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得分技巧

化学得分技巧

化学得分技巧

化学得分技巧范文第1篇

一、中国民间舞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技巧

我们可以从中国民间舞的根源——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来分析和寻找答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技巧。在此,我不做全面地分析和介绍,只想着重地分析一下已被舞蹈学院纳入必修教材的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中的技艺性舞蹈。

1.汉族

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2)山东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武场正是“鼓”、“棒”、“伞”大显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动时步大身低,落脚生根,蹬脚扬尘,坚实有力;跳跃时则强调干拔与上窜,犹如“旱地拔葱”。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那么鼓子秧歌的稳健潇洒、淳朴刚劲的风格就很难体现。鼓子秧歌的发源地——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县和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与杂技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艺表演。

(3)还有诸如安塞腰鼓、广东英歌、湖南花鼓、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

2.藏族

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在民间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表演的。其中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艺人手持牦牛尾和铃铛,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始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就拉开场小进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鼓技,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表演完鼓技之后,鼓队散开站立一旁,由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一个接一个应声呼叫,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不同的技巧动作,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还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儿,如“滚毛”、“抡背”等。铃鼓舞有很多套鼓点,每套鼓点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动作。演员应场上鼓声而舞,腾跃飞舞,在快速倒脚步中结束。又如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种靠技巧表演来抒感的舞蹈,跳起来粗犷奔放,气势磅礴。

3.蒙族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4.维族

盘子舞是维族舞中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的一种舞蹈,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顶碗小碟舞”的俗称,通常是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挟手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可堪称一绝。快板部分由双人对转发展为竞技旋转,一时间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5.''''朝鲜族

象帽舞和长鼓舞都是朝鲜族舞蹈中富有特色且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舞者戴特别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转和飞舞。技巧越高,头上的长缨就越长。舞者手中击打着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而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后来男子也有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表演进入高潮,常作行进性的连续旋转。技艺高超者,可转几十圈之多。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这一点,从以上对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

二、中国民间舞技巧与中国古典舞技巧之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民间舞中的许多技艺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术、戏曲、杂技中的营养后发展形成的。尤其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许多徒手技巧动作,如飞脚、蹦子、旋子、扫蹚、扑虎、叠肩、赞步等等技巧,它们都是古典舞与民间舞所共有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些技巧称为古典舞技巧呢?我想也许有着先入为主的原因吧。中国古典舞系的学科建设比中国民间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而中国民间舞系至今还没有完善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在基本功训练上基本依赖古典舞基训教材。所以这些技巧就很自然地约定俗成地写上了古典舞的姓氏。其实这些技巧是很难从中界定其归属的,只能说它们都是我们的民族技巧。如果非要有所界定的话,那只有看其使用目的了。不应该是谁用的“早”就是谁的,而应该是谁用的“好”就是谁的,所谓用的“好”就是技巧的运用符合舞种的审美风格,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现的舞蹈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三、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定位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他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技巧的运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技巧对于中国民间舞来说,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民间舞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表情手段。中国民间舞这门风格性很强的舞蹈表演艺术,怎能不需要高超绝妙的技巧呢?

在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编导的《顶碗舞》,一举夺得了民间舞群舞项目的金奖。这个剧目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去年六月,我有幸观摩了来自的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现在回想起其中的热巴鼓舞,仍会让我热血沸腾、兴奋不已。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热巴鼓舞和男子辫鼓舞表演时推向高潮的。女演员们的热巴鼓技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做顶鼓旋转,还是甩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捷、利落、干净、漂亮,引得在场观众一阵阵赞叹和热烈鼓掌。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得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美。他们甩辫击鼓、挥洒自如,节奏由慢至快,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让我们心醉神怡、激动振奋。

上述两个舞蹈都是符合民间舞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们都是通过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四、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发展趋向

1.技巧风格化

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

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

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3.技巧艺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

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

五、中国民间舞技巧的教与学

中国民间舞系从1987年建系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技巧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潘志涛教授在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很早就提出了诸如“碎步”、“打腿”等一些民间舞基本功,本身就是技术技巧的思路,引导了民间舞技巧教材的开掘。明文军副教授则从分析民间舞蹈特有的道具性舞蹈技巧入手,从民间舞的审美风格出发,进而提出了民间舞技巧课应在突出民间舞的风格属性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所谓“继承”就是要对原生态民间舞蹈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和道具进行科学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并用于教学。所谓“创新”就是在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其他舞种,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技巧形式,用“他山之石”来完善中国民间舞之“玉”。他将这一教学思路贯彻在厦门班的教学实验和教研工作中,并获得了成功。厦门班在民间舞技巧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学大纲的整理与完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材在1995年初步完成之后,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通过四年的学习,我以为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教学法:1.元素教学法

元素,也就是基本要素。所谓元素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基础,找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象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就必须进行单一元素性训练,才能保证旋转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跪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蒙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海青式吸腿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

2.短句教学法

短句是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象民间舞中的诸多道具类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的手绢花、广东英歌的英歌棒、鼓子秧歌的伞。又如藏族民间舞中的热巴鼓、蒙族民间舞中的筷子、维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如果光是在原地进行单一元素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很难达到好的训练效果。如果用短句的形式进行训练,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风格。

3.表演组合教学法

所谓表演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

上述三种民间舞技巧教学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元素技巧训练,到短句技巧训练,再到表演性组合技巧训练,其教学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

六、结论

化学得分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表演 技巧运用 相关运用

舞蹈表演的技巧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在特定的情景下,通过人体肌肉、骨骼、韧带、肢体等,由翻腾、平衡、抛接、舞蹈、跳跃、拉伸等动力性和静力性的动作,完成一系列有规律的复杂反复的动作,用来表达一定的精神理念,表达某种真挚的情感和相关的舞蹈表演内容。舞蹈技术技巧是舞蹈表演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须要掌握舞蹈的肢体,保持动作的连贯和肢体的平衡,同时还需要掌握舞蹈形式的技巧,即艺术创造的技巧。不同的舞蹈形式会表达出不同的舞蹈意境,舞蹈表演的动作必须要与情节相互融合,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多个特点、多个风格增强舞蹈的整体美感。

随着舞蹈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对舞蹈演员、舞蹈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在纷繁而多彩的舞蹈作品所反映出的舞蹈样式、舞蹈语汇、舞蹈技巧等方面,不断发现和探寻舞蹈及其基本技术的发展脉络。舞蹈技术技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人物、表达剧情、烘托观赏气氛不可缺少的表演手段,它不但可以进一步增强舞蹈的可看性,提高舞蹈的层次,而且在作品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令舞蹈不断闪烁出奇光异彩!

舞蹈艺术主要以情、意、境为主。一个舞蹈作品如果拥有了艺术性,就已成功了一大半。随着科学的进步,舞蹈在自身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吸取了许多其它艺术门类中艺术性很强的技术技巧,如艺术体操的高难度翻腾、冰上芭蕾的托举、旋转,从而使得舞蹈更具观赏性。舞蹈家在现实中发现和研究了人体在某种动态中表现出来的美、力量和技巧,便把它提炼出来进行加工,升A成为舞蹈技术。这样的动作,或是富于美感,或是技术性很强。当舞蹈家在不同的情况下恰当组合这些动作时,他们也就成为能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和情感的自然工具。对于现今许多优秀舞蹈家的成功,技巧课的训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技巧课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舞蹈专业学生身体各部位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力度、软度、灵活性及弹跳爆发力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更主要的是在全面掌握高难度翻腾技巧和地面滚动技巧后,对于提高舞蹈表演技巧和技能,丰富舞蹈语汇,扩大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将会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舞蹈中的技术技巧。舞蹈中的技术技巧是表演者抒发内心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展示舞蹈艺术独特美的重要技能。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应具备精湛而娴熟的技术技巧。完成各类舞蹈技巧必须经过规范化、系统化训练。也就是说,舞蹈技巧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训练过程。然而什么是技术技巧?唐满城教授在《舞蹈技巧要走自己的路》一文中,给舞蹈技巧下了鲜明的定义――“舞蹈技巧广义上是指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观赏性和效果性都较强的人体动作。包括人体的柔韧性,弹跳的高度和空中的控制力、舞姿性、旋转的速度及数量,以及空中转体,翻腾等等。”

(二)技术技巧课。技术技巧课是专业舞蹈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技术技巧的训练主要分为跳跃、旋转、翻身、翻腾、地面五类。这门课程经历了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其曾经是以戏曲“毯子功”为主要训练内容的模式,之后不但吸收和借鉴了体操,杂技、武术等其它艺术门类的训练方式,而且还运用了西方现代舞的基本技术。

二、技巧的重要性

舞蹈中的技巧种类繁多,如旋子、蹦子、飞脚、侧空翻、小翻、出场、各种变形跳跃等等。在舞蹈表演中技巧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具有训练的价值和舞台表演的应用价值,在国内已经引起许多舞蹈教师的重视。舞蹈技巧的训练使学生的力度、软度、弹跳和爆发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丰富了舞蹈语汇,扩大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现今许多优秀的舞蹈家正证明了这一点。

舞蹈《顶碗舞》巧妙地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众所周知我国的著名舞蹈家黄豆豆是一名基本功非常扎实,技巧能力超强的舞者。由他表演的舞蹈《秦俑魂》是在舞蹈界一直流传的经典剧目。在这个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高超技巧,是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再配合上钢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一大特色。上述两个舞蹈都是符合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们对技巧进行合理的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三、舞蹈技术技巧在今后的发展趋势

在舞蹈表演中如果不灵活掌握技术技巧,就很难表达其情感,技术技巧在舞蹈艺术创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技术技巧的运用使舞蹈的肢体表达更加灵活,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所以,在舞蹈表演的艺术生涯中,要重点把握技术技巧的充分发挥,确保舞蹈表演的精髓更加贴近场景。当前,舞蹈技术技巧仍需要更加广泛的发挥和延伸,需要朝着更高更精的发展方向。需要不断合理化舞蹈技术技巧,不断艺术化舞蹈技术技巧,提高舞蹈表演的观赏性和连贯性,使舞蹈技术的表达更加合理化和艺术化,提高舞蹈表演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当前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巧基础不扎实、不完善。舞蹈不仅仅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更是一门特殊的技术,舞蹈需要舞者具有非常好的个人素质以及自身的素质。舞者的基础技巧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只有具备良好自身素质的人才能够拥有更好的舞台感染力。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很多人到了大学之后才想要学习舞蹈技巧,从理论上来看,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人的骨骼只有在少年的时候才具有更好的柔韧度和舞蹈的训练基础,一旦过了最佳的训练时期,就会错过好的时机。所以在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舞蹈者通常会出现基础不扎实的情况。

(二)将技巧看得过于重要,从而忽视其它的因素。对于任何一个舞蹈表演来说,技巧的重要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并不是舞蹈的所有主干都是技巧。现在很多的舞蹈表演太过于注重技巧性的表演,然而却忽略了舞蹈的最本质内涵和最本质的特征。这种表演确实是具有很多技术含量,但是仔细想想,真正的情感内涵又有多少。并不是所有的高难度动作堆砌而成的作品就一定是好的作品,再华丽的作品如果没有柔美的情感表达又怎么能够称为佳作。

五、更好地将舞蹈技巧应用在舞蹈表演中的策略

(一)将舞蹈技巧和舞蹈表演紧密结合。舞蹈表演和舞蹈技巧的紧密结合是一种能够焕发舞蹈内涵的最真实体现,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好的舞蹈技巧,然而学会巧妙地将舞蹈技巧穿插到舞蹈的情感表达当中是舞蹈表现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地体会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才能够将舞蹈技巧更好地穿去,对于观众来说,欣赏具有情感性的舞蹈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

(二)在舞蹈表演中化技巧为无形,抹除生硬的痕迹。舞蹈表演和技巧的融合就是表演的最高境界,如果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舞蹈当中的柔美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忘却了舞蹈技巧的穿插,这就是舞蹈的最高境界,也是技巧和表演的完美组合。看上去不生硬的舞蹈作品能够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

(三)提高认识,正确对待舞蹈技巧。提高编导和舞蹈者的个人意识程度也是正确对待舞蹈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好的编导在进行舞蹈设计的时候往往不仅仅从舞蹈自身出发,还应当充分考虑到舞蹈者的自身素质,只有将舞蹈与演员的个人素质完美结合,才能够演绎出完美的舞蹈,这会让创作的灵感发挥到最大的程度。

六、舞蹈技巧运用的意义

(一)表达舞蹈的情感。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在进行舞蹈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应当时刻注意自身的身体柔美度,只有优美的动作才会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震撼。每一个舞蹈在进行编排和策划的时候都应当充分考虑到表演者的内心活动情况,这样才会让观众看到作品的时候有着情感上的触动。真正柔美的舞蹈不仅仅在于肢体上的情感传输,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情感表达,表演者可以在表演当中将舞蹈所蕴含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一一表达出来,这就是舞蹈的真正意义。舞蹈技巧就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让舞蹈充满灵魂。

(二)更加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现如今的舞蹈与传统的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当今舞蹈的局限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舞蹈的动作之上,而是拓展到了舞蹈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当中,所以将人物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已经是舞蹈的最高境界。通过舞蹈技术和技巧的训练,舞者在跳舞的同时将舞蹈当中所蕴含的情感真实表达出来,这样的舞蹈技巧才是真正的舞蹈境界。任何一个舞蹈都有其自身的灵魂和自身的舞蹈韵味,只有真正掌握了舞蹈的技巧才能够在跳舞当中将舞蹈的真正内涵展示出来,并赋予舞蹈真正的韵味。也只有这样有韵味的舞蹈才能够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也会让舞蹈作品的可欣赏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技巧与舞蹈教学的关系。舞蹈技巧的训练水平,是衡量学生和演员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可以全面提升舞蹈艺术的观赏价值。因此,重视学生舞蹈技巧课程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强化艺术体能的开发,全面打好舞蹈专业基础,使学生将来能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有所作为,这正是舞蹈技巧课程的价值所在。

(四)技巧与舞蹈表演的交融。在舞蹈表演中,出色的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没有技能技巧根本谈不到艺术表演;脱离了艺术表演,技能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二者的完美统一,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美学原则。技巧对表演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基础,而且技巧本身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审美对象。然而,它却不是表演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也不是审美的主要目的,说到底,它不过是艺术表演的手段,只有当表演技巧为艺术表演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与艺术表演的完美统一,它才可能真正现自身的价值。

化学得分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曲;表演;技巧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55-01

戏曲艺术表演的技巧,分为“技”和“巧”两部分。所谓“技”就是戏曲演员在艺术表演中的技能和技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基本功”。老一辈艺术家把它统称为“四功、五法”,即唱、做、念、打(舞)和手、眼、身、发(髯)、步。具体又有: 台步、身段、毯子功、把子功、发声、行腔以及翎子、帽翅、水袖、吹火等等特技功。这些都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是戏曲演员进行艺术表演的技能。是演员通过艰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准确地掌握。而“技巧”不只是技能,这里的“巧”是指对艺术作品的处理以及完美的体现。它是在表演者对作品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掌握的表演技能,通过个性化的艺术处理反映在舞台上,它不属于“基本功”,它是表演者理解作品到表现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这里要说的正是戏曲表演艺术上的“技”与“巧”的关系。

做为一名演员或者一名学习戏曲表演的学员必须正确认识“技”与“巧”的关系,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可塑性的演员。当演员是有条件的。如: 体形、嗓音、扮相等,都应该是有严格要求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表演的悟性,也就是对艺术的表现力和理解力,二者缺一不可。君不见有的演员练功吃苦认真,到了台上又很“卖力气”,恨不能把自己学会的玩艺儿都抖落给观众,但观众就是不买帐。你问他扮演的角色为什么在台上不停的折腾,他根本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完全不去深刻理解和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另一些演员却是分析剧本滔滔不绝,分析人物头头是道。然而上了舞台却呆若木鸡,毫无表现能力,这样的人只能当“评论家”,根本做不了演员。所以说表现力与理解力“技”与“巧”决不可偏差。有造诣的前辈艺术家无一不是功底扎实,艺术表现力高超。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的舞剑和《贵妃醉酒》中的含杯下腰。前者充分展示了虞姬对项羽至死不渝的爱和绝别情怀; 后者表现了杨玉环得知唐太宗去会梅妃的失宠伤感。艺术大师并没有卖弄自己的技能,而是既规范又简练的动作,艺术地交待了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世界。再如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在《打神告庙》中扮演敫桂英,得知王魁负义后冲进海神庙,怒斥世态炎凉、神灵不公。以水袖翻舞的表演技巧,揭示人物内心悲、愤、哀、怨的激情。田老师的水袖特技精湛、功力深厚,她掌握十多种水袖的抽、抖、甩、托等翻舞动作。她在《打神告庙》的演出中,经过多年的反复锤炼,使该剧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精品,水袖的应用也由原来的甩十来番,精炼为三番。这样的处理,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豪不卖弄。这就是技巧,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更不是把技艺在台上当杂耍。在强调“巧”的时候,也就是强调艺术处理的同时,决不能忽略了“技能”,也就是基本功,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是表演的基础; 只有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才能使技艺得以升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二者缺一不可。

从事戏曲表演艺术,一开始要靠勤奋,苦练基本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熟练地掌握了戏曲的基本表演手法,能扎实地完成唱、做、念、舞的表演技能。接下来要想进一步提高艺术技巧,光靠勤奋、苦练就不行了,这就需要表演者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与此同时,逐类旁通地学习绘画、舞蹈、雕塑等姊妹艺术,丰富自己的创作思想。在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中,要完成从“匠人”向艺术家的升华过程。戏曲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它具有我们民族独特的艺术技巧,犹如国画、民乐、剪纸、泥塑一样,有自己的“传神”、“写意”的独特技巧,这些技巧的取得必然要有民族文化修养的沉积。

戏曲表演技巧是在熟练基本功和艺术素养的基础上的一种感悟能力。戏曲表演技巧和其它艺术技巧一样要靠表演者的感觉和悟性。如油画对色彩对比的感觉; 弦乐演奏中指法位置,弓法力度的感觉; 雕塑夸张取舍的感觉等等。这种火花在不断的艺术实践过程中迸发,使之终归炉火纯青。不断创新是艺术技巧的生命,没有创新的“技巧”,久而久之就不是技巧,就会成为单纯的“熟练工”。在艺术技巧上不能总吃别人咀嚼过的食品,只有创新才能有“自我”,特别是时代的发展,要使古老的戏曲焕发新春,必须在技巧上出新再出新,在艺术教育上启迪学员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王会英.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J].当代人.2009(3).

[2]李丹.程式与戏曲舞台表演[J].戏剧文学.2006(4).

化学得分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技巧;民族舞蹈;运用探讨;情感体现;艺术体现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27-01

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民族舞蹈这世界各地都受到广泛的欢迎,成为了各国人民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比如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木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等,这些舞蹈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习民族舞蹈,民族舞蹈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这使得民族舞蹈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舞蹈技巧和民族舞蹈的关系对于促进民族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民族特点的舞蹈技艺,能够很好的充实民族舞蹈的宝库,使得不同地区的舞蹈特色得到彰显,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分析了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民族舞蹈的发展。

一、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蹈是通过人体的肢体姿态来抒发和表达人们对于生产活动的不同情感和信息,不同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出不一样的民族舞蹈,这些舞蹈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今天仍旧是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

(二)民族舞蹈的技巧的概念分析

在实践中舞蹈艺术是通过舞蹈艺术来进行表达的,通过对于舞蹈技巧的运用,能够从视觉上带给观众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在民族舞蹈表现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和理解民族舞蹈的技巧,就很难准确的表达舞蹈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一般来讲,舞蹈技巧主要是通过韧带、骨骼的正确协同作用,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做出比较复杂的各种动作,以达到对情感的表达,给舞蹈的欣赏者带来美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的关系分析

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为舞蹈技巧的发展和提升提空了想象的空间。同时舞蹈技巧的发展和提升,也会反过来使得舞蹈的特色表现的更加完美。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典型的舞蹈细节和技巧,对于这些舞蹈的应用和改进能够使得舞蹈自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更加完美的结合。舞蹈技巧是民族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舞蹈技巧在舞蹈表现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很好的增强舞蹈的感染力,极大的提升舞蹈的审美价值,这能够很好的促进舞蹈艺术的健康发展。

二、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分析

舞蹈是全人类的一种语言,具有一定的民族地域特点的民族舞蹈是舞蹈宝库中的经典,体现着不同民的艺术传承和文化精髓。在实践的过程中,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的应用主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情感体现分析

艺术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欣赏者在观赏民族舞蹈的过程中,经常会被舞蹈的情感所打动,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大多是蕴含在民族舞蹈中的舞蹈技巧。舞蹈技巧能够对民族舞蹈进行修饰和提升,可以使得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好的传达舞蹈所蕴含的情感。所以一般在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舞蹈技巧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将民族舞蹈的技巧和表演者的感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和观众达成情感的共鸣,促进民族舞蹈表现效果的提升。

(二)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艺术体现分析

每一种艺术手段都有着自身特定的手段来表达自身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舞蹈中舞蹈动作就是其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一般舞蹈动作可以分为手、眼、身、法,步五个外在要素和精、意、气、劲、神五个内在要素,这舞蹈动作中的要素是传达艺术效果的基础所在。成熟的舞蹈技巧一方面是表现在情感协调和强弱的统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主要表现在指点力的转移、爆发以及延伸方面。这些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表演过程中的结合,能够使得民族舞蹈爆发出更美的艺术效果,给患者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民族舞蹈表现过程中所应用的舞蹈技巧就是将舞蹈的动作整个提炼之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进而形成一个完美的民族舞蹈作品。

三、小结

总的来讲,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表演技巧,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舞蹈的重要反应,是每个民族对于美的集中表现,所以舞蹈技巧也是民族舞蹈最为典型的特征。所以在开展民族舞蹈研究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的研究舞蹈技巧,对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促进民族舞蹈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丽.试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的程式性与即兴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桂兰岚.探析拉萨“堆谐”的来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化学得分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技巧运动;体操运动;竞赛改革;青少年儿童

中图分类号: G 812.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3025204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111031

基金项目: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体操创新团队(PHR201106137)》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文生(1961—),男,陕西乾县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操运动教学理论与实践;刘玉祥(1980—),男,山东寿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体操运动教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2廊坊师范学院,廊坊 065000

1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 China;2Langfang Normal College, Langfang 065000, China. 2011年全国技巧冠军赛暨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于8月24-27日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体育馆落下帷幕,来自广东、浙江、安徽、广西、福建、上海、江苏,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8个省市区21个代表队的近400名运动员参加了本次比赛[1]。

技巧项目的全国冠军赛和青少年锦标赛作为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一项常规性赛事每年都例行举办,然而,这次比赛委实不同,以至于在我国技巧界,乃至体操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震撼。那么本次比赛有什么不同?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不同”与“变化”的深层原因在哪里?对此种种希望通过研究揭示其中内在之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我国自1980年以来参加历届世界技巧锦标赛、技巧世界杯比赛和世界运动会技巧比赛的相关资料,以及全国技巧冠军赛和青少年技巧比赛的相关资料等。

1.2 访谈调研法

利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于7月28日—8月1日在江苏省举办的“2011年全国技巧教练员培训班”担任授课教师期间,对参加培训班的部分教练员进行访谈;在2011年全国技巧冠军赛暨全国青少年锦标赛期间,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参赛的教练员(特别是学校体育教师)和运动员(特别是中小学学生)进行访谈。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为推动我国技巧运动的普及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和措施等收集到了相关反馈信息。

1.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03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和绘制图表。

2 分析与讨论

2.1 技巧曾经是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国际重大技巧大赛中创造过辉煌成就

我国的技巧运动在现代世界技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技巧运动的普及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图1所示。我国自1956年首次举行全国技巧表演至今,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2]。1979年中国技巧协会加入国际技巧联合会后,我国的技巧运动不仅在80年代跻身于“世界三强”,而且在90年代两度荣登团体总分第一(1994年和1999年),并在1980—2000年的世界技巧大赛(世锦赛,世界杯)上共获得奖牌328枚,其中金牌128枚、银牌103枚、铜牌97枚;在世界运动会(93,97)共获奖牌21枚,其中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8枚;1992—2000年在5届亚洲技巧锦标赛上共获得奖牌65枚,其中金牌53枚、银牌7枚、铜牌5枚。总计20年间中国技巧健儿在以上三大赛上共获得奖牌414枚(金牌190枚、银牌114枚、铜牌110枚),为世界展示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体育大国的风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 1 中国技巧运动员在世界技巧大赛中获得金牌的变化趋势

我国运动员自1959年获得第1个世界冠军到2000年的42年间,中国技巧健儿在世界技巧锦标赛和世界杯技巧比赛中共获得了128枚金牌,占我国所有竞技体育项目同期参加世界大赛并获得世界冠军总数的近10%,为世界展示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贡献了技巧人的智慧和努力。

中国技巧项目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技坛常盛20年之久,究其因有3点,其一,中国技巧项目曾经拥有一支培养世界冠军的高水平教练员群体。自参加世界技巧大赛以来,我国有31位教练员培养出了世界冠军。其二,中国技巧界经过近50年的探索与研究,已经积累和总结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成功训练经验。我国技巧教练员在积极吸收和引进杂技、戏曲等民族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率先创造出了近100个高难度新颖动作,并在世界技巧比赛场得以成功表演,引导着世界技巧运动发展的方向。其三,中国的技巧项目在科学化运动训练的指导下,运动员成才周期在缩短。对我国113名技巧世界冠军成才规律地分析表明,其成才周期(从专项训练到取得世界冠军所需要的培养时间)平均为5年。

2.2 我国技巧人为技巧项目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追溯技巧项目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简史可知,自1980年开始参加世界技巧大赛后,曾有近20多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省级技巧项目专业队,参加全国比赛的单位多达26个,为我国技巧项目屹立在世界技巧运动的强国之首,构建起了良好的训练基地和雄厚的优秀后备人才储备,以至于有13个省市自治区和行业体协为祖国培养出了技巧世界冠军。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技巧运动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技巧运动在1956年开展以来先后历经3 次大的磨难:1962年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而调整运动项目的原因,使技巧项目无缘参加第2届全运会,曾经有21个单位参加全国技巧项目比赛的局面一下被打破,仅保留下4个省市的“种子”;1983年的第5届全运会又一次取消技巧比赛,使我国在1984年的世界技巧锦标赛上一金未得;随后第6届和第7届全运会技巧比赛的设立,使我国的技巧运动不仅跨入到世界技巧“三强”之列,而且提前实现了1990年提出的“再用10年时间,成为世界技巧‘三强之首’”的奋斗目标。1993年在奥运战略的项目调整中,技巧又一次没能进入第8届及其之后的全运会;但是中国技巧界坚信,技巧这个历史渊源长久、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魅力丰富、广受人民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终究要展示在奥运竞技舞台上,并怀着一片“有为才能有位”的赤诚精神在“8年的生存”奋斗中依然有16个单位保留着“燎原的火种”,在每次世界技巧大赛中都是金牌“志在必得”,载誉而归,并于1994年和1999年两度登上世界技巧锦标赛团体冠军的领奖台[3]。

然而,自从1996年国际奥委会宣布蹦床将成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后,我国的技巧项目开始面临建项以来生存与发展的最大挑战,一时间,诸多省级技巧专业队伍纷纷被砍掉(有些省市技巧队的编制被压缩,还有些省市技巧队只能划编在其他项目中等)、业余训练队伍几乎解散无存、教练员队伍纷纷转行或转项,特别是一大批优秀的技巧运动员及其后备人才也纷纷转项到蹦床项目中去。曾经拥有的辉煌和可以津津乐道的“世界三强之首”几乎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原因似乎也非常简单,技巧既属于非奥运会项目,又属于非全运会项目;故而,没有队伍了,也就没有多少人练技巧了。

鉴于此,从1998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为扶持技巧这个传统优势项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以竞赛改革作为龙头,积极帮助技巧项目走出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对技巧项目所面临的困难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主要领导不仅在各种会议上都一再强调要大力扶持技巧项目,而且拨出专款用于支持对我国技巧运动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省级专业队。这一政策的落实到位,不仅引起了许多省市区体委的有关领导对本地区技巧项目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从而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技巧队伍;同时也激发了有关省市的技巧教练员和运动员献身技巧事业的信心和勇气。

2)曾经在国内比赛中率先冲破传统的竞赛模式,首次在全国性大赛中将2个独立的运动项目(蹦床和技巧)合并起来同场比赛。例如,在1999年8月举行的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中将蹦床和技巧合并在一起比赛,获得了圆满成功并取得了有益经验,随后又在全国冠军赛上正式施行。实践证明,这一举措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意义,既有利于2个项目间的相互交流,又扩大了观众的欣赏范围,为开拓体育竞赛市场找到了一条新道路;同时也为地方队有效地利用其人力、物力和财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3)在全国技巧比赛中增设集体项目。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技巧冠军赛上增设了集体项目,并获得了良好的影响及效果。其增设集体项目的意义在于,引导和鼓励教练员和运动员大胆冲破原有的技巧思维定势和《国际技巧评分规则》中对组织编排的若干要求与限制,积极引进和自觉吸收各种舞台艺术的表演形式,追求表演效果,为探索具有技巧特色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创造条件。10多年来,集体项目不仅已成为全国技巧比赛中的一项特点鲜明、魅力无穷的新形式,而且有的省级技巧队通过不断地大胆探索与积极创新,已经把本队的集体项目打造成为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

2.3 快乐技巧,与健康同行

中国体操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共获得11枚金牌(竞技体操9枚,蹦床2枚),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所获51枚金牌的21.57%。在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体操运动应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基于此,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确立了以《奥运争光计划》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竞技体操、蹦床和艺术体操项目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优势地位;同时,以大力推广“大体操”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体操运动所拥有的庞大项目群的优势,主动引领体操项目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使体操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以“抱团取暖、共同发展;提高项目的品牌价值;丰富体育产业市场更多的途径”为推广“大体操”的指导思想。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思路,即:1)解放思想、敢于创新;2)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3)进入市场、依托市场(业内人士、合作伙伴和媒体)、占领市场(大中小学,工矿企业,社区,广大农村);4)项目开展的重点领域:大、中、小学校(年轻人),并将“啦啦操”“排舞”作为突破体育竞赛市场的试点项目,获得了显著的推广成效。

2010年,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在对技巧项目的竞赛改革工作进行新一轮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2011年起开始实施重大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3.1 人人都可以在全国技巧比赛中实现自己的技巧梦

技巧运动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难易可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满足不同人群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的需求。然而,在现实之中,这一理解更多地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至于技巧运动所具有的功能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技巧虽说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却被冠以“动作难、练习危险”而名存实虚,至于想参加技巧比赛就更难了。因为传统的技巧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的种种限制就已经把众多人群排除在比赛之外了,其结果只能是想参赛者不一定能如愿,而能参赛者却寥寥无几。

鉴于此,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在“快乐技巧,与健康同行”理念的指导下,以动员一切愿意参加技巧练习,并希望在技巧比赛中展示自己为目标,从最基本的参赛内容改革入手,通过深入地调研,颁布了《2011-2012全国技巧比赛评分规则》[4]。

该《评分规则》在以下3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对技巧运动理解的突破,即把“技巧运动”定义为“是一项融各种静力造型、翻腾抛接、舞蹈、音乐于一体,通过全面的身体训练提高人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体育项目;技巧运动趣味性、表演性、健身功能极强;能塑造形体,培养气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2)首次将参赛组别设置为“幼儿组、儿童组、少年乙组、少年甲组、自由组和竞技组”等6个组(见表1)。3)首次“参赛资格”将扩大为“各有关省、市各级单位、各级学校、各行业体协、各俱乐部、各社区”,其中引导和鼓励“各级学校”“各社区”可以参赛,是体现“快乐技巧,与健康同行”主题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图 1 中国技巧运动员在世界技巧大赛中获得金牌的变化趋势

我国运动员自1959年获得第1个世界冠军到2000年的42年间,中国技巧健儿在世界技巧锦标赛和世界杯技巧比赛中共获得了128枚金牌,占我国所有竞技体育项目同期参加世界大赛并获得世界冠军总数的近10%,为世界展示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贡献了技巧人的智慧和努力。

中国技巧项目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技坛常盛20年之久,究其因有3点,其一,中国技巧项目曾经拥有一支培养世界冠军的高水平教练员群体。自参加世界技巧大赛以来,我国有31位教练员培养出了世界冠军。其二,中国技巧界经过近50年的探索与研究,已经积累和总结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成功训练经验。我国技巧教练员在积极吸收和引进杂技、戏曲等民族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率先创造出了近100个高难度新颖动作,并在世界技巧比赛场得以成功表演,引导着世界技巧运动发展的方向。其三,中国的技巧项目在科学化运动训练的指导下,运动员成才周期在缩短。对我国113名技巧世界冠军成才规律地分析表明,其成才周期(从专项训练到取得世界冠军所需要的培养时间)平均为5年。

2.2 我国技巧人为技巧项目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追溯技巧项目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简史可知,自1980年开始参加世界技巧大赛后,曾有近20多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省级技巧项目专业队,参加全国比赛的单位多达26个,为我国技巧项目屹立在世界技巧运动的强国之首,构建起了良好的训练基地和雄厚的优秀后备人才储备,以至于有13个省市自治区和行业体协为祖国培养出了技巧世界冠军。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技巧运动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技巧运动在1956年开展以来先后历经3 次大的磨难:1962年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而调整运动项目的原因,使技巧项目无缘参加第2届全运会,曾经有21个单位参加全国技巧项目比赛的局面一下被打破,仅保留下4个省市的“种子”;1983年的第5届全运会又一次取消技巧比赛,使我国在1984年的世界技巧锦标赛上一金未得;随后第6届和第7届全运会技巧比赛的设立,使我国的技巧运动不仅跨入到世界技巧“三强”之列,而且提前实现了1990年提出的“再用10年时间,成为世界技巧‘三强之首’”的奋斗目标。1993年在奥运战略的项目调整中,技巧又一次没能进入第8届及其之后的全运会;但是中国技巧界坚信,技巧这个历史渊源长久、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魅力丰富、广受人民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终究要展示在奥运竞技舞台上,并怀着一片“有为才能有位”的赤诚精神在“8年的生存”奋斗中依然有16个单位保留着“燎原的火种”,在每次世界技巧大赛中都是金牌“志在必得”,载誉而归,并于1994年和1999年两度登上世界技巧锦标赛团体冠军的领奖台[3]。

然而,自从1996年国际奥委会宣布蹦床将成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后,我国的技巧项目开始面临建项以来生存与发展的最大挑战,一时间,诸多省级技巧专业队伍纷纷被砍掉(有些省市技巧队的编制被压缩,还有些省市技巧队只能划编在其他项目中等)、业余训练队伍几乎解散无存、教练员队伍纷纷转行或转项,特别是一大批优秀的技巧运动员及其后备人才也纷纷转项到蹦床项目中去。曾经拥有的辉煌和可以津津乐道的“世界三强之首”几乎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原因似乎也非常简单,技巧既属于非奥运会项目,又属于非全运会项目;故而,没有队伍了,也就没有多少人练技巧了。

鉴于此,从1998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为扶持技巧这个传统优势项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以竞赛改革作为龙头,积极帮助技巧项目走出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对技巧项目所面临的困难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主要领导不仅在各种会议上都一再强调要大力扶持技巧项目,而且拨出专款用于支持对我国技巧运动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省级专业队。这一政策的落实到位,不仅引起了许多省市区体委的有关领导对本地区技巧项目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从而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技巧队伍;同时也激发了有关省市的技巧教练员和运动员献身技巧事业的信心和勇气。

2)曾经在国内比赛中率先冲破传统的竞赛模式,首次在全国性大赛中将2个独立的运动项目(蹦床和技巧)合并起来同场比赛。例如,在1999年8月举行的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中将蹦床和技巧合并在一起比赛,获得了圆满成功并取得了有益经验,随后又在全国冠军赛上正式施行。实践证明,这一举措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意义,既有利于2个项目间的相互交流,又扩大了观众的欣赏范围,为开拓体育竞赛市场找到了一条新道路;同时也为地方队有效地利用其人力、物力和财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3)在全国技巧比赛中增设集体项目。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技巧冠军赛上增设了集体项目,并获得了良好的影响及效果。其增设集体项目的意义在于,引导和鼓励教练员和运动员大胆冲破原有的技巧思维定势和《国际技巧评分规则》中对组织编排的若干要求与限制,积极引进和自觉吸收各种舞台艺术的表演形式,追求表演效果,为探索具有技巧特色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创造条件。10多年来,集体项目不仅已成为全国技巧比赛中的一项特点鲜明、魅力无穷的新形式,而且有的省级技巧队通过不断地大胆探索与积极创新,已经把本队的集体项目打造成为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

2.3 快乐技巧,与健康同行

中国体操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共获得11枚金牌(竞技体操9枚,蹦床2枚),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所获51枚金牌的21.57%。在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体操运动应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基于此,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确立了以《奥运争光计划》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竞技体操、蹦床和艺术体操项目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优势地位;同时,以大力推广“大体操”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体操运动所拥有的庞大项目群的优势,主动引领体操项目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使体操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以“抱团取暖、共同发展;提高项目的品牌价值;丰富体育产业市场更多的途径”为推广“大体操”的指导思想。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思路,即:1)解放思想、敢于创新;2)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3)进入市场、依托市场(业内人士、合作伙伴和媒体)、占领市场(大中小学,工矿企业,社区,广大农村);4)项目开展的重点领域:大、中、小学校(年轻人),并将“啦啦操”“排舞”作为突破体育竞赛市场的试点项目,获得了显著的推广成效。

2010年,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在对技巧项目的竞赛改革工作进行新一轮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2011年起开始实施重大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3.1 人人都可以在全国技巧比赛中实现自己的技巧梦

技巧运动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难易可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满足不同人群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的需求。然而,在现实之中,这一理解更多地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至于技巧运动所具有的功能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技巧虽说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却被冠以“动作难、练习危险”而名存实虚,至于想参加技巧比赛就更难了。因为传统的技巧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的种种限制就已经把众多人群排除在比赛之外了,其结果只能是想参赛者不一定能如愿,而能参赛者却寥寥无几。

鉴于此,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在“快乐技巧,与健康同行”理念的指导下,以动员一切愿意参加技巧练习,并希望在技巧比赛中展示自己为目标,从最基本的参赛内容改革入手,通过深入地调研,颁布了《2011-2012全国技巧比赛评分规则》[4]。

该《评分规则》在以下3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对技巧运动理解的突破,即把“技巧运动”定义为“是一项融各种静力造型、翻腾抛接、舞蹈、音乐于一体,通过全面的身体训练提高人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体育项目;技巧运动趣味性、表演性、健身功能极强;能塑造形体,培养气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2)首次将参赛组别设置为“幼儿组、儿童组、少年乙组、少年甲组、自由组和竞技组”等6个组(见表1)。3)首次“参赛资格”将扩大为“各有关省、市各级单位、各级学校、各行业体协、各俱乐部、各社区”,其中引导和鼓励“各级学校”“各社区”可以参赛,是体现“快乐技巧,与健康同行”主题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图 1 中国技巧运动员在世界技巧大赛中获得金牌的变化趋势

我国运动员自1959年获得第1个世界冠军到2000年的42年间,中国技巧健儿在世界技巧锦标赛和世界杯技巧比赛中共获得了128枚金牌,占我国所有竞技体育项目同期参加世界大赛并获得世界冠军总数的近10%,为世界展示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贡献了技巧人的智慧和努力。

中国技巧项目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技坛常盛20年之久,究其因有3点,其一,中国技巧项目曾经拥有一支培养世界冠军的高水平教练员群体。自参加世界技巧大赛以来,我国有31位教练员培养出了世界冠军。其二,中国技巧界经过近50年的探索与研究,已经积累和总结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成功训练经验。我国技巧教练员在积极吸收和引进杂技、戏曲等民族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率先创造出了近100个高难度新颖动作,并在世界技巧比赛场得以成功表演,引导着世界技巧运动发展的方向。其三,中国的技巧项目在科学化运动训练的指导下,运动员成才周期在缩短。对我国113名技巧世界冠军成才规律地分析表明,其成才周期(从专项训练到取得世界冠军所需要的培养时间)平均为5年。

2.2 我国技巧人为技巧项目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追溯技巧项目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简史可知,自1980年开始参加世界技巧大赛后,曾有近20多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省级技巧项目专业队,参加全国比赛的单位多达26个,为我国技巧项目屹立在世界技巧运动的强国之首,构建起了良好的训练基地和雄厚的优秀后备人才储备,以至于有13个省市自治区和行业体协为祖国培养出了技巧世界冠军。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技巧运动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技巧运动在1956年开展以来先后历经3 次大的磨难:1962年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而调整运动项目的原因,使技巧项目无缘参加第2届全运会,曾经有21个单位参加全国技巧项目比赛的局面一下被打破,仅保留下4个省市的“种子”;1983年的第5届全运会又一次取消技巧比赛,使我国在1984年的世界技巧锦标赛上一金未得;随后第6届和第7届全运会技巧比赛的设立,使我国的技巧运动不仅跨入到世界技巧“三强”之列,而且提前实现了1990年提出的“再用10年时间,成为世界技巧‘三强之首’”的奋斗目标。1993年在奥运战略的项目调整中,技巧又一次没能进入第8届及其之后的全运会;但是中国技巧界坚信,技巧这个历史渊源长久、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魅力丰富、广受人民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终究要展示在奥运竞技舞台上,并怀着一片“有为才能有位”的赤诚精神在“8年的生存”奋斗中依然有16个单位保留着“燎原的火种”,在每次世界技巧大赛中都是金牌“志在必得”,载誉而归,并于1994年和1999年两度登上世界技巧锦标赛团体冠军的领奖台[3]。

然而,自从1996年国际奥委会宣布蹦床将成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后,我国的技巧项目开始面临建项以来生存与发展的最大挑战,一时间,诸多省级技巧专业队伍纷纷被砍掉(有些省市技巧队的编制被压缩,还有些省市技巧队只能划编在其他项目中等)、业余训练队伍几乎解散无存、教练员队伍纷纷转行或转项,特别是一大批优秀的技巧运动员及其后备人才也纷纷转项到蹦床项目中去。曾经拥有的辉煌和可以津津乐道的“世界三强之首”几乎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原因似乎也非常简单,技巧既属于非奥运会项目,又属于非全运会项目;故而,没有队伍了,也就没有多少人练技巧了。

鉴于此,从1998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为扶持技巧这个传统优势项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以竞赛改革作为龙头,积极帮助技巧项目走出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对技巧项目所面临的困难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主要领导不仅在各种会议上都一再强调要大力扶持技巧项目,而且拨出专款用于支持对我国技巧运动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省级专业队。这一政策的落实到位,不仅引起了许多省市区体委的有关领导对本地区技巧项目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从而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技巧队伍;同时也激发了有关省市的技巧教练员和运动员献身技巧事业的信心和勇气。

2)曾经在国内比赛中率先冲破传统的竞赛模式,首次在全国性大赛中将2个独立的运动项目(蹦床和技巧)合并起来同场比赛。例如,在1999年8月举行的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中将蹦床和技巧合并在一起比赛,获得了圆满成功并取得了有益经验,随后又在全国冠军赛上正式施行。实践证明,这一举措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意义,既有利于2个项目间的相互交流,又扩大了观众的欣赏范围,为开拓体育竞赛市场找到了一条新道路;同时也为地方队有效地利用其人力、物力和财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3)在全国技巧比赛中增设集体项目。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技巧冠军赛上增设了集体项目,并获得了良好的影响及效果。其增设集体项目的意义在于,引导和鼓励教练员和运动员大胆冲破原有的技巧思维定势和《国际技巧评分规则》中对组织编排的若干要求与限制,积极引进和自觉吸收各种舞台艺术的表演形式,追求表演效果,为探索具有技巧特色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创造条件。10多年来,集体项目不仅已成为全国技巧比赛中的一项特点鲜明、魅力无穷的新形式,而且有的省级技巧队通过不断地大胆探索与积极创新,已经把本队的集体项目打造成为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

2.3 快乐技巧,与健康同行

中国体操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共获得11枚金牌(竞技体操9枚,蹦床2枚),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所获51枚金牌的21.57%。在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体操运动应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基于此,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确立了以《奥运争光计划》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竞技体操、蹦床和艺术体操项目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优势地位;同时,以大力推广“大体操”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体操运动所拥有的庞大项目群的优势,主动引领体操项目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使体操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以“抱团取暖、共同发展;提高项目的品牌价值;丰富体育产业市场更多的途径”为推广“大体操”的指导思想。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思路,即:1)解放思想、敢于创新;2)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3)进入市场、依托市场(业内人士、合作伙伴和媒体)、占领市场(大中小学,工矿企业,社区,广大农村);4)项目开展的重点领域:大、中、小学校(年轻人),并将“啦啦操”“排舞”作为突破体育竞赛市场的试点项目,获得了显著的推广成效。

2010年,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在对技巧项目的竞赛改革工作进行新一轮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2011年起开始实施重大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3.1 人人都可以在全国技巧比赛中实现自己的技巧梦

技巧运动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难易可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满足不同人群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的需求。然而,在现实之中,这一理解更多地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至于技巧运动所具有的功能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技巧虽说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却被冠以“动作难、练习危险”而名存实虚,至于想参加技巧比赛就更难了。因为传统的技巧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的种种限制就已经把众多人群排除在比赛之外了,其结果只能是想参赛者不一定能如愿,而能参赛者却寥寥无几。

鉴于此,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在“快乐技巧,与健康同行”理念的指导下,以动员一切愿意参加技巧练习,并希望在技巧比赛中展示自己为目标,从最基本的参赛内容改革入手,通过深入地调研,颁布了《2011-2012全国技巧比赛评分规则》[4]。

该《评分规则》在以下3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对技巧运动理解的突破,即把“技巧运动”定义为“是一项融各种静力造型、翻腾抛接、舞蹈、音乐于一体,通过全面的身体训练提高人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体育项目;技巧运动趣味性、表演性、健身功能极强;能塑造形体,培养气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2)首次将参赛组别设置为“幼儿组、儿童组、少年乙组、少年甲组、自由组和竞技组”等6个组(见表1)。3)首次“参赛资格”将扩大为“各有关省、市各级单位、各级学校、各行业体协、各俱乐部、各社区”,其中引导和鼓励“各级学校”“各社区”可以参赛,是体现“快乐技巧,与健康同行”主题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注:资料来自于《2011—2012年全国技巧比赛组别设置评分规则》。

2.3.2 以教练员队伍培训为引导,推动技巧运动爱好者队伍的不断壮大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为了使技巧运动的新理念能够及时有效、有序、有力地推广到“各有关省、市各级单位、各级学校、各行业体协、各俱乐部、各社区”,于2011年7月28日—8月1日在江苏省举办了“2011年全国技巧教练员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教练员参加了本次新规则的学习。国内技巧专家、少年儿童及幼儿技巧运动培训专家不仅对技巧运动新理念、全国技巧比赛新组别的设置等进行详尽地解读,而且针对新的比赛内容,以及有关少年儿童技巧运动基础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现场教法指导等,为参加培训班的教练员提供了具有现实操作性的范例。

尤其值得欣喜的是,本次教练员培训班区别于往年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在参加本次培训班的教练员群体中,来自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人数占到总人数的80%以上,从而为技巧运动能够真正走进学校和幼儿园奠定了师资队伍基础。

2.3.3 技巧项目竞赛新改革初战告捷

2011年全国技巧冠军赛暨青少年锦标赛作为我国实施技巧项目新的竞赛改革的第一步,就已显现出震撼性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赛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2011年全国技巧冠军赛暨青少年锦标赛的参赛规模来看,大有开创我国技巧竞赛史上新纪录之势头,而且有近400名参赛人数这一喜讯不仅迅速传播到我国技巧界,甚至有的技巧界人士误以为自己听错了而反问该信息是否真实。因为本届比赛的规模数远远大于1997-1999年全国青少年技巧锦标赛的参赛人数之和(1997年的参赛人数为54人,1998年为62人,1999年为87人)。

当得知技巧项目推行的新的竞赛改革在2011年全国技巧冠军赛暨青少年锦标赛上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成效之后,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赵郁馨同志专程从北京赴桂林市灵川县体育馆观看比赛,并称赞道,本次技巧项目竞赛改革所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将会在中国技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参赛者成分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2011年全国技巧冠军赛暨青少年锦标赛的参赛者成分来看,既有原来意义上的所谓专业或半专业运动员,但是所占比例就显得太少了,而来自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少年宫等所谓的非专业技巧爱好者确已经成为本次比赛的主力军[4]。这是本次竞赛改革的重要收获之一,即通过竞赛活动扩大技巧运动的参与面,吸引更多的人成为技巧运动竞赛的直接参与者。同时,通过本次竞赛改革是否也会给予主管部门一个启示,即在制定竞赛活动的方案(竞赛的理念、竞赛的规程,以及比赛规则等)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兼顾)到参赛主体的多元化等。

3)技巧比赛的新政为每一位热爱技巧运动,乐意参加技巧比赛的技巧爱好者搭建起了展示自我的表演平台。

笔者通过对参赛者及其教练员的访谈中发现,参赛者中不仅拥有在技巧项目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专业训练的世界级技巧运动员,他们以在世界技巧大赛上摘金夺银为目标,践行“更快、更高、更强”之精神;更有希望通过参加技巧项目练习,增强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为目标的中小学学生[5]。例如,在访谈中就有教练员(实际上她就是学校的体育教师)明确表示,我们的学生就是仅参与技巧项目练习2个多月的时间就来参加本次比赛,而且我们的参赛目的就是为了以全国性大赛为平台,让学生走出校园、融进社会、拓展视野、展示自我。

3 结论

1 )2011年全国技巧冠军赛暨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充分发挥竞赛改革的引领作用,在促进普及与提高的紧密结合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参赛规模和参赛者成分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开辟了为每一位热爱技巧运动,并乐意参加技巧比赛的技巧爱好者搭建起展示自我的表演平台之先河。

2) 我国技巧项目竞赛改革已初见成效,同时也引发了几点启示和思考,即通过竞赛活动扩大运动项目人口是可行的,其关键点就在于要敢于和善于“放下架子”,从政策上主动吸纳热爱这个项目的所有人;同时必须坚守,中小学是普及运动项目的基石,少年儿童是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军;运动项目“进学校”不仅可以直接为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而且也为运动项目的发展储备了厚实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11年全国技巧冠军赛暨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秩序册[R].

[2] 王文生,潘龙根. 准确把握世界技巧运动发展的方向:兼评第2届全国体育大会技巧比赛[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1):8587.

[3] 潘龙根,王文生,梁建新.2002年国际技巧技术规程与评分规则的变化及我国的对策[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