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现象举例及分析

文学现象举例及分析

文学现象举例及分析

文学现象举例及分析范文第1篇

成功的旅游地首先要有一个能够引起游客注意的独特、生动的旅游形象,从而与旅游者建立某种有效的沟通,同时也赋予旅游地更丰富的感情力量。大型活动被认为是建立目的地声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重新塑造和宣传旅游形象的重要契机,大型活动的举办往往能够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为目的地赢得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大型活动被认为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超级引擎,在形象塑造中能超越举办地的一些自然因素和有形因素。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国内许多目的地纷纷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问题也随之层出不穷。因此,探讨大型活动对举办地旅游形象的影响,就显得如此迫切而紧要。同时伴随着四川旅博会在乐山连续三年的举办,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认为探讨旅博会对举办地乐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也显得非常必要。

一、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

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旅游决策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日渐成为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共识,因此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越来越成为旅游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中西方学界有多个不同的称呼,如旅游形象(tourism image)、旅游目的地形象(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等;在国内,有学者主张无论从概念本身还是研究内涵上来看将“image”译为“意象”都较为贴切,因此国内学者将其称为“旅游意象”、“旅游地意象”、“旅游目的地意象”。也有学者以“旅游目的地映像”称呼之。本文中一律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称之。

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自Mayo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目的地形象的概念以来,众多学者都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进行过讨论,但旅游目的地形象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总的来看,多数文献从主观、个体化侧面研究目的地形象,即研究感知个体如何看待目的地,研究个体所接受到的目的地形象如何影响其原有的观点和选择行为。本文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界定为公众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提升的无形价值,是旅游地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

(二)旅游博览会

本文对旅游博览会的概念引用旅游词典中的定义,即旅游博览会是各种旅游组织与企业通过实物、文字、图表来展现其成果、风貌、特征的一种公共关系专题活动。

(三)大型活动

随着活动及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活动及相关产业因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突出,而备受各级政府的推崇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活动旅游的研究洪流中。在活动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和把握方面,也历经了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进而与国际相关概念体系接轨的过程。但对于大型活动及相关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尺度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于大型活动、特殊活动和标志性活动等相近范畴在概念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方面缺乏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本文将活动局限为大型活动,并试着将其定义为:一次性或定期举办的,反映大众梦想和流行诉求,具有区域、国内甚至全球影响力,它能为举办地及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发展带来一定的良性影响。从这个定义出发,四川旅游博览会属于大型活动的概念范畴。

二、大型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对大型活动的影响和评价研究一直是国外旅游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从研究的主题看,则主要集中于活动对举办地旅游形象影响的实证性研究和活动提升举办地旅游形象的战略研究。早期学者主要关注大型活动如奥运会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1993年保继刚等首先提出“事件旅游”及“事件吸引”等概念,随着99昆明世博会、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等活动的举办和海南、昆明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迅速崛起,以及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等的成功举办,大型活动和旅游形象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重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

三、旅博会与乐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相关性分析

(一)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一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P于旅博会对乐山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及认同度的影响了解;二是对游客通过旅博会的举办对乐山旅游形象的认知现状了解;三是关于认知渠道及旅游动机了解;最后是关于社会人口学特征了解。问卷于2016年12月12-13日在乐山大佛、嘉定坊、嘉州长卷等游客集中的地方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9份,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为85.86%。本文的数据分析都基于有效问卷数据,而关于问卷一二三部分数据分析都是基于知晓旅博会的游客群进行的,以便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数据收集及分析

1.游客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通过样本分析,来乐山旅游的游客呈现如下特征:游客性别比例基本相当,年龄主要集中于44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比例达到91.8%;学历层次较高,主要集中于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比例达到71.76%;月收入主要表现为中高收入居多,占到60%左右;客源市场分布主要以省内市内为主,达到75.29%;游客的职业主要以学生、自由职业者及企事业普通员工为主,比例达到62.35%。

2.关于游客通过旅博会的举办对乐山旅游形象的认知现状了解

(1)通过对调研回收的8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知晓旅博会(即听说过或好像听说过)的游客占到63.53%,且以省内市内游客为主,数据见下表1。通过该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四川旅博会举办过程中宣传是到位的,但是媒体更多局限于省内市内,对于省外宣传力度不够。

(2)从知晓旅博会的游客群中,进一步分析知道(知道或大体知道)四川旅博会的主题的游客比例只占到40.7%,由数据可得知旅博会在举办前期宣传过程中没有突出旅博会的亮点或者是宣传方式需进一步改进,以此吸引更多人了解旅博会主题,从而推动旅博会参与人群的广泛性。

(3)从知晓旅博会的游客群中,进一步分析游客对乐山旅博会的总体评价,通过数据可见游客对乐山旅游的总体印象非常好(非常好或好),包括乐山的自然风光、环境卫生、交通便捷程度、餐饮购物及旅博会的宣传等,但是对乐山旅游管理及服务水平评价欠差,数据参见下表2。

(4)从知晓旅博会的游客群中,“关于游客对四川旅博的总体态度”即游客对旅博会的认同度分析,通过调研数据分析“认为四川旅博会值得一游”的游客比例达到90.74%,由此数据可得知游客对四川旅博会的举办是认可的;“会考虑重复参加”的游客比例达到83.33%,由此数据可得知游客对四川旅博会的举办不仅是认可的,而且是支持的;“愿意向他人积极推荐”的游客比例达到96.29%,由此数据可得知与前面数据不仅成正相关关系,同时也表明四川旅博会的举办是成功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见表3。

3.关于旅博会出游动机及认知渠道了解

(1)从知晓旅博会的游客群中,“如果你曾去或将去参加四川旅博会,那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即关于旅博会出游动机的了解,从调研数据可得知,大多数游客是基于身心放松动机、发展与教育动机;而和谐关系动机稍显不足,数据见下表4。

(2)从知晓旅博会的游客群中,“您了解四川旅博会的主要信息渠道是什么”即对信息认知渠道了解,从调研数据得知,大多数游客对旅博会的信息收集更多来源于网络、口头传播与电视,而广播、报纸等媒介宣传效果欠差,数据见下表5。

4.对乐山旅游形象的认知现状分析

(1)根据乐山已有旅游形象宣传口号,通过此次调查数据可得知游客更加赞同(从比较符合、完全符合来看)“峨眉天下秀、乐山大佛奇”,比例高达72.94%;其次是“佛心乐山、大愿峨眉”,比例达到63.53%;再次是“名山、名人、名佛、名城”,比例达到60%,而乐山主流媒体主打的“乐山乐水乐在其中”并没有得到游客很好的认可。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对于乐山旅游形象来说更应该紧密结合当地文脉地脉进行提炼升华,能真实反应乐山主要旅游资源特色,重点突出佛的地位及文化,数据见下表6。

(2)从调研的数据来看乐山现有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大多数游客对乐山旅游的了解更多局限于乐山大佛景区(比例达到96.47%)、峨眉山景区(76.47%),其次为沫若故居,而其他景区景点知晓率太低,见下表7。由以上数据可得知乐山虽然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级别很高,但是此类资源数量确实非常有限,根据目前乐山旅游发展的现状及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应该更多侧重于旅游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及产品的丰富性,以能留得住游客,让游客愿意留下来更多的去畅玩乐山旅游。

(3)“通过四川旅博会的举办,您觉得更了解乐山吗?”即旅博会对乐山知名度提升这一问题,通过调研数据显示59.26%的游客(知晓四川旅博会类的游客)赞同四川旅博会增进了他们对乐山旅游的进一步了解,由此可得出旅博会在提升乐山知名度方面有很显著的作用,也肯定了大型活动是提升举办地旅游形象的超级引擎。

(4)“你认为四川旅博会提升乐山的声誉了吗”即旅博会对乐山美誉度提升这一问题,通过调研数据显示83.33%的游客(知晓四川旅博会类的游客)赞同(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四川旅博会的举办提升了乐山旅游的美誉度,由此可得知通过旅博会的举办不仅加大了对乐山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乐山,同时对乐山旅游有了更全面更好的认识。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问卷四个部分做详细的数据分析,可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旅博会的举办对提升举办地乐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是显著的,具体表现在提升了乐山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及游客对乐山旅游的认同度,但是通过数据分析也可以得知旅博会在举办的前期宣传更多只着眼于省内市内游客,对于省外宣传欠佳;同时游客对四川旅博会的主题了解不够,这也说明在前期宣传过程中应提炼更鲜明的四川旅游资源特色以吸引潜在游客关注。

2.游客对四川旅博会的总体态度是非常认可的,包括乐山的自然风光、环境卫生、交通便捷程度、餐饮购物及旅博会的宣传等,但是在旅游管理及服务水平上还亟待进一步改进。

3.根据乐山已有旅游形象宣传口号,通过此次调查数据可得知游客更加赞同(从比较符合、完全符合来看)“峨眉天下秀、乐山大佛奇”,其次是“佛心乐山、大愿峨眉”,再次是“名山、名人、名佛、名城”,而乐山主流媒体主打的“乐山乐水乐在其中”并没有得到游客很好的认可。可以得知对于乐山旅游形象来说更应该紧密结合当地文脉地脉进行提炼升华,能真实反应乐山主要旅游资源特色,重点突出佛的地位及文化。

4.乐山虽然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级别很高,但是此类资源数量确实非常有限,根据目前乐山旅游发展的现状及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应该更多侧重于旅游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及产品的丰富性,以能留得住游客,让游客愿意留下来更多的去畅玩乐山旅游。

文学现象举例及分析范文第2篇

Craik和Lockhart(1972) 提出的信息加工理论 (the Theory of Depths of Processing)认为:记忆的保持不在于复述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加工方式的差异,即加工层次越深,记忆保持越好。他们又提出认知加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形式加工层次(相当于复述);第二层次即语义加工层次,指一个词得到识别后,还可以与其他词建立联系,与有关的表象等建立联系进行编码。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加以利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信息的呈现法不同,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度就必然不同,记忆保持的长短也必然有差异。

二、前言

词汇是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因素。 目前,我国在词汇教学呈现方式上的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词汇教学的效果感到不满意。有效的词汇呈现方式可以使教与学两方面都受益匪浅。近年来研究的词汇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表、语义场和语境呈现;2.语义聚类和主题聚类呈现;3.举例与不举例呈现;4.多媒体与文本呈现等。相对于语义场和语境呈现方式,词汇表呈现方式对目标词汇的短时记忆效果最好,但是长期记忆效果结论不一致; 多媒体环境下的词汇呈现方式优于传统词汇教学方式,但也有不同的结论;主题聚类方式呈现单词在即时记忆上优于语义聚类;提供语境和对生词间的关系进行加工,有助于二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农村中学常用的几种词汇呈现方式对词汇记忆的影响,为提高农村中学的英语词汇教学效果做出一点点贡献。

三、实验设计

1.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研究三种词汇呈现方式的记忆效果,即词汇表法(单词加音标加词性加意义,然后一一罗列)、举例法(在词汇表的基础上,每个单词举一个例子)和图片法(利用PPT呈现每个单词及其意义,并辅以图片)。

从农村某中学九年级6个平行班,每班抽取25名成绩相当的学生,九(1)班和九(2)班(50名学生)采用举例法(方法1);九(5)班和九(6) 班(50名学生)采用词汇表法(方法2);九(3)班和九(4)班(50名学生)采用图片法(方法3)。

2.研究问题

(1)不同的呈现方式会有不同的记忆效果吗?

(2)PPT呈现(图片法)是否优于传统的方法(词汇表法和举例法)?

(3)在传统的呈现方式中,举例法是否优于词汇表法?

3.研究工具和过程

在开学初利用VKS词汇知识等级量表对受试者词汇水平进行测量,以保证3组测试对象词汇水平相当,并根据此次测量选出8个生词作为目标词。对3个组进行词汇呈现(每组呈现的都是相同的8个单词,但呈现方法不同),每组呈现的时间都是10分钟,随后就即时测试 (给出英文让学生写出中文),一个星期后进行延时测试(给出英文让学生写出中文,但打乱先前的顺序)。

采用量化的形式统计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结果,运用 SPSS(11.5)分析数据。

四、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由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在即时检测中,词汇记忆的效果都无明显差异,但方法3优于方法2,方法2优于方法1,即记忆检测结果是:图片法>词汇表法>举例法。词汇表法之所以优于举例法,是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举例法的认知负荷较重,所以短时记忆效果劣于词汇表法;图片法和词汇表法相比,受试者将词汇与直观形象的图片建立了联系,进行了深层次的编码,所以记忆的效果要好于机械重复的词汇表法。

在延时检测中,差异都非常显著,方法1优于方法2,方法3优于方法1,方法3优于方法2,即记忆检测结果是:图片法>举例法>词汇表法。举例法之所以优于词汇表法是因为举例法是第二层次加工,与其他的词在语境中建立了联系,而词汇表法是第一层次的加工,只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在一星期后的记忆提取中不如举例法;图片法是形象记忆,举例法是语义记忆,而大脑对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速度要好于对语义材料的记忆效果和速度,受试者在利用图片记忆时,加上主观情感上的偏爱,对信息进行了更多的加工处理,所以图片法优于举例法。

五、结论与启示

由以上的分析和结果可以得出,不同的词汇呈现方式有不同的记忆效果。多媒体下的图片法要优于传统的词汇呈现法,传统呈现法中的举例法要优于词汇表法。在以后的词汇教学中,考前自主复习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适合用词汇表法,但其很难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要想让学生牢记英语单词,最好利用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加工的举例法和图片法。特别是图片法,在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教育的今天,许多农村中学的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教师课前应该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找出与单词匹配的图片,这简单易操作,而且教学效果比我们常用的词汇表法和举例法都要显著。

参考文献

[1] 顾千羽.北京英语高考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探讨[J].都市家教,2013(10).

文学现象举例及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法律课 案例 案例教学

中职法律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属于德育课范畴,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德育教学大纲的几次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教材也在不断修订,总的来说是越修越好。但是由于法律课程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都较强,因而教学难度还是很大。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在近几年的法律课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极大地提高教学实效,下面我谈谈对于案例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法律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精选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并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有关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运用案例进行法律课教学中,我认为它是提高法律课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拉近理论和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起步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法律知识。

中职法律课里面所涉及的法律概念、观点和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一年级的中职生,特别是我们乡镇、农村的学生因为受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会感到许多问题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久而久之,他们会厌恶学习法律。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重视学生的思维特点,适当运用典型案例,或正或反,或简单或复杂,就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观点和理论的理解。典型案例一般有着曲折的故事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案例的叙述文字往往也传递着某种感情,人们的思想会随着案例的展开而涤化。这样就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识记和理解及灵活准确地运用法律知识。

其次,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继续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低龄化、手段成人化的特点,发展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关注。据有关权威部门调查研究,这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缺乏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我们的德育课教师在法律课教学中,通过举例,让学生通过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来分析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分析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错与对及理由,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通过分析案例中法律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及其作用,学生能懂得法律不仅能惩治违法犯罪,而且能保护人民,从而热爱法律,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通过结合案例,联系学生实际,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加强修养,防止失足,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勇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这样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学生对法律常识就会有真实的感受和切实的体验,并由此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次,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显著的优势,因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避免过分注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下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了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而且讨论中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学生思维活动的潜能。通过案例分析,每个学生能激发学习兴趣,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置身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二、案例的选取原则

恰当运用案例,能帮助教师阐明问题,突破讲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产生用“法”的兴趣,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学中案例选取应坚持以下原则:

1.典型性原则

法律课运用案例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教与学,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现实法律问题。因此要结合课程内容,精选那些影响大,覆盖面广,与广大公民密切相关的典型性案例。例如,讲到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时,通过“厦门特大走私案”、“案”等案例分析讨论;讲到正确对待公民权利时,注意选用一些涉及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如“马加爵案”、“案”、“7.5新疆乌鲁木齐烧事件”等,把学习理论与解决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去学习、体验、提高。典型案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有特定的教学价值和自我教育价值,对法律课教学具有普遍意义。

2.真实性原则

案例是为教学中的理论观点提供支撑点的,如果这一支撑点是不真实的,甚至是虚幻的,那么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因此,案例来源一定要真实、准确、可靠,不能随意添油加醋,把茶余饭后的谈资或道听途说的事当案例,案例一定要体现科学性、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样学生才会信服,才能真正接受,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才能收到成效。否则,胡编滥造案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所教所讲产生怀疑甚至抵触,这是教学一大忌,教师在筛取案例时做到大浪淘沙,教学效果方能切实提高。

3.近体性原则

在时间上,所选案例要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同时,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这些案例或有耳闻,或有知悉,因而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如在讲到“犯罪的构成要件”时,我选取了“郑民生杀人”一案,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共识和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之间架起一座贯通的桥梁。在空间上,所选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的。如讲到产品质量问题时,列举在生活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产品质量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如近年来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学生就能更深刻体会产品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和依法保护产品质量的迫切性,并会产生发表个人见解的强烈欲望。在心理上,案例要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但要防止低级趣味或表面化。

三、案例教学的几种方法

1.讲授法

课堂讲授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形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特别是在重点、难点之处及讲解比较枯燥的问题时,要尽可能举例阐释。需注意两点:其一,案例要精选,安排要精当。选讲案例要防止“杂”和“滥”。案例过多,费时过长,不仅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且冗长繁杂,学生也不愿意听。教师对在哪里应当举例,哪里不必举例,要胸有成竹,通盘考虑。其二,案例要精讲。对所举的案例教师要紧扣授课内容,认真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既要有一定的法理深度,更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以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培养其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特别是依法办事的能力。实践表明,教师精当的剖析典型、归纳、概括,从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对讲授内容理解快,印象深,记得牢,而且能使学生受到启发,举一反三,掌握规律性的知识,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提高。

2.讨论法

讨论式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讨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讨论,二是课外讨论。课堂讨论的基本方式有三种:第一,教师把案例作为引子,留给学生,让其带着案例听教师讲授理论,由学生先作分析判断,然后讨论,教师再作总结。第二,教师在讲完某一理论问题后,举出案例,让学生利用讲授的理论来分析、判断讨论,自己作结论,教师再作结论。第三,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详细的案例及要讨论的问题,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准备书面的发言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分析,教师最后进行概括。课堂讨论的时间可长可短,或一节课,或半节课,或十多分钟。课外讨论是指教师在授完理论之后,把案例留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班团活动或其它时间去讨论,教师再抽时间总结。这种形式,在目前法律基础课内容多、学时紧张的情况下,比较适用。对于讨论法教学,教师的选例非常重要,应当选一些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教师要认真组织,积极引导,方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实践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学校开设法制讲座;利用晚自习、活动课等时间观看《今日说法》等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制节目;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学生到看管所听少年犯忏悔,庭审观摩,等等。其中,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咨询、庭审观摩、听少年犯忏悔、举办模拟法庭,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最好形式,因为学生在这些时候直接接触的是一个个“活”案例。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将会使他们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文学现象举例及分析范文第4篇

一、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

小说中人物的灵魂,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对人物的鉴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说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而且对小说价值的展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对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本文是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所以,在人物鉴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并找出本片段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如:范进、岳丈(胡屠户)、母亲、邻居、报录人、张乡绅等人物,并对小说中各人物的语言、形象等进行分析,尤其是岳丈(胡屠户)对范进前后态度的变化,即:由“凶暴粗鄙”“尖酸刻薄”转为“趋炎附势”“谄媚”,再加上一些言辞的应用,活脱脱地将小商人、市侩小人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范进这一主人公进行语言、形态、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热衷功名,迂腐无能等,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形象等。在小说人物鉴赏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鉴赏,这样对小说人物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小说教学质量,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一本优秀的小说中人物描写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个方面,这对帮助小说渲染气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以学习《范进中举》为例,在该小说中自然环境并没有表现得太明显,主要是社会环境的描写,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他身边的人对他态度的变化表现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这种侧面的描写不仅将当时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三、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中的情节描写

情节是小说的整体框架,形象地说就好比我们人身体的骨架,是撑起整个小说的支柱。也就是说,只有明确了小说的情节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还以学习《范进中举》为例,本片段的情节是通过“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个部分进行描写的。在鉴赏每个部分的时候,我们都要清楚,这个部分存在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对小说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比如:背景的交代是为了拉开该故事的序幕,交代小说中主要的人物是什么身份,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从本节课的背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胡屠户和范进之间的关系;范进是什么人;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等,这对后面的描述以及学生理解本片段的中心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在鉴赏小说情节中我们要认真分析,要从作者各种描法中去感受整篇小说的构成。

总之,在小说鉴赏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鉴赏,以确保学生在鉴别欣赏中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进而,在提高学生小说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以及轻松领悟小说主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文学现象举例及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律 教学 案例 特点 环节 法律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律法规的概念比较抽象,法律原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不易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的精髓。而案例教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使用案例,围绕着具体的法律案例来组织教学,从而使得抽象的法律规则变得具体化,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化,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规律,因而法律课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层面,更要注重法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于教学内容是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实例,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抽象和枯燥,从而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形象,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二是,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真实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促使其思维的不断深化,进而探索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局面,同时也可以摆脱教学效果难以掌握的不利局面,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授课方法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适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案例教学有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第一步,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学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案例意味着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它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可以让同学们记忆深刻。案例的选择首先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要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案情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选择的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第三,必须根据时事的变化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冲突性的案例。

三、案例导入教学的时机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案例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前先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自主寻求答案,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先讲授知识点后引入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辩论,加深学生对抽象化法律条文的理解。案例引入的方式可以通过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便于学生掌握案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其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着重引导学生们去分析,加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向周围事物质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环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很明显,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者,学生则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师生间的问答来实现,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多于老师,老师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听为主,但这并不能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可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抓住问题关键进行辩论。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同时教师事先要做好准备,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合理引导讨论主题,严格控制讨论时间,并且适时地给发言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2]教师在讲解、分析和归纳案例讨论意见时,要语言精炼、要点明晰、重点突出,并将案例分析与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熟练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积极评价,以激励他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五、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实践中需注意以下问题,以纠正错误倾向,切实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要合理分配和控制课堂时间,同时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和肯定,对学生的言论误区则要及时加以纠正,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积极性。[4]善于分析和归纳学生的观点,抓住学生讨论的矛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深入展开讨论。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都要通过事例来说明一定的法学理论或法律规定,但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举例教学是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讲授法学理论时为方便学生理解而列举有关事例,属于教师的单方行为,学生很少参与讨论和互动,是课堂讲授的一种辅助方法,居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教学中作用显著,但其不应成为法律教学中唯一的方法,不能忽视讲授法及其他教学方法。法律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大量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仅靠案例教学无法完成,需要通过任课教师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讲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许灵霞.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J].科

技信息,2010,(35).

[2]吕保利.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探索[J].河南农业,

2010,(16).

[3]方丽.普通话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河南农业,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