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活动的性质

艺术活动的性质

艺术活动的性质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1篇

我国近现代的艺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12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积极倡议下,“美育”首次被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美育教育,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但是在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条件下,美育教育并没有作为一项长期的国策延续下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试教育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为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以后,各个学校艺术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艺术教育的内容

第一,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穿透性,促进行为道德素质形式的速度与质量。例如:以艺术形式(诗歌、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学校要加大艺术教育的投入,增添必要的设施音响设备和教材,保证艺术教育的发展,生动活泼,而且能从意识层面进入无意识层面,并且烙印深刻、终身不忘。

第二,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感性教育,是由学生的感觉活动通道(非言语信息通道)所产生,主要表现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认识素质。在频繁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仅促进了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加强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与动作记忆力,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用更新的感官和思维方式来感受中国世界。

第三,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自燃性整体性,促进体育训练的加强与深入。艺术活动是全身心活动,不仅动脑,而且动手、动脚以及全身。艺术活动还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自然素质的形成。例如,手的灵活性。高级神经活动一般类型的神经活动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以及特殊类型(视觉型、动觉型、触觉型等)的发展。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技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培养,得到提升。

第四,艺术文化素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促使学生创造新意识能力的形式。因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均有创新特色,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艺术活动还能在无意识的层次上推动学生的艺术兴趣、审美需要、自我社会现实需要的发展,并大大丰富学生情绪与情感活动的广度与深度。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应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还要遵循美的平衡与对称、比例与节奏等等基本规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艺术教育中的自由表现形式给予孩子们以创造的自由空间和实践机会,以培养其创新艺术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自由表现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发展。

第五,以艺术教育为渗透的科学教育,有力地促进学生理性素质的形成。在这类重要的素质系统中,不仅包括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逻辑思维力,还包括高层次的需要与情感品质以及他们的审美价值观与人生观。艺术教育要切合当地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入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更容易接受尽管当今社会文化不断融合,但是属于民族的、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影响着当地的人群,并以独特的个性加入社会文化融合的潮流中去。于此同时,在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了。并通过各种艺术文化素质的积淀性与意涵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使低层次的感性素质系统与高层次的理性素质系统产生不可分割的互补性。

二、艺术教育的原则

艺术教育原则中要有现代艺术教育理论作指导和支撑,但是不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上。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在统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鉴赏过程中的表达,思考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体现了艺术教育的互动特征。

(二)学生的个性意识原则

艺术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模仿与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艺术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学个共性特征,这是教学的即便,也是艺术教学的保障。但是,要在共性的基础上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便应该以鼓励与启发为主,注重寻找他们每个人自身的突破点,熟知他们的爱与恨、追求与希望根植于他们的生活,表现他们,培养他们,把个性寓于共性中,才能真正达到以上的目的。

三、发挥艺术在交叉学科中的作用原则

在艺术课教学中,要拓宽艺术教育的思路,将艺术教育的审美性和思想性渗

透到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有可能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来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艺术教育更是如此。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而后以艺术实践课程为实践环节,指导学生体会艺术所带来的各种美感。同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对外交流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并在实践中予以证明的目的。

当今学校的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2篇

艺术活动

要求:了解艺术活动的构成,理解艺术活动发生和发展的状况,掌握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对艺术的功能有基本的了解。

(一)艺术活动的构成

根据艺术活动的发展及其当前状况,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

1、客体世界: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2、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创作即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它更多地体现出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艺术制作显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3、艺术作品: 即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4、艺术传播与接受: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的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二)艺术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

(1)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均持这种观点。(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同时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均持这样的观点。(3)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4)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在近代西方学术界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个学说最早由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提出,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也持这一观点。

(5)劳动说: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对艺术产生根本原因影响的揭示。俄国普列汉诺夫等人对此进行过阐释。

总之,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本能、表现的欲望和游戏的冲动。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多因的而并非是单因的,但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2、艺术活动的发展

(1)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①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构中,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现实物质基础。耸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方式、世界观或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艺术既属于意识形态,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性。

②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样,艺术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③经济对于艺术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经过一些中介环节。其中包括政治的、社会的、制度的等各种因素。经济的兴衰与艺术的兴衰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机械地互为因果关系的。

④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艺术的发展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反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那种认为“经济繁盛,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2)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

①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②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

③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④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三)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1.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1)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2)艺术与哲学

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艺术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

(3)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4)艺术与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通过其审美的表现,对道德观念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5)艺术与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6)艺术与科学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3.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四)艺术活动的功能

1、艺术活动的功能:(1)审美认知功能(2)审美教育功能(3)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3篇

马克思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属于认识论问题,都是研究人与客体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反映和认识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美学是不能和哲学分开的,不能和认识分开的,美学是哲学观的一部分从属于一定的哲学观。因此他在研究中发现,人的一切意识形态都来源于现实社会,也就是人们在不断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唯物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人的还会反作用于物质,从而推进意识的发展。

随后,他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又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这对他美学观念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考察了人类生产劳动,即人与客观自然的关系后得出“人使自己得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志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这一理论所揭示的科学唯物史观也体现于艺术和审美理论中。这就是说要寻找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奥秘,寻找艺术本质的真正答案,就得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从各个阶级社会中去考察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的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客观存在的人有意识的生产活动本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还创造了美和艺术。美是人类在社会劳动实践中的产物,是美感的结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不断扩展,美和艺术的领域也会随之丰富扩展,他们是相互提高相辅相成。从而,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对美和艺术本质的探讨,与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的各种生产关系联系起来,客观真实地揭示了艺术的本质。这在美学或艺术学术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为艺术树立了正确的而科学的研究方向,为人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艺术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事实上,无论何种艺术,自然艺术也好,文艺艺术也好,它的审美属性既有它自身固有的自然属性,又是客观历史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它既包有艺术家的因素,又有客观社会现实的因素,两者是不可或缺的。

不同的人对艺术的本质有不同认识。例如:艺术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艺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是艺术家的主观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比现实的美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也有人认为文艺是生活的能动的积极的反映,第一,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所品出的生活意味;第二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使人们能超越实际生活,理解和欣赏更为真实的生活,提高人们分辨生活中的是非美丑的能力;第三,艺术还是人们情感的宣泄,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第四,艺术表现人类的理想,及其对理想的追求,表现艺术家对人物的感情态度和价值判断。还有人认为,艺术是为我们生命增添光彩而存在的。是为艺术不是专为有钱人而存在的,不能用市场价格来衡量的。也不是专为穷人纳喊的,所以不能说喊的越大声,批判得越响亮就越是艺术。艺术不是人脉,艺术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画了几个扭捏作态的造型就叫艺术。它不应该是羁绊我们生命的枷锁,更不应该是牢笼,是为我们生命增添光彩而存在的。

此外,艺术应该具备思想性,情感性以及想象性。好的艺术品必须是一件耐人寻味,使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鉴赏者与艺术家的情感相碰撞,擦出火花,是体验艺术的最高境界;再通过自身想象来构建出完美完整的画面。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4篇

一、艺术与生命的联系与相似性

(一)艺术、生命的价值本体

何为生命?世界上最令人惊奇的,莫过于生命本身。自古以来,人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人是什么,人的生命是什么的思考和探索。然而,什么是生命,却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受到普遍认同的是,人类的生命有着不同于其他生命的本质特征,即人类既具有“自在生命”,更具有“自为生命”。“自在生命”指人的生理构造和自然本能,体现了人的生物学属性,如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必须要服从生物发展的规律,满足人物质方面的需求以使生命得以维持。“自为生命”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己的生命。人的“自为生命”以“自在生命”为前提,但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生命的生物只能是人,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成人。从人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生命的完整,追求生命的完美。因此,生命是人存在的原始的起点,生命一词也意味着人原始的完整与和谐。从更加理想的价值角度来讲,生命体现了人对自身完整和和谐的追求,体现了对人性的追求。在这种意义上,人的生命等同于人的存在。

何为艺术?这也是人一直思考却没有定论的问题。从人类生活的高度来看,人类的全部生活基本可归纳为两大类:其一为具体实践活动,其二为理性思维活动。一般说来,具体实践活动由于其具体性、特殊性以及偶然性,无法代表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理性思维活动由于其精神的、抽象的特性,又失去了对其形象、具体的生命的把握。从艺术的起源可以看出,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具有特殊价值的事物,综合和统一了具体实践活动和理性思维活动的全部特质,又克服了它们所具的缺憾,体现出艺术的特殊价值。艺术的特性表现在:艺术用物质表现精神,用感性表现理性,用具象表现抽象,用个性表现共性,用偶然表现必然,用具体可见的特殊形象表现事物不可见的普遍本质。艺术把人们本来看不见的生命本质和规律通过抽象和创造用活灵活现的形象表达出来,让人们从中认识到人类生存的价值。在体现人类生存价值的同时,艺术也充分地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二)艺术与生命的联系

卡西尔在《人论》中曾指出“:人类的文化生活总是与有机生命的具体状况密切相关的。”他分析了艺术与人的生命的内在联系,认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达到对生命的反思性意识,并强调艺术是达到对生命的反思性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生命进程的动态形式,是“内在生命的真正显现”。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生存,离不开蓬勃的生命力,只有当艺术作品充满着人的勃勃生机,体现出人的旺盛生命力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对人的自由本性作出积极的肯定,才能拥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追求自由,崇尚圆满是人的自然本性。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自由自觉地创造外在世界并创造内在世界体现精神自由的过程。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艺术不只是外在于人的物,更是人类对物质现实的超越,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特性的物质化体现,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凿证明。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突出表现了人的生命意识,从艺术的发生与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艺术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是息息相通的。艺术生长于人类生命活动中,反过来以特有的方式推动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发展。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生命的联系

人的儿童时期是其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儿童时期的教育经历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为其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当今教育越来越注重儿童自身的“人性”教育应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与我们所说的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不谋而合的。艺术教育既要遵循艺术的特有规律,又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即艺术教育要在遵循儿童天性、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各种艺术的形式自由的表达所思所想,创造出符合儿童生命特性的艺术,而不是将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幼儿,忽略幼儿作为生命存在的独立性、自主性。

儿童期是幼儿感悟、学习艺术的最佳年龄,是艺术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身上与生俱来地存在着包括艺术感受力在内的巨大艺术潜能,幼儿天生有一种对艺术敏锐的感受力和想像力,其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迥异于成人的独特样式和特有魅力。在艺术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自由自主性,充分认识每个儿童的潜能,保护其艺术天性,在引导其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在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帮助,而不是无视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按照成人对艺术的认识和标准去要求儿童,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

“自由率真”是幼儿艺术教育生命的灵魂,是形成清新、自然、纯朴的儿童艺术的关键。首先,幼儿的生命自由是基础,艺术自由是发展。生命自由是儿童艺术表现和创作的前提,唯有生命自由,儿童的艺术自由才得以实现;也唯有创设艺术教育的宽松环境,突破成人先见的束缚,儿童的生命自由才得以自由的舒展。其次,幼儿的艺术表现要自由,让儿童在作品中充分地表现出儿童纯真自由的个性,展现儿童生命自由和旺盛的生命力,儿童的艺术稚趣才能得到自然的流露和发展。

三、幼儿艺术教育中生命的缺失

对于艺术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尽管很多人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生命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但是从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艺术教育特别是幼儿艺术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与生命内涵不符甚至是相违背的问题,如艺术教育低龄化,过多注重艺术技巧的训练,艺术教育功利化等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艺术教育目的功利化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由成人制定的,实施过程也是由成人主导的。现实当中,成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急功近利思想表现得尤为明显,幼儿学习艺术的行为更多的是由于家长的干预而不是自身的兴趣。艺术教育的目标更多体现的是成人的标准,使得孩子的生命自由、需要和兴趣被忽视,艺术作品过分成人化、标准化、统一化,儿童特有的纯朴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严重退化。

(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狭隘化和单一化

艺术教育应让幼儿感受和体验人类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往往只是单一的音乐和美术两种形式,缺少综合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表演、雕塑等等,很少让幼儿领略到真正的艺术魅力。

(三)幼儿艺术教育过于重视技能技巧训练

幼儿艺术教育并不应该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专业艺术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儿童,以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艺术感受能力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能力,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为主要目的。艺术教育技能技巧是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的基础,艺术知识是儿童保持活动兴趣和进行创造的手段,但过于注重这方面就会忽视对儿童生命发展更重要的艺术素质的培养,使艺术教育流于机械化、表面化。

(四)幼儿艺术教育评价单一化

现实的幼儿艺术教育过于重视单一地评价艺术活动的结果,并以统一的、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幼儿的表现和创造,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差异性,忽视了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逐渐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化的表现基础。

四、幼儿艺术教育生命的定位

如何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体现生命的内涵呢?艺术教育的生命定位要求我们在进行艺术教育实践时,从对艺术教育价值的考虑到教育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的选择上,都要关注生命本身。关注儿童的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生命是实施教育的依据。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

幼儿艺术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在于激发儿童美好的生活理想,对学习生活的热爱之情,开发儿童智慧潜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是幼儿学会如何用艺术来自由地表达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美的眼睛发现生命,感悟生命,使个体的生命散发自由、向上、自主的色彩。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首先,幼儿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要以幼儿生命成长的需要为主体。儿童生命的独特性是实施教育的依据,艺术教育首先应关心儿童的生活,教会幼儿体验生活,认识生命和理解生命中美的东西,学会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因此,艺术教育的内容应有助于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儿童的生命体验,运用的方法应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参照,同时还要合理地彰显教育在儿童生命成长中的必要张力。

其次,艺术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完整的艺术教育指向的是人的生命本体,艺术教育不仅要选择与人的生理生命成长有关的内容,更要关注人的价值生命,强调人的情感、智慧的不断丰富以及意识的不断增强。幼儿艺术教育应注意选取能够引起儿童有感可发,有感表达的内容,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适宜性。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5篇

本学期,我校艺术教研工作继续以“三个代表”、“两个率先”精神为行动纲领,以《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为工作指导,以学校工作计划为工作原则,继续加大艺术课程改革力度,把优化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以提高艺术教育的科学性作为新的增长点,保持我校艺术教育的先进性。二、主要工作

(一)课堂教学工作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艺术教学的科学性探索,是一个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教学研究领域,也是提高艺术教学有效性的一条必然渠道。艺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知识、方法、人的三位一体。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对艺术知识进行逻辑建构,师生合理的艺术课堂教学生活方式的建立,艺术教学对人的身心发展,这三个方面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抓,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我校将对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估办法》内容,加大艺术教学软、硬件建设力度,确保艺术课程开齐、上足、教好。

2、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建立合理的艺术课堂生活方式。坚持系统性、协作性、科研性的结合。要坚持教的生活方式和学的生活方式的统一,学科间教师的生活方式的联系,教学和研究的行为方式的结合。

3、加大课程的统整力度,建立立体统整的策略方法。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间的统整,还要注重学习和生活的统整,学生能力的统整。但是,在统整中也要注意内容的主次和层次。

4、优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加大预期和现实的结合度。艺术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先进的理论模型,这也推动我们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寻找合理的方法,要追求有效、开放、合理的结合。有效,要保证学生能够收获课堂效益;开放,要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合理,要求能够发现、运用课堂教学的规律。本学期,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

5、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延伸评价过程,拓展评价渠道,优化评价方式,倡导绿色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

6、提高艺术教师基本功,要求艺术教师通过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绩。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评比,通过参加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好成绩,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7、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做到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书研究为方式,加强教师间的对话和交流,整体提高教师群体的职业素养。

8、加快艺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推出辅助软件,完善课程资料,要在学校网页中充实艺术教学方面的内容,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

9、加大对学生的观察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教与学的沟通,提高艺术课堂教学水平。

(二)师生队伍建设方面

艺术队伍的建设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和成果,合作、交流、共享是新时期对个体素质的要求。而师生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团队形成的过程。艺术教育要做好榜样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科队伍之间的联系,取得师生队伍的共建,因此,本学期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参加好艺术课程的培训活动,组织好广大教师的观摩、研讨、实践活动。

2、我校要争取成为广大艺术教师的成长基地,要力争推出名师,优化品牌,和谐发展,全面提高。

3、推行导师制,充分利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现有资源优势,通过传帮带促使双方加快专业素质的发展。师徒之间要做好发展规划,记好活动内容,作为双方考核的资料。

4、以教研课题为依托,建立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形成科研氛围,建成科研组织,推动广大艺术教师整体发展。

5、继续加紧骨干教师培养,讨论、完善艺术学科教师教学常规、资源分配、“六认真”考核的合理性。

6、广大教师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出高质量的艺术论文,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三)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延展课堂教学时空的重要渠道,也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名目繁多、良莠不齐的活动较多,所以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通过组织艺术活动,起到艺术教育导向,协调学科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1、要整体规划好本学期的学校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要建设好学校的艺术队伍,将平时的培优工作做到位,打造优秀节目,作好参赛准备。

3、要继续打造特色,及时发掘亮点,不断深化内涵,扩大社会影响。

4、倡导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联姻,让学生走入社会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解地域文化。加强艺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的整合,以艺术的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加大艺术与学习生活的联系。

5、加强学校、社区的文艺交流,在活动中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开放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校内外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文化艺术环境建设是提高艺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的一种固化和交流方式。我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成与众不同的文化环境特色。要以有大的、立体的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观,不仅要有精神环境,还要有物质环境,不仅要建立学校环境、还要影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网络环境。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如下:

1、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制订合理的文化管理制度,建造符合学校整体发展的显性环境,并要做好维护和更新工作。

2、做好向家长、社会的艺术教育宣传工作,使之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社会氛围,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每学期要开展一次面向社会、家庭文化艺术活动。要及时了解一些社会性的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学生去参与、了解这些活动。

3、网络是一个新兴的文化艺术环境,我校要合理的运用这一部分教学资源,建立健康的,符合师生特点的艺术教学环境。

(五)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