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科研机构 优势资源 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蓬勃发展,创新活力与日俱增。但资产薄弱,科技力量差,因此其创新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与此同时,科研机构的成果缺乏合适的转移途径转化为产品;中小企业又缺乏技术支持。由此看来,建设创新科技公共服务机制,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对科研机构自身的发展及其成果的产业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机制的建设思路

根据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建设以网上平台为基础,服务系统为支持,运行制度为后盾的创新科技公共服务机制。服务的内容包含了建设服务系统、合作社,开拓国内外的创新途径,提高中介水平,组建专家团队,促进自主研发创新,使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

2.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2.1建立信息平台

①共享资源网络的建设

汇集中小企业的科技需求,资金需求,项目需求;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国内外的科技资源,科技示范成果;中介机构的信息,科技转化的政策、条件、规定,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等,将这些内容建立数据库进行保存,形成共享资源网络。

②系统开发

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需要开发各种系统。信息收集与系统,后台管理系统,数据库检索系统,科技文献查询系统。大力开发能够对多元异构数据进行高度整合的系统,让中小企业得到便利的信息服务。

③公共服务网站的创建

整合共享资源网络的内容作为网站的框架。让中小企业获取科技信息,了解政策规定,结合自身的需求进行科技转移活动,也使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并激励科研机构加强科学研究,创造更多的成果。

2.2建设服务系统

①科技成果展示系统

建立科技成果展示系统,首先要收集国内外各类科技成果,将其原理、应用领域、用途等介绍清楚,展示其配对成功的项目。及时收录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宣传这些单位的服务项目,让科技资源得到利用,实现产业化。

②资源分类与自动搜索配对系统

企业结合自身的需要在此系统中输入要求,系统智能检索符合的科技成果。搜索引擎为查询成果节省了大量时间。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系统里自动配对,找到最符合要求的科技成果进行筛选、考察。

③企业咨询服务系统

当企业了解到有意向的科技成果但无法对其准确定位时,需要专家答疑解惑。此系统可以实现企业与专家的沟通。例如,开启专家服务留言板、科研机构技术论坛等版块。专家对企业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网上讲解,将一些专业知识不定期地归类放在网上供参考。专家在网上对企业资质、项目评估,项目配对开始以后,对项目跟进指导。

④招商引资系统

帮助中小企业作项目融资方案,通过网上平台向外界项目信息和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寻找投资方,为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其分析项目的市场前景、投资价值、可行性等方面。然后向企业提供投资信息进行筛选,协助企业和投资方谈判,促成项目的配对成功。

2.3建设服务结构

①建立科技服务合作社

合作社以网络为交流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成员发展。将各自的资源通过平台多元化整合共享,启用搜索配对系统,搜索各自需要的信息。企业寻找科技成果的同时科研单位也可以主动发掘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这样一来,可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供需平衡。合作社的建立让成员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②组建完善专家团队

创新科技公共服务机制围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掌握科学技术的是专家。当企业遇到技术问题时,不可避免地需要专家帮助;投资人和中介机构也需要专家帮助其从科学的角度去评估一个项目的价值。所以组建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专家团队是十分有必要的。

③建设中介机构服务队伍

从事科技公共服务的中介人员,既要懂管理又得懂技术。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科技中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因此提高现有中介人员的业务能力是首要的。其次,培养专业的中介人员应该作为一个长远的人才储备计划来实施。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好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④建立示范站点

网上平台服务的对象范围是非常广的,本着就近便利的原则,需要建立分支的服务示范站点分布在各区域,为周边的企业、科研机构提供服务,他们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信息终端,让工作的开展更为方便快捷。

2.4运行机制

①互利共赢机制

合作社资源共建共享,保持资源持续增长。完善服务系统,通过服务示范站点,为成员提供业务信息。各成员提供信息和资源,通过资源分类与自动搜索配对系统找到与自身要求相匹配的信息,各取所需,利用优势发展自己,实现互利共赢。

②联合统一服务机制

各成员紧密联合起来,形成合作联盟。集中优势资源,共同协作,谋求发展。合作社并不是一个封闭的集团,它是对外开放的,既要吸收外界的资源,又对外提供服务,业务量可以大大增加。同时,吸纳外界的优秀企业加入,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让联盟不断发展壮大。

3.结语

我国的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技术革新为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创新科技公共服务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技术转移模式,利用高新科技整合优势资源,促成技术交易,这种网络化的模式安全、高效。让企业在得到优质服务的同时发展自己,提高二次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能力,其市场竞争力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制度”;创新;基层;工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驱动力

具有中国特色的党风廉政建设,应与时代创新为驱动,其所包涵的理论创新成果、实践创新成果和制度创新成果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学的价值优势。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内容。与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呈现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有助于改变工作作风,改正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庸懒散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问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此大背景下,基层工商机关通过“科技+制度”创新,使信息技术与行政监察制度有机结合,构建一套与工商职能相衔接、与工商队伍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的行政权力的廉政风险和行政执法的监管风险防控平台和机制体系,已成为推进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水平的驱动力。

一、创新预警体系,形成防控新平台

充分发挥其科技支撑力的作用,创新使信息技术与行政监察制度有机结合,徐州工商局基层云龙分局机关在研发的“监管与廉政风险电子监察预警防控”中,设置“服务指南”、“行风评议”和“风险防控”三大功能模块,通过平台信息采集、预警分析认定、预警实施和预警信息资料管理四项工作流程的规范管理和有效衔接,保障干部职工借助局域网对各项工作进行全员监督,方便服务对象利用设立在窗口部门的触摸屏对工商部门进行外部监督,有效延伸了监督触角、拓展了监督范围、提高了监督时效性,形成了预警防控新平台。

1、设置三色预警,采集异常信息。以个人、岗位为对象,以监管与廉政监督为重点,根据工作人员在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廉政情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性质、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以及可控性、危害性等因素,决定预警信息的等级,一级预警设置为蓝色,预警方式为温馨提示;二级预警设置为黄色,预警方式为提醒谈话。三级预警设置为红色,预警方式为责令纠错。通过梯次递进三色预警进行异常信息的采集,并按预警级别给予温馨提示,提醒谈话,责令限期整改,有效地防控了监管和廉政风险,规范了干部行为。

2、查找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突出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对象,认真查找监管和廉政薄弱环节,定期对采集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整理、分析,准确把握不廉洁问题呈现出的动态趋势和发生、发展规律,增强监管和廉政制度建设的前瞻性。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问题的风险大小、影响程度、轻重缓急,按照“苗头性问题动态提醒在前、倾向性问题制度制约在前、普遍性问题教育防范在前”的原则,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

3、融入考核机制,严格责任追究。把预警信息整改落实纳入到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推动预警信息处置情况与干部任用、评先创优工作有效结合。对出现重大问题被预警整改的部门,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对预警通知提醒事项不重视、不整改或整改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以及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的,一律严肃查处;对出现重大违纪问题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上追一级领导责任。

二、前移关口,在防控上有新举措

br>

1、前移关口,固本强基。将廉政风险防控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以市县两级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举办廉政风险防控专题讲座,广泛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基层工商机关作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防范风险,提高队伍素质是关键。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人员良好的职业操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享乐有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之风等方面的“四风”问题,提升基层工商机关工作人员“为民、清廉、务实”的工作作风。三是认真开展以树立正确权力观为重点的勤廉为民、廉洁从政教育,切实转变职能和作风,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勤政廉政意识。四是扎实开展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培训,使工作人员熟悉市场经济有关规律,不断提高监管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内外结合,找准风险点。把查找廉政风险点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基础,对内结合各单位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流程,以工作岗位为基本单位,以岗位工作人员为主体,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三个层面,采取自己查、群众帮、领导提、组织审的办法,运用“查班子议作风、查自身议廉洁修养、查岗位议廉政风险、查群众意见议改进监管服务工作、查制度建设议廉洁行为规范”和“个人查与互查相结合、下级查与上级查相结合、分组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等“五查五议三结合”的形式,查找廉政风险点。并将有关情况填入《廉政风险点岗位(个人)自查表》和录入基层云龙工商分局新研发的《干部个人电子廉政档案》。对外采取公布领导干部手机号、召开义务监督员座谈会、基层工商机关负责人向管理对象述职述廉等措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从中剖析查找风险点。

3、突出重点,制作流程图。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干部人事权、财物管理权的行使,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法定权限和运行流程进行认真梳理,逐一确认权力行使的依据、界限和责任,突出案件核审、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案件办理、个体和企业登记、企业年检、网格巡查、12315消费者申(投)诉等岗位,制定工作流程图和风险防控流程图,用红、蓝、黑三色将各环节程序规定和风险点标注在图上,同时统一制作了廉政风险点温馨提示桌牌,制作风险防范管理明白卡,起到了辨别风险、规避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

本着“以防为主,事前提示”的防控原则,采取廉政提醒、任前谈话等方式,对苗头性问题提前介入,有效预防腐败。将基层机关个人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和廉洁从政格言,设计制作成“微机桌面和屏幕”,安装在本人使用的微机上,时时给予提醒。

三、抓住关键,健全防控新机制

1、突出重点部位,内控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对风险点整理归类,建立和完善了内控廉政风险的制度机制:围绕市场准入,强化行政许可人员责任制、网上年检和电子监察每月通报制;围绕执法办案,推行批案联审、网上执法办案、自由裁量权、案件回访等制度;围绕财务管理,严格落实政府采购制,完善固定资产卡登记管理和财务报销、财务审计等制度;围绕人事教育,建立健全干部培训、干部考核、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等制度;围绕廉政建设,推行廉政指导、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从而预防廉政风险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

2、强化明查暗访,完善督察活动机制。将主要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纳入督察监察范围,本着“对内管住、对外管好”的原则,采取明查暗访、“内部焦点访谈”的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加强明察暗访。对注册登记费、财务、执法案件和公用车辆等廉政风险易发多发岗位进行了督察,纠正随意简化办案程序,大案化小案,对私用公车人员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代岗查办等处理。在不断促进基层工商机关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大督察监察力度,进一步规范干部行政执法行为。

3、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围绕“确责、履责、问责”三个环节,着手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以督察监察为基点,以每个季度为时段,以单位和个人依法行政、履行职责、优质服务等为项目,以问卷调查、实

暗访、录音摄像、电话调查等为方式,以有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为目标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聘请义务监督员,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证照办理、行政执法处罚、会费收取等敏感问题进行监督。同时,开展基层工商机关负责人向管理对象述职述廉活动,不断提升干部职工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4、加强德能建设,形成队伍生长机制。加快基层工商机关纪检监察员制度的建设,就是使所属人员的能力与职责履行的要求相适应。要把能力建设作为加强制度建设的首要工作。首先要选优配强纪检监察人员,将责任心强、事业心足、进取心实和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人员配备到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上,杜绝一般化要求,对“只戴帽,不履职”或不能胜任岗位能力的人员及时调整;对人员力量不足的,可反聘体质好、素质优、业务精、能力强的退休人员担任纪检监察员,切实打牢纪检监察员队伍建设的基础。其次要不断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坚持以省直属局为单位,依照“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兼顾全面”的培训要求,采取编印教材、举办讲座、现场示范、技能比武等方法和手段,集中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为基层工商机关纪检监察人员全面履行岗位职责提供能力保障。第三要坚持自学促学联动,不断增强基层纪检监察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可采取动态跟踪设定学习科目、聚焦热点确定研讨课题、围绕转化界定创新成果等举措,引领和推动基层纪检监察人员自主学习,并将自主学习绩效纳入年度个人和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德能力建设实现持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科技+制度”的创新成果,是基层党建的驱动力

实践证明,“科技+制度”的创新,对提升基层工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是明显的。通过研发的“行风与廉政风险电子监察预警防控”平台和构建风险点查找、评估、防控工作制度,基层工商机关的干部职工廉政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廉政风险隐患明显控制,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明显下降,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驱动监管执法效能大幅度攀升。

1、依法行政切实加强。通过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自由裁量权,使执法主观随意性强、尺度弹性大的现象不断减少;稳步推行了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法为上、理为先、和为贵”的执法理念进一步巩固,依法执法、科学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的执政行为在形成;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制、追究制“三制”,强化了依法行政意识,行政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2、权力运行不断规范。通过梳理职权清单,厘清执法边界,明确岗位责任,理清了职权底数和一些职能交叉问题,使权力行使的权责更加明晰,程序更加规范,有效地防止了权力运行的“越位”、“缺位”和“错位”,较好地解决了一系列管好权、用好权的实际问题,基层工商机关人员的依法用权、用权为民的自觉性普遍提高。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第3篇

一、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政府的制度保障概况

为了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达国家为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政策、法规和办法。首先,强化政府在科技平台建设中的决策能力和调控能力,是各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的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英国的科学技术委员会,都体现了科技进步在国家最高决策层上的重要地位。其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官产学结合的措施,美国政府为加强对高风险技术的研究开发而实施的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的“先进技术规划”ATP,日本各省厅设有负责本部门有关产业技术的研究,支援民间企业研究开发的中介机构。欧盟集成了欧洲所有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欧盟科研创新合力。欧盟针对欧洲各国金融、经济和法律法规体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技术平台内部专门成立了自主创新专家组,负责识别和分析现有的或潜在的行政法规方面的障碍,部门间的合作机会,潜在的市场结构等,以提高欧洲科研创新成果的商品化能力。欧盟科技创新平台采用了互动网络合作科研模式,集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公私合作伙伴等进行科研创新,集所有某项领域之长,整合该领域科技资源,大大提高了创新速度。

二、我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目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面缺乏统一部署,没有建立起打破省际、市际间壁垒的有效组织协作机制,科技平台的建设仍处于条块分割、部门封闭、单位所有的状态,难以按统一目标凝聚和集成。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低,共享机制缺乏,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环境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律保障,长期以来,国家科技政策林林总总,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则不多见,目前,各地区现行的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和规定多局限于科技管理部门,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的政策不多,且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相关法律规定更是缺乏,由于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等诸多领域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3.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创新平台的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依托力量,但是这些部门的科技活动多以成果为导向,以争取政府奖励,、著作为目标,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距离。以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创新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错位。

三、政府为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应提供制度保障

1.建立多元化科研投入体系,积极培育风险投资新机制。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际出发,尽快改变科研投入单一的现状,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探索以政府引导性风险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新途径,鼓励企业通过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证券市场等形式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融资,努力建立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及外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新机制。

2.建立共享制度体系,实现资源整合。政府要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引导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类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科研、教育、与企业的科技条件紧密结合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双边、多边科技条件使用的协作机制。支持高等院校围绕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调整学科结构,合理设置专业,培养急需的后备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生,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计划”密切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信息、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鼓励科技人员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流动,形成一支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各种创新要素的互动。另外,要通过地方立法,把分散的科技资源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起共享制度体系,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快速发展。

3.积极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创建友好性市场。在科技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中,政府、企业等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参与者,也要成为技术平台科技创新的资助者,和科技创新产品的主要购买者。要积极吸引企业、公共机构、消费者等主体参与到科研活动来,采纳这些潜在用户的需求和建议,在研究出科研成果并进行商品化后,产业链中的下游企业直接购买使用创新产品,而政府采购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仍主要以节约资金为目的,对促进自主创新的作用不甚明显的现状,要率先使用科技创新产品,把保护和鼓励自主创新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目的。这样就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将知识转化为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第4篇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什么是区域创新体系?总体来说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由参与知识、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由中介机构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有机网络系统。它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组成。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更有效配置和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其重要特征。 综合有关专家的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可以细分为互相联系的五个子系统:原始(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创新中介服务系统、创新多元投入系统和宏观调控系统。

二、福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加上近年来大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在省内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总的来说,福州市创新体系建设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还比较落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的需求,突出表现为:

(一)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引领作用有待加强

在榕高校与研究机构研究水平总体来说不高,一流高校缺失,虽具有一批有一定优势的学科领域,在某些学科领域上具有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能够取得一些原创性的成果,并且能够实现产业化,但总体而言脱离市场、脱离生产的单纯学术导向的倾向严重。由于产学研仍相对脱节,优势学科与福州市现有的优势产业结合不紧,对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多数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2%,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中规定的3.5%相差甚远 。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量极少,近两年专利申请量落后于厦门、泉州。占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主体的外资企业,其研发中心多不驻我市。近年来,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纷纷成立,但能力建设还急待加强,表现为通过省级认定的不多,通过部级认定的只有两家。

(三)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较弱

福州市的许多科技中介机构刚刚起步、起点低、经验不足、人才缺乏,真正能高质量从事专业科技中介服务的机构不多,加上政策法规缺位、市场规则不配套,制约了产学研合作和高新技术成果在福州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实现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途径与渠道不畅。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专业性的创业服务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不足。

(四)缺乏完善的核心创新区

所谓核心创新区是各地集中力量打造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多以科技园区为代表。福州科技园区的特点是小而散,所谓“一区多园”。缺乏一定规模、配套完善的主体园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力度弱,产业布局零散、特色不明显,形不成集聚效应,管理体制更无法营造核心创新区所需的小气候。

(五)科技投入不足,多元投入机制不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显得相对不足,科技投入比例与本市经济增长速度也不相称,对社会资本的引领作用也不强。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还不强,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比例明显偏低。金融资本对技术创新支持不够,贷款担保、风险投资发育严重不足。

三、完善福州区域创新体系的若干建议

根据福州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完善福州区域创新体系应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找准突破口,选好切入点,突出解决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科技创新问题。

(一)加强科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省市协调全面推进福州地区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一要打破省、市、部门界线,建立科学仪器共建共享与社会化体系,通过改革和管理方式创新,推进已有大型科研检测仪器入网和共享以及新仪器共建共享,使之基本可以满足本区域的科研分析、测试需要;二要加快建设福州科技信息综合网,形成科技基础信息、科技成果、政府科技计划与政策等数据库和创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要加快大型公共创新基地建设和完善,如:大型公共实验室、行业测试分析中心、现代制造的快速成型中心、软件测评中心等等。

(二)健全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加强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联办”的方针,发动各种所有制、多层次办科技中介服务,加快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福州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现阶段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的重点是:

加强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体现了政府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志,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可为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的服务,应发展其成为科技中介服务的龙头。福州生产力促进中心是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初具规模,今后还要继续加强福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能力建设,以其为龙头,加快建立布局合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市、县、专业镇三级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农业、电子信息、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建立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生产力促进网络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孵化器网络。以福州市金山科技企业孵化器、福州863软件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继续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综合性孵化器、针对特定人员孵化器和特定专业孵化器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孵化器网络。要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这些孵化器,使它们能提供孵化场地、共享服务设施、资金筹集、市场开拓、人员培训、咨询诊断、信息网络、公共关系等综合,以此不断提高福州的孵化能力。

培育和健全技术交易市场。加强技术市场设施建设和技术交易网建设,改变服务手段落后的状况,建设有价值的技术成果数据库,结合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构建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平台,使各机构能迅速沟通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网上技术服务和网上技术市场,提高信息咨询、评估论证、技术合同登记、签约、技术招标、技术和专利拍卖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进一步理顺技术交易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为科技成果转移、中小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服务;加快福州技术交易市场的软硬件建设,使福州成为海峡西岸技术成果交易中心。

积极推动科技咨询服务扩展。建设重点是:面向政府的辅助决策型科技咨询机构;面向行业的服务型科技咨询机构;面向广大企业的技术经营型咨询机构等。目前主要的工作重点是支持评估机构及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有关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包括: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评估机构、专利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贷款担保机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等。通过这类机构的规范建设,为福州市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比较完善的技术评估、资质鉴定、法律和金融服务。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抓住重点,推动系列创新工程

实施龙头企业扶植工程。围绕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根据产业存量、核心能力、核心品牌、行业需求特征、高技术水平等进行分类,选择并重点支持有特色优势的产业主体群,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以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

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继续建立一批支柱重点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不断完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致力组织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

(四)建立和完善研究开发体系,增强区域原始创新能力

要立足在榕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同时积极利用研发能力强的国内甚至国际研究机构,增强福州的原始创新能力。对在榕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既“要求所在,也要求所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形成一批科技团队和著名学科带头人,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申报国家项目以及本市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前瞻性应用研究、原始创新和综合创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以及培训中心,等等。

(五)大力扶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建立起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企业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包括:实施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引导大中 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与各类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依托;鼓励企业到福州以外设立技术开发机构,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鼓励行业自行组建或科研机构转制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中心。

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建全技术咨询、服务机构以及福州专家库系统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建全市场投融资、担保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第5篇

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创新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思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凝练、倡导价值观念为核心;以制度安排为保障;以组织文化建设为突破;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为支撑。

创新文化建设措施

凝炼、倡导和构建具有区域文化个性的价值体系

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取向是由科技创新的本质所规定的。科技创新是科学过程、技术过程和经济过程的有机融合。求真、理性批判精神、以人为本、竞争、诚信、法治、协作、开放、契约意识都是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

此外,还要致力于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普遍意义的价值取向与区域本土文化积极因素的有机融合。没有区域个性的创新文化是不可能真正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培育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文化

使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价值观成为制度设计的理性依据和价值依据,要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制度的好制度。这也是区域科技创新制度系统的总体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制度设计合理,运行低成本、高效率,自身能够不断调整创新,这样的制度系统才能够对科技创新发挥出巨大的推进作用。

建设五种机制

民主、公正的决策机制。公正问题的本质是权利的分配中的平等。应使创新系统所有成员的利益选择和科学追求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使创新决策能够充分建立在其成员潜质、创造性得以充分挖掘和施展的坚实基础上。

多元的、针对不同角色成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创新系统所有成员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重要性的差异,要强化成员的角色定位,建立多元的、针对不同角色成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应对和驾驭科技创新风险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能够应对和驾驭科技创新风险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对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应对和驾驭科技创新风险能力和机制的关键问题是能够使遭受到挫折的各种资源能够迅速进入新的价值使用和增殖过程。

制度运行的监督反馈机制。完善制度运行的监督反馈机制,使不足和偏差能够得到及时修正。推进制度创新。

创新系统中各创新组织的互动协调机制。不断加强创新系统中各创新组织的互动协调机制,使创新系统真正能够发挥出系统合力。

把握两个系统化原则:

注重制度安排的系统化。只有目标一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并且其实施有充分的社会基础的制度设置才是有生命力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制度安排应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并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

加强两项基础性建设

大力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创新系统由各种组织组成,如企业、大学、政府管理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等。各种组织在创新系统中的定位不同、角色不同、功能不同,因而组织文化也应各具特点。

在创新系统组织结构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体现区域特色,大力加强科技创新系统中行业协会、技术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