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目式学习研究

项目式学习研究

项目式学习研究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项目设计实践模式;项目设计实践流程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对于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正式出自我国教育部2000年3月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属于一类全新的必修课。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离不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导,同时,又对其理论发展加以进一步创新和升华。为了更好地把理论引入实践,就必须找到一条贯穿理论与实践的通道。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的探索正是对这一理想隧道的建构过程。因为实践模式既是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具体化,又是研究性学习教学经验的系统提炼。

基于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的认识,也基于对东北育才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分析,下面我们着重从研究性学习的项目设计实践模式入手,对其操作方式和实践流程加以详细分析。

二、项目设计模式实施的具体流程

项目设计模式是通过学生对某一目标项目的要求为总起点,通过项目资料及环境分析、亲历资料收集、创意设计以达到项目要求的学习活动。这一学习活动集中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意思路,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模式。

1.项目立项

(1)学校教育处和团委为研究性学习量身定做项目立项课题,以招标的形式向学生征集项目责任人。

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英语短剧大赛;校园板报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这样的项目题材广之又广,学校可以结合本地环境资源状态,开动脑筋,多为学生寻找一些独具匠心又符合实际的项目。

(2)学生自创的研究性学习项目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可以向学校指导网络提出立项申请,经研究性学习指导网络对其可行性进行审查后,准予立项。

如:把语文课本中的部分小说情节改编为话剧,并开展初中部话剧评比大赛;为学生代表大会设计会徽;校园NBA篮球循环赛等系列活动。

2.项目宣传

立项成功后,项目责任人或小组要及时聘请指导教师,并在全体学生中展开项目宣传,扩大项目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招募对此项目同样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责任小组中来,扩大项目组的规模。

3.项目组成立

项目组成立后,责任人要对组内成员进行科学管理,做到全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各负其责,工作中以求达到1+1>2的完美工作效率。

4.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是实施项目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项目计划通常由项目组研讨协商完成,也可以通过宣传手段向社会开放,向学生征集。

在初期,一个项目应设计几套计划,并对它们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可以聘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论证通过后,确定一个项目计划,就可以着手实际设计制作了。

5.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项目设计模式的中心环节,它可以开拓项目计划的广度和深度,发掘项目设计人的潜力,激发项目设计者的创新欲望,引起其灵感的迸发。

项目设计要求认真分析项目计划的全部内涵,学生在设计中必定会遇到力学,化学,材料学等方面的各种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6.项目展示

项目展示的方式很多,比如作品展览,实际演示,擂台赛或挑战赛等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要知好不好,当场比一比。中央一套的奇思妙想节目可以让我们借鉴。

7.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可以分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自评、他评和项目展示过程中的评审组合评两种。这两种形式要结合使用,评价中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意过程。

8.教师全程指导

在项目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项目组总会遇到诸如知识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社会沟通方面之类的种种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以保证研究性学习项目设计模式的顺利开展。

三、项目设计模式实施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项目设计模式的特点

(1)项目设计模式是研究性学习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模式之一。

(2)项目可大可小,项目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和环境的实际情况。

(3)项目设计模式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开放性,用时较少,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校内外都可以开展。

(4)项目设计模式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结果显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

(5)项目设计模式集中体现了学生以发散式思维解决问题的创意思路。

2.项目设计模式的注意事项

项目设计模式开展好坏的关键是要有足够数量的、符合学生生活和环境实际的项目。因此,积累起有特色的项目并建立项目库是平时就要做好的工作。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自主学习 “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5-03

自主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学习模式,要求教师通过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来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起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习过程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此满足对学习的需求和掌控。“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以“任务(项目)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基本特征,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专题化,并在营造的模拟学习情境中设计若干任务(项目),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把任务(项目)完成作为教学完成的标志。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探讨“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在高职实用人际关系选修课中的运用。

一、运用“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利用了过去的经验,使用了一定的策略来采集、加工信息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强调在教育中人的潜力的开发,认为个体通过实施个性化教育来促进其智力、能力、性格的发展。从认知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两者均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教育中开发人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教师主体”的陈旧观念以及知识“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手段,而采用“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主观能动性,构成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而这些均符合“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认为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他人不可替代。让学生能够更快、更深入地接受、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则是教师在运用“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时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正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的体现。

(二)现实依据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现象,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种类少、课时短,部分课程教学深度不够,有些甚至停留在对基本知识的简单介绍上,学生收获有限;在教材选用上处于随意状态,有的学校仅靠教师的几页讲义,有的学校直接采用专业课教材,教材内容取舍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存在困难;在教学方式上多以大班教学,教学手段单一,多为“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滞后于教学理论,难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考核方式过于随便,一般都由教师自行安排,大多采取开卷考试或提交论文、调查报告的方式,等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面对这一局面,“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运用在人文选修课中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

二、“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的实践框架

(一)紧抓任务(项目)主线

为保证授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根据课时长短、学生需求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因素来选择教学专题,再根据专题内容设计难度适宜且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最后在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情境划分成若干项任务。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实用人际关系选修课是针对高职生开设的人际关系课程,与单纯讲授有关人际关系学的基本理论有很大不同,课程目标以提升大学生实际的人际交往技能为首要出发点,以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原则,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技巧性,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生活中的心理效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中的博弈、言语沟通技巧、空间距离、日常交际礼仪八个专题内容。如在讲授“日常交际礼仪”专题时可设计“拜访”这一学习情境,再将这个学习情境分解为称呼、介绍、握手、名片使用、位次、礼品馈赠等若干项任务(项目),学生可以运用现场再现的方法在课堂上模拟“商务拜访”情境,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实际拜访本校的一位老师,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人与人沟通时的基本礼仪。这些专题的选择、学习情境的设计以及任务(项目)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延伸、拓展了教材内容,拓展了学生对教学内容认识的深度、广度。

(二)强调教师主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专题,设计适宜的学习情境,确定有效的任务(项目),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之上接受、领悟新知识、新技能。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师,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动、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学习获得的知识思想和能力等,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接受、吸收来自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必须坚持。教师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主导者,应做到:其一,在任务(项目)设计阶段,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应有针对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在任务(项目)实施阶段,教师应主动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牢记重在“引导”而不是大揽大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在教学评价阶段,教师应考虑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做到评价主体趋于多元化,不搞“一言堂”,注意任务(项目)前、中、后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对象向过程与方法倾斜,不单纯以结果好坏甄别学生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树立学生主体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在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一切教学资源围绕学生的“学”服务的前提下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应做到:其一,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认识、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学生间要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其二,引导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同化刚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并对其吸收、改造、加工,以达到新、旧知识的优化组合。

(四)建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往机制

建立生生间互动和师生间互动的交往机制是“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教学互动环节中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

1.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学习效益。根据不同维度,生生互动可划分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小组与小组、个人与小组互动四种类型。生生互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合作学习,也就是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让学生摆脱“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除合作学习外,教师还可以小组竞赛等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进行互动。在生生互动过程中要注意:(1)互动应当是在学生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存在任何“被动”因素。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氛围,设计适合生生互动的学习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去接纳同伴,启发学生以新视角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或困难,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形成学生之间合作、交往、互动、探究的合作互动氛围。(2)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合作―深层次独立”的合作学习流程。互动合作前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去认识、了解合作任务;互动合作中要促进生生之间有效地沟通和互动;互动合作后也要督促学生有足够的个体独立学习时间,对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消化吸收。

2.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师生互动可划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全班学生群体的互动三种类型。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要注意:(1)师生互动要建立平等的关系,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教师要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2)师生互动要把握时机,注重学生参与面。教师要在学生未知时引导其探究思考,在学生困惑时鼓励其大胆质疑,在学生出现错误时督促其及时纠正,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而非个别学生,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在“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中要求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是:专题讲授、对话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如教师在讲授“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专题时可采用对话讨论教学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资料,课上采用“主发言+补充发言+师生讨论、点评”的方式,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讲授“情绪管理”专题时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分析、研究一些在生活、工作中因情绪管理不当而导致失败的典型案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讲授“日常交际礼仪”专题时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商务拜访”情境,设置在商务拜访中与客户见面时的称呼、介绍、握手、名片使用、位次、礼品馈赠等任务(项目),组织学生模拟、学习相关礼仪。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任务(项目)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更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在“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中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一是在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多彩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与理解;二是在课后注重交互技术手段的使用,通过QQ、邮箱、博客等网络交流,学生可以在线提问、提交作业,教师可以在线答疑、批改作业,满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互的需要;三是加强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参加演讲辩论大赛、学生风采展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或者参加学校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六)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选修课考核模式存在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应用;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方法片面;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等弊端,“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则将以往以测试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方式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高职实用人际关系选修课程考核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核算方法,提高平时成绩的分量,利于课程平时进行考核和考核方式多样化。平时成绩通过出勤、课堂提问、作业、学习表现等取得分值,这种办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将工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突击。期末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理论模块可采用开闭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可采用实际创作、动手操作、模拟项目等形式。这样得出的课程考核成绩尽可能考虑到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平时成绩,使得考核方式多元化,更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结束不意味着课程学习的终结,学生通过考试可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可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

三、“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

(一)教师方面

“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且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而且教师要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抽象能力。教师在讲授每一个专题之前,都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把每个问题讲深、讲透、讲活、讲好,才能突出科学性、思想性、学术性,给学生以知识和启迪,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专题式教学促使教师把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专题式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明显增强。对授课教师来说,有着更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可以把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教学当中,激发教师不断攻克新的研究领域,与学生共同进步。

(二)学生方面

“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不但要对自己学习负责,而且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人负责,正是在这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以及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实施任务(项目)过程中增加了与人交往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进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丽娟.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商务沟通》课程为例[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3)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魏文楚.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4]王哲.高职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C].学校发展:价值、挑战与对策――2011首都教育论坛学校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项目学习模式 单片机课程 学习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MCU Course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DENG Minghua, GE Zhen

(Engineering College,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a new learning process: set learning goalsteach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design projectprepare teaching site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project, The design of each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finally analysis the result of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MCU course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Key words project learning mode; learning process design of MCU Course

0 引言

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是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电子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为基础,这些知识在单片机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要使得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近几年的改革,考虑本校学生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将难懂且不太实用的微机原理课程的部分内容删除,实用的内容融合到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中讲解。该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教学理念和实际操作,与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很接近。

1 课程学习流程的设计

在单片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项目中,教师教学的方法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逐个地讲解知识点,而是通过设计一个个的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来学习课程的知识点。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流程:确定学习目标讲授理论知识设计项目准备教学场地实施项目提交项目成果评价项目成果。

在开展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的学习之前,教师确定了该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目的,这是进行一门课程学习的第一步;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项目,教师对该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讲解,给学生一个框架,同时对设计的项目涉及的领域知识及相关背景做了大体的介绍,便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接下来学生们自由分组,老师对不合理的分组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习好的学生扎堆的现象;学生在实验室借助实验设备的软硬件资源开展学习,项目完成后学生通过网络上交设计报告,设计的实物暂时由学生自己保管,答辩结束后愿意上交实物的同学可以上交,想自己留下来继续开展设计工作的学生给予支持,使学习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事情,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真正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 学习目标分析

电子类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注意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本课程中,根据选定的题目,确定项目的学习目标,如下列这些学习目标:(1)让学生们熟悉他们将来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可能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在今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产生影响。(2)让学生通晓这些有影响力的问题,这些知识并非取自单一学科,可能来自多门学科。(3)培养学生应用这种知识的能力,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各类问题。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理解知识与能够运用知识之间的差距。这种感受会刺激他们重温课程内容,从而加强对知识的领会。(4)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难以预测未来实际工作中问题的特征,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提升发现、框定、分析和解决的技能方面。(5)发展自我学习的能力,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种种问题的不断变化,作为将来电子领域从事工作的工程师,需要一系列技能。

3 教师讲授分析

本课程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知识,但并没有因此而忽略教师的讲授。教师的讲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1~9周为理论课时间,教师不必再像上理论课那样面面俱到,只需要讲授本课程的关键点。如:选择讲解内部结构、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接口总线、地址译码、定时计数和中断等,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这里的讲授和传统的讲授有很大的区别,所讲知识都是在设计项目中要用到的,同时对设计、选择的项目做一个大体的介绍,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学习。

4 项目分析

在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中,项目是促进教师和学习者开展教学过程的真实性任务。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项目主要通过某一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设计,凝练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开展整个教学过程的驱动力。项目的选择或设计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至关重要,本课程设计的项目具有如下特征:(1)与电子领域的知识具有相关性,反映了工程师在企业解决问题中的实践活动,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代表性,这些项目能使学生在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使学习者具备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及自主意识,并切实感受到项目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挑战性与趣味性。(2)课程设置的项目的解决方案可以呈现多样性,允许不同的观点、思路从每个侧面审视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解决途径及答案。(3)课程设置的项目是一个整体的、较复杂的研究任务,并且是跨学科领域的、整合的。项目具备一定的复杂度及开放性。在学习者教育水平上具备一定的类似专业任务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融合力、整合力。(4)有延续性的学习时间和协作学习的机会。这些项目在完成后,学习者还可以在后续学习中继续开发,学习者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建构性协作等形成一个项目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通过智慧的分布与共享、认知冲突与整合、思维外显与精致化达到共识、技能的社会性构建。

5 学习环境分析

在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为支持学生完成项目,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源,资源分三类:(1)本地资源:教师在项目实施之前将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本地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2)远程资源:教师在本地局域网上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找到需要的资料。(3)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百度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搜集资料。

在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第一类和第三类资源,老师将课程相关的资料放到网络上供学生使用,学生自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以便于对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选择、论证和设计。

6 实施原则分析

在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中,需要注意交互性原则,教师要促使学生与组员交互、与计算机媒体交互、与其他组成员交互、与教师交互。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媒介和面对面的双重交互途径,进行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流和相互作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自由发表见解,从而更好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学习,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构建的帮助者,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导”要科学,“导”要及时。

7 评价分析

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的评价是一种基于学习者学习、实践过程的评价,基于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关注。体现一种“真实性”的特征。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试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学生课程设计的作品重视作品的分析,以学生完成的“可存储电子琴”为例,会分析系统运行情况、系统功能及指标完成情况、项目报告内容分析、硬件电路设计分析、代码分析等,系统运行情况的分析结果考查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代码编写能力和产品测试能力;系统功能及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考查学生的项目分析、软件开发能力和硬件开发能力;项目报告的分析考查学生的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硬件电路设计分析考查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代码分析考查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代码规范运用能力。

8 总结

对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了改革效果的调查与分析。教师普遍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完成项目后,可以明显看到各方面的实践能力的变化,比如:熟悉了电子产品的开发流程,学会使用了相关软件,提高了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选择和焊接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有所加强,对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获取资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意识得到增强或发展,在学习中显得更有主见,更有价值感和自信心。学生普遍反映基于项目的学习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把所学理论知识当作解决问题的工具,并且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学生认为,以前知识学习理论知识,现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前觉得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做起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还有学生认为,以前总觉得学习很枯燥,而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学习方式很有趣。有的学生说,以前对书本上的一些知识点不重视,通过实践动手做项目后,才发现它的重要性。总之,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调查,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本课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学习 日常化

进入21世纪,伴随信息社会的发展,项目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丰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与学的方法。美国的各级中小学和德国、奥地利的职业学校等都广泛开展了项目学习,不仅扩展了学生课堂的学习内容,而且帮助师生克服学科知识的割裂现象。“项目学习”越来越引起许多国家教育者的关注。

一、项目学习的起源

概括而言,现有的研究均是从基础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和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来叙述项目学习的兴起的。

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该通知不仅在理论上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指导,而且在实施层面上将“项目(活动)设计”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之一,倡导操作和实践活动。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掌握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项目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之一现已逐步引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2007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央电教馆先后启动了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采用网络远程协作技术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创建了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教育环境,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培养学生21世纪的多种能力。这些项目通过网络学习社区来实现资源互联,开展项目学习教学实践,在积累近两年多300多所学校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特酷”项目学习社区。

2003年赵志群在《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一文中提到行动导向学习,该理念逐渐进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之中,以行动导向为思想的各种教学方法成为职业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标志。伴随职业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项目学习作为行动导向的主要学习形式,首先在我国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中实施,经历了由单一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教学到项目课程体系的建立,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际产品的制作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关键能力,从而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满足社会对劳动者能力的需求。经过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项目学习开始形成具有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与实践。

二、项目学习的概念界定

项目受时间、资源以及范围的影响,它本身具有动态性和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社区环境改造、一次生日聚会、某产品的开发等都属于项目的范畴。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指的是一种学生围绕所选主题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观察、研究、表达新学知识、展示和分享等学习活动。

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查阅与总结,发现关于“项目学习”,国外称为“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或称为“Project Learning”,简称“PL”;国内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项目教学法”、“主题学习”或“案例学习”,还有人认为等同于“问题式学习”等。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本文中将其英文称为“Project Learning”,中文译作“项目学习”。

在概念界定上,研究者观点一致,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关注学生经验、问题解决与探究活动等要素,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又具有其特定的指向与目标。从课程学习的过程来讲,“项目学习”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相关因素设计驱动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浏览相关资源,确定主题和子问题,开展主题探究活动,通过精心设计最终作品展示探究成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学生与学习资源形成学习共同体,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问题解决与团队合作等21世纪能力,最终达到知识建构与自身技能的提高。

三、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学习提出后,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政府、研究人员与教育实践者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为了将国外的先进理念有效引入我国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培养学生的21世纪能力,在相关政策的指引和学习理论的支持下,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各个实践领域中广泛开展了项目学习,其中很多研究人员和教学实践者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各类课程提出了如何计划与实施项目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流程。

1.现状综述

查阅已有研究性期刊与硕博学位论文,有关项目学习的研究者粗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从事项目学习的应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实践者,强调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相关经验,总结出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具体流程,以期改善教学,并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此类研究以硕博学位论文居多。例如丁燕华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中提出项目教学法中穿插传统教学法,完成项目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杨洁《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项目学习》则提出选择项目阶段、拟定计划阶段、开展活动阶段、形成作品阶段、汇报成果阶段这五个基本的实施阶段。研究的案例包括各级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针对的学科课程涉及专业课、普通文化课、活动课程、培训课程等,研究与实践的内容包括设计与学习流程、师生活动流程与师生角色扮演等,结论有资源平台、待推广流程、注意事项与现存问题等。

另一类研究注重对项目学习的内涵、流程、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做理论上的定性总结与验证,其中包括利用项目学习激发学习成就动机、发展学习能力、构建信息素质、实践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项目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探究,例如刘景福、钟志贤在《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项目学习的流程或曰实施步骤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等六个基本步骤,如图所示。

2.趋势分析

总体来说,目前已有的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对以学生“学”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还有待深入研究,如何在整个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体现项目学习的特色,在设计与实施中还有待实践与经验的积累。这也正是项目学习的初级实践者需要学习与体会的重要思想。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学科整合还是单学科教学,都应当进一步探索项目学习的实质与培养目标,应当关注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日常的学习内容中挖掘合适的小项目,逐渐积累成为大项目,各个项目之间形成螺旋循环的生态式学习。

四、项目学习的评价

项目学习的评价是指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科学性分析,以便判断其价值,但在规划项目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评价内容,制定包含要素、等级与评价标准的评价表。

总体看来,目前已有的关于项目学习的评价研究分别涉及评价的内容、标准、模式等方面,考虑到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例如郑大伟、柯清超教授在《信息技术支持的项目学习》一书中采用Kirkpatrick四层评价模型构建了项目学习评价的模型,包括学习者反应层、知识迁移层、行为改变层和结果层四个评估层次,并且提出了项目学习评价量规的特征与设计方法。刘云生在《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一文中提出项目学习的评价重过程、重方法、重体验、重规律、重创新。具体说,可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来评价,坚持宜粗不宜细、多鼓励少批评、多启发少代替的原则。丁燕华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中提出用多元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并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方式还强调注重教育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静动结合,开展持续、动态的评价,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借鉴文件夹评价,创立学生电子作品集。杨洁在《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项目学习》学位论文中提出项目学习评价应采用真实性评价,包括表现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这也是另一种静动结合的评价方式。

关于项目学习评价的现存问题有三个方面:

一是项目评价是项目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穿插在整个项目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需要师生从一开始就要对评价的要素与标准做到清楚,因此教师在设计项目学习的准备环节中就要首先考虑整个项目学习的目标从而制定评价的标准;

二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关于项目学习的评价内容与模式已具备科学性,但评价标准伴随学习对象、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如何使评价标准更有效、更有助于学习对象的学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总结;

三是现有的评价制度和考核形式还有待教学改革,这是实施项目学习评价的关键难点,无疑成为今后项目学习中的研究方向。

总结上述设计、实施与评价,并使之完善而被各级各类学校备受推崇。现存问题,在项目学习起源和概念界定的支持下,笔者认为将项目学习日常化、标准化将是项目学习应用与发展的大趋势,进而促使项目学习发展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与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黄纯国.项目学习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技术导刊,2005,(6):19-21.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11):18-22.

章雪梅.基于项目的学习:VCT 设计模板与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3):101-108.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网络教学平台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分为全职和非全职两种,非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采取在职不离岗的形式进行学习,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这往往不利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在实际工作中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此出现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英语学习兴趣不高以及对英语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问题妨碍了英语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迫切且艰巨的任务。借助于网络技术,将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纳入英语教学活动中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些困难。

一、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也可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所倡导的“设计教学法”发展而来的,并且与其老师杜威的活动教学思想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秉持建构主义教学思想,PBL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即在“做中学”,将学习的过程视为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过程。由于这一学习模式常常需要学习者之间的协作,所以有学者认为也可称之为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Project-BasedCollaborativeLearning)。项目学习,是指“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它看重围绕既定学习主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通过个人努力和团队协作而完成并分享学习成果的学习活动。PBL已广泛应用于当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生成新知识、创造体验式学习过程。如一些美国大学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已实现了基于网络的PBL模式教学、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2008年在全校的电气工程课程中推行PBL模式。近10年间,项目学习在我国的各级教育中也逐渐地得到推广,大多运用在有关科学和工程的教学或实验中,主要用于模拟或辅助各类科学或实验项目。PBL现在也开始被应用到语言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但这一优势却往往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此外,项目学习非常重视语言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包括对于学习资源的自我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资源和经验分享,而传统课堂教学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在线语言学习平台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性和语言学习策略,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模式可以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特殊性。

二、PBL的平台设计

根据PBL模式及网络平台特点,基于PBL的网络平台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基本模块:用户管理、项目管理、检索模块、互动模块、组内讨论、组间讨论、成果评价与展示等。在这一平台上,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实验,以观察学习的过程,考察项目学习方式下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提升状况,从而检验并提高这种基于网络的PBL模式的有效性。平台紧紧围绕项目的生成和管理展开,以课程要求为指导,将学习过程项目化,让学习者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其中包括确定学习目标、规划项目选题、小组协作收集素材、项目成果制作、成果交流展示、完成项目评价等内容。

(一)用户管理

平台按照PBL模式,将用户角色分为三大类(此处不考虑系统管理员的角色):管理员(即课程教师)、项目组长和项目成员。作为项目学习系统中的预设用户,管理员主要负责项目的创建、管理、资源更新、为学习者答疑;项目组长主要负责实现项目任务分配、项目资源库组建、项目成果上传、小组项目成果评价;项目成员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管理自己的项目学习资源、参与组内和组间问题讨论、上传项目成果等。学习者被分配在不同的项目小组之中,而在同一小组中,学习者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项目所分配的各类任务,从而与其他成员一起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二)项目与项目组管理

项目的创建取决于课程制定的教学任务,其可行性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情境创设,既可按知识应用领域创建诸如商务谈判、技术论坛、会议英语、专业写作、口头演讲等多个语言学习项目,也可针对某一项语言技能创建一个符合循序渐进、相互照应的多级项目。而项目组的创建则可使平台实现协作学习的功能,促进组间的交流与协作。项目管理模块可以实现项目的创建、项目状态管理、项目成员管理。管理员可以创建项目、审批参加该项目的学习者、指定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查看项目成员的变动情况等等。而项目组管理则可以对所有项目组的创建、项目执行情况、组间交流与协作等方面进行更为宏观的管理。

(三)资源管理

学习资源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以完成学习所能用到的一切资源,如专题材料、多媒体材料、学习策略、专门工具等。为了确保资源库的有效性,教学平台赋予管理员与项目组长资源更新权限。为确保学习资源的有用性和可靠性,一般由教师课程资源以及项目相关资源,项目组长根据项目的需要构建项目资源库,供项目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使用。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组成员的需求以及项目进度需要更新项目资源库。当然,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项目组成员还可发挥主动性,为项目组推荐资源。

(四)交流模块

教学平台的交流模块供学习者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讨论主题。讨论可以发生在项目小组内部,也可以发生在项目小组之间,是一种协作学习方式。基于项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平台中的交流模块不同于普通的网络论坛,在该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项目小组组内的讨论话题,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地为小组成员屏蔽掉与参与项目无关的话题。此外,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的交流模块,发起与课程相关的讨论话题,引导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者发起的话题或提问,来关注学习者在项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了解项目学习的开展情况。

(五)项目成果管理

项目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参与并完成项目的形式来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即,学习的成效最终体现为项目成果。平台的项目成果管理模块可以实现项目成果的审核、展示和评价功能。成果评价包括三个部分:项目组长对小组项目成果的自评;课程学习小组对其他小组的项目成果所做的评价;课程教师对各小组的项目成果的评价。通过项目成果的自评,项目参与者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构建。项目互评为课程参与者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通过互评提升学习。最后,项目成果管理模块还包括课程项目成果展示功能,以供课程学习者借鉴学习。

三、应用PBL平台的建议

虽然PBL平台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来促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但是,作为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能力为旨归的PBL平台不应该成为一个简单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平台,它始终是一个英语教学辅助平台,所以在设计或使用这一平台时,还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一)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指导

首先,基于项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平台设计必须纳入课程的总体规划之中,因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式都会影响着平台使用的最终成效,这就需要课程教师在宏观层面做出整体设计。其次,从微观层面而言,PBL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在这一平台中的作用却决不可忽视。项目设计、情境创设、分组方案、信息反馈、参与讨论、评价与反思等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尤其是考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课程教师根据学生英语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差异来制订项目需求,精心规划项目,设计好分组方案,并做好与项目负责人的沟通,及时处理小组成员发现的问题或面临的疑惑,在需要时能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

(二)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与其他网络课堂不同,PBL平台应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组成部分,它并不取代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依然是研究生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面对面的交流,现场的体验,学习效果的检测依然还是课堂教学的优势。平台虽然依赖项目或问题的驱动来组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但项目选题本身往往就来自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或得到的启发。所以,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必须考虑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充实教学时数、周期和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PBL平台的效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交流技术

PBL平台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而设计的一个解决方案,它基于网络运行,所以可以构建成为传统网页形式,也可以做成手机APP,这样学习者可以有更为灵活的方式进行“移动式学习”。同时,PBL平台中的交流模块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交流而设计,所以在涉及到某些具体学习问题时,依然可以兼用一些流行的现代交流工具,如QQ、电子邮件等。

四、PBL平台的意义

PBL教学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几个迫切的问题。首先,可以解决授课过于集中的问题。因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特别是非全日制的学生的课程基本上都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往往课时短,密度强,对于学生来说不利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而在英语能力的培养上,更是需要强调较长的周期才能见效。所以PBL平台可以保证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充分的时间。其次,可以解决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不尽相同的问题。课程教师可以通过PBL平台进行项目组分组,为具有不同英语基础或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项目,这样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多样化且个性化的收获;在语言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而且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协作能力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三是可以解决工作与学习难以平衡的问题。由于网络环境具有的优势,学生可以“异地学习”和“导时学习”,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完成英语课程学习,从而解决了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在传统课程上无法兼顾的矛盾。此外,PBL英语教学平台因其尊重学习者差异、注重知识建构、看重协作学习的特点,可以为探索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

五、结语

专业学位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英语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学生修课过于集中、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英语学习的目标不尽一致、如何有效协调工作与学习等一系列难题。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方式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来,引入项目学习的概念和方法,设计出基于项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辅助平台。通过项目学习、教育信息化和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新尝试,可以为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寻求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好地完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都静 林何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任英杰,戴心来.网络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57-60.

[2]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92-95.

[3]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8):18-21.

[4]Sulaiman,F.,Atan,H.,Idrus,R.M.&Dzakiria,H.Problem-BasedLearning:AStudyoftheWeb-Based36-38SynchronousCollaboration[J].MalaysianOnlineJournalofIn-structionalTechnology(MOJIT),2004,1(2):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