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资源现状

旅游资源现状

旅游资源现状

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庆资源型城市;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前景

引言:面对石油资源枯竭日益严峻的形势,大庆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大庆除了石油资源外还有丰富的草原、湿地、湖泊、温泉等天然旅游资源,开发前景极为广阔。旅游产业成为接续大庆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初具特色和规模,在2009年荣获“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称号。

大庆通过成功举办多届湿地旅游文化节、雪地温泉节和石油文化节初步形成旅游品牌,以石油文化游、湿地景观游、地热休闲游、民俗风情游、城市风光游多方面综合发展为主打。经过开发的旅游景点已经为大庆产生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大庆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善。提升大庆旅游业优势、凸出大庆旅游特色、扩大大庆旅游知名度还需要长时间努力。

一. 大庆市旅游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吸引物不突出、特色不鲜明

1. 旅游吸引物具有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作用。其现实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旅游地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巨大的象征意义。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不仅因为其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而且因为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感知和认同[1]而导致。针对大庆本身的情况而言,“石油之城”大庆因石油工业而闻名国内外,“工业学大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广为宣传。石油文化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大庆一睹油城风光,虽然大庆以石油工业旅游为主,但是仍然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或是已经开发的项目的开发程度较低,成熟度不够,大庆作为旅游城市吸引力不足。湖泊、湿地、草原、原生态的景观对大多数人来说较为陌生,温泉之乡的规模较小、草原特色活动单调乏味、湖光夜色周边配套设施不齐全,在与全国其他存在温泉、草原、湿地资源的旅游城市进行对比后发现大庆旅游没有竞争优势,让旅游这把大庆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选择并不容易。

2. 大庆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与其周边的其他城市相比同样也具有工业旅游的相似性,在特定的旅游资源上产差异性并不大。例如和齐齐哈尔相连的扎龙湿地,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于大庆旅游的向往。而石油文化也并没有完全的凸显出来。大庆的石油文化旅游和石油工业旅游显得发展较为缓慢,虽然有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油田科技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对已经存在或是正在利用的资源进行成型的展示参观景点,以人文类居多,自然类的旅游资源较少。单调的参观时旅游造成旅游者在大庆的旅游的停留时间短暂,再次弄够来到大庆旅游的欲望下降,导致旅游的重复率较低。围绕石油的旅游开发还不是真正到位,目前只能说是属于中低档次的旅游消费,要发展起来还需要下大力度投入。

(二)旅游要素整合不够、景点整体松散分离

1 旅游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链条,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具有为旅游者提供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服务和产品,创造价值,获得收益[2]的巨大作用。如果有一个环节发展不好就会影响到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影响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目前,餐饮、住宿、交通、旅游景点、特色购物、文化娱乐这六个部分关联性存在一定的缺陷。餐饮业种类丰富可是没有大庆的名小吃;住宿条件也有待完善;近几年来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但去往旅游景点交通仍有不便;购物和其他城市没有本质区别,大宗商品大同小异,物价水平高也制约了消费者购物的热情;大庆旅游业起步晚,娱乐活动的设施和方式仍不完善。种种问题很难调动外来旅游者前来旅游的消费欲望。

2. 由于大庆的五区四县从地理上来讲空间体系形态较为分散。五区四县在空间布局上具有很大的差距性和特殊性,导致了各个区县的旅游资源都呈现出了一种分散的状态,而且连接大庆各区县的旅游产业链还没有形成,这种状况导致了各个区县的旅游资源特点单一、规模小,严重制约了大庆作为旅游城市发展的条件优势。目前,每个区县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发展当地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各个部分分离,发挥不了大庆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的竞争力招徕旅游者旅游的优势。

(三)宣传推广力度不到位

大庆在宣传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前来大庆旅游的客源大部分来自周边较近的省市,而国内其他远距离区域来大庆旅游的人数不多,旅游经济所占份额少,说明大庆在宣传过程中广度和深度不够。

大庆作为黑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型城市,一直通过宣传工业旅游不断得以强化。在国内的许多地方只知道大庆盛产石油而对大庆湿地、温泉等旅游资源知道甚少,直接阻碍其他地区客源前来大庆。在宣传大庆旅游这方面促进力不够,旅行社也很难吸引旅游者,一定程度上大众传播达不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影响了大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四)管理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不到位

1. 大庆的旅游景点存在着管理的质量不过关、管理的部门多且分工不明确的问题,造成了旅游管理职能的混乱从而影响了旅游景点的管理水平。在旅游的相关服务上,服务的场所设施都处于建设完善之中,和其他较为成型的旅游城市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对六个要素的管理中没有形成一整套成型的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旅游服务旅游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感受到不到无微不至的舒适感。

2. 专业型旅游人才严重匮乏、专业旅游人才教育水平不高、旅游市场中的旅游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诸如导游等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相比石油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大庆对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就显得薄弱许多。这种状况导致从业人员在旅游从业中服务能力偏低,在学历上、知识储备上对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不熟,也是服务水平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未来大庆旅游发展前景对策探究

(一)强化旅游吸引物、突出品牌特色

1. 完善景区建设、增加景区吸引力

景区的现状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景区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旅游地规模。深化大庆石油工业旅游、湿地文化游、温泉体验之旅,不断加强景区自身内在的建设是关键环节。通过石油文化节、湿地文化节、观鸟节、雪地温泉节来不断强化旅游吸引物。大庆市有4个4A级景点,分别为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连环湖温泉景区、北国温泉养生休闲广场。要实现大突破、大跨越,需要知名品牌带动,围绕大庆城市定位,将石油、湿地、温泉三大品牌重点进行建设。

2. 积极寻找旅游发展亮点

中国大陆唯一一个以恐龙为主题的侏罗纪公园在大庆建设,这个新的亮点一定会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旅游,把握有利机遇,将会拥有发展好中国目前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大庆的大学城建设初具规模,庆东可以打造花园大学城,将石油文化与大学风景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点。

3. 发展商务类旅游

大庆的自身特点决定他不能像一个纯粹的旅游城市,由于石油的重要地位,大庆适宜发展商务型旅游。通过大庆在国内外的影响,召开石油文化节、石油论坛等形式的会议,借机吸引商旅人士前来参观大庆,提升大庆的城市品位。

4. 发展休闲体验型旅游

大庆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延长旅游者在大庆的游玩时间,将顺访型旅游拓展成专访型旅游,关键在于提高旅游商品的可参与性和趣味性,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从长远来分析大庆未来发展前景,温泉和湿地两部分更具优势。从现实来讲,多数旅游者对于这两类旅游的兴趣要比石油工业旅游更大,通过体验来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的转变。

(二)加强要素间整合、由分散走向整体

1.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以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集合运行,具有提供旅游中一系列服务的能力,达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吃、住、行、游、娱、购等各种旅游要素的需求。据有关权威部门测算,旅游业每收入1元,就给国民经济商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带来8元经济收入[3],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庆成为黑龙江省首个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后,对大庆的旅游产业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庆应把握难得的机遇,运用旅游供应链系统为旅游提供满意服务,加强诸因素之间的合作关系,保证市场间正当的相互竞争,让供应链处于适当的动态变化之中,朝着旅游最终为实现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目标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供应链被关注的重点应向各种要素满足为旅游者服务的方向靠拢,要素的结合成本应降到最低。六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合作,对于餐饮业、住宿、旅游景点、交通状况、娱乐设施、特色购物进行整合,发挥旅游供应链最核心的价值。

2. 加快大庆五区四县之中各旅游景点的整合,加快整个大庆旅游的一体化进程。建设大庆各区县高标准公路系统,加强旅游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弥补城区之间分散的空间形态不利影响,将大庆的各种类型旅游资源连接起来,在每一种类型资源发展的同时又不失整体性。通过几个部分的联系加强各区县之间的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三)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传播渠道

1. 没有宣传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兴旺旅游也需要大力宣传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首先,大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很高,保证了宣传大庆的基础。借助大庆良好形象这个优势条件,采用多种传播手段如电视纪录片、广告宣传片、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市场化的公众信息传播方式加大对大庆旅游的宣传力度。

2. 通过一些重大旅游节日对于旅游景点进行宣传,像通过湿地文化节、庆观鸟节、雪地温泉节、石油文化节来分类进行宣传,多样化的吸引旅游者的目光。

3. 加大与旅行社、旅游组织的密切交往,深化对大庆旅游的再认识。大庆可以不定期的邀请旅行社、旅游组织到大庆感受大庆四季不同的旅游特色,实地考察大庆旅游建设的成果,通过考察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精品旅游线路。

4. 宣传是为了吸引旅游者,实行定期以旅游黄金时期以优惠政策适当接待一部分有兴趣的旅游者来到旅游景点体验。体验感受大庆不仅是一个工业城市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的巨大魅力,转变对大庆原有的单一印象,重新树立一个大庆作为极佳旅游地的新概念,形成一个推广大庆旅游有效的人际传播媒介。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照片、网络等方式向周围的人宣传“多种声音一个大庆”,是推广大庆旅游的积极方式。通过传播过程可以得到相关反馈信息,促进大庆旅游产业不断升级。

(四)强化管理职能、提升服务水平

1. 政府具有引导规范旅游市场的职能,要对大庆的旅游产业进行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规范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对于大庆旅游资源的发展统筹管理,协调旅游产业发展其他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强综合管理。

2. 加快发展服务环节的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六大要素,如餐饮、住宿、接待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旅游产业现代化配套设施建设,从而适应现代旅游产业的服务要求。

3. 注重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抓好从业人员岗位的培训,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标准。加快培养像为支撑石油专业发展一样的专业旅游人才,尤其是在高校中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弥补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缺口现状,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

三. 结论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牢牢把握住大庆作为资源型城市正逐步转型的趋势,依托大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大庆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深度挖掘制约大庆旅游发展的原因,大力发展作为逐渐转接大庆石油产业的新型旅游产业的旅游业,提升旅游资源在大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转变发展观念,完善旅游吸引物,深化品牌战略,加大宣传效果,加强管理、完善服务,致力于石油、湿地、温泉多种类型的特色旅游业。未来,大庆的旅游经济必然朝着蓬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3):69-74.

[2]伍春,唐爱君. 旅游供应链模式及其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5:107-109.

[3]王翠华,曹树明. 加速发展大庆旅游产业的几点思考[J]. 统计与咨询,1997,01:31.

作者简介:

解威,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单位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本科,东北石油大学163318,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

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伊犁河谷;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特点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69-02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eatures of Yili Valley

GE Huan-hua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Scienc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ch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economy,and it has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some cities.This article taking Yili Valley for example,th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eatures were analyz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Yili Valley;tourism resource;development status;feature

1 伊犁河谷概r

新疆被天山山脉分为南疆和北疆,而北疆大部分景区都分布在山区和伊犁河谷地区。伊犁河谷位于我国新疆西部的天山北部,是一个三面环山、向西敞开的盆地[1]。伊犁是草原丝路、丝路新北道和现在亚欧大陆桥上的要道。地理坐标:42°14′~44°50′N,80°9′~84°56′E。伊犁河谷背面接壤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东北相连于塔城乌苏县,东南毗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联结阿克苏地区的拜城、温宿县,西交界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伊犁河谷东西长360 km,南北宽275 km,面积56 400 km2 [2]。

2 伊犁河谷旅游业发展现状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包括伊宁市、尼勒克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察布查尔县、霍城县、新源县、伊宁县。目前伊宁市成为伊犁河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新源县和察布查尔县分别是自治区级旅游强县。区域内有国家A级景区25个,其中5A级景区1个(喀拉峻景区),4A级景区3个(惠远古城等),3A级景区17个(伊宁市的城市海景等),2A级景区5个。

2.1 自然资源

2.1.1 伊犁草原。伊犁谷地向来卓尔不群,在那片地域上的草原,必然也继承了这样优秀的品质,逶迤千里,让人慨叹。不仅与雪山对视,更与沙漠对峙,这便是新疆的草原。“那拉提”是太阳的意思,现在是新源县的一个镇。那拉提草原是伊犁草原中最优秀的一片,草高花繁,每逢仲春,更是美丽动人。在这里,野花遍野,开满山冈,红橙黄绿,成为草原景色中一抹浓重的绚烂色泽。那拉提山青、水绿、天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森林与草原融为一体,以“哈萨克民族人口最多的草原”编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2005年那拉提草原被评定为中国六大最美的草原之一。伊犁是那样一个地方,在茫茫戈壁之边,它独特的森林成为北疆最为奇异的风景。以一种空旷无比的姿态,将人们的内心吸引。

2.1.2 果子沟。沿着乌伊公路西行,进入天山支脉的塔勒奇山,经过新疆海拔最高的湖泊――赛里木湖,就到达了塔勒奇山的绝顶之处松树头。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美丽如画的峡谷风景,这里峰岩险峻,林木葱翠,松涛激荡,百花争艳,野果飘香。这就是被人们誉为“奇绝仙境”的果子沟。果子沟位于霍城县境内,全长28 km。果子沟景物丰富多彩,尤其是夏末秋初,气候凉爽宜人,在果子沟随处可见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沟底山花烂漫、蜂飞蝶舞,山坡野果累累。

2.1.3 八卦城。1937年,人们取《易经》中“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之意而设计筑城。特克斯城占地960 hm2,整个城呈八卦形态,以城中花园为中心,有8条街道向外辐射,与4条环路相交。特克斯县是国内唯一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其独特的八卦建筑布局已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04年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另外,特克斯溶洞石林、唐布拉草原、霍尔果斯口岸、夏塔古道等景区也是伊犁河谷著名的旅游观光地。

2.2 人文资源

2.2.1 天马的故乡。现在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天马的故乡”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现仍保存着大量的伊犁马、伊犁种马,也就是乌孙国的“乌孙天马”。因该县的自然环境优美,从而使哈萨克族人代代相传的爱马精神得以保护并继承。

2.2.2 惠远古城。惠远古城位于新疆伊犁霍城县,历史上伊犁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代乾隆为了加强在伊犁地区的治理,在此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8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现保存较好的是被称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远城,城内还保留着将军府旧址。惠远一直是新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统辖着北到蒙古、西到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大片辽阔的疆域。钟鼓楼高20.4 m,雕梁画栋,钟鼓齐备。

2.2.3 霍城是边关第一城。霍城县是祖国最西部的城市,地处伊犁河谷西北部的开阔地带,边境线长156 km,是中亚各国进入我国的西大门。13世纪初建立了一个以苹果命名的城市阿力麻里,成为中世纪式的中亚名城,欧洲人称之为“中央帝国都城”。此外,圣佑庙、解忧公主庙、乔尔玛、姑娘追等人文旅游资源也体现了伊犁河谷深厚的文化底蕴。

2.3 生物资源

2.3.1 樱桃李。樱桃李俗称“野酸梅”,据国家野生植物研究院的考证,野酸梅仅在伊犁河谷霍城县的婆罗科努山的西沟生存,野生资源极为稀少,是一种世界罕见、中国独有并濒危灭绝的原始野生林果,资源极为珍贵。

2.3.2 薰衣草。天山山脉腹地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中国薰衣草种植加工的主要基地,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香料生产基地;目前中国国内市场90%的薰衣草精油产自新疆伊犁。新疆伊犁的霍城县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薰衣草之城,@里种植了全国面积最大、密度最高的薰衣草田,每到6―8月,霍城附近马路两侧的农田内都会有薰衣草开放,紫色的田园十分浪漫,也吸引了大批游客过来摄影参观。

2.3.3 森林是伊犁河谷的重要资源之一。现有原始森林、次生林、灌木林和人工林,面积为86.2万hm2,森林覆盖率 3.29%。伊犁河谷的药材也很丰富,如鹿茸、牛黄、阿魏、贝母、甘草、芍药等畅销各地。 此外,霍城县还有野生动物马鹿、黄羊、野猪、狐狸、熊、豹、狼、野兔、旱獭、野鸡、天鹅等[3-4]。

2.4 旅游市场

通过对2007―2015年伊犁河谷接纳海内外游客的数量和旅游总收入的统计,分析目前伊犁河谷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由表1、图1可知,海内外游客除了2009年减少外,其他年份逐年增加。除了2008―2009年的国内收入降低外,在其他年份入境收入和国内外收入都呈逐年递增趋势。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国际旅游于1988年列入正式统计。但伊犁河谷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旅游优势,2013年开始伊犁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旅游业自身发展的不足。在这一时期应该时刻牢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陈出新,推动伊犁河谷旅游业的多样性,并努力做到自然资源包含人文景观,人文景观衬托自然资源。

3 结语

综上所述,伊犁河谷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区位环境,为伊犁河谷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取得的优良成绩,更应该把视野放在保护自然资源以及弘扬文化传统上,使天更蓝、水更清、人更美。

4 参考文献

[1] 耿宝江.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2] 黄秋霞,赵勇,何清.新疆伊犁河谷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15,37(2):369-375.

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第3篇

1贵溪畲族乡旅游资源概括

1.1旅游资源类型

樟坪畲族乡景色贵在天然。山之东北陡峭峻拔,山之西南幽雅秀丽,上山有奇石、林泉,曲径通幽,飞檐凌空的寺观,步移景换,气象万千。它融山、寺、洞、林、泉、石于一体,集天地灵气于一身,林木幽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1.1适宜的气候与良好的大气质量

樟坪畲族乡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850mm。境内风景秀丽,有鹰潭市最高峰阳际峰(海拔1540.9米)。独有的亚热带高山气候非常适宜多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和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的生长。由于地处我国长江南岸贵溪市规划城区的南缘,远离贵溪市众多污染型企业,空气清新,空气质量状况良好。

1.1.2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较好的森林风景条件

樟坪畲族乡平均海拔为700m,现有森林绵延面积达200公顷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98%。具有很好的森林风景条件。这里不仅风景绝佳,而且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群落非常繁茂,山上多种植松、柏、竹等亚热带植物和山地植物,特别是江西特有的竹林,是进行竹产品加工和竹海探奇旅游的丰富资源之地。其山川秀丽,竹林隐蔚,畲乡古村落零星点缀水田纵横,交通阡陌,呈现出一派秀美的畲乡田园风光。

1.1.3多样化的自然景观类型

作为以竹为主角,集山、林、石、泉、花、草、水为一体的山林公园,樟坪畲族乡以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类型吸引着众多区域性的游客前来游览。登临樟坪畲族乡,悠闲林泉间,北望阳际峰,南眺西排缥缈,观仙潭凝碧、怪石古树,听风敲竹韵、松涛鸟语,俯望群山皆拱附,极目城乡尽眼底,仰看百鸟伴行云,游客可以在体验、欣赏众多的竹海、松涛、鸟语、竹韵、田园、水乡、群山等山岳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中享受休闲、游览的无穷乐趣。

1.1.4惬意的畲乡田园风光

樟坪畲族乡四面环山,桃田、太岩等几个自然村落点缀其间;山体四周星罗棋布的村落田园、波光鳞鳞的水塘、春来黄花遍野的油菜花香扑面而来,恰似一幅自然天成的油画;宁静的小山村鸡犬相鸣,交通阡陌,黄牛悠悠,世外桃源的感觉让游客慨叹天公造化的神奇,是喧嚣的城市之外一个修身养性、品尝畲乡特产、体验农家风趣的难得去处。

1.1.5丰富的物种资源优势

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阳际峰,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原始性,生物物种丰富,有红豆杉、华东南杉、伯乐树、杜英、猴欢喜、楠木等珍稀树种。珍稀动物有:娃娃鱼、狗熊、苏门羚、野山羊、弥猴、鹿獐、白鹇、鸳鸯、鱼雉等。

1.2旅游资源分类

1.2.1自然旅游资源

(1)阳际坑峰:省级自然保护区阳际山峰,这里是观日出日落,听松涛,呼唤云海的最好景点,极目远眺四周,一览众山小的凌云气概,油然而生。裸岩、矮化黄山松与云雾尽在脚下,游人宛如画中。(2)甑盖山金顶:在赣东北及闽北,甑盖山与葛仙山、三清山齐名。现有庙宇,庙观及佛殿,是江西、福建道教、佛教信教聚集之处。(3)青茅境:青茅境海拔1409米,山顶平缓,是鹰潭市少有的高山草甸分布带;松软的草坪草地,矮化的松林和布满山腰的锦带花及莲翘灌木林,深藏着许多珍贵的奇花异草,供游人彩撷赏玩。这里曾种过人参、川牛滕等名药,并营造优质云雾茶200余亩,景色十分诱人,给人以雄伟、博大开怀的享受,让人产生一种留恋忘返的感觉。青茅境也是观日出、望夕阳、看云海最佳景点之一。(4)卡子岗:是樟坪与太源两地交界处,是出入畲乡的一个重要的关口,站在卡子岗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5)三公主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沿着山腰步行,远可揽美景,近听山林幽歌,移步移景。(6)三际头瀑布:三际头位于上山,垂直落差近100米,形成三级瀑布,悬崖石壁,如斧劈刀削一般怪石嶙峋,石潭清澈见底,瀑布洒入其中,飞珠弄玉,寒气袭人,藤蔓攀援岩壁左右上下郁郁苍苍的黄山松,各展奇新,深幽舒缓、轻松的灵感。(7)通灵三叠泉瀑布:在通往盘瓠祠的路上有三叠瀑布,瀑布清冽可人,山谷幽静,是旅游、休闲、爬山、健身的好去处。

1.2.2人文旅游资源

(1)火山关:相传宋朝杨家将穆桂英派兵开关,用火烧攻山体岩石开出关门隘口。所以叫火烧关。元、明、清朝代这里都曾派兵守护,现尚见扎兵的营盘遗址。在依关门隘口的山脊上,留有用石块砌成的垒墙遗迹。(2)古栈道:古驿道保存良好,驿道用大麻石铺砌,平整光亮,有两个纳凉亭和一个山路边客栈遗址。走在古驿道上,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那驮盐的挑夫,守关的将士,沉重的脚步声就在身边走过,那粗广的呼唤似在山谷中回荡。(3)修竹山庄:修竹山庄海拔910米,现建有26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2100平方米的现代宾馆,上山三面环山,面临溪涧;在山庄极目眺望南天闽山碧,一年四季皆有云雾缭绕,胜似仙境。山庄素有“小庐山”之称。(4)图腾广场:图腾广场主要由壁画和图腾柱组成。壁画形象地艺术化地再现畲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文化内涵,体现畲族同胞优秀的品格和民族精神。在图腾广场,畲族人民可在此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举行重大仪式,游者可在举步之日领略到畲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专家学者在欣赏之余,可寻根本,溯源流,探究畲族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5)民间演艺:马灯舞、竹竿舞、烧篝火、吉么列、畲族对歌、畲拳、畲族体育活动包括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骑“海马”、竹林竞技等。(6)畲族节庆:“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分龙节、招兵节、四月八日“牛王”节、“八月十五”祭祖节、“坐花园”是畲族男女青年交际的重要节日,也叫“等郎相会”。

2贵溪畲族乡旅游开发迟缓的原因

2.1盘瓠文化现代利用不够,民族特色不鲜明

盘瓠文化是畲族区别其他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盘瓠精神一直激励畲族人民开拓前进。但目前在福建和浙江部分畲族聚居区,对于盘瓠文化讳莫如深,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畲族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部分汉族地主阶级利用盘瓠的形象丑化、诬蔑少数民族,造成畲族人民心灵上的伤害。如何处理盘瓠文化与盘瓠精神,以及文化的现代利用,将是畲族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如放弃盘瓠文化的转化,畲族旅游将特色不鲜明,文化不厚重。正是基于此,樟坪更要有足够的勇气大打盘瓠牌,坚定弘扬和传承盘瓠文化中优秀的因子的决心和信心,才能区别普通的民俗旅游。

2.2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不够,物质文化产品转化需提升

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樟坪畲族乡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当前尚缺少对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整合、梳理,畲族的风情及工艺还零散地保存在文献资料中。婚嫁、节庆、山歌、舞蹈,以及编织、服饰、首饰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未转化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物质文化的搜集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将要建设的重要旅游景点-畲族文化博物馆,以文物为主的基本陈列还没有成体系和规模,更没有搜集到有影响力的珍贵文物,这些降低了畲乡旅游的内涵及丰富度。民族元素如服装、习俗、信仰等都在淡化,甚至基本汉化,如不加以引导、提炼和保护,将失去民族特色,也失去民俗旅游的基础,唯有木结构的建筑,依然保持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建筑将随时被现代化的洋楼代替,特色会更不明显。发展民俗旅游,在建筑方面,一是可以保持原汁原味的本地建筑,再是经过专业设计,挖掘民族文化,复原具有民族特色且设施齐备的仿民族建筑,从长远来看,二者可相辅相成,但后者更易于操作。

2.3景点串连不够,内外交通建设需加强

当前进入樟坪主要通道有三个:贵溪———樟坪的贵樟公路、樟坪———太源———篁碧的三乡连通公路、福建光泽———西排———樟坪的国防通道;其中,樟坪———太源的公路及西排———樟坪的国防通道正在修建。当前的交通现状,使得进出樟坪基本经由贵溪一条线路。外部,与龙虎山、龟峰、武夷山的连线受阻;内部,樟坪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沟谷纵横,通往各个景点道路有待建设,如阳际峰、火烧关、青茅境等点,且景点分布不均缺乏串联。另各景点景区道路基本没有开发,只有简易的泥石山路,步道的设计、景区线路的详细布置有待启动和开发。

2.4旅游开发效率不够,品牌打造需加快

樟坪畲乡的旅游起步较晚,品牌不够鲜明,旅游产业体系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支撑元素亟待完善。畲族的快速发展以招商为契机,产业发展模式相对单一,旅游产业体系尚不具备,品牌构架不够。当前,全国各畲族地区在大力发展旅游的背景下,能否打造出差异化品牌,将关系着樟坪长远发展的重大机遇。

2.5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人材急需引进

由于樟坪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员,需花力气引进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培训普通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知识。

2.6旅游投入资金短缺,多方融资通道需打通

近些年来,樟坪畲族乡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仍投入相当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修建和提升。如先后规划建设了上山修竹宾馆、山哈客楼、图腾广场、畲乡风情商贸街、景点简易山路等项目。使樟坪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融资手段和渠道,基本是“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投资战略没有改变,加大了樟坪的财政支出困难,如果多方筹措资金的渠道没有打通,将是制约樟坪旅游业的发展重要原因。

3建议

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与山水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尤以红色旅游为本市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是与同级别的地区和城市相比,湘潭市旅游业发展出现了“软肋”: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民俗饮食旅游缺乏深度开发,这些“软肋”使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而究其根本,这些不足与旅游资源开发设计是分不开的。

一、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湘潭市与长沙、株洲构成了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地区。近年来,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目前,湘潭市旅游业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三大板块:以韶山为代表,以彭德怀纪念馆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旅游;以湖南水府旅游区为代表,以湘潭农博园和昭山风景名胜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山水旅游;以齐白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三大板块,构筑了湘潭旅游的大框架,特别是红色旅游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2005—2007这三年间,全市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98.2亿元,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41 324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22 062万人次,港澳台同胞19 262万人次),年均增长78%,旅游外汇收入1 704万美元,年均增长79%。接待国内旅游者2 187.18万人次,年均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97亿元,年均增长18%。仅2007年这一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2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8%。由此,旅游业以逐渐成为湘潭市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湘潭市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商业和工业基础的城市。旅游业在近几年虽然稳步发展,成为“后起之秀”,但是“全民办旅游”的观念仍旧不强,普通市民大众参与旅游事业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这是政府或旅游局的事。笔者两年前曾经到过安徽黄山和广西桂林,这都是典型的靠旅游业起家的城市,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城市建在风景里。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自然是无法比拟,但另一点感触很深的就是在市区或景点停下来问路,市民都会给与你最诚挚的帮助,为你尽可能多的介绍相关情况。而在湘潭市,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们恐怕是没有时间耐心为你导游的。任何事首先在思想上给予重视才能有好的开端。

2.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包括政府的管理和旅游企业的管理。就前者而言,现有的管理体制条块分隔,相对封闭,部门之间整体意识不强。后者则不适应产业化趋向,尚未抛弃旧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有待建立。(2)缺乏科学,高水平的旅游规划各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但由于旅游区分属文化,城建,旅游等部门,迄今为止,湘潭高水平的,高质量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仍未出台。(3)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除个别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绝大部分普遍存在小(规模小,企业集团少,单兵作战多),散(分散经营,目标市场分散,针对性不强),弱(资本不雄厚,家底薄,竞争能力弱),差(管理差,服务质量差,经济效益差)的竞争劣势,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效益的提高。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精品路线单调。湘潭市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齐,人文特色鲜明的特点,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上大同小异,没有突出景点的特色,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路线尚未形成,一些原本十分著名的景点也因为没有进行包装和提升品位,缺乏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4.旅游促销宣传力度不大,整体品牌形象模糊。宣传对象没有细分,还是传统的“一揽子”宣传,旅游宣传缺乏了必要的针对性,既浪费了钱财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湘潭虽有韶山等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观,但从整体上看,将湘潭市众多的旅游景区作为整体进行宣传还比较薄弱,长株潭一体化在旅游宣传方面力度还不够;在宣传策略上,缺乏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促销宣传投入不足。上述问题使得本市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不够清晰,从而影响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的拓展。

5.民俗饮食旅游开发程度尚低。只注重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不健全的开发,民俗饮食的深度开发也可带来更多潜在效益。目前,湘潭民俗饮食产品开发精度不够,缺少参与性,公艺性,文化性,产业性,湘潭的名优特产也很多,最有名的恐怕要数龙牌酱油和灯芯糕了,早期的名牌发展到现在,在市场上很难再看到龙牌酱油的身影,缺乏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三、对湘潭市今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强化市民意识

政府主导是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核心。湘潭市政府和湘潭市旅游局要针对湘潭特色,制定出适合湘潭市现状的整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领导对外开放任期目标责任制等。号召全市人民围绕“我是主席家乡人,我做文明湘潭人”的主题,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工程,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在全市各行各业大力弘扬“花枝精神”,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加强旅游企业管理

旅游业是一个竞争激烈,其覆盖面广,关联度大,涉及到众多的类型的企业,如宾馆饭店、旅行社都是直接与游客打交道的窗口企业。这要求我们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顺应时代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深化企业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开展行业竞赛,提高企业美誉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强化旅游产品建设,发展特色精品旅游产品

1.充分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湘潭红色旅游的品牌目前已在国内旅游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是,隐山湖湘文化区和白石文化产品的开发仍未完善。其中,隐山湖湘文化区的深入开发可以通过彭德怀纪念馆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来带动隐山的开发,进一步挖掘湖湘文化源的文化内涵。湘潭市为白石文化的建设在前几年也付出了努力,建设齐白石纪念馆和白石文化广场,举办了两届“白石国际艺术节”。但是,这些工作并没有深入,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同类的名人纪念馆在全国有十七家,按个人历史地位和影响,齐白石当排首位,但按现状来看,该馆却排在末位,导致了宝贵的文化资源长期闲置和流失浪费,使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有所下降。

2.不断创新,开发新型特种旅游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些熟悉的线路已不能满足游客日渐增长的猎奇心理,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都要充分考虑到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湘潭目前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必须充分发挥工业,农业等资源优势,开发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例如,丰富湘潭农博园的农业旅游项目,带动城郊游和乡村旅游;开发槟榔加工生产现场和反映湘潭文化的工业旅游项目等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培育市场

宣传促销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有重要作用。国际旅游市场促销要坚持以周边国家,地区为主体,以欧美为两翼,重点抓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市场开拓。国内要重视省内一些地区及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客源市场。增加市场开发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各种促销活动。旅游、文化、外事、侨务、新闻等部门和单位要共同配合。

(五)高品位开发民俗饮食旅游资源

全方位研究客源市场的民俗饮食心态,一些游客喜欢了解民俗产品的来龙去脉,那么可以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从而提高游客参与性,趣味性,在进行民俗饮食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合理确定民俗食品开发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对不同类别的民俗旅游食品给予正确定位,适时举办民俗饮食文化节,保护有特色民俗食品制作工艺的传承。

(六)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也是湘潭市做大,做强旅游业应牢牢把握的原则。湘潭市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人文资源和生态休闲资源为主,如果旅游资源开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已经出现了因过度开发而被黄牌警告的反面教材。所以,笔者认为湘潭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防微杜渐,科学,环保地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为我们谋福利。只有这样,我市的旅游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湘潭市的旅游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换言之湘潭市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湘潭市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完善自身建设,增强市民有关旅游发展的意识,旅游产品开发注重精品路线,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美丽的城市,从而把湘潭市的旅游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曹玲艺,袁亚忠.试论湘潭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r].潭社科研[2006]7号.

[2]刘双娥.试论湘潭民俗因是自愿的深度开发[j].学术纵横,2008,(5).

[3]谭业.试论湖南红色旅游的开发:第7卷[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3).

[4]中共湘潭市委党史办编.漫话湘潭[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eb/ol].http://number.cnki.net/cyfd/.

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宁 红色旅游资源 现状 对策

1、引言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形式,是开展红色旅游的资源依托,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即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狭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则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瑰宝[2]。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红色旅游资源,旅游者通过学习、参观,既可以丰富人们的革命历史文化知识,又可以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深刻的变化,进而对对参观者起到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末,红色旅的研究开始出现,与之相关的研究著作和论文相继发表。这些著作和论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典型的实例介绍和较全面系统的论述。红色旅游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及功能,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阐述。沈乔(2004)探讨了党史研究在红色旅游中所应发挥的功能;刘建平等(2005)论述了红色旅游的政治教育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李宗尧[3](2002)论述了红色旅游对老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谭冬发,吴小斌[4](2002)从扶贫和红色资源的关联探讨红色资源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毛日清[5](2002)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红色旅游的发展。曾国平等[6] (2005)用经济学的原理来挖掘和论述“红色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并对“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经济学的思考。此外,关于红色旅游理论研究的文章还散见于《中国旅游报》,主要包括对红色旅游的特性、产品设计、可持续发展、品牌构建、区域合作等的研究[7]。目前国内红色旅游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总的来说,在结合地方旅游开发的实践中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和政策措施尚少。

2、会宁红色旅游资源分析

2.1 会宁红色旅游资源

2.1.1 会宁红色旅游资源状况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隶属白银市,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千米,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海拔在1500m-2400m之间。会宁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表1)

表1 会宁主要红色旅游资源

注:资料来源于《会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初探》(2008)

2.1.2 会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红色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会宁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革命遗址和纪念性建筑则处处体现了革命将士百折不挠、团结胜利的长征精神,也体现了会宁人民缅怀革命前辈、传承革命精神、发扬革命传统的高尚情操。因此,会宁红色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8]。会宁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会师期间,红军部队先后在会宁战斗休整一月之久,留下了20多处战斗遗址、1000多件革命文物,特色突出,内涵深刻。

(2)与周边红色旅游资源的组合度好

会宁周边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宁夏西吉将台堡,距会宁县城以东50公里,是当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二次会师的地方;通渭榜罗镇,距会宁县城以南60公里,是当年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的地方;向东170公里处是“道教发源地”、“天下第一山”的平凉崆峒山,向南200公里处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天水麦积山,向西145公里处是黄河风情线等,北面有“部级地质博物馆”景泰黄河石林、省级森林公园寿鹿山、白银有独特的小三峡景观。会宁处于要塞位置,若能串点成线,打造出精品路线,以带动会宁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2.2会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2.2.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现

2001年至2004年,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06年至2007年,年均接待游客达到20多万人次;2008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2009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2010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8亿;2011年1至7月份,接待游客近9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多元,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90万人次,比同期增长了17%,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会宁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2.2.2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目前,会宁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唯一全面反映长征历史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采用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工艺方式,通过艺术品展览、大型景观、光电声模拟、雕塑、图片、实物模型等丰富独特的内容,系统全面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在经过扩建的将帅碑林上题词近300幅。同时,会师旧址由原来的1.6万平方米扩建到4.3万平方米。“绿化、亮化、净化”一体化,极大地改善了红色旅游景区的环境。

3、会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游客停留天数少

会宁县的目标游客主要来自于周边市县,游览的时间主要是建党节或相关的时间,大约是2天,有的甚至是一天,在会宁会师塔下宣誓、学习科学发展观、举办党组织活动等是游览的主要目的,而且大多数是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

3.2红色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吸引力不足

会宁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是革命遗址、纪念馆,参观、游览是主要的旅游方式,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可能是由于革命历史的沉重,解说严肃刻板,缺乏激情,除了党员、革命老前辈和上进的学生感兴趣,很难吸引一般游客。与国内的同质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其展示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3.3开发力度不够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以革命遗址为主,其依赖性比较大,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展示方法单一,缺少特色。可参与性、娱乐性项目开发极少,旅游体验不足,致使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不足,经济效益不高。而对于景区内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鲜明的地域特色及民族情调等,只进行了一些粗放的低层次的开发,没有形成系统的旅游产品。许多红色旅游景区往往只是原物的摆放,没有进行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从而削弱了会宁红色旅游的自身价值和应有的市场感召力。

3.4 人才缺乏

会宁红色旅游区的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都偏低,高层次决策人才严重缺乏,导致红色旅游在开发中缺乏全局观念,不能充分把握旅游开发的内涵及开发力度,也不能从宏观角度把握旅游区的特色和发展方向。

4、会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1延长停留天数

4.1.1建议当地政府支持建立戒网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周边地区如兰州、白银、天水等地区经济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家长给学生的教育投资也越来越多。一些中小学生拿着家里给的零花钱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身体素质也变得很差。针对这个情况,建议会宁县政府出资支持建立戒网所,然后进行必要的广告宣传,吸引周边地区的家长将自己的子女送来会宁戒网所。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组织参观会师塔等地区,让他们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借助会宁县一中、二中、三中等学校的优秀教育资源,让学生们做一天会宁学生,体会一下会宁老师辛勤耕耘的精神、学生奋发图强的斗志。拜访农民家庭,感受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也增加了停留天数,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贸的发展,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4.1.2在红色旅游景区附近建立高标准的服务小区

针对专项旅游者,在红色旅游景区附近建立高质量的服务小区。专项旅游者主要包括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科研与教学人员,目前数量较少,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游览停留的时间长、重游率高,对一些历史文献、图片文物资料特别感兴趣。出游费用一般是单位报销,对餐饮、住宿服务质量要求比较高,喜欢购买一些反映当地红色文化的书籍和特色产品。因此,在红色旅游景区附近建立高质量的服务小区,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延长停留天数,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4.2进行旅游规划和线路设计,加大力度开发资源价值

以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名城为契机,把红色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来培育,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充分发挥会宁为全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优秀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效应,以红色旅游带动休闲观光游、历史遗迹游,着力做强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景区布局,打造旅游线路,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带动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县接待省内外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14亿元人民币 。

4.3产品组合销售

4.3.1开发度假旅游产品、会议旅游和其它的专项旅游产品

会宁红色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基本上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度假旅游产品、会议旅游和其它的专项旅游产品发展都比较缓慢。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开发其它相关的旅游产品。还必须重视通过线路连接、产品捆绑等方式将其有机联系起来,并通过形象塑造、市场营销等手段向目标市场推广,使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发挥经济效应,在红色旅游区真正建立一个主题突出、脉络分明、组合自如、调控有序的旅游产品体系,达到完善红色旅游区产品结构、增强其综合吸引力、增加旅游收入,实现红色旅游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3.2 金色教育与红色旅游、绿色产业相结合

会宁县要想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就必须对资源进行整合,将红色旅游、金色教育、绿色产品组合起来进行捆绑销售,形成优势互补。以长征为背景,突出会师主题,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以崇文重教的历史为背景,突出会宁优势,打造教育名县品牌。也可将红色旅游、教育旅游与大学生户外运动相结合,大学生在红色旅游景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集健身和教育于一体,这种“俱乐部”形式的旅游产品在会宁开展大学生户外运动模式前景巨大[9]。在红色旅游景区附近建立“农家乐”,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4.4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发挥整体优势

由于红色旅游产品在时空分布上的阶段性与分散性,只有通过区域旅游合作,串点成线,才能最终形成主题鲜明的红色旅游产品。通过与周边红色旅游地合作,在区域内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动、利益共享,还可进行区间内的人员流动,共同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建立战略联盟,从而带动当地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4.5 建设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由于会宁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旅游配套设施急需完善。因此,为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会宁红色旅游地应当结合当地的条件和特色,加大服务项目和服务功能。首先,要建设和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其次,还要发挥邮电通信、道路交通、银行保险、媒体、环保、教育等行业功能,推进彼此之间生产或服务的相互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

4.6 加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要避免大规模的无序开发。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应保护好旅游资源的背景环境,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进行环境质量监测。红色旅游遗址遗迹保护要有新的保护理念,应对其进行分级分类,分层次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E].H:2003

[2]李向明.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创新开发的思考[ 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64-67

[3]李宗尧.论“红色旅游”功能的多样性—兼谈蒙阴县野店镇旅游业的综合开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66-67

[4]谭擘发,昊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44-45

[5]毛日清.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J].求实,2002(12):49-50

[6]曾国平,阳乾风,彭小兵.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论坛.2005,(11):63-65

[7]阵铭杰.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白议[N].中国旅游报,2004.10.20

李萌.红色旅游开发应重视品牌构建[N].中国旅游报,200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