学习,使得学生未能全面拓展能力,人格品质不健全,社会适应力较低。第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因缺乏对价值观的系统学习和体会,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庸俗化,人文价值较模糊,学生重物质轻精神,重利轻义,缺乏文化修养,科学上、学术上独立思考能力不足,逆境及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低,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通过传统文化引领来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继承与弘扬民族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其最终建立社会责任感。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民族的重任,首先必须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文化大厦的基石,其内涵丰富多彩意蕴深厚,是民族的象征。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急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得以加强,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价值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气质,进而形成健全人格,并为最终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激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演变过程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生存的智慧与能力。学习越多,历史底蕴就会越深厚,才可能有新,解决问题的智慧、办法也就越多,面对挑战时也会更沉着,更有信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越多,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情,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理性。

二、湖北工程学院的实践探索

湖北工程学院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工程特色凸显的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孝感市,中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中国孝文化之乡,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孝乃人伦之始、众德之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与命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湖北工程学院多年以来,立足中华孝文化资源,履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以孝切入,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走出了一条以孝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之路。

(一)建立机构,推出读物,打造孝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各种载体

2007年,学校设立了全国高校首家专门研究孝文化的学术机构――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配备了专职研究人员。中心现已成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社科基金、省教育厅孝文化研究系列项目70余项。先后推出了《中国孝文化概论》(2012年,人民出版社)、《中国孝文化知识读本》(201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以及《中国古代孝论文选注释》、《中外学者论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新二十四孝》、《当代学者论孝》以及《中国孝文化与当代社会》、《多维视野中的中华孝文化研究》、《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海玉潋――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孝坛金言――中外学者论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系列孝文化宣传教育著作等数十部计500余万字。《湖北工程学院学报》还创办了国内高校学报首家“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自2006年起,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2014年成为教育部社科司共建特色栏目。2015年,受孝感市的委托,学校组织专班创作完成《中华孝道歌》系列作品,由《孝廉歌》、《孝德歌》、《孝诚歌》和《孝亲歌》等组成。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孝文化精神大餐。

(二)举办孝讲堂,搭建大学生的学习平台

学校2007年开办“向善向上从孝敬父母开始”大学生道德讲堂,邀请谭之平等孝老敬亲全国道德模范、国际知名孝文化学者做报告,每年举办讲座20余场。自2003年起,学校把孝德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从2011年开始,将孝德纳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让中华优秀孝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学生中开展“颂经典赏民乐品香茗”孝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孝文化经典作品为诵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孝文化。学校开设了《说孝》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2013年12月,《说孝》视频公开课被教育部评为部级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建立了全国高校首家中华孝文化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孝德教育,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对此予以了重点报道, 在2014年度湖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成果评选中,该网站被评为“十佳专题网站”并荣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奖”。学校将优秀孝文化作为“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视频选题的主题,在校园网展播。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多次应邀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明网话孝义、弘孝德。学校十分注重搭建孝文化国际交流学习平台,从2007年开始,连续多年举办国际孝文化研讨会,让大批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孝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三)开展孝实践,搭建大学生的修行平台

2009年学校分别与湖北省监狱管理局、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石河镇、湖北省孝昌县、云梦县等签订了中华孝文化研究与实践教育合作协议,建立了“孝德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到监狱、社区、学校和农场等宣讲孝文化,接受孝教育。举办“孝行月”,开展“在‘微孝’行动中成长”敬老助老服务活动和“青春与感恩同行”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探访离退休职工、去福利院看望老人、扶老人过马路、给父母师长发慰问短信、写感恩书信等方式开展“微孝”活动,评选校园孝敬之星。学校把弘扬中华优秀孝文化作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回到家乡开展各地孝民俗文化资源状况、孝德传承情况调查,引导学生从家中行孝开始,践行孝道。学校注重把孝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设之中,形成“春晖湖”、“明德楼”、“孔圣广场”等孝文化教育系列载体,使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求学的路上怀德尚美,感恩报国。

(四)树立孝典型,搭建大学生的示范平台

学校每年在在校学生中开展评选“春晖学子”系列活动。“春晖学子”是湖北工程学院学生的最高荣誉,知孝行孝是当选的基本条件,全校学生投票参与评选,每年评选一次。学校不断推出“身边的感动”,发挥示范效应。2011年7月,我校新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2009级学生田强为远在上海的一位12岁白血病患者两次捐献骨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田强被誉为“90后最美大W生”。学校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懂得感恩、勇于担当、奉献爱心”的田强精神,从点滴做起,修为德行,回报社会,奉献祖国。学校还不断发掘“背父资教”的何家坤等校友中的孝行典型,用校友的孝行事迹激励学生。

三、结语

由此可见,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充分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平台,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履行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职能。

参考文献:

[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 ):56―61.

孝文化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以德治国;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58-01

一、传统孝文化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传统孝文化内涵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孝”这个道德观念和人类的其它道德观念一样,都源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也提出:“一切以往的道德理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一个国家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该国家的观念形态。“孝”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而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关于“孝”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概念。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及精神。千百年来,孝逐渐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对民族道德的培养、文化的认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这是人类矢志不渝的社会理想,同样,这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2005年2月,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中我们可以读出,社会的和谐关乎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与矛盾,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二、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使相应的政策与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现实相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中无一不贯穿着一个“和”字,“和谐”是家族、社会、国家的共同追求。在儒家传统看来,和谐社会应当发端于家庭,由家庭和谐推广发展为社会和谐。孔子在《论语・学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对家庭与社会和谐状态的极佳论述。家庭的和谐可以从孝文化着眼分析,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均为构成和谐的家庭关系的重要条件。同样,孝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孝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支撑。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精髓,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品行等方面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一个作为“个体的、独立的人”的努力来完成,只有保证每个人从精神层面上认同和谐社会,才能达成这一目标。所以,孝文化作为文化支撑来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促进传统孝文化走向更高的层次。孝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作为孝文化的传承载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加强传统孝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其前提则需要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为基础和保障。

三、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孝文化的摇篮在于家庭的孝顺与和谐,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和谐的社会是由无数和谐的家庭组成的,所以,家庭和谐是社会最基础的和谐,家庭和睦是对和谐社会的基本贡献,家庭成员将这种和谐的家庭温馨融入社会,社会也会受到感染,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倡导孝道文化,就是在孝敬老人和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大部分家庭的和谐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另外,传统孝文化对于整体和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谐社会的内在的提出:和谐,包含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社会组织这三者的相互和谐。同样,这三者的和谐,也是传统孝文化所提倡的逻辑落脚点。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统一,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使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校园文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漓江出版社

小品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

小学生作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