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渔业海洋学

渔业海洋学

渔业海洋学

渔业海洋学范文第1篇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一是局实践办于4月15日和4月23日分别召开“活动分析会”,总结第一阶段学习活动情况,查缺补漏,为转段工作做好准备,并明确转段动员会的时间、议程和内容。二是4月28日在市第十二指导检查组莅临指导下,召开了市海洋与渔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转段动员会,黄文魁局长作动员报告,督导组组长林仁逵同志作重要讲话。三是局党组召开“活动部署会”,听取学习实践办的工作汇报,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对民主生活会的筹备工作进行精心部署,明确要求局、支队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准备发言稿,对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做出具体部署。四是6月1日在市第十二指导检查组莅临指导下,召开局、渔政支队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黄文魁局长带领班子成员着重分析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明确努力方向,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五是各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研究分析产生主要问题的原因和根源,牢固树立了注重实践落实的意识。

(二)采取有效措施,深化理论学习。进入第二阶段活动,局党员干部职工继续坚持理论学习、互相交流。同时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文件与撰写读书笔记相结合,学习讨论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听取了市纪委纠风办主任刘再生同志以“讲党性修养、树优良作风、促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辅导课,受到深刻的教育。局、渔政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委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文件、中央领导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等文件。加深了对“什么是学习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和“怎么样科学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参与“四个一次”五个一百“等活动。

(三)广泛征求意见,找准突出问题。局党组成立了由实践办和行评办有关人员组成的征求意见工作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征求意见表、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网上调查、开通热线电话以及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分别征求各市直单位、各区(县)海洋与渔业局(农业局)、有关用海单位、养殖企业、加工企业、双联共建支部及局机关、渔政支队、直属事业单位、南澎列岛保护区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和渔民群众代表对局领导班子和渔政支队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共发出征求意见函近300份,到各区(县)海洋与渔业局、渔业村(联社)、部分养殖户和渔民代表,双联共建单位、挂点村(居)召开面对面的座谈会19场,约200多人参加,保证了征求意见的广泛性、代表性。在此基础上,于7月20日,局主要领导听取征求意见组对征求意见的情况汇报,并把收集到的意见进行疏理、归纳,提出整改措施。对征求意见中所发现的问题,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进行分析,在整改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保证了查找的问题具有全面性、针对性。

(四)边查找边整改,解决突出问题。根据征求到并整理出来的7大类39条意见和建议,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和解决突出问题的对策,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措施等,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同时,领导班子成员在收集、整理、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的实际,认真思考领导干部如何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查找边整改,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解决长远问题相结合,解决思想观念问题与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相结合,解决党员干部队伍素质问题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相结合。对在现阶段发现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对现阶段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

(五)切实转变作风,推动科学发展。一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与2009年度民主生活会合并),体现了民主精神。会前,领导班子成员相互进行了谈心,就我局当前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交换看法,局长虚心听取机关科长的意见,科长与科员充分沟通思想,部门之间互相理解,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同时,局党组成员认真准备了书面发言提纲。会上,黄局长带头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还扩大了列席人员范围到所有部门负责人。民主生活会分析了制约我市海洋与渔业发展的问题、总结了近年来成功的工作经验、明确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方向,形成了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第二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收获:

(一)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全体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层层动员、通读资料,精读文件,使全体人员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找准了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对照科学发展观,对照基层和局干部职工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深入剖析自己在党性、宗旨、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既看到工作成绩,也找到了差距;既听到了基层,听到了干部职工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支持,也了解了对我们的期盼和要求,使我们明确了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增强了我们的压力和动力,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三)找到了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的抓手。一是与现阶段主要工作相结合。现在正是休渔时期,海门中心渔港建设也处在主体工程完成的关键阶段,还要在市政府的组织下,开展对海湾大桥周边海域的违章搭建物和渔排进行强制清理拆除等。要抓好以上工作的落实,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推动发展。二是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相结合。我局实践办和行评办联合办公,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对照检查工作,以提高队伍素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目标,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渔民群众得实惠“。三是与双联共建及驻村工作相结合。走访双联共建支部和挂钩村,召开座谈会就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研究与探讨,诚恳征求对我局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其送上一批图书,此行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四是与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相结合。组织离退休老干前往外地参观,并在活动中组织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各分管领导和各部门的领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围绕今年的工作要点,把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落实在具体事项上,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反映在今年的各项工作上,确保顺利完成。

虽然我们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想了很多办法,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各方面工作比较多,精力分配上受到影响。二是个别同志自学时间坚持学习方面做得不够好等等。

三、第三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

渔业海洋学范文第2篇

全面推进海洋与渔业工作再上新水平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心得

随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认真学习四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著,对当前形势和目标任务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在元月29日领学了同志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文章后,我又进行了细致的研读,进行了一番思考。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推进海洋与渔业工作再上新水平?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谈一谈自己粗浅的心得。

一、辩证分析形势,正确把握大局。

目前,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有所增多。能否在“紧环境”下谋出“宽思路”和“新出路”,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先机,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考验。

一要正确认识形势。虽然当前宏观环境趋紧,但紧中有活,紧中有余地,紧中有机遇。宏观调控不是降低发展速度,而是为了提升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政策,仔细研究政策,深刻理解政策,了解控的是什么,保的是什么,促的是什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快过“绿灯”、不擅闯“红灯”,更不能自设“红灯”,束缚自己的手脚。

二要正确认识自身实际。2004年全县海洋与渔业工作总结已经出来了,我摘录部分供大家参考:海域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实现了“三化”。一是普法宣传工作正常化;二是规划制定科学化;三是使用权运作市场化。渔业经济呈现新态势,呈现出“三优”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产业贡献率不断提升;二是品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特色不断显现;三是技术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以项目推进为重点,海洋与渔业活力大增强。具体做好“三争”。一是争取国家专项投入。全年共争取国家各类渔业专项近千万元,二是争取“三资”投入渔业。先后有浙江、辽宁以及本省客商来我县发展特种养殖、水产育苗、水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行业,投入资金在6000万元以上,如由我局引进的海安客商在黄沙港镇投入千万元兴办了一座现代化的水产饲料加工厂,该项目已投产见效。三是争取工业项目。已完成招商引资项目4个,项目总投入3000万元。行政执法工作开创新局面,着重抓好“三严”:一是严明管理制度;二是严格依法行政;三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机关建设再上新水平,突出抓“三种能力”建设。一是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二是以提高服务经济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三是以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为重点,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从上述情况看,取得的成绩十分喜人,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要正确认识发展机遇。实践充分证明,越是困难时期,越是孕育着发展机遇;越是调整时期,越是容易拉开差距。我县地处沿海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基础;是全省土地面积最大县,同时拥有不断向大海延伸的滩涂,发展的空间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在这关键时段,只要我们把握新方向、抢抓新遇,实现新突破就完全有可能。可以这样说,我县海洋与渔业形势正于最好的机遇期,只要我们抓得早、抓得好,一定能够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跃升。

要克服“怨”的情绪,“收”的倾向,“等”的心态,坚决做到“三个不动摇”。一是坚持发展信心不动摇。把“快中求好、稳中求进”作为当前工作的指导方针,既要认清形势,更要看到我们拥有条件和机遇,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迎难而上,顺势而为。二是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动。按照“跻身全国百强县”的要求,咬定2005年海洋与渔业发展目标,细化责任,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坚持发展重点不动摇。在县委提出大力培植“三大优势”产业的工作思路中,就有我们海洋经济一块,特色经济、集群经济也占上边,我们要通过优势产业的实施,来增强海洋与渔业经济实力。

二、围绕科学发展,抓牢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我局的实际出发,要做到坚定不移突出富民优先原则,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培植水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坚定不移地培强海洋经济优势,重点培强南美白对虾、海蜇、海淡水育苗等新兴养殖业。

三、咬定全年目标,扎实抓好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着眼长远,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更要狠抓当前,以发展来破解难题,化解矛盾,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时值年庚岁未,我们要为来年的工作,早谋划、早打算,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炼就过硬本领,创造良好业绩。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既让广大党员干部开阔了眼界、增添了活力,又对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权、地位观、利益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中流砥柱。1、在学习磨炼中增强本领。要以学习为追求,以坚持学习为份内之事,勤学理论知识,笃学业务知识,善学实践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和磨炼,增强“四个本领”。要增强统筹发展的本领,就是能协调各方发展,兼顾各方利益,要善抓大事,既统筹兼顾,又不齐头并进,平均用力,工作再忙、头绪再多,重点要始终紧抓不放,推动全局工作的更好开展。要增强依法行政的本领。学习《行政许可法》、《渔业法》、《海域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加快转变职能,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海洋与渔业,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多方矛盾。要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敢于挑担子,更要善于挑担子;敢于负责任,更要善于负责任。要增强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本领。要多深入群众生活一线,广泛开展各种宣传、谈心活动,让我们的工作为群众所理解和拥护,让各种矛盾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化解。

2、在强化基础中提高队伍。要建强组织,配强干部,加强廉洁自律。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以“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要通过一年半左右时间的学习教育,来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的素质提高了,党组织的肌体就更纯洁、更具活力。

渔业海洋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东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对策

0 前言

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海洋渔业资源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海洋经济才可能持续发展。通过对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合理发展的建议。

1 可持续性的内涵与定义

1972 年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了“零增长”理论,开始了可持续性内涵的萌芽,自此引发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忧虑。在我国,可持续性的概念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思想家孔子反对竭泽而渔、覆巢毁卵的行为,认为对生物的获取要有度[1]。皮尔斯(Pearce)和特纳(Turner)(1990)提出了,所谓可持续性就是:“在维持动态服务和自然质量的约束条件下,它使经济发展净收益的最大化”[2]。直到《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的出版,把可持续性言简意赅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要求的能力能成危害的发展。综上所述,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要求;二是不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2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面临诸多问题。第一,海洋渔业资源产权缺乏有效地机制及相关法令;第二,过度捕捞使海洋渔业资源遭到较严重的破坏;第三,近海污染使渔业经济促使严重;第四,海洋灾害对资源危害日趋严重等。

2.1 海洋渔业资源产权缺乏有效地机制及相关法令

从我国现行的关于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制度来看,产权制度对其具有决定性作用。依据我国法律,海洋资源一般属于国有,国家拥有海洋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归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海洋渔业实施监督管理。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海洋资源公有,导致的结果却是无人所有,海洋渔业资源所有权产权主体缺位,从而使海洋资源的产权不明晰。

2.2 过度捕捞使海洋渔业资源匮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渔业技术也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拖网捕捞方法的应用,使得捕鱼量显著提升,直接导致海洋渔业资源总体的过度利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下降趋势显著,主要经济鱼虾类难以形成汛期产量。尽管有关部门提出了汛期封海,禁止打捞。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渔民长时间经济作业的停顿后的首次出海捕捞,呈现出“掠夺性”的捕捞,直接表现为许多种类主要是幼鱼,低质化、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

2.3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山东省在渔政体制上是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采用条块结合的做法,有利于调动省及市(县)积极性,但这种做法不利于公共资源的管理。针对滥捕的非法行为,虽然山东省政府已采取了严格控制渔船数量和渔船马力增加的“双控”措施,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目前海洋与海洋渔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可操作性差,监督上权属不清。管理机构重叠,形不成合力,造成海洋资源的极大浪费。

2.4 近海污染使渔业经济损失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一系列威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的重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山东近岸海域污染物浓度明显上升,海洋渔业资源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水域污染等原因,山东近海和内陆水域中主要经济水生生物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明显退化,海洋渔业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水生生物总量减少。

3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3.1 加强法制建设,抓好管理工作

依法治海,把海洋开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是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据了解,山东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例如:《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山东省渔业资源保护办法》、及《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山东省涉外渔业管理暂行办法》等。建议进一步完善细节的规章制度,避免政策出多部门,意见不统一的现象。将渔业立法逐步由简单的单项规定向综合性的各项规定发展,使得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

3.2 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

据调查,山东省渔业执法队伍结构比较复杂,存在正式、合同和聘用多种形式。不论聘任方式如何,一定要保证员工较高的责任心和执法能力。伴随着蓝色经济区的建立,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更频繁的与外籍渔船交涉,这就对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熟悉我国的渔业政策还要掌握国际法律法规。因此,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要对他们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以适应渔业执法的需求。军事化的培训不能再流于形式,使渔业执法队伍重拾军人硬朗作风。

3.3 针对过度捕捞的建议

由于海洋渔业生产活动中的外部性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公有性质,市场自由竞争只能导致资源的恶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渔民合作组织和制度,避免渔民之间的为了提高产量而造成的“博弈”。第二,积极探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确定渔业资源总可捕量的基础上,为避免捕捞能力的增加、过度捕捞的出现,而将总可捕量分成若干份渔获配额,分给渔业生产者,允许他在渔获量配额范围之内自由捕捞,当其渔获量达到配额后,禁止该生产者在该年度内从事该鱼种的捕捞,配额作为财产,可以和其他财产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第三,对渔具、捕捞方式严格监管。避免出现幼鱼,低质化、小型化、低龄化现象。

3.4 加强奖罚制度建设

渔民违规的成本是渔民决策的关键因素。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渔民违规的成本,使渔民违规的期望收益较低。地方政府应该对发现的不法行为要严惩不殆,可以采取没收其不法渔具和非法渔获物,并执行罚款,对于屡教不改或者违法情节严重的可以直接吊销其捕捞许可证。渔民们自然会自觉遵守规定采取正常的捕捞行为决策。

3.5 切实改善近海污染问题

加大力度严管近海养殖区,保证近海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近海水域中主要经济水生生物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水质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水生物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关系到海洋资源的补给情况。建议可以有效的联合当地的环保部门,在海洋污染处罚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可以参考当地环保部门的规章制度,对近海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整治。保证水质达标,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天飞.天人合一[J].儒学与生态环境,四川人们出版社,1995:20.

[2]胡涛,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概念到行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9-14.

[3]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J].2012 年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2013,03.

渔业海洋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南海 一带一路战略 渔业多边合作

[中图分类号] 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19-04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14年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14YJC820072)“我国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养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14M5621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630043)。

[作者简介] 张艾妮(1979 ― ),女,湖北武汉人,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讲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海洋法;李飞星(1970 ― ),女,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博士后,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全球价值链、网络能力、农业经济管理。

南海海域是世界上渔业产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属于典型的多鱼种兼捕渔业。然而近年来,南海渔业资源逐渐耗竭,可捕捞到有经济价值的鱼种也越来越少。纵观人类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一般都经历“开发不足、加速增长、过度开发和资源管理”4个阶段,而在南海地区,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很难顺利进行到第四个阶段。

南海的渔业资源对于周边国家而言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能否保持可持续性,如何在养护与生产之间保持平衡意义重大,同时愈演愈烈的渔业纠纷也需要有妥善解决的平台和机制,这些都决定了南海周边国家存在多边合作的现实需要。

一、南海渔业多边合作的必要性

(一)南海海洋渔业资源日渐衰竭

南海海域本是天然的大渔场,然而近年来周边国家认识到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且均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发展海洋渔业捕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便纷纷把目光集中到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开发上来,还对本国渔民采取特殊扶持政策,鼓励其渔船进入南海作业过度捕捞,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南海周边国家的渔业捕捞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虽然渔业资源有再生性,但南海为半闭海,受外界海洋环境因素影响不大,该海域的渔业资源活动范围集中,再生能力有限,缺乏外来补充能力,依赖水域环境。一旦捕捞能力超过资源承受能力,南海近海海洋生态环境便被严重破坏,渔业资源明显衰退。

(二)鱼类洄游性和海洋环境的整体性使得单边治理效果有限

海洋生物区别于其它生物资源的最大特征便是具有洄游性或游动性,虽然人类将海洋分为领海、专属经济区等不同区域,适用不同的法则,但海洋确是一个相互连通的整体,这些人为的边界是无法挡住鱼类游动的。同时,游动的鱼不属于任何人,谁捕到它,鱼的财产权便归谁。海洋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渔业资源与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某一海域的污染会影响其它水域,海洋环境的破坏直接会造成渔业资源的衰退。

海洋生物资源的公共性、整体性、洄游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决定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不可能通过个别国家的努力来实现。对该资源的保护必须首先站在全人类立场上确保行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尽管这种构想在实行中具有种种困难。而不应在不断扩大国家管辖权力的前提下去寻求国际合作,南海一个个周边国家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简单相加,绝不能得出整个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更何况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必然会首先从本国的发展战略出发,将南海视为“公共池塘”,将其海洋渔业资源视为先到先得的战利品,偏离养护渔业资源的根本目的而将渔业政策变成实现各自国家利益的工具,注重南海渔业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视其养护和保护。因此,应将海洋渔业保护的思路重新引导到强化国际合作和落实国家责任的道路上来。

(三)现存双边和多边治理方式的缺陷

目前在南海海域,合作开发渔业资源仍以双边形式为主。除中越在北部湾因海域划界达成共识,渔业资源合作养护较为理想外,其他海域所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则相对有限。南海周边国家也建立或参与了如东盟渔业协调组织(CGFI)、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SEAFDEC)等一些渔业组织,但都未能很好解决南海非法捕捞问题。迄今,南海区域尚未形成具有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多边渔业组织,未建立起整体的监测、控制和监视措施,未使用国际流行的总捕捞配额制度,未产生渔业纠纷的争端解决机制,也未做出整体休渔期、休渔区的安排。相较世界其它区域渔业资源合作养护机制而言,南海渔业多边合作还在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四)渔业合作对领土争端的解决有外溢效应

南海渔业资源如能得到合理有序的共同养护与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会给周边国家的渔民带来直接利益,控制住南海海洋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的局面,并进而促进各国渔业经济的发展。其次,中国与南海其它周边国家在渔业合作上的良好合作和管理经验,会积极影响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其他合作领域,促进自贸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最后,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效应外溢至地区政治层面,将对南海的和平、稳定乃至未来相关海域划界、岛屿归属问题的解决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与南海渔业多边合作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南海渔业多边合作

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作为重要推力和载体,除了从规模和内涵上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盟贸易政治关系,也将大大促进和实现南海渔业资源合作,为有效解决南海渔业争端,实现区域渔业合作提供契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渔业合作方面已有相当基础,自然条件及其资源、渔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等多方面具有现实的互补性。而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自贸区升级为标志,双方关系更是进入成熟期,合作已进入快车道。先后签署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南海宣言》乃至《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将逐渐为渔业多边合作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扫除障碍,理清思路。而借“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更是可以在渔业多边合作问题上趁热打铁,使之逐渐转变成为中国同东盟国家之间的“粘合剂”,进一步加大中国与东盟合作力度。

(二)借“一带一路”战略契机积极主导南海渔业多边合作

中国是渔业最大生产国,中国渔民在南海作业历史最为悠久,活动范围广阔、捕捞量最大。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维护,关系到中国渔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中国渔业发展的切身利益。海洋渔业权益是海洋权益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南海的传统渔场、渔权不断受到侵扰,渔民的生命与财产权不断受到威胁,是不容忽视的,也更不应该由渔民自身承担这些风险。中国必须积极参与乃至主导南海渔业规则的订立与执行,促进中国在国际渔业秩序中的观念转变――从国际渔业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革新者,和角色的转变――从国际渔业事务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努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通过构建南海渔业资源合作机制促进“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政治关系。

南海渔业资源明显衰退的现状和渔业纠纷不断的紧迫形势,决定了南海周边国家存在合作的现实需要,必须加强多边合作共同维护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生产限制与调节型向渔业资源养护型转化。海上丝绸之路正逐渐促使南海问题演变成为中国同东盟关系的连接点,中国着力于加强同东盟各国间友好合作,与之签订睦邻友好条约、推进中国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将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础。应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南海渔业多边合作制度的构建,并在制度构建中下先手棋,凸显中国利益。

三、南海渔业多边合作的现实障碍

南海争议海域面积之广、利益牵涉方之多是罕见的,渔业多边合作必定面临诸多内外因素阻碍。

内部因素是互信基础薄弱、沟通渠道有限。伴随着南海地区被勘探出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周边各国开始竞相争夺海上权益。南海地区渔业资源衰减与各国政府对本国渔民过度开发、非法捕捞的放任甚至支持是分不开的。缺乏覆盖整个南海区域的渔业组织,南海渔业资源便成了周边各国先到先得的战利品。南海地区的争端经历了逐渐升温、复杂多变的过程。虽然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合作进入快车道,“一带一路”战略更是为地区稳定营造良好氛围,但不稳定因素仍时不时影响合作与发展。

外部因素是区域外大国的阻扰。南海地区争端逐渐升温,一些区域外大国以各种方式介入,希望将之多边化、国际化,阻扰东盟与中国通过磋商与合作自行解决争端,目的或出于遏制中国,或出于扩大自身影响力。

此外,制度构建也是难点。南海海洋渔业多边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管理过程中确保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渔业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合理化,以利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南海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合作机制最大的障碍是当事国能否将部分国家权力移交机制内的超国家权力机构。

四、南海渔业多边合作养护开发机制构建

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自产生以来,由早期的强调控制海洋、捕鱼自由逐渐转变为强调养护与管理,提升生态系统观念。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系列国际协议和相关国际实践所体现的国际习惯的总结和发展,它全面规定了缔约国在管辖海域和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公海海域养护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的权利义务,明确了缔约国在管辖海域内外所承担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一般性责任和特殊责任,是新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制度形成的标志。而随后产生的以《国际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协议更是不断强化国家对渔业资源管理与养护的责任。

南海渔业多边合作虽然存在不少障碍,但确是大势所趋。南海的渔业资源能否可持续发展与各国渔业经济息息相关,不断发生的渔业纠纷也需要有妥善解决的平台和机制。对这一点,南海周边国家未必没有共识,否则之前也就不会为了恢复南海的渔业生产力出现各式各样的双边合作和区域性渔业组织,也不会出现中国与东盟在渔业合作上的逐渐升级。换而言之,南海周边国家对展开渔业多边合作、解决渔业纠纷的政治意愿是逐渐上升的。

南海周边国家应暂时搁置岛屿及海域划界争议,以便展开渔业合作。国际关系理论中历来有“高政治(High Politics)”与“低政治(Low Politics)”之分。具体到南海渔业多边合作问题上,就需要将合作机制引导到相对容易开展的低政治领域,限制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从而保证渔业多边合作机制的成功构建。

而制度构建虽有难点,但也有他山之石可供借鉴。太平洋区域针对金枪鱼资源进行的合作可以说是区域性渔业合作的成功范例,2004 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 成立,目的是集合所有在西部和中部太平洋海域金枪鱼资源的利益各方,通过协作努力来有效管理,长期保护及可持续地利用该地区的金枪鱼资源。并通过包括控制渔获量、监督渔船活动、规定休渔期和休渔区等种种举措已取得了明显效果。因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WCPFC的经验未必能全盘适用,然而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合作,合作代替对抗;定纷止争,协调各方利益。南海周边国家虽有各自利益,但海洋环境恶化和渔业资源衰减对于各国确是共同危险,还是极有可能在之前已具备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渔业多边合作的。

渔业是资源型产业,渔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更好的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极大统一,为达此目的,南海渔业多边合作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警原则。一方面消灭过度捕捞甚至是捕捞竞赛,合理使用和开发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以使其能够在满足当代人民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另一方面虽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数据能够被用来精确地控制采捕量,但面对这种科学不确定性(scientific uncertainty),宁可采取小心谨慎的“预警方法”进行管理,也不该任由情况继续恶化下去,以免将来科学证据数字弄清楚了,但环境生态的破坏,已经成为永远无法挽回的灾难。

近年来,渔业共同管理逐渐成为各国在处理公共渔业资源方面的有效做法,它更加强调渔业管理的过程和程序,使不同的渔业参与者都参与区域渔业管理,最大限度实现合作开发与保护。据此,可以在渔业共同管理的理念之下,建立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委员会,由南海周边国家乃至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进行管理和运行。中国有诚意主导南海渔业多边合作,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新军.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资源科学,2001,23(2):71.

[2]鞠海龙.南海渔业资源衰减相关问题研究[J].东南亚研究,2012,24(6):54.

[3]全红霞.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法律机制探讨[J].理论月刊,2010,54(10):28.

[4]葛红亮,鞠海龙.南海地区渔业合作与管理机制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25.

[5]何志鹏.中国与国际法治的完善―历史分析与未来评估[J].法治研究,2015,56(3):114.

[6]李晗希.挪威―冰岛争议海域渔业合作剖析及其对南海渔业合作的借鉴[D],北京:外交学院,2013.

[7]马光.中韩渔业合作与纠纷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4,48(5):71.

渔业海洋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渔业资源法 制度体系 理论 研究

纵观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制度的发展史,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分水岭,该法颁布以前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在推行中有很多特点,如以往的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主要是以控制投入为主的渔业管理模式,之后则逐渐演变为以控制渔种可持续生产为主的管理模式。在此期间国际主要渔业组织机构积极推广,国际社会也出台了系列全球性或区域性公约配合该制度的实施。因此可以说,国际海洋渔业法律制度主要控制产出,是在总可捕量控制的基础上实施。

一、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理论制度体系

(1)明确控制产出为主的生物保护目标。公约在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中明文规定: 沿海国要严格控制海域生物可捕数量,而对公海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公约规定“制定公海生物资源可捕量和相关保护措施时,各国要根据真实可靠的科学数据,结合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经济水平等因素,让捕捞的鱼种数量维持在或恢复到能够生产最高持续产量的水平”。公约明确制定了在不同海域里根据各种生物资源的最大可持续生产量开展渔业管理保护的总目标,给各国推行配额管理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定不同海域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公约中根据不同海域制定相关的保护管理权,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沿海国享有独立海域权,如内水、领海和群岛等独立区域具有充分保护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沿海国可以决定其领海内生物资源的可捕量,并开展科学适度的鱼类资源利用的计划;第三,如公海这样的公共海域的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上,所有国家都有权在公海进行渔业资源捕捞,但同时也有义务共同保护管理公海生物资源。总体而言,公约在渔业资源管理保护的总方针指导下,制定的法律规章均注重对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生产量的管理控制。

(3)规定各缔约国的国际协作义务。公约从国际社会整体局势出发,明文规定各缔约国在独立领海范围和公海内都有义务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协作保护管理。如公约中规定了缔约国在总可捕量制度实施中,各区域和全球性渔业组织机构,都有义务共同开展国际间的协作保护,比如国民可以在专属经济区捕鱼的缔约国,就有义务及时提供和交换相关的科学情报、捕鱼总量和渔业捕捞力量统计,以及协作保护鱼类种群资料。海洋渔业资源国际间的协作保护义务有利于实现总可捕量制度在法律上的大范围推广。

二、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理论及制度的特点

(1) 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表现形式各异。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的基本构架中有很多原则性的条文,缺乏具体的法律实施条款,再加上专属经济区制度的限制,公海中的渔业资源压力加剧了渔业资源的稀缺。在此情况下,《遵守协定》、《种群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系列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公约和双边协定相继出台,展开对国家领海之外的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尤其是在因利益纷争而不妥协的资源环境和人权等现代国际法的范畴内,形式多样的国际法规将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系列公约规范的出台和逐步推广也体现了当代渔业国际法律在法源上的新趋势。

(2)区域渔业机构促进国际协作原则的推行。上文提到了国际渔业资源保护法中所强调的国际间的协作原则,很多区域渔业组织机构在单、双边公约的要求下,通过强化渔业资源种群的科学估量并测定总可捕量的措施,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等方式来为法律落实提供有力支持,在协作基础上有效保护了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根据国际海洋渔业资源保护的国际协作原则的指导,以各区域渔业组织机构为主导的生物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大范围推广标志着以往公海渔业制度的结束,也体现了新的公海法律制度中的主要原则。

(3)海洋执法标准呈现细化量化特征。渔业资源种群的群体特性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路线,所以一定要增强对非法捕捞的监督惩治力度。近几年国际渔业组织机构针对区域间的资源保护的协作监督执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例如太平洋渔业委员会颁布了系列监督和检查的程序,当遇到以下情形可以实施检查权: 未获得许可授权捕捞;未根据委员会的报告规定,记录捕捞量和与捕捞量相关的数据信息,或故意隐瞒误报捕捞量以及有关捕捞量的信息,在休渔区域和休渔期间非法捕捞;未遵守委员会制定的保护管理规则捕捞;未按照公约明文规定的捕捞限度捕捞;使用规定之外的渔具捕捞;未标明渔船的标识、身份和注册信息;未积极配合调查,故意隐藏销毁证据;不积极配合登检或阻止抗拒、威胁干扰派遣的检查员执法;有意损坏船舶监测系统干扰工作等,还有委员会规定的其他违反现象。

(4)国际渔业资源法制度未来的主要趋势是渔业责任制和生态管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也逐渐提高了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了解。国际社会达成了加强协作、缓解危机的共识,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监管惩罚力度来解决当前的资源问题。多项国际文件的颁布制定了生态管理和渔业资源法,也明确了渔船国在公海应承担的管理责任及义务。通过推行包含渔船监测系统在内的多种方式来进行科学捕捞,避免出现违法、隐瞒捕捞和无管制的捕捞行为,国际渔业资源法制度未来的主要趋势将是渔业责任制和生态管理。

综上所述,由当前的国际大局来看,在协调各个成员国共同遵守义务的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而且越来越严重的渔业资源危机要求人类和时间比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使人类的需求不会超过海洋资源的最大限度,让匮乏的海洋渔业资源能休养生息并做到可持续利用。只有合理控制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无限制的开发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和海洋渔业资源健康持久发展的总目标,这也是全人类都应该共同遵守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孙海文.渔业配额制度的起源、特点及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10,(03).