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技创新;青少年;教育观念

1科学教育的概念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科。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科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在我国,科学教育通常是指自然科学,其中还包括小学和中学的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融入了社会各项事业中。科学的社会化使青少年传统教育受到了质疑,人们对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年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界、教育界试图重新定义科学教育,从自身情况出发,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因此,笔者认为,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要让青年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

所谓“科学教育”,是指为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了解科学知识的教育,它以教学内容为主。科学教育具有系统性。简而言之,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教育问题,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目标而制订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准则。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培养高级青少年人才,该理论是基于功利原则而存在的。实用主义则包括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它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是“经验”和“现实”的一种体现,它将“作用”“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将“真理”归结为“有用的”“效用”或“手术的成功”。实用主义的本质是对相关任务的认识,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对规律的认识。

3青少年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50—80年代末,大学是培养教育青年人才的“工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性质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大学是以科学和技术教育为目的,而大学教育的意义则是为青少年创新培养树立目标。但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让高校人才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195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设置了215个专业,共11类;1983年,高校专业设置创了新纪录,有1039个,是1953年的4.8倍。由各种科学教育青年人才的培养比例可知,其存在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在1987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353个专业的毕业生(专业人员总数的41.7%)是稀缺人才,达19万人,有157个专业人才“过剩”,达10万人之多。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专业设置不合理,涉及范围比较窄,而该专业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又比较快,无法满足现代社会职业技术的变换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在大学,基础理论,专业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各类人员分类明确,各司其职,所以,使得教学内容具有片面性,降低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水平,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4完善青少年人才培养的措施

4.1明确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

科学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目标的选择、课程设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方法的使用等。自党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培养有用的人才。在具体工作中,从学术要求方面考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要体现技术创新的特点。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而科学教育改革也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目前,我国各级科技人员必须自觉克服科学主义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认识科学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科学的社会理念,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创新理念的认识,更新修养理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促进科学技术或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一种科学精神。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要想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为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要先明确国家发展目标:①面对所有的年轻人,让他们接受基本的科学素质教育;②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培养年轻人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鉴于此,要努力培养知识型人才,重视“人才质量”,树立“科学”和“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理念。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以国家的建设需要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为基础,还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让年轻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让他们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敢于批评不正确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教育决定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同时,它也制约着教育目标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但是,科学教育始终围绕培养有用的科技人才这个目标展开,从学制规定、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以至于培养的科技创新人才有限,而且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始终不如人意。

4.2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

4.2.1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的第一表现。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和保证,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创新精神。在科学教育中,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意识,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年轻人敢于实践,勇于坚持,纠正他们的错误。

4.2.2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真求实的态度是寻求真理的基础和必要保证。教师应该教会青少年对待事物要有科学的态度,在处理事情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此外,教师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让他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提高他们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磊.关于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5(05):191-192.

[2]严奕峰.青少年科技活动与科学教育有效衔接的组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40,534.

[3]杨红.谈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J].石河子科技,2014(02):10.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第2篇

1.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胜利召开表明( )

①我国十分重视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②我国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③科技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④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2012年9月6日,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实施情况会上介绍,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纲要落实进展顺利、成效逐渐显现。对上述材料,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表明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B.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C.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以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

D.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3.党的十报告指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但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从中看出,十报告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由“义务教育”改为“教育”( )

①有利于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得以实现 ②既是公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有利于维护教育事业的公平公正④表明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4.2012年11月2日人民日报指出,10年来,我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使我国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各类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这主要是因为( )

①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 ③我国人口比较多 ④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5.2012年7月6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之所以强调要发挥科技作用,是因为( )

A.科技进步源于生产实践过程

B.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C.发展科技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D.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6.2012年8月29日,值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海外航天界人士及媒体纷纷对2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赞叹。有位老华侨深情地说:“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航天技术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这表明( )

A.载人航天工程能极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B.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C.我国的科技实力已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D.载人航天取得的卓越成就能极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7.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与天宫一号两次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如图)。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说明( )

①科技进步靠创新 ②要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③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④发展科技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8.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建设空间站的三大基本技术: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交会对接技术。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靠的是广大科研人员的( )

A.良好竞争意识

B.团队协作精神

C.强烈的责任感

D.终身学习能力

9.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加强( )

A.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B.教育体制的改革

C.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D.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10.2012年11月8日,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此,就必须积极实施(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D.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1.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 )

①“辽宁舰入列”,歼-15飞机完成航母起降 ②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③“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计算机成功应用 ④上海交大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2.2012年9月8日至10日,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河北石家庄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界人士汇聚一堂,围绕“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年会主题,进行着科技与创新思想的碰撞。本届年会之所以强调创新,是因为( )

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②科技的本质就是创新 ③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13.以“创新、体验、成长”为主题的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于2012年8月12日在宁夏银川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在为期4天的展示中,共有348项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这一活动的开展,启示我们青少年( )

①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②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创新型人才 ④只能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制作,不可能有大的发明创造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4.2012年11月24日至25日,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以集中展示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绩。之所以通过这一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是因为( )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科技创新 ②加强科技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③具有创新精神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④这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5.2012年12月23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说,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2012年全国研发投入约达1万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增加研发投入这一做法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全面落实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

B.推动科技强国战略和生产力发展

C.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

D.推动和发展高科技产业

16.2012年12月24日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专题会议指出,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4.5%,为本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发展农业

B.加强农业科技就能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C.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创新

D.我国的农业科技已走在世界前列

17.2012年12月31日新修订后的《合肥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大幅度提高了各个奖项的奖励额度。其中,“合肥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奖金数额高达50万元,这个金额在2011年还只是20万元,增幅超过了100%。该市的做法( )

①有利于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②会导致两极分化,使收入过分悬殊 ③能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和带动作用 ④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二、简答题

18.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党的十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小明围绕十报告内容,筛选了部分信息,请你与他一起分析。

信息一: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1)为什么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信息二: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而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请你简要概括一下科技、教育、人才之间的关系。

信息三: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作为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我们,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9.2012年7月6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就如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还提出了六点意见。

(1)请你谈谈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2)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落实的六点意见,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分析说明题

20.材料一:入海是自古以来就埋藏在人们心间的探索自然的夙愿。10年前,“蛟龙”工程蹒跚起步,10年磨砺,“蛟龙”从2.4米的潜水器吃水深度一步步走来,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三名潜航员的驾驶下,顺利达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的海底,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人的名字,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材料二:2012年7月6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这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如果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1)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蛟龙”入海的实现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一中“入海”的实现主要得益于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什么?并简要说说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

(3)为实现材料二中总理的“中国设计”、“中国创造”这一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做?

四、综合探究题

21.2012年10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飞行乘组颁奖授称大会在北京举行。为此,某校九年级一班的时事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时事报告会,并分头收集了下列一些新闻资料,请你参与报告会,并完成以下任务:

【新闻视听】20年前,“神舟”工程涅而生,20载沧桑,“神舟”飞船你追我赶,在苍茫宇宙中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后来居上。尤其,从神五开启首次载人航天之旅,到神六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从神七航天员在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脚印,到神九三位航天员入住“天宫”……中国航天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跨越标记在浩瀚的太空上。

(1)请你说说是怎样一种精神,让中华民族的古老梦想,在这短短九年一一成为现实?

(2)请你谈谈“天宫一号”“神舟九号”手控对接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感悟体验】时事兴趣小组的一位组员在汇报时这样说道:“回首我国航天工程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尤其是神九天宫交会对接的圆满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

(3)请你归纳一下神九天宫交会对接的圆满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弥足珍贵的经验?

【榜样力量】2012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向神舟九号指令长景海鹏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刘旺、刘洋“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4)为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报告会结束后,同学们准备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请你写出三条倡议?

参考答案

1.A 2.B 3.A 4.A 5.D 6.D 7.B8.B 9.C 10.D 11.D 12.B 13.A 14.C

15.B 16.C 17.D

18.(1)①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大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②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③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2)①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②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是衡量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③发展科技、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3)①要树立远大理想,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②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确立终身学习观念。③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19.(1)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现阶段,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①加大科技投入,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②奖励科技创新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③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等。

20.(1)①有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科技的国际竞争力。②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③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奋伟大的民族精神。④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等。

(2)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②必须注重科技和教育的创新。③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强对公民创新方面的宣传教育与科学知识的普及,增强公民的创新意识。

(3)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②敢于质疑,培养创新意识,敢于并善于创新,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③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勤动手、勤动脑等。

21.(1)载人航天精神。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2)①物质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的实力。②制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③精神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④政策上: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1 前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当前国际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人文素质教育在现如今的教学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对人性进行教育和培养,通过使用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的手段,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进行有效的传授,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史、哲、艺等方面的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气质和修养,对人文修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得人类文明发展成果逐渐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教会学生们如何更好的做人,如何更好的为人处世,以及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正确对待[1]。

3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进行的人文学科的教育,因而在进行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思想、语言以及道德等方面。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受教育主体的人文知识素养,这是受教育者获取人文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到对不同层面的教育,比如说人类意识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精神修养方面的教育。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全面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使得学生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和磨难的时候,采用合情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应对[2]。

4 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能力创新的影响

4.1人文素质教育是丰富大学生获取科技创新知识的良好途径

科技创新知识是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当然,仅仅依靠掌握到充分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不足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还需要不断健全自身的知识体系。丰富而庞大的知识体系,需要包含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知识结构,需要对多种学科方面的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同时还需要对人文知识进行有效掌握。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能够给大学生充分学习人文知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让大学生们在文、史、哲、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并且为学生们获取良好的科技创新知识创造条件[3]。

4.2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格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的时候,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和困难的阶段,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和坎坷,想要在困难的情境下坚持自身的方向,就需要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精神作为支撑。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逐渐培养起大学生良好健全的科技创新人格。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思想上的渗透,让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使得大学生们能够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这对于逐渐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

4.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科技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是科技创新思维,只有将自身掌握的丰富知识逐渐转化为相应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教育的重要作用。而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有科技创新思维的重要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众多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传授,通过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升华人文思想,并积极运用这类思想对人文知识进行内化,这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由此能够得到有效的互补,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5]。

4.4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充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科技创新技能,主要包括熟练的能力和试验技巧、新型技术工艺的操作能力、创新技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展示表现能力等。大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技能,这也是是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大学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技能较为重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们的这些技能进行培养,但不容忽视的是,专业技能较为单一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就对与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拓展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体系,但是能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和意义。如果大学生针对较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水平掌握程度不高,将会影响到其对更加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很大部分上都是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是有效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推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采用积极手段进行改进[6]。

5 结束语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走上正确的科技创新道路。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文素质教育是丰富大学生获取科技创新知识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格的重要方式,还体现在了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科技创新思维,以及能够充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汪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9-120

[3]林万成.基于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51-52

[4]汪楠,郝一伟,焦宗元.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4):49-50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第4篇

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战略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我们认为教育的三个面向意味着:中国教育应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中,以创新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应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之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制高点;中国教育的发展应进行双向定位,即立足现实预测未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反观现实,从而将现实与未来的落差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正是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并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1999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从而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也正是在这次全教会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今年,4月6日,我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率团出席了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这次大会发言主要围绕四个专题进行,它们是:现代技术教育、改进教学体系、改进教育管理和加强国际合作。陈至立部长就改进教学体系作了题为《面向求学网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在发言中,她不仅再一次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求学网的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正是从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施的重要性出发,正是基于对推进教育信息化迫切性的认识,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必须在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对现有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时代必需的人的基本素养以及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开发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以此作用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教育影响的方式。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等几个方面是研究与实施我国素质教育,是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教育质的变革与创新开启人类21世纪大门的重要依据。

(一)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回顾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看到,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教育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迁,而面临着自身的变革与创新。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变的世纪。对过去一百年的回顾,我们既看到动力文明铸就了二十世纪工业革命的辉煌,同时我们也看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人口爆炸等工业革命的后遗症。今天,站在新世纪的大门前,我们已经看到,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地平线上,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犹如霞光四射的朝阳正在冉冉升起。它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新的百年、新的千年的开始。作为新经济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出现究竟对教育有何影响?在此,我们打算从知识、知识创新能力、人才以及教育的变革的内在联系出发,对此问题作一个简要说明。

众所周知,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因此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新型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在知识经济中也相应地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意义。显然,因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带来的社会的重要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迫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人材的培养与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样,面对知识经济兴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承担着国民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也必须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评价的彻底全面的变革。显然,知识经济的重要启示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终身学习将成为求学网的定位。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本的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这种着眼于知识创新的教育必然是以人的学习为基点的。为此,有人将"知识经济"称之为"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y),形成人的终身学习的机制也必然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在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时,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作为智能化的技术,信息技术既包括基础设施又蕴涵着人类的高级智慧。同样,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却不能从根本上完成一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革命。因为,作为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乃是高新科学与高新技术的融汇,是最新理念与大胆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一体化,是研究与开发的统一。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的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与此同时,信息科学技术、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而且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与认知工具。鉴于高新技术改革教育和改进人的学习方面的潜力,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种高新技术已经成为营造新型学习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内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

显然,正是从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出发,我们认为求学网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由此可见,在新世纪中,学习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个人、机构、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知识经济的中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这场革命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三)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

我们认为,以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宗旨的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结晶,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门科学,它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使命就是试图揭示人脑是如何调用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在内的各个层次的组件,乃至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学习与教学的实践之中,以改变目前学校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更加突现出学校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对它们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因此,学校教育改革的急迫需求,使众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人员将目光转向脑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试图从中发现教育改革所需的依据。但是,长期以来,这一努力似乎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甚至于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然而,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等相继提出"脑的十年"的研究计划,其影响波及全世界。传统理论的动摇、新理论的兴起、新的实验方法的创立、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科学领域的重新组合与跨学科的整合等,使科学家开始有可能以动态的、无损伤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类被试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以揭示脑的高级功能的奥秘。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各个分支的通力协作使得具有清晰的数学和物理分析的脑高级功能的模型有望建立,对于脑的高级功能的认识也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切暗示着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合理解释与谨慎应用将成为素质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依据。为此,对有关如何在这两个领域之间架设桥梁的问题进行思考似乎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似乎意味着,在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互动之中我们将期待着一个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新世纪的诞生。这似乎还表明,在脑科学与教育的联姻中,我们需要有一些新的理论与工具来评价脑科学研究成果对教育的潜在影响。总之,这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任务,不过我们深信,两个领域之间持续的对话将将有助于双方的沟通,有助于不同的话语系统的转换与协调并由此激励新的创新。

显然,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理应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我们认为,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其基本要点应该是将培养和发展人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十分重视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汲取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同时,我们试图通过对加德纳的多重智力学说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全面更新与提升人的智力素质。

(一)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今天,基于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由此,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物质资本的指标已无法真正解释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专家们因此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将包括教育、通讯、基础设施因素在内的无形因素纳入其中。由新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展,物质贫困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然而,由于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则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在21世纪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需求,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我们还认识到,在加强各种教育产品的"信息素养"培养功能的同时,还应高度关注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等的研究以期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

(二)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人类学等视角对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认知学徒制等研究的深入,以及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观点对学习与教学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认识与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6种主要的建构主义类型,它们分别是: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观点(sociocultural cognition)、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m)、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和控制论系统观(cybernetic system)。上述建构主义流派尽管在认识论上,在研究的侧重点上存在着差别,但它们对知识与学习的看法又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或可以互补。为此,我们主张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四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中政治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是国家兴旺发达不歇的动力。如何实现高中政治教学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科技创新教育要与高中政治教学理念创新结合起来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要主动适应教学观从知识本位―智力本位―创新本位的积极变化。因此,树立高中政治教育的科技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树立了高中政治教育的科技化意识,才能自觉地把最新科技成果、科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高中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使之符合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只有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思想,把高中政治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增强高中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科技创新教育要与高中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相结合

科技的发展必然促进高中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中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是高中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实现高中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并善于用紧跟科技进步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另一方面,要不断充实高中政治教育中有关科技进步的内容,不仅要加强科教兴国战略的宣传教育,而且要增加高政治教育中有关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内容,开发科学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高中政治教育的内容更生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科学态度与科学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技创新教育要与高中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结合起来

邓小平同志曾说:“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科技的不断创新改变了人们认知的方式,要开发出新颖、启发性强的教学办法,让学生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改变在传统教学中,政治课经常给人留下枯燥、乏味、单调、无聊的印象。高中政治教育的方法只有与最新科技成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实效。笔者认为,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高中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善于依靠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设备,可以通过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把高中政治教育的阵地从课堂拓展到家庭和社区,延伸到学生活动的各个角落,扩大高中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渗透力。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各地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参观,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科技实践,增加科技知识。开展一些和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小发现、小发明、小制作、小种植、小养殖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四、科技创新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