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美学的本质

设计美学的本质

设计美学的本质

设计美学的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之美;启发;求真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42-01

真、善、美始终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其中真代表真实、客观甚至永恒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也可以是事物呈现的规律特征,人们对其的研究也就产生了――科学;而所谓善,就是“对人有用的东西”的一种统称,只要能帮助人获益的或者避免受侵害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认为是善的;那么对于美,是一种“和谐”的事物,是符合社会大众的规律性的事物,是一种让人舒服的东西。

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四讲》中美的观点分析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他认为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即自由的形式)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它属于一种现代意义的新的客观论,亦即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的客观论,也可以说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不是个人的本质力量,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而设计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创造了美,而且由于其特殊的艺术性也可以作为传播美的工具。

二、设计之美的阐述

(一)设计之美的要求

1、具有新意

设计要求创新、创造性,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新产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用全新的技术与工艺生产的从未出现的产品;一种是现有产品基础上在造型与功能上的改良,外型更加美观,功能更加丰富,使用更加方便。

2、具有合理性

设计之所以能叫做设计,就是因为它的存在解决了某些问题,使得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提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如果一个设计不能为社会带来价值和便利,不能为企业产生剩余价值脱离了市场价值规律,设计这一行业就应该不会存在了。

3、具有人性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而设计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和人类社会发展及其存在的客观规律。

(二)设计之美的检验标准

设计之美的体现需要设计大众的认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设计要想得到认可最基本的标准是是否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可以说设计之美的检验标准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设计之美的评判标准,把设计与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设计之美体现

设计为人,这应该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硬道理,因此设计之美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是在人的方面,只要合乎人的生存发展规律的设计都是体现好设计的最佳途径。

三、研究设计之美对于启发人们求真的重要性

任何艺术美、社会美,本身都积淀着人类的智慧,都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生动表现,可以发挥美的作用启发人们追求客观存在的真理的作用。美的根源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即实践。设计将自然的美人化到人造物中,体现了自然的规律与真谛。设计美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设计之美对于社会在物质上的推动作用是毋庸质疑的,然而其拥有的精神内涵是与生具来的,不但是由于人们的智慧创造了设计,将自然规律和准则引入了人造物中,以李泽厚先生的观点来看是人通过设计将美物化、人化了,设计物本身的设计之美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又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即是反映了设计之美真的属性。

四、结语

研究设计的美与真的目的,是为了使得社会大众通过对于人造物的设计之美的感受与体验,能够在社会活动中看到设计之美的价值并加以利用,达到设计之美对于启发社会对真、善、美追求的作用。

设计美学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 美; 思维; 理论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美即生活,首先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的那种生活--这个思想,我认为不需要从自然界的每个领域来详细探究,因为黑格尔和斐希尔都经常提到,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的东西,自然界中美的事物,只有作为对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所以,既然指出人身上的美就是生活,那就无需再来证明在现实中其它领域内的美也是生活,那些领域内的美只是因为当作人和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一种暗示,这在人看来才是美的。

设计美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由人设计的美丽中融入了人的情感与价值观, 设计美是指一切美工设计中尽力使被设计项目体现和谐的感官享受或不和谐的刺激的行为。

我们首先谈谈设计的概念: 设计,就是创新,就是点子。如果缺少发明、发现,设计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会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 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 设计就是经济效益--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 工业设计是满足人对于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设计。设计不是单独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是设法改变它。--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 设计是解决某种计划、想法、规划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可以看出,设计的中心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主要是独创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设计之美最重要的就是"新"。 设计应该求异、求新、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了。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脱颖而出,闪现光芒。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离不开社会和市场,设计得以体现的直接原因是要符合价值规律。如果设计师的设计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隐形价值,那么这个世界上估计就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设计师也就无从谈起了。

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就是"人性"。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设计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的审美兴趣。形体、色彩、均衡、材质、工艺、节奏、韵律......但凡我们的审美法则,似乎都可以在设计中找到。

以上三点,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是恒古就存在的,它背后有着庞大的市场。设计之美的依托于市场规律,残酷的市场竞争造就了设计之美。 自工业革命崛起之,传统的美学在机器的隆隆声中被设计艺术压制的体无完肤,传统手工艺美学已经不能适应工业时代了。相对于传统美学来讲,工业时代则需要大批量生产、程序化经营、绝对盈利的法则下的新型产品。 一时间,功能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无法动摇的审美法则。其简洁、方便、科学的设计原则风靡全球,造就了前工业时代的历史--市场存在着一色的功能主义的产品,这一时期的审美被设计主义所占领。

三:设计美在室内应用

元谋人创造了遮风避雨的场所,今日,我们称其为建筑。房子便成为人类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而繁衍生息的最主要场所。有史以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建筑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多转变,室内设计观也变得五花八门。但从根本上说,室内设计就是根据人类的活动规律建立一个适宜我们居住的的室内环境。室内设计是"建筑及环境设计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富于创造性和能够解决问题的活动。"室内环境设计现在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学科,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对社会的贡献。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承与发展,其任务是重组空间,创造具有艺术气息的气氛与格调,用材料、光、色等物质在有限的空间里设计改变,使得气氛与格调相统一,运用各方面技术与艺术手段完成设计之美,创造出一个适应人们生存的优良环境。用设计之美去表达人性、情感和态度,这样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就不仅只满足于了解其实用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而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当代室内设计之美。人类会进入一个属于室内装饰环境艺术的新时代。 室内设计有没有趣,美不美?是每位业主聘请设计师的主要原因之一。"美不美"是表面文章,是一种形式,是一种视觉艺术。其实,美的因素很复杂,即使单纯形式美的东西,也应对人有心灵启迪、潜移默化的作用。室内设计师就是用室内的点、线、面、体、色、质、光七位基本要素来构成某种"有趣的"、"玩味的"、"文化的"形式或形式间关系,激发起人们的审美情感,给人以愉悦、以震撼、以诙谐、以想象。这些要素的关系与组合"怎样最具吸引力?"是室内设计师孜孜不倦所探求的。

综上所述设计美学在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设计品位的支撑和标尺。设计具有功能美和形式美双重属性,功能美是形式美的前提和基础,形式美反过来也可增强功能美,设计的功能美和形式美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设计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设计者应该去研究与认知它们,从而更深入地利用其基本属性进行设计和创

 

参考文献: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设计美学的本质范文第3篇

随着全球贸易化的进程,各国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贸易往来更加自由。计算机的应用在改变世界,世界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缩小,文化艺术也因网络而走向融合。在保留传统民族商业文化设计艺术呼声的同时,商业文化的综合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崭新的传播学观点适时提出了超文化性理念,认为必须抛弃“旧的划分、分割世界以及线性分析的模式,转而采用蛛网式的思想形式”才能与信息化的进步要求相适应。用传统审美的眼光看民族建筑,我们自然要以飞檐翘梁和拱斗画栋而自豪,但是随着眼界的扩大,令我们惊叹的泰姬陵、艾菲尔铁塔以及纽约自由女神像同样是标志性智慧设计表现力的奇迹。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哲学强调立刻承认正在发生的东西,并试图从中揭示人们审美方式在新事物刺激下的微妙变化。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远程门诊、手机银行,甚至依照模特的示范购买流行的衣服款式、染发等一切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的商业化设计元素正在出现。一键之捷让人重新回味起缓慢的进展,各类商业设计信息的重复性唤醒了对独特个性的欲望,选择的无限广播和迅即到达,使人感到真正需要理性来管理自己被激发的欲望。

传统的商业美术设计的艺术形象塑造是讲究典型化原则的。艺术设计师们忽视运用个体审美体验的创作原则很可能造成人物形象的单薄乏力,很难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商业艺术设计的典型化原则是以塑造高、大、全的消费品意图为主要的设计开发取向,而后现代主义的商业艺术设计元素则主线与大众消费文化合流,商品化设计塑造倾向于平民化,追求世俗性的甚至不惜采纳有缺陷的性格品类,新产品开发的方法讲究消解中小躲避崇高,创意艺术形象具有明显的非典型化倾向。完美无缺的设计可能很可敬,但并不可亲。而有缺陷但并无瑕疵的设计更具有单纯感,虽然显得丑陋,却是一般大众愿意接近的消费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商业美术设计主张简化认识的复杂内容,因此主张用信仰取代认识。而信仰具有超越时间的特征,重新发现信仰的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商业艺术设计创作而言,它主张重新审视新消费主义文化的信仰和欲望领域,超越传统的一元化认识局限,倡导美向艺术以外的问题开放,重新打造商业设计美学的跨学科结构。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媒介将成为历史,广告、美发、服饰,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设计都纳入审美范畴。偶像们提供现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规定了大众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走向,致使商业广告设计也加入到偶像的生产之中。体育和时装等亚文化形态融为一体,为不同主张的观众塑造跨越国界的偶像。

此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认为表象化应让位于商业设计的行为艺术,商业设计创作和欣赏的界限逐步淡化渗透,消费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体会创作乐趣,表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和贴切消费结构本身。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商业美术设计哲学命题处在变动中,充满了相悖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竞争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知识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日益向着平面方向演进,集权政治让位于民主政治,家庭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商业艺术设计重心更是向女性偏移,它倡导商业艺术价值的哲学性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无序形态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参与高技术的竞争,提倡适者生存,并以成功作为评价社会生活的标准。设计师应该比以往更加关注宗教问题、健康医学、文学与环境、伦理、种族偏好,甚至等问题。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明显增加,强度也在逐渐蔓延。享受生活是每个当代人的权利,异质、相对、变化或许为我们所格外需要。当代社会意识潜在地要求反中心文化和边缘化改革。边缘化的主张有助于组织成员游离于激烈的权利竞争之外,充分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宁静乐趣,纵使实现这一状态要以经济上的损失为代价。它主张放弃商业美术设计宏大理论,不要奢谈空洞抽象的艺术本质,放弃我们心理上始终的依托,使自己身处于商业活动之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同时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烙印。它强调艺术的大众性,消解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精英情结,主张重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通俗的日常生活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业艺术消费的普及。但同时也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设计师意识规则,形成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和迎合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趣味的倾向,导致了古典主义的衰落。

我国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哲学像庄子哲学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生审美商业设计哲学。历来研究传统美德美学的大多数设计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顿悟”“灵感”说上,而较少从总体上把它作为审美人生哲学来加以探索和估价。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一般商业艺术设计的哲学文化的主要特色。历史上,禅宗讲无念为宗,本质上要求超越生死是非个人功利目的,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既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同时又是心灵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些哲学思想,如今还一直被融入我国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深厚的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式审美,同样也有着道家、儒家等深刻的哲学烙印。我们的设计师多数因为艺术训练根基的原因,把以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式传统文化积淀的个人素养当作消费结构超功利的审美设计哲学,以此为出发点,总体审视了中式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哲学的本质意义:把消除人的异化作为设计哲学评价主题,把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作为目的,把无念作为人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真正无念作为自救的途径,不是与世隔绝,心如死灰;所谓斩断尘缘的无念,是要求商业艺术设计师积极纵身于尘世生活,却又不为尘世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欲念所束缚,保持一种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就是要追求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唯是审美,故而以精神自由感为矢的,唯有超功利,方可达到精神自由这一矢的。审美与超功利的统一,构成无念的本质内涵。因此,超功利的精神自由是中式设计师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但是这精神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内心体验之上的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客观规律的高度和谐的统一,因而它也是一种商业设计审美的精神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市场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充满着智慧的超功利的审美消费结构的哲学。正是这一点,使消费水平与艺术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一点,凡是追求像纯艺术世界观那样美丽的人生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消费意识的指路明灯,使传统的商业设计艺术仍存在一定的生产空间。

由于这些消费结构的残余,一些设计师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精神现象以及审美现象是独立于科学领域之外,实际上这是没有商业艺术设计科学素养的人的愚昧无知。对于今日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的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美学而言,其弊端在于存在主观主义倾向,即艺术知识的创作生产中的天才崇拜倾向,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去体验艺术和审美对象的,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意识去抽象理解审美真理的。我们知道:美不是实体,而是“美本身”,因此“审美是什么”不是语言学问题,语法不能解决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科学不是靠语法来发展的,设计师的审美性知识是一种面向个人的知识,让人凝视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成为设计师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消费结构的设计不应该形成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在自我本位的实现之外提倡社会性利他主义。从艺术美对现实丑的接纳和消解入手,阐释“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从而推演出现实丑同艺术美的单向转化,其适应性、准确性,与激发的意念、习惯,都在向我们显示不久的将来在商业艺术设计的古老产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消费结构变化中的商业艺术设计趋势只能顺势而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业设计美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走出哲学本身。

消费市场体系的商业艺术设计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以加强人的社会化属性这一功能而具有事实上的审美作用。商业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者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种“唤起”“显示”作用就是商业艺术设计对受众的美之所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具体生活现象中发现美,他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指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与社会生活是这种消费结构中实践的第—步和基本点。商业艺术设计以浓缩了的时间和空间把受众带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获得商业信息和机会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双向进展:改造客观的消费水平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思想,并从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直接显示人们在实践中这种双向进展,就是商业美术设计审美的出发点。根据这一审美出发点,我们可以给商业艺术的设计美下一个概括而又准确的定义:商业艺术的设计之美的素材的提炼是参与生活。

内容摘要:当代大众传播活动的不断发展,助长了技术力量向商业艺术设计生产的本体性渗透。在科技意识形态的不可抗拒的影响下,技术作为操纵艺术设计行为的幕后指挥,正在渐渐走向艺术商业舞台的中心。工具理性则以科技意识形态的形式正在消解人们对传统的商业设计生产关系的审美思维模式和消费结构的审美习惯,同时它也在积极建构一种全新的截然不同的商业艺术价值性设计所指向的感受角度。

关键词:艺术设计审美文化审美价值取向新动向

参考文献:

[1]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设计美学的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性化 哲学问题 室内设计

一、人性化室内设计哲学问题分析

一)属性与层次

人性与人性化.人性即人的要求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求生存、寻安全是人自然属性;求舒适、讲美观源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性化表示满足人性要求行为和状态.

人性化目标与层次.人类生存需求从保持基本生存条件到物质、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温饱、安全、舒适、美观基本反映人类生命活动需求由低到高、由物质到精神演变、发展过程.人性中有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人的生理需求满足后心理需求持续增强.心理需求能刺激生理需求增长,产生无尽欲望带来发展动力,为人性化设计带来层次与层面差异,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设计属性与目的.人性化设计是对人的社会化属性诉求达标.在当代文明社会,人的自然属性需求成为现代生活标准基本需求,人性化中社会属性需求需要不懈努力创新、积累财富满足人类欲望.

二)美学与设计

美本质.很难有人能圆满解答美本质并给美下一个确切定义.美似乎有一个共同规律性,将这种规律性当作事物某种属性而归结于美的本质.

美的变异.由于观念、视野和时空、角度不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古典美学、中世纪宗教美学、现代抽象冷寂技术美学及正在蕴势发展生态美学等.美具有多样和非稳定特性,把变化视做发展,把有违于社会审美发展主流并且相悖美学行为视为异化.

美与设计.既然美含义多样且不稳定,美就没有统一尺度和标准,给创造美留下空间——设计、艺术、科学、技术、生态、高雅、通俗之美.不同美给人带来不同愉悦,不同观念设计在创造不同美时美给设计带来不同结果.但是美也在一定时空下受一定观念和一定人群制约.室内设计与美不可分割艺术设计门类,一旦脱离功能和经济制约,进入到舒适与美观领域扩张人性中社会属性,异彩纷呈的设计流派和千殊万类室内空间审美个性.

二、人性化室内设计的技术问题

一)设计理念

美与设计不等同,却同步.美在于发现、鉴赏,设计在于预想、策划.出于人的思想、观念.设计理念揭示设计师综合设计能力及蕴含在设计方案中美追求和导向.从当前中国室内设计理念来看基本体现为原创设计含量低、水平参差不齐.传统文化正在消隐,现代文明正在彰显,必然包含东西方文化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峙.虽然当前民族精神、地方主义、传统民俗风尚设计理念获得相应重视,当代人性化室内设计理念正在张扬只处于萌发和起步阶段,尚需要对设计思想、审美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对人性化设计目标做正确的引导.不然必定导致关爱人性设计走向极端,忽视环境.

二)空间功能

室内空间是根据使用目的展开.传统实用、经济、美观作为建筑和室内法则沿用至今.在我国发达地区建筑室内三要素顺序已经有所改变:美观、实用、经济.体现深刻社会标准和伦理道德规范转变.美观代表心理诉求,实用代表生理诉求,经济代表两种需求保障.如前所述,人的生理需求不高,而心理需求却没有上限导致当前在室内设计界有许多不顾建筑属性和经济成本浪费室内空间现象:室内景观大道、室内瀑布喷泉、室内广场绿地.鼓励设计人性化,但设计一定要符合建筑条件、场所精神和使用需求.无限制扩张美观的诉求难道就是人性化吗?经济财富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积累,是社会化人生命凝结——为某种浮华视觉效果而过度挥霍、过度掠夺自然资源是不环保、不人道的.在我国刚刚跨越温饱走向小康阶段,大讲豪华、排场和视觉美化,不计成本地频繁装修,只能体现浅薄暴发户心态而非人性化设计原则.

三)材料资源

绿色、生态的人性化设计是从关爱人类健康与生命角度提出.导致对室内装饰材料选择和偏爱,以草、木、藤、革等为代表自然有机材料亲近可人.材料需要一定生长周期,产量有限且使用寿命短,过度采用会造成生态失衡.钢铁、玻璃、塑料等人工材料技术已然成熟,被作为可再生绿色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工程中.对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一定要对材料的质量、性能、价格、来源和安全性有足够了解,恰当、有节制地使用才是真正人性化设计.

四)环境氛围

一定地域物质空间为人类提供建筑室内与室外、城市与自然等相互渗透硬质环境,建筑内外空气、声、光、热等传递与变换构成软质环境.软硬环境因人参与而产生场所意境.在场所中就包含景观自然美和人工美、人文美和意境美,意境美因人存在、因人而异.设计师在营造环境氛围时使命并不在于完全满足人视觉心理享受,而在于营造一个令人心动超越视觉审美体验:环境中造型、色彩、空间宜人比例尺度,材质肌理、家具、绿化、陈设等给人良好感受,体现人性化关怀.

五)系统设计

房屋不是简单居住机器,室内设计也绝非单纯的空间、形体的组合.室内环境设计讲究天人合一.推行以人为本室内设计理念,所完成应该是一个开放天人合一系统设计工程.系统设计是设计师、使用者和业主在使用需求、审美观念、经济投入等方面达成共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关系重构和利用.设计师是人际沟通桥梁、资源调度者和人居环境卫士,设计师素质直接关系到设计层次和质量.真正使室内设计人性化需要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大众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素质.

三、室内设计健康发展

室内设计发展趋势随着人性化室内设计思潮兴起,对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作进一步思考.人类现在生活与工作方式,长久生活在封闭钢铁、玻璃、混凝土空间中抹煞自然天性.生存条件越舒适,需要资源越多.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人类必然选择.建立室内设计评价体系,应尽快建立室内设计行业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倡导设计概念,关注人性化设计中生态变化引导人们室内装饰消费观念向健康、客观、理性的方向发展.

设计美学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材料;美学

引言:艺术设计是一种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过程,通过专业的设计技术,在了解社会需要、人民认知的基础上对各种需要进行艺术的设计的东西以及新鲜的事物的设计。多数都以美的感受呈现在广大人民面前,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关于美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美学涉及,使用的载体材料就是其中影响整体效果的因素之一。由此决定,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使用的载体材料对设计美的作用,科学的考虑设计使用的场合并且合理的使用设计手法、设计技巧等,有一点的把握之后,在这基础上设计出可以利用材料本身的特质来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的作品。

1 材料在艺术设计中的功能

上文论述,材料在艺术设计中有着具体的强大的作用。如果,在进行一种具体的设计时,设计的手法技巧很好,但是就是设计的材料不符合设计作品的具体场合,或者不符合需要者的审美,就会严重影响设计的总体效果,以至于费力但是达不到预期目标。

1.1 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特征

我们的生活中涉及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有一定的材料作为依托的。我们穿的衣服、我们使用的纸笔、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每一种设计都有着固定的材料作为支持的基础。在艺术的设计中,材料也会因为本身具有的特征而作为一种固有的设计基础。比如,在进行城市的路边广告牌的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使用的材料可以防水、不会短期就被晒坏、反光的效果不是很强、没有辐射等,这些都是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看似是简单的设计,但实际背后却有着大量的其他方面或许不会被看见的思考。

1.2 材料的材质美感

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材料本身的性质以及其适用性,还要考虑到本身的美感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是否这样的美符合当时的场景。场合以及面对的人群性质不同,从材料的角度来看,或许就应该选择不同的材料。比如,家里的设计,多数会选择有质感的木质、或者温馨的软质材料;而在需要很快节奏的工作地点,就需要使用硬质材料,这样可以促进人高效率的做事。

1.3 材料的颜色美学功能

材料的颜色使用一直是很讲究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气氛下,使用不同的颜色带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学中,颜色的搭配是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人们和设计者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不是所有大家认为好看的颜色就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很好的效果的,比如,家里的设计就需要使用温馨的、暖色调的颜色,而办公室那样需要高效率工作的地方,最好使用相对偏冷的色调,以此来促进工作人员快速完成任务。

这些都是材料在艺术设计中表现出来的作用,也是材料美学的一种体现方式,美学不仅仅是审美的标准,还包括在设计中起到的美学作用。

2 艺术设计中材料美学的表现方式

在艺术设计中,材料的作用和功能前文已经提及。但是,究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下文介绍笔者认为的材料的美学在艺术的设计中的几种表现方式。

2.1 整体效果契合美

有一些艺术设计是单独的,是独立的存在,可以被单独欣赏的,就不需要考虑与周边的环境的结合等问题。但是,大多数的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设计存在的具体背景,这时候设计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美,还要考虑到整体结合的美感。而材料的使用的契合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家庭客厅的设计中,整体的环境都是很温馨的,如果突然加入一个大理石材质的大型物件,就会在整个客厅中显得尤其突兀,给人一种就不属于此的感觉。所以,在艺术设计中,需要结合实际考虑到材料的材质对整体美的影响。

2.2 材料的整齐表现出的美

艺术设计在生活中体现在方方面面,所以当然不同的东西表现出来的美的性质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在对楼房的外观设计过程中,那些水泥、瓷砖的材质,外表看起来整齐的、一致的颜色、同样的棱角,这样整体或者单独看起来都是一种美;城市中的绿化带,员工们在修建的时候,要保证每一株树木的外形是一致的,这样所有的树木整齐的排列,这样看起来的效果,才可以展现城市的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2.3 材料的不规则展现出的美

上文举例出于材料的整齐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在追求整齐和棱角分明。例如:对于棉麻、尼龙等材质的裙子,有些裙摆的设计就是不规则的,就是前面长后面段,或者整体就展现出不规则的剪裁,这样的设计反而会满足很多人的审美,如果都很一直,或许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3 总结

综上所述,材料在艺术设计中,保持着应有的性质和特点,并且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具体设计中展现不同的设计效果。这一直是设计的效果的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和表现。设计者在今后的设计中,要更多的关注材料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更好的利用这个看似简单实际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何立.初探工业设计中的形与美――以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设计项目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9)

[2] 李明谦,胡秀妹.论中国大漆材料的美学特征[J].包装工程.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