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媒体互动艺术

多媒体互动艺术

多媒体互动艺术

多媒体互动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绘本动画 互动多媒体 交互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4.8 文献标识码:A

绘本动画是将绘本和动画结合在一起的新阅读方式,是一种新颖的阅读理念,它是通过绘画、文字、动画、音效多种媒介,在不同程度上融合着说故事。绘本动画需要便携的多媒体设备作为展示和传播的载体。而科技发展带来交互设计的创新让绘本动画与阅读者间互动更加智能、有趣。将绘本画面动态化,结合动听的声效,让角色动起来,让读者不仅仅可以感受纸质读物,还可以在相关的多媒体设备上观看动画视频,配套开发儿童互动的电子绘本。互动的设计更能让家长与孩子以亲子共读形式培养其阅读习惯,锻炼其沟通和理解能力。这些都需要在网络多媒体设备上实现。

1多媒体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设计,又称为互动设计,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结合,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把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智能手机、电脑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它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在多媒体领域互动的设计中,不仅要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还要使受众者得到视、听、触等感官享受。多媒体领域的交互设计在很多方面都能达到不同受众的视听需求。

现代化多媒体让交互设计的研究显得更加多元化,在教育、娱乐、游戏等领域尤其突出,各种新颖的、超前的和更加人性化的交互设计理论的逐渐推向市场。很多交互产品通过如网络电视、家用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等,这些新的产品将这些创新思维的交互设计理念发散的范围更加扩大,相互之间的产品也吸收相应的研究理论成果。

2绘本动画在互动多媒体设计领域中的优势

互动式绘本动画依托于多媒体的技术之上,为读者提供学习上、工作上或者是娱乐上的阅读需求,透过文字、图片、动画、音效等这些主要要素进行信息的传播。交互样绘本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不同于传统绘本,又比传统动画更新颖和便于在各种媒介阅读,将成为今后儿童图书阅读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先,交互绘本动画的制作元素更多元化。交互绘本动画整合了声音、视频、动画、游戏等制作元素,这种多元化的形式让绘本阅读的趣味性更强,符合现在儿童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其次,交互绘本动画的形式感更强。它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元素与交互性相融合,让儿童在互动中寓教于乐,动手和动脑能力更加增强。具有交互性是交互式绘本最大优势,交互绘本动画不仅拥有精彩的画面、丰富的音频视频效果,还让儿童在阅读中真正与电子绘本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进行交流,并身临其境演绎绘本剧情发展的脉络。

再者,交互绘本动画的传播更加快速。它能在手机、电脑或iPad等职能设备上随时随地的阅读,携带更方便。传统纸质书籍从制作、出版、购买都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但互动绘本动画不同,只需将其发表在网络平台上,用户进行交易后便可下载并观看。因此,交互电子书的传播速度十分快速,从而能产生广泛的传播效应。

3绘本动画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设计实践

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参与策划制作了互动性的绘本动画《拇指姑娘》。选取的耳熟能详的安徒生童话故事,运用绘本的创作形式,用互动来联系读者的情感,实现双方良好的互动。可以通过本次的设计实践来进行理论总结,归纳创作方法,在创作中不断地分析和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3.1设计策划

市场定位于少年儿童和其家长们,通过市场定位来选择题材。从多媒体到网络到实体书店中多方面调查,根据图书畅销榜来看,名列榜首的仍然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些传播久远、经久不衰的世界经典童话故事。

于是策划将这套“安徒生童话系列绘本”,结合图书、动画及多媒体互动设计,尝试将静态绘本动画化,将其制作成互动的APP电子绘本,可在APP Store供读者下载观看。图书作为主导产品,动画为辅助产品,互动电子绘本为增值产品。第一阶段的尝试,是将《拇指姑娘》改编为互动绘本作品。

将绘本产品制作成动画效果,一方面扩大了图书的影响力,也增加了销量,提升了图书价值。此外,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并对动漫相关产品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将动画授权电视台、网站播放,不仅对图书宣传起到很大作用,并且可以产生更大的利益。

3.2经典童话故事绘本动画互动多媒体整体设计方案

首先,经久不衰的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受众面广,中外读者都能接受和喜爱。精美绘本绘制,并设计导读部分,针对故事分析儿童的心理,倡导智慧、分享、勇敢、爱等温暖和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

接着,将绘本画面动画化,结合动听的声效,让角色动起来,让读者不仅感受纸质读物,还可以在相关的媒体设备上观看动态效果。还可以进行汉语英语双语点击阅读,通过故事中角色对话来学习英语口语。

最后,配套开发儿童互动的电子绘本。读者在iPhone或者iPad上阅读故事时,可以参与故事中有趣的互动,如点击角色会产生动作使剧情继续下去、滑动物体会产生动力学的运动轨迹,设置一些益智游戏,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阅读兴趣,互动的设计更能让家长与孩子以亲子共读形式培养其阅读习惯,锻炼其沟通和理解能力。

3.3绘本动画制作过程

本人对绘本动画做了初步的研究,并对静态绘本改编为动态绘本进行了分析,结合自身的设计实践将绘本动画形式开发成互动APP产品。

选取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来作设计实践。首先,将繁琐的故事简洁化,拟定好适合儿童的文字和对话。将整个童话分割成若干个段落画面,以求一个段落是一个小场景。将角色的对话拟人化生活化,尽量浅显易懂,让孩子们有亲切感。这样的文字才能更贴近生活,为后面的背景设计奠定基础。然后,再进行角色设定。根据故事内容来设定角色,以有个性的、可爱的元素为主,希望能创造出具有特征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来。拇指姑娘颜色纯而亮,蛤蟆大婶颜色灰而暗,它们俩所产生的视觉反差很容易产生鲜明的记忆性。绘本的背景通常以较为接近的大色调为基色,再在角色中制定动态分层。此次实践要将老书新做,为自身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注入新的元素,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来吸引读者。最后是互动设计的设定,角色的动态活动,声音和音乐的配合,基本都是以点击方式来产生互动的方式。

3.4绘本动画在互动设计上达到的效果

每一个绘本动画都是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简单的点击操作方便孩子自由控制播放,满足了孩子喜欢不厌其烦的听同一个故事的喜好。孩子们自己就可以使用。另外,孩子们也喜欢高品质的作品,他们不喜欢情节累赘画面粗糙的图书,所以粗制滥造和偷工减料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将《拇指姑娘》做成了互动性的绘本动画。整个故事画面的整体色调极具童话色彩,拇指姑娘娇憨可爱,蛤蟆大婶谐趣横生,背景物品质朴有味道。互动设计都是以点击为主,用手触碰拇指姑娘她可以在水中划船,发出笑声,花瓣在水中漂浮,花朵点击可以摇摆,摇篮可拖动着晃来晃去。触碰青蛙大婶,它说话时嘴巴会动,点击时会背着摇篮跳来跳去。点击可以打开和取消背景音乐,也可以重复讲故事和关闭讲故事。出版社相关专业人士认为此款作品选题好,画面朴素自然带有意境,风格独特独树一帜,角色设定不雷同于其他同类作品,是值得继续研发的好作品。

3.5受众体验感受

邀请小朋友和家长体验这个绘本动画,在他们的玩耍中观察发现,孩子们喜欢很快能看到结果的操作,如果一个操作没有很明显的变化,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比如,点击嘴巴后青蛙大婶会说话,但孩子们如果点在其他部位就没有声音和其他动作显示出来,这时孩子就会比较烦躁乱点一气,甚至会以翻页来结束这页绘本互动,所以由此可见,这对绘本的互动技术要求也更高更全面。另外,孩子对拟人的声音和背景音乐十分有好感,比如孩子听到拇指姑娘的笑声也会跟着一起笑起来,从这里可体现出绘本动画胜于纸质图书的优势。孩子家长认为交互式绘本动画比纸质图书容易收藏和携带。而且有声音可以给孩子讲故事,故事的过程中童话角色活灵活现的仿佛就在旁边,可以陪孩子一起互动也可以孩子们自己玩耍,是孩子们和家长的小伙伴。

4研究的可延续性

交互绘本动画有着持续性的发展,日益更新的多媒体产品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绘本动画的娱乐性、教育性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们,寓教于乐的方式更为人所接受。现代人的审美提高,根据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可以将一些经典的传统绘本发展成动画绘本,在保留原汁原味的画作同时加入新的元素,形成不同的风格作品。APP Store是由苹果所开创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软件下载店,,自2008年7月10日开张以来,苹果官方应用商店APP Store的应用下载量已经突破500亿次,而其中电子书籍属于APP Store应用程序的一个分类,占据APP Store销售份额的一个重要比例。这种下载付费形式面向国内外非常广阔的渠道,将使产品利益最大化。

5结语

第一次尝试这款作品的互动技术,作品中的交互运用相对较简单。此款绘本动画因为故事易懂和广泛的传播性质,后期计划做成中英文双语对照版本,让中国孩子学英文,让外国孩子学中文。绘本动画艺术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任有较大的空间。为进一步深化,自身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对软硬件方面的理解和运用。从宏观环境来说,也有待于多媒体领域的进一步推广普及,有待于在制作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微观和宏观协调发展,方能完善绘本动画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洁音.新概念图书一E-book[J].图书馆杂志,2000(10).

[2] Alan Cooper.交互设计之路――让高科技产品回归人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多媒体互动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0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以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在视觉传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媒体。客观来讲,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让用户体验到艺术效果,视觉传达效果更佳,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语言传递完美结合,极大的提升了作品表达的艺术美,以独特的形式让人们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视听色彩。然而,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如何,多媒体艺术的趋势、多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均急需进行一系列厘清。基于此,本文从多媒体艺术特征与发展入手,对多媒体对视觉传达的影响、视觉传达如何影响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一、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

(一)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文字、图像、符号等视觉方面的组合,再融入语音、音效等元素,通过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呈现了丰富多彩画面。多媒体艺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综合了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对资讯、传播及图像等进行艺术创作的形式和过程。

多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形式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1)综合性。艺术家在表现自己的作品,过去只能通过单一的图像或者视频进行展示,现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声音与画面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等多种表现进行综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2)交互性。多媒体艺术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艺术家通过网络艺术作品,也可以现场讲解作品,借助网络平台展示,并与网友积极互动,创造出更具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网络多媒体也不再是被强迫阅读,而是由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艺术作品。设计者与观众的良好互动,更好地促进了艺术作品的完善;(3)丰富性。多媒体艺术作品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文字排列、图形规划、色彩选择等呈现出一个内容丰富的视觉系统。多媒体艺术将几类视觉元素组合起来,使呈现的作品具有丰富性和节奏的美感,用户能够在感官上得到极大满足。

(二)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艺术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与人进行沟通,这种艺术形式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为受众群体传递更多的信息,是大众与艺术的互动交流。多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中丰富了其艺术形式,为艺术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促使视觉传达艺术不断地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在今后视觉传达艺术将以多种灵活组合方式呈现,代替之前传统的媒体,从单向的视觉传达发展为相互融合多元化的形式,多媒体与网络共同发展。由于多媒体艺术的推动,在视觉传达设计上将会使设计方式、设计风格、思维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变化,多媒体设计作品传达形态多样、时效性强、交互传达、传达效果佳等特点,相对传统媒介,网络可以让艺术作品可以无限制的传播、内容信息更丰富。人们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传达的信息内容,还为观众提供了互动的新情景,让观众能够接触到艺术的美感,提升艺术体验,从被动接受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欣赏。随着网络的交互性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传递作品信息,更多是一种情感的依托与交流。网络的大众化,为设计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条件,各种形式的交互、导航按钮设计以及界面设计,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上。

二、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多媒体艺术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这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积极影响。多媒体艺术形式通过设计师的作品呈现出来,而现代艺术作品反映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艺术设计师要转变观念,迎合现代人的艺术需求。多媒体艺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网络媒体的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注入新的血液,多媒体艺术的新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导向作用。在网络媒体艺术设计中,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设计师会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在同样的元素情况下使用动态化设计,因为运动着的视觉形态较之静态的视觉形态更具有信息传播力。因此,在多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下,设计师将会积极调动一切视觉和听觉元素,使觉焦点或视觉中心是围绕着信息资源的分布点进行移动,将信息资源进行主次分明、由弱到强的呈现,以达到缩短观者视觉搜寻的所需时间,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充分体现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二)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消极影响

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首先,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传播,而网络具有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这对多媒体艺术作品提出更大的挑战。由于网页的版面有限,设计的版面空间小,创意设计受制,相比其他传播媒介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设计师需要对多媒体艺术设计进行合理编排,优化视觉传达设计;其次,多媒体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与交流方式。艺术家也要不断创新,重塑艺术思想,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例如运用三维空间艺术,图形和文字皆呈运动状态,强化视觉冲击力的目的。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多媒体的艺术表现性与传统媒介是不一样的,因此多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要明确信息设计是将原始资料转化为信息的过程。多媒体作品设计要对数据进行组织加工,将数记录信息的符号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能够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基于网络多媒体的特点,在纸质资料转化为网络信息的过程,要对信息的重新设计,经过艺术设计的处理与加工,以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效果。相对纸质媒介,网络传播应更注重视觉效果,信息数据的呈现需要强化视觉传达冲击力,把握多媒体艺术特点,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根据网络的多媒体艺术设计特点,视觉传达应该注重信息的关联性,不能只关注单一页面的信息关系,更要注意各页面之间的相关性,艺术设计师要注意组织方式的层次性,使艺术表现形式更具逻辑渐进性,具有层次感,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传达效果。

(二)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媒体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与交流方式。艺术家也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重新表现其艺术思想。图在多媒体设计中,信息化体现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多媒体为艺术创造开创了新的领域,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艺术表现形式:一是图形图像处理,增强多元化美感,图像能够为视觉效果增强美感,使内容表现更直观、明确,借助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达到空间艺术效果。二是文字符号设计,文字符号通过设计、排列传递出视觉美感,例如字体的大小、字号的大小、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版面的层次性,要求文字内容和形式简洁、清晰,通过文字颜色、辅助图形和版面设计突出文字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三是色彩元素的美感,色彩能够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色彩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表达内容的主题。色彩的把握是体现多媒体作品的关键,不同色彩反映不同的情感,在视觉设计中把握色彩规律,利用色彩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传递出的多元美感。色调的属性在多媒体中运用表现出不同的作品概念,设计师要结合多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用色,根据主题意境发挥出色彩语言的作用,比如绿色可以给人生命、活力和自然的感觉,适合用于表现医学类或环保类题材。从艺术设计表现方面,多媒体艺术设计通过对图形图像、文字符号、色彩元素的设计、组合,通过传统表现与现代因素结合,通过多媒体艺术的处理,最终呈现艺术作品。

(三)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交互式设计是现代媒体发展的新特点,通过交互使用提升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交互设计能够增强观众对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当交互的信息通过媒体传播变成知识,需要对媒体内容进行不同的理解,不同种类的图像、图形、声音、影像视频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形成有色彩、光影、图像和音响互补与交融的美感画面,增强作品产生的艺术张力,以达到对信息更高层次的交互作用。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不同,网络多媒体使用者是主动接受信息,因此,交互式设计的最高层次是能够满足用户体验需求,根据用户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再造,使信息内容呈现更加丰满,更具艺术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多媒体艺术表现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展现出这种艺术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视觉思维,多媒体的互动过特征,让信息的接收者也参与到信息设计中,设计要多维度、多空间组织信息,使信息更加丰富生动。多媒体艺术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改变了信息交流方式,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以新的形式推进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蕾.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4):31-33.

〔2〕李奎霞.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研究[D].延边大学,2012.

〔3〕张学忠.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理性价值和意义[D].清华大学,2004.

多媒体互动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装置;沉浸空间;艺术特质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23-02

互动装置艺术是在近代装置艺术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的一门全新学科。互动装置诞生至今,不过40年短暂历史,大众普遍对这一与科学技术如此紧密相连的艺术新流派如雾里看花,知之甚少,在其份属归类问题上学界亦历来多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互动装置做为新艺术打破了传统“静态审美”的模式,及观众“置身事外”的态度,艺术的社会化参与程度显著提高。互动式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促进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亲近;互动艺术作品是艺术与互动技术整合的成果,艺术家与工程师密切配合,使得作品最终得到完整的呈现;互动装置让观众由参观变成参与,赋予观众权利来决定其完整性,让人们在参与过程中寻找其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特点

互动装置艺术与装置艺术是同一脉络,唇齿相依的,但是我们从两者的作品比较中也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个性特征。装置艺术重视媒体媒介材料潜在艺术表现力的选择,重视对媒介材料的艺术表现可能与这种材料原来的生活意象之间的关联,媒介材料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构想而升华成艺术性话语,成为艺术人文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载体。而在互动装置中材料不仅地艺术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艺术,它的材料品性更多的是对高科技技术的依靠。在综合造型的手段下,材料、艺术、工艺乃至艺术家本人有着合二为一的趋势,作品、作者跟观众三者多向协同,多项交流,多向占有的结果;从另一方面看,装置艺术在美学本质上是反规范性的,它所表达的思想对社会、家庭、政治、人类、传统等既定的思想情感都持有反讽、诘问、批判或否定的立场和态度。而互动装置艺术因其独特的转换性、渗透性和参与性,打破了传统规则,以全新的有机整合思维与展示方式,将观众直接引入作品的体验之中,是艺术更走近人们的生活,通过直接参与和交流获得心灵触动,让观众沉浸在艺术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探索中。从以上对比中发现互动装置艺术是有以下主要特征的。

1.现代技术综合运用的方式呈现,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维空间的“环境”。

2.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作品整体。

3.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4.互动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5.互动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限制的限制,能够自由地综合使用或夸张、强化表现的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一)新媒体互动装置多种媒介应用的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

综合造型,应用多种媒介与装置,强调充分利用影像、音响、光电、动力、电脑控制等现在技术、设备、手段等综合媒介,创作具有视觉、听觉、触觉、心理乃至生理全方位综合效应的艺术作品,开拓崭新的艺术变现形式,传达视觉与精神双重意念。

当今世界技术的变革和整合的速度十分迅速,多媒体的综合技术已经很好的扩展到了互动装置艺术当中,作品透射出来对高科技的依赖性,使其具有更强大的涵盖与包容能力。在数码艺术的视觉品格中,幻想、规则、虚拟、复合、都可以在互动装置艺术的语言品格中找到对应的位置,这也成为了装置艺术的典型特征。装置作品中创作者沉浸手法的运用以及观众感官的“沉浸”体验都与综合造型元素的合理运用紧密相连。德籍艺术家飞苹果(Alexander Banal)的互动录像装置《洗脑机》。其作品中具有感官上沉浸体验感这一本质,从而引发人们心理及生理的一系列变化。作品《洗脑机》就像是发生在艺术形态里的一场科技革命,依托多媒体和互动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打破了人们与艺术之间的疏离,进而让人成为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通过组合影像不断地重复再现与环境音场配合,让参与者的思维空间沉浸在作品所展现的情境中。

(二)新媒体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空间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

“虚拟现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本质上是沉浸的。”将真实空间的视角扩展到幻觉空间,利用非直线光效光效果来使其看起来更加真实,建立一个虚幻的世界,营造一个整体的影像空间,通过时间和地点的统一,使观看者置身于360度幻觉或沉浸空间之中,这样互动装置中的沉浸手法运用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图像媒介可以采用对感知的介入以及通过组织和构建感知、认知的方式来进行描述,所以虚拟沉浸空间应当被列为图像媒体的极端异体。由于它们的完整性,这种极端异体提供了一种完全可能的现实。

日本爱知世博会三菱未来馆“万一月亮没有了”影像能够带来幻觉的审美享受。影像的内容是“假设月亮没有了之后地球将会怎样?”除了三面巨大的屏幕之外,还通过安装在天花板的镜面与配合影像的震动等增加来宾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使得人们在这里停留多久就被吸引多久,在物理空间中进行对话和交流,它不仅力图通过其主题,同时还试图通过全景图像、特色的色彩和戏剧性姿态的运用来吸引观众,其目的是从情绪上激励观众分享这种狂喜,由图像创造的一种特别的思维状态,完成观众与图像中的情境在心理上的融合。这些巨幅屏幕组成的虚拟影像,完全将参与者包围了起来,人们仿佛置身于宛若自然的空间中“物我两忘”。虽然这些虚拟影像十分接近自然尺度,它仍然不可能以这种形式出现在自然界中,是精心的选择和组合,营造了超越自然的理想状态。

虚拟现实空间对于观众的感官影响是深度的,实现了感官的超越、心灵的净化和美的共鸣,可以说实现了有感官沉浸到感官深度沉浸的完整体验。

(三)新媒体互动装置感官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

互动装置它是互动艺术工程,虽然他是透过科技媒介来完成,但是互动其目的意蕴就不仅是互动科技的展示,而是具有更深层面的的探讨,才能够进一步来谈互动装置的艺术。因此,不同的设计思想,决定了其互动装置作品文化价值的取向。在互动性、深入性和个性化的前提下,设计出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义性而又各具风格和意蕴的高质量的内容,这也是未来发展的道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精神审美意象蕴含作品之中,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和文化价值的“精神空间”。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装置作品不同的风格和意蕴,其沉浸方式或沉浸空间具有不同的感官效应。

例:岩井俊雄在他的《钢琴――作为影像媒体》中设想由光来弹奏钢。观众通过操作现实屏上的跟踪球,在一个格子上,画高光点。闪烁的高光点移动着,一旦它们靠近钢琴,就可以加速,然后敲打一个琴键。随着钢琴的声音,一个三维的人物,就从琴键上跳出来,然后按观众所指定的任务开始弹琴。随着琴声的变化,新的颜色和人物又会不断产生。这不是数字声音,而是由电脑控制的声学钢琴发出的声音。电脑平面设计摆脱了钢琴的沉重重量,不仅创造了模拟身体,同时还带来了愉悦的声音。就这一点而言,极具创新精神,作品通过互动音乐艺术的体验,使其“趋向音乐的境界,渗透了时间的节奏。”不再纯粹是装置的技术与结构,而是沉浸的创造性空间。

设计者对多媒介实时互动技术的相同应用,而不同的设计思想与表现手法,将带来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不同的作品形式与风格,必将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感官沉浸体验。这么看来,在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以“人本”主义为根本导向体现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深刻的精神性意蕴的审美空间以及创作手法多元化的青睐。

二、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设计艺术的联姻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在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新媒体艺术需要借助科技才能完成或者是达到尽善尽美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会带动新媒体艺术向前发展。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科学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如果缺少了科学性的发展就很难在很长的时间去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呢,也很难在这个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领域有所突破,另方面如果没有观念创新与思维突破必将会滞后,这门艺术设计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总的来说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

(一)设计艺术的创新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创作之源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一个没有创新性的作品是陈旧和苍白的。新媒体的互动装置中能够融入很多新的材料与新的技术,再加上新的电脑技术的融合,但是这样的元素多了,也会让人觉得不知所错,这需要设计师们在创作作品之前反复研究调研与综合衡量的。在所有的这些创作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面前,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创新这一概念上来,没有创新的作品,创作出来也仅仅只是别人科技产品的发明而己,或是别人创作的一个复制品而已,是没有学术含量的。我们知道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像电脑、电视、照相机、手机之类半年就能更新升级,就能使得产品更加的优化,如何使得有新意的作品,在能够体现它自身的艺术性的同时又能够最大能度的发挥其新技术的特性,是每一个设计师应该去考虑与研究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说被创造出来,还应该去影响他人,让他人去体验这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新奇的感受,从而实现它的艺术价值。

(二).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反传统,大继承”艺术发展特征

科学无国界,而艺术有国界,这一点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韩美林先生也曾说过:“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就没有趣了。世界艺术的大同之日就是世界艺术的末日。”所以,设计的民族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对设计者的艺术设计构思、形成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艺术的主体行为者是人,传统文化往往通过对设计者本身的长期熏陶

和影响,从而影响着艺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者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仅是设计者应对强势文化全球化的策略,也是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朱青生教授在《媒体艺术问题》中提出“反传统,大继承”的见解。其实就是想说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资源我们可以拿来借鉴和运用到艺术设计中来,然后结合新的技术使得传统文化既传统又富有现代感。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去运用到现代社会里的元素以及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被设计师们甚至是社会人所喜爱,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将自己国家的精髓思想融入到设计作品中,才能够创造出有思想有内涵的艺术设计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更长久、更有利的去代表一个国家,向更多的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

参考文献:

多媒体互动艺术范文第4篇

一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属于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只有几十年时间。1965年,生活在纽约的白南准在伯尼诺画廊最早展示了配有磁力变更的电视装置作品,这标志着新媒体艺术的开端。1966年,瑞典工程师比利,克鲁弗(loy KIuver)与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RaUsChenberg)创立了“艺术与科技实验”机构,他们联合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在纽约推出了一系列新媒体的实验艺术,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九个夜晚”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以大型的电子互动表演为主,其中,电子调试系统、便携式音响设备以及能进行远程遥控的电子元件首次被应用到艺术的创作中,它容纳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以及电子影像艺术为一体,这成为新媒体艺术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西方许多国家的新媒体艺术主要以电视和录像艺术为主,众多艺术基金会支持新媒体创作计划,美术馆也开始设立新媒体艺术部门,对新媒体艺术家的直接资助,促使影像艺术在80年代末走向成熟。90年代末,随着IT产业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互动多媒体和网络作品得到飞速发展。此时,新媒体艺术逐渐建立了较完整的材料、载体、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成为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一项新兴艺术门类。

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内就有一批传统艺术家开始进行新媒体艺术的创作,90年初,国内一些年轻艺术家开始尝试利用显示器和录像装备创作观念艺术和实验艺术。90年代中期,在国内的录像艺术领域出现了一批比较成熟的艺术家。90年代末开始,互动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三维视觉技术及计算机数字编程技术开始进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新世纪的十年时间里,卡通、flas和电子游戏互动成为新媒体艺术不断使用的最新手段,艺术家们在计算机综合技术、媒体表现语言、叙事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国内的重大新媒体展览也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二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新媒体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艺术有着很大区别,它摆脱了各艺术门类呈现的单一性,为艺术审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知觉传达方式。

从传统的纸张、画布、石块或影像的屏幕,而变成一个在媒介上无限延伸的多维度的空间载体,是新媒体艺术的一大进步。这个载体是艺术家、科学家与计算机网络工程师共同创造的,它最终实现了瞬间艺术向时间艺术、静止艺术向动态艺术、架上艺术向架下艺术的互换,如果说绘画只反映瞬间发生的事情,其图像是静止的、二维的,雕塑反映的时间观念是瞬间的、凝固的,那么,新媒体艺术更类似一种综合艺术,它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可以是凝固的、也可以是时间上流动的。它弥补各类艺术之间的不足和缺陷,不但实现了对传统艺术进行无限重复,也实现了在一定载体和空间对其内涵和语义的无限延伸。这种多时空、多维度的特点,使新媒体艺术更具诱惑力。当《蒙娜丽莎》被艺术家利用3D、全息和声音识别技术加以重新诠释,这种复制似乎失去了瓦尔特,本雅明所提到的艺术品中原有的“灵韵”,但是它带给观众另一不同的艺术体验,一种全新的视觉艺术之旅,而“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这种旅行可能让人获得更加多样的感受”。

新媒体艺术赋予了表现材料一种特殊的内涵。在传统艺术中,材料是在文化大背景下使用由来已久的艺术物化手段,而相应的艺术技能、技巧都与这些材料直接相关。虽然,传统艺术在发展中融合了许多新兴材料,并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但相比较而言,材料的使用还是比较固定的,单一的。颜料、笔墨、石材、绢布作为维系特定艺术门类的专门材料和表现手段,是轻易不能改变的。新媒体艺术的材料媒介十分宽泛,它不仅表现在特定空间的展示设备和组织形式,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对新科技的联系与依赖关系。在艺术发展史上,科技的每次进步都相应地对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传统艺术最终都脱离了科技本身而形成了独立的艺术表现语言。新媒体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彰显了高新技术作为创作要素的基本特征。

以高新技术为支点的新媒体艺术脱离了传统艺术的“程式化”表现形式,其符合艺术规律的本质结构以及用以丰富作品内涵和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特定艺术语言尚未完全形成,从另一角度讲,科技的发展是不断进步,这决定了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方式也是多变的。虽然艺术家们在实践中有了大量的经验积累,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目前尚无相对稳定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语汇。在新媒体艺术中,创作的群体发生着极大变化,一些科学家、程序编写人员和技术人员,也加入到创作者的行列。而他们并没有受过多少专业的艺术训练,于是,艺术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全力合作最终是艺术成败的关键。

新媒体艺术的另一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上,当观众可以像艺术家一样在公众展示中影响、改变展出的作品时,观赏者和创作者的界限就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许多当代新媒体艺术展览的主旨是打破传统的艺术品和受众的关系,并鼓励参观者以双重的身份加入艺术审美的活动中。1989年,美国艺术家杰夫瑞・肖的作品《易读城市》较早地体现了这种审美过程及方式的转变。作品中,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模拟字母构成城市的楼群及街道,车把和接口的自行车踏板给观众一个方向和行驶速度的交互控制,并不断地将显示中观众的操作调换到虚拟环境中。当参与者骑动自行车时,就如同一个身临城市的旅者,而游走城市也变成对由文本组成的城市的阅读。在《易读的城市》里,审美主体已变成一个艺术行动的参与者,而“互动也提供给艺术家与观众一起采用多种方式关注社会问题的机会’。艺术线索的发展与受众的实践在虚拟的空间里相互重合,观众的视觉感知又同时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跳跃,审美的活动成为一种艺术实践的参与,又变成一种互动的游戏愉悦。

三、走向公众的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开放性的、大众化的,它不仅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其多媒融合、实时交互的传播特征也赋予公众更广泛地参与体验和互动交流的机会。从教育宣传、审美愉悦、讯息传播等功能来看,新媒体艺术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更易引起人们对作品内涵的关注。新媒体艺术的这种艺术特性促使其逐渐进入环境设计、空间展示、公共教育、现代舞台 设计、室内装饰、户外广告等众多领域,在欧美地区,新媒体艺术活动和样式已经广泛进入了社会生活和公共空间之中,并且与商业行为有了紧密的关联。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法国公共艺术家埃里克,萨马克为拉维莱特公园创作的艺术作品《电子青蛙》,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政府投资的公共艺术计划的一部分。埃里克,萨马克的作品由公园的声音装置、太阳能板及一些外部机械设备组成,曲调以精密的设备录制,并由相应的技术控制。每当夜幕降临,路过公园的游人就可以听到美妙的田间的蛙鸣。《电子青蛙》由]2个声音模组组成,它们对温度、湿度和动作都比较敏感,传感技术使作品如同真的青蛙一样,如果我们离模组较近时,蛙声会自动减弱或消失。萨马克的作品“混合了科技、电脑、太阳能以及自然的元素……”,,其作品是向传统雕塑的极限提出的挑战,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并由此“改变了环境,也影响了人和动物与场所的关系”。外一个值得提到的艺术家是日本的宫岛达男,在纪念长崎原子弹爆炸悲剧事件50周年联展上,他利用3000多个红色光纤二极管、数位计数器、集成电路、电线等装置在长崎的浦上河上铺了一条红色的河流,这件作品被命名为《光阴似水》,在夜晚尤其具有震撼力,流水和斑驳的光点使人不禁想起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悲痛记忆。《月光》是在一个建筑抽风塔上安置的作品,它由光纤二极管,集成电路、电线、铝板和塑胶盒组成。在夜空中,6排数字来回变换,红色光和银白色光数字相互辉映。在长崎。这件公共作品具有特殊的宣传意义,它所要呈现的是个人的心灵如何被多数人死亡的数字所影响。

多媒体互动艺术范文第5篇

公共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以当代艺术的文化概念出现于美国,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艺术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具有公共性含义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公共”就意为要以公众自主意愿参与到公共艺术之中,并直接服务于大众,呈现开放、民主、自由的特点。而交互是一个极宽广的概念,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称之为“交互”,在公共艺术的交互更多的是强调审美客体,即通过公众的参与来配合公共艺术的完成。随着新媒体的运用和推广,公众对公共艺术的交互性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此,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创造之中,在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的交互性产生了更高的新诉求。第一,与公众的交互中拓宽艺术展现的时间域。借助新媒体技术,将传统的公共艺术作品无法实现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在互动媒体艺术与人的交互中,公众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直观地进行时间的干预与重构,这种交互方式是全新且令人着迷的。第二,拓宽公共空间艺术创造空间上的可能性。空间的相互渗透、叠加、重构为公众的交互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第三,展示不可见信息。人们在众多感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视觉,但视觉的感知度是有限的,许多信息是人类的双眼无法感知的,新媒体空间艺术可以将众多不可见的信息转变为视觉信息,丰富公众的交互语言和形式。

二、公共艺术交互性“新类型”

在传统媒体影响下,公共艺术曾经的交互性只是公众被动地接受,公众很少有选择和改变的权利,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呈现的是单向传播。互动性是在新媒体视阈下的公共艺术创作中作品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而这种交互体验反映到艺术表现形式中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一)实体式互动

当代公共艺术已不仅停留在“架上”艺术层面了,而是真真切切地与公众进行零距离互动。这源于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有意给公众留于一定空间,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公众,让公共艺术与环境和人发生交互。

(二)参与式互动

体验式互动特征不局限于公众可以对公共艺术进行实体触碰,这种参与式互动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一种是利用原有传统艺术手段达成;另一种则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利用影像、声响、空间动态等形式使公众主动吸引并参与其中来实现的。

(三)创作式互动

创作式互动的公共艺术在近些年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的创作式互动带来的是创作权的转移和技能价值的转变,互动不只是一种可能,甚至是一种必须的行为。

(四)虚拟式互动

虚拟式互动是指人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互动操作,它主要是借助新媒体等技术来实现作品与人的交互。它可以是人在视觉上或行为上与虚拟空间中的物体、影像进行互动,如同在真实世界一样,这样的互动能使公众产生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感受,更能激发公众的互动热情。

三、公共艺术交互性“新发展”

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当下,公共艺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在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都可能存在着公共艺术,反映着时代文化,而驻足于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将朝着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道路发展。新媒体视阈下,公众的公共意识和艺术审美修养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审美和交互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应用与公共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将在硬件设施上为公共互动媒体艺术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第一,作品的耐受度更好。公共艺术大多处在室外,需要长时间抵抗自然条件的侵蚀,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的不断革新,创作技术手段的更新,作品本身会更坚固耐用,也能够抵御与公众交互性的增强而导致的人为损坏的现象。第二,公共艺术造型上具有很大改善,更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感。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类别和形式,同时通过技术的载入,使公共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官冲击力更加震撼。第三,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的可操作性会不断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运用会使作品本身更为复杂,但在与公众的交互中,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间的交互将更加简单且更加流畅和频繁,并且人们在参与公共艺术作品互动时,能更加亲切自然,甚至通过交互达到内心的满足。第四,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将更加密切而完善,跨界合作将更加频繁,在新媒体视阈下,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研究一定会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公众对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将不断加深。随着民主法律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对互动性公共艺术的实施更加公开和透明,公众参与性活动也将更加成熟、可行。同时,公众的公共意识不断提高,对公共艺术交互性越来越认同和接受,各种规模、层次和形式的公共互动性艺术将使公众广泛参与进来。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