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网络教育资源;整合

[DOI]10.13939/ki.zgsc.2016.16.213

现阶段,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我国高职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职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高职院校无法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缺乏网络资源库建设,这些都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专业的学习资料,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方式。网络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通过被充分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 网络教育资源的内容及形式

网络教育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其强调以网络为主要媒介,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提升网络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网络化的教学过程。网络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数字化,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台化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具有非实时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其主要通过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形式,实现交互式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资源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教育网站、论坛等。电子书籍可以支持在线和离线阅读,使用费用较低;电子期刊主要由电子报纸、电子杂志和电子新闻三种组成;教育网站主要指部级教学资源网站、培训机构的教育、网络媒体的网络课程等。海关总署网站、阿里巴巴网站、环球资源网等贸易平台都是非常实用的网络教育资源;福步外贸论坛、阿里巴巴外贸圈等论坛的内容也是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

2 高职国际贸易教学中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

现阶段,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的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存在,阻碍了高职院校网络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整合高职院校网络教育资源,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中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仍比较明显。

2.1 管理人员整合意识缺失

高职院校在网络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管理人员思想落后,缺乏先进的整合理念,整合网络资源的意识模糊。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对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视程度不高,管理人员往往只是追求教学的质量,而忽略了教育资源的整合。网络教育仍停留在一种形式,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对国际贸易教学的重要性。在网络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参与整合的人员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工作中无法形成人员整合,严重阻碍了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质量。管理人员对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方式单一,缺乏正确的整合理论,教育资源整合知识匮乏。

2.2 网络教育资源整合质量差

高职院校对于网络资源整合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无法形成系统的统筹和规划,参与人员没有明确的目标,工作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系统性较差,整合效果不理想。目前,国际贸易教学中所涉及的网络教育资源多为以存储的显性知识,整合人员缺乏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意识和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对隐性知识的探索和学习的欲望较低。教师在进行国际贸易教学时,一般只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PPT课件进行教学,内容主要囊括教学所需的知识,而对于网上学习工具的应用则根本没有提及,学生无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师生互动较少,不利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学习。

2.3 网络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高职院校的网络教育资源整合虽然一直在进行,但是教师及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学校在教学网站中提供的国际贸易网络教学课程,学生的点击率极低,学生无法真正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网络课程和论坛的交流功能基本只是摆设,学生提问和发言的人数较少,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参与度较低。国际贸易网络课程中设有关于学生交流和教师评估的功能,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本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功能,网络教育资源的浪费情况严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对于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教学中也很少利用,很多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比较陌生,不会利用其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 高职院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意义

高职院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就是将原有的系统和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对各个系统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将整个系统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实现单个系统无法体现的功能。网络教育资源整合是将分散的系统、不同网络平台、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使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共享,提高各个系统的功能,实现整体效果的提升。网络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和学生数字化学习模式的主要内容,其建立的网络资源共享模式是国际贸易教学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对提高网络教育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4 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对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的作用

4.1 丰富了教学方式

通过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国际贸易中的抽象原理和概念学生较难理解,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之后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教学。关于国际贸易涉及的相关法律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国际贸易是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关于专题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ISAS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多种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使抽象、难懂的知识能够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兴趣。

4.2 降低了教学的局限性

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以后,教师的教学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时空更加宽阔,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仍然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题。也就是说,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随时都可以完成教与学,教学的时间更加充裕,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网络教育资源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更强,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

4.3 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

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后,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传统的教材,而是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使学习内容定期更新。网络化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国际贸易的动态、法律法规和发展趋势,将其有机地融合到学习中,使自身的国际贸易技能与时俱进,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5 高职国际贸易教学中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途径

5.1 网络教育资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学提供最新的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和行业信息,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将网络上最新的国际贸易工作图片和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给学生,使枯燥的理论学生形象化,提高国际贸易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电子商务运作内容教学时,利用阿里巴巴网站的免费外贸平台,让学生创建自己的网店,使学生亲身体会店铺装修、产品、产品报价和客户联络,丰富学生实践性学习的内容。

5.2 网络教育资源与学生学习的整合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学习。网络课程可以反复下载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国际贸易部门的官方网站和网络精品课程,让学生主动登入进行学习。网络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教师的风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5.3 网络教育资源与教学考核的整合

新时期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和学习成绩的考核,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学习更要注重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时,教师可以指定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网络教育资源,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测,实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检测的结果和平时的学习态度,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

6 结 论

高职院校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整合的效果。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这些问题是高职院校接下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对于高职国际贸易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贺映辉.高职国际贸易教学中整合网络教育资源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22).

[2]陈云萍,韩宾.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5).

[3]李庆云.地方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构建[J].职业技术,2010(7).

[4]王念良,李超,刘端森.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与网络教育资源应用[J].商洛学院学报,2013(4).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第2篇

一“AGIL”模型概述

“AGIL”模型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模型,主要用于分析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该模型由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于1953年提出。“AGIL”模型由适应功能(Adaption)、目标达成功能(Goalattainment)、整合功能(Integration)、潜在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构成。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系统过程都服从于四个功能的必要条件。如果要取得均衡和维持这个系统继续存在,它们必须得到充分满足。”[1]在社会的子系统中,为了维持其正常、稳定的存在与发展,就要不断满足四项功能的要求。同时,这四种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整体,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社会系统的协调与支持。“AGIL”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四种功能深入分析子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状态,找出问题的原因,使之重新达到社会系统的平衡与和谐。该模型的缺点在于只能对社会系统作静态的分析,不适合分析有较大变动的社会系统。

1适应功能(Adaption)是指通过社会系统与子系统的必然联系,该子系统能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系统中获取所需资源,不断适应社会系统提出的新要求,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子系统功能和结构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2目标达成功能(Goalattainment)是指确立系统目标及子系统目标,并根据目标的主次关系,整合各子系统内部资源努力达成系统目标。

3整合功能(Integration)社会系统不是由单一要素形成的,是由不同内部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协调一致所组成的。为了达成所设立的系统目标,使系统高效运行,必须协调系统组成要素以及各种资源的关系,使之更好地完成系统目标。

4潜在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为了避免发生各组成要素运作混乱,确保系统的有序运行,潜在模式维持功能注重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突出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及规范的建立来维护系统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远程教育发展问题

1难以适应国际化冲击和社会需求变化

高校远程教育不能很好地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冲击。高等教育国际化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教育三大发展趋势之一,业已成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它强调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注重教育的开放意识。另外,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包容的态度进行国际交流沟通,培养一种全球化的责任意识、参与能力、合作精神。远程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能够克服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教育形式,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促进作用。各国都在通过加大政府投入积极争夺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美国政府用于网络教育的开支每年高达100-200亿美元。[2]然而,目前高校远程教育仍旧是一个内部封闭的体系,未能从社会中获取足够的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我国高校远程教育中的发展,缺乏国际视野与开放精神,未能洞察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而且,在办学层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制约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校远程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由于高校远程教育受到授课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容易导致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不能及时向学生传递新的社会需求信息,忽视了社会对于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不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另外,各高校在远程教育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管理规范等方面参差不齐,导致未能建立完善的远程教育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社会信息反馈机制。

2培养目标过于单一

高校远程教育未能制定明确的国家目标。国家目标的制定对于高校远程教育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校通常将高校远程教育定位为非全日制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提供资格证书教育和学历教育。这是一种内在封闭的培养目标定位,缺乏从国家层面对远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考量,虽然在一定时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高校远程教育未能制定合理的市场目标。市场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市场向社会提出的人才需求目标。目前高校远程教育忽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未能及时洞察市场提出的人才需求变化,使培养出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人才标准受到市场的质疑。虽然某些高校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开设了诸如WTO高级研修班之类的远程教育课程,但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业评价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高校远程教育未能制定有特色的高校目标。高校目标是基于国家目标和市场目标的基础上,根据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等因素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目标注重突出高校远程教育的特色,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目前,高校远程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通过远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学科特色不明显、能力特色不突出、创新精神不能充分体现。只有在深入挖掘高校远程教育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有特色的高校目标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3资源整合不充分

通过“AGIL”模型分析发现,高校远程教育存在校外宏观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高校远程教育没能有效的整合、利用国家政策,未能通过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来扩大高校远程教育的影响力,进而获取社会各界对远程教育的支持,制约了远程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深入发展。高校远程教育也暴露出对经济资源整合不充分的弊端,未能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另外,我国教育部和有关机构已建设了300多门新世纪网络课程、1700多门国家精品课程、18个大学数字博物馆、12个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镜像系统、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3]这些优质信息资源由于网络平台不兼容、课件标准不统一,导致数字化资源不能共享,造成各高校远程教育资源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此外,高校远程教育还存在校内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未能有效整合优秀教师资源并将其配备到远程教育教学中,导致从事远程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相对其他学科师资显得薄弱;未能有效整合数字图书馆、多媒体资料室等校内教学资源使其在远程教育中发挥作用,造成校内资源浪费及使用率低下;未能有效整合校内学生资源,高校远程教育中对全日制在校生开放不足。

4法律保障、制度规范、文化因素的缺失

高校远程教育在法律建设层面缺失法律保障。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于远程教育的立法,使远程教育的责任双方享有充分的法律保障。例如,德国1976年通过的《远程教育法》,明确地以法律形式区分了校方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保障远程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法制建设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相应法律保障,远程教育立法工作一直滞后,未能引起立法机关的重视,相关法律条文只是在《高等教育法》中稍加提及并未深入剖析学校与远程教育学生的责任与权利。另外,在高校远程教育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未能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高校远程教育在制度层面缺少有效规范。高校远程教育在管理制度上不健全,对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师资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多部门管理,造成权责不明晰、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和机制。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缺少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和评价制度,造成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质疑。另外在保障高校远程教育学术自由方面也缺少有效的制度规范。高校远程教育在文化因素层面缺乏价值认同。高校远程教育对文化因素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价值取向上缺乏价值认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价值观的建立,造成学生价值取向上功利性和实用主义原则。高校远程教育没有树立“学习者中心”的教育理念,缺乏服务精神和态度,不能以人性化的理念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三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远程教育发展对策

1积极应对国际化冲击,满足社会需求

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远程教育承担着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职能,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各级政府理应增加对远程教育的投入,进行财政拨款。[4]高校远程教育为了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需要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增强远程教育硬件设施,加快设备的升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术趋势。同时,增加用于课件研发、师资队伍培训以及相关软件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提升高校远程教育的软实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变目前对于高校远程教育投资偏低,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状况。通过密切联系社会,满足社会多元需求。高校远程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发挥远程教育的技术优势和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密切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探索高校远程教育应对社会变化的新方法、新途径。高校要积极构建社会信息反馈机制以及毕业学生跟踪调查机制,使高校远程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的适应社会需求和社会竞争,让毕业生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2明确“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

构建明确的国家目标。教育管理部门要从战略高度为高校远程教育制定明确的国家目标,这种目标要在充分考虑目前高校远程教育客观状况的基础上,冷静研究国外远程教育的现状与问题,预测未来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国际视野、开放的精神迎接国际远程教育的挑战。制定合理的市场目标。合理的市场目标有利于远程教育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高校远程教育要在对市场需求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清市场现状、把握市场动态、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厘定特色的高校目标。高校远程教育要依靠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办学,树立有特色的高校目标,避免高校远程教育的同质化,以特色树形象、以特色促发展。对于高校远程教育特色目标的厘定,要在深入挖掘高校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依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深化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不断进行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特色为优势着力打造符合国家、市场需求的高校目标。

3提升对校内外资源的整合

提升对校外宏观资源的整合。针对高校远程教育与校外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相互兼容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推进高校远程教育的政策资源整合、经济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在政策资源整合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高校远程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促进政策措施的有效整合,逐步形成对高校远程教育的政策合力,改变以前只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制定单一、零散政策的局面。同时,强化对高校远程教育发展问题的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发挥政策资源对于高校远程教育的影响力。在经济资源整合方面,积极整合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吸引社会捐助以及引入企业资金投入,实现高校远程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高校远程教育发展道路。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全方位的探索适合高校远程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方式,在国家层面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创建信息资源统一标准,避免各高校间信息资源标准不统一、不兼容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在兼顾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对校内微观资源的整合。高校内部要加强对校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整合,加大对远程教育的支持与帮助。在教师资源的整合上,高校要弥补远程教育师资方面的不足,从其他学院中选取优秀教师直接给学生授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现有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促进其专业发展。在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上,高校应给予数字图书馆、多媒体资料室等机构硬件设备上的升级换代并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并且,通过校内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减少重复采购成本,提高其使用效率。在学生资源的整合上,高校不仅面向远程教育学生而且也可以采取措施让全日制学生享受到灵活、开放的远程教育。

4加强法律、制度、文化建设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地方高校;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5201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城市现代通信基础设置和信息服务水平的较快发展,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如何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总体提高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内涵建设成为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优秀教育资源整合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成为了提升高校软硬件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对课程知识的传播、课程资源质量的提升、教师间交流合作的加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及学习效果的增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育资源整合的定义

教育资源整合是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是优化与重组现有教育资源,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企业、社会等多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多赢。从哲学意义而言,整合是由系统的整体性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和优化的过程,只有通过各子系统集成优化,相互渗透,相互协调,有效控制,才能从环境中获得信息和能源,从而实现整体优化和整体最大效益的创新过程。

3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各高校独立办学的原则,因此各高校在办学理念、师资情况、组织管理等一系列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虽然突出了高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导致了许多师资、设宴设备、图书设施等原本可共用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就我国高校发展来看,地方高校和重点高校、国家直属高校相比,无论在教学质量、师资条件、经费投入还是其他教学条件都明显处于劣势,具体问题体现如下方面:

3.1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师生比例严重超标

重点高校有更好的教师、实验室和设备,而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资金有限,致使设备明显老化,实验室资源不足。同时扩招后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师生比例远远超出正常比例,造成知识的传承很难有效进行。

3.2教学资源更新成本高,更新速度慢

技术的飞速发展往往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验设备,而所需成本,给地方院校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同时,缺少资金更新教学资源。

3.3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低

即使近年来随着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高校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扩大,使得课程资源得到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整合,即使整合了部分硬件资源,然而在教师交流和学术交流等软件资源层面很大程度上根本无法实现整合。

3.4学生欠费现象严重

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均来自于农村,因家庭因素欠费较严重,同时地方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少于重点大学,这更加重了地方高校教育的困难程度。

地方高校要想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设法摆脱在资源配置上的劣势地位。为了进一步落实“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文件精神,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必须通过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无形资产的整合及共享实现地方高校的资本共赢。

4地方高校教育资源整合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方案

4.1教学资源整合

为了不断提升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每年高校内部甚至省部级教育部门均组织开展如教学能手、优质课堂、实验教学比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各类竞赛的教师讲课和课程设计层次明显优于普通课堂,但由于时间、人员安排、经验和精力等诸多原因,就目前而言,均缺少有组织、有计划、全面系统的步骤和平台将这些优秀的教学竞赛资源及时进行分析整合和共享,这不仅浪费了优秀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各级教育教学成果的推广,减少了校际合作交流的机会,更使得欠发达地方高校的一线教师缺少通过竞赛、交流合作而提升自己、了解学科发展、了解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机会。针对信息资源的现状,为了解决信息资源种类繁多、杂乱无章、资源层次低,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充分保证资源整合服务的有序化、精约化、最优化,需要建立统一、有序的开发平台,实现异构教学资源间的跨模式、跨语义集成,才能实现较好的应用策略。基于现有的网络和公共云环境,将图形、影响、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一系列技术有机融合,将教学资源用图文并茂和形象生动的仿真模拟,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能帮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知识,提升整体信息素养。

4.2人才资源整合

在地方高校

合的重中之重。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本身的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只有教师结构合理化,才能极大发挥教师功能,加快学校建设及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入,教育特殊性等要求,需要高校教师不仅具备全面透彻的知识,也需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思想,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保证高校教学能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地方高校教师思想方面的整合也是其重要组成的部分,教师作为人力资源的主体,即使教师具有不同的人格魅力,也深受高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影响,职工思想,凝聚教师集体力量,才是推进地方高校建设和整合的有力保障。

4.3无形资产整合

无形资产是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大学已经科研院所的名牌效应、文化、制度、办学风格等。在地方高校无形资产的整合过程中,应该以“资源共享”为中心,面对不同的文化、制度和办学风格,对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地方大学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包”,而不是简单的叠加与集中,这样实现建立以差异性和创新性为主的大学内涵建设,才能成为经济时代重要保障。同时作为整合的更深层次的理念,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整合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的无形资源,二者的先进性和统一性是引领健康校园建设的核心部分之一,是建设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地方高校特色的前驱保障。

4.4投入管理整合

要加大办学开放力度,实现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需要增加地方高校资源总量,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将社会闲散资金、境外资金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整合起来,从内涵深度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弥补地方院校因资金不足导致的众多问题,同时提高资金的审核和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毕玉侠,刑花,佟立今等.论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战略方向[J].中国校外教育,2008,(2):51.

[2]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8):3236.

[3]徐建中,何玄鹤,李有彬.我国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6,(7):46.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第4篇

当前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的教师,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整合者,缺乏自主构建意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目标,自主探究意识薄弱,从而造成课程资源割裂,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分离。文章根据教师职业岗位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要求,设计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引导师范生自觉地进行资源整合,在先做后学教学模式中激发学习需要和驱动学习目标,从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实现教师以学导教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

课程模块;课程资源;课程整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教师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点。通过“科研兴教”进而“科研兴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是新时期中小学的内涵发展之路。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和教育专业化素养主要通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培养和毕业论文实践来实现。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发挥教师教育课程在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因而该课程的改革是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的必然诉求。

一、传统“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实施模式及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仍然秉承着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需求,存在教师的教学与师范生的实践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一)以教师和课程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忽略学生的发展需要

这种理念的支配下的教师倾向于两种课程资源的实施模式。(1)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课程资源即教材,按教材教,根据所选用的教材实施教学、着重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形成,遵循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不轻易打破其编排结构,除非认为教学内容的前后编排不符合课程知识逻辑顺序,进而进行顺序调整。(2)以课程资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综合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课程资源根据本课程特点和知识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这种以教师和课程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在研究教材和课程资源基础上的选择,注重课程的知识体系,不是重视所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构成及教育科研能力发展需要,所培养的未来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薄弱,不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研究,不能将学习的教育科研知识直接转化成教育科研实践能力,从而造成科研能力薄弱,不能对“教”与“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研究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止步不前,更不利于未来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孤立开展课程教学,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

传统课程的实施方式,是各个课程的教学平行开展,各不交集,各个课程教师负责独立完成本门课程,教研活动的内容仅限于互听互评,所评内容仅仅针对本门课程教师教学角度,在涉及学生学习需求满足方面,也仅限于本课程。没有从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整合角度和满足学生认知特征的角度出发,忽略学生的已有经验,不能满足学生的整体发展需要。

(三)理论学习先行,实践操作随后,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在学习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掌握了基本研究理论和方法后,根据教师布置的习题,将理论运用于与实践,经过实践训练,最后才着手毕业论文课题的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在理论和方法学习阶段,理论学习是服务于实践应用的,而学生没有源自于实践的活动的需要,对教师的理论教学是被动接受,学生没有任务意识,学习目的性不强;在实践训练阶段找不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最后到了实战阶段时,最初学习的理论和技术已经在他们脑里模糊起来,第一阶段学习的知识、技能已经不留痕迹了,理论和实践是两张相脱离的皮,造成学无以致用结果。

二、新课程理念及其实施模式

针对传统课程与教学存在的弊病,新课程通过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指向师范生的实际能力需要,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模块化,分项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一)基于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块

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和自身的认知特征及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的要求培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纷纷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小学教育的应用型人才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应用型人才要求大学生除了具备学科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外,还要具备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如各类调查法,善于发现教育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仅提供“是什么”“为什么”学科陈述性知识,还提供了“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和操作技能。模块课程的特点正适合于工具性课程。

1.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块的内涵

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发展需求和培养目标及将来就业的岗位需求,以应用为背景,以课程特征为基础,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形成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是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可能生活世界的桥梁。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CBTE(CompetenceBasedTeacherEducation)理念源于美国,CBTE是在教学的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中诞生的,是一种根据教师资格制度的要求而设置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它强调能力的训练,其最终目的是使教师获得有效的教学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学业进步。CBTE提倡改革传统的课程,开发有效的教学计划,以培养教学所需要的技能,把复杂的教学策略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技能,并为技能的演示提供实践和反馈。CBTE课程模块教学是依据课程特征和课程培养目标,将本课程培养的人才目标应具备的能力划分为几个能力模块,课程依据要培养的能力,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模块,一个模块通常围绕一个能力,融合了课堂学习、研习、项目实践,及时将所学付诸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小学教育科研课程教学的模块化设置

按照本课程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用型小学教育人才的科研能力分解为六个方面,包括:拥有科研精神,形成科研意识;具备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小学教育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掌握研究过程,明确研究程序;能运用适宜的研究方法;掌握小学教育常用的研究类型;掌握小学教育常用的研究成果表述方法。围绕这六个能力将本课程分为六个教学模块:小学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小学教育研究过程,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小学教育研究类型,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表述。以教育研究方法为主线,学习各个具体研究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这六块课程内容的安排从易到难,即遵循了课程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课程组织原则,又以研究方法为主线,体现了纵向组织关系。然而,并不是固定地按这个顺序施行,必要时打破原有顺序灵活调整,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需要什么就先学什么,按需教学,不是按教材和教师教学。

(二)基于学生知识经验和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设计实践项目

任何学习都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建构和内化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包括已经学习的课程和正在学习的课程及其他相关的信息资源。这些课程和信息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在学科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形成促进本学科学习的有利因素。

1.小学教育科研课程资源整合的思路

根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本课程的课程资源整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基于培养计划的课程资源整合,基于学习者同伴合作的资源整合,基于校外的课程资源整合。

(1)基于培养计划的课程资源整合

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将课程分为已经学习和正在学习及即将学习的课程。对于培养计划中已经实施的课程,教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模块,引导学生唤醒相关的已有学习经验,这时,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启发者,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动整合者。对于与本课程并行开展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学生的主动建构,进行资源整合。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当前的培养计划课程中,与本门课程并行的教育统计课程,教育统计学旨在结果统计,教科法的具体方法深入学习,是本课程不可剥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一)两门课程的教师可以协商合作教学,互相观摩课堂教学、了解学生学习与实践进展,发现学生的真正需要,并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导向,改进各自的教学。(二)在统计章节施行模块化教学,让统计学教师参与本课程教学,沟通了两门课程,做到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的整合运用。(三)整合并行的课程资源,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在实施本课程教学时,以本课程为主流,将与本课程同时开设的课程知识为支流,将支流纳入主流。吸纳的方法是,通过本课程的执教教师了解相关课程的进度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安排相应的任务,应用本课程的知识技能于各个相关课程,或在相关课程中,寻找本课程的学习素材、理论基础。教师合作遵循以一个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即促进本课程学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发展,从而进行不同课程资源整合的教师合作。教师此时作为课程资源的整合者和创造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掌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培养计划,才能够有效地整合和构建课程资源,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联系、整合、构建课程资源,形成主动学习习惯。

(2)基于学习者同伴合作的资源整合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具备不同的个性化知识经验,这些经验便组成丰富的、个性化的课程,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班级和学校交往,进行信息交流,相互影响,形成同伴文化,或同伴课程资源。同伴课程资源的发生有随意性、不稳定性等特点。所以,教师要通过有目地组织和引导同伴合作学习和交流,使得随意的同伴学习行为成为有目标的自觉的同伴合作资源整合。

(3)基于校外的资源整合

本课程的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指在校外教育现场所获取的实践课程资源及社会资源,包括大众传媒、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校外教育现场的实践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实习基地的教育为主导,高校辅导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以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为目标的课程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的主体和创造者为学生,学生通过主动接触和获取社会资源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整合成服务于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组成要素。

2.基于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项目

在课程资源模块化条件下,每个课程模块的实施都可以综合运用以上三类课程资源整合形式,每个教学模块分解为若干个下位的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模块,例如可以将“小学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模块划分为:探索教育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探索教育问题的实践项目,该实践项目的实现主体是学生,实现基础是各种资源,实现渠道是学生自主整合各类资源,运用相关资源来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问题。学生可能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学习中,对“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感兴趣,积极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关于教师课堂评价语与教学的关系,并自觉从已经学习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课程中寻找理论依据,从校外资源的社会资源了解当前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使用状况,以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接着教师安排教育现场见习,学生在教育现场的语文课题教学观摩中,观察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使用现状,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和验证假设,最后通过同伴合作探讨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研究课题。

(三)基于“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导教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流程

针对传统的先学后做教学模式,以学导教反其道行之:先做后学,学生在做中产生学的需要;先学后教,在自主探究中主动求知,在求知困惑后,教师引导、点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按需教学,学生的需要、已有经验、认知特征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指导方向。

1.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模式的理论基础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旨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学习需要和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根源于他的需要,需要是人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强烈的需要引发活动的动机,动机是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动力。学生学习没有动因,产生学习的盲目性,主要是没有发现内在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布置任务先行实践,学生在实践中和自习理论中必定产生困惑,产生认知上的不满足和不平衡,则形成学习需要。没有需要和动机的学习是被动和盲目的。

2.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模式的思路

学生在学习研究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与技术之前,教师布置研究课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教育现象,探索感兴趣的教育问题,并发展为研究课题。学生在观察教育现象就是在实践和在体验,在体验和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的问题,所获得体验是深刻的,所发现的问题是认识深入的,然而在探索和发现问题中必定会遭遇困惑,这个困惑是因为缺乏理论素养和技术能力,困惑的初步解决方法之一是小组互助、互通有无,群策群力,方法之二是运用书本自学自助。两种方法未能解决的问题,则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偾”和“悱”,在这个时候的学习与探究理论,便是教师提供及时雨,给予适时的营养,能被真正地吸收和内化。如此,学习了理论,然后运用理论再回到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理论促进实践,实践印证理论。然后再继续开展下一个实践探索和理论求知,先做后学,在做中遇困惑,困惑然后知不足,知不足,才学有针对性,才学有所成,学有所成,便跃跃欲试,则自然而然成在实践。就这样从研究课题到研究方法到成果表达的系列学习就层层推进、水到渠成了,学生成了学习和探究的主体。

3.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模式的教学流程

根据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实施理念,实践探索先行,理论和技术服务跟上,然后理论与实践并行,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采用的步骤:尝试实践→理论自学→课堂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操作→评价。

三、结语

总之,课程教学改革旨在促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个渠道的课程资源整合,形成整体性知识,并能掌握教育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具备运用于探索教育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是在实践中开展进而不断创新发展。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改革模式还可能遇到诸多困难,如教师间的合作问题(每位教师有预设的教学计划,不容易主动配合),以何种方式进行最佳配合,从而满足学生发展尚待探索。

作者:林丽花 邓惠明 单位: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1]李英,宋晓平.21世纪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J].科教导刊.2010,(10).

[2]王华.关于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6).

[3]周均.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4]刘华山.新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王俊,李炜.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模块化改革[J].合肥学院学报,2013,(3).

[6]温忠鳞.教育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资源 整合

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举措。在当前职业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时期,加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有利于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资源效能最大化、实现资源增值,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加强湖北省会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工作合力,构建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w系。

建设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建设。职业教育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立足点,以培育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需要多样的、实效的、共享性和综合性的职业教育资源为其提供服务。当前,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资源的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湖北省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建设总体上比较缓慢,利用率不高。

一、影响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政出多头。湖北省职业院校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不同的行业,不便于统一规划。湖北省内共有职业技术学校61所,学校在行政和业务上隶属湖北省教育厅、当地人民政府、集团公司、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林业厅、湖北省司法厅、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建设厅、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地矿局、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湖北省体育局、共青团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由于各部门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不同,有的部门没有对所属职业院校进行有效管理。

(二)地方保护主义。湖北省61所高职院校中,除了省会武汉有38所,其他23所高职院校分别设在荆州、宜昌、黄冈、十堰、襄阳、随州、荆门、孝感、黄石、鄂州、天门、恩施、潜江、仙桃等15个城市,而且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当地人民政府,各市政府部门采取地方保护政策,各自为战,单打独战,导致学校招生成本加大,恶性竞争加剧。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扩招,加之基础教育人数的刚性减少,导致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各地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资源被分散,不能集中力量提高办学实力。

(三)专业开设雷同,缺乏办学特色。湖北省61所高职院校,开设会计专业的学校有56所。专业设置重复,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教学设备等方面缺少统一性和互补性,造成极大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多数学校没有对专业发展进行规划,没有对专业发展进行定位,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招生中竞争激励,相互抢夺生源,影响职业教育的声誉。

(四)缺少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采取粗放式模式,独立、自主发展,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不能资源共享,不愿相互帮扶。有的学校资源丰富,有的学校资源贫乏,学校之间缺少资源共建、共享的愿望与行动,不能发挥资源的效益性。而且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办学中,仅靠个别学校无法调动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五)观念落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一些职业院校没有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成不变。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人们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发展趋势来看,“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模式。作为数字时代掌控式学习的典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根据学习需求自由安排学习进度,因此“翻转式学习”将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湖北省高职会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

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的目标是成为“一站式,并可由此寻找到任何资源”的资源门户,通过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分布式的“资源实体”的方式,将区域资源乃至全国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交流。英国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建设,并通过“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将100 家教育机构联网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在我国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2009―2016年),学者们重点研究了以下问题:一是关于职业教育资源内涵界定的问题;二是关于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机制问题;三是关于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动因问题;四是关于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措施问题。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可以看到国内外专家针对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有些观点已经达成共识。已有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是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需要,关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为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及整合路径等问题作一番深入的研究,找到切合实际的推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最佳路径。基于对该问题的逐步了解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要求,笔者认为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还有待从以下方面深入研究:(1)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专业结合的研究,特别是会计专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仍是空白。(2)会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模型及运行机制问题的理论框架。(3)会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后的运行机制。

湖北省会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是: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最新理论对区域会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动因、机制以及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丰富和发展会计职业教育的研究内容,同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视角;理论联系实际,为规范湖北省会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会计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三、湖北省会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原因

(一)现实原因

湖北省是中部人口大省, 也是教育大省, 为了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 实现湖北率先在中部崛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湖北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大批实用技术人才是关键。作为与经济发展最为紧密、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职业教育,要考虑如何进行“教育供给侧”改革。

近几年,湖北省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多。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各院校都在积极进行会计教育资源的投入。会计专业教育资源表现为教学资源、专业教师资源和实训资源等。各院校在发展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都会在教育资源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在组织会计技能大赛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屡次在省、国赛中获大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理一体化教学特色鲜明;湖北财税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培训贡献突出。但是这些特色与优势是比较而言的,就培养高素质的会计职业人才目标的要求来说,任何职业院校又都会显示出这样或那样的先天不足,靠一所院校来培养出复合型的会计职业人才,其能力是根本达不到的。

湖北省61所高职院校(截至2016年6月5日)几乎都开设会计专业,每所院校都在人、财、物和管理等方面加大教育投入,以期在激励的竞争中立足。由于没有相关部门统筹规划,造成各院校自成一体,重复建设,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提供优质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必须走资源整合、内涵发展的道路。凝聚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会计职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湖北省高职会计专业应该遵循统一标准,聚集与整合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使有交叉的资源彼此衔接,通过一体化的举措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将分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率的整体,让资源通过结合发挥最大的价值。

(二)理论依据

经济学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经济学意义上,要把握教育资源的产出特征。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社会学家帕森斯关于社会整合的重心转向文化系统,他强调透过社会化使规范、价值、信仰即文化系统内化成为行动者的自觉行为,从而发挥社会整合的功能,从社会学意义上,要把握教育资源的职业需求,发挥职教资源整体功效。

(三)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整合与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整合与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湖北省会计专业职业教育资源怎样整合?运行如何保障?这就需要我们从实践探索的角度,对湖北省会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以及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和谋划。

(四)中高职衔接的需求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两者之间顺畅地实现互通互融,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做好课程衔接,推进中高职教育微观衔接与内涵发展,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实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制度保障。要想构建出我国完善的中高职教育科学体系,必须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搭建出中职和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因此,在湖北省区域内进行实验,深入探讨我省会计教育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形成会计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框架,为开展高职会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提供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