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材评价;教材质量;高职

一、教材适用性评价的重要性

教材适用性评价是获得教材使用信息,实现有效制约,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教学管理目的的一种手段。从高职院校来看,我院教材适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第一,客观的评价教材是否适用于本课程的教学;第二,为教材的选用提供反馈信息;第三,促进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改革。以上三个目的中,层次逐步提高,前一目的是后一目的基础。只有如实反映教材的使用程度,才能找出教材本身的问题所在,使教材的选用的更为明确,进而更新出更好的教材出现。在更大范围内保证我院教学的基本质量。

二、教材适用性评价的践行

教材适用性评价比较复杂,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评议,才能使得完整、全面测定教材的适用性。首先要建立比较完整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其次是要在评价实施中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以使评价结果更趋准确。(1)具体实施。我院综合科对本学期所开专业课程的教材适用性进行评价调差,通过分别制作教材适用性调查表(教师专用和学生专用)两种表来进行评议。教师使用适用性调查表组成:一级指标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两大部分,其中内容质量由教学水平、科学水平、思想水平、文图水平四个二级指标组成,编校质量由设计水平和出版水平二级指标组成。教师评议仅对内容质量中的教学水平、科学水平、思想水平进行评议,这三项下面共有10小项三级指标,每条指标均有具体状态的描述,对应的评议分数为好10分、一般8分,差6分,10项满分100分。具体10项评议内容为:类别规范性:是高职高专教材,符合教育部指定的规划教材、精品课教材或其他类获奖教材(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教材)。教学适应性: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适宜我校学生的程度。认识规律性: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便于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结构完整性:绪论、正文、习题(思考题)、索引、参考文献齐全,教学组织结构合理,学习路径明确,知识关联清晰。先进性:能反映本学科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是近年来公开出版的最新教材。系统性:能完整的表达本课程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和深化拓展知识,无需另外补充相关知识点。实践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性:观点正确,内容积极,赋予现实意义。逻辑性: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便于教学。关联性:教材体系能反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最后附有:推荐使用、勉强可以使用、不推荐使用的勾选项目。学生使用适用性调查表的组成:分为内容质量和印刷质量两部分。评议仅对内容质量的10项评价指标打分,分值情况同教师评议,分为好10分、一般8分、差6分。10项满分100分。内容精练、难度适中、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章节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内容与老师讲课内容相符一致,结课后能学习几乎全部章节内容;与先行相关课程所用教材内容重复较少;实用性强,学习后获得了新技能,利于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案例搭配适宜;文图搭配适当;习题、思考题齐全;文字、标点、符号、公式、数据、计题单位标准规范;价格适中。最后附有:推荐使用、勉强可以使用、不推荐使用的勾选项目。(2)评议结果的处理。鉴于我院专业基础课教材比较统一,本次评议仅针对专业课教材开展。学生及教师的评价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且评价指标和办法尚处于初级阶段,评价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失真度,均采用分别平均统计,然后再平均教师和学生评议,得出该本教材的最后分数。对于评价的结果采取客观、公平、公开原则,主要供教研室和教师参考,使教师对于评价易于接受,并主动改进教学。不宜将评价结果绝对化,不仅仅以某人对教材选用作出判断。而是需在评价的基础上,对部分教材利用全面评价做出剖析,结合专家评价等形式,作出进一步结论。

三、建立教材性用适用性评价查询资源库,为我院教师选教材提供参考模板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教育评价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层面,开始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作为评价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2],更能够为医学院校今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指引。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核心指标之一,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更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医学生的总体质量。因此,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医学院校顺利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

1.1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与体系

学校落实“全程监控,注重评价,重在反馈,促进提高”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1)和运行机制(图2)。构建了在基础医学阶段学校、教学院部、教研室与临床医学阶段学校、附属医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控委员会和实践教学管理处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部门(质控委员会、教务处),统筹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各方教学信息,做出综合分析,并及时反馈和整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1.2教育评价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条例》《领导干部听课管理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学生信息员制度》、《实践教学管理规程》《关于进一步规范后期实践教学管理的意见》《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查房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编印了《教学规章制度汇编》(教学部分),要求全体教职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均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此外,根据教学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学校2007年、2009年集中对《教学规章制度汇编》进行了修订。近年来,又多次对《教学规章制度汇编》中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了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从制度上保证了课程计划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1.2.1教育计划的评价与检测

教育计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管理等[3]。近年来,学校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教育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及实际情况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大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力度,注重了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培养,构建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学校重视交流、借鉴和学习。临床学院多次赴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学习交流、考察调研,同时,广泛征求各层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及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育专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教学计划,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并报学院及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形成教育计划最终定稿,由教务处公布实施。

1.2.2教育过程的评价与检测

首先,学校坚持日常、集中与专项教学检查,校内专家检查与校外专家检查相结合,对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检查、评估、诊断和反馈。每学期重点开展三次常规教学检查。每学期初集中检查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表、课程表;组织校领导、督导组、处级干部进行教学巡视;教学院部根据学校的通知,结合自身实际对教师的备课情况、上课安排等进行自查。学期中,重点围绕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过程考核、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反映的突出教学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学期末重点围绕教学计划完成质量、考试命题、阅卷、试题分析和反馈等进行检查和总结。学校不定期接受省内外专家对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特色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精品课程、体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专项检查和评估。其次,学校聘任事业心强、治学严谨、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专家或教授担任校级教学督导员,围绕学校教学重点工作,开展督教、督管和督学工作。督导组根据工作计划,随机进入课堂、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教学场所开展评学评教,对教师教学评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行复核性听课,确保课堂教学评议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每学年督导听课500余人次。重点加强了中青年教师和临床理论课、见习实习、技能考核、实验教学等多个教学环节的监控与指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60%),同行(20%)、督导专家(20%)参与的“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教学院部督导专家和教师负责同行评议;校级督导组负责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复核性评议。校内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议基本做到对任课教师全覆盖。学生对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全部采用网上评教,由各教学院部负责组织实施,作为评优评先、教学名师推荐、职称晋升等工作的重要指标。教学院部聘任一定数量的专家教授组成教学院部督导专家组,对教学院部教师进行评价;教研室或相近学科教师组成同行对本教研室或相近学科教师开展同行评价,教学院部督导专家和教师同行重点开展教师教学反馈,举行评价座谈会,交流、探讨和研究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与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共同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再次,学校成立临床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临床教学专家委员会和临床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每年开展实习教学检查,由校领导带领检查组深入各附属医院,通过听取汇报、课堂听课、实地查看见习带教、教学查房、技能考核,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档案等方式,对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给予全面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与各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和临床教师会商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和规范临床教学各环节工作。各附属医院成立医院层面教学督导组和学科教学督导组,通过课堂听课、查看见习带教、教学查房、参加病例讨论、技能考核、出科考试等,对临床教学全过程进行评议和督导。最后,学校依据《山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非隶属附属医院认定测评标准》,对新增非隶属附属医院进行严格的预评审,符合条件达到标准后,向山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新增申请,经省专家组严格评审达标后,予以认定,同时,学校加大对新增非隶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检查和督导,不定期组织专家组对非隶属附属医院临床课堂教学、见习带教、实习全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对达不到学校临床教学基本标准的非隶属附属医院予以停止理论课教学、停派学生实习,直至撤销非隶属附属医院的处理。

1.2.3教育结果的评价与检测

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主要针对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临床实习结束后的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基础综合考试、临床技能考试、毕业实习考试和毕业生问卷、座谈等质量调查。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试中开展OSCE考核(共设12个考站,每考站设1~6个考试项目,每个项目由考生随机抽取考题应考,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等学科),通过采用标准化病人和模拟临床实景对医学生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体格检查、技能操作、辅助检查诊断等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其成绩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实习期间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的情况。学校各附属医院均建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向学生全面开放;学校定期举办实践教学示范课、技能考核培训、教学查房比赛等系列教学活动,成立校院两级临床教学督导组,完善了“教学—考核—评价—反馈”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同质化提供了保障。另外,学校采取学校调查与第三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追踪调研。学校通过自身和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开展毕业生调查,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校友返校座谈会、走访用人单位、就业招聘洽谈会、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途径,对毕业生职业道德、临床思维、临床知识、临床技能、沟通协作、社会适应等内容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学基地等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方式,反馈到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学校临床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教师与学生反馈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学校以院长办公会、质控委员会、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工作部为教学信息收集和分析的主要职能部门,会同相关教学院部,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为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2.1教学督导反馈

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收集教师、学生的意见。督导专家在督导教学全过程中,通过接触师生,收集师生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试考核、见习实习等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汇总、总结,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教学管理职能部门。

2.2同行反馈

各教研室以教研室主任为主导,组织本教研室及相关(相近)学科教师进行同行听课,一方面以同行反馈的形式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关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授课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在授课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2.3学生反馈

学校通过学生信息员,实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通过公共邮件、QQ群及时反馈给质控委员会,经认真梳理、分析、汇总形成《学生建议及整改措施一览表》,并将该表及时反馈到各相关部门,责成及时整改并提出解决方案。

2.4师生座谈会反馈

教务处、质控委员会、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各教学院部通过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对教学、管理、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加以整改。

2.5毕业生调查与反馈

学校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通过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调查、第三方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毕业生调查与反馈,收集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为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利益方参与

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必须有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学生的参与。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因此,学校重视教育评价工作,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等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此项工作。邀请校外专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邀请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工作表现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各方意见予以整改,并保持与各方的信息沟通。

3.1校内各利益方的参与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均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学校的教育评价:校领导通过教学检查、听课、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调研等方式实施教育评价;教师通过评学、学生通过评教,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工作会议等方式参与教育评价;每个班级设1名学生信息员,负责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学生每学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网上评教,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有师生代表,参与重要教学事项的讨论、审核和决议;同时调动其他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学生代表将意见和建议反馈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校的教学工作会议、人才培养修订会等均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的“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经师生酝酿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3.2校外各利益方的参与

3.2.1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厅评估检查、省市政府部门调研等,学校不定期接受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对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医院评审、临床教学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等方面进行的评估与指导。

3.2.2用人单位的参与

学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和实习医院,既是教学合作单位,也是用人单位,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一体化。学校与省内各医疗单位建立广泛联系,组织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就业等相关部门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我校学生在临床专业技能、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科研和专业外语等方面有待加强。学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如调整课程计划、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实验室开放等,加强对学生外语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3.2.3校友及学生家长的参与

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通过校友会、校友返校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校友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学校和家长联动机制,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招生宣传、新生家长见面会等各类活动;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单和学业预警通知单及时寄发学生家长,并通过电话、邮件与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动态和学生成长过程。

3.2.4第三方调查机构的参与

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公司)对学校2013届、2014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和教学满意度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显示:2013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88%,对教学满意度为90%;2014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对教学满意度为91%。学校注意搜集用人单位、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由学生工作部(处)、就业指导中心、校友会、学生辅导员等组织和人员,跟踪走访用人单位,广泛搜集意见和建议。学校定期向社会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接受社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毕业生质量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医学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4.1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调查与反馈制度,每年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调研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教学基地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提供参考依据。在毕业生离校前,组织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学计划调整进行研讨、座谈。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4.2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定期到用人单位、医疗行业、实践基地开展毕业生调查,同时,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毕业生调查,不断收集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2015年,对10所医院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领域评价均在4.3分以上(满分5分),我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5结语

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5]。在整个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医学院校只有认真学习《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切实领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及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才能够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进而为培养临床医学卓越人才提供有力保障[6-8]。

参考文献:

[1]谢阿娜,王媛媛,王景超,等.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1):13-17.

[2]朱汉袆,佟矿,文民刚,等.认证促改革改革促发展发展促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实践与认证体会[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171-175.

[3]罗怀青,黄春霞,刘佳,等.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探索基础医学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1):106-109.

[4]杨晨,路海,高立,等.医学院校教学理念转变及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204-208.

[5]郑葵阳,蔡红星,陆召军,等.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J].医学教育管理,2016,2(2):405-410.

[6]肖纯凌,李荣梅.以医学教育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23-24.

[7]程刚,李淑玲,白波.教育生态视角下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39(6):433-436.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第3篇

一、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评价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实验区的地理教师对于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70%至90%的教师认为“好”和“较好”。

在座谈调查时,教师们认为,“从总体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能够“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伦理观”,“课程标准设计有重大突破,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课程标准的亮点是: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先进;课程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教师们普遍认为,“随着实验的深入,明显感到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把握比开始时更准确、理解更深刻,也更能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且,他们认为“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新颖、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灵活,指导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实验区地理教师也提出了课程标准本身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内容标准不够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部分“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实践中评价方式与传统考试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地理教师所教班次多,学生数量大,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建议建立专门的部门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服务,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片库以及学生活动基地、学生试验基地等等。教师们还提出了400多条包括文字、标点在内的具体修改意见。实验区地理教师的宝贵意见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二)总体思路

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实施建议”的基本组成等均保持不变。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强化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首先,审视课程标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情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在课程标准中体现时代精神。在课程标准中,这一点突出体现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中。地理课程的“思想性”是指“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把“和谐”的概念引入地理课程。

其次,注意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在修订后的“前言”中,提出地理课程有助于“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在“课程性质”中增加“生活性”的内容,再次强调“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增加“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一条,突出了地理教材要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理念;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增加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突出地理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利用学生学习体验的要求。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再次,进一步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地理课程“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在“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实践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引导教学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进一步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对“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进行部分调整和修订,增强了课程标准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仍将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兼有自然学科和 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不同的是补充了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以便帮助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将原来的6条理念精简为3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实验稿中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3条理念的相关内容,分别并入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之中进行阐述。

地理课程总目标中增添了一小段文字:“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方面的修订主要集中在对目标阐述的前后顺序和文字表述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等内容。已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传钧先生曾经在审定地理课程标准时说过,“因地制宜”是经济地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很大,要大力宣传。这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补充这一条目标,而且是属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体现了对“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增加的其他内容则反映了近些年社会发展对强化学生“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的迫切要求。与此相对应,课程内容部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条“标准”修订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国地理部分将“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这条“标准”修订为“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均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三)删减不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或是因为实验证明该内容相对难度较大,不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或者因为与其他学科有重合,而在其他学科学习更恰当。例如,在“世界地理”部分删去“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中国地理”部分删去“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的内容;“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标准要求过高,修改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在确定具体的删减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考虑删减该项内容是否会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以原“世界地理”中“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内容为例,该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不少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实随时展不断变化,这两个概念在实际中使用存在模糊不清的状况,有些经常讲到的大国,人们都很难确切地将其划到某个国家分类中。这样的概念还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学习就更加困难,而删减这样的内容并不会对初中学生地理认知结构的形成造成缺陷,所以修订时做了删减。

再例如,“世界地理”部分删除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就是考虑到该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且地理性不强的问题。

(四)明确或细化标准的要求

此次修订中,对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一些“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做了修饰。

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意见,这次修订修改了一些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分解了某些标准,以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国地理”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这条“标准”被认为过于笼统,不便于教师把握,这次修订为“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适当补充必要的内容

在初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和身心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课程标准适当补充增加了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必需的,以及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条“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在“中国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因为关于外流河、内流河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的知识和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国情,对于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用的;补充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也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六)重新整合“活动建议”

“课程内容”部分的“活动建议”是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幅度较大的部分,主要解决了原有“活动建议”比较零散的问题。修订后的“活动建议”先用一句话概括与相关部分内容最适合的活动方式,再列举一些具体建议。例如,在“地球与地球仪”部分,“活动建议”为:“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七)增强“实施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建议”仍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只是顺序有所调整。修订后的“实施建议”增强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建议”强调了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和课程标准的作用,指出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从“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去了原有的教学“案例”,改用举例的方式。

“评价建议”部分根据实验区教师和课程评价专家的意见进行了重写,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强调“评价应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建议“评 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与“教学建议”一样,“评价建议”部分也删除了原有的评价“案例”。通过举例,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分别进行了剖析。建议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建议”最后指出:“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教材编写建议”修订后明确指出,地理教材不仅仅是指教科书或课本,还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地理图册等”,但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以对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建议为主,提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教材编写建议”仍从五个方面阐述,但具体表述进行了修订,改为“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和“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更加明确地理教科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修订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在阐述“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时,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要求;新增了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为标题的建议,指出“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各种适用于地理教学的电子资源,如地理图像、地理视频、地理动画、地理书籍、电子教案等。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获取方便、内容新颖、成本较低,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体现了新课程“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等课程理念的综合精神,并为地理教师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陈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和修订组负责人之一;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核心成员。

从2001年秋起,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分批进行实验。2003-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成立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进行大规模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42个部级实验区,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初,修订组对实验稿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稿。

一、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评价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实验区的地理教师对于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70%至90%的教师认为“好”和“较好”。

在座谈调查时,教师们认为,“从总体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能够“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伦理观”,“课程标准设计有重大突破,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课程标准的亮点是: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先进;课程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教师们普遍认为,“随着实验的深入,明显感到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把握比开始时更准确、理解更深刻,也更能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且,他们认为“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新颖、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灵活,指导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实验区地理教师也提出了课程标准本身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内容标准不够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部分“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实践中评价方式与传统考试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地理教师所教班次多,学生数量大,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建议建立专门的部门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服务,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片库以及学生活动基地、学生试验基地等等。教师们还提出了400多条包括文字、标点在内的具体修改意见。实验区地理教师的宝贵意见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二)总体思路

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实施建议”的基本组成等均保持不变。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强化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首先,审视课程标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情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在课程标准中体现时代精神。在课程标准中,这一点突出体现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中。地理课程的“思想性”是指“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把“和谐”的概念引入地理课程。

其次,注意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在修订后的“前言”中,提出地理课程有助于“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在“课程性质”中增加“生活性”的内容,再次强调“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 中,增加“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一条,突出了地理教材要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理念;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增加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突出地理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利用学生学习体验的要求。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再次,进一步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地理课程“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在“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实践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引导教学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进一步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对“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进行部分调整和修订,增强了课程标准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仍将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不同的是补充了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以便帮助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将原来的6条理念精简为3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实验稿中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3条理念的相关内容,分别并入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之中进行阐述。

地理课程总目标中增添了一小段文字:“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方面的修订主要集中在对目标阐述的前后顺序和文字表述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等内容。已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传钧先生曾经在审定地理课程标准时说过,“因地制宜”是经济地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很大,要大力宣传。这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补充这一条目标,而且是属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体现了对“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增加的其他内容则反映了近些年社会发展对强化学生“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的迫切要求。与此相对应,课程内容部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条“标准”修订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国地理部分将“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这条“标准”修订为“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均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三)删减不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或是因为实验证明该内容相对难度较大,不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或者因为与其他学科有重合,而在其他学科学习更恰当。例如,在“世界地理”部分删去“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中国地理”部分删去“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的内容;“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标准要求过高,修改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在确定具体的删减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考虑删减该项内容是否会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以原“世界地理”中“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内容为例,该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不少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实随时展不断变化,这两个概念在实际中使用存在模糊不清的状况,有些经常讲到的大国,人们都很难确切地将其划到某个国家分类中。这样的概念还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学习就更加困难,而删减这样的内容并不会对初中学生地理认知结构的形成造成缺陷,所以修订时做了删减。

再例如,“世界地理”部分删除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就是考虑到该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且地理性不强的问题。

(四)明确或细化标准的要求

此次修订中,对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一些“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做了修饰。

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意见,这次修订修改了一些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分解了某些标准,以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国地理”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这条“标准”被认为过于笼统,不便于教师把握,这次修订为“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适当补充必要的内容

在初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和身心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课程标准适当补充增加了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必需的,以及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条“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在“中国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因为关于外流河、内流河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的知识和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国情,对于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用的;补充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也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六)重新整合“活动建议”

“课程内容”部分的“活动建议”是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幅度较大的部分,主要解决了原有“活动建议”比较零散的问题。修订后的“活动建议”先用一句话概括与相关部分内容最适合的活动方式,再列举一些具体建议。例如,在“地球与地球仪”部分,“活动建议”为:“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七)增强“实施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建议”仍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只是顺序有所调整。修订后的“实施建议”增强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建议”强调了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和课程标准的作用,指出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从“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去了原有的教学案例”,改用举例的方式。

“评价建议”部分根据 实验区教师和课程评价专家的意见进行了重写,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强调“评价应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建议“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 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与“教学建议”一样,“评价建议”部分也删除了原有的评价“案例”。通过举例,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分别进行了剖析。建议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建议”最后指出:“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第4篇

1.评议主体

当前我国的教学评价组织自2011年开始实行以教育相关部门为主体,实行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评估顶层设计。而在西方国家,教育评价体系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学术权威机构组织进行,而且评价主体朝多元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演变。正是这种变化,西方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在我国,评议的主体仍为教育部门,还未出现专业化的社会评议机构。

2.评议指标体系

教学评议体系是开展教学评议活动最受争议的部分。这个系统包括很多评估因素,从广义上说,可分为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学风、教学管理、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细化来看,有学校定位、办学思路、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教学基础设施与教学经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师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学习风气、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社会声誉、学校就业等等。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评议活动时仅仅注重教师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而对教学效果则没有很好的评价机制,因为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现在学生真正学到的实用技能、思想的点拨、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在的教学评议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因此,教学评议机制应该从关注教学资源转向关注教学结果,学生作为教育的最终接受者,其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应得到重视。另外,教学评议指标体系的运用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在对各个学科的评议中难以做到客观和公正,有的评议体系适应于数学,但不一定适应英语、语文等科目。所以,评议指标必须做到多样化、灵活化,才能有效地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

3.评估模式

学校教学评价是一项繁杂的工作,目前我国的教学评议缺乏指导性思想,侧重最终评议结果,教师追求评议排名和评议等级的划分。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教师的鉴定作用,这就使得在校教师唯“评议”论,远离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此外,教学评议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只是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个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学评议的好坏并不等同于教学质量的高低。绝对的评议排名无法使教师理清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而忽略了教学评议本身的引导作用。所以,对教学评议结果进行质的分析,发现评议排名背后体现问题的本源,然后进行纠正,这才是教学评议真正的意义所在。

二、教学评议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优化

教学评议涉及内容广泛,其维度广、学术专业性、长效性都要求对现行的教学评议机制进行优化。本文的针对教学评议优化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对不同学科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价。不同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对教学的方法和要求都有着其专业特色,不能简单地用一套教学评议标准来评价所有的教学工作。在考虑到学科差异性的前提下,结合学科特色采用有差别的、有个性的教学评议标准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成为学校教学评议的普遍要求。

全方面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培养人才来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而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体现在对学生的影响上。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对学生的未来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学校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应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学校树立现代人才观,构建合理的人才评价模式,使评价指标能全面地反应学生的水平。

有效看待教学评议结果。当前,教学评议结果的使用不够灵活,绝大多数的教学评议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级、待遇相挂钩。教育相关部门对评价结果的使用不科学,没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尤其是针对教学质量方面。因此,学校等教育相关机构应注重对评议结果的利用,对教学质量的不足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

三、结论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

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标是培养管理、生产、服务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大环境下,如何突显高职毕业生优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研究高职教育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以提高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促进高职教育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意义

(1)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与教学管理的互动关

系。在高校扩招的大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我国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对人才培养需求多样化、转岗教育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日益旺盛等都对高职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注重与职业指导工作考评的互动关系,以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为重要依据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完善教学计划确定教育培养目标,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向,把职业指导工作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有机互动,建立起与职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培训模式。(2)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与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在办学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机制等各方面有其特殊性,但不管何种教育,人才素质和培养质量是关键;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即“高等技能型”),对职业指导工作考核的方式、内容、重点、难点提出明确的原则性要求。教育培训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决定实现人才质量的根本;而职业指导工作的考核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性环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手段,其通过就业率统计、特殊群体就业状况分析、创业项目实践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职业指导培训考核通过率、职业技能鉴定情况等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反作用于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要求和质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指导考核评价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相辅相成。(3)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与高职教育的依存关系。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既有学生评价、院校(系部)考评,又有校企合作,企业行业参评,其考评的结果体现了学校、社会、企业、家庭对高职院校的肯定和褒奖,体现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与否。高职教育与就业状况息息相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职业指导工作考评情况决定生源情况,决定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适应现代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指导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了对其实效性“需不需要评价”、“能不能客观评价”及“怎样评价”等问题的质疑,指导思想不明确,从而把考核评价简单化。传统的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方式一般为:在校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讲授的完成情况考核、职业技能评定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等;毕业学生统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就业协议书签订情况、就业率统计等内容。基本上以完成工作任务及考试(核)成绩评定为评价标准。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职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要求,难以发挥考核评价多方面功能;各院校必须建立更完善、更先进的综合评价体系。(2)粗放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职业指导工作过程管理。评价方式方法粗放单一,评价过程缺乏针对性,评价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多采用以最终目标(结果)为中心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而对于职业指导工作诊断性评价、对策(建设)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使用较少,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趋于形式化。这种粗放式的考核评价方式,缺乏精细化内容和指标,不注重动态过程考核,既不利于职业指导工作过程管理,也不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管理。(3)倒置的考核评价方式,难以发挥行业企业评价作用。从整个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情况来看,院校考评比重过高,存在评价主体倒置现象。尽管校企合作已经是大多数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职业指导工作考评过程中却仍沿袭或坚持着以院校为评价主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忽视了企业行业评价作用。以下是某高职院校制定的《系部就业工作考核细则》中对系部工作成绩评定所作的规定(考核为百分制):第一,就业保障5分(领导小组建设、计划总结、就业经费等);第二,就业指导25分(召开专题会、就业调查、就业、创业指导活动等);第三,就业事务10分(毕业生情况信息库建立、毕业生工作);第四,就业市场建设20分(用人单位信息库建设、构建就业基地);第五,就业信息化建设5分(就业网站建设、维护、更新);第六,就业调查研究5分;第七,就业率30分;从上述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到,在系部职业指导工作评价机制中,完全以学校为主,企业方几乎不占考核评价比例,其弊端可想而知。职业指导工作考核本应重点考核学生技能掌握和就业创业能力情况、就业率情况、企业满意程度等情况,但企业方指导人员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主评价作用。由于考核评价的主次体倒置,现用的考核评价体系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的建议和对策

(1)细化考核,严格程序,注重职业指导工作过程管理。第一,细化考核内容,突出考评的过程性。围绕全面了解各系部职业指导工作情况,按照学院培养目标要求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考核内容。考核内容涉及经费保障、就业服务、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就业率考核、企业满意率等指标,还应有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企业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性评价、建议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和自身建设评价等几个方面,重点考评各系部组织建设情况、创新工作情况、特殊群体就业情况,就业调查跟踪、职业指导考核与教育教学结合情况等动态工作内容。第二,严格考核程序,确保考评的全面性。首先在评定成员选择上要合理,既有学院就业指导工作领导、专业干事、实习实训老师还应有企业行业管理、技术人员、科研会所专家、学生、居委会等代表参加,参加测评人数一般不少于20人;其次在程序上要严谨,听取系部选派人员作述职报告,查阅系部有关资料和记录、实地调查和走访、网络调查、个案调查等,采取听、看、评、访、谈、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组织考评组成员填写《系部职业指导工作考核测评表》,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各系部职业指导工作情况。第三,量化评分标准,增强考评的客观性。据了解,量化工作考核评分标准,高职院校做得比较好。在这一工作上需要的是精益求精,进一步将考核内容细化成多样化的评价要素,每个评价要素要有具体评分标准,涵盖职业指导工作的多个层面,评分标准的设置注重实际、具体,企业、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增加具有了可比性的“硬”指标,使考核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考核测评总分按平时抽查、月测评、季度测评、年度测评合适的比例计算,多层次考核,建议考核等次优秀率不超过30%,同时兼顾日常管理,解决实际问题,使考评机制落到实处,有效地发挥过程考核的时效优势。(2)特色考核,明确目标,提高职业指导工作针对性。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广泛、最紧密,一方面其职业指导考核工作应与就业市场、人才市场相联系,发挥企业行业的考评作用;另一方面指导工作考核评价应依据专业特色制订评价方案,明确评价内容,制订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和细则。建立一套对学生技能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品德行为、顶岗实习、就业态度、团队合作、安全意识等的考核体系测评系部职业指导工作实效。可依据专业特点、岗位性质确定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统一标准,以求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各系部各专业学生不断建立和完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明确评价内容,二级指标作为具体考核内容,三级指标为主要观测点,并规定各观测点的权重和等级标准。所谓特色考核,还应加强对企业行业专家对职业指导教学、管理的考核,注重专业教师与就业指导人员对学生的考核和建设性意见。特别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综合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实践环节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专业教育的重点,因此,职业指导工作考核应该把其纳入到考核当中来,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指导特色,提高工作针对性。(3)科学考核,校企合作,健全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体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新时期对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新要求,依托行业企业,积极扩宽职业指导途径,优势互补、人员互通、信息共享,积极实现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成功就业与企业、行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满足各岗位求贤之需等多方面互惠共赢。建议高职院校也将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纳入校企合作规范管理之中,明确在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中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与企业行业共同完成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具体考评。为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评价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建议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专门人员只完成占总评价30%~40%的考核评价任务;企业独立完成或校企共同完成占总评价60%~70%的评价内容。在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考核评价中,校方既要督促企业及时、严格、公正地对待每一项考核评价项目,也应充分尊重企业方的意见和企业管理方式。对部分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职工管理考核制度的企业,也可将其适合的考核内容直接纳入评价体系。以评促建,共同发展,拟定的评价方式不应局限于文字上的制度方案,应因企业发展和系部实时情况而异,只要能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评价性,能全面客观地体现考核的真实性,这样的方案就是合格的适用的评价方案。同时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评还应强调信息及时反馈,注重评价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适时为高职教育管理与改革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参 考 文 献

[1]任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分析[N].光明日报.2010-

02-17

[2]张秀兰.高职教育中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改革思路

[J].高教高职研究.2005(5)

[3]孙鑫.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教育.2008(8)

[4]秦建国.电气化专业顶岗实习考评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5]吴春红.当前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湖南工业职院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