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看法

科技创新的看法

科技创新的看法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突破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 策略选择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研制、开发及生产的中小规模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加入WTO的背景下,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摆在企业、政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具“科技型”和“中小”企业这两方面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和企业行为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如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而快速地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不同,必然要求我们在各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本文在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做出合理的创新策略选择。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创新可以通过创新客体与主体这对范畴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强度与对象,具代表性的有弗里曼(C. Freeman)的客体分类法和帕维特(K.L.R. Pavitt)主体分类法。根据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区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的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而对于突破性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突破性创新作了定义:如,“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或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Vadim Kotelnikov, 2001);“突破性创新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和思想的一种方法。”(Richard Leifer, 2000);“突破性创新是指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在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客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创新。”(陈劲,2002)。因此,突破性创新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变革。事实上,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将会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各成长阶段的创新策略选择

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初创期

初创期是指科技人员或机构对已选定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可行性研究、技术难点攻关和中间实验,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人员要实现科技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验室层面向现实生产力转移,以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因此,在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采取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策略。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创业人员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创建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使公司生存有基本保障。这是一个经济实体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是突破性的。例如,联想集团在该时期选择了“平底快船”的管理模式,“平底快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员少,部门少,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什么事都要干,只要市场需要。

从制度创新看,选择和确立一个适合本公司的经济体制成了该阶段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经济体制一旦确立,就很难更改。更改企业体制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这通常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该阶段的制度创新也是突破性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市场提供的是一种有特色也有竞争潜力的全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因而该阶段的市场创新也是突破性的。当时联想围绕着“抢利润”这个经营目标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证明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二件事是宣传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三件事就是建立分销网络。

成长发展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前期的艰苦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在这一阶段,企业以“市场导向”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扩大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形成了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活跃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企业的经营主业,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和实施技术创新,并且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以加强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开发优势。相应地,该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引进、改良、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为主,也带有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譬如,1996年联想推出天蝎家用电脑。随后又推出了“幸福之家”和“我的办公室”全中文操作界面,以及家庭适用的应用软件和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深受市场的欢迎。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将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化,健全管理制度,使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相对固定化和制度化,建立内部正常的信息流通渠道。以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这一时期,联想的管理方式可用“舰队模式”来形容。他们在集中指挥,统一作战这两个因素之外又加了专业化分工的内容,重新组建了五六个产品类型划分的销售部,组建了以创办和管理分公司为主要任务的业务部,成立了以项目课题划分的若干个研究室组成的研究开发中心。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突破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 策略选择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研制、开发及生产的中小规模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加入wto的背景下,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摆在企业、政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具“科技型”和“中小”企业这两方面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和企业行为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如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而快速地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不同,必然要求我们在各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本文在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做出合理的创新策略选择。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创新可以通过创新客体与主体这对范畴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强度与对象,具代表性的有弗里曼(c. freeman)的客体分类法和帕维特(k.l.r. pavitt)主体分类法。根据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区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的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而对于突破性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突破性创新作了定义:如,“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或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vadim kotelnikov, 2001);“突破性创新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和思想的一种方法。”(richard leifer, 2000);“突破性创新是指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在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客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创新。”(陈劲,2002)。因此,突破性创新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变革。事实上,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将会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各成长阶段的创新策略选择

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初创期

初创期是指科技人员或机构对已选定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可行性研究、技术难点攻关和中间实验,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人员要实现科技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验室层面向现实生产力转移,以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因此,在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采取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策略。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创业人员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创建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使公司生存有基本保障。这是一个经济实体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是突破性的。例如,联想集团在该时期选择了“平底快船”的管理模式,“平底快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员少,部门少,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什么事都要干,只要市场需要。

从制度创新看,选择和确立一个适合本公司的经济体制成了该阶段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经济体制一旦确立,就很难更改。更改企业体制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这通常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该阶段的制度创新也是突破性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市场提供的是一种有特色也有竞争潜力的全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因而该阶段的市场创新也是突破性的。当时联想围绕着“抢利润”这个经营目标主要做

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证明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二件事是宣传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三件事就是建立分销网络。

成长发展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前期的艰苦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在这一阶段,企业以“市场导向”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扩大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形成了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活跃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企业的经营主业,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和实施技术创新,并且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以加强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开发优势。相应地,该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引进、改良、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为主,也带有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譬如,1996年联想推出天蝎家用电脑。随后又推出了“幸福之家”和“我的办公室”全中文操作界面,以及家庭适用的应用软件和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深受市场的欢迎。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将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化,健全管理制度,使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相对固定化和制度化,建立内部正常的信息流通渠道。以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这一时期,联想的管理方式可用“舰队模式”来形容。他们在集中指挥,统一作战这两个因素之外又加了专业化分工的内容,重新组建了五六个产品类型划分的销售部,组建了以创办和管理分公司为主要任务的业务部,成立了以项目课题划分的若干个研究室组成的研究开发中心。

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由以前的直觉型感性管理转变为职业化的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了该时期企业制度创新的热点。以联想为例,中科院早在1993年就同意按中科院(及计算所)65%、联想职工按35 %分红,建立职工分红股制度,后来以中科院计算所为基础建立联想中央研究院。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产品在市场上已具有自己的定位,市场份额逐步提高。营销创市成了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例如,该时期的联想由抢利润转入既要利润又要市场份额。联想抢占市场地位的第一步是从海外战略开始的;第二步是1990年联想电脑在中国大陆问世以后,联想通过市场创新确立了在中国国内电脑市场的地位。

成熟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扩展,其销售增长率或利润增长率在达到某一点后将趋于平稳,进入成熟期。这是该类企业从快速发展走向衰亡或得到新生(蜕变)的过渡阶段。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随着原有技术优势的逐步失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因此,为了成功地过渡到蜕变期,企业在保证正常运营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以掌握新的技术优势。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该时期联想在管理上采取了“舰队模式”,以前的业务部门按产品区分组成了事业部,事业部都要自己制定经营计划,自己负责生产、科研,自己制定产品价格、建立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年底根据销售业绩,自己制定奖金分配方案等。

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能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充分体现,组织各成员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譬如,1997、1998年度联想又进行了大陆、香港集团一体化整合。整合后,公司总部只把握主要事业部的战略方向,充分授权,形成既高效统一 (尤其是资金统一运作 ),各事业部又有很大权限,与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组织体制结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市场地位比较稳固。但由于更多竞争者的介入,竞争极其激烈。企业可以采用市场进攻策略,以集中全部力量,占领某些细分市场,加大其发展空间。1996年2月,联想人突然向社会公布:为加快电脑进入家庭,联想集团各种型号电脑大幅度降价,其中奔腾5/75电脑降价幅度达到25%以上。市场份额也由以前的8.1%猛增至10.7%,而一个百分点就等于上万台电脑销量。

蜕变期或衰退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熟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它就进入了蜕变期,否则它将走入衰退期,直至生命的终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蜕变不仅仅表现在规模能力由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品质内涵上的转变,即企业经营科技业务水平和档次、企业的人才素质、组织结构、信息管理、设备技术、营销服务等各方面都发生深刻的质变。

从技术创新看,由于这一阶段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第二个初创期,如同前面所述,该阶段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是突破性的。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手段及方式等都要发生转变。因此,该阶段的管理创新是突破性的。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制度创新显得异常重要,

因为蜕变转型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观念制度问题,是企业经营模式、战略方向的转变和各种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重新配置。因而该时期企业选择突破性的制度创新策略。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原有的客户和市场会发生改变,为了求得进一步发展企业必须开辟新市场。但由于企业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很容易被市场接受。

参考资料:

1.陈劲、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科技管理研究,2002.5

2.袁建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生命周期特征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12

3.陈小洪、李兆熙、金占明、丁宁宁,联想发展之路 :渐进创新,管理世界,2000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第3篇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在世界发展面临的经济科技新形势下,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打造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实现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核心和引领作用,需要打通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通道,使科技成果能够迅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培育新的产业,创造新的经济。也只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才能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能和动能,补足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短板。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还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转化,还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通道,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服务社会,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扩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从世界发展形势看,经济进入低速增长周期,依靠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资源在全球的流动加速,包括科技成果、人才等在内的创新资源已成为竞争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为此,世界各国加紧对科技成果的争夺,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力求抢占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应对国际科技发展形势和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迫切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科技活动的方方面面。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从各个层面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条件,包括为科技人员松绑,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计划项目突出企业牵头、产学研合作方式承担,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等。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伴随着不断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和推动力、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的过程。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目标和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解除科技成果转化的束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应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和行动。但是与发展形势和需求相比,我国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方面,有待于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主要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公共部门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利责任还不够明确,单位、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相关奖励措施等难以落实,单位和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有待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有差距,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以及资金支持等仍然存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在科技成果的发现、选择、经营、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仍不够充分,包括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还未达到统一开放的要求,高风险资本与科技成果缺乏对接平台,社会资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还未形成。 云南首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介暨招商大会目前召开,云南推介400余项农业科创成果。图为鲜花普洱茶清新亮相。

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为破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奠定了法治基础,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开拓了空间。随后,国务院又印发了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对法律的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操作措施。从改革举措上来看,很多方面只是刚开始,还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得到关注:一是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的建立。根据发展趋势,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构建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后,都开始建立和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但是从社会化协作分工的角度来看,每个单位都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未必经济,也未必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专业技术转移人才比较缺乏,至少从初期来看,技术转移机构运行的经费保障也很困难。从培育我国专业化的技术转移市场来看,应对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进行有效引导,建立单位与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协作机制,同时积极提升技术转移专业化服务能力,发挥市场在技术转移机制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强化科技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强化创新观念;强化时代观念

人们头脑中始终总装着科技,在处理问题或事情时能否自觉地运用“科技手段”来“审视”一下所干的工作或处理问题本身呢?这是意识问题,可以说,我们已经习惯上的处事态度和思维模式已占据了其中的主要地位,限定了行动程序,决定了事情的结局。另一方面要加强“现代意识型”人才的开发和运用,改善人才结构,才能带动现代意识管理水平的提高。

1 强化科技意识,转变科技观念

这一观念首先针对有些人对仓库专业的偏见及其由此引发的仓库管理者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现象提出来。在有些人眼里,仓库保管员与工厂企业看大门的属于一个类型,不同的是一个看人、一个看物,一个是带有意识的自己能走动的活动,一个是没有生机有形状的靠助力来活动的,在这些人看来看物比看人更简单。加之我们有些仓库管理者自己也因为仓库偏远,条件艰苦,工作劳累体力劳动强度大等等,就简单的认为仓库保管没有科学、没有技术,是“看物守摊”。正是由于这种思想淡化了许多同志的科技意识,许多工作或项目需要运用“科技”的时候却简单地应付过去了,以至质量不高、效果不好,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要在仓库的各个方面强化科技意识,把仓库管理当作科技知识密集的专业和工作来对待。形成人人讲科学重视科学的良好氛围,把用科技管理仓库变成我们大家的自觉行动。

2 增强责任心,强化效益观念

我们现在的仓库人手少,任务重,事业经费有限,是制约仓库建设与发展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增加人员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员是有编制名额限制的,增加人员是要增加管理经费负担的,增加经费也是有限的,必须想方设法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的仓库设施设备有的还很落后,有的部门宁肯花钱雇人来协助装卸物资,却不愿花钱更新搬运机械和改善作业条件,致使好多机械常年“闲置”。有的问题不单是钱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观念问题,是责任心问题,所以必须强化效益观念。

3 拓宽革新思路,强化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知识经济要确立创新意识和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的观念。科学技术从发生开始就是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方法新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获取与运用,必须具有新的创意,要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的问题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或干好一件事情,就必须有一种别人没有的勇气和精神。干好仓储事业,更离不开革新、创新之路。找准“着眼点”只是实施科技管理仓库的第一步,进入着眼点以后的工作会更难,更具体,更深入,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同时观念也要澄清,即创新和科技绝不是个人行为,而且要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管理仓库”的战略,必须动员仓库管理者人人参加树立信念,使科技管理仓库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第5篇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设计,进行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政府应发挥调控功能。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政府作用主要是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监督和引导,利用经济杠杆,制定特定政策和采取一定措施来推动企业和院校双方合作,从而取得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科学评估,监督和保障产学研合作创新顺利进行

产学研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估体系指标对产学研合作的双方既是一种监督和约束机制,也是促使双方以合作促发展的激励机制,使产学研合作不断步入正常运行轨道。产学研合作涉及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方,它们分属不同的管理类别,在监督和保障产学研合作时,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行业主管和教育行政主管、院校、企业、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都应参与,共同制定出产学研合作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政府可根据评估的结果决定对产学研合作方实施奖励或惩罚。

三、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意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

面对市场经济的新挑战,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及重大意义,大力宣传科技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科技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作用,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意识。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科技经费支持攻关、工业性试验、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增加对市场前景看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的资金投入,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逐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逐步成为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

四、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实现高效率的高科技成果转化

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价值,但所冒风险也极大。一般来讲企业是资金的投入者又是贷款的承受方,但由企业一方来承担,显然不够。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一方缺乏成果转化的实力,转化中需要的人、财、物这三者均很有限。有限的经费和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难以支撑这项工作。再加上政府间各科技管理部门与各类科技计划缺乏有机衔接,资金分散,难以集中优势综合协调。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我们推动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防止成果转化中的主观性、盲目性和紊乱性,政府应用政策和行政双重手段来调控产业、金融等部门和地区的高水平成果转化计划,计划中的项目必须要有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介入。当然计划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五、创新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行“高科技人才储备战略”。建立健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和支持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借用聘用或兼职等方式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健全人才市场体系,要从立法层面确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人才引进常态化。二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高校、科研院所应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利用教学和科研条件,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成为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另一方面,企业要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资金资源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和试验基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好务,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

六、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开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有与其密切相关的法律、税制、政策等外部环境,政府在营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实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无缝对接。这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上。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的法律、税制、政策等外部环境不仅不可或缺,而且非常关键和重要。专家认为,无论是完全竞争还是垄断市场结构下的创新,其创新水平都将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市场激励的作用在于运用强大的竞争压力去逼迫人们创新,又用高收益引诱人们冒创新风险。但是如何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如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法律、税制、政策等问题,并不能靠市场自身去解决。从长远来看,任何技术创新的社会收益都会高于私人收益,政府要用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法律对收益的比例进行调节,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创新的非市场激励机制,以弥补市场导致的创新水平与社会最优水平之间的差距。我国政府应采取的政策及其手段主要包括:大力发展教育,制定科技发展战略,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发明创造奖励政策的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