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兴信息技术;图书馆;应用趋势;地平线报告;启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4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80-08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Horizon Report”,which is pu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institutions of American New Media Alliance between 2008 and 2015.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developing contex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the emerging technologies which affect the field of education can be grouped into six categories.For each technical groups,the paper used CNKI database to find relevant documents and analysis this data,the paper found:the mobile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two technologies which have impact on areas of library in current and future.Mobile devices and smart object technology among them is widely used in the library community.Finally,based on emerging technology adoption status in the field of library,the paper tried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emerging technologies;library;application trends;the horizon reports;revelation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如沟通交流的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阅读的方式等。相应地,教育者提供教学和研究的方式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如教学模式和研究范式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于2002年启动地平线项目(The Horizon Project),致力于探索未来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显著影响的新兴技术。其《地平线报告》以年度报告形式,每一期都会预测六项未来将在教育领域广泛采用的技术,并按照近期、中期、远期3个时间段归类。图书馆作为支撑学校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部门,应积极采用相应技术以完善和优化图书馆的服务,以更好的服务于学校教育和科研。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年来的《地平线报告》进行分析,在理清新兴技术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讨新兴技术在国内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尝试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几点启示。

1 研究方法及步骤

11 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八年来的《地平线报告》进行分析,尝试将新兴技术归类。内容分析法是对可以交流的信息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1],旨在依据数据对内容进行可再现且有效的推断,其实质是分析文献内容中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2],然后,借助CNKI数据库以及Excel 2010对各类技术进行计量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

12 研究步骤

本文采用的研究步骤如下:(1)搜集2008-2015年共8年的《地平线报告》,以此作为研究样本;(2)提取报告中所涉及的技术作为分析单元,并将这些技术按时间段进行分类;(3)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各项技术的具体描述与实际应用,将技术归类处理;(4)针对各类技术群,利用CNKI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并进行计量分析;(5)分析各类技术的发展规律,评估图书馆领域对各类技术的采用情况,探索其对图书馆界的启示。

2 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认真研读2008-2015年的《地平线报告》,以技术预计采用的年份为横坐标,以该《地平线报告》发表的年份为纵坐标,将各年《地平线报告》中预计采用的技术填入坐标轴中,得到近八年新兴技术的演变图(图1)。根据图1以及《地平线报告》中对各项技术的具体描述与实际运用,可将以上技术大致归纳为六大技术群:

21 知识管理与共享技术

这类技术是指有利用知识创造、记录、存取、整合、创新的技术。对知识管理与共享技术作出的最早尝试是2004年报告中提出的学习对象技术。从图2可以看出,2008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提到了草根影像、协同网络、集体智能3项知识管理与共享技术,并指出Web20和社交网络技术已经被应用于高等教育,人们的工作方式、协作方式和交流方式逐渐多样化和全球化,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中尤其需要注意的趋势就是知识的管理与共享[3]。之后2009-2014年6年间,报告中没有再涉及知识管理与共享的相关技术。而随着如3D打印机、快速成型技术等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对知识的管理与共享开始由虚拟网络平台转向物理平台,在2015年报告的中期阶段提出了创客空间,即一个可供社区技术爱好者们定期举行聚会,探讨和分享电子硬件制作工具和编程技术巧的地方,为用户提供空间、技术、学习经验,以帮助用户管理、交流知识,并创新知识。报告中指出,人们对创客空间的热情仍在不断增长,创客空间正在成为相关文化和经济讨论的一部分,受到了高校的高度关注[4]。虽然创客空间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它还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移动技术

从图3可以看出,移动技术包括移动宽带、移动设备、移动计算、移动应用等内容。移动设备、移动宽带、移动应用等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近几年,移动设备功能不断增强,成本不断降低、普及率越来越高,尤其是手机和平板电脑设备。由于它们方便携带、联网方便,并且有多种移动应用可供选择,它们不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或娱乐设备,而逐渐成为课堂内外强大的学习工具,使得学生能够体验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在2008-2015年共8年的报告中有7年涉及移动技术,这

图2 2008-2015年《地平线报告》中有关知识管理与共享的技术

一方面体现了移动技术对教育领域持续而强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移动技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现状。早在2004年,地平线报告就预测了泛在计算与情景感知技术的重要性[5],之后的报告中并未再涉及相关技术,而将关注点转移到移动设备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在2013年和2015年报告中又提出了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情景感知技术,它的广泛运用使得情景感知技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且变得更加智能化。

21 知识管理与共享技术

这类技术是指有利用知识创造、记录、存取、整合、创新的技术。对知识管理与共享技术作出的最早尝试是2004年报告中提出的学习对象技术。从图2可以看出,2008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提到了草根影像、协同网络、集体智能3项知识管理与共享技术,并指出Web20和社交网络技术已经被应用于高等教育,人们的工作方式、协作方式和交流方式逐渐多样化和全球化,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中尤其需要注意的趋势就是知识的管理与共享[3]。之后2009-2014年6年间,报告中没有再涉及知识管理与共享的相关技术。而随着如3D打印机、快速成型技术等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对知识的管理与共享开始由虚拟网络平台转向物理平台,在2015年报告的中期阶段提出了创客空间,即一个可供社区技术爱好者们定期举行聚会,探讨和分享电子硬件制作工具和编程技术巧的地方,为用户提供空间、技术、学习经验,以帮助用户管理、交流知识,并创新知识。报告中指出,人们对创客空间的热情仍在不断增长,创客空间正在成为相关文化和经济讨论的一部分,受到了高校的高度关注[4]。虽然创客空间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它还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移动技术

从图3可以看出,移动技术包括移动宽带、移动设备、移动计算、移动应用等内容。移动设备、移动宽带、移动应用等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近几年,移动设备功能不断增强,成本不断降低、普及率越来越高,尤其是手机和平板电脑设备。由于它们方便携带、联网方便,并且有多种移动应用可供选择,它们不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或娱乐设备,而逐渐成为课堂内外强大的学习工具,使得学生能够体验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在2008-2015年共8年的报告中有7年涉及移动技术,这

一方面体现了移动技术对教育领域持续而强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移动技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现状。早在2004年,地平线报告就预测了泛在计算与情景感知技术的重要性[5],之后的报告中并未再涉及相关技术,而将关注点转移到移动设备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在2013年和2015年报告中又提出了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情景感知技术,它的广泛运用使得情景感知技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且变得更加智能化。

23 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

这类技术是指对大量客观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找出数据间隐含的内在联系的技术。从图4中可以看出,地平线2008年报告的中期阶段提出了数据集合技术,即用单一的、统一的工具来整合多个来源的数据,是一种新的揭示与整合数据的方式[3]。在2010年的长期阶段又提出了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顾名思义,它是以视觉表现形式展示数据内在联系的一种技术,它融合了先进的计算方法以及先进的图形引擎技术。紧接着在2011年提出了学习分析技术,即广泛地收集学生所产生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各种解读,以评估学生的学业是否进步,预测学生未来的成绩,并发现潜在问题的技术[6]。数据分析与挖掘的首要步骤是对多种数据源进行整合并清洗出杂质数据,而最终结果往往是以可视化图形呈现,学习分析技术的实质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其借助的是数据挖掘的方法与技术,因此,2008年提出的数据集合技术与2010年提出的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为学习分析技术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之后2012-2014年地平线报告中都有提到学习分析技术,2015年的报告中[4],对学习分析技术的主题进行进一步扩充,提出了自适应学习技术,即学习者可以自动调节以适应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软件和平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个层次是针对个人用户数据做出反应,并据此调整教学材料;第二个层次是通过用户的大样本数据聚合,为课程的适应性设计提供指导。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习分析是未来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

24 娱教技术

这类技术是指针对特定教育目的而开发的游戏,它不仅具有教育性,同时还具有娱乐性,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图5所示,2011年和2012年的报告中都涉及基于游戏的学习技术,并且在2013年和2014年的报告中对其主题进行了扩展,更改为游戏和游戏化技术,其包含了游戏化以及游戏设计的因素如何应用到课程设计中。教育游戏大致可分为3类:(1)非数字化游戏;(2)非协作数字化游戏;(3)协作性数字化游戏。其有两种用途:(1)可以作为学生在信息社会提升信息文化素养的手段;(2)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游戏愉悦体验的同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和课程学习。第一种用途即创建一种氛围或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他们决策、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种用途则是将课程内容游戏化,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其实,早在2005年报告的中期阶段就提到了教育游戏,之后在2006年报告中再次提到,而2007年报告中又提出了大规模多玩家教育游戏,此后,2008-2010年中均未提及教育游戏,直到2011年,基于游戏的学习才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显然,娱教技术在经历过争议和质疑后,最终还是显现出其应用潜质,并且内涵逐渐丰富和扩展,发展趋势更是偏向于在移动平台上运行协作性数字化游戏[6]。

25 开放教育资源

开放教育资源始于20世纪末,其核心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作为全球的传播平台传播集体的知识和智慧,并设计学习体验方式,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资源。

早在1990年,为了分享科学成果而产生了互联网,这可以看作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原型和由来。而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在纽约时报宣布其开放课件计划,将该校所有课程免费公开,即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7]。从图6可以看出,2010年地平线报告的短期阶段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之后的两年并未涉及相关技术,直到2013年,报告中又提出了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概念,这可以看作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进一步深化。MOOCs运用了大量新兴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其在混合式学习和开放教育资源等学习理念下发展起来,同时还运用了众包交互等关键技术。2013年地平线报告中指出,开放资源理念正在成为一种新价值观,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更是已经成为网络学习最盛行的选择之一,可以作为传统大学课程的替代方案或有效补充[8]。不仅国外的开放网络课程运动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国内一些大学和机构也开始进行相关探索,如国内领先的门户网站网易于2010年11月推出了“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尽管报告中较少提到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相关技术,但从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测到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在未来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26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概念是国际电信联盟在其的《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一文中正式提出的,是指通过智能嵌入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技术等技术,按约定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以进行物品标识、感知、信息处理、通讯,实现对物品及物物之间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9]。从图7可以看出,2009年地平线报告的长期阶段首次提到“智能物体技术”,即一系列正在融入普通物体的技术集合,如地理定位技术、与其他物体相联系或交互的技术等[10]。在新版互联网协议IPV6并使用之后,互联网的容量迅速扩充,使得物品、感应器和其它设备等可以设定地址,并且可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智能物体技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了新的概念“物联网”[11]。在2012年和2015年报告的长期阶段都有提到这项技术,可见,未来一段时间内,物联网技术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教育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3 计量分析

31 总的计量分析

针对各类技术群,利用CNKI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并进行计量分析。CNKI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文学术文献全文数据库,它包含庞大数字资源[12]。因此,利用CNKI平台可检索到各类技术相关的研究论文。具体的检索过程是:(1)选择关键词,对于每个技术群,选择与其中技术相关的词汇作为关键词,如在检索知识管理与共享技术群时,将“集体智慧”、“集体智能”、“WIKI”、“维基百科”、“标签”、“协同网络”、“网络协同”、“协作网络”、“网络协作”、“创客”等作为关键词;(2)限制出版年份,将检索的时间范围限制为2008-2015年;(3)确定学科范围,将检索结果限定

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科。通过上述检索过程,得出这6类技术群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科学论文,检索日期为2015年7月15日。从图8中可以看出,各类技术整体成上升趋势,移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是当前和未来对图书馆领域影响最大的两项技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挖掘技术同样对图书馆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知识管理与共享技术近八年来,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开放教育资源技术,尤其是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近两年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而娱教技术尽管目前文献数量不多,但未来可能会逐渐显现出其优势。

如图8所示,移动技术是图书馆领域采用最广泛的技术群。通过对《地平线报告》中移动技术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将移动技术分为移动设备与应用技术、泛在计算技术与情景感知技术。从图9可以看出,移动设备与应用技术近几年来给图书馆界带来持续且重大的影响。图书馆领域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泛在计算技术,而对情景感知技术则几乎未采用。移动设备往往能集成多种技术,包括电子书阅读器、注释工具、社交网络工具以及各种类型的APP应用等,因此,移动设备在图书馆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移动设备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构建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和掌上图书馆,目前国内对于手机图书馆的研究最多。泛在计算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泛在图书馆的构建,其突破了现有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界限,真正从用户及其需求出发,将图书馆服务融入用户科研和学习之中,它最大的特点是其无所不在性[13]。情景感知技术则是借助用户配戴的可穿戴设备或其它手持设备收集到的信息对用户自身的行为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了解用户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理想的服务。随着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泛在计算和情景感知技术将在图书馆领域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图书馆提供更加完善和智能的服力。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体系构建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变革的今天,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助于企业战略以及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评价等职能,实现价值创造。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本质是服务于管理的会计,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要依托财务会计与业务信《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后,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企业层面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备受关注,本文试图从养老保险公司角度浅析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分别从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及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为养老保险行业的财务管理价值挖掘提供借鉴。决策需要。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从目标上看,应围绕公司战略与经营管理目标来开展。从实施过程看,依托财务与业务的融合来核算,核算的深度与广度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从评价标准看,更加看重资源使用的效率与质量。从会计人员来看,关注企业价值导向性,会计人员通过优化决策、控制成本、提高投资收益、战略税收筹划等为企业价值增值做出应有贡献。在商业模式创新、日常运营支持、资源分配与整合、战略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体现会计的价值。

管理会计核算体系

财务会计核算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财务环节的确认、计量、记录。管理会计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管理环节的确认、计量与记录问题。与财务会计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广泛地引入了非财务数据,并且促使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融合,满足内部管理需要。(一)非财务数据内容构建。以管理需求为出发点获取非财务信息,结合平衡计分卡,从客户、产品、内部经营、员工层面来设计。客户层面从客户服务能力(时间、质量、满意度)、客户获利能力(客户净利润、客户净投资、客户市场份额)、客户保持能力(客户保值增值投入、客户保值增值净利润)来构建。产品层面从业务类型、市场份额(行业、渠道、地区)、产品收益、产品定价、产品创新来构建。内部经营流程层面从工作标准化、工作效率(指令、资金、业务)、工作质量来构建。员工学习与成长层面从核心员工保留、关键人才引进、员工培养、文化建设来构建。(二)非财务数据标准确定。财务数据确认准确性依靠原始单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此外财务单据主要是发票,管理规范,来源统一。非财务数据确认则存在标准不统一、原始单据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等特征。在核算领域推行管理会计首先要规范非财务数据统计标准。养老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为了发挥数据价值需要在非财务数据采集、加工、整理、汇总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用统计制度进行规范,确保数据标准统一,并且在系统使用中固化到系统中,实现数据连贯统一。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统一源头、口径、路径统一。(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融合。大量非财务数据存在于业务系统,为了实现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关联与统一,保证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的融合全面,必须要将全部非财务数据维度同步自动流转至财务系统,满足财务环节多维核算需要。实现财务数据在数据管理各维度、各颗粒度的精细核算。公司统计信息系统从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将非财务数据进行抽取、加工和整理,同时从财务SAP系统抽取财务数据,实现财务和业务数据的多维查询。数据的融合离不开财务与业务流程的融合。一方面,业务角度信息需要通过标准、流程、制度将非财务信息第一时间进行采集,通过各方审核校验保证数据质量,另一方面财务角度需要对原始单据细化管理,确保财务信息多维核算。利用IT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四)管理会计核算方法运用。由于年金产品以及第三方管理资产产品定价明确、盈利模式清晰,因此管理收入核算环节与传统会计基本保持一致,养老保险公司管理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应用于成本费用核算环节。主要解决多维度成本确定、成本驱动因子确定、成本分摊等问题。1.多维度成本确定。多维度成本确定需要依托作业成本法,确定作业及作业链,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投标、客户关系维护、宣传、合同签署)、运营管理(受托、账管、投管)-账户开立、资金到账归集、分配与记账。投资管理(投资资产投资户管理、投资资金运作管理、投资资金估值)、客户服务、后勤保障(人力、财务、办公、风控)等环节作为基本作业链,同时将地区、行业、产品、客户等多维度非财务信息进行集中一体化处理。实现各作业链多维度成本,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多维分析查询做准备。2.成本驱动因子选择与确定。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流程领域、文化制度与机制领域、项目领域、资金领域、技术领域。从企业资源要素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人力资源领域、材料资源领域、技术资源领域、资金领域、市场与客户领域、政府与政策资源领域。从企业管理层次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决策层应用、业务层面应用、执行层面应用。管理会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逐渐整合。(一)计划层面,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是从长期角度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现状,寻求机会并管理风险,持续改善经营,增加创新与盈利能力。管理会计在计划职能应用应从战略层面和日常预算管理两方面考虑。从战略层面来看,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中于战略决策领域、战略成本管理领域。在战略决策领域,管理会计通过内外部信息获取、加工与确认,外部竞争环境分析、利用科学模型计量与分析,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在战略成本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对一定时期企业成本结构与成本动因、成本变化趋势进行计量与评定,为日常经营环节成本管理提供框架及边界。从全面预算管理角度来看,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落实与细化。经过战略规划,企业的资金、人员、技术、材料等要素布局已初步确定,预算是对各个资源要素的计划,管理会计通过对经营状况多维度、全时段的确认与计量,开展目标比较与控制,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二)控制与评价层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在财务方面,开展作业成本法核算不同产品、地区、行业、渠道的成本与收入,待时机成熟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并通过与预算的比较进行控制。此外积极寻求成本驱动因素,科学核算成本,并将目标成本法、边际贡献分析等应用于盈利分析,提升创新产品的效益。在产品层面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产品、养老金产品分析,通过本量利分析比较产品线成本与收益及贡献目标值与实际值,并从地区、行业、作业、渠道角度控制业务部门和业务单元的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在研发层面,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研发、评价等环节做好前期论证,加强系统开发过程控制,确保研发成果与研发成本匹配,做好软件规划及预算落实。在员工层面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探索实现员工层面工作控制表、损益表、学习成长表。采取合理措施确保工作计划与任务落实,从文化与制度方面营造良好的员工成长环境,促进员工学习与成长。在客户层面搭建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型,对费率、客户结构、获取成本进行分析,监测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客户流失率。在内部运营维度控制业务运转效率,从中标、签约、到账、投资、待遇支付、计划终止、客户服务等方面控制业务运转进程,将无效作业消除并增加增值作业,促进效率提升。(三)预测层面,预测是管理的职能之一,养老保险公司的预测职能主要侧重于市场与业务、财务两个层面。在市场与业务层面,要与市场团队、研发团队紧密结合,进行市场分析、机会洞察及价格确定,与生产团队一起分析产品性能和成本结构,从会计角度提供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不仅关注目标、预算、绩效评价等信息,还要分析同行业竞争对手优劣势及供应商及客户的经营状况及潜在的用户需求。在财务层面,预算控制、资金筹融资需求的确定、财务预警功能的发挥、目标成本的确定、收入预测、盈利预测、现金流预测等都需要发挥管理会计预测职能。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01体系构建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变革的今天,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助于企业战略以及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评价等职能,实现价值创造。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本质是服务于管理的会计,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要依托财务会计与业务信息,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促进战略目标实现。财务会计的体系侧重于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管理会计体系则需要引入非财务信息,构建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并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提供信息。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侧重于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旨在提升内部管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则是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的升华,是对企业不同角色人员的信息披露与报告,满足信息管理与决策需要。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从目标上看,应围绕公司战略与经营管理目标来开展。从实施过程看,依托财务与业务的融合来核算,核算的深度与广度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从评价标准看,更加看重资源使用的效率与质量。从会计人员来看,关注企业价值导向性,会计人员通过优化决策、控制成本、提高投资收益、战略税收筹划等为企业价值增值做出应有贡献。在商业模式创新、日常运营支持、资源分配与整合、战略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体现会计的价值。

02管理会计核算体系

财务会计核算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财务环节的确认、计量、记录。管理会计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管理环节的确认、计量与记录问题。与财务会计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广泛地引入了非财务数据,并且促使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融合,满足内部管理需要。

(一)非财务数据内容构建。以管理需求为出发点获取非财务信息,结合平衡计分卡,从客户、产品、内部经营、员工层面来设计。客户层面从客户服务能力(时间、质量、满意度)、客户获利能力(客户净利润、客户净投资、客户市场份额)、客户保持能力(客户保值增值投入、客户保值增值净利润)来构建。产品层面从业务类型、市场份额(行业、渠道、地区)、产品收益、产品定价、产品创新来构建。内部经营流程层面从工作标准化、工作效率(指令、资金、业务)、工作质量来构建。员工学习与成长层面从核心员工保留、关键人才引进、员工培养、文化建设来构建。

(二)非财务数据标准确定。财务数据确认准确性依靠原始单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此外财务单据主要是发票,管理规范,来源统一。非财务数据确认则存在标准不统一、原始单据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等特征。在核算领域推行管理会计首先要规范非财务数据统计标准。养老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为了发挥数据价值需要在非财务数据采集、加工、整理、汇总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用统计制度进行规范,确保数据标准统一,并且在系统使用中固化到系统中,实现数据连贯统一。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统一源头、口径、路径统一。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融合。大量非财务数据存在于业务系统,为了实现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关联与统一,保证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的融合全面,必须要将全部非财务数据维度同步自动流转至财务系统,满足财务环节多维核算需要。实现财务数据在数据管理各维度、各颗粒度的精细核算。公司统计信息系统从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将非财务数据进行抽取、加工和整理,同时从财务SAP系统抽取财务数据,实现财务和业务数据的多维查询。数据的融合离不开财务与业务流程的融合。一方面,业务角度信息需要通过标准、流程、制度将非财务信息第一时间进行采集,通过各方审核校验保证数据质量,另一方面财务角度需要对原始单据细化管理,确保财务信息多维核算。利用IT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

(四)管理会计核算方法运用。由于年金产品以及第三方管理资产产品定价明确、盈利模式清晰,因此管理收入核算环节与传统会计基本保持一致,养老保险公司管理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应用于成本费用核算环节。主要解决多维度成本确定、成本驱动因子确定、成本分摊等问题。1.多维度成本确定。多维度成本确定需要依托作业成本法,确定作业及作业链,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投标、客户关系维护、宣传、合同签署)、运营管理(受托、账管、投管)-账户开立、资金到账归集、分配与记账。投资管理(投资资产投资户管理、投资资金运作管理、投资资金估值)、客户服务、后勤保障(人力、财务、办公、风控)等环节作为基本作业链,同时将地区、行业、产品、客户等多维度非财务信息进行集中一体化处理。实现各作业链多维度成本,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多维分析查询做准备。2.成本驱动因子选择与确定。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从经营管理来看,战略规划环节需要考量结构性成本动因,日常经营中重则重点关注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包括业务规模、经营范围、人员经验、技术水平、产品多样性。应从业务规模经济、前后台业务整合程度、学习溢出效应、信息技术选择方面考量成本投入与产出,寻求成本驱动因子。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人力与IT生产能力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情况、年金及第三方委托管理资产产品结构、公司内部及外部联结关系,应根据作业属性从执行层面、数量层面、强度层面确定成本驱动因子,从源头上消除非增值作业,以改善经营业绩。3.成本分摊。由于养老保险公司最大的资产与支出都在人力资源,因此间接费用归集与分配主要依托工时来分配,配合业务条线与作业条线将人工成本进行分摊。此外,科技进步与互联网+的大发展让软件系统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系统开发及维护成本按照系统属性进行归属,分别从销售客服域、业务运营域、投资管理域、管理决策域、公共服务域、业务支持域进行分解。除了应用领域属性,还应增加研发属性。按照生命周期从系统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开发、测试、验收等环节进行核算,并将成本进行归集,归集时按照系统属性进行归集。其中单独购置的软件直接归集,设计研发的软件需结合软件生命周期分别归集到6大应用领域,对于各个应用领域的软件分别归集到产品,其中销售客服域、业务运营域据量也更为庞大,如果没有信息科技体系的支撑是难以实施的。这也是长时间来管理会计体系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制约,电子系统是养老保险公司的核心资源,产品设计与业务开展都离不开大量系统的建设与使用,信息流转与资金流转承载了公司的主要业务,为了发挥管理会计价值,应将系统设计与建设以及管理会计实施统筹考虑,确保公司IT体系连贯、统一、接口规范、信息交互高效便捷。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搭建管理会计系统,对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缩短分析周期,此外,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查看企业相关经营数据、费用报销、经营运行。

(五)实施数据质量管控。养老保险公司是信息密集型企业,不仅年金产品是信息产品,养老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也是信息获取、传递、分析与运用的过程。为有效地发挥数据信息在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实施全业务全流程数据质量管控,并对源数据进行获取验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保证业务数据的质量。通过搭建完善、共享、统一管理的数据环境,提高管理会计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03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依托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成果,将管理会计工具与企业管理充分结合,实现服务管理的目标。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构建可以结合企业的现状,从管理的职能、管理对象、企业资源要素、管理层次等角度来实施。从管理的职能来看,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评价、决策、激励、创新等。按照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论的观点,会计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管理会计的应用侧重于计划、控制、决策、评价等环节。从企业管理对象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人力资源领域、市场领域、作业与流程领域、文化制度与机制领域、项目领域、资金领域、技术领域。从企业资源要素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人力资源领域、材料资源领域、技术资源领域、资金领域、市场与客户领域、政府与政策资源领域。从企业管理层次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决策层应用、业务层面应用、执行层面应用。管理会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逐渐整合。

(一)计划层面,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是从长期角度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现状,寻求机会并管理风险,持续改善经营,增加创新与盈利能力。管理会计在计划职能应用应从战略层面和日常预算管理两方面考虑。从战略层面来看,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中于战略决策领域、战略成本管理领域。在战略决策领域,管理会计通过内外部信息获取、加工与确认,外部竞争环境分析、利用科学模型计量与分析,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在战略成本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对一定时期企业成本结构与成本动因、成本变化趋势进行计量与评定,为日常经营环节成本管理提供框架及边界。从全面预算管理角度来看,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落实与细化。经过战略规划,企业的资金、人员、技术、材料等要素布局已初步确定,预算是对各个资源要素的计划,管理会计通过对经营状况多维度、全时段的确认与计量,开展目标比较与控制,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二)控制与评价层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在财务方面,开展作业成本法核算不同产品、地区、行业、渠道的成本与收入,待时机成熟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并通过与预算的比较进行控制。此外积极寻求成本驱动因素,科学核算成本,并将目标成本法、边际贡献分析等应用于盈利分析,提升创新产品的效益。在产品层面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产品、养老金产品分析,通过本量利分析比较产品线成本与收益及贡献目标值与实际值,并从地区、行业、作业、渠道角度控制业务部门和业务单元的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在研发层面,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研发、评价等环节做好前期论证,加强系统开发过程控制,确保研发成果与研发成本匹配,做好软件规划及预算落实。在员工层面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探索实现员工层面工作控制表、损益表、学习成长表。采取合理措施确保工作计划与任务落实,从文化与制度方面营造良好的员工成长环境,促进员工学习与成长。在客户层面搭建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型,对费率、客户结构、获取成本进行分析,监测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客户流失率。在内部运营维度控制业务运转效率,从中标、签约、到账、投资、待遇支付、计划终止、客户服务等方面控制业务运转进程,将无效作业消除并增加增值作业,促进效率提升。

(三)预测层面,预测是管理的职能之一,养老保险公司的预测职能主要侧重于市场与业务、财务两个层面。在市场与业务层面,要与市场团队、研发团队紧密结合,进行市场分析、机会洞察及价格确定,与生产团队一起分析产品性能和成本结构,从会计角度提供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不仅关注目标、预算、绩效评价等信息,还要分析同行业竞争对手优劣势及供应商及客户的经营状况及潜在的用户需求。在财务层面,预算控制、资金筹融资需求的确定、财务预警功能的发挥、目标成本的确定、收入预测、盈利预测、现金流预测等都需要发挥管理会计预测职能。

04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的最终产品,管理会计报告的价值最终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来体现。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准确及时刻画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另一方面对管理会计报告的前端业务流和信息进行规范和引导。从信息需求角度,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为针对决策层的管理会计报告、针对管理层的管理会计报告、针对操作层的管理会计报告。运用平衡计分卡,管理会计报告分为财务报告、客户情况报告、业务运营情况报告、员工学习与成长报告。从企业管理对象来看,管理会计体系报告包括销售情况报告、市场运营情况报告(供应商情况报告、政府与政策资源情况报告)、投资管理情况报告、财务报告、运营情况报告(受托、账管、投管、养老金、养老保障、受托)、风险管理情况报告、组织机构设计与运转情况报告、信息化情况报告。

(一)针对战略层决策者管理会计报告。战略层决策者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是其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对信息的要求高、关注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注重异常事件和数字、注重财务和业务经营成果的分析、注重预测,大部分决策问题是非结构化的问题,需要利用自身的经验来判断和决策。因此战略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更加宏观、重点更加突出,主要分为:经营环境报告、资源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报告、重大财务和经营决策情况报告、价值贡献情况报告、预算管理情况报告。

(二)针对中间层管理会计报告。中间层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结构化的问题,大多采用程序化的决策方式,比战略层决策更加深入,信息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和控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预算报告、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情况报告、资金运营与现金流情况报告、绩效评价报告。中间层管理会计报告还可以应用平衡积分卡工具,通过管理会计基础体系和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的构建开展动态评价,将公司战略进行细化,寻找价值驱动因素并评估权重进行评分,定期将评分结果向操作层反馈,通过操作层管理会计报告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并挖掘机会与调整事项,促进战略目标从战略层向操作层的有效传导。此外,由于养老保险行业是新兴行业,借鉴经验少,可以运用标杆法,从同业寻找标杆标准,并对本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文地质 地热勘察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378-01

一、地热井勘察报告编写总纲:

(一)、地热井勘查目的任务

简述任务来源、双方合同约定的井深、出水温度、出水量、工期等具体要求,叙述经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的地质设计及成井工艺要求。总结地热井所在地区的以往地热地质工作程度,对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地热开发利用所取得的成果和认识,以及对本次勘查工作的指导意义。

(四)、本次工作概况

详细叙述本次工作的过程(包括前期论证)、起止时间、成井周期、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水温、水量、水位等),现场三方(甲方、勘查施工方、质量监督方)验收日期及验收意见。

(五)、规范报告编写格式及术语

地热井勘查报告编写的格式及术语要严格遵照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1615-89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执行。

二、地热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特征

(一)、区域地质条件

1、简述勘查区在区域构造单元中的位置,地热井所在地区(或热田、构造单元)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控热构造和主要热储层埋藏条件及其变化趋势。报告编写人员要清楚以往区域地质条件的重要性,通过区域地质条件调查(井泉水温调查、构造踏勘、水质取样等)可以初步对勘查区域内地质条件做以了解。为日后具体实施工作奠定前期基础。

(二)、地热成井地质条件

1、通过对岩屑录井、岩矿鉴定、钻时录井、物探测井、水文观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分层标志,以组为单位建立本井的地层层序,详细描述各层单元(包括侵入岩、断层破碎带)的岩性、岩石化学、钻时物性、水文地质等特征,阐明各地层单元的埋深,钻遇的溶洞、漏水、涌水、涌砂、逸气、塌孔等现象发生的区段及层位,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总结热储及盖层特征。

2、简要介绍前期论证和钻井施工中所布置的地球物理勘查工作方法,重点通过对前期论证、实钻结果与物探测井资料的认真对比和综合分析,对可行性论证报告及前期物探资料进行再认识,总结评述各种物探勘查手段在当地的有效性,合理解释设计推断结果与实钻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有效合理的分析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以往资料以及水文资料为井位的布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多方面的验证,可以大大提高地热井勘查的成功率。

3、报告中应描述地热井钻进及成井工艺并附钻井流程图

3、 利用测井曲线并结合钻井过程中发生的漏失、放空等现象分析研究钻遇的岩溶、裂隙发育带、断裂破碎带,确定热储层的富水地段及深度和厚度,计算盖层及热储层的地热增温率。分析导热导水的控制条件。

4、分析论述井孔中岩芯、岩屑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同位素等测量结果,研究其对地层划分的指导意义。

三、地热井产能测试与可开采量评价

(一)、详述稳定流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所使用的设备型号,试验方法、过程,稳定延续时间、落程、热水井的静水位、抽水下降水位、热水头恢复最高水位、出水量、出水温度,绘制相应的历时曲线,确定流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计算储层的流动关系,确定产层有效厚度。概略计算储层渗透率和渗透系数、弹性释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等。

(二)、依据产能测试资料计算井的最大出水量、稳定出水量、允许开采量、及可利用的热能,确定井流方程。

(三)、估算地热井在稳定产水量条件下的影响半径及采矿权申请范围。

(四)、依据地热水水质分析结果,评价地热水用于生活、医疗、矿泉水的适宜性。

四、地热井钻探施工方法及质量评述

(一)、钻探施工

1、仪器设备的描述

要详细叙述采用钻机型号、钻井方式、各井段孔深、口径、冲洗液性能等相关仪器设备的型号。

2、井管装置及井身结构

叙述各井段井深及下入管的钢级、口径、壁厚及管串套长度,上口与下 口装置深度,各级套管的重叠长度;叙述裸眼取水井段深度、孔壁结构、有无护壁筛管,以及筛管的规格口径、长度和下入位置;简述各段井斜测量结果,以及纠斜方法。依最终井斜数据绘制井斜图。3、固井

叙述各井段固井方法,水泥标号、用量、水泥返高及水泥封堵止水井段的具体深度及长度。

4、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是地热井成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物探测井,根据物探测深曲线图,可明确井下是否有凉水混入及具体深度,如发现漏水段应及时进行处理。报告中简述测井时间段、测井工艺及采用方法并附有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图。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面板数据; 层级划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TJ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0201139);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2012LD001)。

作者简介:王德青(1983-),男,山东青岛人,博士,主要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数据挖掘研究;朱建平(1962-),男,河南浚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C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008-06收稿日期:2013-01-1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和提升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与发达国家创新协调发展的格局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存在悬殊的不平衡区域化特征。技术创新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复杂系统工程。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区域创新的运行状态和对经济的驱动机制直接影响到国家创新总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有鉴于此,如何审视区域之间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如何深层次剖析导致创新差异的原因?如何制定针对性的创新激励政策以缩小区域之间创新的巨大差异?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促进区域之间、国家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做了诸多有益的探讨。Freeman(1987)、梁小珍等(2011)理论层面构建了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机制;柳卸林等(2002)、周立等(2006)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数据,集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定量评估了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地区差异;魏守华等(2010)、王锐淇等(2012)沿袭我国按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习惯,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创新能力地区差异扩大化的影响因素。综观近年来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些明显的共有缺陷,主要表现在:(1)宏观理论层面的研究结论难以满足地区差异化的要求;(2)现有方法论框架下的创新能力层级划分研究,直接套用现成模型进行静态排序和定性评价则缺乏系统的动态作用机制研究,对创新能力区域性差异形成原因挖掘的不够;(3)不加验证地沿袭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习惯,忽略了创新过程的相对特殊性和空间依赖性,依此制定的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性。

为了对中国的创新能力科学划分以深层次挖掘区域之间创新能力的有机联系,本文在综合剖析现有层级划分方法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融合多种经典统计分类模型的优点,提出创新能力静态层级划分的加权主成分聚类模型,拓展用于创新能力动态层级划分的面板聚类模型,并从理论上论证上述两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应用拓展的聚类模型对中国省际创新能力进行静态与动态层级划分,对比分类结果的差异,依据实证结论给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初步政策建议。

二、 模型拓展与研究框架

创新水平的科学划分是挖掘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的关键环节,也是制定针对性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现有的东中西部划分,一是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基础,二是存在同类地区内部创新能力差异较大的问题。如果就每个省(区)市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只能反映单个省(区)市的个例特征,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区域之间创新发展的不平衡分布状态,同时也忽略了相关省(区)市之间创新能力的有机联系。尽管也有一些关于我国创新能力定量层级划分的研究成果,但多是对现成统计分类模型的直接应用,或是机械地集成不同种统计分类方法,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缺乏理论论证。因此,本文首先在梳理现有层级划分方法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拓展。

(一)加权主成分聚类模型

其中:q为距离参数,要求dij(q)满足正定性、对称性和三角不等式(张尧庭 等,2006)。 样本之间的亲疏关系不仅取决于聚类统计量中指标之间的远近程度,还依赖于指标间重要性的内在差异。不难发现,(1)式定义的相似性统计量要求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并且指标的重要程度相同。然而,系统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重要性相差悬殊,指标之间也不可避免地重叠信息。如果忽略上述两个问题直接聚类,(1)式定义的距离将同类指标重复计算,过于放大共线性指标的作用而淹没独立性指标的贡献。为了避免上述问题,通常是定性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力图在指标筛选过程中达到增加指标独立性的目的,同时通过专家打分赋予不同指标相应的权重以体现指标重要性的差异。显然,定性地筛选指标和主观赋权需要对数据的实际意义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要求分析者具有相关的领域知识,这在实际应用中难以保证。由于主成分分析能在基本不损失原始指标信息的基础上,提取出彼此信息不重叠的主成分,因此可以先对原始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将主成分代替原始指标进行聚类(柳卸林 等,2002;周立 等,2006)。需要注意的是,主成分聚类克服了传统聚类分析不能处理指标高度共线性的缺点,但是当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相差悬殊时,忽略不同主成分重要程度(方差贡献率)的差异,则必然会影响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准确性(王德青 等,2012)。

指标之间的高度共线性和重要性的客观差异是限制经典聚类模型广泛应用的两个方面,对经典聚类模型的改进必须综合考虑以上两个缺点。本文定义加权主成分距离为聚类统计量对主成分聚类分析聚类模型进一步拓展。

(二)面板数据动态聚类模型

面板数据兼具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横截面上是由若干个体在某一时刻的静态截面数据,纵剖面上是多个指标时间序列的动态数据。传统的聚类分析多是基于固定时期的截面数据,不能满足面板数据时序动态分类问题的需要。针对如何对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国内外学者做了诸多探索(朱建平等,2013)。综合来看,现有面板数据聚类分析文献多是直接从面板数据指标值出发,探讨优化的聚类算法(Bonzo et al,2002),或是在相似性的测度中未考察面板数据的动态数字特征(郑兵云,2008;肖泽磊 等,2009),或是只能处理单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问题(朱建平 等,2007),或是相似性的定义存在主观随意性(李因果 等,2010),实际上并未达到面板数据有效聚类的目的。

(三)研究框架

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区域创新分析框架,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对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和创新水平层级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不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前提下,本文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公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下文称《报告》)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该《报告》将创新界定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在参考美国《创新指标》、瑞士《国际竞争力报告》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基础上,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表征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于《报告》中专家打分人为设定权重的主观评价和定性分类方法,本文仅以《报告》的创新综合数据为研究支撑平台,应用加权主成分聚类模型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静态层级划分,应用拓展的面板聚类模型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动态层级划分。选择上述层级划分模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共100余项,指标之间重要性相差悬殊且不可避免地重叠信息,经典聚类模型处理上述分类问题失效;(2)创新是动态的发展过程,面板聚类模型综合考虑数据截面的静态特征和时序的动态特征,层级划分更全面细致。最后,对分类结果的显著性进行统计检验,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创新发展模式的差异,并依据实证结论为进一步提升区域能力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31个省(区)市2002年~2011年的相关数据,原始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地方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由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研究中心政策部的官方资料换算求得。由于上述指标数据均已统计在2002年~2011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本文直接调用上述原始数据。依据表1中数据资料主成分分析的适用性检验结果可知,10年截面数据的KMO值均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创新指标体系之间存有高度的信息重叠,满足主成分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表2报告了主成分分析及距离权重的计算结果,由表2可知,各截面数据的前两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均超过85%,已能够代表原始数据的核心信息,故为简化数据结构,下文提取前两个主成分因子展开计算与分析。依据表3的方差分析值及公式(7),计算“绝对量”距离和“增长速度”距离的权重分别为0.553和0.447,以式(2)、式(7)为相似性测度便可有效地对创新能力进行静态与动态层级划分。

(二)层级划分结果的对比分析

理论上和实践中的最佳聚类数目没有明确定论(张尧庭 等,2006;李因果 等,2010),借鉴《报告》和现有研究文献(周立 等,2006;毕亮亮 等,2008)将31个省(区)市的创新能力划分为5类的思路,本文选取q=2的欧氏距离为相似性测度,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将静态截面和动态面板的31个省(区)市统一聚为5类,结果如表4所示。

由于没有预先定义的类别标准来表明数据集中哪种期望关系是有效的,聚类模型的分类质量必须要经过定量分析的统计检验。显然,如果模型分类效果显著,则同一类内样本之间的指标离差较小,而类与类之间样本的指标离差较大。考虑到面板数据受截面和时序两个维度因素的影响,其聚类结果的稳定性波动更大,本文以面板数据的聚类结果为方差分析基准,以10年的各项指标均值为分析对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的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5类省(区)市之间创新指标的差异显著,说明本文拓展的面板聚类模型切实有效,依此所做的结论建议更客观可信。对比表4中静态与动态的层级划分结果可以发现,除了江苏、广东和北京的类属结果始终保持一致外,其他省(区)市的所属类别10年中相差较大。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江苏、广东和北京三省市不仅初始的创新水平领先于其他省(区)市,而且后期的科技创新投入也远远高于其他省(区)市(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战略小组,2002年~2011)。初始的“绝对量”领先和后期“相对量”投入的优势使得上述三省市的创新水平始终遥遥领先,与其他省(区)市创新水平的类别界限明显。反观其他28个省(区)市的初始创新水平和后期的创新投入并无明显的规律,表现在静态截面聚类结果的类别差距大,所属类别稳定性差。综合考虑静态截面和动态面板的聚类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大致呈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极化竞争的格局,表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反馈机制。

表4区域创新能力静态与动态层级划分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验证了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不平衡性。尽管集群创新的区域多元化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创新能力东强西弱的阶梯分布格局仍存在。由此得到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增强我国整体的创新能力,必须分集团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制定和实施创新政策。一方面,采取适宜措施强化创新能力较强的领先型区域,把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创新建设的重点,鼓励市场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全球的创新竞争;另一方面适度加大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地区的科技教育投资,有效整合内外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创新的外溢扩散效应,构建功能定位明确、优势互补的集成创新体系。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最大,体现了创新能力水平的主要方面,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落后区域应该集中精力优先发展第一主成分的影响因素方面,从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这也是抓住了工作的重心。

参考文献:

毕亮亮,施祖麟.2008.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J].经济地理(6):946-951.

李因果,何晓群.2010, 面板数据聚类方法及应用[J].统计研究(9):73一78.

梁小珍.2011.基于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我国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0):1847-1857.

柳卸林,胡志坚.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5):550-556.

王德青,朱建平,谢邦昌.2012.主成分聚类分析有效性的思考[J].统计研究(11): 84-87

王锐淇.2012.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性及扩散效应实证分析――基于1997-2008空间面板数据[J]. 系统工程理论实践(11): 2419-2432.

魏守华, 吴贵生,吕新雷. 2010.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J].中国软科学(9):76-85.

肖泽磊,李帮义,刘思峰.2009.基于多维面板数据的聚类方法探析及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5):831-838.

杨屹, 薛惠娟. 2010. 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1):68-76.

张尧庭,方开泰.2006. 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郑兵云. 2008, 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及其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3):265-270.

周立,吴玉明.2006.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替代方法[J].中国软科学(8):96-103.

朱建平, 陈民恳. 2007, 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4):11-14.

朱建平,王德青,方匡南.201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静态分析――基于自适应赋权主成分聚类模型[J].数理统计与管理(5):761-768.

BONZO D.C, HERMOSILLA A.Y.2002. Clustering panel data via perturbed adaptive simulated annealing and genetic algorithms [J]. 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 5(4):33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