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能力的核心

教育能力的核心

教育能力的核心

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一、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在联系

关于人的素质之内涵,包含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职业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以后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活动时,都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 超过60% 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h。

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 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

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 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

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如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

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

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八大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采用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形式

新的教学评价形式应以核心能力的测评为基本取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崭新的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里,学习结果(特殊的和一般的)得到清晰的界定,评价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合理的和客观的判断,并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予以认定。教学评价主要发挥目标导向、信息反馈、质量监控的作用。

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创业能力;大学创业教育;创业知识;创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22?03

有研究证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决定了创业的总体水平和创业成功率[1]。所谓创业能力是创业者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它作为高层次的特征,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被视为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2]。创业能力不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能力,还包含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种要素,是这些要素的一种综合状态。

创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解释。在创业研究中普遍采用自我效能或自我评估的方法来测度能力。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个体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多种任务,承担多种角色,个体对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这些活动的信念程度就是创业自我效能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业能力就是创业者对自身是否具备创业所需能力的自我感觉和评价,有较高的创业能力自我评价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创业行为。因此,创业教育要激发学生对创业能力的自信,否则个人能力和素质再高也只能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而不是创业者。

一、创业能力的作用

创业能力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评价创业教育是否有效,主要是通过衡量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在创业能力上的变化来评价的。如果变化大提升多,说明创业教育的效果明显,如果学生创业能力变化很小,则说明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的。一般地说,创业能力具有下述作用:

1. 激发创业意向

在自我效能感概念引入创业研究后,产生了“创业自我效能感”这个新概念,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创业角色, 并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3]。具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会具有更强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更容易产生创业的激情。研究表明[4],是否具有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决定个体是否产生创业意向并采取创业行动的重要变量。

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表现为:首先,它能够影响创业意向的强度。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倾向于选择接受挑战性任务,同一个环境在创业效能感高的人看来是充满了机会,而创业效能感低的人看到的则是风险。其次,创业效能感能够影响创业的选择范围。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愿意努力获取更多的信息,因而他们对可能开展创业的行业、区域的选择面更大。第三,创业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创业持续进行的可能。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成功时容易将原因更多归为个人能力发挥较好,而将失败原因总结为自我努力不足,相对而言更少寻找失败的客观原因。他们面对困难时容易积极采取行动,也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他们再次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在美国的一些风险投资人的评价体系中,特别看重创业者是否有过创业的失败经历。

2. 提高创业成功率

创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创业成功率的高低。首先,创业活动的实质是对机会的识别与把握,

创业能力之一就是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和捕捉。具有较高创业能力的人可以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者忽视的市场机会。其次,创业活动需要有较为完备的执行能力,创业能力包含有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多种执行能力,可以帮助创业者顺利进行企业经营。第三,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还会给创业者带来较高的创业效能感,使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成功率产生良好预期,进而确保了创业的稳定进行。

3. 促进创新行为的发生

研究发现,创业能力对创新行为的发生有重要影响[5],创业能力强的企业家即使在有较大市场风险的情况下也敢于创新。Lumpkin和Dess认为,创业能力强调从现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产业的精神,这往往要通过引入创新来实现。Salavou和Lioukas通过研究发现,具有创业能力的企业家更有利于推动开展技术创新。所以说,具有创业能力不仅有利于基于市场的创新行为产生,同样也会推动基于技术的创新行为产生。具备创业能力的创业者更容易产生探索的兴趣并对风险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这对于把握市场机会、提高对市场风险的承受力及率先创新都具有积极作用。具有创业能力的创业者还会去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完成对于隐性和显性知识的转移和完善。

二、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是开放的、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教育方式,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与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从创业教育的目标看,不同目标层次有不同要求。第一层次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及其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成为了解创业活动、理解创业者行为的人。第二层次是通过创业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这一层次目标的重点是培养创业能力。第三层次是通过学习产生创业实践,并力争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这一层次目标的重点是创业行动。随着目标层次的推进,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性越来越明晰,最终指向促成创业活动的产生,创业能力的形成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学习创业知识是形成创业能力的基础,形成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是形成创业能力最有效的形式和最终的目的。

1. 创业教育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活动

为了有效开展大学创业教育,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大学创业教育必须形成自身的理论与模式,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相加,而是以机会识别、价值实现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组合。大学创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结构和性质,要形成区别于其他知识体系的创业知识和能力体系,决定了大学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所具有的独特性。第二,创业教育必须选择实践导向模式,而不是学术导向模式,这是由创业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在创业能力体系中,实践是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业的冲动和激情来自实践,创业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创业学习的有效方式依靠实践,创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促成创业实践,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实践。

因此,把实践作为创业教育体系的逻辑核心,就是要把实践性渗透到创业教育的每个环节,按照有用、有效的原则重构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这样一来,创业教育活动以实践为导向就水到渠成了。

2. 能力提升是实践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具备综合能力对于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怎么定义都不为过。然而我国的大学教育仍是知识传授占主导地位,大学生人格塑造和整体能力提升还缺乏相应的培养体系予以支撑,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比较欠缺。据调查[6],我国学习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接近1/3,这个比例甚至高过以技术见长的德国(德国只有20%的大学生学工程技术)。但问题在于,我国工程技术毕业生中大约只有10%具备从事这些行业的必备技能,存在知识体系偏重理论、缺乏团队协作实际经验等问题,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工科大学生比例仅占工科毕业生的1/10。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博克指出,迅速增长的信息和知识对各级教育都有影响,在大学最明显的是要停止对传授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反映了时代对大学生的最新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已成为当下教育最主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创业要通过建立新的企业或事业来实现价值的增长,因此创业教育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活动,需要大学生积累各种相关知识技能,并最终体现在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创业活动。所以,创业教育是典型的实践型教育活动,尽管通晓创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也是重要任务,但归根到底创业教育要形成和提升创业能力,促成创业实践活动的发生。培养能力是所有实践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业教育只有以能力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以能力培养为价值标准,引领大学创业教育在模式、教学方法、教材组织、师资培养、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出有创意、善创业、能创造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

3.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美国是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最为丰富的国家,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已经扎根在美国人心中,成为他们民族特征的一部分。美国之所以能在两百多年时间成为世界最强,除了善于利用国际形势、敢于争霸与夺取外,以创新和创业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思潮为美国培养出了建国以来最具革命性的一代即创业的一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一代,勇于打破常规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以知识和创新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使美国经济在被日本追赶后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目前美国许多大学都开展了创业教育,既强调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能力,又要求大学教育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培养大学生以创新和创造为基本内涵的能力,体现了创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的趋势。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印证了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形成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作为大学创业教育核心,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反映出来:

首先从创业教育的目的看,创业教育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来而兴起的现代教育理念,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创业能力集中表现为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即善于抓住机会实现价值、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又不失理智,要通过“创造性破坏”来实现价值的增长,具有在不确定性环境中识别与把握机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创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其次从创业教育的内容看,在创业教育的体系中,课程是教育思想与理念的集中反映,是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目前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可分为三块:创业基础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活动,其中创业基础知识是创业得以开展和培养创业能力的知识性基础,主要回答创业是什么的问题;创业能力是创业大学生能够创业成功的保证,主要回答创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的问题;创业实践是在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创业过程的模拟与亲身实践,回答创业应该如何进行的问题,是对创业能力的具体运用。三者之中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创业知识是培养创业能力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能力得以产生的现实土壤,而创业能力作为主线把三部分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大学创业教育的主体内容。

再次,从创业教育的手段看,主要应围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而开展。经过数十年实践,各国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方式主要有案例教学、创业实习、创业模拟、团队学习、创业竞赛,直至创办真实企业投身市场的海洋。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与创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是基础性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等方式高效率地进行传授。但与创业能力直接相关的沟通、营销、领导、市场判断等能力必须通过在尽可能真实环境下的模拟、演练、执行,在干中学才能有效形成。基于系统知识传授的方法是大学擅长的事情,而围绕能力塑造开展的探索活动正引起更多教师的兴趣,创业教育最难然而最有趣的部分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创业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报告[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11-15.

[2] Man,T.W.Y.,Theresa,Lau.,Chan,K.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123-142.

[3] 龚志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08(4):149-150.

[4] 汤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划分及其与创业之关系探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68.

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第3篇

一、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一步,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大科学家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难道不是始于观察吗?

从观察能力培养的场所来看,有校内、校外两大活动场所。校内观察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等;校外观察渗透在地理旅行、参观、测量、采集标本(岩矿、土壤、动植物标本)等一系列活动中。结合建成不久的“两路”(沪蓉西高速公路及宜万铁路)工程,组织学生就近考查一些新劈的地层断面,研究该区域地层曾经的环境。

观察能力培养还讲究训练技巧,如观察不同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要考虑顺序,角度、远近、高低、天气、季节等情况,如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情况下,观察效果不一样,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想象和在想象中观察。

二、培养思维能力

留美博士周兰照先生谈道:“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启发思维为主的学习,还在中学阶段,就普遍让学生做课题。”笔者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疑推进法

将某章节的内容设计成若干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看书、思考、讨论;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和展示,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可以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2.专题研讨法

给出某一专题,让学生搜集资料,例如,以“温室效应将给全球带来怎样的影响?”等为专题,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搜集资料,然后组织一场“地理小论文交流会”或办墙报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三、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手脑相长”的教育原则,他曾指出:“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学生在课内获得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活动获得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教师在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大胆开展一些实践操作活动。

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第4篇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概括的说,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分为岗位特殊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倘若将一个人的能力比喻成一座冰山,那么显露在水面上的为岗位特殊能力、其对应的是岗位能力;水面之下比较容易被观察到的、直接支持这个特殊能力的为通用能力,是可以与其他职业通用的能力,其对应的是工作能力;水面之下不容易被观察到的是核心能力,即所有职业共有的能力,其对应的是转岗能力。三种能力中,职业核心能力是构成职业能力最基础的、隐性的那部分能力,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它承载着整个能力体系,职业教育最需要带给学习者的是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十分专业和具体的岗位职能,此种能力在德国称为关键能力,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出,指的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因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

二、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原因和意义

(一)专业与工作不符的原因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变化,铁饭碗金饭碗保终身的现象在今天的中国工作领域中是少之又少,因而并非所有的高校职校毕业生都能所学即所用,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问题,很多毕业生会经历先就业再择业的过程,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具备某项具体的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拥有职业核心能力。

(二)目前职业院校对职业核心能力问题的忽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仍然单纯地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和“就业为导向”为目标的教育,忽视发展 “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责任,淡化了职业教育的人文特质的伦理精神,过分强化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将职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需求静态化,难以满足瞬息万变、行业调整下的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随机性、动态性的标准。因此,加强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并且在工作中实现终身教育与学习、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深化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深化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践行行动导向和过程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模式,从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体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毋庸讳言,目前我国虽然在政策上提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但是目前民办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结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仍然没有形成独立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不利于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而,民办职业院校形成独立优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保证能力本位目标的首要方面。德国的行动导向和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目标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其中行动导向教学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克服传统“填鸭式”“授受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为实现此目标,教师采用交际教学、问题导向学习、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进行授课。交际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合作性、公开化的学习环境,并使交际中产生的干扰性因素降低到最小限度。问题导向的学习强调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在必要时加以指导即可。建构主义学习则强调教师应把专业性的知识转化为能为学生所驾驭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购和重构,使相对静止的知识处于动态的完善过程中。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资金投入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资金投入,在人才结构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结合:为推进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加快引进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聘任企业的骨干人才到学校举办讲座、到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操作、指导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通过有效途径对部分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如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选派教师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或企业进行短期培训,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先进经验介绍,并通过课程检验和答辩来检验所学能力,最终通过考核取得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证书。这种做法有利于克服教师从学校毕业走出校门又走进学校对学生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教育的弊端,值得我校学习。当然,教师师德建设也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不可忽视的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俯身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对由于各种原因报考职业院校学生能诲人不倦,在教学过程中为其端正学习态度,重新树立信心,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高考毕业生将报考民办本科高校作为高考失利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究其因很大的一个方面是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难以像公办院校一样获得足够保证,使得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难以达到报考者对大学设施方面的心理预期,因而,政府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虽承认了民办高校的办学地位,但也应从资金方面予以一定的支持,同时,民办本科高校也可探索新的个人捐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根据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隐性特点,除却在课堂上将职业核心能力嵌入到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中进行显性教育外,应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熏陶与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加强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社团建设,为学生学习、成长、健全人格的形成营造和谐良好的氛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支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知识竞赛,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与学校双方对彼此的满意度都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佳.德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2]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

[3]高灵芝,李爱莲.职业核心能力开启新职业人培养的新境界——细解国家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开发新项目[J].职业,2008(1).

[4]倪兴军,王金明,许军.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0(10).

[5]姜大全,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陈静,王亚静.基于德国“双元制”探索我国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J].中国电力教,2010(33).

作者简介

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gle of workers'' chances of changing their job or position actively or passively, expounds students'' learning capacity which should be focused on and enhanced in thei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a core capacity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and which also is a capacity for lifelo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学习能力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core career capacity;learning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92-02

0 引言

自进入新世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无论在国家地方的政策层面,还是学校本身的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舆论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具体表现在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截止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4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善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与招生规模扩大同步,毕业生就业人数也相应增加,就业压力凸现,据据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的最新报告《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的统计(下称《报告》),2009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6%,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为85.2%。

1 就业者的职业变迁是经济社会的常态

在首次就业有压力的情况下,就业后再次择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据《报告》[2]的统计,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远高于“211”院校的22%,非“211”本科院校的33%。“离职类型”分为主动离职、被雇主解职、两者均有(离职两次以上可能会出现)三类情形。其中主动离职的占88%,在离职毕业生中,有31%的人是因为感觉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而辞职,有25%因为薪资福利偏低辞职,还有13%因为想改变职业和行业。此外,离职理由还包括工作要求和压力太大;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适应等。

2010年年初“用工荒”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据报道2010年珠三角缺工的人数激增到了200万,缺工的种类从技工蔓延到普工,缺工的区域也深入到了内地甚至边远的省份。然而据多家专门机构的深入分析,“用工荒”其实正在促使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08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各个国家都积极应对,中国在加大投入,拉动内需的同时,提出了加快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企业而言,面对“用工荒”必须提高工人工资才能招到人,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为了保证利润,企业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或者增加机械操作,减少用工人数,两者都逼迫企业技术升级。特别是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许多企业,乃至行业都在进行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加快加剧了就业者的职业变化和岗位变化。据《报告》[2],200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个数这2.2个,每个单位平均工作时间为1.2年,可见职业转换比较频繁。

无论是由于个人的选择,还是环境改变所导致的离职换职,职业或岗位变换作为一种社会常态而存在,尤其在经济社会有较大波动时,表现尤为明显。由此,我们必须思索一个问题:怎样的职业能力才能支撑一个人,使得在较长一段甚至一生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能适应其主动或被动换取的岗位?笔者认为,一个人要适应职业岗位的变换,要拓展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而这主要依赖于个人自身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支撑职业生涯的核心能力是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支撑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是职业者的学习能力,这是因为职业环境是发展变化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是不断提高的,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而更迭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企业行业也会随之变动,如金融危机的出现,迫使许多金融业领域的职位数锐减,许多从业者不得不另谋出路,再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又使许多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不得不转行。要适应变化,就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岗位与新环境,而此时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职业人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效率与质量,所以学习能力就自然成为职业能力的核心。

学习是可以持久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的人的倾向或能力变化,这种倾向可能是能力提高,也可能是态度或兴趣或价值的倾向变化(加涅)[3],按照加涅的学习理论,学习的结果具有五种性能: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学习能力是指衡量通过学习导致这种变化的效率。显然,凡通过学习一定会发生变化,但所发生变化的程度与侧重各不相同。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环境,所得的学习结果在这五种性能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职业院校中的学生与一般的普通本科学校或普通中学是有不一样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环境,因此他的学习结果侧重也不一样。

学习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核心能力,也决定了企业单位的发展。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而且传播与更新的速度也快,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同时由于人本身经历的局限性,所拥有和掌握的知识也是沧海一粟,况且在职业生涯中会不断变动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会不断要求新的知识与技能,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有较好的学习能力。

3 职业技能教育中需要职业核心能力

正如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下称纲要)中所提出的:“要建设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通过“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来培养技能人才。非常明确,职业院校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门场所,是获得与提高技能的专门场所,学生抱着学习专门技能而来,学校为培训专门技能而配置环境(包括设备及教师等)。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学习,促进人们有目的的学习,职业教育也如此: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职业教育想在上述三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作出努力,为了实现这一努力,“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设计系列工学项目模块与单元模块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融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显然重点放在了针对现有的工作岗位与工作技能上了,更多地体现了掌握与运用现有专业技能的方面。

4 职业教育应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然而,现有的职业教育多数纯粹地以现有技能为培训内容,且占据绝大部分教学时间。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看,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都是以技能掌握为主,是以针对现有工作岗位为培训目标,针对现有技能为培训内容,从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培养内容中可以看到,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上,确保能以“零适应期”状态进入岗位,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强化等手段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按照加涅的理论,这种习得的结果中动作技能的性能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相关的知识与理论的铺垫准备,相关人的各种素养如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学习时间比较少,而这些是作为人终身发展所需要不断积累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另外,这种技能教育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其一,学校的教学中所教授的技能是以现有的成熟技能为主,这是因为这样做的教学成本比较低,大多数学校不可能有这个技术与资金的实力来为学生创设领先于企业的学习环境。其二,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技能的变化是比较快的,因为企业为了保持它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一直在进步,学校总是赶不上它的发展。其三,虽然职业院校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样一种培养模式,但真正有多少企业愿意或有能力将它的先进技术教给基础尚未打好,经验尚未获得的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未来的劳动者很难获得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是基础,创造性劳动才是根本,而创造性的能力不是靠单纯的技能训练所产生的,它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并归结为“1221”模式,即一个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两个系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两张证书,一个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可以认为,这是在重新审视当前职业教育中过分重视职业技能的倾向。

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的从业者,会更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能促进技术进步与发展。因此学习能力才是促进人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空洞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载体,而载体形式的不同,学习能力的表现会有所不同。

学习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应该有一定的先决条件,职业院校以技能培养为取向,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以技能为基础,因此,在进行专门技能的培训中要加强关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其它的知识与能力项目,要在动作技能训练之外,特别注重提升学生认知策略水平,加强智慧技能的学习。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的设计时,要以专门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以提高认知策略水平为目标来设计。

要提高学习能力,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的培养:第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者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学习者的意愿决定了学习能否成功,是否有效,只有学习者具有了强烈的学习意愿,才能刺激学习行为的产生。第二,正确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和发现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第三,要加强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是体现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的载体有关,但不被学习载体所完全决定,职业院校在技能训练中应该加强上述三个方面。

不可否认,当前职业教育在解决就业与为企业快速培养技能型劳动者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但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从业者的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来看,如果不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会隐藏着较大的风险。面对未来社会,职业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R].北京,2009,4.

[2]王伯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