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范文第1篇

一、年全省科技工作回顾

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体制,优化自主创新环境,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3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36项,再创新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圆满完成了“十一五”任务目标。全省R&D经费支出实现大幅增长,达到519.6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占GDP的比重为1.53%。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经费近15亿元。根据《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培育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

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我省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一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质和量同步提高。认真贯彻《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在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物联网、特种纤维、氟硅材料、新药创制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强了关键技术的攻关,培植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85家。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2亿元。新增2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省达到8家。新增4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到33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蓬勃发展,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16万亿元,同比增长28.8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比年初提高了2.26个百分点。

二是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积极搞好重大专项顶层设计,突出技术创新,将重大专项与《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结合起来,针对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安排了80个重大专项,下达资金2.5亿元,着重加强了对高端电子信息、新药创制、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的支持。完善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组织形式,引入招标机制,对“省重大药物产值利税双倍增科技示范工程”和“省氟化工产品研究开发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加快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济宁、烟台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这是我省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一步,省政府分别召开了高规格的建设动员大会,国家高新区增加到7家,并列全国第二位。文登高新区纳入省级高新区管理,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20家。创新型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青岛、淄博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全省达到4家。全年省级以上高新区批准入区项目2190个,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15.73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552.18亿元,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最好、创新能力最强、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特色园区,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二)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面部署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省试点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济南市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支持青岛市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市工作。

一是积极构建和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新构建了5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了集成创新,突破了部分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环节,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3家战略联盟被批准为国家试点联盟,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5亿元支持。

二是着力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新增9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到35家,并列全国第一位。积极开展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96家,总数达到392家,同时认定了5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

三是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孵化器60余家,其中部级创业服务中心22家,部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家。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11家,其中部级示范中心12家,省级示范中心23家。

(三)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占领科技前沿阵地

一是全面部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二期工程建设资金已经得到落实,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省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推进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启动了量子保密通信试验网建设,确定了量子通信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方案。省千万亿次超级计算中心顺利通过专家论证,进入了建设阶段。同时,安排部署了省钢铁研究院建设,着力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培植新的增长点。

二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新突破。今年新增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26家,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新增1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744家。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科技部验收。5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批准筹建,总数达到10个,居全国首位。3个实验室被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总数达到6个。

三是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5家部级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了省对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联盟。推动中科院有关机构与日照、烟台等市开展了全面合作,建立了多家技术开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通过实施科技合作项目,获国家科技经费支持首次超过亿元大关,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

(四)着力发展民生科技和农业科技,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取得重大突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为把医药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重大新药创制体系和重大新药成果转化体系取得新进展,省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构建了12个单元技术平台,培育了20家国家新药大平台产业化示范企业,启动了“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专项建设工程,系统整合济南高新区、潍坊高新区和烟台高新区医药科技园区的优势资源,构建了省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成为全国7个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之一,争取经费3亿多元。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我省作为唯一的试点省正在开展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这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村内需的重要支撑。滨州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农业良种工程取得新突破,安排了18个重大课题,并重点支持了小麦、玉米、林草、肉牛和水产等农业生物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围绕小麦、棉花、蔬菜等全省农业主导产业或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组织认定了26个第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组织实施了15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效显著,为全省开展超高产创建活动和实现粮食连续8年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五)着力服务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一是努力支撑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制定完善了《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组织编写了《省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优先行动计划》,并积极争取科技部在政策等方面支持我省开展海洋经济试点工作。推动全省海洋大院大所、涉海企业申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加快了海洋领域创新步伐。全年新增国家、省市海洋领域项目412项,合同国拨经费总额3.65亿元。重点培育了现代生态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并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二是努力支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充分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重点为黄三角经济区打造平台支撑和科技支撑。推动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我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攻克了一批制约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开发了适合不同类型湿地生态保护的关键技术。

(六)着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保障

把科技人才工作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推动高层次人才向我省聚集。省农科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省科研院所系统共引进8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并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省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累计引进28个研发团队,其中来自海外创新创业人才领军或加盟的团队达17个。新建48个院士工作站,共有49位院士进站工作,院士工作站达到108个,进站院士119人,院士与企业合作了大批项目,转化了大批科技成果。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亿元,增幅达到38%,有力地支持了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省自然科学基金,加大了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资助力度,特别是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成为了我省公认的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重要台阶。

这一年来,全省科技工作呈现出诸多的亮点,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并在多个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为全国积累了有益经验,特别是高新园区和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取得了大丰收,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取得这些成绩,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科技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省科技厅,向为全省科技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各方面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发挥,离全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离全社会的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努力实现科技工作快速进步发展。

二、年全省科技工作部署

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要充分担负起这一重要责任,以坚定的信念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年,全省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以实施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为抓手,以推进体制创新、培养吸纳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为保障,使科技成果更多惠及群众百姓,支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按新口径),省级以上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增加2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增加0.15个百分点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600家,新建10个省重点实验室,20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将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作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落实工作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确保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有序发展。围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进一步完善构建联盟的工作布局,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把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作为联盟发展的重点任务,按照产业技术创新链来开展集成创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贯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联盟发展的突破口,将活跃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高校、科研机构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支持联盟单位承担各类科技计划,并给予倾斜。

二是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引导和支持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和管理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增强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各类科技计划将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三是争取开展市、县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县市区和各类园区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带动作用,选择不同类型的、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同时,开展创新型县市区创建活动。

(二)加快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继续实施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立足省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加快实施《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重点支持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海洋科技开发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发展产业群,形成规模经济和特色优势,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同时,继续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衔接,最大限度地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按新口径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考核工作。在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形势下,省政府重新调整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考核办法,并将列入省委、省政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新口径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海洋开发“四新一海”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确定的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统计工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其所占比重,以此考核全省工业领域转方式、调结构的情况。从今年起,每季度将以明电形式按新口径统计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指标数据。这是今年科技工作的一大转变和创新,希望各市认真研究统计指标体系,确定正确的投资方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加快实施高新区提升工程。近年来,我省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引领着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新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国家即将出台《关于加快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意见》,将为高新区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今年,省政府将适时召开高规格的高新区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加快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关于加快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文件,完善高新区考核管理办法。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全省高新区的指导,引导高新区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凝练发展目标,确定调整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区量和质的同步提升,加快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步伐。深化我省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工作,力争我省部级高新区全部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

(三)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持之以恒地抓好建设工作。突出创新平台支撑发展、整合资源和转化成果的作用,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占领科技制高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要加快二期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海洋分子生物技术、深海科学、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和滨海综合实验4个公共实验平台,以及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资源综合利用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争取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尽快正式批复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同时,与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凝练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支撑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省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将聚焦世界信息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建设研发平台、人才聚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四大高地”,重点打造好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千万亿次超级计算中心、卫星产业园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高端研发平台。省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要加快量子保密通信试验网和量子通信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实施好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光纤量子通信综合应用演示网络”主题项目。省千万亿次超级计算中心要尽快启动建设工程,以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带动重点支柱产业。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要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力求在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产业化攻关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真正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的支撑平台。鲁南煤化工研究院要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的合作,强化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方面的攻关,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化工成套工艺和装备。实质性推动省船舶设计研究院、省海洋工程研究院、省钢铁研究院建设,着力在船舶设计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和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培植新的优势。同时,研究制定“十二五”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统计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其服务能力和辐射作用。积极争取建设更多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加快发展民生科技

民生科技是全部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省科技工作的传统优势所在,今年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百姓。

一是以建设省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和国家省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为突破口,构筑我省重大新药创制体系和重大新药成果转化体系,培育新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软硬件建设,围绕新药技术链,从新药创制、技术平台建设、大品种药培育、关键技术与装备、医药企业孵化基地、医药科技园区等六个重点内容,建立和完善国内一流水平的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今年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区、六类研发基地、二十个示范企业和三十个创新团队”为主要内容的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确保完成国家新药研发大平台建设任务。做好“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专项建设工程,组建高水平的医药创制团队,力争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二是抓住省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发展海洋科技。蓝色经济,科技先行。抓紧整合海洋科技资源,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深海基地、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等科技创新平台。瞄准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强化低碳技术、深海技术、新能源技术、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六大技术研发。培植现代海水生态养殖业、海洋药物和生化制品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精细化工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现代船舶制造业、海洋仪器装备产业、海洋工程产业等九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着力加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化基层服务站和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探索农村农业信息化长效运行机制。出台《省现代种业科技振兴计划》,省里将拿出1亿元资金支持种业科技发展,加大对种质资源保护、农业良种培育和科技型现代种业企业培育的支持力度,建立从资源保护、种质创新、品种培育到企业培植、种苗扩繁、基地建设、转化应用的现代种业技术体系,推进种子产业化进程。加快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筹建国家黄河三角洲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出台《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实施细则》,新认定1-2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需求,重点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和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

四是继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重要社会事业两个科技支撑体系。攻克行业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建立技术共享机制和政策推动体系,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技术集成与攻关,加快绿色城镇建设和污染物减排科技示范,着力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和节约问题。重点加强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公共安全科技攻关,构筑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五)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完善学科布局,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资源、能源、农业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一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制定“十二五”省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在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领域、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和交叉科学领域,建设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企业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有特色有优势、有实力和建设运行好的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出台《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健全管理、运行和考核机制。

二是提升科技条件基础支撑作用。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服务功能,建设10个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进一步规范实验动物管理,启动实验动物管理立法调研工作。开通科技文献共享网,推进科技文献共享。

三是加快推广应用创新方法。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相结合,面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型企业,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应用。成立创新方法研究会,以数字化技术促进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面向广大青少年和儿童宣传普及创新方法,培养创新兴趣,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

(六)加快推进科技合作

科技合作要树立大合作、大科技的理念,高起点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夯实合作基础。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全面分析整理国内的院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院校一级学科和国外相关专利等科技资源情况,通过实施科技合作支撑计划,服务好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院士工作站建设,与院士合作开展更多项目,转化更多科技成果。全面加强与中科院的合作,力争尽快建设中科院省分院。适时召开与中国工程院的高层次合作会议,开展与中国工程院的新一轮战略合作。全面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合作,重点深化区域规划设计、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合作。

(七)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原则,强化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以延揽人才,突出支持参与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突出科技人才在科技计划实施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引进一个领军人才、组建一个创新团队、孵化一个科技项目、兴办一家高新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做好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工作,积极参与“泰山学者”工程、引进海外人才“”和省“”等工作,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向省聚集。继续做好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为基础研究领域人才提供支持。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建立符合人才队伍成长规律的体制机制。大力弘扬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倡导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八)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

为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金融配套政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部等五部门印发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联合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并选择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创新型试点城市等科技金融资源密集的地区先行先试。试点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这是我省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机遇,是短时间内快速增加科技投入的一项重要选择。我省将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科技和金融合作试点行列,并与交通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开发科技金融产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同时,有条件的市或高新区要探索建立科技银行。

三、深化改革,创新思维,全面实现科技工作各项任务目标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事关大局、事关长远。全省科技系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常规,提高新形势下驾驭科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年各项科技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全省科技工作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努力探索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统筹考虑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基础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等不同要求,对现有省级科技计划体系进行科学梳理和分类,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对科技攻关计划进行合理定位,一方面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另一方面实现对基础类计划研究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根据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围绕服务科学发展、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提高省科技奖励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充分发挥科技奖励激励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作用。

二是创新思维,整合资源。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首要条件是创新思维。特别是面对我省创新资源较为短缺的状况,更要开阔眼界,树立世界眼光,在全国范围、全球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为我所用。省科技厅系统内部单位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协调一致,资源共享。全省科技系统也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步调一致推进全省科技重点工作。要摈弃“只有经费才是资源”的观念,积极争取更多部级平台、品牌,通过平台、品牌凝聚人才,争取各类计划落地。要提升发展的境界,争取更多优质资源。

三是宏观指导,抓好落实。结合省“十二五”规划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科学务实做好我省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思路落到实处。编制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注重发展民生科技,以富民强省和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力度,推动县(市)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修订完善省科技进步条例,形成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的良好格局。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范文第2篇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紧迫需求,科学技术的地位与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科技实践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结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让科学发展的理念在自主创新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贯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全面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前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振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围绕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民生科技工作,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实现支撑引领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统筹部署,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国内和国际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

5.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构建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凝聚各方面科技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二、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依靠科技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是当前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发挥各方面科技力量的优势,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把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选择重大专项中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能有效拉动内需,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任务,加大投入,加快实施,力争快见成效。进一步完善重大专项工作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战略产业。

2.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产品。结合中央扩大内需十条措施的落实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国家科技计划的部署进行必要的调整,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问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3.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专业化、网络化科技服务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发挥国家高新区作为自主创新高地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对高新区科技创业的支持,以创业促就业。

4.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针对企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需求,组织动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广大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进入企业,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抓紧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城乡科技统筹,引导科技要素和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力度,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特别是增产千亿斤粮食战略工程提供支撑。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集成转化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农村科技型龙头企业。继续推动星火产业带建设,加大对重点涉农产业的支持。充分发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作用,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强部门联动,营造政策环境,搭建创业服务平台,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兴办生产经营实体,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创业和服务。通过人才要素带动科技、金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集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培育一批农业产业链,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建立健全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依托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推动形成覆盖广大乡村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重点发展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实现农业全过程信息服务,把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生活等信息及时传送到千家万户。

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科技惠民

让科技进步惠及人民群众,这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工作。要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强民生科技工作部署,大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

1.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加快疾病防治、优生优育、公众卫生、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现代化等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面向万乡千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推广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医疗仪器、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等技术和产品,普及推广健康知识,提高社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公众健康素质。

2.实施改善人居环境科技行动。结合拉动内需的相关民生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能省地宜居型住宅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开展提高大气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的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带动建筑、环保、交通等产业的发展。

3.实施公共安全科技行动。加快建立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加强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故、灾害的检测监测,研究开发保障公共安全急需的仪器、设备及装备,建立以先进信息集成和管理技术为支撑的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技术平台,提高公共安全技术水平。

4.实施新农村建设民生行动。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工作,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培育农村科技型企业,发展农村新兴产业。持续开展科技扶贫,引导更多科技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有序流动。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普及,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作优秀科普作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普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

5.实施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加快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节能减排潜力大、应用面广的关键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全民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普及,显著提升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和科学素质,发动社会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制定和相关指标,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超前部署,提高科技持续发展能力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必须着眼长远,加大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能力建设,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1.加强前瞻性和战略性基础研究。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进一步完善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等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项目布局,加大支持力度,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引领未来科技经济发展。

2.加强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划布局,创新组织模式,突出开放共享,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

3.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工程。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增强我国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

4.加强创新方法工作。促进各种创新方法的研究和综合,加快推进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强化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开发,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源头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深入贯彻实施《科学技术进步法》,全面落实《规划纲要》配套政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1.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科技计划实施中,大胆起用优秀青年人才。以重点创新项目、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高新区为载体,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研诚信,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2.深入贯彻实施《科学技术进步法》。研究制定《科学技术进步法》的配套规章和具体办法,完善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基础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宣传和培训。

3.加强《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落实。加强协调,重点推进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金融支持、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的落实。加强政策调研,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检查,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完善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创新科技投入方式,探索后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多种财政支持新机制。完善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形成更加适应科学研究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监管,形成规范、有效的监督和服务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建立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积极促进扩大未上市企业股权代办转让系统试点范围;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工作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的科技支行试点工作;推动技术产权交易和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工作。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工作,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

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开放共享和综合集成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认真落实《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统筹部署。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推进、有效互动的良好局面。坚持试点先行,选择不同区域、行业和创新主体开展创新体系建设的试点示范。加强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情况的评估与评价,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

2.推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强部门联合,营造环境、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共同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面向重点产业振兴,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支持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培育中国创新型企业500强,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依托转制院所、行业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加快建设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推进科研机构的开放和资源共享。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鼓励人才有序流动,加强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开放共享,促进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紧密结合。明确功能定位,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性、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形成一批有效服务于国家目标和公共需求的高水平研发基地。

4.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区域科技资源集成和技术转移为重点,加快推动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根据科技工作的基础、产业布局和功能区规划,开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试点。深入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

八、扩大对外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各主要国家科技政策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要服务于国家科技工作的大局,服务于外交工作的大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1.拓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拓展科技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加强政府间和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对外科技合作的层次。支持更多中国科学家走上国际学术舞台,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工程,分享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积极参与全球性重大科技问题合作,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的制定。

2.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动国际联合研究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加快引进关键技术、先进工艺和技术专利。积极引导科技企业“走出去”,开展合作研究或创办海外研发机构。鼓励外资在华研发机构与国内研发机构、大学和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3.扩大对外科技援助。对发展中国家开展有效的技术援助,拓展对外科技援助的渠道,创新对外援助的方式,帮助受援国提高科技水平,解决粮食生产、医疗卫生和现代通讯等问题。

九、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迫切要求。要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形成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合力。

1.建立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建立科技部门间的会商、协调、合作机制,协调推进《规划纲要》的实施,共同研究科技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的科技工作新局面。

2.建立科技工作部门间的沟通合作机制。加强部际合作,加快建立部门间的沟通合作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加强科技计划与相关行业计划的衔接。集成资源,加大支持,发挥各自优势,针对行业发展和产业振兴的科技需求,联合组织科技行动。

3.完善科技工作部省会商机制。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集成国家和地方科技资源,共同推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总结地方科技工作的典型经验,促进区域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4.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与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合作,听取和征询各派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重大科技活动,共同开展战略研究,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

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在人,关键在党的建设。必须着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局意识,树立良好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保持清正廉洁。

1.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2.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使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坚持实践特色,形成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范文第3篇

今天,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和获奖人员进行表彰,对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进行部署。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勇攀科技高峰,为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提高。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1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8万件和1.6万件,增长32.8%和48.4%。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发展。*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279.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2%,连续五年保持年增2个百分点。三是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全省已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1家,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着手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始启动。四是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效。自*年以来,我省已连续举办了十六届产学研洽谈会,有20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在我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企业解决了100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科技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全省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设置“泰山学者”岗位121个,101名特聘教授和专家成为自主创新与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六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省里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改革了科技计划管理和奖励评审办法,全省上下重视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技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创新能力还不强。在*年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排名中,我省列第六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足,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全年增加3个百分点的任务非常艰巨。二是科技投入还相对不足。*年全省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07%,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43%,低于先进省市的水平。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总量偏小,也不够活跃。三是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研院所改革推进不快,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四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较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已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呈现出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平不高,资源比较丰富但能耗较大、污染较重等阶段性特征。省委八届十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的重大决策。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和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一定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建设创新型山东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步伐

建设创新型山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是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对于建设创新型山东的重要作用,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第一,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全面落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5%,重点企业占3%,一般企业占1%的规定。要把税收抵顶、设备折旧、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研发经费逐年递增,滚动发展。二要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扶持一批行业技术突出、实验设施齐全、主攻方向明确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省级重点企业要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高起点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或承担各类科技计划,探索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三要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一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第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企业的能力。科技成果源于知识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要把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放到重要位置。一是科研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的观念,切实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多出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加强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加快成果转化进程。二是高度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是应用开发的源泉。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加快重点学科建设,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雄厚扎实的基础理论。三是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合。对于关系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从立项开始,就要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开发,发挥双方优势,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质量和转化效率。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形成与国际接轨、与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重点高等院校要立足学科综合、人才荟萃的优势,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院校。要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着力优化岗位设置,重点支持拔尖人才和关键岗位,鼓励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实现体制创新。要使产学研合作具有旺盛持久的发展活力,建立合作各方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一要理顺工作体制。充分发挥各级产学研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定期研究产学研发展规划,及时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二要完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推动产学研三方交流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解决好技术产权的利益分配问题。促进信息共享,沟通由市场产品需求,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再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技术供给传输。鼓励产学研基地共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大力推进高端人才的市场化运作和柔性流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相互兼职或挂职。三要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合作形式、拓宽合作领域,产学研各方要在继续加强科技成果和人才交流的同时,积极开展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在合作项目选择上,要突出我省6大支柱产业、7条产业链、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重要产业,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在合作对象上,有关企业要在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重点院校加强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的科技合作,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四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产学研各方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创造、获取、共享为目标,以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在若干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

第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化人才支撑。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一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面向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优秀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驻鲁院士吸引、聚集、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壮大我省高端人才队伍,积极吸引外省院士来鲁工作。认真实施“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逐步扩大在企业设置“泰山学者”岗位的领域和数量,形成学科建设、产业优势与人才作用的良性互动。创新博士后培养工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要抓紧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智力。要培养与引进并举、引才与引智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充分开发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引进海外人才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来鲁创业。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引进国外优势智力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吸引更多的外国专家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引才引智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进重点行业的紧缺人才。三是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人才竞争的发展变化,学习借鉴先进省市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公平竞争、鼓励合作、注重实效的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和舆论环境。

三、切实加强领导,把建设创新型山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要继续用好各种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专项资金。从今年开始,省财政设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科技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落户山东。各市县也要从实际出发,拿出适当财力,加强对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支持。积极探索定额补助、资金配套、贷款贴息等多种科技资金配置形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

(二)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部门要与金融机构建立高效便捷的联系机制,建立项目推介制度,定期举办项目会,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科技创新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要深化我省风险投资机构改革,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培育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健全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到我省投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培育和辅导,重点推介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到中小企业板上市。

(三)要落实好对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去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60条配套政策,涉及财税、金融、政府采购、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以及创新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含金量很高。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的若干配套政策和《山东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办法,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政策。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范文第4篇

1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1内涵正确理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涵、结构,是科学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丰富的内涵、复杂的组成要素,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从内涵上讲,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首先要回答“为谁服务”和“服务什么”2个最基本的问题。“为谁服务”应该是为企业或产业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并且为企业或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科技要素具有不同内涵性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服务。“服务什么”,从狭义的角度看,至少应在“科技情报、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平台”5方面提供服务;从广义角度看,为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全过程支撑服务。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引》指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由科技服务机构、平台和人才等构成,集成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技术投融资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并在流动中促进区域科技创业、企业成长、集群创新、产业良性发展或有序更替。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特色是,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规划设计,提供石油装备产业全过程科技创新服务,在完善石油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向其他产业扩展,最终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于石油装备产业,它涉及产业链、服务链和创新链3个环节,图1为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关系。其中,产业链包括石油装备中勘探、钻井、采油集输和作业等主流装备;服务链包括为企业创新提供科技情报、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科技平台等主要服务内容;创新链包括知识创造、科技创业、企业成长、产业发展和集群创新等,三者交错融合、互相引导、互相促进。

1.2政府在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在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政府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扮演3种角色:①规划者。要从宏观层面谋划,制订科技体系总体规划,建立导向,同时,全面协调各方参与主体。②参与者。制订实施政策,规划空间布局,给予土地支持和政策倾斜等。③修正者。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观察、评估,修正方向,并适时控制。另外,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建设基础

2.1区域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建设的支撑基础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以部级高新区、科技园区、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为支撑规划建设。其中,重点以部级高新区为基础规划建设。以国家高新区和部分城市为重点进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战略提升。这对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是国内唯一一个以区域优势产业——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规划设计的体系,这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东营市是国内最集中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域,2014年,东营市石油装备主要企业发展到8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8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2亿元,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3.东营市先后被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高新司授予“国家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称号,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油田钻采技术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1年,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

2.2服务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多以区域主导或优势产业集群为基础,围绕主导产业规划。各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产业特色选择建设模式。例如,在中关村,大学和科研机构云集,国际化发展优势明显,它重点规划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国际创新枢纽;苏州市则依托科技金融优势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东营市依托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进行规划设计,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另外,科技服务体系规划要以战略新兴产业为目标,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探索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互动机制和战略。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了现海洋石油装备产业和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行业的发展。

2.3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载体,而部级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的主要实施者。目前,东营市建有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部级检测中心和4家部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并设立了国家创新驿站东营站点,部级科技服务机构总量在山东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另外,省级科技服务机构是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和骨干,东营市建有1家省级高新区、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6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建设思路和原则

3.1明确总体目标,突出区域特色以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总体目标,突出区域特色,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的特殊要求,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是东营市的支柱产业,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支撑点。因此,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规划坚持个性化的设计原则,努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与石油装备产业优势资源、基础条件、产业提升方向相结合,符合区域产业特色。

3.2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以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为基础,在发展壮大现有创新载体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载体,不断提升现有创新载体的服务能力。同时,要新建一批创新载体,不断完善基础建设条件,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科技服务业态转型,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3提供特色产业全过程服务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过程科技服务,具体包括2方面的服务: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和产业对不同科技要素具有不同内涵性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服务;②提供从创新需求激活,到技术转移、科技研发服务、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就是提供石油装备产业全过程服务。

3.4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区域的特色产业,需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它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科技企业创办、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人才交流、管理咨询和信息传递等方面提供多功能服务的网络系统,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需求。同时,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5统筹部署,规划先行,重点突破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坚持“总体布局,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坚持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重点实施战略新兴产业方向的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3.6加强服务模式创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研究,围绕特色产业形成可供推广的服务模式。东营市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形成多个创新模式,比如科技服务集聚模式,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建成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12341电话科技热线的科技信息绿色通道模式;方圆公司项目企业化、技术资本化、绩效指标化、成果社会化的科技金融模式等,这些创新模式将引导区域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4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任务

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领域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相关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从科技创新需求激活、关键要素突破性提升、服务能力整体性提升和国际化服务几个方面重点建设,在完善特色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向全行业扩展,使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服务于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如图2所示。

4.1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首要问题是科技创新需求激活,这是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在动力。通过国家创新驿站、部级技术转移中心、12341科技服务热线和省市级科技服务机构等,有效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建立以需求导向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4.2促进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积聚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最关键的要素是科技研发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和科技人才服务等。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要素积聚。通过新建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优化现有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布局,实现创新资源积聚。另外,要助推重点企业建设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平台,优化和新建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同时,还要探索多种金融创新模式和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结构的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区域服务机构间的协同合作。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数量比较多,一般来说,各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建立服务机构协同合作机制,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建设,促进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和集成,不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能力。

4.3坚持体制创新,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要找准制约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关键问题,率先突破,大胆探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科技服务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载体。创新工作机制,促进人才、知识、信息等科技要素快速流动。重点围绕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市场扩展、标准建立等开展全方位的创新服务。通过构建全程化服务链条、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升东营市科技服务的能力。

4.4实施国际化服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国际化服务是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内容,用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来推进区域产业向国际化发展。企业国际化是产业国际化的基础,因此,要重点助推相关企业,让大型企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设石油装备产业国际交流中心,将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品牌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等,全面提高东营市国际化服务的能力。其中,企业国际化是关键。

4.5扩展工程,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覆盖依托特色产业实现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该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全过程科技服务,对该产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它毕竟不能覆盖整个区域产业,所以,需要实施扩展工程,在借鉴主导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向其他产业扩展,逐步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以石油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进行规划设计的。这就需要研究在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借鉴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规划经验,向石油化工、轮胎橡胶、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全面提升其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逐步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5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践

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旨在科学指导东营市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支撑石油装备创新发展,带动其他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5.1建设思路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有以下3点:①针对全球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需求,结合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培育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复杂油气藏开发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升级。②以“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为基本思路,通过高端要素集聚、支撑平台建设、国际市场开拓、创新网络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等,实现东营市现代服务业对本市和黄河三角洲其他城市工业的强力支撑。同时,还要培育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和引领区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将东营市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提供基础。③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式采用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首先要选择石油装备优势产业,建设石油装备产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向区与其他优势产业扩展,最终建成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5.2建设任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开展试点,以建设8大工程为主要任务:①建设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石油装备产业技术转移体系。依托国家创新驿站、部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服务机构,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建立需求导向的技术和成果转移服务机制,构建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转移网络,形成完善的石油装备产业化转移服务体系。②建设以部级研发机构为统领的高水平研发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加快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建工作,支持优势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建设省级研发机构,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石油装备产业研究开发体系。③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化为特征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以资源共享为主的检测试验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知识产权管理与交易平台、科技资源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和培训平台,以中国黄蓝经济区石油装备网为载体,实现专业服务平台集成核共享。④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针对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孵化和成长需求,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部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实现从注重基础服务向注重增值服务的转变。⑤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利益共载、风险共担机制,构建完整链条的科技金融体系,成立种子资金、创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创新团队和创业企业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进行全生命周期投资,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⑥建设高端人才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利用更加灵活的机制和体制加大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优化人才梯度结构。对于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进而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智力保障。⑦打造石油装备国际化品牌。建设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扩大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的影响力,支持企业国际化战略,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实现品牌和服务的国际化提升。⑧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扩展工程。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遵循“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在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基础上,向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逐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5.3建设目标2015年试点任务完成后,力争实现6个目标:①培育20家以上高端创新平台。其中,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2家,并建成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院士工作站10家。②培育30家以上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其中,部级科技服务机构10家以上,以带动或培育200家以上科技服务机构在东营聚集。③在技术开发、创意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现代会展等领域,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科技服务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④促成30项以上的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重点项目落地东营,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年增长率不低于25%.⑤各类孵化器面积达8×105m2,在孵科技型企业800家以上,建设2×105~3×105m2的加速器,引进或新建30家以上科技金融机构。⑥引进培育“黄河三角洲学者”50人,引进国家“”人才10人,泰山学者20人。到2020年,基本形成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的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黄蓝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

6总结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奖助体系;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国内逐步开展实施,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大学生这一国内高校共同探索的主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有研究已经证明,中国科学院以奖助体系为牵引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仍在继续改良奖助体系制度。可见,高校奖助体系建设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总体看,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整个系统中的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本次社会调查以郑州大学为例,了解高校关于科技创新的奖助体系建设现状及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发现了以下问题:

其一,相关竞赛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参与功利性较强。“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是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但调查发现接近四成的学生表示未参加过相关竞赛,或对其根本不了解,仅有部分学生干部参与其中,且相当一部分科技研究活动都是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一般只能按照老师的课题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和探索,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其二,科研奖助体制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调查发现,郑州大学绝大部分院系甚至根本没有对学生创新项目研究过程的具体支持措施,仅对竞赛获奖项目及人员进行象征奖励和综合素质测评加成。小部分院系仅对相关项目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

其三,学生成果多为突击,缺乏指导教师。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竞赛作品均是在参赛前一个月内突击完成的,缺乏长期调研和实验研究。且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老师指导是普通学生不愿参与相关科研创新项目或竞赛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创新奖励体制本土化、平民化,扩大科技创新影响力。

在国家相关科技创新的奖励体制下,针对本学校的相关情况,综合考虑师生互动程度、学生主动性、学校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将创新体制本土化,更加符合本校的现状及本校现有的发展状况,并对将来的发展起到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奖励机制平民化,覆盖全校所有师生,群众基础雄厚,从上到下,逐级覆盖,分层实施,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以学科与环境为重点,整合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科研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源发地,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存在很多问题,科技资源与国家的高科技需求还未形成有力的对接。高校重点实验室需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资源,调整现有重点实验室结构、布局,实行相关部门、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使用、考评的新机制,加强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以重点实验室为中心和模范,以学科与环境为重点,进行基础创新基地的建设,并逐步扩大基地的影响,从而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承载体。

第三,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兴趣

依据各院系学科特色,体现科技创新。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提出新的培养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开设独特的创新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与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并开展学术论坛等益智益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创造中,用专业兴趣引领他们坚定地走科技创新之路。

第四,建设特色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