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应急管理方案

交通应急管理方案

交通应急管理方案

交通应急管理方案范文第1篇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时常会遭受洪涝、台风、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将呈上升趋势。民政部门统计,2001~2010年我国自然灾害及经济损失如表1所示:由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而其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已成为当今各国所面临的一道难题。然而突发公共事件包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对于突发事件尚无法避免及准确预测,那么应急管理体系和各类应急预案是减少公共突发事件损失的唯一手段。交通应急管理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各类应急预案顺利开展的基础。如何加强交通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的交通应急管理机制,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交通行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交通应急管理体系,从管理、运行、保障、善后处理等方面对体系进行合理构建,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挑战。

    2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关键环节

    项目研究内容包括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评价、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经验分析、公路应急管理体系框架设计、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公路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本项目取得了以下代表性研究成果。

    2.1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评价

    部分地区在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公路应急管理体制、多部门协调机制、跨区域应急联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为强化我国公路应急管理奠定了实践基础。

    (1)运转高效的多部门协调和联动机制是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2)跨区域应急联动是保障公路网畅通的有力举措。

    (3)加强信息采集与共享是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4)训练有素的应急保障队伍与合理的物资及装备储备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保障。

    (5)创新性地应用了一些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

    长期以来在我国公路发展过程中更为关注速度和规模的增长,但公路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相对滞后,尤其是有效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尤为不足,公路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专项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2)应急管理工作尚未常态化,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3)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应急处置效率低下。

    (4)交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应急处置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应急管理资金尚未保障。

    2.2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经验分析

    国外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发展虽历经时间不算太长,且同其他成熟的应急体系相比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过程中仍表现出了相当特点。

    (1)充分发挥相关应急立法的先导作用。

    (2)注重交通应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3)建立健全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组织体系。

    (4)普遍建立了以ITS为基础的公路交通应急系统。

    (5)重视做好人力、资源、设施等多方面的保障工作。

    2.3公路应急管理体系框架设计

    从目前各省建立的公路交通应急管理体系来看,总体可分为应急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两个部分。应急保障能力主要指交通灾害发生前,交通主管部门所做的保障工作,包括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处置平台建设、应急队伍和物资储备建设和组织体系建设。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主要指交通灾害发生后,交通主管部门对交通灾害的及时响应和处理能力,包括应急灾害预警和评估能力、应急队伍救灾能力和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如图1所示。图1公路管理应急体系建设内容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应急队伍救灾能力建设四个关键环节在应急管理管理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关系到公路交通应急响应能力是否快速有效,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财产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2.4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1)公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1)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专项预案(3)地方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4)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突发事件预案

    2)公路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公路交通应急物资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公路抢通物资,第二类是架设桥梁所需材料,第三类是除雪所需材料。公路交通应急装备主要分为五类,一是公路疏通装备;二是公路修建装备;三是除雪装备;四是运输设备,五是应急保障装备。

    3)公路应急管理与处置中心建设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由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和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场所、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等组成。其技术框架如图2所示:

    4)公路应急队伍建设加大公路应急演练培训投入,提高应急队伍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制。

    2.5公路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1)公路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根据发达国家的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可知在实际应用中,公路交通应急响应能力必须包含四个因素,即预案、人、物和钱。因此,确定公路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框架如图3所示:

    2)公路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公路路网运行状态监测和协调手段,建立有效的公路网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省级“监管到位、协调联动、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省级公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体系,从而提升公路网运行监管和服务水平,提高公路交通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为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3)公路应急演练体系建设根据我国公路突发事件类型以及应急救援队伍在平常工作中比较少碰到的应急情况,对于不同地区而言,有五类演练必须引起关注。隧道火灾、危险品事故应急演练,桥梁损毁应急演练,水毁路段坍塌应急演练和凝冻雨雪路面应急演练。

    3主要结论

    本研究从我国公路应急管理现状入手,分析总结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做出总体判断和评价;借鉴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设计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确定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对交通应急管理关键环节的研究中得到如下结论:

    (1)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也处于矛盾的凸显期,几乎每次突发事件的救援,都需要交通应急保障。而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建全,这方面工作积累经验少,薄弱环节多。这极大的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所以建立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2)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和应急队伍救灾能力建设在应急管理管理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关系到公路交通应急响应能力是否快速有效,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财产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3)解决好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培训演练和宣传教育等问题,实现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4)完善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应对各类公路应急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消除公路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法规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4政策建议

    (1)完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结合辖区内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针对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分门别类地科学制定应对性较强的公路应急保障预案和专项处置预案,完善公路应急预案体系。

    (2)完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按照节约高效的原则,与交通战备物资储备和国家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相结合,适量储备应急保障所需装备、工具、物资、生活用品等。

交通应急管理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体系;框架

前言

交通安全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探讨交通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是保证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的主要功能有:对交通事件的及时响应,通过综合判断做出决策,组织救援行动等等。科学合理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保证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现阶段,好多国家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就我国而言,我国还未能构建健全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本文以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体系框架,其次论述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最后分析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框架

1.1组织结构

总的说来,完整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第二部分是各线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第三部分是现场救援指挥部。当交通突发事件发生时,上述三个部分共同协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应急管理指挥中心一旦接收到突发事件的信息,马上通知各线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此时各线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调用事先准备好的应急方法,最后由现场救援指挥部具体实施救援方法,快速处理问题。

1.2工作模式

现阶段,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比较常见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集权工作模式、授权工作模式、工作模式以及协同工作模式。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我国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应该使用集权工作模式,下面具体介绍一下集权工作模式。第一,集权工作模式的特色:在该种模式之下,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的职权范围很广,它需要负责处理所有的突发事件,也可以在处理突发事件是调用轨道部门的任意力量等等。第二,集权工作模式的优点:专门化的部门管理可以保证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避免出现浪费救援时间的现象;此外,统一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保证信息的快速流通。第三,集权工作模式的缺点:该种模式和我国的行政体制不太和谐,要想构建集权工作模式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调整一下我国的行政体制;此外,独立的部门管理要求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必须能够和其他部分协调合作,共同为保证交通安全做贡献。

2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GIS应急管理指挥平台;第二部分是数据平台,主要包括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第三部分是TCC综合数据传输系统。

3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3.1服务对象

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就是在开展应急救援活动时处于指挥地位的,需要做出相关决定的领导;第二类是在开展救援活动时位于救援现场的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公安人员等等。

3.2主要功能

总的说来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有综合信息查询、预案管理、应急联动指挥、辅助决策、事故管理与应急通信,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各项功能:第一,综合信息查询功能: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信息查询功能救援人员可以准确的定位事件发生的位置,并及时了解事发地点的信息,具体包括可行的救援线路、周边可以调动的救援人员和救援物品等等。第二,预案管理功能:预案管理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比较严重的事件,应急管理指挥中心需要事先给出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方案,并针对事件严重程度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级别,然后针对不同级别的事件制定不同的救援方案。第三,应急联动指挥功能:应急联动指挥是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需要根据具体的突发事件给出合理的救援方法,并对参与救援的人员进行合理的调动,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实时监测动态的修订救援方案,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辅助决策功能:辅助决策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来帮助相关人员作出合理的决定,包括针对突发事件提出不同的救援方案,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出最为有效的方案等等。第五,事故管理功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评估,并给出相应事故评估报告。第六,应急通信功能:保证参与救援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可以及时的获取关于事故现场的实时信息,方便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系统应用

笔者设计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已经投入了使用,沪宁线正在使用本文介绍的系统,现阶段沪宁线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运行良好,可以实现前面介绍的功能。

5结语

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是保证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探讨交通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体系框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勇,王卓,贾利民.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体系框架及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01:57-65+178.

[2]刘光武.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平台建设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9,01:12-15.

交通应急管理方案范文第3篇

*县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我县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救援,保证在事故发生后,尽快组织实施抢救,做好各项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根据安徽省有关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第三条实施本预案坚持以下原则:1、救人高于一切;2、施救与报告同时进行,逐级报告,就近施救;3、局部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4、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密切配合;5、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防止和减轻损失;6、实施属地管理,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统一、有序和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接受同级及其以上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领导。第四条*辖区内从事化学危险品道路运输的经营业户发生的道路交通运输险情事故,应当按照公安交警部门的统一部署,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交通主管部门积极协助有关主管部门,做好应急处理工作。第五条运政部门可以根据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紧急征用交通运输设施。交通运输经营业户必须坚持人道主义,并无条件地服从调度和征用。参与应急处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可依照有关规定,向当事方有关部门请求给予适当救助补偿。当事方有关部门应视情给予适当救助补偿,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给予适当救助补偿。第二章应急处理机构第六条县运管部门和全县各危货运输企业共同构成全县化学危险品事故应急处理网络,各部门货运管处科为险情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常设机构。运管部门和所有货物运输企业办公室应当配备险情事故应急处理所需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保护用品、取证设备等设施条件,要确保完好有效、调度灵敏;建立事故抢救专家、设备、物资信息数据库。第七条事故发生后,肇事单

位及其上级单位以下简称当事方有关部门),应立即分别成立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并立即奔赴现场。交通局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成:组长:梁峰副组长:陈晓明付明侯保义、张锦、李春伟成员:危货管理有关成员第八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主要职责:1、贯彻落实县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对险情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批示,提出应急处理具体措施,负责相关情况上报工作。2、指导监督应急处理工作,协调解决应急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掌握应急处理动态状况,及时调整部署应急工作措施。4、完成县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第九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可视情况从各成员单位抽调工作人员,成立现场施救组、善后处理组、通讯联络组、后勤保障组、运行稳定组、原因调查组等险情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办事机构,明确责任人、联络人。各组负责人须为党政领导干部兼任。第十条交通战备专业保障队伍是应急处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交通战备专业保障队伍及其设备、物资必要时由运管部门向交通战备办公室统一调度使用。紧急情况下,可先口头调度,后补办文书手续。第十一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在同级及以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领导下,迅速、果断地做好险情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第三章应急处理程序第十二条在应急处理工作中,当事方有关部门未到达现场前由协助方有关部门负责,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部署工作前由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上级机关采取措施之前由下级机关负责,主动开展工作。第十三条肇事呼救。险情事故发生后,肇事单位应立即向当事方有关部门和协助方有关部门紧急呼救,并开展自救。当事方有关部门可向交通主管部门及上级部门救助;县交通主管部门及上级部门应当积极协助、大力支持。第十四条启动预案。当得知发生事故或收到肇事呼救后,当事方有关部门,协助方有关部门应当自觉的启动实施本预案。第十五条通讯联络。通讯联络组工作人员应当坚持昼夜值班制度,作好值班记录,调度安排应急处理工作。1、

贯彻落实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或应急处理协助小组的决定及交办任务。2、迅速收集、汇总事故应急处理的统计和动态情况,及时报告,并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3、负责应急处理工作各办事机构、同级政府有关办事机构、有关主管部门和有关交通主管部门的联系,必要时派出联络员参加同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相关办事机构工作。4、协调交通系统各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处理工作。5、完成上级交办的事项。第十六条紧急报告。当事方有关部门、协助方有关部门接报后,均须按有关规定和要求紧急报告。紧急报告须经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或应急处理协助小组组长同意批准后向上报给当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事故单位负责人必须用最快捷的方式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做好有关续报工作,先采取口头报告,再以书面形式及时补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发生的单位单位、时间、地点;事故的类型;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事故救援处理的措施和进展情况;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第十七条赶赴现场。险情事故发生在其他行政区域时,协助方有关部门应当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施救,同时及时向当事方有关部门联系、互通情况。当事方有关部门得知发生险情事故或收到肇事呼救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当事方有关部门赶赴现场后,协助方有关部门负责通报前期工作情况,协助处理后期工作事宜。第十八条现场施救。现场施救组工作人员应本着“救人高于一切”的原则,积极救治死伤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伤人数和损失,千方百计地做好防止和减轻损失工作。必要时可将伤亡者分送数家医院救治、存放。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迅速控制危害源,并对化学危险品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化学危险品性质及危害程度;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第十九条善后处理。善后处理组工作人员应当从快处理善后事项。转运有关受害人,必要时应当采取统一管理、分散接待的方法,做好死伤者家属的食宿安排等接待工作,并做好思想工作,保持社会稳定。应当及时制定事故处理赔付标准和规定,积极做好事故处理赔付工作。第二

十条原因调查。原因调查组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事故调查取证工作,勘察事故现场,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对其他目击证人做好登记核定工作。第二十一条后勤保障。后勤保障组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集有关物资设备,保证应急处理急需,为应急处理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第二十二条运行稳定。运行稳定组工作人员应当做好本单位思想稳定工作,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证日常工作有序进行。第二十三条新闻报道。事故发生后,当事方有关部门、协助方有关部门应当从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严格新闻采访程序,认真核定新闻报道统稿,客观公正地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第二十四条工作报告。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逐级书面报告应急处理工作情况。报告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或隐瞒具体详情。第四章奖惩第二十五条县交通局根据参与应急处理工作实际情况与救助效果,对应急处理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第二十六条经查实在应急处理工作中推诿扯皮、拖延时限或虚报救助实效的,给予通报批评;性质严重的,按党纪政纪追究有关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其他第二十七条本预案是县局针对有可能发生的化学危险品事故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性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修改补充;第二十八条各成员单位应结合本《预案》,制定出各单位具体的应急救援方案,报县安全办备案;各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发生后,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向上级部门提供我县重大危险品的详细情况,检查各危货运输企业是否编制和准备了事故应急处理方案,组织方案模拟,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国家财产损失。第二十九条当事方有关部门系外县而在我县行政区域发生事故时,我县有关交通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参照本预案执行,协助外县当事方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事故发生在外县行政区域时,当事方有关部门应当向肇事发生地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各有关交通单位求助。第三十条各交管站、全县危货运输企业要参照本预案,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地本单位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处

交通应急管理方案范文第4篇

1国外建设情况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应急救援体系[1]。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联邦应急事务管理局FEMA,形成了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应急预案完整合理,充分协调各个部门信息之间的传递迅速,并形成预警、反应、救援等一系列反应系统。德国建立了组织机构统一合理、技术先进、装备科学、灵活机动、配备齐全、覆盖全国各地的应急救援体系。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由现场急救(自救与施救系统)、应急呼救系统、应急救援服务系统和医院救治系统组成。俄罗斯于1994年设立联邦应急事务部,统一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和协调工作,依托中心城市,下设州/区救援中心,负责各个州/区的应急救援。日本政府根据各种突发事态,构建了相对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并且已经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综合性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在机构设置、完善法制、反应机制和信息安全等方面都比较完善。巴西建立了道路使用者援助系统,该系统能够调度各种应急救援设备和应急救援人员,保障第一时间开展应急救援。印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高速公路救援服务网络,服务网能够协调各个救援部门,其求助能力覆盖了整个公路网。从国外的建设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经验:

(1)公路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建立了统一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有部门协调、资源共享、物资保障、覆盖面广等优势。

(2)在公路应急救援过程中,重视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信息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各个设备。

2我国的突出问题

2005年国务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提出了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6条工作原则。《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随着部级总体预案的建立,各个部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应急救援系统。与国外建设情况相比较,一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公路应急救援体系,另一方面,公路沿线交通安全设施等硬件设备在公路应急救援中没有充分利用。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公路沿线设备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路沿线安装了信息采集设备与通信网络,其布设是按某一条公路进行布设,未考虑整体布设方案;信息采集按各自设备分别采集,是单源采集,未考虑多源信息采集,未充分利用其他设备;各个不同设备采集的信息没有统一规范。与此同时,公路交通信息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深入的研究与利用信息。

2.2公路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公路交通事故在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援工作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由于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合理、职能分工不明确、没有统一组织,造成事件处理效率低下。为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3应急救援预案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变计划和应急预案,救援单位和救援人员没有根据应急预案进行组织模拟学习,锻炼救援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导致现场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甚至可能造成事态扩展以及引发二次交通事故。

2.4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目前,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单一,系统缺乏与路政、养护、交警、医院等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沟通。

2.5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在公路应急救援中,缺乏分工明确的应急队伍,如清障队伍、信息联络队伍、后勤队伍、运输队伍以及各个专业的抢救队伍。

2.6物资保障

公路沿线应急物资分散,没有合理规划,其标准不统一、信息不畅通,不能准备预计物资的需求,以及发生应急救援时物资调度没有统一规划,未建立统一的调度平台。针对以上问题,为保障公路应急救援高效合理性,应该着重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制定完整合理的公路应急预案,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处理与综合调试平台,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等。

交通应急管理方案范文第5篇

我国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现状

在交通运输部组织协调下,我国已陆续编制完成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交通部海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省、市和港口四级海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组建了北海、东海、南海三支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和四个海上专业救助飞行队伍;建立了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应急反应机制逐步完善,应急队伍和应急资源建设全面启动,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

尽管我国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基本已成体系,应急反应机制逐步完善,应急队伍和应急资源建设全面实施,但海上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以渔业船舶海上安全事故为例:据统计,仅东海区域2011年第一季度共发生渔业船舶水上事故(包括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36起,死亡(含失踪)61人,沉(毁)渔船16艘,直接经济损失1376.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沉(毁)船数和死亡(含失踪)人数指标分别下降20%、15.79%、44.04%,直接经济损失指标上升了43.07%。这表明:当前我国海上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与中央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还不能满足海上救援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预案未能结合应急能力的实际,对应急的关键信息进行系统而准确的描述,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救援指挥系统,也没有明确谁是事故现场的直接救助指挥,导致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够强。

应急管理机制不顺畅。海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在救援指挥、预案演练、应急培训、宣传等方面还没有实现常态化和规范化,各单位往往独自组织培训与相关演练,海上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还没有很好理顺。

应急反应力量和基础条件仍较薄弱。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应急建设资金投入总体仍显不足,应急救助和处置所需装备和资源贮备还不够充足,国家海上专业应急救助队伍人员编制多年没有增加,已难以满足海上救助事业迅速发展的实际需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装备落后、缺少专业技术支撑和相应的演练,国家海上救援总体应急反应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急反应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目前我国海上救援应急反应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没有相对独立的机构对整个救援过程进行完整评估,海上救援任务完成后,各救助单元往往自我评估。因此,难以及时准确评判应急处置的有效性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上救助整体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海上应急救助能力

我国海上应急救援体制建设总体要求是:以提高海上应急救助能力为目标,以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宣传教育培训为基础,以应急管理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救助志愿者队伍建设为保证,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具体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海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是应急管理部门实施应急教育、演练、培训、预防、引导、操作等各方面工作的基础。

一是应急预案的制定要做到领域上全覆盖,内容上高质量,管理上动态化。一是预案体系要明确统一的指挥机构,尽量减少应急预案层级,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效果;二是预案体系要全面,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三是个案要实用,每个预案都要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要具体适用,简明易行;四是广泛邀请专家参与,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力求使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实际。

二是应急预案的制定要尽量做到精细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要把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按内容范围分解成工作单元,由相应人员承担,形成清晰的日常应急分工和工作流程,预案实施要有第一责任人和检查监督人,并明确其失职失责的要承担的责任。

三是各专业机构和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预案中的应急功能设置,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作为应急预案的附件。标准操作程序是保证在事件突然发生后,即使在没有接到上级指挥命令的情况下,可在第一时间启动本部门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质量。

2、建立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海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基础性,是有序、高效实施海上救援的有力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和完善海上安全信息预警制度。完善热带风暴、冬季大风、风暴潮和雾天等极端天气海上交通预警机制,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明确信息主体,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及时准确预警信息。

二是完善海上交通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标准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组织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海上交通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划分和分类标准进行研究并作出具体规定;加强海上交通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事故原因分析、通报和交流工作,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主要内容和范围。

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应急处理机制启动程序,确保应急处理机制启动的快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应急处理机制启动程序,应着力把握以下三项原则:一是信息传递、上报要迅速准确;二是先期处置要及时高效,努力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三是应急预案要有序启动,明确工作流程,做到措施到位,防范严密,处置得当。

四是健全海上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一要对海上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汇总和风险评估,建立有关风险隐患情况普查数据库;二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并对海上重大应急救援案例进行评估,逐步完善海上各类突发事件的网络检测系统,开展海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把握突发事件的发展规律,建立风险隐患调查和监控的长效机制。

3、健全应急资源与救援人员组织保障体系

健全应急资源和救援人员组织保障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海上应急救助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是建立应急资源贮备体系。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要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专业人员、重要装备和应急物资数据库,形成对应急专业人员、重要装备和应急物资的动态管理,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等物资,提高统一调配能力,切实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二是加强海上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建设。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建设。同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责任制度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严格落实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责任追究制度。

三是完善应急管理投入增长机制。落实专业救助单位经费来源,保证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及日常培训、演练工作经费,满足海上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从而增强安全保障和海上应急救援的能力。

四是健全搜救队伍专业化培训机制。推进海上应急综合训练基地建设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除建成一个专业化综合性的海上应急训练基地外,各救助局还应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专业化培训基地;不断完善搜救队伍专业化培训和实操训练机制,进一步推动搜救队伍专业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海上应急救助能力。

五是制定海上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培训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上救援志愿者队伍。不断完善海上救援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考核、激励和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机制,科学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健全保障机制,加大志愿者培训和活动交流力度,做到专群结合,以专带群,有效发挥志愿者队伍作用。

六是加强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建成各级各类海上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安全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系统的应急专家咨询的网络系统,为提高海上救助能力提供坚强的理论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